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评课稿—《孔子游春》中体现的诗意语文
《孔子游春》教案优秀10篇
《孔子游春》教案优秀10篇孔子游春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3.体会第8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话所蕴含的道理。
一、复习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分为几局部?二、精读课文:1.反复轻读课文,找出你感受深的句子。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出示: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
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1)自由朗读。
(2)引导同学谈感受:这段话美在哪儿?写出了什么?(3)展开想象,练习说话:(4)指导朗读这一段话。
(5)齐读这一段话。
(6)练习背诵这一段话。
(7)泗水春景这么美丽,所以孔子带弟子到河边游玩。
齐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孔子凝望看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腾不息,是抚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
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
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
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1)自由读,考虑:这一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2)水与真君子之间有那些相似的地方?(3)“善施教化”后有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水的其它特点)那你觉得能合理的补充那些特点呢?(心地善良、胸怀宽广、博古通今、孝亲敬长……)(4)从中你有什么体会吗?(孔子教育弟子做人,却没有直接进行说教,而是用水来打比如,巧妙地暗示弟子。
孔子循循善诱、很聪明充溢了智慧。
)(4)指导朗读这一段话。
(5)齐读这一段话。
(6)练习背诵这一段话。
(8)分角色朗读3---9自然段。
出示:子路是个急性子,老师的话音未落就开了腔:”我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跟朋友一块儿享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我也不会在意。
《孔子游春》评析(精选17篇)
《孔子游春》评析(精选17篇)《孔子游春》评析篇1作者: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李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53《孔子游春》评析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李萍在学生通过吟读充分地欣赏了大自然的美丽春景之后,教者请同学们根据书上的描述,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围绕“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等比喻句,设计以下想象作业:在你的眼中,大自然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先自己思考,再同桌互说。
教室里的气氛顿时活跃了许多许多,学生经过积极的酝酿,说出了许多非常优美的句子。
如:这位母亲很美丽,她有着丝一般柔滑的秀发,微风吹来,乌黑稠密的头发在天空中跳起舞来,而且她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那么得温柔、明亮;这位母亲很温柔,她的头发飘逸自然,她的话语十分甜蜜,如小溪如轻风一般温和柔软;这位母亲有着宽广的胸怀,那无边无垠的大地正是她那广阔的胸襟。
如此凝聚丰富想象的句子是同学们合作思考的结果,学生只有在团结互助的基础上,才能说出这么有诗意的佳句。
文中孔子关于水的论述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与学生共同吟诵好这首赞水诗,领悟水的这些真君子风范呢?教者组织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在小组内开展讨论,交流自己悟到的或存在的疑惑,然后引导紧密联系孔子说的话,在全班交流,共同探讨。
从而领悟到水有无私哺育万物的德行,水有和顺温柔的情义,水有穿凿岩壁的志向,水有荡涤污垢的感化力……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在合作学习中,需要每一个成员都要学会表达和倾听,这是一种双向互动。
在合作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吸取别人思考中有益的东西,来修改和完善自己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形成集体的意见。
学会倾听是小组合作学习成败的关键,如果组织不好,就可能各说各的,不能达成集体的认识和意见,形成满教室“嗡嗡嗡”的局面。
《孔子游春》说课稿新
《孔子游春》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孔子游春》。
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等八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作简要阐述,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孔子游春》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篇课文。
这组课文将带领师生走进古今中外优秀人物的世界,在认识虚心勤勉的莫泊桑、乐观坚强的刘老师、博学仁爱的孔子等人物的同时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和语言文字的滋养。
《孔子游春》是一篇游记,描述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乘“泗水河正涨春潮”之际,适时组织弟子“游春”,与弟子弄琴唱和,并以“水”为话题,记事写景、叙物明理、润物无声,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心,洋溢着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文章辞章俱佳、意境深远,发人深省、回味无穷,是引导学生涵泳咀嚼,得意得言的佳篇。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我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8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课文中的成语。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第二自然段,体会第八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蕴含的道理。
4.读读孔子与子路、颜回谈志向的一段对话,说说自己的看法。
5.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
三、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体会第二自然段关于春景美的描写,并能有感情地诵读;2.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形式,练习表达,内化语言。
教学难点:1.体会第八自然段孔子关于水的意味深长的话的道理,并能有感情地诵读;四、说教学准备。
我采用PPT作为教辅工具,简洁、明晰地呈现课文的部分字词、重点句段,以便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同时以清新舒缓的音乐辅之以情境渲染,创设与课文情境相吻合的课堂氛围。
《孔子游春》教学片段评析_教案教学设计
《孔子游春》教学片段评析
本文是关于《孔子游春》教学片段评析,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孔子游春》教学片段评析
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高宇兰
本课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是一篇学习语言、熏陶情感的好教材。
在教学中,教师的预设的内容并不多,没想到学生竟生成如此多的感悟。
学生通过同桌交流,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讲了讲自己眼中的大自然是怎样的一位母亲,从而生发自己的诸多感想,并且带着美好的愿望去提升文本。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合作、自主学习等方式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教师先提出了合作要求,让学生小组合作。
然后请学生任选其中的一点说说自己的理解,谈谈自己感受和想法。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在课堂始终是主人。
教师在教学中能适时地给予点拨、引导、调控,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愈加高涨,使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得到很好的呈现。
但本次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主导作用不到位。
教师要明确自己合作时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要走进学生的合作学习,给予巧妙的点拨与导向,提高学生的合作效率。
《孔子游春》教学案例评析
《孔子游春》教学案例评析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游春》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教材之一,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文言文。
下面将对《孔子游春》的教学案例进行评析。
这个教学案例以《孔子游春》为文本,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促进学生对孔子的思想和品德的理解和感悟。
案例中的教学目标明确,既充分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又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道德观念。
教学内容设计恰当,通过分析文本中孔子的言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从而产生对优秀品质的向往。
在教学方法上,案例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读、词语解释、情境演绎、小组合作等。
这些方法既把学生置于活跃的教学环境中,又提供了富有趣味和深度的学习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其中,小组合作的形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互助学习,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案例中的教学过程清晰明了,步骤合理,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对文本的理解和对孔子思想的领悟。
案例提供了充分的教学材料和资源,包括文言文注释、名言佳句、配套导读等,这些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拓展思维。
案例中的教学活动也很具操作性和实践性,如组织学生阅读文本中的名言佳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进行解读,以及让学生对文本中的情境进行演绎等。
所有这些设计都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和孔子思想,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道德情操。
然而,该教学案例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案例中的评价和反思环节较为简单,未能充分引导学生对教学过程和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
评价和反思环节的不足会影响学生对教学效果的理解和反思,从而难以形成持续的自主学习的动力。
其次,案例中的评价侧重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孔子思想的领悟,较少关注学生对自身品格和行为的反思和评价。
这可能导致学生对于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的意识不足,不能建立起对良好品德的追求和向往。
总体来说,这个《孔子游春》教学案例经过综合评价具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品德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孔子游春》名师教学赏析
《孔子游春》名师教学赏析《孔子游春》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题为“师恩难忘”,安排了《莫泊桑拜师》《理想的风筝》《孔子游春》《明天,我们毕业》四篇讲读课文。
课文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赏,就地取材巧借河水给弟子们阐述了“真君子”的品质。
让我们感受到了万世师表的孔圣人循循善诱,与弟子其乐融融的游学的美好情景。
这样一个普通的新编历史故事。
到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手里,一下子变得丰厚、灵动而富有生命活力。
2019年11月,在杭州举行的“千课万人”观摩活动中,王崧舟老师用他那独特的取舍之道,厚重的儒雅之风,巧妙的教学设计,极富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行云流水般的师生互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慑人心魄又水乳交融般的配乐朗读给大家演绎了一节如诗如画般的好课。
听王崧舟老师的课如沐圣贤光辉,仿佛孔子再世,不仅上课的孩子们陶醉其间,而且在场的几千听课教师也流连忘返、欲罢不能。
课的结尾处,王崧舟老师引出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赞美孔子。
并表达了自己的渴望,渴望做孔子的学生,走进这样如诗如画的课堂,渴望做一名像孔子一样的好老师。
课下,我和在场的许多老师感叹:我们不要早生2500年做孔子的学生,我们只要早生二三十年做王崧舟的学生就心满意足了。
如果说孔子的德行让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那么我要说王崧舟老师的课也让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王老师的课已经很难说是课了,我觉得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他的课有深度,有厚度,有高度,有气度,有温度,有广度。
我想,用再多再美的语言来赞美他的课都不为过。
下面我选取三个方面,谈谈听了王老师执教的《孔子游春》后的感受。
有温度:如沐春风的孔老师把万世师表孔子从神坛上请下来,回到杏坛,孔子不再是冷冰冰的圣人,而是犹如学生每天都在接触的老师。
师:孔子的身份是什么?让我们再次简单地浏览课文。
(出示课文中的三个句子)弟子们不知老师在看什么,都围拢过来。
《孔子游春》说课稿(通用3篇)
《孔子游春》说课稿(通用 3 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匡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为大家提供的《孔子游春》说课稿(通用3 篇),希翼能够匡助到大家。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第二自然段,体味第八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蕴含的道理。
2、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领略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
本课是一篇游记,描述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带着弟子到泗水河畔游春,巧借河水教化弟子的生动一课,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心,洋溢着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孔子乘“泗水河正涨春潮”之际,适时组织弟子“游春”,并以“水”为话题,叙物明理、润物无声,善教至极;随后与弟子弄琴唱和、“手舞足蹈”、情浓至极。
文章辞章俱佳、意境深远,发人深醒、回味无穷。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其中“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开展的学习方法。
在探索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开展,特殊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展。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景美、文字美,我设计了让学生反复读、说。
一读,感受优美的景色;二读,感受作者谴词造句的精当;三读,为想象说话训练作好铺垫。
课文第八自然段孔子“论水”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这一段的教学过程中,教者首先以鼓励激发学生通过自读找出中心句和水的几个特点,而后将循序渐进地逐个解决(为什么说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使教化?→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省略号省略了其他什么特点?→孔子论水的用意)。
这样,由易到难、步步深入,重难点的突破也就水到渠成。
其中在指导学生说话时,给学生适当提示方法,便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顺利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体验,提高探索学习的兴趣。
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采的内容。
我们对于语文材料应该有理解一致的地方,但在不少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领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一个语文材料,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或者感受。
《孔子游春》教学评析
《孔子游春》教学评析《孔子游春》教学评析《孔子游春》教学评析常州市新北区圩塘小学杨霞这篇课文不仅有优美的景色描写,还有富有哲理性的谈话,确实是一篇很难得的佳作。
整堂课,周建芬老师主要抓住两个重点段进行教学。
第一是第二节,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教师就“大自然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我感觉学生都是有很大的潜能的,有很大智慧的,有的说大自然是位美丽的母亲,她有与众不同的秀发,神采飞扬的眼睛。
有的说大自然是位慈祥的母亲,她那甜蜜的絮语是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是对孩子们细心的关怀的。
有的说是无私的母亲,那宽广的胸怀,像温暖的阳光,洋溢着盎然的春色。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读,让学生再次感受“春之美”、“大自然之伟大”,并让学生仿照书上的写法完成填空()是她()的(),学生思维活跃:“盛开的鲜花是她灿烂的笑容。
”“流淌的小溪是她甘甜的乳汁。
”“飘浮的白云是她洁白的裙子”“轻轻的薄雾是她神秘的面纱”等。
从多方面训练了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
在教学“孔子论水”这一重点段时,师出示合作要求:1、每小组任选其中一点理解。
2、各组员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理解。
3、小组内交流,让感受和想法走向深入。
教师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热情激励,体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紧扣“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其中一个方面,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和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去理解文本,发展思维。
如理解水有德行时,学生抓住“哺育、一切、乳汁”等词,明白水用自己去浇灌万物,牺牲了自己,却成长了别人,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体会水有情义时,学生能结合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认为他是个能屈能伸的真君子。
多形式、多角度,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明白孔子的一番话的道理。
美中不足的是,时间没安排好,有些内容没按教案上完。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孔子游春》评课稿
《孔子游春》评课稿《孔子游春》是一篇游记,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爱及师生间真挚的情谊。
历来为开课的老师所喜爱。
今天,区教研室在双语学校开展中小学语文衔接研讨活动,有幸聆听了王忠华老师上的这篇课文,深为王老师的大气所折服。
对于同一个文本,不同的教者、不同的学习者,往往会赋予它不同的演绎,因此,有人说,一千个老师,就有一千种语文。
王老师执教的这节《孔子游春》,,首先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人性的语文。
老师以“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我们赶紧随他去泗水河边吧!”将学生带入了课文情境,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用心体验这美好春光,然后交流,讨论: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这一环节的设计,创设了唤醒学生、感染学生的课堂氛围,唤醒和培植了学生心中的美好情感,将学生带入了文本的情境。
在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己轻读第二节,而是习惯性的齐读时,教者没有生硬地让学生停下,而是等读完后,先表扬孩子们读的有气势,继而告诉孩子们,自己读一读,会有不同的感受。
这种人性化让孩子们如沐春风。
其次,这是对话的语文。
这节课中,不仅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沟通,更是与古代圣贤之间交流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不局限与单纯的语言形式,更是双方精神与情感的对话。
在“论水”一节中,教者引导学生:你对水的哪一个特点感受最深?能不能与我们分享呢?前面的课文对水有德行这一品质也有诠释,能谈一谈吗?这里有一个省略号,你认为水还有哪些特性呢?在“言志”一节,教者设计: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还有什么也更浓了?有学生说,师生情谊更浓了,有学生说,师生对话更热烈了,有学生说,师生对话更精彩了……在“布置作业”的环节中,教者将主动权下放给了学生,问:你想给自己设计什么作业?于是乎有人想收集孔子的名言,有人想写自己的志向,有人认为应该写读书心得。
我们看到,在这种对话下,学生的见解也颇显睿智。
《孔子游春》教学评价
《孔子游春》教学评价响水县陈家港中心小学前段时间,我在实小聆听了袁老师的课堂教学,受益匪浅。
现在将我听课后的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我总结出两个特点:袁老师的课堂就是不一样,第一印象就是课堂教学沉稳、机智、从容、执着,让人感受到教师已经融入到了课文的故事情节中了,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感。
在她身上有一种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超越的激情,她在用崭新的理念和鲜活的实践不断滋养着自己,使自己永远站在改革的最前沿。
听袁老师上课,是一种享受,而我觉得更准确一点是美的享受,总体归纳为以下几点:1、她很注重对情境的创设,而且这种理念渗透每一个教学环节;2、教学环节安排层层递进。
每个环节都提出明确的要求;3、教学语言有艺术性,语气语调符合高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4、课堂活动的设计注重实效和创新;5.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等和谐融洽。
袁老师的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实”。
袁老师的课堂没有现代的教学课件,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然而袁老师朴素的课堂,却演绎了一堂“快乐、有效、智慧”的阅读课,为我们的教学作了师范。
其次是袁老师的激励语言实在。
在我的执教过程中也许最欠缺的就是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得体的评价了,但在袁老师的课堂上我听到了这样的语言:“好”“不错”“很好”“非常好”“好极了”“你有哲学家的思维” ……这些,都是袁老师对学生的表现作出的客观的评价,而我的评价语言则比较平淡。
袁老师的评价是那样贴切,恰到好处,真正起到了激励作用,以至后来他评价道:“同学们越来越会学习了”。
我想:这一句话不知又唤起了多少“睡梦”中的孩子。
袁老师的课堂教学所展示出来的智慧、机智以及教师迷人风采和深厚的语言功底,让听课者深深折服,更让我们体会到了语文学科以及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美。
因此,学生阅读、体会、感知的能力得到极大地强化和发挥。
我还能感受到袁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在汹涌,激情在燃烧。
同时,让我感受到:语文课堂只有在学生阅读兴趣的花朵盛开时,才是最美丽的,才是充满智慧的!。
孔子游春评课稿
孔子游春评课稿
课题孔子游春
亮点:
1、词串妙用:整个行课过程中,教者用四个词串来检查学生的初读。
这四串词承担着多重任务,集书写指导、解词方法教学、理清课文脉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等多种教学目标的落实。
整个课堂前25分钟都紧紧围绕着四串词展开,特别聚焦,像无形的抓手,紧紧地引导着学生步步前行。
2、读写结合:对于高年级语文课堂来说,不仅仅是要让学生领会文本蕴含的人文性内容,更要抓住典型的语句或段落进行表达方法的领悟。
教者抓住第二自然段中最后的语句,通过读一读、悟一悟、谈一谈感受作者绝妙的表达形式,然后让学生仿写。
有了充分的阅读感悟的过程,学生写起来兴趣盎然,在交流中显示了较高的水平。
我想,有了这样的训练,长此坚持下去,学生对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一定会有独特的敏感。
建议一:
课堂再开放些,重心再下移些:“新基础教育”课堂追求开放互动,只有首先开放起来,才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可能。
词串的妙用给课堂增色不少,但是逐条出示、教学,显得不够开放,教师“领”的痕迹过于明显。
可以将四串词整个开放给学生,重心下移,在学生充分的读读议议中,激发学生学习、互动的兴趣。
在学生交流中,照样可以逐步实现教师心中预设的教学目标。
建议二:
让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文化味儿更浓一些。
高年级的学生逐步向初中过渡,从学生发展的长远眼光来看,我们应该在高年级的语文课中渗透古文的阅。
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评课稿
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评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下午好!今早我们聆听了李老师所执教的《孔子游春》一课。
我觉得孙老师的课十分大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教学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授课教师平日扎实的教学功底与良好的驾驭课堂能力,对于教材的理解与把握,更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觉得孙老师执教的课体现了四个“简”:一、教学目标简明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简单合理的教学目标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的实际效果。
在这堂课中,孙老师把重点目标定位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第八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蕴含的道理,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目标定位准确,操作性强,并与教学过程与之对应,体现了一个“简”字。
二、教学内容简约阅读教学要做到三个“留下”,第一留下语言,第二留下形象,第三留下情感。
《孔子游春》一课上完,语言留下了吗?留下了。
课堂上,教师抓住第八自然段,在充分品读、理解的基础上指导背诵,积累语言自然生成。
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孔子这意味深长的一段话深深地留在了大家的脑海中。
形象留下了吗?留下了。
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孔子这位大教育家的生动形象。
古人曾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在孔子的眼中,水具备了君子所有的品性,而在大家眼中,孔子就是具备水所有品质的君子。
虽不是直接说教,但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是深远的。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在他们进入初中的课堂,当他们再次接触孔子时,他们不会露怯,他们会自信地说:“嗨,孔子,我们见过。
”情感留下了吗?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同时,也获得了思想的启迪。
这样,学生对水所具备的特性认识更进了一层。
也向学生渗透了做人还需具备哪些品质,无形中,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这正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教学过程简洁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教学过程是达成教学目标,实现师生双赢的过程。
语文评课稿-《孔子游春》中体现诗意语文
语文评课稿-《孔子游春》中体现诗意语文语文评课稿-《孔子游春》中体现诗意语文接触“诗意语文”已两年有余——自我们成立研究共同体,我们最先接触到的就是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
可以说,是王老师的诗意课堂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语文教学那份深埋已久的喜爱和敬仰,从此与平淡枯燥的教学生活说再见,踏上小语教学的研修之路。
也正因为如此,我对王崧舟老师的尊敬与喜爱从未改变过。
王老师历经“崭露头角”——“孤独沉潜”——“一鸣惊人”——“开创流派”几个阶段,渐渐成长为我们所熟知的那个拥有深厚底蕴和大师风范的王崧舟,可其中的艰辛也许只有他自己才知晓。
当下,每每看到王老师令人陶醉的课堂,我们都在不时地感叹:这样的课只可以欣赏,我们永远学不来,也不可能形成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实不然!也许,我们也经历如王老师那样“孤独沉潜”的五年(上千节听课,众多书籍融入内心),即使我们不能拥有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自会硕果累累!课标修订版出台之前,诗意语文曾是众多热爱小语教学的教师争相赏析与模仿的对象,但也出现了很多异样的声音:认为诗意语文对学生的“牵引”成分太大,课堂“诗意”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呈现,教师的表演成分太多。
不知是不是这些异样声音的影响,王老师有一段时间没有新课例的问世。
伴随着课标修订版的出台,我们一直在期待——期待诗意语文在课标修订版指引下的改变。
终于,20xx年王老师推出了新美南吉的作品《去年的树》——课堂依旧不改其诗意让我们每一个观者都陶醉在课堂的意蕴,文字的魅力之中。
同时,完美融合了“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标核心主题,使诗意语文更具语用价值。
今天,我们再次观摩王老师执教的《孔子游春》,对诗意语文的了解更加深入。
一、感受《孔子游春》一课,叙述了孔子在泗水河畔给众弟子上得一堂意味深长的课——孔子以景色优美的泗水河畔为课堂,以“水”为课文,引领弟子感悟“水”乃“真君子”。
如此,一位是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一个是自古以来被众多文人墨客追逐的意境深远的“水”,一位是当代名副其实的“诗意语文大师”。
孔子游春评课稿2篇
孔子游春评课稿孔子游春评课稿2篇孔子游春评课稿1《孔子游春》是一篇游记,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爱及师生间真挚的情谊。
历来为开课的老师所喜爱。
今天,区教研室在双语学校开展中小学语文衔接研讨活动,有幸聆听了王忠华老师上的这篇课文,深为王老师的大气所折服。
对于同一个文本,不同的教者、不同的学习者,往往会赋予它不同的演绎,因此,有人说,一千个老师,就有一千种语文。
王老师执教的这节《孔子游春》,,首先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人性的语文。
老师以“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我们赶紧随他去泗水河边吧!”将学生带入了课文情境,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用心体验这美好春光,然后交流,讨论: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这一环节的设计,创设了唤醒学生、感染学生的课堂氛围,唤醒和培植了学生心中的美好情感,将学生带入了文本的情境。
在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己轻读第二节,而是习惯性的齐读时,教者没有生硬地让学生停下,而是等读完后,先表扬孩子们读的有气势,继而告诉孩子们,自己读一读,会有不同的感受。
这种人性化让孩子们如沐春风。
其次,这是对话的语文。
这节课中,不仅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沟通,更是与古代圣贤之间交流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不局限与单纯的语言形式,更是双方精神与情感的对话。
在“论水”一节中,教者引导学生:你对水的哪一个特点感受最深?能不能与我们分享呢?前面的课文对水有德行这一品质也有诠释,能谈一谈吗?这里有一个省略号,你认为水还有哪些特性呢?在“言志”一节,教者设计: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还有什么也更浓了?有学生说,师生情谊更浓了,有学生说,师生对话更热烈了,有学生说,师生对话更精彩了……在“布置作业”的环节中,教者将主动权下放给了学生,问:你想给自己设计什么作业?于是乎有人想收集孔子的名言,有人想写自己的志向,有人认为应该写读书心得。
苏教版《孔子游春》评课4篇
苏教版《孔子游春》评课4篇《孔子游春》评课第一篇聆听了《孔子游春》一课,感受颇多。
一、敢于尝试。
本文哲理性强,学生缺少理解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基础。
季老师能选择这类课文作为案例进行示范,供大家研讨,有敢于尝试的勇气。
二、教学层次清晰按赏春言志的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在教学每一个段落时,又紧扣其中的关键点,如赏春部分引导学生领悟泗水河畔春天美景时,抓住春风、桃红柳绿两字和从哪感受到大自然是位伟大的母亲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想像、理解,论水过程中围绕水的四个特点逐个理解,层次清楚,上下连贯,一气呵成。
三、训练扎实、整堂课,立足主体,让学生在读中圈圈划划,自我感悟,写出感受,在交流中内化吸收。
在教学过程中不忘进行双基训练,如在品词析句中感受飘逸和飘动的异同点;在欣赏优美语句的同时适当引导学生关注写作方面所采用的方法;在圈圈划划中写出自己的感受,注重读写结合;在理解水的志向时让学生前后联系,加深理解,联系到前面学过的文章(三军可夺帅。
),联系到上学期所学过的课文(水滴石穿等),等等,双基训练的意识较强,穿插较及时,效果也较好。
四、能抓住空白点,及时进行拓展延伸。
围绕文章第二自然段的一个省略号深入挖掘,引导学生想像泗水河边的其它美景,在此基础上,根据文章的句式特点,巧妙地将文中的内容和想像的情景结合起来,改写成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让学生朗读中浓厚了学习兴趣,内化和拓展了所学的知识。
建议在理解水的特征时用好出示的水的图片,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在学生交流时及时纠正语句中出现的有关毛病。
《孔子游春》评课第二篇《孔子游春》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
表现了孔子对学生的关爱及师生之间真挚的情谊。
课文分为“赏春”“论水”“言志”三部分。
整堂课给人感觉条理非常清晰,教学指向很清晰,重点突出很明显。
谢老师的语文修养和学生的语文积累在课堂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是一堂很优秀的课。
在指导“赏春”这一环节时,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谢老师围绕“美景”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让学生谈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景色优美?学生的发言很精彩,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吴裕婷,她说“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一口气说了很多,这个平时谢老师扎实的课堂训练是分不开的。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孔子游春》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孔子论水的深刻哲理,更为了
让学生能有感而发,真正理解并能拓展延伸出水的其他 品性,我精心设计了一组水的图片:有水平如镜的湖面, 有波涛汹涌的大海,有缓缓流淌的小溪,有正在灌溉的 喷泉,有晶莹剔透的水滴,有澎湃滔天的巨浪,有蜿蜒 温顺的细流,有震撼人心的瀑布。这些不同形态的水, 配以古筝曲《高山流水》,让学生拓宽了思维,展开了 思绪,触动了思想。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孔子游春》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小学语文
教学课例名
《孔子游春》
称
《孔子游春》是一篇游记,它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
弟子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表现
了孔子对学生的关爱及师生之间真挚的情谊。课文把孔
子带弟子们游赏与他对弟子的循循善诱交融在一起作
教材分析 为重点进行描述,巧妙地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子在语文实践中获得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语文技能的提
升。
《孔子游春》教学片断:
一、感知“课文”
师:默读课文第八自然段,找出孔子的“课文”在
哪里?用“﹋”画出来。
生:默读、圈画。
教学过程
师:谁来说说你找的课文?
生: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
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
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
抓住第九小节弟子们的由“疑惑”到“惊讶”,即悟出
道理,领会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充满了智慧,进而感知孔
子的教育中的和蔼,平易近人,值得我们学习。
为让学生深刻领悟“水”的品性,围绕所要教学的
课题,我课前准备了大量的素材:
1.我用心参考教材,把优美的过渡语和小结语记在
了脑海里,用到了课堂中,使得课堂充满了语文学科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评课稿—《孔子游春》中体现的诗意语文
六年级语文评课稿—《孔子游春》中体现的诗意语文
接触"诗意语文"已两年有余——自我们成立研究共同体,我们最先接触到的就是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
可以说,是王老师的诗意课堂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语文教学那份深埋已久的喜爱和敬仰,从此与平淡枯燥的教学生活说再见,踏上小语教学的研修之路。
也正因为如此,我对王崧舟老师的尊敬与喜爱从未改变过。
王老师历经"崭露头角"——"孤独沉潜"——"一鸣惊人"——"开创流派"几个阶段,渐渐成长为我们所熟知的那个拥有深厚底蕴和大师风范的王崧舟,可其中的艰辛也许只有他自己才知晓。
当下,每每看到王老师令人陶醉的课堂,我们都在不时地感叹:这样的课只可以欣赏,我们永远学不来,也不可能形成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实不然!也许,我们也经历如王老师那样"孤独沉潜"的五年(上千节听课,众多书籍融入内心),即使我们不能拥有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自会硕果累累!
课标修订版出台之前,诗意语文曾是众多热爱小语教学的教师争相赏析与模仿的对象,但也出现了很多异样的声音:认为诗意语文对学生的"牵引"成分太大,课堂"诗意"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呈现,教师的表演成分太多。
不知是不是这些异样声音的影响,王老师有一段时间没有新课例的问世。
伴随着课标修订版的出台,我们一直在期待——期待诗意语文在课标修订版指引下的改变。
终于,2012年王老师推出了新美南吉的作品《去年的树》——课堂依旧不改其诗意让我们每一个观者都陶醉在课堂的意蕴,文字的魅力之中。
同时,完美融合了"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标核心主题,使诗意语文更具语用价值。
今天,我们再次观摩王老师执教的《孔子游春》,对诗意语文的了解更加深入。
感受
《孔子游春》一课,叙述了孔子在泗水河畔给众弟子上得一堂意味深长的课——孔子以景色优美的泗水河畔为课堂,以"水"为课文,引领弟子感悟"水"乃"真君子"。
如此,一位是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一个是自古以来被众多文人墨客追逐的意境深远的"水",一位是当代名副其实的"诗意语文大师"。
三位大师的不期而遇,为我们呈现了一堂令人陶醉、引人深思的小语课堂。
1、教师:
王老师的语言永远是那样不徐不疾,朗读的深沉有力,教学的环环相扣,对学生的那份尊重及设计精妙的指导与评价,均给诗意课堂的呈现铺垫了坚实的基础。
2、学生:
"从读到悟,从悟再到读,从读到写",学生陶醉在这样诗意的课堂,收获着不断发展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从学生课堂读和写的表现来看,他们的各种能力是在逐步提高的。
3、课堂教学:
(1)、板书设计的巧妙。
王老师在这节课上呈现了"课堂"、"课文"、"课题"这样的主板书,其中对"课文"教学部分呈现了"水"的几个特点——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同时,在学生反复地读悟之后,引领学生进行了重点语句结构的认识及写作练习,将学生的部分观点呈现了出来。
这样由表及里的精心设计,给学生呈现了文本的几个关键点和思考点——学生由此展开,由点到面,对文本的了解也就愈加深入。
同时,这样的板书设计,也意在引领学生思考"如何去把握文本,如何将长文读短"的方法。
(2)、师生"对读"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引领,以及对文本特点的发现。
在本节课上,王老师多次运用"师生对读"的形式:
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
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
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
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
我们能发现:在师生对读的过程中,教师的朗读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引领作用,同时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其次,在师生对读的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重点语句的构句方式特点——先写看到的,后写想到的"。
如此,学生在练习朗读,亲近文本,感受诗意的同时,学到了文本语言的特点,感受到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
在反复地朗读中,王老师还将文本转换成诗歌形式,学生的朗读达到了一个至高点。
这一效果的呈现,不仅仅取决于一种文本格式的转换,更取决于教师的引读,指导,更取决于学生"读——悟——再读"的学习过程。
当然,这一过程也伴随着学生的"静读+批注"的个性感悟活动。
(3)语言文字训练
课堂中,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了课文"水"这一段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学到的语句构句特点来进行续写《水》这篇文章。
这样的写作练习,是基于文本理解的,是基于"置身泗水河畔这样一个美妙课堂的",是基于对文本写作方法的把握的。
有如此基础,学生将学到的写作方法才能逐步内化,从而发展自我语言文字灵活运用能力。
思辩
活动中,依然有老师提出:诗意语文课堂牵引痕迹很浓!对于这一点,我有些不同的想
法:
1、"牵引"与"指引"
我们都知道:课堂,当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教师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那么,我们该如何区分"牵引"和"指引"呢?以我肤浅的认识:"牵引",是教师不顾学生存在,不顾学生实际的;是只顾完成教学设计任务的。
而学生是鲜有思考、阅读、写作时间的,他们的任务就是听和记。
可"指引"则不同——课堂需要指引,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之路需要指引。
区别"牵引"和"指引"的关键当是:整节课是"教师的",还是"师生共同的"课堂?课堂是上教师是在讲教学设计,还是在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学习?如果我们看到老师有"引"就称其为"牵引",那老师在课堂上岂不是要一言不发吗?拿最提倡学生主体性的"导学案"来说,它不也是教师设计吗?不也是按部就班地"牵引"学生学习吗?
2、发现"诗意语文"内涵
在我们陶醉于王老师执教的《孔子游春》之际,在看到学生朗读水平明显提高,习作自然流畅之时,我们怎能说这样的课诗意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呢?
只能说,王老师以"诗意语文"的教学理念将汉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发掘出来,将语言的魅力呈现在每个孩子的面前、心田,进而发散出言语实践活动——这样的课堂,学生和教师一起在朗读与感悟中得意,在品析与对读中得言,在朗读总结中得法,在言语实践中得能。
在"诗意"的外衣下,我们如果能发现深藏其中的言语魅力,我们对语文的思考,对文字的欣赏,也许就更深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