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浅析
曹操的政治举措
曹操的政治举措佳木斯市第二十中学 2019级21班一、“挟天子以令诸侯”,明智的政治举措曹操本是一个“赘阉遗丑”,地位卑微,在封建时代想要掌权治国是非常困难的。
曹操之所以能够削平群雄、统一北方,就是因为他具有超凡的目光和胆识。
当汉末中央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曹操大胆采纳了谋士毛玠的建议,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中央政权。
所有的朝廷大事,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
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儿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装饰“门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
这时曹操脑海深处便产生了窃国谋逆的念头,也曾有手下对他提出“行王霸之事”,然而他考虑到“朝廷肱股尚多”。
为了观察动静,曹操特地邀请天子“许田围猎”,群臣将校向献帝齐呼万岁,他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并借天子弓箭不还,自行悬带。
曹操除了成功运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外,在作战指挥上始终注意集中优势兵力,在一段时间内只打一个敌人,显示了高超的统筹全局、指挥作战的革新能力。
晋人王沈在《魏书》中称赞曹操“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
《三国志》作者陈寿也认为曹操“运筹演谋”“明略最优”,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二、“唯才是举”,改革用人制度曹操带兵三十年,扫灭北方群雄,统一北方,推究原因,说他靠的是“天时”,并不准确,除了应该归功于屯田外,更应归功于他不拘一格的革新用人举措。
曹操对人才的罗致和使用,贯穿终生,从未改变。
他知人善任,因事择人,避短取长。
早在赤壁大战以前,曹操麾下,已是人才济济,文有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等,武有许褚、张辽、于禁、乐进等。
曹操用人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第一,唯才是举。
任人唯能,不分贵贱,不计门第履历,不必“廉士”,只求“能进取”。
三国演义第六十六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谋之士
三国演义第六十六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谋之士曹操自汉献帝刘协受封为魏王后,权谋之士纷纷向其效忠。
第六十六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描绘了曹操巧妙利用刘协的权力,并对权谋之士起到了巨大的吸引力,使得众多智勇之士纷纷投效曹操,为他的统一天下之事增添了强大的助力。
这一章开头,就以残酷的手段展示了曹操的威势和手腕:曹操以挟天子之势,将刘协置于死地,强迫他听命于魏王。
作为东汉皇帝的刘协,此时已完全沦为曹操的傀儡,曹操以巧妙的手段牢牢掌握着刘协的命运,展示了他独特的权谋智慧。
这一章中,诸侯无不心生畏惧,纷纷向曹操投降。
虽然他们是兵权鼎盛的割据势力,但面对曹操的灭天下之势,他们无法抗拒曹操的强大势力。
曹操巧妙利用权谋,展现出了自己的雄才大略,吸引了众多诸侯,使其向他效忠。
在这个时候,各种权谋之士纷纷登场,对曹操的智慧赞叹不已。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司马懿。
作为曹操麾下的智囊,司马懿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赞赏,他巧妙地用计对付了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展现了他出众的智慧。
曹操深知司马懿的才能,因此对他极为器重,将他视作自己最得力的谋士之一。
在这一章中,曹操巧妙地运用权术,说服了众多权谋之士,使他们投效于魏王,为他的统一天下之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援。
这些权谋之士,以其聪明才智成为曹操的左右手,他们的智谋确保了曹操在乱世中占据了上风。
总的来说,第六十六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生动地描绘了曹操运用权术的过程,展现了他巧妙地利用刘协的威势并吸引了众多权谋之士的情景。
这一章的故事情节紧凑,悬念迭起,使人不禁为曹操的聪明才智和权谋手段叹为观止。
通过这一章的描述,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到了曹操的才智和权谋手段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现了当时乱世中权谋之士为争夺权力所展现出的智慧和胆识。
在这一章中,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景象,以及权谋之士对曹操的敬佩和信任,为整个三国演义的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悬念和戏剧性。
这一章是三国演义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章,通过描述曹操掌握刘协的命运和权谋之士的加入,展现了乱世中智勇之士为夺取权力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同时也启示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运用智慧来取得成功。
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释义
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释义枭雄曹操是很喜欢的一个历史人物,关于他的荒唐故事有很多,其中就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
下面是分享的曹操挟天子令诸侯,一起来看看吧。
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
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出处《左传;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
《后汉书;袁绍传》载:“沮授说绍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官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三国志-武帝传》:“建安(196-220)元年春正月,太祖军临武平,袁术所置陈相袁嗣降。
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出处原文《左传;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春,齐侯(齐桓公)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楚成王)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风,佚也,《书;费誓》马牛其风)。
不虞(料也)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召音邵,召公奭)命我先君大公(姜太公)曰:五侯九伯(音霸),女实征之,以夹(音挟)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践履之界),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音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求问也)。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许慎故里)。
齐侯陈诸侯之师。
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获也)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英文读法to have the emperor in one's power and order the dukes about in his name; to usurp power by holding the emperor as a hostage and acting in his nameand (With the emperor as feudal order)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近义词挟天子而令天下语法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曹操挟:挟制;天子: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
三国演义领导者的智慧与决策
三国演义领导者的智慧与决策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领导者智慧和决策。
这些领袖们在乱世中崭露头角,并通过精明的思考和果断的行动,为他们的势力赢得了胜利,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三国演义中几位领导者的智慧决策,并探究其成功的原因。
一、刘备的圈地计刘备作为一个智勇双全的领导者,他的决策非常准确且富有远见。
刘备在借住草庐时,便开始着手计划未来的发展。
他意识到自身实力相对较弱,需要有一个安定的根基。
于是,他提出了“圈地计”,即在未来的发展中注重控制并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一决策体现了刘备的战略智慧和长远眼光。
他通过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逐渐确立了自己在荆州的地位,为后来蜀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备的智慧决策不仅使自己的势力稳步发展,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支持。
二、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是三国时期最富有政治才能的领导者之一。
他深谙权谋之道,善于利用机会并以权谋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决策之一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明白政治舞台上的权力与地位对于建立统一势力的重要性。
他趁机挟持并操纵汉献帝,以他的身份作为天子的陪伴者,为自己争取了更大的声望和影响力。
通过与其他诸侯的斗争,曹操巧妙地运用这一策略,有效地控制并统一了大部分中原地区。
曹操的智慧决策使得他成为了当时的一方霸主,也为曹魏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他的领导智慧和决策能力为后来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三、诸葛亮的空城计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军师,以其卓越的智慧和独特的决策,使得蜀国在乱世中能够屹立不倒。
其中最为著名的智谋就是他的空城计。
在曹军前来攻打蜀国的时候,诸葛亮故意打开城门,敌军将领曹休却发现城中无一人存在,只有一位老者在城楼上坐看风云。
这一计策迷惑了曹军,并加上诸葛亮故意放出风声,让敌军误以为蜀军已有退兵之心。
这一空城计巧妙地利用了敌军的恐惧心理和对蜀国实力的误判,成功地吓退了曹军的进攻。
诸葛亮的智慧和决策能力为蜀国保住了一方安定的局面,也展现了他杰出的才华和智谋。
三国演义第八十九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谋之士
三国演义第八十九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谋之士第八十九章中描述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谋之士们在这种形势下斗智斗勇的情景。
这一章中曹操尽显智计和权谋,巧妙地利用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
下面将对这一章的内容进行详细分析。
曹操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在这一章中他再次展现了自己的智谋。
作为一方诸侯,曹操迅速参加朝廷选拔人才并得到重用,最终掌握了皇帝的命脉。
曹操巧妙地将天子与自己联合,通过挟制天子以令诸侯,使得其他势力无法轻易反抗他的统治。
这种权谋之举展示了曹操出色的智慧和权谋手段。
在这一章中,权谋之士们也展现出了自己的才智。
他们纷纷献策,为曹操出谋划策,帮助他巩固统治。
其中,程昱、荀彧、程普等人以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为曹操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他们联合起来,共同为曹操的事业贡献力量,使其成为政治局势中不可忽视的一方势力。
在这一章的情节中,曹操即将迎来关键的政治局势。
他深知自己的势力还不足以与其他势力等量齐观,需要通过儿子曹丕的加冕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于是,曹操运用智慧,利用皇帝的威望来提升自己的声威,这一计谋成为曹操政治生涯中的里程碑。
在这一章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不仅得到了权谋之士们的认可,还赢得了许多势力的忠诚。
在这一章的结尾,曹操成功地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他利用权术和智谋,成功挟制天子,使其他势力无法轻易反抗,自己的势力也得到了增强。
曹操的智慧和勇气为他赢得了成功,展现出了一个真正的权谋之士的形象。
综上所述,第八十九章描述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谋之士们通过斗智斗勇的情景。
曹操通过巧妙地利用政治局势,达到了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目的。
而与曹操合作的权谋之士们也展现出了自己的才智和智慧。
这一章展示了曹操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智慧和勇气。
三国演义第三回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三国演义第三回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三国演义第三回: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有一个章节被称为《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本章节描绘了曹操利用刘备的势力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这一行动不仅展示了曹操的机智和权谋手段,同时也揭示了权势之间的博弈和相互制衡。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解读这一章节。
首先,在这一章节中,曹操利用挟持皇帝刘协来运筹帷幄,可以说是一种政治手段。
曹操知道刘备对刘协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他决定通过控制刘协来控制刘备。
这种挟持的手段,堪称巧妙。
曹操趁虚而入,依仗刘备的忠诚和孝心,成功地获得了对刘备的影响力。
这一手段也展示了曹操作为政治家的智慧和胆识。
其次,曹操的举动不仅是为了追求个人的政治利益,更是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目标。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物,他希望能够统一整个国家,实现大一统的中国梦。
因此,他利用挟持刘协的手法,既是为了削弱刘备的势力,也是为了达到统一的政治目的。
在这一章节中,曹操的行动也暴露出他的霸道和独裁倾向。
曹操以掌握皇帝的权力为借口,对周围的诸侯展开了无情的压迫和威逼。
他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了其他势力,并试图通过威胁来迫使他们臣服。
这种行为,虽然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被认为是正常的,但也反映出曹操权力欲望的冷酷和无情。
然而,曹操的挟持行动也让其他势力察觉到了他的野心和威胁。
面对曹操的威胁,刘备、孙权以及其他诸侯开始展开反抗。
他们意识到曹操的行动违背了礼义廉耻之道,威胁到了他们各自的利益和尊严。
因此,他们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抗衡曹操的力量。
这一反抗的态势为后来的英雄豪杰们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战斗和斗争。
通过对《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章节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的政治手段和权谋智慧,同时也展示了统一中国和个人野心之间的较量。
在这个过程中,曹操的独裁和霸道倾向也暴露无遗,激起了其他势力的反抗。
整个故事通过曹操和其他势力的对抗,展示了历史上的各种政治斗争和权力游戏。
历史趣谈:挟天子以令诸侯 揭秘曹操的真实面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挟天子以令诸侯揭秘曹操的真实面目
导语:东汉末年战火纷扰,枭雄曹操一生都是在斗争中度过的。
很多影视艺术作品对曹操这一形象充满兴趣,极尽能事的刻画,但历史上的曹操的性情究竟
东汉末年战火纷扰,枭雄曹操一生都是在斗争中度过的。
很多影视艺术作品对曹操这一形象充满兴趣,极尽能事的刻画,但历史上的曹操的性情究竟是怎样的呢?
建安十五年(公园210年),曹操五十六岁。
此时,他完成统一北方大业后,政权逐渐巩固,继而想统一全国;但是孙权、刘备两大军事势力仍然是他的巨大威胁。
他们除在军事上联盟抗曹外,在政治上则抨击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等(《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在这种政治形势下,曹操发布了《让县自明本志令》借退还皇帝加封三县之名,表明自己的本志,反击了朝野谤议。
原文中“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表示自己经过连年征战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并无篡位谋反之心,大大方方承认自己绝不会放弃权力。
失去权力往往意味着个人的死亡、家族的覆灭。
他并不掩饰自己,也不唱高调,因为直白而更加真实。
挟天子以令诸侯,败董卓,平袁绍,一连串的政治军事行动漂亮利索,精彩纷呈。
治理天下,何等繁忙,却还能吟诗作赋,可见不是凡人能比。
纵观中国历史,再没有第二个这样游刃有余的男人。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殷殷求才之心,跃然纸上。
这样的殷切,却又意态壮阔。
生活常识分享。
三国演义曹操的权谋智计
三国演义曹操的权谋智计曹操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重要人物,被誉为“三国演义”的主要角色之一。
他以其卓越的才智和权谋智计,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本文将探讨曹操在三国演义中展现出的权谋智计,揭示他背后的策略和思维。
一、初露锋芒——救驾之计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最初展现出的权谋智计是在许昌救出被宦官洗脑的汉献帝。
面对皇帝被囚禁的局面,曹操运用了假意撤军的计谋,以诱使董卓内外齐起,最终成功抢救出献帝。
这一计谋不仅显示了曹操的智谋,也让他在北方树立了威望,为日后的征战奠定了基础。
二、智擒孟德——火烧连营之计在与袁绍之间的战争中,曹操使用了火烧乌巢的计策,成功擒获了曹操的死敌之一——吕布。
他事先埋伏了大批军队,然后故意败退,引诱吕布进入火海。
曹操凭借这一计策,彻底击败了吕布,消除了后顾之忧,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三、华容道之计——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与刘备一直互相猜忌,争夺天下。
在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军北上,而关羽被留守于南方。
曹操乘机设下华容道之计,诱使刘备杀死了自己的义兄关羽,这使得刘备大感痛苦和后悔,同时也瓦解了刘备与孙权的联盟。
曹操巧妙地运用了这一计策,削弱了刘备的实力,为日后对抗刘备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群雄攻曹——苦肉计之托孤群雄联军攻打曹操时,曹操在虎牢关遭遇到了包拯的包围。
曹操利用苦肉计,假装自己为大小乔所囚禁,并将重要武将曹洪托孤给包拯。
曹操以牺牲自己保全实力,成功脱身,并给予曹洪足够时间撤军。
这一计策不仅保住了曹操自身实力,也大大削弱了联军的攻击力量。
五、割须弃袍——易京之计在对应曹军讨伐曹操的战争中,曹操雄踞易京危难之际,他用割须弃袍的计策,绝望地表示自己已经放弃对天下的统治。
这一计策不仅欺骗了对方,还激发了曹军的斗志和战斗力。
最终,曹操成功地反杀了敌军,保住了自己的势力和地位。
六、草船借箭——曹营地下夫在困守荆州城的时候,曹操面临着敌军的强大攻势。
他想要增加自己的箭矢供给,但是无法从外界获取。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雄形象
读·闻·观63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雄形象蔡彬畦前言:三国演义是一部在文学史上流传已久的英雄演义,具有难以复制的文化魅力和文学色彩,之所以能吸引众多读者,原因之一就是其塑造了众多丰满的、具有人格魅力的人物形象。
不仅如此,这些人物还深入人心,人人都知道刘备的仁义、关羽的忠义勇猛、诸葛亮的睿智,但是小说中还有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形象,他的性格虽然多疑残忍、自私狡诈,但是以他的谋略、才华又能称盖世英豪。
他就是被称为“乱世之奸雄”的曹操。
一、曹操奸雄形象中“奸”的体现1.生性多疑残忍--视人命如草芥曹操只身刺杀董卓失败后,被迫逃亡。
在逃亡的过程中被陈宫的手下抓到,但是却被陈宫救下,陈宫不惜抛家舍业要跟曹操一起闯出一番事业。
在逃亡的过程中路过了其父的故交吕伯奢的家,被吕伯奢收留。
吕伯奢要杀猪宰羊以礼相待,并且自己去沽酒。
但是曹操生性多疑,听见了磨刀的声音误以为他们要抓自己去邀功,便将吕家一众人都杀了,错杀以后看到四肢被绑着待宰的猪,才知道自己杀错了人,只能继续逃亡,却遇见了买酒回来的吕伯奢,并且一剑刺死了他。
在杀死了吕氏家人以后不仅毫无愧疚之意,还将错就错杀害吕伯奢,这也是曹操最为后人所诟病的一件事。
曹操在晚年一直有头疼的病症,一次华佗去给他诊治,提出了要讲将头颅剖开治疗的方法,但曹操生性多疑,认为华佗治病是假,想谋害他是真,所以下令将华佗赐死了。
这也与曹操的名言所契合:宁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2.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奸臣董卓死后,曹操实行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策,但在世人看来,曹操的行为与董卓毫无二致,曹操也因此背上了奸臣的骂名。
事实上曹操也确实利用了汉献帝,以君命为借口发布了很多对自己有利的政策,虽然曹操没有将刘协取而代之,但也确实有不臣之心。
二、曹操奸雄形象中“雄”的体现1.珍惜人才曹操不仅自己有勇有谋,更具有识人之明,能够任人唯才,在他的麾下有诸多谋士及武将,更重要的是他不仅识才,更加惜才。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分析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分析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分析》的内容,具体内容: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出自《后汉书袁绍传》载:"沮授说绍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官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可是将这一...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出自《后汉书袁绍传》载:"沮授说绍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官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可是将这一策略完美实行的却是曹操。
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对你有用!挟天子以令诸侯图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典故其实三国正史中最早出现的说法是"毒士"贾诩向凉州军后期首领李傕提出的"奉国家以征天下"。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杀,其部将李傕等人便遣使诣长安求赦。
当时掌权的司徒王允为人刚直,没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惧,不知所为,准备各自解散,逃回归乡里。
贾诩当时因为是董卓所部的官吏,在李傕军中任职,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们,对李傕等人说:"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
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此计为众人采纳。
李傕等以替董卓报仇为名,联络西凉军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后击败吕布,杀死王允,挟持了汉献帝,控制了东汉政府。
后来,袁绍的谋士沮授向袁绍献计,让其"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可是袁绍手下其他的谋士不赞成,《后汉书袁绍传》:沮授说绍曰:"累叶台辅,世济忠义。
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人之意。
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稸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曹操就比袁绍高明多了,曹操他不换皇帝,他利用这个现成的皇帝,而且把这个皇帝客客气气地供奉起来,利用皇帝这张牌来号令天下、号召诸侯,这个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浅析曹操的多面形象
浅析曹操的多面形象摘要《三国演义》以错落有致的曲调笔锋,塑造了曹操这一有血有肉而又个性鲜明的多面人物形象。
首先,他被塑造为作品中最典型的反面形象:是一个集奸诈多疑、凶暴残忍、假仁假义于一身的封建统治者,许邵曾称其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其次,还表现在他能从风云际会的政治局势中崭露头角,能在敌众我寡的军事斗争中大获全胜,能把三国鼎立的军阀割据合而为一;再者,他雍容大度,积极乐观,重视对人才的选用并能充分发掘其积极主动性;最后,拥有卓越的政治远见力,且非常懂得收买人心的重要性.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多面形象奸雄政治远见大度乐观Abstract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with strewn at random have send to the tune of pen shaped the Cao Cao is the flesh and blood and many facets of the personality is distinct characters. First of all, he was cast as the opposite of the typical image of:is a collection of treacherous paranoid,cruel,and hypocrisy of the feudal rulers,Xu Shao had called it a “can of Zhen Guan,gone with the biography。
” Second, but also in the race he can learn from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can heavily out numbered in a military victory in the struggle, can put the three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 of warlordism one;Furthermore, he magnanimous,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pay attention to the selection of talents and fully tap its positive initiative; Finally, with outstanding political vision,and ver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outfits。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谓是曹操的一个成功的跳台。
那对于挟天子以令诸侯你了解多少呢?又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是店铺分享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一起来看看吧。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曹操之所以取得成功,核心就是这个策略。
特别的前期面对袁绍时,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是官渡之战的决定性因素。
挟天子以令诸侯最主要是决定权力合法性的问题。
其实“令诸侯”是不可能的,但是对诸侯的下属官僚们可不一样,相当于是跟朝廷一体还是“委身从贼”地方对抗中央的区别。
可别小瞧汉家400年的皇统教育,毕竟在士大夫心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烙印。
官渡之战中先是许攸叛逃曹操,出卖了袁绍军的弱点——乌巢之粮;而后袁绍派出的张郃、高览在攻击不力的状态下临阵投降,直接导致了大军的溃败。
反之曹操的凝聚力就要好很多,荀彧等人一直感觉自己效力的实际上是皇室。
刘备的能成功也跟这有关,因为本身是皇族,法统上没问题,只要一直宣扬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就行了。
但是毕竟也要等曹丕真的篡了位才敢称皇帝;孙权就更有意思,割据江东实际上类似于军民自保的性质,江东各豪族共同推举这么一位出来领头守住祖宗之地,手下的文武大臣都是各家族内部的人。
所以赤壁之战之前大家都劝孙权投降,因为这些人都认为对面的才是正统朝廷。
知识拓展:1、真正心向汉室的人并非都认为刘备就是正统,也不是都跟了刘备.有很大一部分人是跟随在献帝身边的,谁迎献帝,在早期就能得到一批这类人的帮助,而且不光是那些有名的人才,还有大批的官吏,这大批的基层文官虽不出名,但对一个地区政局的稳定和庶务是很重要的.曹操会为篡汉作准备,曹丕最终会篡位我们当然知道.可当时的人未必就知道啊,何况曹操又不是一开始就表现出篡位之心的.这类人有的因为太过忠心于汉室不被重用淡出我们的视野,有的经不住压力与诱惑最终倒向曹操,有的采取行动对抗曹操被杀,有的郁郁而终.具体有哪些我不说了,荀家叔侄二人想必大家知道吧.2、还有一批追求功名富贵,但又担心不忠于汉室没个好名声的人,曹操迎来献帝,正好给了他们光明正大的遮羞布.既能追求富贵又不会挨骂名多好啊,恰恰这类人是很多的,有了献帝这块牌子,招揽人才,收降将的可能就大了好多.看看曹操收了多少有能力的降将谋士!张辽、张合、藏霸、徐晃、贾诩等等等等,几乎一大半人才都这么来的.徐庶要不是曹操那里有个献帝,光老母一封信,也未必会去啊,连关羽降曹都还个“降汉不降曹”的辩解,何况那些人?----感叹,陈宫了不起,看不惯曹操,有机会活命也要求死!就算以皇帝名义招揽来的人才不都跟曹操一条心,曹操可以慢慢地分化瓦解收买啊!比没皇帝名义的强多了.3、有皇帝这个牌子,可以光明正大地给各路诸侯下令让他们做事.各路诸侯我们知道的虽然大多有夺取天下之志,其实也有不少忠于汉室的.比如刘备在徐州,曹操以皇帝的名义让他讨伐袁术,他内部不稳不也乖乖的去了?搞得自己老家被吕布端掉!要不是有皇帝的名义,曹操怎么可能指挥得动刘备.最后灭袁术的时候,连孙策都差遣动了,可见迎献帝好处之大.4、有很多小的诸侯,只要以皇帝名义的一纸诏书就能平定.比如关中地区各路诸侯,曹操就没打,直接一个诏书,大家送人质入京,就这么平定了,连马腾都亲自入京!曹操打关中是后来关中地区叛乱以后的事,而且关中各路诸侯一叛乱就背上叛国之名,士气不高,内部不稳.要是曹操没迎献帝,能有这种好事?可见,曹操迎献帝,不但有好处,好处简直大大的!。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提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人们自然会想到曹操。
自曹操迁汉献帝于许到他死去的0多年里,曹操一直奉行这条原则,但是最早提出这个主张的并不是他本人。
兴平二年(95年),大臣董承等人拥汉献帝自长安前往残破不堪的洛阳,君臣一行如同丧家之犬,急于谋求安身之所。
这时,谋士沮授向占据冀州的袁绍提出,应该乘机迎献帝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冀州的治所),这样便可以“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
可袁绍手下其他谋士不赞成,说皇帝现在只是个摆设,把他迎到这里来没什么意义。
袁绍也怕会受汉献帝的约束限制,没有采纳沮授的建议。
'早在三年前曹操占据兖州时,谋士毛玢也向他提出类似的建议,叫做“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觉得是个好主意,时时记在心里。
如今机会来了,袁绍不肯这样做,善于捕捉机遇的曹操则不会轻易放过。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
祖父曹腾是宦官,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任过司隶校尉、大司农等高级官职。
曹操自幼勤奋好学,聪明机警。
名士许劭评价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尉桥玄也说他是“命世之才”。
曹操0岁的时候,被推举为孝廉,从此步入仕途。
黄巾起义爆发后,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随皇甫嵩镇压颍川黄巾军,因功升任济南相。
后来又被任命为东郡(今河南濮阳西南)太守。
当时,宦臣专政,外戚横恣,曹操不愿违心迎合他们,但得罪他们又怕家族受累,于是托病不赴任。
他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打猎,等待机会,施展才能。
后来,汉灵帝为加强京师禁军力量,组建西园新军,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担任了典军校尉,成为东汉皇室卫军的武装将领之一。
董卓作乱的时候,关东州郡纷纷起兵讨伐他,曹操到了陈留(今河南陈留),组建了一支由宗族、宾客、部曲组成的5000人的军队,加入以袁绍为盟主的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行列。
当时,青州黄巾军和河北黑山军发展迅速,袁绍派曹操带兵入东郡进攻黑山军,且任其为东郡太守。
扫清黑山军以后,曹操继续向兖州进军,被兖州地方官吏推举为兖州牧。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故事情节以及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 又听得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曹操 惊慌,拿着佩刀马上割了胡子。军中有人 把曹操割胡子的事,告诉了马超。马超又 叫人大喊:“短胡子的是曹操!”曹操听 见喊声,立即扯起衣角包着下巴逃跑。后 人有诗说: 潼关战败望风逃,孟德仓惶脱 锦袍;剑割髭(zī)髯(rán)应丧胆,马超声价 盖天高。
• 梦中杀人 • 曹操身居高位,怕被人暗害,便对手下说 自己梦中好杀人,睡觉时,旁人不要靠近。 一次睡觉时被子滑落,近侍替他盖上,他 跃起杀了近侍,又躺下睡觉。醒后故意惊 呼:“何人杀我近侍?”左右以实情相告, 才假装悲伤,命厚葬之。
• 曹操割须弃袍 曹操被马超击败溃逃,逃跑 中曹操听见有人叫:“穿红袍的是曹操!” 便脱下红袍。又听见大叫:“长胡子的是 曹操!”便惊慌地割了胡子。又听见:“短 胡子的是曹操!”立即扯起衣角包着下巴逃 跑。后来马超追上,曹操吓得绕树而走, 马超一枪刺去,却扎在树上,这时曹操乘 机逃走。马超又继续追赶,被曹洪拦住。 曹操这才逃脱。
• 下被刺几十枪,仍然死战。刀砍得都是缺口,典 韦扔下刀,双手提着两个人挥舞,又打死八九人。 敌兵不敢靠近,就远远地用箭射,箭如骤雨。典 韦仍死死守住曹操的寨门。可惜寨后的敌兵已经 拥进来,典韦背上又中一枪,乃大叫数声,血流 满地而死。死了很久,还没有人敢从前门进来。 靠着典韦挡住寨门,曹操得以从寨后上马逃奔。 后来又靠着于禁杀散投降又反叛的青州兵,终于 逃脱。后来重赏于禁,又哭着祭奠典韦,十分悲 痛,众人都感叹万分。
• 祢衡击鼓骂曹 祢衡,自幼饱读诗书,以能 言善辩闻名。孔融将他推荐给独揽朝政大 权的丞相曹操。曹操早就听说过祢衡这个 人,觉得他不过是个徒有虚名的舌辩之徒, 且知祢衡素有性情高傲的名声,因此就想 刁难他。祢衡见了曹操躬身施礼,曹操却 端起架子动也不动。接着就打算羞辱他一 番,便叫祢衡在宴会上充当鼓吏。祢衡十 分清楚曹操的用意,就决定在百官面前将 他痛骂一番。 第二天一早,文武百官纷纷 前来赴宴,祢衡故意身穿一件破蓝衫大摇 大摆地走进府来。
三国演义第八回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三国演义第八回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三国演义》是中国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第八回《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该小说中的一章,描写了曹操力压天下,以权谋之计夺取汉献帝位的故事。
本文将以故事内容为基础,谈论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和影响。
三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各方势力为了争夺天下,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曹操作为权谋高手,一直以来都以智勇双全而闻名于世。
在第八回中,曹操利用了汉献帝刘协的身份,实施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
首先,曹操以尊重汉室的名义,将刘协迁往自己的领地,确保了对他的控制。
通过掌握汉献帝的权力,曹操牢牢地掌握了天下实际的政治和军事控制权。
这一策略不仅凸显了曹操的政治智慧,也使得他能够更加方便地处理其他势力,引导天下的走向。
其次,曹操善于利用汉献帝的名义来让其他诸侯服从他的统治。
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发布诏令,要求各地的诸侯归降,并安排诸侯子孙到自己的身边作为人质,以确保他们的忠诚和服从。
这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段,使得曹操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稳定天下的目的。
在此过程中,曹操还利用了汉室的象征意义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
他设立了太尉、侍中等官职,使得自己在政治体制中的地位更加显著。
同时,曹操还加强了对刘备等威胁势力的监控和控制,确保统治的稳定。
这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既体现了曹操的强势和权谋手腕,也展示了他对政治实力和形象的高超把控。
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这种策略强化了曹操的统治地位,使得他在政治上处于强势地位。
另一方面,这种手段也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动荡,使得其他势力对曹操的统治心存不满。
这种不满催生了后来的联合抗曹,诸侯争霸的局面加剧了战争的频繁爆发。
总结起来,在三国演义第八回中,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是他权谋之中的一环,展现了他政治智慧和手腕。
这种策略对于曹操的统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也随之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和挑战。
这一章节的情节生动地展示了曹操的才能和权谋手段,也深刻地揭示了三国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曹操为什么要挟天子
曹操为什么要挟天子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曹操挟天子的原因,欢迎大家阅读。
曹操挟天子的原因在东汉末年,皇帝早已失去了原先的威严和权力。
各路诸侯都蠢蠢欲动,想着能把皇帝拉下马,自己称王。
在这点上,曹操是很聪明的,或者说是曹操身边的谋士很聪明。
曹操不是自己上位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旬彧是曹操早期那段时间的一位谋士,就是此人提出的“下天子以令诸侯”再迁都许昌。
那个时间先是董卓叛乱,挟持天子。
但不久董卓就被吕布杀死后,之后司徒王允并不赦免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这一些人,而是逼这他们再次叛乱。
汉献帝当时觉得曹操是一位忠义两全的勇士,于是得到了个机会就向曹操求救。
曹操在思考之后就亲自带兵前去。
之后成功的救出了汉献帝。
汉献帝得到了曹操的盛情款待,对其十分感激。
不过汉献帝还是斗不过曹操那只老狐狸,曹操用都城被那些反贼烧毁了作为理由,劝(实际是威胁)汉献帝前往许昌(许昌市曹操势力大本营)。
汉献帝这时是看透了曹操这个人的本质,但是迫于曹操手上的兵力,也就只能跟着曹操去了许昌。
曹操去救汉献帝的根本目的是想用汉献帝作为一个被自己控制的工具来号令天下,当时许多诸侯也有这样的想法,但是没有曹操果断,于是就是曹操得了这个先机,达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
有了天子的名义,曹操做什么事都方便了不少,也名正言顺了不少。
曹操与献帝献帝刘协是刘宏的第二个儿子,后来他被董王后抚养长大,开始刘协被封作渤海王,后来被封为陈留王。
董卓废了刘辩,他立了刘协使其成为皇帝。
后来董卓被杀,曹操控制住了刘彻,并挟天子以令诸侯。
刘协其实自小天资聪颖,但是因为当时的时局动荡,每个人都想争夺权力坐上皇位。
怎得无奈,刘协当时年幼,不得已成为了这些人的傀儡,成为他们争夺权力的工具。
刚开始的时候,曹操向刘协献上了无数的珍宝和难觅的山珍海味,以此来博取他和一些大臣的信任和好感,让他们放松对自己的警惕心,以便将来登上王位。
三国演义第十二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谋之士
三国演义第十二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谋之士三国演义第十二章描述了曹操如何利用汉献帝来控制其他势力。
这一章侧重介绍曹操的政治手段以及他如何成为权力的核心。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做法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经典称谓,也让其在国内文化中拥有了特殊的地位。
以下将进一步探讨这一常用的历史典故。
首先,曹操控制天子的做法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来,它是基于中国古代天子绝对权力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
在那个年代,天子拥有的是超过常人的权力,他们不仅是国家的最高领导者,而且还是天命之人,被认为是无所不能、千古一帝的存在。
汉献帝正是当时的天子,而曹操完全懂得如何利用这个权力来巩固他的权力。
其次,曹操利用天子控制诸侯的经过也很值得探讨。
据史书记载,曹操利用汉献帝来控制诸侯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经过了数年的思考和努力,利用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军事才能,才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当时最高权力。
这一过程充分说明了曹操毕竟不是一个一时冲动的的权力野心家,而是一个思虑周全、计谋过人的谋士。
最后,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故事中,权谋之士们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他们帮助曹操分析各种情况,给出建议并将他的计谋付诸实践。
在这些权谋之士中,对曹操影响最大的当属荀彧、程昱和荀攸。
这三个人一方面是曹操的谋士,另一方面也是具有独立见解的政治家。
他们的合作,既能让曹操在权力之路上不断前行,也能让他时刻清醒地思考自己的政治路线和目标。
综上所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典故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中极为重要的一段历史。
它警示我们,在权力之争和政治斗争中需要有深刻的思考和计谋,同时也需要有善意的合作和建议。
只有在这两方面都兼顾的情况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政治家,掌控着命运的主导权。
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
第一篇: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思想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中,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思想和方式。
我们应该明白,只有通过和诸侯进行良好的合作,并且保持良好的关系,才能够使得国家更加稳定和强大。
首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很容易导致局面的不稳定。
因为诸侯们也有自己的利益和权力,如果我们作为天子的代表去对诸侯进行打压和威慑,这样只会导致诸侯们的反感,并且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政治危机和动荡。
其次,如果我们一味地依赖天子的权威和力量,可能会导致我们的领导者变得过于自信和独断。
这样的领导者可能会开始忽视大家的需求和意见,而只是追求自己的利益和目标。
这样的做法只会让人们对国家的信任减弱,并且可能会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
因此呢,我们应该反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而是应该在诸侯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和信任。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使得国家变得更加稳定和繁荣。
第二篇:古代挟天子以令诸侯,现代是否依然适用呢?
古代中国的时候,天子的地位和权威是非常高的,因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种非常常见和有效的做法。
而现代社会呢,是否还有这样的方式呢?
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代社会中,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地通过依赖一个人的权威来解决问题。
因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在现代并不适用。
现代政治力量之间的平衡和博弈,需要的是各方之间的合作和谦卑。
只有通过建立信任和共识,才能够达成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实现和谐和稳定。
因此,我们应该从古代的做法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而不是简单地照搬过来。
只有通过创新和进步,才能够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和繁荣。
挟天子以令诸侯读后感
挟天子以令诸侯读后感【最新版2篇】目录(篇1)1.引言2.历史背景3.曹操的野心和才干4.曹操与袁绍的斗争5.赤壁之战的影响6.曹操的统一北方7.评价正文(篇1)一、引言历史上的曹操被誉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挟持天子,以令诸侯,成功统一北方。
今天,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这一历史事件。
二、历史背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民生凋敝。
在这样的背景下,曹操凭借着卓越的才干和军事才能崭露头角。
他开始掌握朝廷实权,逐渐控制了皇帝。
三、曹操的野心和才干曹操具有出色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他的野心驱使他不断地扩张自己的势力。
他率领军队平定北方,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这些成就使他在朝廷中赢得了更高的地位。
四、曹操与袁绍的斗争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进程中,与袁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他巧妙地利用袁绍与董卓之间的矛盾,成功地瓦解了袁绍的势力。
在官渡之战中,他以少胜多,击败了袁绍。
这一胜利标志着曹操在北方的统治地位更加稳固。
五、赤壁之战的影响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曹操的军队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尽管如此,他仍然能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继续扩张自己的势力。
六、曹操的统一北方在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后,曹操继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最终成功地统一了北方。
他的统治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
目录(篇2)1.引言2.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概念及背景3.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影响及后果4.结论正文(篇2)一、引言在中国历史上,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法成功掌控了东汉末年的政治局面。
今天,我们来谈谈这个策略的内涵和影响。
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概念及背景“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曹操的战略手段之一。
其核心是,曹操利用东汉皇帝的影响力来号召其他诸侯,从而获得政治上的优势。
这一策略的背景是,东汉末年,政治混乱,诸侯割据,曹操通过这种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影响及后果从表面上看,“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种政治策略,但实际上,它也反映了曹操的野心和权力欲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小析
夏浅羽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却在这风云际会的时代,脱颖而出,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建安元年,他利用袁绍的失误 ,抢先奉迎汉献帝于许昌 ,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
从此逐鹿中原,强势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神来之笔,便是“天时”与“人谋”的突出体现,可谓众所瞩目,至关重要。
对于此事,前贤多持肯定态度,我却认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把双刃剑,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其势力的发展与强大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首先体现在曹操利用皇帝这一王牌“以致英俊”。
他奉天子于许都,名正言顺,地方才俊,相时而动,纷纷归附。
如王朗、华歆,他们本在江东为官,孙策占有江东后,他们退而不出,曹操以汉帝名义征召他们,他们才前来归附;而后,曹操每平定一个地方,都以汉帝名义征召当地人才,如荆州之韩嵩、邓义;还有不少人,因为曹操代表中央政府,而主动归附,如赵俨、杜袭等。
这些地方士人,实际上都是冲着“天子”名号而来的,而其拥有者曹操则是名利双收、势资兼得,以致手下谋士过百、战将千员,最终傲视群雄、一统北方!
同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给了曹操“奉辞伐罪”的机会,使得他在各军阀中合纵连横、排除异己。
建安元年,奉天子以许都后,就以天子名义接收了洛阳附近和豫州的不少无人区,在短时间内缩小了与袁绍的差距;曹操用天子实行纵横术更是不胜枚举,在他弱小的时候,首先把汉最高的官位大将军封给袁绍,同袁绍保持友好关系,然后消灭周边小势力,逐渐强大后,发天子诏讨伐袁绍。
这一战略也曾对马腾、韩遂、吕布等使用,屡试不爽;他还利用天子招牌对中小军阀产生的强烈影响力,许官招降地方势力,如庐江太守刘勋率众归降,封列侯。
封陈登为广陵太守,使其归降,成为徐州内应。
就这样“挟天子以令诸侯”,使敌处于不义境地,再行征伐,从而曹操立于不败之地!
另外,“挟天子以令诸侯”策略也是曹操能得到当时世家大族支持的关键。
在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和儒学精英已发展成为以家族为中心的重要社会力量,汉末军阀若是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就能掌握相当可观的人力、物力和政治资源。
由于他们多是儒学世家,往往有着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因而普遍拥护封建王权。
尽管汉末政权风雨飘摇,但天子作为正统封建王权的代表,影响力虽小却依然存在,而曹操拥护汉天子自然会得到大批士人、豪族的支持。
汉天子成为聚集士人、招揽豪强的最佳旗帜,曹操却成为最终受益者,由原来袁绍的附庸一跃成为可与袁绍匹敌的强大势力,并于官渡之战击败袁绍,而后三分天下独占其二!
“挟天子以令诸侯”为曹操的政治生涯谱写了浓墨重彩的辉煌乐章,但事难两全,负面作用也显而易见。
首先便是“挟天子”而无法“令诸侯”。
东汉自桓、灵以来,帝庸臣奸、权贵擅权、残害忠良、赏罚无章、贿赂公行,以致民心尽失。
及董卓入洛阳之时,东汉已名存实亡。
曹操在这时“挟天子以令诸侯”,从理论上说,是处于正统地位、名正言
顺,有居高临下、奉召讨逆之便,但实际上却不是这么容易,由于汉室已衰、汉帝地位极其低落,其正统影响力也大不如从前,因此“挟天子以令诸候”的效果并非想象中那么明显。
在当时,凡是有一定实力的军阀,没有一个是真正听命与曹操的,就算偶尔顺之,也是本着自身利益,顺势而为罢了。
在官渡之战前夕,曹操就曾借天子名义发天子诏,令各路诸侯共讨袁绍,而响应者仅刘、关、张三人三骑而已。
这便是“挟天子”无法“令诸侯”最好的明证。
其次,“挟天子以令诸侯”还给曹操带来了严重的军事、政治危机。
军事上,在当时天下大乱、诸侯并起,想要称王称帝的不在少数,而曹操“挟天子”,难免成为众矢之的,成为诸多野心家的眼中钉。
袁绍便是第一个实践者,欲于官渡灭曹操,若不是曹操军事才能出众、谋士众多、决策英明,官渡也许就是其断魂之地。
“挟天子”就如“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若不是他雄才大略以及日益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恐怕他就是第二个董卓!政治上,自曹操迎汉帝以来,他的内部集团就逐渐分化,有一批倾向兴汉的势力出现,前期有董承受密诏,联合王子服等人阴谋政变。
随后,伏皇后与其父阴谋复辟。
后期有荀彧、崔琰等不支持曹操取汉自立抑郁而终。
这些都成为曹操进行统一大业的掣肘,限制了曹操后期势力的发展。
另外,“挟天子以令诸侯”也给曹操带来了千古骂名。
曹操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应得到充分肯定的,但由于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以至于被冠上枭雄奸相的恶名。
在当时,刘备兴汉大旗“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中的“贼”就指曹操;周瑜在给孙权上的表中更是称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与曹操同时代的诸葛亮相比,同样独揽大权、同为丞相、地位相似(曹操魏王冀州牧兼丞相、诸葛亮武乡侯益州牧兼丞相),诸葛亮在后世眼中乃一代贤相,曹操却是一世奸相,其原因何在、就是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后其子曹丕篡汉所赐!
曹操一生,身经百战,由弱到强,一统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功不可没;但终究止称魏王,止于北方,未能统一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作用不小。
实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