七年级下-第六单元 信息探秘-第三节 构建信息安全屏障

合集下载

七年级信息技术 信息安全

七年级信息技术 信息安全

七年级信息技术信息安全七年级信息技术 - 信息安全一、引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信息安全问题。

为了保障个人和社会的信息安全,我们需要加强对信息安全的认识和学习。

本文档将介绍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安全风险以及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二、信息安全基础知识1、信息安全的定义信息安全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确保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防止信息被非法获取、篡改、破坏或泄露。

2、信息安全的三要素- 机密性:保护信息不被未授权的人员访问。

- 完整性:保护信息不被未授权的人员篡改。

- 可用性:保证信息在需要时能够正常访问和使用。

3、常见的安全风险- 和恶意软件:和恶意软件可以破坏数据或者窃取个人信息。

- 网络钓鱼:通过伪装成合法的网站和电子邮件来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

- 密码被:弱密码和密码重复使用容易导致个人账户被入侵。

- 社交网络安全:在社交网络上分享过多的个人信息可能导致信息泄露和身份盗用。

- 不安全的网络连接:使用公共Wi-Fi等不安全的网络连接可能会使个人信息容易被窃取。

三、信息安全保护措施1、使用强密码- 使用至少8位数的密码。

- 结合大小写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来创建密码。

- 避免使用常见密码,如生日、方式号码等。

2、定期更新软件和系统- 定期检查并更新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补丁和安全更新。

3、谨慎使用公共网络- 尽量避免在公共Wi-Fi等不安全的网络连接上进行敏感的操作。

- 使用虚拟专用网络(VPN)来加密网络连接。

4、谨慎和附件- 不要轻信来自未知来源或怀疑的和附件,避免遭受和恶意软件的感染。

5、保护个人信息- 不要随意在社交网络和其他平台上公开个人的敏感信息。

- 不要随意回答陌生人的个人信息询问。

附件:1、检测和恶意软件的工具:如杀毒软件、防火墙等。

2、密码管理工具:用于和管理强密码的工具。

3、VPN软件:用于加密网络连接的工具。

法律名词及注释:1、个人信息保护法:指保障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取、篡改、破坏或泄露的法律。

构筑信息安全屏障(精品说课稿)

构筑信息安全屏障(精品说课稿)

构筑信息安全屏障_说课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我说课的题目是《构筑信息安全屏障》(板书课题)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资源设计以及板书设计来展开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教材通过“探讨信息安全事件”“探讨计算机病毒危害及传播途径”“筑起信息安全屏障”三个任务。

让学生了解信息安全事件范畴,了解病毒、木马的危害及传播途径,学会使用杀毒软件和防火墙,掌握个人信息及资料的安全助护措施,提高维护信息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2、地位、作用本节课是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构筑信息安全屏障》这一节中的任务,教材内容是小学五年级教材病毒危害和病毒防范的延伸与提高,对学生的信息安全维护意识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信息安全教育是信息投术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点,也是养成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基础。

通过本活动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掌握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的下载、安装、更新和使用,能够做好计算机软硬件防护和计算机信息保密工作,全面增强和提高维护信息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3、教学目标:1.了解信息安全事件的范畴2.了解病毒、木马的危害及传播途径3.学会使用杀毒软件,做好计算机、个人信息及资料的安全防护4.增强和提高信息安全的意识和能力4、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计算机病毒危害及传播途径;360杀毒软件的安装和使用。

2.教学难点:360杀毒软件的安装和使用。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好奇心强,计算机也是从小玩到大的。

学生的认知能力刚开始从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转化,学生对新事物的认知主要还是以感性认知为主。

学生已经在小学五年级学习过信息安全知识,了解病毒危害,初步掌握用杀毒软件防范病毒的技能;小学阶段也上过综合实践课,大部分也有上网的经历,有一定的信息素养,能自主网上搜索探究学习。

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小组讨论,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信息安全事件的类型及造成的后果和影响。

构建信息安全屏障教学设计

构建信息安全屏障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构建信息安全屏障学科信息技术授课班级七年级授课时数 2 设计者xxx 所属学校xxxx一、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构建信息安全屏障》是7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二单元计算机系统的第五个活动。

这节课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个延伸,他告诉了我们信息社会不止带给我们便利,也带来了危险。

计算机病毒是威胁计算机数据安全的主要因素,但是内容比较抽象,如果按以前的传统教学讲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利用新课程标准,可以通过资料分析,让学生采用讨论法、分组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最后老师点评,这样可以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二、依据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第一,二,三条,教学目标第三条。

三、本节(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知道什么叫计算机病毒。

(2)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防病毒知识。

(3)学生学会安装杀毒软件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教师展示计算机历史上得病毒事件,引发学生的兴趣,体现了教学中的发现式学习。

(2)组织学生的分小组讨论交流,体现了教学中的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感情。

(2)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获得加深,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学生激发自己热爱信息技术,热爱探索解决问题的情感。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一般特征: 1.七年级学生平均年龄14岁,2. 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来说,他们比较感兴趣,课堂上也没有明显的学习压力,所以他们再课堂上就表现得思维活跃,并具有较强的好胜心。

3.本校处于城乡结合地区,学生由不同的小学升上来,有一部分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学习过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在上课的时候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有一部分学生掌握得很快,但是大部分学生则掌握得慢。

初始能力: 1.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信息技术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2.在平常生活和学校上机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

信息素养五、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知识点编号学习目标具体描述语句1 知道知道计算机病毒和其所造成的影响2 理解从计算机病毒的特性引申理解计算机病毒为什么具有那么大的危害性3 运用学会一些最基本的防治病毒的方法六、教学重点和难点项目内容解决措施教学重点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危害多个计算机病毒事例的展示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认知教学难点防治病毒的方法由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自己认为有用的病毒防治的方法,然后老师引导总结提出建议并实际上机操作。

闽教七年级上册活动五:构筑信息安全屏障(教学设计)

闽教七年级上册活动五:构筑信息安全屏障(教学设计)

闽教版七年级上册活动五:构筑信息安全屏障(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信息技术已经透到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在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快捷的同时,也面临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

信息安全存在人为和非人为的、有意和无意的多方面威胁。

教材通过“探讨信息安全事件”“探究计算机病毒”“筑起信息安全屏障”三个任务,让学生了解信息安全事件范時,了解病毒、木马的危害及传播途径,学会使用杀毒软件和防火墙,掌握个人信息及资料的安全防护措施,提高维护信息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本活动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点,也是养成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基础。

教材内容是小学五年级教材病毒危害和病毒防范的延伸与提高,对学生的信息安全维护意识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材以一系列具体的信息安全事件入手,分析信息安全事件类型以及造成的后果和影响,引导学生探讨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及其传播途径,学会下载、安装、使用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学会更新杀毒软件、查杀病毒,最后要求学生从自身行为出发,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信息安全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

教师可从近年频发的、典型的信息安全事例分析展开“信息安全事件的范畴”的教学,让学生对信息安全事件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意识到信息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维护信息安全的意识;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及传播途径是学习计算机病毒防范知识的基础,教师可到因特网上下载相关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了解病毒传播途径,提高计算机系统防护意识;“安装360安全软件”主题是本活动的重点内容,以操作为主,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示范引导下,学会360杀毒软件和安全卫士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学会更新杀毒软件、査杀病毒,提高防范计算机病毒的能力;以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探讨如何从我做起保障信息安全,要求学生从自身行为出发,做好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防护各项事宜以及做好信息保密工作。

二、教学对象分析:七年级学生总体上具有年龄小,好奇心强,接受新知识快,善于模仿的特点,同时学生的认知能力刚开始从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转化,学生对新事物的认知主要还是以感性认知为主。

七年级下册计算机课笔记

七年级下册计算机课笔记

七年级下册计算机课笔记Unit 6 信息探索第一节数字时代一.二进制数转化为十进制数按权相加法:二进制的位权是2i,i为位序号。

例如:(101)2 =1×2²+0×2¹+1×2º =(5)10二.计算机中的信息1.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器容量单位转化表:1KB=1024B 1MB=1024KB1GB=1024MB 1TB=1024GB2.信息编码ASCLL码 GB2312汉字编码第二节数字城堡——计算机一.计算机的思想——程序常用的程序有:Pascal、C、C++、Visual Basic和Java等。

二.数字生活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第三节 构建信息安全屏障一.计算机“生病”病毒的特性:潜伏性 破坏性 隐藏性 传染性二.“黑客”入侵三.网络安全防护措施(1)不访问内容不健康的网站。

(2)提高病毒防范意识。

(3)对外来盘要先杀毒,确认无误后再使用。

(4)对重要的数据资料定期进行备份。

(5)在计算机系统中安装正版杀毒软件。

(6)密切关切反病毒信息,以便提前采取措施。

(7)不要轻易透露自己的电子邮件。

Unit 8 网络无极限第一节 网络天地 及第二节 步入因特网殿堂一、 网络家族1.网络按照覆盖2.组成局域网(LAN )的设备①. 服务器:在网络中为其他计算机提供服务的专用计算机。

②. 工作站:连接到网络中的计算机。

③. 传输介质:局域网所使用的双绞线、光纤等。

④. 网卡:网络接口卡即网络适配器。

局域网(LAN ) 广域网(WAN )⑤.交换机:将网络中的计算机通过传输介质连接起来,实现网络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的功能。

二、因特网的服务1.万维网服务2.电子邮件服务3.BBS论坛服务4.在线视听三、接入因特网1.ISP(因特网服务提供商)向用户提供接入因特网以及其他相关服务的公司。

2.IP地址指电脑在网络的“门牌号”。

七年级信息技术学情分析方案

七年级信息技术学情分析方案


过教学观察,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哪些知识技能掌握得比较好,哪些还没有完
全掌握,存在什么偏差和问题。教师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对教学作出调整,以减
少无效劳动,确保教学活动不偏离预定的教学目标。
技术应用 农村住宿生孩子用线上调查模式反而比较困难,用观察法与提问法更合适
效果分析
自评等级 □优秀 合格 □不合格
教学主题 构建信息安全屏障
教学对象 七年级学生
了解信息安全事件的范畴,
主 教学重点 了解病毒,木马危害及传播途径,学会使用杀毒软件

做好计算机、个人信息及资料的安全防护

增强和提高维护信息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了解病毒,木马危害及传播途径,学会使用杀毒软件
学习难点 做好计算机、个人信息及资料的安全防护
增强和提高维护信息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构建信息安全屏障》学情分析方案
材料一:学情分析方案
学校
教师
学科
信息技术
年级 七年级
联系电话
能力维度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所属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学情分析 目的
通过学情分析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了解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 习惯怎样、兴趣如何,信息安全的认知基础如何,这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 策略,教学具有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利用微信线上调查问卷,结合利用“教学观察”了解学情。在课堂讲授和指导学
生学习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感知,掌握学生一
学情分析 举一动,一言一行,获取教学反馈信息。通过教学观察,及时知道自己的教法是

【教学设计】构建信息安全屏障

【教学设计】构建信息安全屏障

《构建信息安全屏障》教学设计晋江市罗山中学蔡燕玲一、学习内容分析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在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快捷的同时,也面临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

信息安全存在人为和非人为的、有意和无意的多方面威胁。

通过“自学信息安全事件”“探究计算机病毒”“筑起信息安全屏障”等的学习研讨,让学生了解信息安全事件范畴,了解病毒、木马的危害及传播途径,掌握安全防护措施,提高维护信息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习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术(1)了解信息安全事件的范畴。

(2)了解病毒、木马的危害及传播途径,学会使用杀毒软件。

(3)做好计算机、手机的个人信息及资料的安全防护。

2、过程与方法(1)从具体的事实案例分析过程中,体验防范计算机病毒的重要性。

(2)从小组合作探究中,体验信息安全防范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和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和能力。

(2)学会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意见。

(3)养成良好的信息活动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七年级学生总体上具有年龄小,好奇心强,接受新知识快,善于模仿的特点,同时学生的认知能力刚开始从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转化。

学生对于省平台的运用有一定的基础,在逐步养成在平台上应用“课前导学”进行自学,能够上传文章、文件。

四、课前任务设计课前导学1、阅读课本P49——60,在省平台“课前导学”自主学习微课“计算机病毒与木马知识”。

2、在省平台空间上发表关于“最新或最厉害……病毒、防范信息安全”的文章。

3、尝试在官网下载安装360杀毒软件、360安全卫士。

【设计意图】:“课前导学”是本节课能够实现翻转课堂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省平台“课前导学”通过微课自学病毒和木马知识,尝试在个人电脑上安装杀毒软件和安全卫士体验在软件上构建信息安全屏障;通过收集“最新病毒、最厉害病毒、防范信息安全”等相关资料,拓展学生视野,在平台上“发表文章”,运用信息思维,进行数字化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七年级 活动五 构筑信息安全屏障

七年级  活动五 构筑信息安全屏障

• 案例3:江苏扬州金融盗窃案 • 1998年9月,郝景龙、郝景文两兄弟通过在工行储蓄所安 装遥控发射装置,侵入银行电脑系统,非法取走26万元。 这是被我国法学界称为全国首例利用计算机网络盗窃银行 巨款的案件。 • 案例4:一学生非法入侵169网络系统 • 江西省一位高中学生马强出于好奇心理,在家中使用自己 的电脑,利用电话拨号上了169网,使用某账号,又登录 到169多媒体通讯网中的两台服务器,从两台服务器上非 法下载用户密码口令文件,破译了部分用户口令,使自己 获得了服务器中超级用户管理权限,进行非法操作,删除 了部分系统命令,造成一主机硬盘中的用户数据丢失的后 果。该生被南昌市西湖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 刑两年。 •
病毒
CIH病毒
爱虫病毒
冲击波病毒
CIH病毒,别名Win95.CIH\Sp acefiller\Win32.CIH\ PE_CI H等,属文件型病毒,使用面向 Windows的VxD技术编制,主要 感染Windows 95/98下的可执 行文件,并且在DOS、Window s3.2及Windows NT中无效。正 是因为CIH病毒独特地使用了Vx D技术,使得这种病毒在Windo ws环境下传播,其实时性和隐 蔽性都特别强,使用一般反病毒 软件很难发现这种病毒在系统中 的传播。
• • • • • • • • • 信息系统 信息安全事件 安全事件有以下几类: 1 信息破坏事件 2 信息内容安全事件 3网络攻击事件 4 有害程序事件 5 设备设施故障 6 灾害性事件
具体案例
• 案例1: 美国NASDAQ事故 • 1994年8月1日,由于一只松鼠通过位于康涅狄格 网络主计算机附近的一条电话线挖洞,造成电源 紧急控制系统损坏,NASDAQ电子交易系统日均 超过3亿股的股票市场暂停营业近34分钟。 • 案例2:美国纽约银行EFT损失 • 1985年11月21日,由于计算机软件的错误,造 成纽约银行与美联储电子结算系统收支失衡,发生 了超额支付,而这个问题一直到晚上才被发现,纽 约银行当日帐务出现230亿短款。

“构筑信息安全屏障(一)”教学设计

“构筑信息安全屏障(一)”教学设计

构筑信息安全屏障(一)(教学设计)武夷山三中综合组教材分析:《构筑信息安全屏障》是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的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计算机系统的活动五。

本活动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点,也是养成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几处。

教材内容是五年级病毒危害和病毒防范的延伸与提高,对学生的信息安全维护意识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接受新知识快,善于模仿。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大体了解计算机的硬件保护工作,部分学生能够从网络上下载资源。

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小组讨论,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信息安全事件的类型及造成的后果和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信息安全事件的范畴。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特点。

3、了解计算机病毒传播路径。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书本上的资料,学生正确学会分析案例,归纳总结信息安全的概念以及病毒的概念。

态度与情感:增强和提高学生信息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信息安全事件的几个概念,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和传播途径。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案例正确看待信息安全和病毒的危害。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教室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两个自己身边遇到的信息安全事件的例子引出课题,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二、探讨信息安全事件引导学生阅读学习材料49到50页,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信息系统?(2)什么是信息安全时间?(3)信息安全事件有哪些类型?(4)播放课件,介绍书本上的三个案例。

并分析分别属于哪种信息安全事件类型,造成什么后果及影响?把结果填写在52页的表格中。

三、探讨计算机病毒危害和传播路径1、播放视频《网虫病毒》,引出“计算机病毒”的内容。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2页,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计算机病毒?(2)计算机病毒包含哪些范畴?3、探讨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和传播路径计算机病毒的特点:隐蔽性、潜伏性、破坏性、传染性。

a)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1)因特网(2)局域网(3)可移动存储设备b)阅读书本54页,讨论下几种常见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如CIH或者爱虫病毒),并把表5-3填写完整。

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信息技术)

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计算机病毒的起源计算机病毒的起源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

尽管如此,对于计算机病毒的发源地,大家都一致认为是美国。

关于计算机病毒的起源现在有几种说法,但还没有一个被人们听确认,也没有实质性的论述予以证明。

(1)科学幻想起源说。

1977年,美国科普作家托马斯·丁·雷恩推出轰动一时的《Ado1escence of P-1》一书。

作者构思了一种能够自我复制,利用信息通道传播的计算机程序,并称之为计算机病毒。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幻想出来的计算机病毒。

人类社会有许多现行的科学技术,都是在先有幻想之后才成为现实的。

因此,我们不能否认这本书的问世对计算机病毒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2)恶作剧起源说。

恶作剧者大多是那些对计算机知以和技术均有兴趣的人,并且特别热衷于那些别人认为是不可能做成的事情,因为他们认为世上没有做不成的事。

这些人或是要显示一下自己在计算机知识方面的天资,或是要报复一下别人或单位。

前者是无恶意的,所编写的病毒也大多不是恶意的,只是和对方开个玩笑,显示一下自己的才能以达到炫耀的目的。

虽然计算机病毒的起源是否归结于恶作剧者还不能够确定,但可以肯定,世界上流行的许多计算机病毒都是恶作剧者的产物。

(3)游戏程序起源说。

70年代,计算机在社会上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应用,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计算机程序员为了娱乐,在自己实验室的计算机上编制吃掉对方程序的程序,看谁先把对方的程序吃光,有人认为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病毒,但这只是一个猜测。

(4)软件商保护软件起源说。

计算机软件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品,由于人们对于软件资源的保护不尽合理,这就使得许多合法的软件被非法复制的现象极为平常,从而使得软件制造商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

因此,软件制造商为了处罚那些非法拷贝者,而在软件产品之中加入病毒程序并由一定条件触发传染。

例如,Pakistani Brain病毒在一定程度上就证实了这种说法。

[教学设计]七年级上信息技术构筑信息安全屏障

[教学设计]七年级上信息技术构筑信息安全屏障

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活动五构筑信息安全屏障教学设计活动背景: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在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快捷的同时,也面临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

信息安全存在人为和非人为的、有意和无意的多方面威胁。

信息安全不仅影响个人的日常生活,也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因此,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研究各种防御措施,希望构筑维护信息安全的屏障。

教学目标:1.了解信息安全事件的范畴。

2.了解病毒、木马的危害及传播途径,学会使用杀毒软件。

3.增强和提高维护信息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了解信息安全事件的范畴,学会使用杀毒软件对计算机病毒进行防范。

难点:掌握计算机病毒、木马的传播途,学会使用杀毒软件。

活动内容:任务一:探讨信息安全事件1.阅读教材P50内容,讨论:信息系统、信息安全事件、信息破坏事件、信息内容安全事件、网络攻击、有害程序事件、设备设施故障、灾害性事件。

2.阅读P51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增强维护信息安全的意识。

3.创新活动:(1)讨论、分析“活动背景”中的三个信息安全案例,并填写案例分析表5-2。

(2)说一说你知道的或身边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

任务二:探究计算机病毒1.讨论: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当前,计算机病毒都有哪些表现?(破坏程序、黑客攻击、远程窃取、远程控制、恶意广告)。

2.探讨计算机病毒危害及传播途径。

(1)计算机病毒的四大特点(隐蔽性、传染性、潜伏性、破坏性……(2)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因特网、局域网、可移动存储设备。

(3)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各种不同的病毒,破坏性是不同的。

任务三:筑起信息安全屏障探究活动一:安装360安全软件1.认识常见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瑞星、金山毒霸、卡巴斯基、360、江民等;硬件和软件防火墙。

2.安装360安全软件:主要是360安全卫士和360杀毒软件。

下载、安装、设置、使用。

探究活动二:从我做起,保障信息安全1.硬件防护;2.软件防护;3.信息保密;创新活动:使用360安全卫士的“电脑体检”功能对计算机安全进行评估,记录“体检”报告,按修复建议进行操作。

03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下册-第六单元信息探秘第三节:构建信息安全屏障(1课时)

03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下册-第六单元信息探秘第三节:构建信息安全屏障(1课时)

第六单元信息探秘第三节:构建信息安全屏障(1课时)第三节构建信息安全屏障(时刻面临危险),本节1课时。

一、【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节为七年级《信息技术》第六单元第三节“构建信息安全屏障”,是学生学会安全使用计算机的重要一节。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认清计算机病毒和黑客的本质,掌握防治病毒的方法,提高安全意识,提升信息素养,为今后继续学习信息技术奠定良好基础。

本节课内容抽象,不易理解。

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总体上具有年龄小,好奇心强,接受新知识快,善于模仿的特点。

所授班级学生经过以往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地使用 word 文字处理软件及电子学习档案袋,只有小部分学生仍然存在使用问题。

在上网方面,一部分非常熟练,大部分也都有上网的经历。

学生对病毒和黑客抱有强烈的好奇心,渴望自己有黑客的能力,没有认清病毒的危害性。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起源、概念及“黑客”的含义。

(2)、理解计算机病毒以及防病毒技术是交替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掌握防治病毒的方法,熟悉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教师提供计算机病毒的小资料,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起源及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2)、通过观看有关“黑客”和网络安全防护措施的资料,归纳出如何负责任的使用网络并做好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并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识别并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

(2)、培养学生文明、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网络安全防护的措施与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文明、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四、【教学安排】1课时五、【教学方法】采用“创设情景”、“学案导学”、合作探究学习等形式来辅助教学。

六、【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教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这么一个名词——计算机病毒。

七年级信息技术 信息安全

七年级信息技术 信息安全

七年级信息技术信息安全七年级信息技术信息安全1. 信息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1.1 信息安全的定义1.2 信息安全的重要性1.3 保护个人信息的必要性和方法2. 常见的网络威胁和攻击方式2.1 病毒和恶意软件2.2 钓鱼和网络诈骗2.3 DDOS攻击和拒绝服务攻击2.4 黑客入侵和数据泄露3. 保护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的基本原则3.1 使用强密码3.2 定期更新软件和系统3.3 谨慎和安装应用程序3.4 注意网络社交行为和隐私设置3.5 备份重要的文件和数据4. 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4.1 网络安全法4.2 数据保护法4.3 个人信息保护法4.4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4.5 垃圾邮件法和恶意软件法5. 防范网络威胁的实际操作和措施5.1 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5.2 使用安全浏览器和加密5.3 避免可疑的和附件5.4 谨慎使用公共WiFi网络5.5 审查应用程序的权限和隐私政策6. 教育和宣传信息安全意识6.1 信息安全意识的重要性6.2 学校和家庭的信息安全教育6.3 如何识别和应对网络威胁6.4 社交媒体和网络安全教育资源7. 信息安全的未来发展趋势7.1 和机器学习在信息安全中的应用7.2 区块链技术和信息安全7.3 生物识别技术和信息安全7.4 量子计算和信息安全挑战附件:- 信息安全检查表格- 个人信息保护指南法律名词及注释:- 网络安全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网络安全法规定的网络安全相关法律规范。

- 数据保护法:指保护个人信息和数据的法律法规,用于规范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传输和使用等过程。

- 个人信息保护法:指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用于保障个人信息的隐私安全和合法权益。

-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指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在网络环境中信息安全和权益的法律法规。

- 垃圾邮件法和恶意软件法:用于打击垃圾邮件和恶意软件等网络威胁行为的法律法规。

构信息安全屏障(中山中学)沈融

构信息安全屏障(中山中学)沈融
1 爱虫病毒 2 网游大盗 3 黑色星期五病毒 4 冲击波病毒
5 红色代码病毒 6 熊猫烧香 7 灰鸽子病毒
一、探究计算机病毒 52-54
01 什么是计算机病毒? 02 计算机病毒具有哪些特征? 03 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有哪些?
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
可 移动 存储设备
光盘、U盘、移动硬盘等
局域网
共享服务,网内数据交换
表5-1 根据案例,分析信息安全事件的类型、后果及影响
案例名称 事件类型
造成后果及影响
案例1 信息破坏事件 客户信用卡帐号信息被盗造成经济损失
案例2
信息安全事件案例:P51
1994年8月1日,一只松鼠挖洞,造成康涅狄 格网络主计算机电源紧急控制系统损坏,美国 NASDAQ电子交易系统日均超过3亿股的股票市场, 暂停营业近34分钟,损失巨大。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闽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01 了 解 信 息 安 全 事 件
的范畴
02 了 解 计 算 机 病 毒 、 木马的危害及传播 途径
03 筑 起 信 息 安 全 屏 障
01
探究信息安全事件
我们面临怎样的信息安全问题吗?
SMS
@
一、探究信息安全事件49-50
01 什么是信息安全事件? 02 信息安全事件分为哪几类?
信息安全事件
信息安全事件定义: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以及软硬件本身缺陷或故 障,对信息系统造成危害,或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事件。
主要类型: 信息破坏事件
信息内容安全事件 网络攻击事件

构筑安全屏障

构筑安全屏障

构筑安全屏障,守护美好生活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还是在国家层面上的战略部署,安全始终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重要话题。

从食品安全到信息安全,从公共安全到工作场所安全,每一个细分领域都关乎个体的福祉和国家的长远发展。

我们聚焦于交通安全领域,这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一个环节。

据统计,交通事故在全球范围内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此背景下,提高社会公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强化交通工具的安全设施建设,以及严格执行交通法规成为了当务之急。

例如,通过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公众对交通法规的认知和遵守程度;同时,引入更为严格的车辆检验标准和驾驶执照考核机制,将进一步确保驾驶员的专业素质和车辆的良好状态。

在信息安全层面,随着数字化生活的普及,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给个人隐私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加强网络安全立法,提高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企业和组织应采取更为严格的数据加密技术,建立完善的用户信息保护机制。

同时,政府监管机构需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惩处力度,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信息保护网络。

公共安全方面,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如何建立健全的预警和应急响应系统成为关键。

以地震预警为例,通过布设高密度的监测站点和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在地震发生前的短时期内,及时向公众发出预警信号,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此外,定期进行公共安全演练,增强社区居民的应急避险能力,也是提高公共安全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

在工作场所安全领域,尤其对于高风险行业而言,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施严格的安全生产规程,提供充足的安全防护设备,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和教育,能够有效地预防职业病和工伤事故的发生。

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确保各项安全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第三节构建信息安全屏障
一、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为七年级《信息技术》第六单元第三节“构建信息安全屏障”,是学生学会安全使用计算机的重要一节。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认清计算机病毒和黑客的本质,掌握防治病毒的方法,提高安全意识,提升信息素养,为今后继续学习信息技术奠定良好基础。

2、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上具有年龄小,好奇心强,接受新知识快,善于模仿的特点。

所授班级学生经过以往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地使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及电子学习档案袋,只有小部分学生仍然存在使用问题。

在上网方面,一部分非常熟练,大部分也都有上网的经历。

三、教学环境
多媒体网络教室(连接外网)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计算机病毒、什么是黑客,认识它们的危害性。

(2)理解计算机病毒以及防病毒技术是交替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掌握防治病毒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以电子学习档案袋的操作为依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登录百度()自主探究什么是计算机病毒、什么是黑客,以及它们的危害与防护措施。

通过小组讨论内外交流,认清计算机病毒以及防病毒技术是交替发展、螺旋上升的事实,掌握对待计算机病毒应当采取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并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识别并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培养学生文明、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网络安全防护的措施与方法。

2、难点:认清计算机病毒的本质及其与防病毒技术是交替发展、螺旋上升的事实。

(三)教学方法:
1、方法:
课前按能力水平将全班均衡分成10个小组,每组4-5人。

通过演示引导、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组协作、讨论交流等方法,面向全体学生组织教学。

2、流程:
创设情景→演示引导→搜集讨论→整理提交→交流评价→总结启发
五、教学过程
七、教学反思
1、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学生任务明确,学习兴趣高涨。

2、根据能力水平均衡分组,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3、增进协作学习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个别学生因基础较差而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小组协作讨论,是今后要解决的顽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