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一、导言1.教学目的和意义:介绍课程意义和目标,为学生明确学习意义及目标;2.课程内容概述:简述课程的内容范围及涵盖的重点领域,引起学生兴趣;3.教学方法与评价:说明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如何评价和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二、跨文化交际概述1.什么是跨文化交际:介绍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概念,明确其重要性;2.跨文化交际的挑战和困惑:探讨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和困惑;3.重要的跨文化交际素养:介绍跨文化交际所必备的素养,如文化敏感度、文化适应力等。
三、文化差异与沟通1.文化对沟通的影响:分析不同文化对沟通方式的影响;2.非语言沟通:介绍非语言沟通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如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等;3.社交礼仪: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交礼仪和行为准则;4.语境和修辞:介绍语境和修辞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四、文化差异在商务领域的应用1.文化对商务活动的影响:分析不同文化对商务活动的影响;2.跨文化商务沟通技巧:介绍在跨文化商务交流中需要注意的技巧;3.文化差异与商务谈判:介绍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并分享应对策略;4.跨文化商务交际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跨文化商务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1.跨文化误解的成因:介绍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误解成因;2.跨文化冲突的解决:分析跨文化冲突的原因,并提供解决方法;3.跨文化解决冲突技巧:介绍在跨文化冲突解决中需要注意的技巧和方法;4.跨文化交际中的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误解和冲突及其解决方法。
六、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能力1.文化适应能力的重要性:介绍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适应能力的重要性;2.发展文化适应能力的方法:提供发展和提升文化适应能力的方法和建议;3.跨文化适应案例分享:通过真实案例分享成功跨文化适应的经验和故事。
七、小组项目学生分组完成跨文化交际项目,如实地调研、报告撰写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原则和技巧。
2.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独立获取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日中语言文化知识,培养多元
文化意识和国际化视角,基本具备灵活运用各种交际技巧和策略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日本语言背后的文化,用实践的方式正确输出所学的日
语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多种语境中所需使用的准确而又地道的日语表达方式。
4.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中日文化知识,培养中日语言文化
对比能力,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应变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3
4
5
6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7
8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 张韶岩(编).中日跨文化交际实用教材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
2.主要参考书
1. 滝浦真人. ポライトネス入門研究社出版,2008年
2. 周平、陈小芬. 新编日语 1、2册(重排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6年
9。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课程性质与地位本课程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英语本科必修课。
英语本科课程是按主题编排的课程,总课程分两个模块:英语语言交际模块和专业倾向模块。
《跨文化交际》是属于语言交际模块八个主题中的一个。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教学的侧重点是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帮助学员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问题。
通过典型实例分析,模拟交流练习、交际失误分析、英汉双向练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认识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对象国文化的了解,掌握在处理跨文化交际中一些微妙问题时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质量。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单元: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Communication语言、文化与交际(建议学时11)一、教学目的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决定交际质量的基本要素,认识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把握交际场合的定义、程式和价值观等。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Activity 1 Basics of Communication了解交际的基本要素、交际五种的类型。
Activity 2 Models of Communication了解单一语言文化交际、单边语言跨文化交际、双边语言跨文化交际的模式。
Activity 3 Meanings in Communication重点了解交际中的各种意思:文字的意思、说话者的意思、听话者的意思等;重点了解常规的含义、概念的含义、联想的含义等。
Activity 4 Communication in Social Situations了解社交场合的交际定义;了解构成社交场合的基本要素。
Activity 5 Effectiv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了解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交际者。
第一单元是全书的总体介绍,重点掌握语言、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了解一些关于跨文化交际的术语、交际模式、交际的意义等知识,为后面几个单元的学习打好基础。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305026230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时:36 学分:2开课学期:第6学期先修课程:英语国家概况,语言学,英美文学适用专业: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简介:跨文化交际是商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了解文化差异对交际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以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以适应日益广泛,深入的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
一、课程教学目标该课程属于商务英语专业必修课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交际类型,分析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解决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困惑,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及其相关问题的分析能力,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
二、课程重点、难点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难点在于理解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所体现的差异性。
三、整体课时分配章节序号章节名称理论学时实验学时1 绪论2 22 交际与文化 2 23 文化的影响 2 24 语言与文化 2 25 非言语交际 2 26 文化对商业语境的影响 2 27 文化对教育语境的影响 2 28 文化对保健语境的影响 2 29 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2 2四、课程内容安排(一)绪论主要内容:1.跨文化交际的概念、意义。
2.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历史。
教学要求: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概念,了解跨文化交际的意义、历史、学科发展史。
(二)第一章交际与文化主要内容:1.交际的概念和特性。
2.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3.文化与交际的关系。
教学要求:掌握文化与交际的概念,了解交际的特性、文化的特征,理解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课程内容:第一单元: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和原则1.1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作用1.2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1.3跨文化交际的挑战和机遇第二单元:文化差异与意识2.1文化的定义和特征2.2文化差异的原因和表现2.3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重要性第三单元:语言与文化的关系3.1语言的定义和作用3.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3.3语言的文化差异和应对策略第四单元:非语言交际与文化4.1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和类型4.2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4.3非语言交际的意义和应用第五单元:跨文化沟通技巧5.1有效倾听与观察5.2调整自己的言语和行为5.3解决跨文化沟通中的问题和冲突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讨论、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等。
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小组活动表现等。
2.课堂作业:包括课后练习、案例分析报告等。
3.期末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考核。
参考教材:3. Bennett, M.J. (1993). Towards Ethnorelativism: A 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n R. M. Paige (Ed.), Education for the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 (pp. 21-71). Yarmouth, ME: Intercultural Press.教学大纲制定者:XXX教授。
修订版《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修订版《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引言:《跨文化交际》是一门有着重要意义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挑战。
本教学大纲旨在修订原有的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课程目标:1.理解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方式和礼仪。
3.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和解决跨文化冲突的能力。
4.了解不同文化在商务、教育和社交等领域的影响。
5.提高自身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和文化敏感性。
二、教学内容:1.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和重要性a.介绍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范围。
b.分析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和意义。
c.探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挑战。
2.文化差异的认知a.介绍文化差异的概念和分类。
b.分析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模式。
c.比较不同文化的沟通风格和非语言交际。
3.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策略a.介绍跨文化交际中的常见问题和挑战。
b.探讨有效的交际策略和技巧。
c.培养学生的非言语交际和倾听技巧。
4.跨文化冲突与解决a.分析跨文化冲突的原因和影响。
b.介绍跨文化冲突的解决方法和技巧。
c.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实践解决冲突的能力。
5.文化影响与应用a.介绍不同文化在商务、教育和社交等领域的影响。
b.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融合和文化独特性。
c.讨论如何在不同文化场景中合理应用文化差异。
6.跨文化适应和文化敏感性培养a.介绍跨文化适应的重要性和方法。
b.探讨培养文化敏感性的途径和技巧。
c.组织跨文化体验活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三、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视频和教学软件引入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和案例。
2.讨论和演练:组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实践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和策略。
3.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4.互动教学: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自己跨文化交际的经验和故事。
5.实践活动:组织跨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挑战。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跨文化交际是指在多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能力、理解能力和沟通技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增进国际间的理解与友谊。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1.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2.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和技巧;3.培养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与合作的能力;4.增进对其他文化的尊重、欣赏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将涵盖以下主题:1.文化概论a) 文化的定义和特点b) 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c)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和重要性2.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a) 文化差异的原因和表现形式b) 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误解c) 跨文化冲突的解决方法3.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a) 尊重他人的文化和价值观b) 适应不同的礼节和行为准则c) 理解和应对文化差异4.误解和歧视a) 语言和行为的误解b) 非理性的偏见和歧视c) 打破误解和歧视的方法和策略5.跨文化交际的实践a) 跨文化团队合作b) 跨文化销售与市场营销c) 跨文化外交与国际关系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主要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教师通过讲解理论和案例,介绍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和技巧;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其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和问题;3.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的形式,促进学生对跨文化交际问题的思考和理解;4.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跨文化交际中可能遇到的情境,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实践机会;5.案例研究:学生将选择一个真实的跨文化案例,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五、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包括出勤情况、参与度和小组合作等;2.课堂作业:包括阅读理解、写作和案例分析等;3.个人报告:学生需选择一个跨文化交际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报告;4.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原理和技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基本信息二、课程描述本课程是为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一门社交礼仪的实用性课程, 包括礼仪的概论、社交礼仪、涉外礼仪以及不同场合的礼节和规范。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相关实验训练,使学生具备如下能力:1、通过对现代礼仪以及外事礼仪和商务礼仪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人们在不同场合的得体的举止,学会如何有效地展现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2、体现出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
能使学生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能力。
四、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五、教学内容Unit 1Language Tools: Suggesting PossibilitiesEncounter: The Taxi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a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Projected Cultural Similarity六、教学安排该课程每周32学时,16周,16学时为课堂授课教学时间,14学时为课内实验教学时 间,2学时为期末复习答疑。
建议教学进度如下:难点内容: Ethnocentrism 教学内容: Unit 5, Unit 6 第7, 8章 Dealing with Conflict (支撑课程目标1、2、3)重点内容: K'ar Stories 难点内容: Dealing with Conflict 教学内容: Unit 7, Unit第9, 10章 Friendship Pa tterns (支撑课程目标4、5)重点内容: Friendship Patterns 难点内容: Friendship Patterns 教学内容:Unit 9, Unit 10第1, 2章Intercultural Communica tion and Understanding Wes terners(支撑课程目标1、2、3)重点内容: Individualist and Collectivist Cultures 难点内容: Individualist and Collectivist Cuiturcs教学内容: Unit 1, Unit第3, 4章 Generalizations and stereotypes (支撑课程目标1、2、3)重点内容: Di fference in Rank and Power 难点内容: Difference in Rank and Power教学内容: Unit 3, Unit 4第5, 6章 Conformity in Wes torn Cui turcs (支撑课程目标4、5)重点内容:li'osterncrsUnit 1Language Tools: Suggesting PossibilitiesEncounter: The Taxi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a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Unit 6Letter To Fran: CarsFran's Response: CarsCulture Difference Reading: Family Relationship in the USUnit 7Language Tools: Acknowledging Other Points of ViewEncounter: The English ClubT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ading: Tn^groups and Out-GroupsUnit 7Letter To Fran::CriticsFran's Response: CriticsCulture Difference Reading: In / Out-Groups in Collectivist and IndividualistUnit 8Language Tools: Conceding a PointEncounter: Borrowing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ading: War StoriesUnit 8Letter To Fran::ExceptionsFran's Response: ExceptionsCulture Difference Reading: Dealing with ConflictUnit 9Language Tools: Checking and ClarifyingEncounter: Left out of the Conversation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ading: War StoriesUnit 9Letter To Fran::An American FriendFran's Response: An American FriendCuiture Difference Reading: Friendship Patterns七、课内实验内容、要求及学时无课内实验内容。
跨文化交际 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导言:跨文化交际是现代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日益频繁和紧密。
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教学大纲旨在提供一套系统化的教学方法和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和互动。
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和理解力。
2. 培养学生有效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
3. 培养学生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在处理文化差异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文化意识和认知- 教学内容:- 介绍不同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 探讨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
- 教学方法:- 组织学生参与跨文化交际的案例分析和讨论。
-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文化体验。
2. 语言和非语言交际- 教学内容:- 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方式。
- 理解和掌握非语言交际的技巧。
- 教学方法:- 结合真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
- 利用录像和音频材料进行听力和口语练习。
3. 文化冲突的解决- 教学内容:- 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和误解。
- 探讨解决文化冲突的方法和策略。
- 教学方法:- 开展小组讨论和团体项目,鼓励学生共同探寻解决方案。
- 分析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冲突的深层原因。
4. 跨文化沟通的策略- 教学内容:- 学习和应用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规则和策略。
- 讨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
- 教学方法:- 进行角色扮演和模拟情境,提供实践机会。
-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交际方式,并提供反馈和指导。
三、教学评估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估- 监控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 按照参与度、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等因素进行评估。
2. 书面作业评估- 布置书面作业,包括文化分析和跨文化交际方案设计。
- 根据作业的内容和完成质量进行评估和反馈。
3. 期末考核- 设计综合性的跨文化沟通项目,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学时总数:32学时学分总数:2学分适用专业:通识教育选修课二、课程的性质与目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是通识教育选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加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正确使用交际策略,增强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自信以及交际的准确性,帮助他们避免交际失误,能够适应不同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所以,它不同于其它英语专业的课程,实践性较强。
三、主要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跨文化交际基础篇,包括跨文化交际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如何理解交际与文化的概念、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部分为跨文化交际的核心篇,主要阐述文化如何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感知,特别是世界观与价值观如何因文化而异,并影响人们的日常行为和人际关系。
第三部分为言语交际篇,包括文化因素对语言交际行为的影响,介绍中西方人对语言交际功能的不同认识和在交际中对环境因素的依赖程度,较为详细的说明中英语言存在的差异,探讨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和英语口、笔语交流中的语言迁移问题。
第四部分为非语言交际篇,探讨非言语交际行为的跨文化差异。
第五部分为跨文化交际的提高篇,重点探讨如何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研究对人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基本建议与教学建议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注意有意识的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加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正确使用交际策略,增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自信以及交际的准确性,避免交际失误,能够适应不同文化,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建议:建议以教师授课居多,学生探讨辅以;教材自学居多,影音材料音像辅以;教学中以个案分析为先导,科学知识传授为主导,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基本技能。
五、主要实践环节与要求本课程建议学生认知中文化差异,通过对跨文化交际案例展开探讨,以培育学生运用所学科学知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应对在跨文化环境中遇到的挑战,并在国际交往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二、课程目标1. 了解主要文化概念和理论,包括文化维度、文化价值观等。
2. 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包括文化沟通、文化适应等。
3. 能够分析和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文化智慧。
4. 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合作能力,为未来的国际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三、课程安排1.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2. 课程学时:36学时3. 授课方式: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演练等4. 主要内容:- 文化概念和理论- 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 文化差异分析与比较- 文化冲突与解决- 跨文化沟通技巧- 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 跨文化合作案例研究四、评估方式1. 期中考试2. 课堂表现3. 作业4. 期末论文五、教材及参考书目1. 主教材:《跨文化交际》2. 参考书目:-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 《全球商务交际实务》 - 《国际文化比较》六、教学团队本课程教师将由具有丰富跨文化交际经验和教学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确保学生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七、总结跨文化交际课程是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和文化广度的重要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社会,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愿学生在这门课程中有所收获,不断提升自我跨文化交际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305026230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时:36 学分:2
开课学期:第6学期先修课程:英语国家概况,语言学,英美文学
适用专业:商务英语专业
课程简介:跨文化交际是商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了解文化差异对交际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以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以适应日益广泛,深入的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
一、课程教学目标
该课程属于商务英语专业必修课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交际类型,分析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解决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困惑,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及其相关问题的分析能力,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
二、课程重点、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难点在于理解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所体现的差异性。
三、整体课时分配
章节序号章节名称理论学时实验学时
1 绪论
2 2
2 交际与文化 2 2
3 文化的影响 2 2
4 语言与文化 2 2
5 非言语交际 2 2
6 文化对商业语境的影响 2 2
7 文化对教育语境的影响 2 2
8 文化对保健语境的影响 2 2
9 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2 2
四、课程内容安排
(一)绪论
主要内容:
1.跨文化交际的概念、意义。
2.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历史。
教学要求: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概念,了解跨文化交际的意义、历史、学科发展史。
(二)第一章交际与文化
主要内容:
1.交际的概念和特性。
2.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3.文化与交际的关系。
教学要求:掌握文化与交际的概念,了解交际的特性、文化的特征,理解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
(三)第二章文化的影响
主要内容:
1.文化的多样性
2.文化的深层结构
教学要求:掌握文化模式的概念,了解交际的多样性,理解文化的深层结构。
(四)第三章语言与文化
主要内容:
1.语言与交际的关系,其中包括语音、语义、句法、语用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2.语言的翻译。
教学要求:通过各种实例、练习了解语音、语义、句法、语用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五)第四章非言语交际
主要内容:
1.非言语交际的研究概况。
2.非言语交际的概念、功能、特征。
3.非言语的词义和语用。
4.人体语、时间语、空间语。
5.其他非言语信息。
教学要求:了解非言语交际的研究概况、功能、特征,了解并学会恰当使用一批常用的非言语,掌握一些常见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体态语。
(六)第五章文化对商业语境的影响
主要内容:
1.文化与商业语境
2.国际商业语境
3.国内商业语境
教学要求:了解文化价值观对商业语境的影响,并通过与中国传统交易方式的对比,掌握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如何进行有效沟通,成功进行国际竞争的原则和技巧。
(七)第六章文化对教育语境的影响
主要内容:
1.教育体制差异性
2.多元文化教育背景
3.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中外教育体制,了解不同文化中教育理念的差异,以及课堂中师生角色的期待差异所导致的不同课堂风格和教学方法。
(八)第七章文化对保健语境的影响
主要内容:
1.疾病预防及治疗的文化差异性
2.性别文化体现在保健语境中的差异性
3.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保健交往
教学要求:了解不同文化中保健理念的差异,了解性别文化差异性在保健语境中的体现,理解文化差异性可能导致的保健语境中的交际失误。
(九)第八章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主要内容:
1.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2.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3.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要求:通过前几章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文化的差异性,多元性和发展性,培养对不同文化宽容性,了解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诸多因素,从而自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学习效率。
五、教材与学习资源
1. Samovar, Larry 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 胡超《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3. 顾曰国《跨文化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许力生《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六、先修课程要求及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七、考核方式
1. 课堂参与(10%)
2. 考查,包括平时成绩(20%)
3. 期末考试(70%)
八、教改说明及其他
大纲制定人:
大纲审定人:
制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