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小洲村古村落调研报告
广州市小洲村社区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参与现状研究
广州市小洲村社区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参与现状研究【摘要】小洲村是一个古老而充满特色的村落,位于广州市。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小洲村开始积极参与旅游开发。
本文通过调查和研究分析了小洲村社区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参与现状。
首先介绍了小洲村社区的概况,然后分析了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现状以及影响居民参与的因素。
接着探讨了居民在旅游开发中扮演的角色,并提出了改善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建议。
最后总结了小洲村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的重要性,探讨了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现状,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村庄管理者和政府部门更好地制定旅游开发政策,促进小洲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广州市、小洲村、社区居民、旅游开发、参与现状、影响因素、角色、建议改善、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广州市小洲村是一个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的农村社区,地处风景秀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小洲村逐渐成为游客们喜爱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小洲村社区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参与是当前研究的焦点之一。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话题。
了解居民参与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探讨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角色以及提出改善居民参与的建议,对于促进小洲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广州市小洲村社区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参与现状,了解他们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参与程度。
通过研究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现状分析,分析影响居民参与的因素,为进一步推动小洲村旅游开发提出建设性建议。
本研究还旨在探讨小洲村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的重要性,评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现状,为未来小洲村社区的旅游发展提供可行的发展方向。
通过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希望能够全面了解小洲村社区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参与程度和影响因素,为促进小洲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广州市小洲村社区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参与现状,探讨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情况及影响因素。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环境保护研究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环境保护研究作者:张艳玲张堃刘渌璐杨卓熹来源:《小城镇建设》2018年第08期摘要:传统村落的环境卫生问题是多年来困扰社会的难题,垃圾分类及后期处理工作对建设美丽乡村、保护传统村落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对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内主要旅游区域进行现场调查,观察及记录村民与旅客处理垃圾的行为;通过访谈,了解垃圾处理企业的运作模式及其管理方法;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出村民与旅客对当前小洲村生态环境的满意度等。
全面调研小洲村的生态环境卫生情况,分析目前小洲村环境管理不佳的原因。
最后,提出改善小洲村垃圾分类及处理的建议,供其他传统村落参考。
关键词: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实证调查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8.08.016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章编号:1002-8439(2018)08-0107-06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on Domestic Waste Treatment in Rural Areas: A Case Study of Xiaozhou Village in GuangzhouZHANG Yanling, ZHANG Kun, LIU Lulu, YANG Zhuoxi[Abstract] 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al hygiene in rural areas has plagued the society for many years, Garbage classification and post-treatment are great significanc to building beautiful village. In this paper, we conduct on-site investigation of the main tourist areas in Xiaozhou village,Observing and recording the behavior of villagers and travelers to treat garbage; Through interviews, understand the operation mode of garbage disposal enterprises and their management methods; through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draw the satisfaction of villagers and tourists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current estate in Xiaozhou village.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n the ecological and sanitary conditions in Xiaozhou village, analyze the current reasons for the po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Xiaozhou village. At last, propose to improve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isposal of waste in Xiaozhou village, for other country reference.[Keywords] domestic waste 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empirical investigation引言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
“园中村”改造与发展探索——以广州市小洲村为例
“园中村”改造与发展探索——以广州市小洲村为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中的“园中村”问题日益突出。
作为城市中的“城中村”,“园中村”涌现出大量低收入人群和非法建筑,同时存在严重的环境卫生问题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因此,对于“园中村”的改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意义。
以广州市小洲村为例,探讨“园中村”改造与发展的可行性和实践经验。
一、小洲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小洲村位于广州市白云区,是典型的“园中村”,也是广州市的一个重点改造项目。
村庄总面积约450 亩,土地面积虽大,但由于历史原因和治理不力,存在多种问题:1.多数房屋为违建或低品质房屋,未经过相关部门审批,不具备安全性和可靠性。
2.基础设施滞后落后,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等问题严重,污染环境且卫生条件差。
3.由于宅基地使用权游离在市场经济和社会管理之外,易导致产权纠纷,让居民长期处于房产不确定状态。
4.村庄治理难度大,存在腐败现象和言语暴力等非法现象,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和谐难度较大。
二、改造与发展的方案小洲村作为广州市的重点改造项目,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改造与发展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引导与规划管理:政府引导和规划管理是改造与发展的重要手段,政策性的激励和引导可通过政府等途径实现,通过中央政府的发文、地方政府的制定一揽子措施等方式实现及时有效的“园中村”改造。
2.产权确认:产权确认是改造与发展的基础,是解决改造难题的重要途径。
产权的确认可以确立房屋合规、土地合规等的合法性,有效预防后续的纠纷和阻碍。
3.仪表化管理:通过现代化管理手段,如小区物业公司管辖和社区门禁、爆料平台等建立,实现小区围栏化管理,提高治理效率。
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和其他手段强化小区居民之间的联系和联系,以便更好地互动和互相支持。
4.基础设施升级:基础设施升级是“园中村”改造的重点。
统一规划、使用、改造小区内部道路、及废弃工业区、村级供水、村级供电等基础设施,吸引更多人来投资,解决村庄人口增长带来的基础设施瓶颈问题。
广州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
广州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古村落是传统文化的明珠,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护与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是古村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也出现了较多成果。
这些研究大多关注单个古村落的发展,而对一个地区特别是对一个大都市的古村落群的发展关注较少。
广州作为国际大都市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大量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都面临着在广州城市化背景下的旧村与空心村改造、产业升级转型与发展、环境治理等问题。
在当前《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背景下,在广东建设文化强省、推行国民休闲计划与发展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形势下,广州众多古村落如何进行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成为广州大都市发展、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的重要内容。
一广州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条件分析(一)广州古村落旅游开发的优势1.广州古村落资源条件较为优越广州古村落岭南特色鲜明,类型丰富多样,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①在村落形态方面,大多为岭南特色的梳式布局,村落纵列房屋前后相连,横排以青云巷相隔,形成一个“梳”形,如白云区的石马村,从化的秋枫村、钟楼村,增城的瓜岭村,花都的塱头村、茶塘村等。
同时广州古村落在梳式布局的基础上,演化成棋盘式、自由式、象形、城堡式等多种聚落形态。
除了典型的广府村落外,还有较多防御性特点突出的客家村落以及广府—客家和谐共处的村落,如增城的莲塘村、贝坑村等。
②在村落布局方面,广州古村落保持较为完整的村落结构,一般建于前低后高的缓坡上,后为山坡或风水林,前为半月形水塘;在平原受地形限制没有山的村落,也多以种植风水林形式加以处理,没有河流的多建水塘。
一般在村头有一棵或数棵榕树、门楼或牌坊,村前多有水塘与晒场,不少村落在晒场前还有旗杆夹,在村落中有多间宗祠,一些村落还以宗祠为中轴线两边排列,甚至一些古村还有村墙、护村河、炮楼等。
不少古村落布局还具有仿生学特点,如番禺大岭村整个村落的布局酷似鳌鱼,花都三华村呈“蟹”形。
③在建筑形态方面,三间两廊式建筑较为普遍,镬耳屋、龙船脊、船屋、蚝壳屋是岭南古村落的景观特色,至今保留了大量的古祠堂、古庙宇、古民居、古桥、古塔、古街巷、古码头、古店铺等古建筑,不少古建筑还保存着宝贵的建筑艺术与民间工艺,如灰塑、砖雕、石雕、木雕等。
小洲村古村落的现有旅游资源
小洲村的资源和特色2000年,广州市政府将小洲村作为广州地区“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列入广州市首批14个历史文化保护区。
小洲村被冠以的称号其它还有:国家级生态村、国内难寻的长河涌村落(10km)、珠江三角洲唯一的风貌典型的果林型岭南水乡、广东生态示范村、广东最美丽乡村、广东自然生态类最美乡村旅游示范区、广州“水乡新八景”等等,而到过此地考察的地理、人文、环保等方面的专家普遍称赞——“北有周庄,南有瀛洲”迄今为止小洲村是广州市内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落。
小洲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美的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宝贵的艺术创作氛围,是开发旅游业的前提和基础。
1、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环境优美是小洲村古村落最突出的特色。
小洲村建村根据古代的堪舆术选址及总体布局,其村落与周围山水和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协调共生,环境优美。
古时小洲村四面环水,房屋都是依水而建。
主要的交通工具为船,为方便靠岸,与河流平行的为街道,与河流垂直的就是巷,家家户户门口都有停泊的码头。
从空中俯瞰,整个村子呈“梳状”,利用了天然的水道。
古人云“树生人水生财”,树多枝繁叶茂也意味着家族兴旺。
所以古人都会在村口、祠堂、码头等地种上树,小洲村内的古树随处可见,每一棵都有悠久的历史。
岭南自古就是盛产佳果的地方,小洲村村民世代以种植水果为生,小洲村也是掩盖在果林中的村子。
“水乡、古树、果林”构成一幅天然和谐的画面,在广州这个现代化都市附近,还保留这一处世外桃源,其价值不言而喻。
2、历史文化悠久虽然小洲村已有千年的历史,但整个村落的规划布局仍脉络分明,保留了百年村庄的尺度肌理和历史文化。
小洲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经过调查,小洲村现有古祠堂公庙、古桥、街巷门、古渡码头、古井、古店铺、古树等119 处古物,保护价值评定为一级的有50 处,占42%; 二级的有63 处,占53%; 三级的有6 处,占5%。
如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的古建筑,见证当年商业繁华的商铺店号和商住两用的特色民居,由当地居民就地取材,收集蚝壳,垒砌而成的“蚝壳屋”。
探访100个古村落之海珠区小洲村
探访100个古村落之海珠区小洲村你又想复古又想商富哪有那么容易口钮海津你于元末明初开村。
昔日的你河涌蜿蜒,民居参差,绿树婆娑,那些由小溪、石桥、绿荫、灰垣、素瓦、蚝壳屋组成的瀛洲八景诸如"西溪垂钓"、"古渡归帆"和"翰桥夜月"的景色一如水墨国画。
你座广州东南位置,东临牌坊河,南望隔江之番禺,西北与土华村相接,峙对官洲岛和仑头。
你系珠江下游冲积形成的土洲,有水无山平坦如毯,与广州城连襟数千年。
你居万亩果园中心地带,村民世代以植种果树为生,被称为"广州最后的岭南水乡"。
今天来看你,和这两三年来的那两三次一样,仍是不喜欢,仍是不钟意。
现时的小洲村,游人如鲫,移贩夹路,商号据街,老屋不古,沙泥散道,路破石翻,工程无序,潮湿闭气,佳肴失传,喜气寡廉……。
如果你不是还有娘妈桥、臭水沟和破烂船告诉人们你曾是水乡;如果你不是还有几颗百年古榕和半个世纪高龄的蚝壳屋告诉人们你曾经沧海,叫你"古村"还挺难开口的。
来你这,第四次了。
1988年,你们村的大头仔请我们进村,要我们从法律上帮助他们家研判一个案子。
那些年我召集了省所和市所的一群青年律师自发组成一个沙龙,每周聚合在一起考察、分析、辩论、合议,义务地为其中一个律师的客户提出法律意见,帮助客户解决非诉讼问题。
我的客户姓简,叫什么名字我忘了(大头仔对不起了哈)。
虽然记不起他的大名,但这次的古村之旅令人难忘。
多年了,我们见面时总会提起。
我们,是朱律师、黄律师、崔律师、高律师、赵律师、李律师、韩律师、翁律师、大张律师、中张律师、小张律师和钮律师。
彼时的小洲村,村头的沿河、乡路、木船,给我印象颇良。
香蕉树和芭蕉树很多,还有村居里的石板巷道,老土狗很大,老窗户很小,以及家家户户的渺渺炊烟。
村里最奇特的建筑是蚝壳屋,建筑材料主要是蚝壳,是从沙堤里就地取材的,以两两并排的组合方式,再拌上黄泥砌成,这应是"曾经沧海"的蚝壳屋有五六百年的历史见证物了。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都市古村落研究——以广州小洲村为例的开题报告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都市古村落研究——以广州小洲村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许多传统古村落逐渐被遗弃而步入衰退状态。
然而,这些地方经历过多年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文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和旅游资源。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把主要利益相关者纳入考虑范围,是研究都市古村落的有效方法。
利益相关者包括居民、政府、旅游业者、文化机构、历史学者等。
通过对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的分析,可以制定出有关古村落发展的政策、规划和管理措施。
广州小洲村作为一个典型的古村落,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投资者,但也面临着许多发展问题。
针对这一现状,本研究以广州小洲村为例,通过对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探索和分析,寻找古村落发展的解决思路,为其他城市的古村落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目的及内容1. 研究目的(1)通过对广州小洲村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的探析,掌握其发展方向。
(2)分析古村落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探讨古村落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措施。
2. 研究内容(1)古村落的定义和特点。
(2)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古村落的发展研究。
(3)广州小洲村的历史和现状。
(4)广州小洲村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5)广州小洲村古村落的发展模式。
(6)广州小洲村古村落的管理措施。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对广州小洲村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研究古村落发展模式和管理措施,总结经验和提出建议。
四、预期研究结果及贡献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都市古村落研究,以广州小洲村为例,对古村落的管理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
预计本研究的贡献如下:(1)通过深入研究古村落的利益相关者,深入了解其需求和期望,为制定合理的古村落管理政策、规划和措施提供参考。
(2)分析古村落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提出解决方案和应对策略,促进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3)以广州小洲村为例,探讨了一种基于专业管理的古村落发展模式,对其他城市的古村落管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广州市小洲村古村落调研报告
广州小洲村民居调研报告摘要小洲村是广州市城区内发现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这里主要调查了小洲村的当下概况,民居风格特点,民居建筑历史。
根据以上调查,发现小洲村古建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物质老化还有功能的衰退现象严重等。
寻找出分析了小洲村可持续发展策略,考虑引入新的生活方式,旧建筑的适当改造。
呼吁政府、社会各界以及村民相互合作支持,维护小洲村内的文物古迹及民俗建筑。
关键词小洲村古村落;古村落建筑保护;古建筑保护;古村落物质老化。
前言中国经济近年来发展迅速,人们物质文化水平也随之提高,人们更多的将目光投向文化精神方面。
而文物古迹则每年吸引大多数人前往旅游。
古村落保留了历史的痕迹,环境优美,历史悠久,蕴涵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沉淀。
古村落建筑风格比较独特,具有较高的文物民俗人文观赏价值和审美价值。
今年来,全国掀起了开发古村落的热潮,如周庄,宏村等。
国外的古村落开发要早于我国,我国的古村落开发较晚,对古村落的开发过程中的保护手段尚不成熟,照成物质老化,是为我国一大损失。
现阶段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做好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并能做到对外开放且保护文物两不误的方法。
下文以小洲村为对象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前言内容(正文用小四号字,宋体),前言应说明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及要达到的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或发展概况正文1. 小洲村概况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东南部,是广州“万亩果林”保护区内的村庄,南邻大学城、生物岛,东临牌坊河。
西北与土华相接。
小洲村由海水冲积形成,四面环水,河网纵横,故称“瀛洲”,得名与南汉911-971年,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由于小洲村获得龙舟赛冠军而赢得南汉王御赐红边黄旗,并钦笔在旗上写“瀛洲飞龙”字样。
小洲村现有人口6000余人,90%以上为简姓,小洲村总面积4.5平方千米,其中果园2.7平方千米,水网0.3平方千米。
它具有独特的岭南水乡风格古村落风貌、极具代表性的宗祠建筑耗壳屋等民居和龙舟文化、北帝庙文化。
小洲村:隐藏在闹市中的文艺古村落
小洲村:隐藏在闹市中的文艺古村落小洲村:隐藏在闹市中的文艺古村落(2012-05-08 08:01:05)标签:分类:文化中国广州古村落小洲村文艺旅游我觉得我以后每看到非洲菊,都会想起小洲村。
以前读书的时候,这个村落闻所未闻,最近几年,也不知道哪阵风吹的,突然大家都知道了这么一个好所在。
古村落,在广州市区,真的是弥足珍贵。
不过小洲村已经不稀奇,很多艺术家在那里驻足,虽然有人还是批判这个村子有点不伦不类。
我只能说,他是没看到亮点而已。
这次捕捉了一百多张图片,但回到家才发现我所到之处还不是全部。
精选了一百多张图,大家打开的时候稍等一会,可以先去喝杯茶哦。
越往下越精彩,大家记得要耐心看完哦至于小洲村的历史,网上资料也很多,不想再重复叙述,我就来个看图说话吧。
希望来广州旅游的朋友们,不要错过这个隐藏在闹市中的文艺小清新古村落。
★荒废的船只依然停留在河涌上,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小桥流水人家★虽然河涌搁浅,但水乡的风貌依然在。
★河涌延绵到村子外面,附近都是一些农家饭庄。
很多人喜欢过来吃饭。
★村口卖菜的老婆婆。
★村口:龙眼梳,胃酸胃胀胃疼,包治哦。
★正是香蕉和杨桃成熟时。
★通往村口的天桥,俨然成了一个水果市场。
★顺得人家,老板是顺德人吧,名字起得真好。
★到村口了,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古村落的牌匾。
★虽然桥是新建的,但在大树和溪水的辉映下,还是显得非常和谐。
★村口售卖的石榴干,我晓得石榴对糖尿病好,没想到还做成干煲水喝的。
★秘制牛杂。
龟苓膏。
★棉花糖★豆腐花、萝卜酸,应有尽有。
★始建于明末清初年间的简氏宗祠,建筑有着岭南宗祠特色。
★宗祠内免费参观,古色古香。
★临街靠水的小露台★墙壁上从空葡萄酒瓶里长出的绿萝。
★制成干花的薰衣草,你会喜欢吗★茂记饼铺,田子丰手工坊★饼铺里自制的蜜糖黄皮,生津止渴。
★饼铺当然是卖饼了,这种乡下的炒米饼,是童年时候的大爱了,还有做饼子的模子卖。
★幽幽小巷通向蚝壳屋和小洲礼堂★黄色的建筑就是小洲人民礼堂了,若是在这里拍婚纱照,也别有风味。
从小洲村的民居看小洲村居民的生活状态
中国民居研究论文从小洲村的民居看小洲村居民的生活状态姓名:吴庚芹学号:091600002指导老师:漆平摘要小洲村是一个幸存的岭南水乡,其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不言而喻,几百年来的民俗文化是我们难得的精神财富,人与人之间的密切交往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所需要学习的。
通过对小洲村的实地调查,总结了民居的形态跟人的生活状态之间的彼此联系,由此引发了保护民居的思考。
强调发展的自然性和可持续性,借此向人们提出了生态旅游,让小洲村的那种自然的生活状态延续下去。
关键词:小洲村民居生活状态水乡民俗文化目录1前言 (2)2祠堂建筑让小洲村居民是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3住宅临水而建为居民创造出独特的生活方式 (2)4小洲村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新旧并存 (3)5小洲村的商业建筑给这个村落带来的别样的生机 (4)6旅游业给小洲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5)7结论 (5)前言位于广州万亩果园中心地带的海珠区小洲村,这里至今仍保留着岭南水乡最后的小桥流水人家,走进小洲村,就好像走进一座民俗博物馆。
随处可见的百年古榕浓荫蔽日,五六百年高龄的蚝壳屋见证着岭南的曾经沧海,阡陌交错间随便跨过一口古井都有几百年的沉淀。
通过实地观察小洲村的建筑形式,了解小洲村居民的生活状态,提出保护民俗文化的要求。
祠堂建筑让小洲村居民是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小洲村了有许多的祠堂建筑,而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
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
祠堂作为小洲村居民的公共建筑为居民提供了聚集交流的空间场所,丰富了居民农闲时的业余生活。
小洲村的建筑住宅十分的密集,建筑与建筑之间山前的间距十分的小,住宅由十分狭小的巷道连接,整体上形成了梳子型的规划布局,可见居民之间的联系十分的紧密,巷道外常常摆放着一些生活用具,如水桶摇椅等,人们的有些日常活动就直接在巷子进行。
文艺古村落--艺术家们的伊甸园--小洲村
文艺古村落--艺术家们的伊甸园--小洲村广州市海珠区有一个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东南部,是广州“万亩果园”保护区内的村庄,面积4.5平方公里,南临大学城、生物岛,四面环水,河网纵横,形似小岛,古称“瀛洲”。
小洲村从元朝开村,是具有1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村。
果林面积270公顷,水网面积30公顷,是岭南最具特色的水乡,到过此地考察的地理、人文、环保等方面的专家普遍称赞――“北有周庄,南有瀛洲”。
广府第一水乡小洲村自元朝开村,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广州市内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
倚着河涌而建的民宅,散发着浓郁的岭南水乡风情,被誉为“广府第一水乡”。
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紧靠广州之肺“万亩果园”,至今仍保留着岭南水乡最后的小桥流水人家模样。
虽然村子里很多村民建起了新楼房,但是一些古建筑和水乡的基本格局保留了下来。
艺术家们的伊甸园小洲村独特的水乡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批专业人员来到这里进行艺术创作,成为艺术家们寻觅创作灵感、写生、摄影的首选之地。
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南非和国内许多地区的知名艺术家、众多中青年艺术家聚居此地,建立各种工作室潜心创作,小洲村已成为艺术家的伊甸园。
自从小洲村沾染了艺术家的气息之后,很多追求艺术的年轻人都扎根在这里,搞创作、开画展、开店铺……这些店家的风格大多整洁、简约,保留旧房所有能使用的东西,房子的结构重新被加固,一般进到店里,石条甚至土砖铺的地板都有,收拾得干干净净甚至一尘不染。
小洲村纯朴的风情,宁静的生活环境,当代岭南画派杰出代表关山月、黎雄才等著名画家纷至杳来,在此居住。
同时,吸引了众多艺术家来到这里进行艺术创作,建立了雕塑公园和各种类型的创作室,成为艺术家们寻觅创作灵感、写生、摄影的首选之地,是艺术家们的伊甸园。
小洲村在海珠区,虽然也是广州市区的城中村,却因其四面环水又长期没有大路通向岛外而成为一个几乎封闭的世界。
大学城建成后,这里成了通往大学城的一个必经路,于是首先被美院的师生发现并陆续进驻,成为广州市有名的“艺术家村”。
小洲村探访
小洲村探访2008发现广州·小洲村一次在ABBS上随意地打开几个帖子,图片上别样绚丽的绿,环绕村间的流水,青石板桥,幽静的小巷,蚌壳砌筑的蚝屋,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文脉,每一样元素都吸引着我,于是记住了这样一个名字:小洲村。
一番搜索之后,发现这样的村落竟然就位于广州大学城附近,交通颇为方便。
不禁欣喜,立刻相约同伴,前去寻访。
此村始建于元末明初,至今保存着众多古祠庙,村落格局、街巷肌理较完整且具有传统人居聚落特色。
已被广州市定为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此地古称瀛洲,由海水冲击形成,故村内水道纵横,并随潮起潮落而枯盈。
因此大大小小、各式各样50多座石桥。
石柱桥、石板桥、石栏桥、石拱桥就成了这里的特色之一。
坐落在河道第一个弯位的翰墨桥,是全村惟一一座有矮矮石护栏的桥,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此屋名为“蚝屋”,祖辈村民就地取材,从海岸沙堤中掘出大量蚝壳,建造房子。
冬暖夏凉,而且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很适合岭南的气候。
“蚝壳屋”在小洲曾经多达百余间,如今大部分已被拆毁,据说仅余2间。
以上便是出发之前我们所掌握的古村资料。
而来到实地,一则没见到地图,因此不知河道如何走向,随意在村中游走,只知道确实是阡陌交通,有如迷宫。
二则言语不通,所以走进村子,无论村民向我们搭话,微笑,还是询问,一律频频报以傻傻的憨笑、点头,然后自走自的路。
迫不得已向人询问之时,也是十有九句听不懂的。
只得胡乱走来。
村子的规模很大,在原有古村的基础上向外发展起新村。
集市,商店,新的房屋,以及一些大型的公共场所均建于此。
绕过联排密集的现代房屋,河道跟石桥出现在眼前了。
沿着河道走来,夹岸两侧绿树成荫,主干虬曲蜿蜒,枝叶遮蔽了整条河道、街巷。
各街道开端尽头均以牌坊标志,在这些石牌坊的梁架门槛上,可以见到有凿出的凹槽,上圆下方。
猜测应是原有类似木条板的门,可能在古时夜间各里坊皆有关门之制。
至于为何上圆下方就不得而知了。
再向前走,本来狭窄的街道忽然宽敞,右侧的建筑向后退进,留出了一小片广场,正对一座祠堂。
小洲村的整体格局与空间形态初探
小洲村的整体格局与空问形态初探;。
遵豫;卓柳盈①摘要小洲村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东南的近入海口处,居“南肺”万亩果园中心地带。
作为广州地区“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是岭南传统村落梳式布局模式与珠三角水网密布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典型。
本文结合小洲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发展,对村落的整体格局和空间形态作了初步研究,尤其强调了水系网络对水乡村落空间形态形成的作用。
关键词水林村三位一体一、总体特色小洲村也称瀛洲,始建于元末明初,历今约七百年。
地理区位在广州市“南肺”——海珠区东南端万亩果园(约1200公顷)的中心地带,古村选址于城郊近人海口处的“讷位”,四面环水,形似小岛,故称小洲。
2000年,广州f前政府将小洲村作为“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列入广州市首批14个历史文化保护区。
小洲村被冠以的其他称号还有:国家级生态村、国内难寻的长河涌村落 (10km)、珠江三角洲唯一的风貌典型的果林型岭南水乡、广东生态示范村、广东最美丽乡村、广东自然生态类最美乡村旅游示范区、广州“水乡新八景”等等,而到过此地考察的地理、人文、环保等方面的专家普遍称赞——“北有周庄,南有瀛洲”。
“保护区内大部分建筑物已残破不堪,且破旧的民宅并没有太多的保护价值,但小洲村内纵横交错的水道、青石板铺成的小巷、完整的古村落格局甚至是闲散的村民生活气息都是小洲村内值得珍视的遗产,被誉为‘广州最后的小桥流水’。
”②165①卓柳盈,华南理1-大学建筑学院硕j:研究生,E—mail:zhuoliuying@163.com.②孙期.历I殳文化保护K保护规划编制【:作探讨——以广州市小洲村为例[J].规划师,2()08,(12,24)二、水、林、村三位一体的整体格局势么1.村落规模现村域总面积约400公顷,其中果园270公顷(包含广州市最大的果林农业生态公园——瀛洲生态公园),水网30公顷。
2009年8月12日,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发展策略岭.委员会2009年第七次会议通过的《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此次碍。
岭南水乡——小洲村(社会实践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岭南水乡——小洲村小洲村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村,始建于元末明初,是广东为数不多的具岭南水乡特色的村落之一,可谓广东古村的“精版”。
蜿蜒的河涌,参天的古榕,上百年的岭南建筑,淳朴的民风,通过画家笔下,摄影爱好者的镜头,让小洲村成为“广州最美的水乡”,因此,小洲村又是远近闻名的“艺术村”。
一、小洲艺术区上个世纪90年代,小洲村已经被定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村”,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黎雄才看重此地,发起组建小洲艺术村。
在小洲村里面到处可以看见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艺术工作室,如:音乐的、书法的、绘画的,琳琅满目。
而“小洲人民礼堂”就坐落在小洲村中,“文革”时期由小洲村人自行设计、建造而成,至今已有47年历史。
去年小洲经济联社对其进行了两个多月的维修翻新,很醒目的黄色,很大的红五星,看上去很漂亮。
既保持了原有特色,又整洁明亮了许多,成为村民们休闲娱乐的乐园。
当我第一眼看见人民礼堂时,它给我的印相是:新颖、别致、又蕴含些许的庄重。
进入里面,映入眼帘的是艺术展览的宣传栏,感觉到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气息。
从侧面走进去,看到的是艺术家门一件件充满他们个人特色的作品。
室内有些作品,感觉都有点超现实,有些作品还是很不错,有点意思。
当代艺术家的画作和雕塑品摆放在大堂内,不少是视觉冲击感强烈的作品。
有些则比较奇怪。
抽象风格,波普文化,照相写实主义等派别风格的画作让人看得非常模糊,不太看得懂其深层含义。
但是无论是哪种艺术表现形式,所反映都是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社会心理,人们对现代社会的一些心理暗示和反应的表现,一切一切都是艺术家们对艺术的表达和探索。
可能只有当我们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考虑事情的时候,才能明白其中真正的含义。
艺术家们不会停止他们探索的脚步,他们会一直的向前走,因为他们知道艺术的探索永远没有尽头,唯一的办法只有:一直向前走。
我们虽然不能深切的体会到他们的感受,但是我们可以尊重他们、理解他们。
古村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研究以小洲村为例
还需要注意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保护好自然环境、维护当地居民的权 益,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城市化对传统文化和自然生态造成破坏。要注重保持传 统文化的原汁原味,避免过度商业化带来的同质化问题。最后,应加强国际合 作与交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创 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2、产业链不完善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完整的产业链支持。然而,目前小洲村的产业链尚不 完善,缺乏专业的策划、营销、经纪等环节,导致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3、人才短缺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然而,目前小洲村的人才储备不足, 尤其是高端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小洲村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的解决方案
二、文化创意产业对村落祠堂公 共空间的影响
1、促进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于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具有积极的影响。在小洲 村,许多古老的祠堂得到了修缮和保护,这得益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通过 将历史文化元素与现代创意相结合,小洲村的文化产品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 色,同时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进一步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2区的凝聚力。在村落祠堂公共空间,居民 可以共同参与文化创意活动,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此外,文化创意产 业还为社区带来了许多就业机会,居民可以通过从事相关工作获得经济收益, 从而更加社区的发展。
3、推动经济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于小洲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开 发文化产品、举办文化活动等,小洲村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 展。例如,当地的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 多的创业机会和经济收益。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推动城市和 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次演示以广州小洲村为例,探讨文化创意产业对村落 祠堂公共空间的影响,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广州小洲村历史建筑群调研报告
广州小洲村历史建筑群调研报告第一篇:广州小洲村历史建筑群调研报告广州小洲村历史建筑群调研报告调研人员--调研时间 2009年10月8日小洲村概况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东南部,是广州“万亩果园”保护区内的村庄,面积4.5平方公里。
始建于元末明初,是目前为止广州城区内发现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
它有独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风貌、极具代表性的宗祠建筑蚝壳屋等民居和龙舟文化、北帝庙文化。
【figure0.小洲村规划底图1】小洲村村落格局演变大致经历了起源-发展-成熟-拓展四个主要阶段,最终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格局。
小洲村因水而生,由水而名。
故村民的生活方式与其息息相关。
村民的房屋大多依水而建;最初交通方式也以水为路,以舟为车。
村中道路大都与水垂直,沿涌有大街贯通。
过珠江水道,村民可以乘船到广州、番禺等地,甚至出海。
小洲村传统的生存方式是农耕,种植一些粮食作物和果树等。
其中种植果树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小洲村河网纵横,绿树成荫。
村民农闲时刻最喜欢的就是在河边树下聊天嬉戏,现在仍然保留这一传统.【figure1.小洲村环水而建,绿树成荫,村民多在树下乘凉休憩】小洲村建筑历史分析一,小洲村村落历史演变小洲村村落格局演变大致经历了起源-发展-成熟-拓展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开村到明初-以华台山为中心的村落起源期小洲村东约有一座低丘,名为华台山,高16.31 米,山上原有一座小亭,在文革中被毁。
据村民介绍小洲村最早的房屋就建于山的周边,这一说法可以在有关的历史记载中得到验证。
华台山当时为水中小岛,小洲村的先人只能选择地势较高处定居,这是符合村落选址一般原则的。
后来由于不断的冲积和淤积,河道变窄,村域面积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今天的格局。
【figure2.小洲村前期格局发展图】第二阶段:明初到清初-村落缓慢发展期现存历史建筑中的天后宫、北帝庙、西溪简公祠、简氏大宗祠等大都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形成的,这些建筑集中分布在拱北大街沿线,因此拱北大街应是当时最重要的街道,说明明末清初的小洲村发展已经相对比较成熟。
例析小洲村现状与规划失控问题
例析小洲村现状与规划失控问题1 小洲村概况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东南隅,南临广州大学城、生物岛,四面被河涌包围,形似小岛,古称“瀛洲”。
村东、西、北三面皆有快速路穿过。
2000年,小洲村作为“目前为止广州市城区内发现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被列为广州市首批16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
到过此地考察的地理、人文、环保等方面的专家普遍称赞——“北有周庄,南有瀛洲” 。
2 小洲村现状2.1 小洲村建筑现状小洲村的整体建筑风格保持了历史文化村落的特色,村内历史建筑体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筑风格和样式,主要特点为:小面宽,大进深;空间高敞,通透;墙体薄,屋面薄。
(1)公共建筑:保护区内的公共建筑大多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对此村民对部分公共建筑做了相应的修缮,而结果却多有不同。
对于区内最主要的公建简氏宗祠的修建情况较好,基本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特色,恰当的修缮和保护,使其重获生机。
(2)民居建筑:民居的居住环境普遍较差。
其中传统的岭南民居,如蚝壳屋,因部分村民有意识地保存历史元素,使其得以保留。
但由于经济等因素的趋势,仍有部分老民居受到破坏,甚至是拆毁。
2.2 小洲村现有肌理及道路现状小洲村是典型的梳式布局和网形水乡的结合体,路网走向随水而布,基本垂直于河涌。
笔者现场勘察发现,小洲村内靠近外围的沿河旅游线路的街巷,大多做了较好的保护,整修过的街巷虽然仅靠青砖贴面覆盖原有破败墙面,与原有特色有所出入,但其保持了原有的尺度和高宽比,在空间感受上与历史做了呼应。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缺乏有力的控制手段外加居民保护意识薄弱,小洲村的违章建筑如雨后春笋,民居的整体保护情况不容乐观。
2.3 小洲村业态现状规划对于小洲村的产业结构描述为:第二产业为主导;商业服务业发展较快;生态农业初具规模。
而现实状况则是另一番景象:小洲村附近的艺术培训机构开业比较多,但内容单一,缺乏统一管理,各画室自成体系,室外环境较差。
商业设施,如书吧、咖啡店等,较为零散,不成规模,门面冷清。
小洲村建筑现状分析报告
小洲村建筑现状分析报告1. 建筑发展背景小洲村位于中国某省某市的乡村地区,地处山区,交通不便。
该村的建筑发展起源于几十年前的农村改革浪潮,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建筑也逐渐得到改善。
2. 建筑类型分析在小洲村,主要的建筑类型包括农房、公共建筑和旅游设施。
2.1 农房农房是小洲村主要的居住建筑。
在过去,农房多采用传统的土木结构,外墙多为土坯墙或砖石结构。
然而,随着现代化建筑材料的引入,越来越多的农房采用砖混结构或钢混结构建造,墙壁也换成了砖石或水泥涂料。
2.2 公共建筑小洲村还有一些公共建筑,如学校、卫生院和村委会等。
这些建筑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形式简单、实用。
2.3 旅游设施近年来,小洲村的旅游业发展迅猛,村里修建了一些旅游设施,如农家乐和客栈等。
这些设施多采用木质结构,建筑风格追求自然和谐。
3. 建筑结构特点在小洲村的建筑中,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结构特点:3.1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尽管小洲村的建筑发展迅猛,但在大部分村民心中仍然保持着对传统建筑的热爱和尊重。
因此,许多建筑仍然保留了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元素,如斗拱、雕花和剪黏等。
这种传统与现代建筑风格的结合,使得小洲村的建筑独具特色。
3.2 注重节能环保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小洲村的建筑也开始注重节能环保。
许多新建筑采用了节能材料和设计,如太阳能热水器、屋顶绿化和隔热材料等,既降低了建筑的能耗,又保护了环境。
3.3 小尺度、灵活性强由于山区地形复杂,小洲村的建筑大多数是小尺度的独立建筑。
这种小尺度的建筑不仅使得建造成本较低,还便于村民进行灵活的房屋改建和扩建,以适应不同的需求。
4. 建筑问题与改进尽管小洲村的建筑发展迅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4.1 建筑质量不稳定由于山区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一些农房和公共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存在质量问题。
为了确保建筑的安全和稳定,需要加强对建筑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4.2 建筑设计单一尽管小洲村的建筑风格独特,但当前的建筑设计仍然较为单一。
初一作文小洲村历史调查报告1200字
初一作文小洲村历史调查报告1200字小洲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东南端,南临珠江南河道,隔江与番禺相望,东临牌坊河,峙对官洲岛和仑头,西北与土华村相接。
小洲是珠江几千年来冲积形成的,面积达6013。
8亩,境内河涌长达10公里。
村民世代以种果为生,果树成片,瀛洲生态(公园)与四周的果林共约2万亩,素有广州“南肺”之称。
公园旁边有座已经荒废了的祠堂,祠堂的(广场)全部用条形青石板铺就,一踏上麻石时,脚步声由地小洲风貌面往下传送,回音沉闷悠长,让人从心里油然生出虔诚来;祠堂里高高的柱梁,给人造成无形的心理示意,不能不以一种朝圣的心情面对里面的事物;祠堂的石板缝里长满杂草,里面没有任何摆设,正堂上的雕花素雅自然,墙壁间仿佛写满了光阴的故事;祠堂高翘的屋檐,依稀可见当年宏伟俊美的风采。
这一切都引发着我们对先民们生活的(想象),他们在重大的节日里聚集在祠堂中,或祭祀神明祖先,或协商村中事务。
村里最奇怪的建筑是蚝壳屋,建筑材料主要是蚝壳,是从沙堤里就地取材的,以两两并排的组合方式,再拌上黄泥砌成,是岭南曾经“沧海桑田”的见证物。
蚝壳屋至少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证明小洲村所处的地方以前是一片汪洋。
原来这里的蚝壳屋是有一百多间的。
经长年累月的风雨侵蚀,蚝壳已全部外露,坑坑洼洼的,但是整座房屋给人特殊的震撼感觉,能从中领悟到古村民的才智。
那时他们住在这样的房屋里,过着冬暖夏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或渔民生活。
小洲村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小洲村河道环绕,巷巷相连,古木郁郁葱葱,河中停靠着小木船,河水经年累月拍打着古码头。
只是在这代表岭南水乡特色的小桥流水、青砖青瓦的淡雅画卷里,却跳动着众多新式明丽的现代楼房。
小洲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东南端,南临珠江南河道,隔江与番禺相望,东临牌坊河,峙对官洲岛和仑头,小洲村礼堂西北与土华村相接。
小洲是珠江几千年来冲积形成的,面积达6013。
8亩,境内河涌长达10公里。
小洲村历史地理
一、小洲村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东南部,是广州‘万亩果林”保护区内的村庄。
面积4.5平方公里,南临大学城、生物岛,四面环水,河网纵横,形似小岛,古称‘瀛洲”。
小洲村始建于元末明初,是具有1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村。
小洲经济联合社下属16个经济合作社,社员6500人,其他居住人员约3500人。
居住总人口约10000多人。
果林面积270公顷,水网面积30公顷,是目前岭南广府地区唯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存最完整的水乡,得到来此地考察的地理、人文、环保、建筑、旅游等方面的专家普遍称赞。
小洲村相继被评为广东省生态示范村、广东省自然生态类最美乡村旅游示范区、广州‘羊城新八景、广州市特色乡村旅游点、中国乡村旅游飞燕奖之最佳古村镇文化奖、中国独具特色名村奖、中国生态文明楷模、第一批全国生态村和广东省旅游特色村等荣誉称号。
小洲村素有“岭南水果之乡”的美誉,杨桃、木瓜、番石榴、龙眼、黄皮等被称为小洲五美”。
村内建成了广州市第一个以绿色生态为主题的公园——瀛洲生态公园,融合生产、科研、观光等多种功能,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为现代化都市农业向高层次发展探索了道路。
瀛洲生态公园被评为广东省生态示范园、广东省科协教育基地、广州市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广州市小城镇建设样板工程。
麻石铺砌的街巷,小桥流水。
与倚着河涌而建的民宅交相辉映。
古树参天的绿荫深处,河涌蜿蜒迂回,庄重的祠堂规整有序,造型各异的小桥横枕水上,古宅民居述说着岁月的沧桑。
避开大都市的喧闹来到小洲,回归大自然;走进果林,领略岭南广府水乡的宁静和悠闲;漫步深巷,享受浓郁的乡土文化和淳朴民风。
小洲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祠堂、古庙宇、古民居、古桥、古树、古街巷、古井等在大都会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仍得到了完整的保护、修复和合理的利用。
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灰筒瓦脊,砖雕灰塑别具一格。
村里几座晚清特色的商铺店号和‘‘三间两廊”的特色民居,使人还可以领略到久远的繁华商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小洲村民居调研报告
摘要小洲村是广州市城区内发现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这里主要调查了小洲村的当下概况,民居风格特点,民居建筑历史。
根据以上调查,发现小洲村古建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物质老化还有功能的衰退现象严重等。
寻找出分析了小洲村可持续发展策略,考虑引入新的生活方式,旧建筑的适当改造。
呼吁政府、社会各界以及村民相互合作支持,维护小洲村内的文物古迹及民俗建筑。
关键词小洲村古村落;古村落建筑保护;古建筑保护;古村落物质老化。
前言
中国经济近年来发展迅速,人们物质文化水平也随之提高,人们更多的将目光投向文化精神方面。
而文物古迹则每年吸引大多数人前往旅游。
古村落保留了历史的痕迹,环境优美,历史悠久,蕴涵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沉淀。
古村落建筑风格比较独特,具有较高的文物民俗人文观赏价值和审美价值。
今年来,全国掀起了开发古村落的热潮,如周庄,宏村等。
国外的古村落开发要早于我国,我国的古村落开发较晚,对古村落的开发过程中的保护手段尚不成熟,照成物质老化,是为我国一大损失。
现阶段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做好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并能做到对外开放且保护文物两不误的方法。
下文以小洲村为对象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前言内容(正文用小四号字,宋体),前言应说明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及要达到的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或发展概况
正文
1. 小洲村概况
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东南部,是广州“万亩果林”保护区内的村庄,南邻大学城、生物岛,东临牌坊河。
西北与土华相接。
小洲村由海水冲积形成,四面环水,河网纵横,故称“瀛洲”,得名与南汉911-971年,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由于小洲村获得龙舟赛冠军而赢得南汉王御赐红边黄旗,并钦笔在旗上写“瀛洲飞龙”字样。
小洲村现有人口6000余人,90%以上为简姓,小洲村总面积4.5平方千米,其中果园2.7平方千米,水网0.3平方千米。
它具有独特的岭南水乡风格古村落风貌、极具代表性的宗祠建筑耗壳屋等民居和龙舟文化、北帝庙文化。
2.小洲村古村落建筑历史
小洲村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但是整体村落的规划布局脉络分明,整个村落的尺度肌理合理,中间穿插蕴涵历史文化的亮点。
保存相对完好,调查发现,小洲村现有古祠堂宫庙、古桥、古码头、古井、古树等。
比如可以发现当年繁华商业的商铺,以及岭南水乡特色民居,当地居民就地取材搭建而成的“耗壳屋”。
纵横交错的小巷,让人不禁放松其中。
【小洲村小巷风光】
小洲村中的明代建筑有简氏大祠堂、东池祖、西溪简公祠、粤梅祖、慕南祖、天后宫及北帝庙等七座。
而清代建筑中得祠堂有瀛山简公祠、泗海公祠、穗侨简公
祠、新厅、吕山祖等5处,而庙宇有简公佛、三帝庙,以及清代民居如司马府等有71处。
到了民国时期,小洲村的建筑多以民居为主,体量较小。
有砖木石结构、坡屋顶、青砖材料的传统民居建筑。
解放后到80年代,多以平屋顶结构、砖混结构建筑为主。
现代建筑则与外界建筑差异不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的平屋顶建筑。
小洲村古建筑中不得不提的一种建筑类型就是蚝壳屋。
它具有几百年的历史,是小洲村祖辈当地村民就地取材,从海岸沙堤中挖掘出大量的蚝壳用来建造房子,这种构建方式冬暖夏凉,不积雨水。
【蚝壳屋】
3.小洲村如今存在的问题
①物质老化和功能衰退严重
小洲村人口近几年剧增,而相对的建筑并没有受到良好的保护,原有的村庄并不能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扩建、拆除房屋,环境的改变,带来了污染虽然经过一轮的河道清淤治理,但水体河涌的污染情况仍然存在。
不仅村民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在河涌内,而且一度有村民在果园内饲养奶牛。
大量粪便不经处理直接排放,更是加重了污染。
穿村而过的西江涌和石岗涌直接与珠江后航道相连,小洲村水质更是直接影响到了珠江。
由于没有实现截污,虽然沥胺污水处理厂就在附近,小洲村
原本碧绿的河涌还是一度变成了污水沟,浊臭逼人,也直接影响到整个万亩果园的生态环境。
②用地布局混乱
新修建的片区,房屋绿化缺乏合理的规划控制,混乱无序,新旧两区并无明显划分,相互交叉影响到了旧村落的整体布局风貌,新村村内路线不清晰,没有较强的标示性。
③文物古迹保护欠佳
历史建筑修缮不能“整旧如旧”,这样缺乏真实性,也使历史风貌渐渐消退缺失。
本有100多处的“蚝壳屋”如今只剩下了4处,被毁坏程度严重。
据了解,缺乏足够有效的资金和管理方面的支持使得修复工作始终停滞不前,而更重要的是当地居民的保护文物意识。
④人口密度增大基础设施不完善
村民普遍外迁,而许多外来人员和建筑工人入住,新区建设、人口密集,形成各种社会安全隐患。
而且途径小洲村的公交虽多,但都在村外围经过,站与站之间相距较远,村内的干道狭窄,交通安全隐患大。
电力、通信设备少等等。
4.小洲村民居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索
旧建筑改造是个一直都在讨论的问题,如何改造而不破坏本来老房子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底蕴。
旧建筑改造是历史旧城改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对于历史建筑的改造不应该只停留在修缮的层面,而应该通过功能置换、建筑技术等手段来实现建筑的“返老还童”。
可以将一些小洲村内部控制的房子改造,将其做成艺术工作室,或者展览厅等,可以发展当地旅游业。
据了解,小洲村是因龙舟赛而得名,他们对龙舟的保护方式很特别,当龙舟闲置的时候,就把它埋进河涌水底泥中,到第二年端午节再“起”出来重新上油、挂帅,小洲村对于它的历史的珍惜也应如同对于龙舟一样,因而才能为人们留下这样的宝贵财富,对于这样一个极具特色的地区所进行的改造工作一定会给人们带来有意义的启发和指导。
凡是历史遗物就会留下历史的痕迹,可以直接读出它的历史年轮,可读性就是历史遗存应该留下的痕迹,每一座城市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都应该具有其独特的可读性,在进行旧城改造更新的过程中,应该牢牢把握住历史的脉络,充分体现历史所留下的每一道痕迹。
在开发古村落的过程中,协调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是重中之重。
如小洲村开发旅游业,而其所依托的资源是古村落的古建筑、古树、古桥等古文物,其开发的前提是保护。
要根基地理环境、历史脉络等事实确定保护方案,保护好村子的整体格局。
如今小洲村古村落里新建的建筑很多,所以改造难度增大,虽然可以进行包装,但是缺乏内在韵味,氛围缺失。
所以,不能之追求外形相似,而应使得其神似,避免改造后让人觉得假的表现。
结论
小洲村是广州重要的历史文化区,历史悠久。
总得来说,明清古建筑在旧村区的保留算完整,大祠堂、宗祠经历过修缮,结构保存完整并无明显缺失,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不过需要加强保护,防止历史文化的流失,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不忘保护古建筑,宣传古建筑保护知识,防止因游客增多进入而造成破坏。
通过这次对小洲村古村落的调查,充分认识到岭南水乡建筑特色,对广州历史古村的历史、建筑结构、风俗人情以及保护状况有了一定了解。
参考文献
[1]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006,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2] 丁邦友,夏建国.广州古村落研究的回望与展望[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7):89-93
致谢
感谢指导我研究民居建筑方向的漆平导师,在我学习中国民居的过程中指明方向,在课堂上我了解到很多不曾听过的关于建筑,关于民居,关于古建筑的知识;感谢小洲村的村民,不厌其烦地解答我的一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