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词《秋风二首》全诗赏析

合集下载

杜甫 秋风二首(其二)

杜甫  秋风二首(其二)

人教版必修三诗歌阅读提升杜甫秋风二首(其二)一、杜甫创作分期回顾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四个分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三)陷贼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二、秋风二首(其二)原文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对应课本P38,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三、杜甫秋风其二参考译文:秋风来了吹动我的衣裳,河川外的太阳逐渐微弱。

天气晴朗都急急忙忙的捣洗煮过的熟绢,路上的行人非常的少。

不知道明月是为了谁照路,反正迟早他会乘坐小舟归来。

头发慢慢白了依靠在庭树旁边,原来的庭院和水池已经和原来不一样。

四、杜甫秋风其二鉴赏“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开篇从亲切细腻的感受切入,嗣后导向对宇宙自然的体认。

“东流之外西日微”,“东流”,东方的流水:“西日”,西方的太阳。

二者在空间上相互映衬,体现外在的空间属性;但同时“东流”、“西日”又是时间性的,其时间性是来自事物自身的内在属性。

这种时空合一体现的混沌整一的宇宙观,最易导向人的情感体认。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绝佳句,牟宗三曾书之悬壁。

这是对历史本然状态的想象和祈望,并非像《杜诗详注》中说的与战争有关。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对价值与意义的追询,追询是得不到答案的,但人的归来为明月在存在找到了目的。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等到白首回家的那天,在庭中体味世事人生。

但故园池台如今是否还在?对故园的忧虑,精神故乡的忧虑。

白发之时要回家,但有家可回吗?体现出杜甫悲剧意识的特征。

五、对应阅读习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坠,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秋风二首杜甫诗词译文

秋风二首杜甫诗词译文

秋风二首杜甫诗词译文
哎呀呀,杜甫的那可真是太有意思啦!“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你想想,那秋风“淅淅”地吹着我的衣服,就好像一个调皮的小孩子在捣乱呢!这画面感是不是一下子就出来啦?就好比你走在路上,突然一阵微风轻轻拂过你的脸庞。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这描绘的场景多生动呀!天空那么清澈,小城里捣练的声音急促得很,那石头古老的小路上行人却稀少。

这不就像有时候我们去到一个宁静的小镇,有些地方热热闹闹,有些地方却安安静静的。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这一句里带着一种淡淡的疑问和期盼呢。

就好像你在等待一个很久没见的朋友,心里会想着那月亮到底是在为谁照亮呢,他又会在什么时候乘着孤帆回来呢?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杜甫这是在感慨时光的流逝呀,想象一下他将来满头白发倚靠在庭中的树上,那时候故园的池台又会变成什么样呢?这就如同我们有时候也会感慨,过去的那些地方现在变成啥样啦。

杜甫的诗词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能把那些遥远的场景和情感一下子拉到我们眼前。

他用简洁而有力的文字,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这真的是越品越有味道呀!我觉得杜甫真的太厉害啦,他能用诗词把生活
中的点点滴滴、情感的起起落落都表达得那么淋漓尽致,让人读了之后能产生深深的共鸣,这就是诗词的魅力所在呀!。

《秋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秋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秋词二首唐代: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译文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悲叹秋天的寂寞萧索,我却觉得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白鹤推开云层直冲云霄,把我的赋诗情趣也带到了碧蓝的九霄。

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有开始降下白霜;满树的叶枝现在已经有红有黄。

试着登上高楼,冷冷清秋的凉意更是深透入骨;再没有春天的景色那样朝气蓬勃使人欣喜若狂。

注释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晴:一作“横”。

排云:推开白云。

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

碧霄:青天。

深红:指红叶。

浅黄:指枯叶。

入骨:犹刺骨。

嗾:使唤狗。

这里是“使”的意思。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

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赏析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描写关于自然风的古诗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描写关于自然风的古诗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描写关于自然风的古诗赏析风是由空气流淌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

太阳光照耀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温度上升,地表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往上升。

接下来我会给大家共享一首关于风的古诗鉴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解释译文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凹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侮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漫慢慢黑了下来。

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态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平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消失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解释秋高:秋深。

怒号(ho):大声吼叫。

三重(chng)茅:几层茅草。

三,泛指多。

挂罥(jun):挂着,挂住。

罥,挂。

长(chng):高。

塘坳(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杜甫《秋风二首》读记

杜甫《秋风二首》读记

杜甫《秋风二首》读记(小河西)秋风二首秋风淅淅吹巫山,上牢下牢修水关。

吴樯楚柁牵百丈,暖向神都寒未还。

要路何日罢长戟,战自青羌连百蛮。

中巴不得消息好,暝传戍鼓长云间。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晴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此诗作于永泰二年(766)秋,时杜甫客居夔州。

秋风淅淅吹巫山,上牢下牢修水关。

吴樯楚柁牵百丈,暖向神都寒未还。

淅(xī):形容雨雪声,落叶声,风声等。

《七月七日夜咏牛女》(南朝宋-谢惠连):“团团满叶露,淅淅振条风。

”上牢:上牢关。

宋神宗元丰年间夔州知府王延禧在夔州的“制胜楼”上有“近照东西瀼,遥分上下牢”的诗句,因是“遥分”,上牢关或在巫峡。

(瞿塘峡约8公里,巫峡约45公里,西陵峡约66公里。

)《沙津连日风雨阻行…》(宋-程公许):“上牢下牢险入梦,东瀼西瀼诗有声。

”《峡口》(明-雷思霈):“上牢下牢水声急,巴峡月峡山势长。

”下牢:下牢关。

在今宜昌西北长江北岸,西陵峡东口。

《春夜峡州田侍御长史津亭留宴》(杜甫):“始知云雨峡,忽尽下牢边。

”《下牢津》(宋-欧阳修):“依依下牢口,古戍郁嵯峨。

入峡江渐曲,转滩山更多。

”水关:水上关口。

《峡口》(杜甫):“开辟当天险,防隅一水关。

”《五月六日发石头城…》(唐-沉亚之):“水关开夜锁,雾櫂(zhào)起晨凉。

”《赠休上人》(宋-员兴宗):“何须更下牢关铁,出没无心月在江。

”柁(duò):舵。

吴樯楚柁:吴楚之船。

《双头莲-呈范至能待制》(宋-陆游):“纵有楚柁吴檣,知何时东逝?空怅望,鲙美菰香,秋风又起。

”百丈:牵船缆绳。

《宋书-朱超石传》:“时军人缘河南岸,牵百丈,河流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辄为虏所杀略。

”《那呵滩》(魏晋):“沿江引百丈,一濡多一艇。

”《十二月一日》(杜甫):“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濑船。

”《入蜀记》卷5(宋-陆游):“盖上峡惟用橹及百丈,不复张帆矣。

《杜甫诗选秋兴八首》(杜甫)全文翻译鉴赏

《杜甫诗选秋兴八首》(杜甫)全文翻译鉴赏

《杜甫诗选秋兴八首》(杜甫)全文翻译鉴赏杜甫诗选秋兴八首杜甫系列:杜甫诗选|杜甫诗集杜甫诗选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1。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2。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3。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4。

【注释】1玉露:即白露。

凋伤:衰败零落。

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东,长江流经的山下称为巫峡。

气萧森:气象萧瑟阴森。

2江间:指巫峡。

塞上:边关,指夔州一带的山,因其险峻而称塞上。

兼天:连天。

波浪连天,因此说「兼天」;风云盖地,因此说「接地阴」。

这两句极写萧森阴晦的景象,内含一种勃郁不平之气。

3这两句落到自身,感叹身世之萧条。

丛菊两开,诗人去年秋天离开成都,到此时已经过了两个秋天了。

4催刀尺:催人裁剪新衣。

白帝城:在今天的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

急暮砧:指傍晚的捣衣声显得更加急促。

【译文】白露使枫树林凋零衰败了,巫山巫峡气象萧瑟阴森。

巫峡波浪滔天,巫山阴云密布。

我已是第二次看到菊花盛开,往日流过的眼泪又忍不住流了下来,我的一叶孤舟系在了夔州,我急于归乡的心也被紧紧地系住了。

天气寒冷催人裁剪寒衣,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从白帝城高处传来。

【赏析】本诗是组诗《秋兴八首》中的第一首,作于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寓居夔州期间。

当时安史之乱已基本平息,但国家局势并没有就此安定下来。

内有藩镇割据,战乱不断;外有吐蕃、回纥虎视眈眈,骚扰进犯,就连偏远的蜀地也暗藏着战乱的危机。

成都尹严武奉召回京后,杜甫失去了依靠,于是顺江东下,漂泊到夔州,那年他已五十五岁了。

体弱多病,加上壮志难酬、内心孤寂,使诗人在秋风萧瑟的季节倍感凄凉,故触景生情,写下了八首七言律诗,题名《秋兴八首》。

《秋兴八首》既描写了夔州萧条凄清的秋色,又抒写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困苦和悲愁,以及他在年迈多病之时依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怀。

整组诗情调悲凉,意境深幽。

此诗为组诗的第一首。

诗人通过描写悲凉萧瑟的秋景,将自己思念故土、期盼早日归乡的心情表达了出来。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相关试题及答案1.解释诗中下列词语:俄顷:何由彻:2.将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3.填空:段③中的画线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并渲染了特定的;二是烘托出诗人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的伟大胸襟蓄势。

4.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意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参考答案】:1、一会儿;通(彻夜、通宵)2、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

3、时间;氛围、气氛;暗淡愁惨(悲凉、悲哀、凄凉);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4、例如:①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

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所举例子要与诗中的“民本”思想密切相关)5.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

其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尊称他为“”。

(1分)6.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

(3分)①八月秋高风怒号()②俄顷风定云墨色()③秋天漠漠向昏黑()7.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2分)长夜沾湿何由彻!8.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事件是,从诗中的一个词语“”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

(2分)9.分别概括前三节诗的内容。

(3分)10.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的情思,发出了“,(填原诗句)的呐喊,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杜甫诗词《秋兴八首》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秋兴八首》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秋兴八首》的诗意赏析《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

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

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作者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第四首是组诗的前后过渡,“故国平居有所思”一句挑出以下四首。

第五首,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自己曾得“识圣颜”至今引为欣慰的回忆。

第六首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在无限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

第七首忆及长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富饶的盛景。

第八首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

全诗感物伤怀,借深秋衰惨冷寂之景抒写人之暮年,知交零落,漂泊无依,空怀抱负的悲凉心境,表达了深切的身世之悲、离乱之苦和故园之思。

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为基调,其间穿插着轻快欢乐的抒情。

每一首都以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作者的思想情绪。

《秋兴八首》【年代】:唐【作者】:杜甫【内容】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去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杜甫曲江①二首》注释、翻译、赏析

《杜甫曲江①二首》注释、翻译、赏析

《杜甫曲江①二首》注释、翻译、赏析《杜甫曲江①二首》【导读】唐肃宗至德二年(757),郭子仪收复京城,平息安史之乱的战争取得阶段性胜利。

杜甫于当年11月重返长安,任左拾遗的职务。

虽身居谏官,但当时唐肃宗及大臣们满足于既得的胜利,朝廷弥漫着一片苟且偷安的气氛,诗人眼看朝政腐败,遍地疮痍,自己的政治抱负又不能付诸实施,心情十分郁闷。

次年三月,写下了《曲江》二首。

其一名句: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曲江①二首》【原诗】一片花飞减却春②,风飘万点正愁人③。

且看欲尽花经眼④,莫厌伤多酒入唇⑤。

江上小堂巢翡翠⑥,苑边高冢卧麒麟⑦。

细推物理须行乐⑧,何用浮名绊此身⑨!《杜甫曲江①二首》【注释】①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

因水流曲折而得名。

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

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恩寺,是著名游览胜地。

②减却春:减掉春色,春色渐渐消退。

③万点:形容落花之多。

④且看:但看。

欲尽花:将要落尽的花。

经眼:从眼前经过。

⑤伤多酒:过量的酒。

这句说,不要腻烦过多的酒入口。

⑥小堂:曲江旁的楼堂建筑。

巢:鸟做的窝。

翡翠:鸟名。

⑦苑边高冢:指芙蓉苑旁的杜陵汉宣帝墓。

卧麒麟:指陵墓旁麒麟样的石兽已经倒卧。

⑧细推:仔细推究。

物理:事物兴衰变化之理。

⑨浮名:虚名。

此身:指自己。

《杜甫曲江①二首》【译诗】每飘落一片花瓣就减去一分春,东风吹得万花飘零真是愁死人。

眼看着落英缤纷春花就要飘尽,千万不必腻烦过多地端起酒杯。

江边小堂上飞鸟筑巢变得荒凉,高高陵墓前麒麟倒卧显得凄冷。

细想一下世间事理行乐须及时,何必用虚名羁绊住自己的一生。

《杜甫曲江①二首》【赏析】杜诗写曲江和提到曲江的有很多首。

如果说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写作的曲江诗是为自身和国家未来的命运而担忧的话,那么乱后的作品则更多的是在为逝去的青春年华而叹息,为一个王朝的衰落而哭泣。

《曲江二首》就是其中的代表。

这首诗通过对曲江萧条景象的描写和对曲江往日秀美风景的回忆,抒发了诗人伤春的情怀和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同时表现了诗人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思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翻译及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翻译及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唐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注释译文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注释秋高:秋深。

怒号(háo):大声吼叫。

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原诗及释译

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原诗及释译

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原诗及释译1. 诗的背景杜甫,大家都知道,是唐朝的诗圣,他的诗歌就像是大海里的珍珠,闪闪发光。

这首《秋兴八首之二》是在一个秋天写的,那时候他正经历着生活的种种波折,真是“人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啊。

可以想象,秋天的季节,叶子纷纷落下,仿佛也在诉说着他的心情。

2. 诗的内容2.1 诗句解析在这首诗中,杜甫提到“白露横江”,这可是描绘秋天景色的一句经典啊。

白露时节,空气清新,露水在晨光中闪烁,真让人心旷神怡。

不过,杜甫的心里却藏着一种无奈和惆怅,难免让人想起“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句话。

2.2 情感表达他还写到“苍茫云海间”,这时的天空显得格外辽阔,心情也跟着飞扬。

但紧接着,杜甫又提到自己的孤独,仿佛在说“即使万里长空,我也难免一人独行”。

这种情感真是让人感同身受,心里一阵酸楚。

3. 诗的意境3.1 自然与人心杜甫通过自然景象来反映自己的心境,简直是“借景抒情”的高手!他用秋天的萧瑟和孤独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像是把自己的心情完全交给了大自然。

想象一下,黄叶飘落,那种无情又无奈,正好与他内心的孤独呼应。

3.2 思乡情怀再说说他对故乡的思念,诗中似乎透露出一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情感。

虽然身处异乡,但思乡之情却像那秋风一样,刮得人心里生疼。

他的这种情感,简直是让人泪目。

4. 诗的价值4.1 影响深远杜甫的诗歌不仅有情感,更有思想深度,他的作品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当时社会的百态。

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这首诗,简直是那种“走心”的代表,值得我们一再回味。

4.2 语言魅力最后,杜甫的语言简练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用简单的词汇却传达了复杂的情感,真是“言简意赅”的典范。

即便是今天读来,依然觉得让人心中一阵暖流涌动。

5. 结尾总的来说,杜甫的《秋兴八首之二》不仅仅是一首诗,更像是一段人生的缩影。

它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不禁思考生活的无常和人心的孤独。

秋天的落叶,正如他心中的思念,轻轻飘落,久久不能散去。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赏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鉴赏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鉴赏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鉴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由杜甫所创作的,此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注释秋高:秋深。

怒号(háo):大声吼叫。

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

三,泛指多。

挂罥(juàn):挂着,挂住。

秋天的诗句——《秋词二首·其二》

秋天的诗句——《秋词二首·其二》

秋天的诗句——《秋词二首·其二》《秋词二首·其二》原文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词二首·其二》赏析本诗咏秋色。

气以,色以冶情。

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

景随人移,色由情化。

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

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

前二句写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

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

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本诗是抒发议论的即兴诗。

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

《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秋词二首·其二》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近人卞孝萱则提出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出生于嘉兴的新说,据邓声斌先生考证其父刘绪遭遇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定居彭城。

刘禹锡为贞元九年(793)进士。

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

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故后世题他的诗文集为《刘宾客集》。

赞其“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故刘禹锡又有有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家。

097杜甫七律《秋风二首其二》读记

097杜甫七律《秋风二首其二》读记

097杜甫七律《秋风二首其二》读记杜甫七律《秋风二首其二》读记(小河西)秋风二首其二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晴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此诗作于永泰二年(766)秋。

(此年11月后为大历元年)。

时杜甫55岁,客居夔州西阁。

首联: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吹我衣:《悲愤诗》(汉-蔡琰):“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

”《归去来兮辞并序》(魏晋-陶潜):“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东流:东去的流水。

亦喻事物消逝,不可复返。

《庄子-徐无鬼》:“故海不辞东流,大之至也。

”《金陵歌送别范宣》(唐-李白):“四十余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

”《武昌怀古》(唐-栖一):“长江日夜东流水,两岸芦花一钓船。

”西日:《感遇》(唐-张九龄):“西日下山隐,北风乘夕流。

”《登敬亭北二小山…》(唐-李白):“回鞭指长安,西日落秦关。

”《秋尽》(唐-杜甫):“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微:衰微,衰落。

《李舍人山园送庞邵》(唐-沈佺期):“握手凉风至,当歌秋日微。

”《送舍弟之鄱阳居》(唐-刘长卿):“湖山春草遍,云木夕阳微。

”大意:秋风飒飒,吹动我的衣服,一阵凉意。

我感到了又一个秋天到来,如同江水滚滚东流,时间又过了一年,还感到了如同夕阳西下,自己也老了。

颔联:天晴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捣练:捣洗丝练(为远行人赶制寒衣)。

《九日巴丘杨公台上宴集》(唐-张继):“谁家捣练孤城暮,何处题衣远信回。

”石古:《九日》(唐-李白):“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游坊口悬泉偶题石上》(唐-白居易):“岩寒松柏短,石古莓苔厚。

”细路:狭窄的路径。

《山寺》(唐-杜甫):“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

”《远归别墅》(唐-李昌符):“细径穿禾黍,颓垣压薜萝。

”大意:晴朗的天空,小城(应指巫山附近某小城或指夔州城)里传来急促的捣洗丝练的声音。

铺着古旧石头的小路上行人稀少。

秋风杜甫其二译文

秋风杜甫其二译文

秋风杜甫其二译文
秋风
秋风起兮白云飞,
江水清兮月映归。

但愿人长久兮千里共婵娟。

杜甫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一声秋叹满江树,
夜来风雨声细细。

随着秋风的到来,天空中依旧是一片湛蓝。

风儿柔和地吹拂,白
云在蓝天之中开始悠悠地飘动起来,令自然界更加美丽起来。

江水在秋风的微吹中泛起涟漪,把月光的映衬变得更加洁净明亮。

此时的江水比任何时候都要平静。

月光洒入江面,形成一条银色的线条,连接着苍茫的远方。

著名诗人杜甫的《秋风》更能体现出秋天的悲凉。

秋风凉瑟,草
木摇落,一声秋叹满江树,夜来风雨声尤其细细。

一种淡淡的孤寂,
没有颜色,只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洒落在秋风之中,笼罩着整个大地。

秋风带来的,不仅仅是凉爽和秋意,它更多的是带给人们伤感。

静静地沉浸在这秋风中,内心中有一种情绪,一种叹息,一种远方的
思绪,想要牵挂千里以外的朋友,守护他们。

秋风萧瑟,它所带来的,不单是凉意,还有这种恬静的美,感动
在心里,让人把思绪也飞起,把精神也随风飘荡。

杜甫诗词《秋风二首》全诗赏析

杜甫诗词《秋风二首》全诗赏析

杜甫诗词《秋风》全诗赏析杜甫诗词《秋风二首》全诗赏析杜甫《秋风二首》秋风淅淅吹巫山,上牢下牢修水关。

吴楚牵百丈,暖向神都寒未还。

要路何日罢长戟,战自青羌连百蛮。

中巴不曾消息好,暝传戍鼓长云间。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作品赏:【鹤注】当是大历元年作。

盖以广德、永泰间,吐蕃与党项羌、浑、奴刺入寇,故诗言“战自青羌连白蛮”。

秋风浙浙吹巫山①,上牢下牢修水关②。

吴楚舵牵百丈,暖向成都寒未还③。

要路何日罢长乾④?战自青羌连白蛮⑤。

中巴不得消息好⑥,瞑传戌鼓长云间⑦。

(此对秋风而伤世乱也。

在下四句分截。

修关在秋候,故托秋风以起兴。

吴楚舵,由水关而向成都,秋寒未还,阻於羌蛮之乱也。

中巴信急而戌鼓声闻,巫山非安处之地矣。

)①谢惠连诗:“渐渐振条风。

”②旧注:“上牢巫峡,下牢夷陵。

”《十道志》:三峡口地曰峡州。

上牢下牢,楚蜀分珍。

《月令》:“凉风至,完堤防。

”③成都乃上水,故用百丈以牵舟,若神都,则是下水矣。

《唐志》:光宅元年,号东都曰神都。

④《晁错传》:“劲弩长戟,射疏及远。

”⑤《后出师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水经注》:青衣县,故青衣羌国也,县有蒙山,青衣水所发。

考唐时,嘉州本梁青州,州有青衣水。

《唐会要》:东谢蛮,在黔州之西数百里,北至白蛮。

《唐书·南蛮传》:弄栋蛮,白蛮种也。

其部本居弄栋县地,后散居磨些江侧。

⑥《方舆胜览》:《华阳国志》云:刘璋为益州牧,以垫江以上为巴郡,江州至临江为永宁郡,至鱼复为固陵郡,巴遂分矣。

巴州居其中,为中巴。

⑦云间,言鼓声之高。

其二秋风浙浙吹我衣①,东流之外西日微②。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③。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④,故园池台今是非。

(此对秋风而动归思也。

亦四句分截。

上章末句,已涉瞑时,故此章皆说暮景。

《杜》:水东流,日西堕,虽即景起咏,亦叹年华逝波,桑景迫,捣练急,备征衣。

秋风其二杜甫诗词鉴赏

秋风其二杜甫诗词鉴赏

秋风二首(其二)
杜甫
秋风浙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日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鉴赏]
“秋风浙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开篇从亲切细腻的感受切入,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东流”,东方的流水;“西日”,西方的太阳。

二者在空间上相互映衬,体现外在的空间属性;但同时“东流”“西日”又是时间性的,其时间性是来自事物自身的内在属性。

这种时空合一体现的混沌整一的宇宙观,最易导向人的情感体认。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是绝佳句,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捣衣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对价值与意义的追询,追询是得不到答案的,但人的归来为明月的存在找到了目的。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等到白首回家的那天,在庭中体味世事人生。

但故园池台如今是否还在?展现对故园的忧虑。

白发之时要回家,但有家可回吗?体现出杜甫悲剧意识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词《秋风二首》全诗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秋风二首》秋风淅淅吹巫山,上牢下牢修水关。

吴樯楚柁牵百丈,暖向神都寒未还。

要路何日罢长戟,战自青羌连百蛮。

中巴不曾消息好,暝传戍鼓长云间。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作品赏析:
【鹤注】当是大历元年作。

盖以广德、永泰间,吐蕃与党项羌、浑、奴刺入寇,故诗言“战自青羌连白蛮”。

秋风浙浙吹巫山①,上牢下牢修水关②。

吴樯楚舵牵百丈,暖向成都寒未还③。

要路何日罢长乾④?战自青羌连白蛮⑤。

中巴不得消息好⑥,瞑传戌鼓长云间⑦。

(此对秋风而伤世乱也。

在下四句分截。

修关在秋候,故托秋风以起兴。

吴樯楚舵,由水关而向成都,秋寒未还,阻於羌蛮之乱也。

中巴信急而戌鼓声闻,巫山非安处之地矣。

)
①谢惠连诗:“渐渐振条风。

”②旧注:“上牢巫峡,下牢夷陵。


《十道志》:三峡口地曰峡州。

上牢下牢,楚蜀分珍。

《月令》:“凉风至,完堤防。

”③成都乃上水,故用百丈以牵舟,若神都,则是下水矣。

《唐志》:光宅元年,号东都曰神都。

④《晁错传》:“劲弩长戟,射疏及远。

”⑤《后出师表》:“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水经注》:青衣县,故青衣羌国也,县有蒙山,青衣水所发。

考唐时,嘉州本梁青州,州有青衣水。

《唐会要》:东谢蛮,在黔州之西数百里,北至白蛮。

《唐书·南蛮传》:弄栋蛮,白蛮种也。

其部本居弄栋县鄙地,后散居磨些江侧。

⑥《方舆胜览》:《华阳国志》云:刘璋为益州牧,以垫江以上为巴郡,江州至临江为永宁郡,朐至鱼复为固陵郡,巴遂分矣。

巴州居其中,为中巴。

⑦云间,言鼓声之高。

其二
秋风浙浙吹我衣①,东流之外西日微②。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③。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④,故园池台今是非。

(此对秋风而动归思也。

亦四句分截。

上章末句,已涉瞑时,故此章皆说暮景。

《杜臆》:水东流,日西堕,虽即景起咏,亦叹年华逝波,桑榆景迫,捣练急,备征衣。

行人稀,蜀道梗也。

月夜孤帆,方以归乡为乐,故园是非,又以残毁为忧。

)
①蔡琰诗:“悲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

”②《吴都赋》:“将转西日而再中。

”③张正见诗:“烟崖恿古石。

”谢脁诗:“徘徊东陌上,月出行人稀。

”④《杜臆》:老倚庭树,若渊明之眄庭柯而抚孤松。

胡夏客曰:《秋风》第二首,似物体律诗。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