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之分析

合集下载

《新闻调查》电视栏目解析

《新闻调查》电视栏目解析

《新闻调查》电视栏目解析《新闻调查》电视栏目解析《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最具深度的调查类栏目,节目时长每期45分钟,每周一期。

它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

《新闻调查》认为,一个选题能否算得上调查性报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调查的内容是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第二,这种行为被掩盖;第三,调查是记者独立展开的。

只要符合这三个要素,就是调查性报道。

而电视调查性报道是调查性报道中的一类,从实现的`过程来看,电视调查性报道有四个特点:第一,独立的电视媒体调查。

是电视媒体自身进行的调查,并非报道他人的调查行为和调查结果。

借助司法或者是纪委的力量所做的大案要案属于调查节目,不是调查性报道,因为它不是独立调查。

第二,个性化的调查记者。

对于电视调查性报道来说,出镜记者的表现尤为重要,既是调查行为的主体,同时也是一个节目的结构元素,他是调查行为的实施者、调查过程的表现者,是栏目的外化标志和品牌形象,也是《新闻调查》最具调查个性和最具优势的语汇。

第三,深入的独家发现。

强调的是调查记者必须有新的独家发现,这种发现对揭示事实真相具有推动的作用,能够深化节目的主题。

第四,完整的调查过程。

就是记者作为调查行为的主体,他的行为贯穿节目的始终。

记者在调查当中,提出问题,求证问题,得出结论或者判断。

得出结论完整地揭示真相是调查性报道的最高境界。

《新闻调查》选题遴选的标准有三个:第一是调查性,第二是故事性,第三是命运感。

调查性一方面是指事件与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观众十分关注,另外,调查性还特指选题具有调查的空间,必须要有等待揭示的真相。

为了追求节目的高品质和职业化,《新闻调查》设置了最专业化的细致分工,有制片人、记者、编导、摄像、录音、策划、秘书、制片、统筹、后期制作等工种。

一个节目的完成,需要这些工种分工合作。

制片人负责栏目的整体运作和日常管理,栏目实行制片人负责制。

《新闻调查》节目分析

《新闻调查》节目分析

《新闻调查》节目分析新闻传播学院10广电班黄露1006010138节目形态节目类型:深度新闻评论类节目。

《新闻调查》的成立时建立在《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上的。

当年由于《焦点访谈》节目播出时长太短,受客观原因限制,对新闻的调查不能够太深入,所以为了要成立一档能够深入调查新闻事实的栏目,《新闻调查》应运而生。

节目时长:45分钟,这较之前的《焦点访谈》多出了十几二十分钟,这使得记者对新闻的采访深度和报道的张度都有所提高。

节目播出时间:(首播)周六21:30-22:15,(重播)周日0:15-1:00、2:45-3:30、4:15-5:00 14:10—14:55节目播出方式:录播形式。

节目口号: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

节目定位:比《焦点访谈》更深层次的解剖社会问题的大型深度节目。

它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

拍摄方式:双机拍摄,一台拍采访对象,一台拍记者。

这样,一方面能够真实地记录下采访对象的行为言语,又能够客观地记录记者的提问和评论。

拍摄后期也可以在两个机位之间相间选取画面剪辑拼接,如此可使得节目更加真实可信,提高了片子的记录性特点。

节目内容选题:选题方向:《新闻调查》选取的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节目的选题。

主要有以下类型:1、全面深入的重大新闻事件背景调查2、国计民生改革热点话题难点疑点解惑3、大时代背景下一波三折的新闻故事。

例如,98抗洪三部曲,在《新闻调查》历史上留下了里程碑式的记录。

《保卫荆江》全国收视率排名第六,创下了《新闻调查》的收视纪录。

选题来源:l、观众来信、来电、来访、手机短信、电子邮件。

2、通讯员及固定“线人”3、自主策划4、内参资料5、各部委新闻办6、各地联动媒体信息通报7、互联网8、报纸、电台等其他媒体叙事方式:1、《新闻调查》的叙事方式是多角度分析一个新闻事件,并进行递进式分析的。

新闻调查简评

新闻调查简评

《新闻调查》栏目简评《新闻调查》这一栏目,我一直非常喜欢,甚至觉得,做这种高质量的纪实类新闻栏目应是每一个学习新闻的学生的追求。

而至于喜欢的原因,归根结底可能还是因为该栏目探寻事实真相的选题,做真正调查性报道的目标和揭露内幕的宗旨,舆论监督在栏目中被放大出来,如同很多人看《南方周末》,人们能在该栏目中看到非平面性质的揭秘性报道。

上周在课堂上观看了一期节目《血荒》,栏目剖析的深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然,深度报道一直是《新闻调查》的风格。

本期栏目先是通过昆明市医院的几个等待用血的病人引出问题,然后去血液管理中心寻找血荒的原因,通过探寻无偿献血的血源,来寻找问题的症结,对于整个社会人群无偿献血给予教化作用,推动社会道德的发展,同时对政府相关部门也提出了相应的质疑,虽然本期节目不是以舆论监督为主线,但依旧贯穿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总体而言,《新闻调查》整体上讲述的是与公众利益相关的、贴近公众生活的事件,就拿“血荒”作比,毫不夸张地说,血荒与整个社会群体都有着密切联系,公众十分关注,而且实效性极强,从受众分析,受众是整个社会群体,其影响力自然不言而喻。

而以舆论监督为主线的一系列节目,更是让公众知情权得以保障,媒体和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在本栏目中体现得非常之明显。

其次,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新闻调查》无疑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记得马岂停老师曾经说过,在21世纪的今天,只提供信息已远远不够,重要的是如何解读信息,《新闻调查》从纵深对信息的开拓和挖掘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度报道做得全面详实,相比于表面信息,公众更关注隐情,而当真相大白,公众会反思、会警醒、会对社会及个人有更清醒的认识。

信息的深刻解读是《新闻调查》的独到之处。

再者,栏目重视栏目播出后的现实意义,关注涉及的重要人物,如血荒中的病人、血站站长,大学生、民工等人,通过这些人物的情感、愿望或者是欲望、处境来寻找栏目的卖点,吸引观众。

就是力求把观众置身于栏目当中,让观众在观看栏目的同时找到定位,寻找共鸣。

新闻调查河南720节目分析

新闻调查河南720节目分析

新闻调查河南720节目分析新闻调查河南720节目分析国务院调查组给了去年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死者家属一个明确的说法:总体是“天灾”,具体有“人祸”!存在失职渎职行为!主要负责人对此负有领导责任!380条生命的最终数字(全省因灾死亡失踪398人),让人震惊。

长达46页的《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对人民负责的担当、详实的数字、精准到天、小时的调查,还原了灾难发生的原因和过程,告慰死者,警示世人。

特别是其中瞒报部分,看起来真是“刀光剑影”,是践行“人民至上”的中央领导和地方个别官员的“较量”,一边是“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原则,一边有官员却打着自己政绩的小九九。

当初,某些大V大大咧咧地说,中国现在不可能存在瞒报,“政治生态不允许”。

有的直接甩锅——这是大雨的错,排除人的渎职问题,把这个当成了“正能量”,甚至攻击死者家属,比如“雨衣爸爸”——穿着雨衣等待再一次接女儿下班的父亲。

但是国务院的这一份调查报告生生打了这样的人的脸,乾坤朗朗,的确有官僚主义、本位主义在作祟,利欲熏心,把人民生命压到乌纱帽底下。

中央的调查报告告诉你:什么样叫作真正的正能量?什么叫作践行对人民负责,什么叫“生命至上”?问题发生的前因后果查得清清楚楚,既查出“天灾”,“天灾”不能为“人祸”打马虎眼。

特别是“瞒报”部分触目惊心,官员和中央调查层面的博弈也是看得人心惊胆战,2021年还有人吃了熊心豹子胆,还在人命关天的世界上搞小动作。

在“刻意阻碍上报因灾死亡失踪人员信息”的段落里,是这么描述郑州“花样瞒报”的三种形态的。

第一种,是“刻意阻碍上报因灾死亡失踪人员信息”,当地搞的是能拖就拖,能少就少,不积极统计伤亡人数,等着“遗忘的救主降临”,心存侥幸,对中央不老实。

7月25日至28日,居然连续4天没有上报因灾死亡失踪人数,截至7月29日仅上报97人,这时距离720已经10天过去了!“直到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要求”,省里2次发出紧急通知后,7月30日上报322人、8月1日上报339人。

新闻调查《天价医疗费》案例分析

新闻调查《天价医疗费》案例分析

来自于哈二医一些匿名的网络稿件,反 映出翁家在医院得到了许多特殊的待遇,比 如超常的住在心外科的ICU,超常的入住如 此长的时间,大量的保镖跟在医院、病房, 封闭道路,数辆奔驰车开路。观众有权了解, 翁家是凭了什么可以如此? 为什么记者不予报道?想要隐瞒什么? 联系到是如何可以到国外直接购药的疑问, 不能不使人对这个记者产生更大的疑问。
《天价医疗费》案例分析 天价医疗费》
案例分析
新闻调查:《天价医疗费》 思考: 思考 报道的核心集中在哪些问题? 有没有让你觉得解释不清或更加迷惑的东西? 有没有让你觉得记者忽略了的问题?
央视报道给我们的事实 1、医院通过造假、多写输血、输液、化验的方式多收 病人的钱,医师护士偷了病人的价格昂贵的药,连氨茶碱这 样便宜的药都要造假。“天价医疗费”并不是病人的医疗消 耗了近140万,而主要是医院多收的。 2、医院不告知患者家属病情、治疗等情况,不提供消 费清单。 3、医院不给病人复印全套病历违反了卫生部的规定。 4、医院有很严重的问题,卫生部一定会严肃处理有关 人员。
8、血滤(CRT) 血滤是一个近年来应用到临床的新技术,主要用于抢救 这类危重病人,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因为是新技术,知道 的人不多,就是一般三级医院的ICU科的医师也并不一定了 解。 关于一般CRT的耗费、翁老用CRT的耗费,央视记者都 没有明确交代,当事人之一的王雪原的交代有一些,尽管不 全面,并且还有“可能使用了”这样的用语。也有可能他完 全没有参与,而是由那些会诊、支援的专家进行的,所以并 不很了解。但他也说到“就他来说正常的上限大概在40000 毫升左右”(80瓶);医院职工在网络上的介绍说是持续的 血浆滤过,“每小时就输入血液制品2600毫升,并须随时监 测血糖和血离子,均是在北京专家和护士的指挥和操作下进 行的”。这些,央视记者均没有采用,尽管在镜头上对王的 讲话频频点头。而记者请到的所谓的专家更是说了一顿外行 话,以为CRT的用液就是“输液”,而记者采用了这个说法。

内容分析-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深度剖析与探讨

内容分析-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深度剖析与探讨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深度剖析与探讨1-1核心提示:本次研究是对《新闻调查》这一个案的集中系统研究,研究将结合电视新闻和调查性报道的特点,挖掘电视调查性报道中的采访心理策略,为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成功采访提供心理层面的依据一、导论(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研究背景《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一档深度报道节目,属于电视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在西方新闻文体中有特定含义,它是一种专门的揭露性报道,有时也称揭丑性报道,是一种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的新闻报道形式。

中国式调查性报道是指,由媒体相对独立完成,以记者调查为主要方式,揭示不为人知的新闻事实的深度报道形式。

调查性报道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整个西方国家。

目前,它已和解释性报道、客观报道一起,构成了西方国家新闻报道的主流。

中国的调查性报道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一经出现,就以其穿透力和影响力征服了中国的新闻媒体。

(1)社会背景普利策论及调查性报道意义时说:“如果人们想和世界上的罪行、邪恶、灾难作斗争,就要知道这些罪行,因为这些邪恶、罪行和灾难正是在秘密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电视新闻报道的多种形式中,调查性报道因事件典型,社会意义重大,又往往涉及政府职能部门而引起深远影响。

在当代中国社会,调查性报道正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中国社会的转型加速,伴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原有的社会结构也被打破,各类社会问题有所增加,新的“罪行、邪恶、灾难”正在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内心不免产生困惑,甚至对社会不满,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从媒体了解事件尤其是负面事件的完整信息,而提供事件的完整信息,正是调查性报道的特长。

加入WTO后,中国已经步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轨道,WTO组织的透明原则也渗透到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使得公众要求更广泛的知情权,调查性报道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中国民主建设进程正在加快,中国舆论监督的渐进过程也将调查性报道推向更重要的地位。

新闻调查调查报告(精选6篇)

新闻调查调查报告(精选6篇)

新闻调查调查报告(精选6篇)新闻调查调查报告篇1“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来临之际,食品平安与质量问题再次被摆上人们的餐桌。

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

这在食品生产和加工领域着实有道理。

以速冻饺子为例,记者光顾了北京的几家大型连锁超市,发现不同品牌的水饺,贵的20多元一斤,廉价的则10元左右一斤。

假如仅从外包装和饺子形状上看实在区分不大,一般消费者很难区分。

那么,贵与贱真的没有差别吗?速冻水饺从制作第一步到最终被消费者买到手里,其成本主要包括渠道费、生产制造成本、冷链储运成本、市场销售费用、原料和包装费用等。

假如投放同一地区、同一市场,各个品牌的渠道费差别不大,价格贵贱主要取决于生产制造、原料和包装、冷链储运以及市场销售环节。

其中,食材成本首当其冲,占最终零售价的40%左右。

由此可见,假如商家想走低价路线,最有可能挤占的就是原材料和生产制造成本,而这直接关乎食品本身的质量与平安。

包饺子,从买肉和馅到揉面擀皮,里面学问不行小觑。

事实上,猪的前腿肉最适合做馅。

猪腿肉是活肉,运动多,吃起来弹、滑、爽、鲜,后腿需要负重,纤维往往比较粗,而且筋也比较多,吃起来影响口感,所以前腿肉最好。

假如拿猪前腿肉和杂七杂八的边角碎肉相比,价格明显会差许多。

不仅如此,厂家为避开从外面进货有风险、无法确保肉质鲜嫩放心,亲自组织人力将质优的猪前腿肉打碎,这些成本也都要摊在饺子的零售价里。

假如饺子馅里有蔬菜,选用有机生态蔬菜,还是一般菜,也很有讲究。

如果用海鲜做馅,是野生虾,还是人工养殖虾,同样会导致价格不同。

再看面粉,一般面粉与高蛋白小麦粉之间的价格差会很大,口感自然也会相差很大,水饺皮若是又薄又有嚼劲,一般面粉确定是做不到的。

另外,笔者购买了市面上不同品牌的速冻水饺,有的饺子煮熟后往碗里一放会“蹦”得非常身高,甚至“弹”到碗边。

可见饺子皮若是过于有弹性也是不正常的,面粉里明显有“不能说的隐秘”。

此外,即使同一品牌的速冻水饺,有时细分为高端和低端两种产品。

新闻调查报告

新闻调查报告

新闻调查报告新闻调查报告是一种新闻报道形式,主要用来调查、分析某一问题或事件的真相及原因。

新闻调查报告在现代新闻报道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作用不仅在于揭露问题,还能引导公众思考、推动社会进步。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新闻调查报告的价值、挑战以及发展趋势。

一、新闻调查报告的价值新闻调查报告的最大价值在于揭露问题,揭示真相。

一个社会是否公正、正义,一个政府是否诚信、勤政,都需要靠新闻媒体通过调查报道,揭露问题并指出问题根源。

这些问题往往涉及一些重要利益关系,权力、财富等,如果不进行调查,就很难得到真相,问题就会一直潜藏下去,继续危害人民群众的利益。

新闻调查报告之所以能够揭露问题,并得到广泛关注,不仅需要调查过程中的严谨性,还需要调查者本身的勇气和责任感。

只有调查者具有这种精神面貌,才能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真正发挥新闻的监督作用。

二、新闻调查报告的挑战新闻调查报告的挑战也许比其价值更为严峻。

首先,调查的难度往往较大,需要前期深入调查研究,搜集大量信息,甚至需要进行暗访。

这样的调查工作需要调查者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和强大的调查能力,才能够得到有力的证据和真实的情况。

同时,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调查者还需要注意自身的安全问题,避免被暴力力量攻击。

其次,新闻调查报告还面临着各种舆论压力。

往往就算调查者已经得到了事实真相,但是,由于“人云亦云”的心理和经济利益考虑,很多人还是愿意相信谣言和虚假信息。

这时,调查者不仅需要面对来自社会的压力,还需要应对来自同业的竞争压力。

由于题材类型、信息速度、受众需求等方面的不同,往往会出现各种内容质量上的竞争。

在对调查内容的呈现、范围选择、重点突出等方面需要进行创新,让读者更快更好地获取信息,增强新闻调查报告的时效性和观众吸引力。

三、新闻调查报告的发展趋势新闻调查报告已经成为了很多媒体的办报特色和品牌之一。

随着媒体形式和技术的日益发展,新闻调查报告也呈现出多样和专业化的趋势。

首先,与传统的文字报道不同,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的调查报道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新闻调查之分析

新闻调查之分析

自1996年5月17日第一期节目播出,《新闻调查》已经走过了十年的风风雨雨,其中历经了三次改版,栏目形式的成熟稳定、个性特征的清晰明确,使《新闻调查》逐渐成为央视的品牌栏目。

由于其独特的新闻视角、深度调查的节目形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度被认为是社会的良知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精英阶层的追捧。

但是,十年后中国的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网络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地方电视台的迅速崛起、中央电视台内部新闻资源竞争的白热化,使得今天的《新闻调查》面临着十年前同样的境遇:如何在绝境中探询新的途径,如何在陈旧中摸索出新的形式。

一、选题策划标准选题往往是节目的灵魂,作为央视的品牌栏目,选题标准的明确化和清晰化,往往是决定栏目长久风格的重要因素。

因此选题策划是一个节目在运行之初,首先要做的工作。

而一个节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前期策划。

《新闻调查》是中国电视界较早成功引入“策划”理念的栏目,于1998年成立了专业的策划组。

对选题是否具有独家性、资料信息是否准确、方案是否可行进行敲定,并根据新闻线索及所收集的资料确定节目样式、基本结构、采访提问和镜头的设计等等。

关于《新闻调查》选题标准应该准确我觉得应该确定为以下五点:1、事件性《新闻调查》作为一个深度的调查类新闻栏目,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必然是为众人所关注,具有过程性、曲折性和故事性。

首先,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必然具有某种焦点性因素,无论是重大的社会热点,还是深刻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

对于缺乏重大性和重要性的选题无法在心理诉求上满足观众,也无法体现《新闻调查》一贯所承担的社会道义。

其次,过程性、曲折性和故事性是决定节目是否具有可看性的重要因素。

英美传媒业甚至是学术专著中都将新闻事件称作“故事”,将制作新闻节目称为“讲故事”,其根本在于电视要想吸引受众,视听表现的可能性必须强调。

[1]过程性为节目的深入挖掘提供了可能性,不至于调查很快走向终结,曲折性是保证节目悬念丛生的关键,而故事性则能为节目编排提供较大的活动余地,吸引观众深入了解事件真相、参与事件的思考,否则无力支撑《新闻调查》45分钟的节目长度。

新闻调查评析

新闻调查评析

从《三元村高尔夫之痛》看新闻调查《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的深度调查类栏目,创办于1996年5月17日。

它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口号,以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为目标。

栏目崇尚理性、平衡、深入的报道风格,以制作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其宗旨,制作出了一大批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度调查性报道,十余年来,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并在国内外多次获奖。

那么,《新闻调查》的成功之处在哪里呢?最新的一期《三元村的高尔夫之痛》报道了在贵阳的三元村的村民们和高尔夫球场以及当地政府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因为林地的权属不清造成的。

但是追根溯源,却是因为15年前当地政府急于发展经济、招商引资而违规征地造成的。

这篇作品是典型的调查式新闻专题,带有很强的故事情节性。

栏目组通过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的深入调查采访,剥丝抽茧,层层深入,把事情的真相一点一点的展示给观众,深刻揭示出作品的主题,体现出作者驾驭主题的能力和深厚的采访功底。

一、选题的策划,具有重大性,公共性,故事性从这期《新闻调查》的选题来看,选题往往是节目的灵魂,作为央视的品牌栏目,选题标准的明确化和清晰化,往往是决定栏目长久风格的重要因素。

从表面来看它讲述的是三元村的村民和高尔夫球场之间的林地矛盾,深层次的原因却是由于当年政府急于招商引资违规征地造成的。

这期的选题与农民的生存紧密相连,关注的是最低层的弱势群体,折射出中国西部落后地区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性,折射出政府在行使权力中的违法行为,也反映了西部落后地区对于经济发展中急于求成的错误模式。

作为一档调查性报道的专题节目,《新闻调查》在选题过程中,它始终遵循着选题的若干原则。

第一,新闻重大性,《三元村的高尔夫之痛》深刻关系到村民的生存权利,政府的在行使行政权力的不当做法,题材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能够引起社会反响与人们反思。

第二,公共性,《三元村的高尔夫之痛》题材与广大农民的利益有密切关系,公众十分关注且具有一定时效的事件与现象。

第三,独家性。

试论新闻线索的收集分析

试论新闻线索的收集分析

试论新闻线索的收集与分析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资讯的重要性越来越强,传播速度越来越快。

新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可以快速传播并逐级放大,引起无数人关注。

在新闻媒体竞争发展的今天,从报纸到网络、从电视到手机,新闻始终是人们最关注的内容,同时也是一个新闻媒体实力和能力的证明。

无论是轰动性新闻、独家新闻还是普通的社会新闻,都离不开源头活水:新闻线索。

本文试以社会新闻为例,对新闻线索的收集与分析进行初步探讨。

一、什么是新闻线索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市一市民生了五胞胎,五个婴儿的出生让这个普通家庭陷入了困境,一家之主的父亲甚至连妻子生产后的出院费都觉得困难。

这时,这位父亲想到了新闻媒体。

他给几家新闻媒体的新闻热线打了电话,其中一家媒体了解情况后很快就提出了要买断这条新闻线索。

原来,这家媒体看中了当地城市五胞胎罕见的轰动效应,想独家占有新闻资源压制其他竞争对手,同时也想配合自己创刊五周年用五胞胎做则形象广告宣传。

经过协商,这一条新闻线索最终以数万元成交。

事后,这位父亲按协议拒绝了其他媒体采访拍照,解决了自己的燃眉之急。

同时,那家新闻媒体也竭尽全力策划挖掘这条独家新闻,进行了多角度的连续报道,不但打压了同城其他媒体,而且通过形象广告提高了知名度。

这个故事生动说明了新闻线索的价值和重要性。

什么是新闻线索呢?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工作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是进行新闻采访的方向和目标。

新闻线索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头,新闻线索的选择决定了新闻价值、新闻传播的效应。

在新闻媒体中,谁拥有的新闻线索多,就意味着谁拥有了更多的新闻资源,就意味着重大新闻发现的机率增加,同时也意味着在新闻竞争中可以占据主动。

为抢占新闻源头,各类媒体都设立了新闻热线电话,推行有奖征集新闻线索、重视读者来信和群众来访等,注意通过这种渠道收集反馈信息,加强与受众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和分析线索。

浅析《新闻调查》的节目特色

浅析《新闻调查》的节目特色
摘 要: 本 文 通过 对 《 新 闻调 查 》的 节 目选题 的 内容 和 角度 , 以及 出镜 记 者 的特 点 进行 分 析 阐述 , 表现 《 新 闻调查》 栏 目如何从人 自身的角度 出发来呈现新闻事 实的真相 , 如何真正做到对观众负责。 正是因为《 新 闻调查 》 的节 目 选题具有新闻性、 调查性 以及故事性 , 才能抓住观众的眼球 , 吸引受众的 目光。
可 能立 了2 0 年。 最后 , 记 者 要 敢 于质 疑 、 敢 于提 问 , 要 有 勇 往 直前 的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例如, 在 这期 节 目中 , 记 者 反 复提 问 , 居 民楼 倒 塌 的原
《 新 闻调 查 》的选题 的 新 闻性 、 调查 性 、 故 事性 《 新 闻调 查 》从 1 9 9 6 年 创办 至今 已经 历 了十 八个 年头 。 从起初的 “ 挖 掘新 闻背后 的新 闻” 到 “ 从人 本 的角 度 、 个 案 的角度 去透 视人 物 、 事件 、 时代 、 历史 的相 互关 系 , 展 示事 件 中的人 物 的命 运 和心 路历 程 ” , 一直 到 如今 的 “ 探 寻 事实 真相 ” , 虽 然节 目 口号在 变 , 但节 目的 主题并 没改 变 , 就 如柴 静所言 : “ 掘地 三 尺挖 出湿 漉 漉 的新 闻 ” 。这 句话 充 分 诠 释 了节 目对 真理 的 探 寻 、 对 真相 的执 着 以及 一种 费尽 心 力将 新 闻做 得 更深 度 、 更生 动 、 更具 象 化 的决 心 , 力 图使 每 期节 目播 出之 后对 社 会 的 敲打 具 有震 痛 感 。 因此 , 每期 节 目的 选题 便尤 为重 要 。 所谓 新 闻性 就是 每期 的选 题都 是 当时发 生 的影 响力 比 较 大 的新 闻 , 自然 关 注此 话 题 的人 就 比较 多 。调查 性 顾 名 思义, 就是 受众 对选 题 的事件 内容有 疑 问 , 希望通 过节 目的 剖 析来 得 到 答 疑解 惑 。故 事 性 是指 选 题 应该 有 悬 念 , 有 故 事情 节 , 让 受众 能够 在节 目中驻 足 。 以2 0 1 4  ̄4 月2 6 日, 《 新 闻调查 》播 出了 《 短命 的居 民 楼 》为例 。这期 节 目的选题来 源于 当月4 月4 日, 浙江奉 化居 民楼倒 塌事 件 , 一 人死 亡 , 六人 受 伤。这 看 似 比较 普 通 的意 外 事件背 后却 又疑点 重重 。首先 , 建 于1 9 4 4 年 的商品房 竣工 不 过2 0 年, 怎 么就倒 塌 了呢? 4 月1 0 日, 也就 是居 民楼倒 塌事 件 发生的六天后 , 奉化倒塌 楼所属街道官员 自杀身亡 , 这又是 怎 么一 回事呢?真相似 乎被蒙上 了白纱 , 等待着层层揭 开。 在 《 新 闻调 查 》的节 目中出镜 记 者 即 为调 查 主题 , 因 为节 目必 须 以记者 的调 查行 为 和过程 来完 成 , 同时 , 她 又是 节 目的 构 成元 素 , 因为 那 些调 查 行 为 和过 程 又必 须 依 赖 出 境 记者的 讲述 来呈 现 。 在 《 短命 的居 民楼 》中 , 出镜 记 者 王 晓清 作 为 一个 调 查型 的叙 述者 , 运用 逻辑 追 问的方 式 , 将 悬念 层层 铺设 又层 层解 除 , 使得 整个 节 目故事 情节 环环 相扣 。 首先 , 她提 出两 个 问题 : 居 民楼倒 塌 的原 因是 什 么?谁 该 为 其负 责 ?为此 , 她先 对居 民进 行 了采访 , 了解 了居 民楼 何时 出现 的问题 , 是 否 向有关 部 门反 映 了问题 。经 过核 实 , 居 民 多次 到社 区 、 街道 、 信 访 局反 映 房 子 问题 , 相关 专 业 机 构对 楼房 进 行过 检测 , 但 是 检测 过后 居 民楼还 是发 生倒 塌 , 那么, 这份 监 测 报告 是 否具 有真实 性 呢?为 此 , 记者 分别 采 访 了检 测公 司 以及安 监 办主 任 , 双方 各执 一 词 , 通过 采访 上 海市 房屋建 筑设计 院 院长 来从 第 三人 角度对报 告进 行详解 。 发现 政府部 门对 于检测 报告理解 不够 到位 , 而检测 公 司在 报 告处 理上 也不够 到位 。相 关负 责人解 释 , 政 府 的职责在 于牵 头、 协调 , 而具 体事 宜 应有 锦屏街 道办 事处 负 责实 施 。 由此 , 可 以看 出 , 危楼 没 有解 危 的原 因在 于专业 部 门 的 专业 认识 不 足 , 判 断有 误 。然而 , 事故 的根 本原 因 呢?才 竣 丁2 0 年的楼怎么就成 了危楼?是不是在建造时就已经埋下 了隐患 ? 记 者 又对 当年 居 民楼 的档 案进 行 查 看 , 发 现 在房 屋 设 计时 开发 商 有偷 工减 料 的嫌 疑 , 如砂 浆 要 求 为5 , 实 际监 测 结 果 为0 . 7 。而 当时 的 开 发商 公 司现 属 于 注 销而 未 被 吊销

论文——《新闻调查》成功之处探析最终

论文——《新闻调查》成功之处探析最终

《新闻调查》栏目成功原因初探摘要:《新闻调查》并不仅仅是《焦点访谈》在时间上和内容上的扩充,它以不断变化、深入的新闻定位,恪守媒介的“价值中立”并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在我国现有的新闻体制下为中国电视调查类节目争取了强有力的话语空间,为中国电视调查性节目走向深度报道提供了广阔的借鉴和思考的空间。

关键词:深度报道调查性深度报道解析性深度报道新闻随着当代世界信息的迅速传播,不同地区以及事件变得越来越透明和密切。

如今,我们不仅关注身边发生的事件,同时通过新闻媒介,也可以随时关注国家、乃至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件。

但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淹没在各种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和信息,而很难真实的直面很多事件的真实面目,加之转述时的细节缺失,记录者或多或少的主观断言,很多事件的真实面貌极有可能发生扭曲和偏离。

在这种情况下深度调查性报道越来越受到全世界媒体的重视,密苏里新闻学院在其撰写的《新闻写作教程》中指出:“调查性报道是一种更为详细、更带分析性、更要花时间的报道,因而它有别于日常的大多数报道,调查性报道的目的在于揭露被隐藏起来的情况。

①”作为深度调查性节目在中国的典范——《新闻调查》在其开播的十余年来,一直用电视新闻实践见证着这一理论,它以其独特、深入、公正的新闻视角和节目形式,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诠释着中国新闻媒介传播领域对价值和理想的不懈追求,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

一、《新闻调查》节目背景和渊源《新闻调查》开播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此时正处于我国的社会转型期,当时社会日益关注深度报道,但国内深度报道性节目以解析性深度报道为主,其典型代表为央视的《焦点新闻》,整个节目时长13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难以及时关注我国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热点事件,同时对于挖掘复杂事件盘根错节的关系来说也相对较短,因此,除了解析性深度报道外,还应该开播调查性深度报道。

在上述情况下,1996年5月17日,时长45分钟的《新闻调查》正式开播。

栏目的定位是:“容量更大,更有深度,更为客观、系统、权威。

分析一档调查性报道节目的结构特征

分析一档调查性报道节目的结构特征

分析一档调查性报道节目的结构特征作业要求:分析一档调查性报道节目的结构特征《新闻调查》作为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注重研究真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点点滴滴的作用。

这里,以《百万大移民》(《新闻调查》11/05)为例,对深度报道进行分析:1,选题上:内容深刻,具有宏大的社会与现实意义这期节目的选题是移民——宁夏西海固地区百万大移民,在我国现在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在1972年联合国考察该地区后,定论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但是在这里至今还生存着百万居民。

“在宏观经济逐年增长的今天,西部山区的乡村里,还有人年复一年,过着这样的艰难生活。

他们不应该被遗忘”。

这些情况还较普遍的存在于中国的西部山区。

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宏观经济的增长,但我们也应看到东西部差距的扩大,我们应更加关心这部分被遗忘的人们。

宁夏,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前进,但是对于这部分生存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的人们,40年来,百万移民,已经、正在、将要搬迁到适合居住的地方。

这个选题,反应了西部山区的贫困生活,也反应了政府在为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而当地的移民由开始的扶贫移民,到后来改为生态移民,也为这种移民模式提供了经验与范例,具有宏大的社会与现实意义。

2,叙述上:传播信息丰富,具有强力的故事性与冲突性这类报道在叙述上,运用调查、评论、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冲突及其相关的影响、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立体化报道新闻事实。

电视可以对某一事件进行深度挖掘,进行多侧面、多色彩、多层次、交错、立体式的集中报道。

这期节目通过在一个即将要搬迁的村子里,原本46户人家,最后工作人员只找到了两家。

其中一家的故事来叙述的。

他们即将搬迁到的地方红寺堡——宁夏最大的移民安置区。

新闻调查节目分析范文(优选8篇)

新闻调查节目分析范文(优选8篇)

村民获得新闻的渠道的调查报告面对以上这些信息和现象,我通过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出了一下这几条解释:一、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发展不充分,村民的生活不富裕,不能达到有过多精力放到了解新闻信息的程度。

在我这个村里,40岁以上的有劳动能力的村民仍需要工作养家,他们都是以务农和外出打工养家糊口,这些活都是非常累人的劳动。

经过一天的大强度工作后,想到的只能是吃饭睡觉,有时候也会想到放松一下,但他们想到的大多是电视剧而非新闻信息。

有劳动能力的因为劳累没有精力和心情去看新闻,没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定时看新闻的`比由劳动能力的更少。

没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年岁都很大,视觉听觉对他们看新闻的能力其实并没有影响,可这些老村民的经济状况更是不堪,他们家里的电视还都是21世纪以前流行的款式,他们也不会每年花上几百元钱连上数字信号,有这些钱他们想到的还是留下养老,家里的电视基本上是不打开的,因为每个月会多交几块钱的电费。

有条的老人,家里的电视也是可以看新闻的,但大多情况下都被自己的孙辈孩子们占领,孩子们看的是动画片,不是新闻,老人只能看着一群猴子蹦蹦去,或者思考着为什么羊能够打得过狼。

难道世界真的和原不一样了吗?经济问题是村民遇到的第一大问题,只有设备齐全才能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新闻。

但即使有了这些设备,我想他们也不会话费过多的时间在新闻上。

二、经济的问题是制约村民获得新闻的最主要原因,但受教育程度低也可以说是不相上下的最主要原因。

通过综合调查数据和一些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可以了解到我村40岁以上村民学历都是高中教育以下,初中以上的村民中由劳动能力的男性占据绝大多数,女性村民和上了年纪的男性村民受教育程度都是初中教育以下,部分村民甚至没有上过学,基本不认识字。

三、受教育程度低制约着村民获得新闻的积极性,进一步的情况下他们形成了一些错误的观念。

大多数人对新闻信息抱有无所谓的观念,他么不认为了解一些新闻使他们生活上的必需品,而把获得新闻当做是可有可无的打发时间的工具。

电视节目分析《新闻调查》

电视节目分析《新闻调查》

电视节目分析《新闻调查》编者按:《新闻调查》是中国电视专栏中的一个异数,它有着良好的品质,却从不曾在众声喧哗的评议中占一席之地,它不像《东方时空》、《焦点访谈》般耀目,也不像《实话实说》般有观众缘,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人们对《新闻调查》似乎陷入沉默或失语当中。

这个专辑试图从《新闻调查》运作的观念、模式,选题的内容,节目的形态特征,制作手段进行各侧面的剖析,以图对《新闻调查》发展的历程和未来的走向有一个明晰的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1996年5月17日《宏志班》播出开始,至今4年时间,累计200余期节目,中央电视台大型新闻评论性栏目《新闻调查》的成就和缺陷,都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

其成功之处,是充分利用了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宣传舆论工具的政治权威性,对某些新闻热点问题和一定范围内存在的社会敏感问题,进行新闻取证、分析和透视,从而引起了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较好地发挥了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其缺陷之处,恰恰就在成功的背后。

立论的政治权威意识,调查过程自上而下的舆论监督感,编辑制作的启蒙说教姿态,严重地制约了这个电视栏目精神空间的进一步拓展,文化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政策报道简单化,工作报道程式化,成就报道概念化,批评报道一般化,报道语言文书化,缺乏与现实生活的交融性,与底层群众的亲和力,导致对新闻事件背后的生活与命运,文明与审美的淡漠,正在日渐成为这档每期45分钟的大型新闻评论节目的症候。

一、站在什么角度调查站在工作的角度,自上而下地进行舆论导向或舆论监督式的新闻调查,是《新闻调查》栏目中大部分节目的基本形式特征。

1997年10月29日,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在时隔12年后,又一次实现对美国的正式访问。

11月4日,《新闻调查》播出一期题为《跨世纪的访问》的节目。

"在克林顿总统为江泽民主席主持的欢迎仪式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我们不禁想起25年以前,第一位到达中国的美国总统。

"节目以此开头,回顾历史,再拉回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之间,高屋建瓴,大开大合,采用大题材、大视野,社论、政论,加学术论文的格式,依次从"几度起伏的中美关系"、"台湾问题是核心问题"、"江主席登上哈佛讲坛"、"'中国威胁论'--一些美国人的借口"、"'中国威胁论'的实质"、"克林顿的许诺"和"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等几个方面,对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分歧、问题实质,都作出高度概括性和权威性的阐释。

新闻调查内容记录及观后感

新闻调查内容记录及观后感

新闻调查内容记录及观后感
新闻调查内容记录:
新闻调查的主题是关于某公司涉嫌环境污染的报道。

调查记者采访了该公司的员工、当地居民和相关政府部门,并调查公司的排放数据和环保措施。

调查发现,该公司的排放量超过了国家标准,对周边环境和居民健康构成了威胁。

同时,公司并未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导致污染继续恶化。

报道还揭示了该公司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腐败勾结,贪污行为导致了监管失灵。

观后感:
这则新闻调查内容震撼人心,揭示了某公司对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的严重威胁。

通过采访员工和居民,调查记者成功地展示了公司的排放量超标和环保措施不力的事实,这说明了新闻调查的重要性。

报道还揭示了腐败问题,说明了监管机构在执行职责时的失职和贪污问题。

这则新闻调查引起了公众普遍的关注和愤慨,同时也呼吁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对环保问题的监管。

这种全面揭露企业行为的新闻调查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调查记者在调查过程中面临了很大的压力和风险,但是他们始终坚持事实真相的原则,为公共利益发声。

这给人们带来了启示,要求更多的媒体和调查人员勇于揭露问题,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最后,这则新闻调查也提醒了我个人保护环境和呼吁严厉的环
保措施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并积极行动起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强对企业环保行为的监管,严格制裁违规企业,以维护公众的权益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新闻调查节目分析PPT

新闻调查节目分析PPT

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提供决策参考
新闻调查节目通过反映社会问题和事件的实际情况,为政府决 策提供参考依据。
促进政策制定和完善
新闻调查节目通过关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推动政策的合 理制定和及时调整。
监督政府行为
新闻调查节目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促使政府更加负责地处理社 会事务和公共问题。
对民众观念的影响
塑造价值观
新闻调查节目通过传播正能量和社会正义,帮助民众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提高公民意识
新闻调查节目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提高公民的自我 意识和参与度。
增进社会包容
新闻调查节目通过关注多元文化和多样性,增进社会包容和相互 理解,促进社会和谐。
06
新闻调查节目的未来发展趋势
深入挖掘新闻事实
目制作效率和传播效果,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
THANKS
节目通常由主持人或记者进行采访和报道,通过深入调查和 采访获取第一手资料和信息,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向观众 传递事实和观点。
节目定位
新闻调查节目的定位通常是针对社会热点事件、公共问题 、政治事件等领域的深度调查和报道。
节目通常关注的是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公众关注度的事 件,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调查和报道,为观众提供更全面、 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调查技巧
信息收集
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如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走 访等,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数据分析
运用统计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 整理、分析和解读,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调查报告撰写
将调查结果以文字、图表等形式呈现出来,做到客观、公正、 准确,同时注重结构的严谨和逻辑的清晰。
03

《新闻调查》栏目分析ppt.

《新闻调查》栏目分析ppt.

调查记者
董倩 孙宝印 杨春 古兵
出生日期: 1971年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 特点:沉 稳 理性 有深度
中央电视台 资深记者 原《东方时 空》、《焦 点访谈》记 者。 新闻调查记 者
2000年通过 主持人大赛 考入中央电 视台。现任 《新闻调查》 栏目记者。
《对话中原》 栏目主持人 兼编导,现 任新闻调查 记者。
栏目特点剖析
《新闻调查》节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它的叙事艺术。 通过调查再调查,在调查中展现新闻事件的 起因始末,展现新闻事件的核心人物,找 出问题的症结,期待有关部门的重视,引 起社会普通关注。调查在引导观众观看节 目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成为了观众观看节 目的一个"看点"。"调查"类似于"侦探片"这 种类型片中的侦察:发现蛛丝马迹,进行 侦察,碰到难题,设法克服,发现新的线 索,又进行追踪,层层设疑,环环相扣, 逐一揭开。久之,对《新闻调查》收视率 的贡献已不在于所谓的新闻事件,而在于 调查这一行动过程之中。
节目发展历程
• 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正式开播,首播 节目《宏志班》。开播时节目打出的口号是“正 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由于《宏志 班》强烈的形式感,从形式到内容上呈现出的独 特形貌,所以这个节目一面世就奠定了《新闻调 查》的基准节目样态:双机拍摄、记者现场采访、 现场评述,对事件多角度分析、递进式探究。这 种节目形态一直沿用至今。 • 节目初创时,时任新闻评论部主任孙玉胜和 副主任袁正明曾明确提出:“我们要做中国的 《60分钟》。
• 如果没有这样一些出色的主持人,《新闻 调查》又该何以维计?主持人在以自己的 个性魅力赢得节目的成功的同时,也使得 节目的成败维系在了这一个人身上,一旦 失去了这个主持人,整个节目就会进入休 克状态,开始走下坡路。电视节目的一种 亚健康状态,是最好不要出现的情形。 • 思考:《新闻调查》的发展方向。

《新闻调查》节目分析

《新闻调查》节目分析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新闻调查》节目分析篇一:新闻调查特点分析浅析深度报道栏目《新闻调查》的特点摘要:《新闻调查》是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从1996年5月17日开播至今在受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新闻调查》本着探寻事实真相的宗旨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关注民生的选题以及新颖的节目结构等个性特点于众多新闻报道类节目中脱颖而出。

在社会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媒体监督的作用。

关键词:精彩导视、叙事结构、处境风格正文:深度报道是一种以“深”见长的新闻体裁,电视深度报道是运用电视符号手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揭示表象背后的事实真相的报道方式。

它以记者的现场调查为结构主线,坚持用事实说话,通过讲述故事反映主题。

深度报道具有内容的深刻性,思考的科学性,以及目标主流化的基本特征。

《新闻调查》作为深度调查类节目的典范,本文将从《新闻调查》本身出发,从《新闻调查》的节目结构、选题特点、叙事方式以及采访风格四个方面来分析深度报道栏目的特点。

一.节目结构《新闻调查》的节目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开头、导视、片名和分片头。

开头有12秒的画面,屏幕上不断闪现记者说话的脸和“新闻调查”四个字,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在强调节目的片名,加深受众的印象。

同时记者说话的脸可以理解为用事实说话。

紧接着是3d立体隧道样式的画面,隧道上出现代表选题内容的文字,同时不断向深处延伸,代表节目内容的深刻性。

整个画面配以节奏感较强的音乐,体现出新闻调查团队的凝聚力和行动力。

其次是《新闻调查》的导视。

本文将以《发泡餐盒沉浮记》为例进行分析。

本期节目的导视有30秒,画面是成堆白色餐盒和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对话,穿插配以浑厚男声解说词:“一只小小餐盒,14年的沉浮,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无数的利益交错,一只轻轻的餐盒,如何承受难以承受之重,敬请收看《新闻调查》——发泡餐盒沉浮记”。

由画面和导语引出本期主题和节目名称。

片名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和导视融为一体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1996年5月17日第一期节目播出,《新闻调查》已经走过了十年的风风雨雨,其中历经了三次改版,栏目形式的成熟稳定、个性特征的清晰明确,使《新闻调查》逐渐成为央视的品牌栏目。

由于其独特的新闻视角、深度调查的节目形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度被认为是社会的良知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精英阶层的追捧。

但是,十年后中国的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网络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地方电视台的迅速崛起、中央电视台内部新闻资源竞争的白热化,使得今天的《新闻调查》面临着十年前同样的境遇:如何在绝境中探询新的途径,如何在陈旧中摸索出新的形式。

一、选题策划标准选题往往是节目的灵魂,作为央视的品牌栏目,选题标准的明确化和清晰化,往往是决定栏目长久风格的重要因素。

因此选题策划是一个节目在运行之初,首先要做的工作。

而一个节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前期策划。

《新闻调查》是中国电视界较早成功引入“策划”理念的栏目,于1998年成立了专业的策划组。

对选题是否具有独家性、资料信息是否准确、方案是否可行进行敲定,并根据新闻线索及所收集的资料确定节目样式、基本结构、采访提问和镜头的设计等等。

关于《新闻调查》选题标准应该准确我觉得应该确定为以下五点:1、事件性《新闻调查》作为一个深度的调查类新闻栏目,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必然是为众人所关注,具有过程性、曲折性和故事性。

首先,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必然具有某种焦点性因素,无论是重大的社会热点,还是深刻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

对于缺乏重大性和重要性的选题无法在心理诉求上满足观众,也无法体现《新闻调查》一贯所承担的社会道义。

其次,过程性、曲折性和故事性是决定节目是否具有可看性的重要因素。

英美传媒业甚至是学术专著中都将新闻事件称作“故事”,将制作新闻节目称为“讲故事”,其根本在于电视要想吸引受众,视听表现的可能性必须强调。

[1]过程性为节目的深入挖掘提供了可能性,不至于调查很快走向终结,曲折性是保证节目悬念丛生的关键,而故事性则能为节目编排提供较大的活动余地,吸引观众深入了解事件真相、参与事件的思考,否则无力支撑《新闻调查》45分钟的节目长度。

2、代表性也可以认为是选题的影响力。

《新闻调查》面对的是全国上十亿观众,因此其选题应该是反映广大的公众生活,与公众的利益相关。

它应该能代表某一个社会阶层、代表某一个社会群体,代表某一种社会观念。

反映出某一个社会现象、揭示出某一种社会问题、体现出某一种价值观。

最终是能在更广泛的程度上引起观众的共鸣与思考,以达到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的目的。

3、深度性。

《新闻调查》作为一个调查类栏目,其吸引观众且能运作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其深度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调查过程的深入性。

事件展现的过程是层层深入式,从事件表象这个露在地面的茎深入挖掘,直至其根部,将隐藏在事件背后的各个真相尽其所能地展现给观众,引发观众思考。

另一方面是事件本身含义的深度性。

对于一些深刻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新闻调查》也要敢于触摸其敏感部位,以发挥一个国家新闻媒体应该承担的舆论监督的职能。

4、时效性在这个信息扩散如此迅速的时代,网络博客、手机短信等这些新的媒介方式的出现,使得“时效性”不仅仅只是消息类新闻的基本属性。

《新闻调查》作为周播的深度调查栏目,不仅要对当下的重大的新闻事件做出及时的反应,还要迅速广泛地收集资料,以能在第一时间对事件真相进行细致深入地报道,在众多的新闻媒体中率先披露事件真相。

对于广泛关注地新闻事件不但要跟进报道,而且对于被社会和大多数民众所忽视的社会问题和新闻事件也能敏感、及时地发掘出来。

这在另一层意义上,可以认为是要具有独家性。

在这方面《新闻调查》的选题不应该被动地受到其他媒体的左右,而应该主动出击,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发掘出新的新闻价值。

5、话语的平衡当下社会主要存在三种话语:主流话语、精英话语和大众话语。

任何一个媒体都不可能只选择某一种话语而屏弃其他的话语权,尤其是作为一个国家级大台的新闻栏目,更不应该在这三种话语空间中出现失衡状态。

但是,在现在的电视栏目里往往出现两个话语权相互勾结、同谋以排挤另一个话语权。

《新闻调查》一开始就以严肃性、深度性被视为一种精英文化,它提出“看真相,看内幕,一期一个真相”的口号,更是明显地将精英话语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

但是,现在《新闻调查》的精英话语渐渐消失,取而代之更多的是主流话语和大众话语,而播出时段的延后,给这个栏目的收视率造成更大的压力。

特别是现在博客的迅速发展,网络上一时充斥着各种话语,人们在主流媒体上寻找不到代言的境遇下,必然会转向其他的途径。

一旦一个主流媒体无法在话语平等上得到更广泛的公众的信任,其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将大打折扣。

因此《新闻调查》在选题策划过程中,要尽量在这三种话语中找到平衡。

二、栏目模式:创新与突破新闻调查作为一个的央视品牌栏目,必然有其有别于其他栏目的特殊模式。

而作为一个存在了十年的栏目,更应该有其固定的模式。

从结构上来说,《新闻调查》的特色就是逐层深入的段落式结构,大致分为:事件介绍——事件进展——事件内幕——意义阐释。

这是一个非常清晰的调查模式,将整个事件作为一个大的悬念分解为几个小的悬念,逐个讲述、逐个解析、逐个击破。

其特殊之处是在于能用紧凑的编辑方式将事件层层递进,层层深入,丝丝入扣,另观众欲罢不能。

一)、创新1、片花的运用《新闻调查》中事件的递进式叙述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片花的使用。

在45分钟的节目时间里,基本上会插入四次片花。

片花的使用是《新闻调查》的一大特色,在内容叙述上起着结构性的作用——承上启下,其中“承上”的功能更为明显,用简单凝练的语言对之前的内容进行概括,一方面增强叙事节奏,吸引正在观看的观众继续收看。

另一方面,保证刚看到这个节目的观众也能继续观看下去。

一般在节目开始采用对剪的方式,从采访人物的对话中截出关键语句,一人一句,形成节奏,清晰快捷地展现观点的交锋,呈现矛盾,扣人心弦,迅速营造出紧张、刺激的情绪。

在第一次片花之后出现演播室主持人,简单讲述事件背景和原因,使观众了解事件原因,清楚为什么会对该事件进行调查报道,并引出接下来的深度调查。

在深度采访过程中,从事件的表象着手,抓住事件的关键点逐渐深入。

在这个过程中一般需要3到4个片花,将事件过程分成段落,形成逻辑,完成叙述。

同时片花的使用,能在画面空间上形成调整和变化。

电视的视听特征决定了电视节目在画面和声音上不宜保持一种节奏。

片花的平均使用,能在视觉上形成一种起动和跳跃,加上音乐的运用和声音节奏的改变,能保证观众在较长的视觉和听觉疲劳后,再次接受刺激,以全新的心态重新投入节目的观看中去。

2、解说词和空镜的使用从形式上来说,《新闻调查》主要由两种基本形式组成。

一个是出镜记者与被采访人一对一的专访形式。

节目的主要内容、事件的核心部分主要出现在这种直接地交流与质疑中。

另一种形式是利用空镜头完成关键环节的解说。

由于整个事件仅靠记者与事件人物的访谈不可能完全展现,需要解说词进行过渡和阐释,而在这个时候往往会插入空镜头以在画面上协助解说词的完成。

解说词一般界于两个采访段落之间,在与上面的采访段落连接时一般运用运动镜头,而与下一个采访段落连接时,采访的声音先入。

《新闻调查》中空镜头的运用都十分考究,可以说空镜不空,一般都会运用到和解说词内容相切合的画面,具有表意功能。

除了解说的力量,更能在影像上通过意味深长的空镜头丰富表现形式、唤起观众的思考、浓化栏目的严肃风格。

二)、突破以上都是《新闻调查》的特色,也是它的优势。

随着媒体竞争态势的加剧,媒介资源的广泛分享,使得一些优秀、成功的栏目形式迅速地为他人所用。

仅在央视内部我们会发现,《新闻调查》一对一的专访形式被后来的《面对面》借用,其探讨式的栏目样式在《央视论坛》中也能找到身影。

由于其成功的运做模式,有着巨大的效仿和借鉴功能,很快就会有别的栏目学会并超越《新闻调查》。

《新闻调查》开创了新的节目形式,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应该努力尝试和借鉴新的形式和工具。

一个成熟的栏目,往往容易被长期沿袭的固定模式所束缚。

虽然模式的形成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现实考验得以形成,但毕竟只是适合当时状态下的人们的收视喜好。

观众不可能对一种节目永远保持最初的兴趣,一旦观众产生了厌倦,再成熟、再可靠的模式也应该放弃。

《新闻调查》每一期节目独立成章,在选题内容和选题角度上更多体现编导的个人意愿和价值去向,却忽视了信息的接受者——观众的心理需求。

可以说《新闻调查》的封闭性大于它的开放性,如果能建立互动平台,接受观众的广泛意见选择题材和角度,在内容的可取性上将会更为可靠,在运作模式上也会更为稳定。

同时也可采取连续报道的方式,改变以往节目结束,调查结束,新闻事件也结束了的状况。

对于观众感兴趣的,有继续报道价值的事件应该尽可能的继续追踪调查。

也不要将一个事件完全拘泥于45分钟的时间框价内,可以根据事件的复杂性可以分作多期进行报道。

总之,《新闻调查》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将现有的栏目模式用到极至,而是要努力探索出新的形式,以走出目前势态疲软、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三、主持人地位的重新界定及人才储备目前电视节目的栏目化生存使得主持人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日益凸显出来,尤其是一个品牌栏目,在打造自己的独特风格时,主持人的个性特征往往会成为一个重要衡量指标。

电视调查类新闻节目是以展现记者调查过程为特色的,因此强调出镜记者的原创性与独立性。

所调查的新闻真相往往是有损公众利益的,又往往是被掩盖的,在各种阻力中,记者不仅要收集完整的事件信息,分辨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选择重要的事件人物,敏锐地察觉出事件的关键点,在采访交流中还要有冷静的思辩能力、强烈的质疑精神、巧妙的提问技巧、健康平和的心态、游刃有余的现场控制能力。

一个没有新闻热情和新闻敏感的人,一个在新闻现场缺乏发现眼光的人,一个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欠缺的人,一个不具备社会交往与主动协调能力的人,一个对社会问题缺少分析、思考和认识的人,一个不能站在时代高度来对整个社会进行了望和审视的人,就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调查记者。

[2]在王志专访刘姝威的那期《新闻调查》中,我们亲见了一位优秀的出镜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以说是《新闻调查》铸就了像王志、董倩、长江、柴静、杨春这样一批优秀的主持人,但同时他们独具魅力的采访报道又为《新闻调查》风格的确定、影响力的扩大奠定了基础。

没有《新闻调查》也就没有后来的这些名牌主持人,如果没有这样一些出色的主持人,《新闻调查》又该何以维计?《新闻调查》发展到现在,我们已经很难辨别是“戏保人”还是“人保戏”。

如果是“戏保人”,节目形式、节目内容作为一个成功的主要因素会逐渐压倒主持人的个性特征,或者说主持人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放弃了自己的个性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