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长春版第八册《回乡偶书》word教学设计3-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借助“扩、拆、换”方法,理解全诗大意。
3、借助“画节奏、标扬抑”方法,初步了解古诗朗读方法,体会诗中表达的真情实感。
4、通过情境创设,能描述古诗所叙述的故事,并产生自主探究古诗背后的故事的意愿。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运用“读诗四步法”学习古诗,使用“扩、换、补”方法,理解全诗大意,体会诗中传达的真情实感。
难点:从诗句中,体验诗人久别家乡三十年,重返故里的欣喜、激动;遭遇“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落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古诗吗?你们会背哪些古诗呢?2、学生回答。
3、教师引言: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回乡偶书》。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听读。
2、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3、学习生字。
a、学生圈画出本课的5个生字。
b、教师范读生字。
c、学生自由练习读生字。
d、教师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
4、学生再次自由读诗,要求把诗句读通顺。
三、理解诗句意思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
2、教师提问:根据图画内容,你们觉得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4、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引导并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a、教师提问:“偶书”是什么意思?“回乡偶书”呢?b、教师提问:“少小离家老大回”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样描述自己离开家乡和回到家乡的?c、教师提问:“乡音无改鬓毛衰”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回到家乡后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d、教师提问:“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什么意思?你从这句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感觉?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有什么心情?为什么?5、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自由发言并阐述自己的看法和6、教师小结并指导学生学习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理解诗句意思。
a、通过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_3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
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看了几张生活中的实物照片,请同学们用自己知道的古诗来描述,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
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
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
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
在指导学生弄懂诗意时,我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三种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查字典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小组里的同学和老师。
学生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
再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我加入配乐诗朗诵的环节,进一步指导学生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
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本课的四个学会字。
认识一个会认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诵读课文。
3、体验作者重归故里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CAI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在生活中运用古诗,导入新课:1、播放课件,图片:西塞山前飞白鹭;几只游水的白鹅;一处壮观的瀑布;一棵高大的柳树。
师:大家能用学过的诗句来描绘我们看到的景象吗?(生背诵相关古诗诗句)师小结:一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用到它们。
《回乡偶书》教案15篇
《回乡偶书》教案《回乡偶书》教案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回乡偶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回乡偶书》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数:一课时五、教学过程:㈠谈话导入,据题质疑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2、介绍背景。
(出示课件)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
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
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3、揭示题目: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
(师板书课题)4、据题质疑:⑴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㈡自主合作,初步感知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⒈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⒉检查反馈:(课件)⑴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
⑵①指名读诗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㈢细读品味,感悟理解⒈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4)师归纳,生质疑: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生1: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生2:这时他的心情如何?(以上问题让其他生来回答)(5)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积累两首古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在朗读和背诵的工程中表现是的节奏韵味,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通过借助关键词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关键词等方法理解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一首古诗《咏柳》吗?大家一齐来背诵一下,咏柳,一二(学生齐背)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生:贺知章)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贺知章写的诗《回乡偶书》(教师板书课题:回乡偶书)回乡是什么意思?(回到家乡)偶书是什么意思?(随便写的诗,偶然间写的诗)完整地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回到家乡以后,偶然间写的诗)关于诗人贺知章,你有哪些了解呢?谁能把你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分享一下?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少时就以诗文知名。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
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
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4页,自由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困难。
)同桌互相读古诗,边听边思考:对方的读音和停顿与自己是否相同?如果不同,谁的正确?全班交流怎样把这首古诗读正确。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 学生能够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 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 通过写作、仿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 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 教学难点 - 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古诗的意境。
- 学习古诗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 讲解古诗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 讲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 讲解古诗的写作手法,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2. 演示法 - 展示古诗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 展示古诗的朗诵视频,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 展示古诗的写作手法,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3. 练习法 - 让学生练习朗读古诗,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 让学生练习背诵古诗,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 让学生练习默写古诗,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4.讨论法 - 组织学生讨论古诗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 组织学生讨论古诗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 组织学生讨论古诗的写作手法,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展示古诗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古诗的内容。
-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首古诗的名字吗? -引出课题:回乡偶书。
2. 讲授新课 -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023最新-回乡偶书 教案优秀3篇
回乡偶书教案优秀3篇又要过年了,我们一家回到了家乡,准备过年。
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3篇回乡偶书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回乡偶书》优秀教案篇一一、导入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和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2、齐读、指名读。
考虑: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3、借助课文注释和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
{同学自学讨论}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家长讲一讲好不好?(1)分角色试练扮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扮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
(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身的想象。
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安排作业。
(任选一题)1、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编故事。
反思: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小朋友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同学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扮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和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同学的脑海里。
爱扮演是同学的天性。
同学要扮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扮演过程。
《回乡偶书》优秀教案(通用7篇)
《回乡偶书》优秀教案(通用7篇)思乡,是远在他地的游子写给家乡的思念之情,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更是思乡诗中的典范,小编为大家分享一篇《回乡偶书》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
《回乡偶书》优秀教案篇1设计理念:崔峦先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叶老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
基于此,本课在导读时紧紧抓住一个“客”和关键词“何来”,“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思接千载,围绕“客”字做文章:是“客”吗?“客”从何而“来”?不是“客”!“客”为何“回”来?既触发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又落实了诗歌语言的训练点,从而让学生在反复涵咏品味诗歌语言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一、调动体验,激趣引入1、读题:回乡偶书2、作者:小朋友们,我们常说,要了解他的诗歌,首先要知道他这个人。
课前搜集的资料展示,何老师也搜集了我们来看一看,你了解了什么,请小朋友们自由读一读。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
(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
)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帮它找个朋友,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找准切入,读诗悟诗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树叶的帮助来读准。
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
开始!2、检查自读,加强识字偶、鬓、衰、客、何、(很干脆,好听,非常好听,真喜欢,真喜欢你读的翘舌音)3、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3篇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3篇《回乡偶书》教学设计下面是整理的回乡偶书教学设计3篇《回乡偶书》教学设计,供大家品鉴。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客、何”2个生字,会写“音、客、何”3个生字。
2、情感目标:理解领悟诗意,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力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1、谈话、激发了兴趣: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你愿意背给大家听吗?(学生自由背诵)2、导入新课:同学们背诵的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国诗歌是文学宝库中一朵璀璨的明珠,徜徉在这艺术的河流中,我们心旷神怡,今天就让唐代著名的诗人贺知章老爷爷带领我们再一次走进古代诗歌中。
3、作者生平贺知章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这位老爷爷年轻的时候离开了家乡去外地求学,他克服困难用功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
后来他到京城去当了大官。
他和唐代的另外一位著名的诗人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
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
他回到村口会遇到了一件什么事呢?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就知道了。
(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4、师:读了课题你知道“偶”“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书:写,偶书:随便写的诗。
)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
)5、师:你真能干!那么诗人遇到了一件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看一看吧。
二、自由读诗,初步感知。
1、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115页,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师:老师发现你们读得可认真了,接下来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比比谁的字音读得准。
3、师:好了是吗?那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感受家乡的美好。
(3)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变化,关心家乡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感受家乡的美好。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美好。
(2)介绍作者贺知章,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字典理解字词意思。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分组表演课文,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描绘家乡的美好景色。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课生字词的意思,强调重点字词。
(2)学生分享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表达对家乡的祝福。
5. 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和背诵《回乡偶书》这首诗。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3、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美,领悟诗人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小故事。
前段时间老师回了一趟老家,老家的变化可大啦!以前的小土路变成了宽阔的大马路,以前的小平房也都变成了高楼大厦。
走在熟悉又陌生的街道上,老师心里那滋味呀,真是难以形容。
这不,就想起了一首古诗,叫《回乡偶书》。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看看诗人回到家乡时又有着怎样的感受。
(二)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出诗歌的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正音。
(三)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少小离家老大回”,同学们想想,诗人小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老了才回来,这中间得经过多少年呀!那他心里该有多感慨呢!“乡音无改鬓毛衰”,虽然诗人的口音没有变,但是头发都已经变白、变少啦。
岁月不饶人呐!“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就有意思啦,村里的小孩子看见诗人,都不认识他,还笑着问他是从哪里来的客人。
哎呀,诗人心里得多失落呀!(四)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回到家乡,为什么小孩子都不认识他了?2、让学生说一说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3、教师总结:诗人久别家乡,物是人非,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五)诵读古诗1、学生带着感情自由诵读。
2、指名诵读,进行评价。
3、全班齐诵。
(六)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离开家乡再回去时的感受。
2、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其他思乡的古诗,如《静夜思》等。
(七)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回乡偶书》这首诗,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回乡偶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
2. 朗读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4.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家乡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的家乡景色。
(2)提问学生:你们的家乡在哪里?你们的家乡有什么特点? (3)引出课题:回乡偶书。
讲授新课 (1)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认读生字词。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语调。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 诗人离开家乡多久了? ② 诗人回到家乡后看到了什么? ③ 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4)学生分组讨论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5)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6)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精彩片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方法。
(7)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巩固练习 (1)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
课堂小结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诗人的家乡、诗人的心情和写作方法。
(2)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布置作业 (1)让学生背诵课文,并默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本教学设计适用于高中语文课程,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分析学生的课堂需求和实际情况而设计。
本教学设计以鲁迅先生的《回乡偶书》为教学材料,主要内容涉及课文的分析、情感的培养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世界现代文学的巨擘。
《回乡偶书》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贫困和落后。
通过本文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思想和风格,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情感态度。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文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鲁迅的思想和风格,掌握《回乡偶书》的主要内容和语言风格,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主动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学习《回乡偶书》,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1. 教学内容1.课文的背景知识介绍。
2.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
3.课文的语言风格鉴赏。
4.学生的课后阅读和感想分享。
2. 教学过程2.1 导入与热身(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农村生活的短视频,引起学生对农村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兴趣。
2.2 课文背景知识介绍(10分钟)通过课件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他的社会地位和文学成就,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回乡偶书》打下基础。
2.3 课文内容分析(25分钟)2.3.1 段落解读先阅读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引导学生理解整篇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2.3.2 整体阅读让学生阅读全文,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讨论,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3.3 语言风格分析通过课件展示《回乡偶书》中的一些经典语句,引导学生分析鲁迅的语言风格,如比喻、对仗、夸张等手法的运用。
古诗回乡偶书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回乡偶书》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回乡偶书》。
1.2理解诗中的生字词,把握诗歌大意。
1.3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2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3.2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1正确朗读并背诵《回乡偶书》。
1.2理解诗中的生字词,把握诗歌大意。
2.难点:2.1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贺知章及其创作背景。
1.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由朗读《回乡偶书》,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2.2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中的生字词,把握诗歌大意。
3.合作交流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4.课堂讲解4.1教师详细讲解《回乡偶书》的创作背景、诗句含义及艺术特色。
4.2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5.实践环节5.1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接龙游戏,巩固记忆。
5.2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首以“回乡”为主题的现代诗。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课后作业1.背诵《回乡偶书》。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讲解、实践环节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发言,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较为深入。
3.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教师在课堂讲解中,应更加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附:古诗《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教学设计一、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诗歌注释及背景资料3.诗歌接龙游戏素材二、教学时长1课时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诗人贺知章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的教课方案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紧扣识字教课,奇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联合“何来”一词扩睁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经过品读认识词句的含义,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课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领会作者的感情。
教课时间:一课时。
教课过程:一、调换体验,激趣引入。
方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喜悦地告诉我,本周六是他的诞辰,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同过诞辰。
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请客。
)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
)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
“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
对,此刻我们就一同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
(师范写,提示“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伸展才漂亮,生书空。
)谈谈怎么记着这个“客”字,而后生依据同学的讲话再写写、记记“客”。
设计企图:(创建情形讲话,调换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孩子们,我们今日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好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边的小精灵的帮助来读准。
也能够留意一下“客”字在哪里。
开始!2.生划出生字,师小黑板出示(偶、鬓、衰、客、何、音)。
“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读准了没有?”3.指名读字;师:“谈谈你是用什么方法记着这些字的?”4.同桌相互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5.指名读,生评论。
实时夸奖。
设计企图:(学生自读的目的,让学生读有所获而且懂得读的方法。
)三、找准切入,读诗悟诗。
1.紧扣““客”字”,启迪思虑:师:老师方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生:“笑问客从哪处来”。
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虑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生发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何要来?师:我们一同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回乡偶书》。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久别回乡时的复杂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含义,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岁月变迁的感慨。
(2)掌握生字词,能够正确书写和运用。
2、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微妙情感,理解“笑问客从何处来”中蕴含的沧桑。
(2)引导学生将古诗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感受古诗的魅力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讲解法:对古诗中的生字词、诗句含义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回乡的场景中,增强对古诗的理解。
4、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游子思乡的视频或音乐,营造氛围,引出课题。
(2)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离开家乡很久,然后再回去的经历?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2、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朗读古诗,其他学生评价,教师相机指导。
3、学习生字词(1)出示生字词卡片,教师讲解生字的读音、结构和书写要点。
(2)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4、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
(2)提问学生:诗人离开家乡多久了?从哪里可以看出来?(3)引导学生思考:“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情?5、体会情感(1)让学生再次朗读古诗,体会诗人久别回乡时的复杂情感。
(2)小组讨论: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3)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回乡偶书教案
回乡偶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回乡偶书》。
2、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字词和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学生能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培养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诗人久别回乡的复杂情感。
2、难点(1)感受古诗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思乡之情。
(2)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2、讲解法对古诗中的生字、生词和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情境教学法创设与古诗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4、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古诗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离乡和回乡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共鸣。
(2)提问学生对家乡的感受和记忆,引入古诗《回乡偶书》。
2、作者简介简单介绍诗人贺知章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
3、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纠正读音和节奏。
4、字词讲解(1)解释诗中的生字、生词,如“偶”“鬓毛衰”等。
(2)结合诗句,让学生理解字词的含义。
5、诗句理解(1)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的内容,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6、情感体会(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回乡时的心情,从诗中找出体现情感的词句。
(2)讨论诗人为何会有这样的情感,体会诗人久别回乡的复杂感受。
7、朗读背诵(1)学生再次朗读古诗,注意情感的表达。
(2)分组背诵、个人背诵,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8、拓展延伸(1)让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其他关于思乡的古诗。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9、课堂小结(1)总结古诗的主要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2)强调学习古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乡偶书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的方法,认识诗中的2个生字“客、何”,会写“客、何、音”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进行想像,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读诗、悟诗,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抓住“客”为切入点,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课前背古诗,背《咏柳》。
引出作者-------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
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首贺知章写的古诗。
2、读题。
回乡偶书。
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
1、自由读,读准字音。
你觉得哪个词比较难读准,带小朋友读一读。
正音:鬓毛衰。
开火车读该词。
指名读整首诗,去拼音指名读,齐读。
三、研读感悟。
(抓线索“客?”)
1、生字学习。
会读这首诗并不难,我们很多小朋友小时候就会背了呢。
如果能把其中的生字会记会写那才能干呢。
老师考你一个生字,“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里有一个生字“客”,(板书“客”)你怎么记住它?扩词,书写指导。
2、不是一家的人或者不是当地的人,我们尊称他为客人。
那么你知道诗中所说的“客”是
说谁呢?(贺知章),他到底算不算客人呢?(板书?)请带着这个问题,再好好地去读一读这首诗,然后和同桌交流这个问题,说说你的理由。
3、贺知章是不是客人?反馈中指导朗读和体验感悟。
(1)不是客:学习第1、2行。
你从哪里知道的?
从诗句中看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①理解诗意。
找两对反义词,板书:少小----老大离----回
贺知章在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长安求学,离开家乡后,他们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后来还在京城当官了呢。
在他八十三岁那年,他终于回到了家
乡。
这一别就是70
人,怎么能说是客人呢!
②你还从哪里看出他不是客人?70多年过去了,他有什么变化了呢?理解“鬓毛衰”,摸摸两鬓在哪里。
(两边的头发都白了,人老了)
可是什么却依旧没有改变?理解“乡音”。
“乡”就是“故乡,家乡”的意思,“乡音”就是家乡的口音,家乡话。
④介绍贺知章的家乡背景:你知道诗人的家乡在哪里吗?老师告诉你,是我们杭州的萧山,
这可是我们杭州人的骄傲,出了一位大诗人呢!当年他离开杭州到长安去,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虽然路途非常遥远,可是他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老了一定要叶落归根呀!
⑤用自己的话说说第1、2行诗意。
自己说,指名说,同桌互说。
用“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语放进这句诗中说说。
(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
虽然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但是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
)
⑥指导朗读。
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那现在再来看看,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并不是客!擦掉板书中的问号)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回”到这里了!)我们把离开家乡在外生活的人称为“游子”。
这位在异乡生活了70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故乡------杭州了!心中怎能不激动呢?再齐读。
那么为什么诗人年纪那么大了最后还要回来呢?(想念家乡,想见家人朋友)板书:想念家乡
(2)是客:学习第3、4行。
既然贺知章就是这个村子的人,不是客人,可是谁认为他是客人呢?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同桌交流。
从诗句中看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指名读。
还可以从插图中看,骑马,有行李,是客人。
七十多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这位客人,你从哪儿来呀?诗中哪两行说的是这个意思。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说诗意。
指名说,自己说。
学习生字“何”。
换偏旁或加偏旁。
看图,这是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
你猜猜他们在说什么?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他们还会问什么?
瞧这群孩子多天真呀!他们怎么能理解贺爷爷终于回到家乡的激动与感慨呢。
齐读。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三、朗读并背诵全诗。
1、多形式朗读全诗。
你喜欢怎么来读这首诗?(分大组读,男女生读,师生对读,学生领读,齐读。
)
2、带感情读。
有人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那么这首诗究竟是欢快的歌曲,还是忧伤的歌曲,是激动的,还是悲哀的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诗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可以是高兴的,激动的,忧伤的,悲哀的,感慨的读法)指名读。
3、唱诗。
古代的很多诗词不光可以读,还可以唱,我们也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2、贺知章老爷爷离开家乡多年,又重新回到家乡,这种心情是激动的,又有着无限感慨。
让我们带着贺知章老爷爷的这种复杂的心情把古诗背一遍吧。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远在他乡的游子终于回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家乡了,回到了在梦中出现了千百遍的故乡,再背诵。
四、拓展。
1、释题:回到家乡,遇到了这件事,他心里很有感想,于是就写了这首诗。
再读课题,这就是这首古诗题目的意思。
指名说。
1、后来,贺知章爷爷进了村子后还看到了许多事情,在很多亲朋好友家里了解了近70来年一些人和一些事的变化,他再提笔写下第二首诗:
回乡偶书二首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自由读,齐读。
2、后来,村子里为了纪念他,将他回乡后为村子修建的一座桥改名为“思家桥”,把村子改名为“知章村”,当地的小学命名为“贺知章小学”,这些名字一直延用到现在呢。
有兴趣的同学双休日可以去萧山寻找贺爷爷的历史足迹哦。
3、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古诗是描写诗人思念家乡的,我们以前也学过想念家乡的诗,复习古诗。
课件出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五、书写指导。
何、音。
《课》最后一题,默写。
伴随着音乐下课。
板书
回乡偶书
思乡贺知章
客少小离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游子老大回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