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节气歌

合集下载

二十四节气时间表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时间表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时间表节气歌
2021-03-20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一岁分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时间表节气歌
1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2二十四节气时间
立春:2月3日-2月4日
雨水:2月18日-2月19日
惊蛰:3月5日-3月6日春分:3月20日-3月21日清明:4月4日-4月6日谷雨:4月19日-4月20日立夏:5月5日-5月6日小满:5月20日-5月22日芒种:6月5日-6月6日夏至:6月21日-6月22日小暑:7月7日-7月8日大暑:7月22日-7月23日立秋:8月6日-8月9日
白露:9月7日-9月8日
秋分:9月22日-9月24日寒露:10月7日-10月9日霜降:10月23日-10月24日立冬:11月7日-11月8日小雪:11月22日-11月23日大雪:12月7日-12月8日冬至:12月21日-12月23日小寒:1月5日-1月6日
大寒:1月19日-1月21日。

24节气歌以及解释

24节气歌以及解释

24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露水,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小暑,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节气,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

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20°。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在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
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

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

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在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

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歌及解释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歌及解释
立春正月春气动,东风能解凝寒冻;
土底蛰虫始振摇,鱼陟负冰相戏泳;
「立春」是春时的第一天,「立」有见的意思,也表示着往者过而来者续,冬天过了春天接续到来,因此春夏秋冬四时之始都被冠以「立」。因为立春的时候北斗七星指向东方,因此东方被认为是春天的方位;
立春第一候是「东风解冻」,东风送暖,化解了大地冰封已久的寒冻。
第二候「靡草死」,指一些枝叶细软在阴冷潮湿季节生长的植物,受不了夏阳的火气都枯死了。
第三候「麦秋至」经过十天到第三候的时间,原来已盈满但未熟的麦粒,已经成熟。因为只有麦子在初夏即成熟可收,其余百谷都在秋季收成熟而进行收获,此时等于是小麦秋收之时节。
芒种一番新换豆,不谓螳螂生如许;
鵙者鸣时声不休,反舌无声没半语。
第二候是「蛰虫始振」,「蛰」是隐藏的意思,指潜伏在地下的众小虫都自冬眠中苏醒过来。
第三候是「鱼陟负冰」,引用夏小正的句子,陟是上升的意思,鱼儿因为水温渐暖,就竞相浮游到水面,但水中仍有未溶解的碎冰,在岸上观看,就如同鱼儿背负着冰块在水中游动。
半月交得雨水后,獭祭鱼时随应候;
候雁时催归北乡,那堪草木萌芽透。
「立夏」在二十四节气解作「宽作万物,使生长也」。立夏在中国的阴阳学说认为这是阳气最盛的时期。「立夏」之后会因阴阳转化而盛极生阴。
立夏第一候「蝼蝈鸣」指出昼伏夜出的蝼蝈,因为感应到微弱阴气而鸣叫。
第二候「蚯蚓出」是指蚯蚓阴曲而阳伸之运动,感应阳气渐盛而群起出土。
第三候「王瓜生」是指一种华北特产的药用爬藤植物,在立夏时节快速攀爬生长,于六、七月更会结红色的果实。三候同时指出所有至阴柔之物,同时发生。比喻这一个时候君子应该从微少处观察,有没有小人在暗暗地生长,不应该满足现状。
第三候是「草木萌动」,这是表示阴阳交泰万物生长的时机。天地万物出现生机,草木也纷纷萌芽生长。

二十四节气歌全文解释

二十四节气歌全文解释

二十四节气歌全文解释
《二十四节气歌》是中国古代的儒家传统文化,它概括了一年二十四节气,对传统生活方式、田间劳作等有精确描述。

一、歌曲内容
《二十四节气歌》记载了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到来及相关农事活动,其中把每个节气都配以一句诗赋。

诗曰:
立春,令约促收禾,仲冬,劝人收春草,
惊蛰,滋养苗苗芽,春分,万物复发荣。

清明,尘垢洁净清,谷雨,汇江淮流来,
立夏,有储积贮藏,小满,田园盈仓里。

芒种,牛羊多锡勋,夏至,神农把火神,
小暑,米榖进腊仓,大暑,雷雨同激扬。

立秋,处暑补血气,处暑,田园忙割草,
白露,多风多雨乐,秋分,西风入房庭。

寒露,露水润幼苗,霜降,凝结露分滴,
立冬,橙红满山岭,小雪,玉兔藏洞穴。

二、歌曲寓意
《二十四节气歌》以节气的变化形象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农民在每个季
节都要作多么多的农活,以及农活必须按当季的节气来开展才能获得良好的收成。

通过《二十四节气歌》对农作技巧的传授,人们向农民学习从自然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技能和宝贵经验。

三、歌曲精神
《二十四节气歌》告诉我们,农耕文明中有着一种精神来源,它以智慧以及责任感来培育我们,教会我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使自然与人类共同发展,与自然相依相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4节气歌的每个字的意思

24节气歌的每个字的意思

24节气歌的每个字的意思
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满芒夏署相连(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歌及二十四传统习俗

二十四节气歌及二十四传统习俗

二十四节气歌及二十四传统习俗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有独特的意义和俗。

以下是对二十四节气和相关传统俗的简要介绍:1. 【立春】: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人们会吃春饼、放风筝,并举行祈福活动。

2. 【雨水】:这是大地开始释放水分的时候。

人们会赏雨、泡腊、贴墙花等。

3. 【惊蛰】:惊蛰意味着春雷开始落地,万物复苏。

人们会吃春饼、赏花、贴窗花。

4. 【春分】:春分是白昼和黑夜时间相等的节点。

人们会尊奉祖先、踏青、举行祈福仪式。

5. 【清明】:清明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也是农民忙于春耕的时候。

6. 【谷雨】:谷雨是收获的前奏,人们会吃新米、祭拜土地神以求丰收。

7. 【立夏】:立夏意味着夏天的开始。

人们会吃新麦面、品茶、赏菖蒲花。

8. 【小满】:小满是作物成熟的时候,人们会吃黄鳝、新米饭,举行祭神仪式。

9. 【芒种】:芒种意味着麦类开始成熟。

人们会吃小米饭、咸菜。

10.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日子。

人们会吃饺子、饸饹等。

11. 【小暑】:小暑是炎热夏季的开始。

人们会吃汤圆、举行祭神仪式。

12. 【大暑】:大暑是夏季最炎热的时候。

人们会喝冷饮、吃西瓜。

13. 【立秋】:立秋标志着秋天的开始。

人们会吃秋蛤、石斑鱼。

14. 【处暑】:处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人们会赏秋蝉、品尖椒。

15. 【白露】:白露是白天温度开始下降的时候。

人们会赏秋花、制作香包。

16. 【秋分】:秋分是白昼和黑夜时间相等的节点。

人们会品尝豆腐脑、栽种草莓。

17. 【寒露】:寒露是气温开始降低的时候。

人们会品尝柿子、糯米食品。

18. 【霜降】:霜降意味着天气变冷,露水会结成霜。

人们会吃柿饼、团子。

19. 【立冬】:立冬标志着冬天的开始。

人们会吃生蚝、冬瓜。

20. 【小雪】:小雪意味着降雪的时候逐渐增多。

人们会涂蜡、煮白菜。

21. 【大雪】:大雪是冬季最冷的时候。

人们会吃糯米饭、做冬衣。

22. 【冬至】: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日子。

农历二十四节气歌(全)

农历二十四节气歌(全)

农历二十四节气歌(全)农历二十四节气歌(全)农历二十四节气歌(1)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六、廿一,下半年八、廿三。

注释:廿(niàn)二十四节气歌(2)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双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六、廿一,下半年八、廿三。

每节分为三物侯,每一物侯为五天。

一季三月孟仲季,每季六节亦不变。

太阳黄经定气温,七十二候跨全年。

各候名称很形象,草木鱼虫生态变。

注释:中国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物候历。

以5日为候,3候为气,6气为时,4时为年,一年分24节气,共72候,每候有一种相应的物候现象,即候应。

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

源于黄河流域,完整记载见于公元前2 世纪的《逸周书·时训解》。

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分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

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

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及含义

二十四节气歌及含义

二十四节气歌及含义
立春雨水惊蛰,
春分清明谷雨整,
立夏小满芒种来,
夏至小暑大暑热,
立秋处暑白露凉,
秋分寒露霜降藏,
立冬小雪大雪飘,
冬至小寒大寒冷。

寒气渐消春节至,
阳光炽热到夏季,
秋风萧瑟又到了,
冬雪冷冽又来临。

这首二十四节气歌是描述中国传统节气,共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代表着中国农历的一段时间,每一个节气都有特定的气象现象和气候特征,也代表着农民的耕作习惯和生活方式。

这些节气分布在全年的四季中,用来标志着中国农历年的进程,也是中国民俗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24节气歌的意思讲解

24节气歌的意思讲解

24节气歌的意思讲解
24 节气歌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描述了一年中24 个节气的时间和意义。

以下是 24 节气歌的全文和解释:
春雨惊春清蜇天,
夏满忙夏暑相连。

秋露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雨惊春清蜇天:在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时分,大地开始苏醒,春雷响起,春雨滋润大地,万物复苏。

夏满忙夏暑相连:在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小满时分,农作物开始收获,夏收作物进入生长旺季,炎热的夏季也在这时正式开始。

秋露露秋寒霜降:在夏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时分,天气开始转凉,露水变凉,开始出现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在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大寒时分,天气寒冷,下雪量较大,标志着冬季的结束。

这 24 个节气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排列,反映了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中对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承。

现代社会,虽然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但 24 节气歌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农业生产的时间和节奏。

此外,24 节气歌也被广泛传唱,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歌及传统含义

二十四节气歌及传统含义

二十四节气歌及传统含义二十四节气歌及传统含义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一、二十四节气歌及传统含义二十四节气歌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二十四节气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传统含义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

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现在我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和现在通用的阳历一样,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根据划分的,因此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春分: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

夏至:白天最长,夜间最短。

秋分: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

冬至:天进九,白天短,夜间长。

24节气歌背诵口诀解释

24节气歌背诵口诀解释

24节气歌背诵口诀解释
24节气歌背诵口诀为:“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这个口诀按照一年中的月份顺序,将每个节气与相应的月份连接起来,方便记忆。

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特征,例如:
立春: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通过背诵这个口诀,人们可以更容易地记住24节气的顺序和含义,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气候和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歌及来历

二十四节气歌及来历

24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天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

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24节气歌及节气解释

24节气歌及节气解释

24节气歌及节气解释节气是中国古代农历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每年被分为24个节气。

这些节气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经过特定位置的时间点来划分,包括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和惊蛰。

这24个节气在古代被广泛运用于农事、养生、风俗习惯和文化活动中,也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为了将这些节气传承下来,人们创作了许许多多与节气相关的民歌,最著名的就是《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歌》是中国民间流行的一首歌谣,通过歌唱的形式将24个节气的名称串联起来。

这首歌音调悠扬、节奏鲜明,歌词生动地描绘了每个节气所表现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活状况。

首先是春天的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和春分。

这四个节气象征着大地苏醒、万物复苏的时刻。

在《二十四节气歌》中,这些节气唤起了人们对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的美好期待。

接下来是夏天的节气,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和夏至。

夏天是炎热的季节,但也是丰收的季节。

歌曲中提到的小满和芒种,标志着农作物的成熟和开始收割,而夏至则代表了夏天的高温和长日照时间。

然后是秋天的节气,包括立秋、处暑、白露和秋分。

秋天是金黄的季节,是奔向丰收的季节。

在歌词里,立秋和白露描述了秋天初见的微凉和露水的出现,秋分则描绘了昼夜平分的景象。

最后是冬天的节气,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和冬至。

冬天是寒冷的季节,但也带来了一些特殊的美景。

歌曲中的立冬和小雪标志着冬天的开始,而大雪和冬至则代表了寒冷和白雪覆盖的景象。

通过《二十四节气歌》,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每个节气的名称,还能感受到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和人们对自然变化的观察和感悟。

这些歌谣作为一种民间传统,自古流传至今,成为了国人热爱和传承的一部分。

除了《二十四节气歌》,人们对每个节气的解释和庆祝方式也各不相同。

例如,在清明节这一节气,人们会祭扫墓地,缅怀祖先;而在夏至这一节气,人们会吃粽子、喝菖蒲酒,用这些食物祈福防暑。

24节气歌的意思解释

24节气歌的意思解释

24节气歌的意思解释我国古代历法中将一年分为24节气,以便人们根据天象变化调整生产、农事和生活。

为了记念和传承这些重要的节气,有一首名为“24节气歌”的民间歌谣被广泛流传。

这首歌谣按照节气顺序,以诗歌的形式描述了每个节气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本文将对24节气歌的意思进行解释,并解读其文化价值与传统意义。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通过对每个节气的天气变化、农事特点以及自然现象的描绘,展示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深厚的底蕴。

节气歌中的“春雨惊春清谷天”,描述了春雨滋润、唤醒冬眠的大地,预示着春季生机勃发的到来。

而“夏满芒夏暑相连”则描绘了夏季的炎热和收获的季节,暗示着农民们在炎热的夏天努力耕种,期待着丰收。

“秋处露秋寒霜降”表达了秋季的凉爽,露水的频繁出现,意味着秋季的收获和季节的交替。

而“冬雪雪冬小大寒”则呈现了冬天的严寒,雪花纷飞,预示着万物休养的冬季。

通过这些描写,24节气歌传递出了敬畏自然、顺应天时的传统观念和农耕文化的价值观。

接下来的歌词继续描述了各个节气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立春雨水江城寒,惊蛰春分寒土肥。

谷雨夏至半夏稻,大暑处暑立秋时。

白露秋分国庆秋,寒霜霜降冬至时。

其中,“立春雨水江城寒”意味着春天的开始,天气回暖但江城依然寒冷,此时正值雨水频繁,耕地开始准备春耕。

而“惊蛰春分寒土肥”则描述了春分时节,霜期结束,土地逐渐回暖,适宜作物生长。

这些节气代表了春季到来、播种季节和农耕生产的重要节点。

“谷雨夏至半夏稻”预示了夏季即将到来。

谷雨是播种后降雨较多的时节,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夏至代表夏天的正式开始,意味着阳光最为充沛,这个时候正值半夏收割的季节。

这两个节气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大暑处暑立秋时”,大暑时节是夏季最热的时候,阳气正式开始收敛,而处暑则代表暑气回归炎热,此时秋天的开始就在不远处。

这两个节气预示着夏季即将结束,秋季将会到来。

而“白露秋分国庆秋”描述了白露节气和秋分节气,代表了秋季的正式到来,是丰收的季节。

二十四节气歌谣注解及图示

二十四节气歌谣注解及图示

二十四节气歌谣注解及图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中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它将一年分为24个等长的时间段,每个时间段对应着不同的气候现象和农事活动。

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记忆二十四节气,民间形成了许多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歌谣。

这些歌谣既是文化遗产的体现,也是人们熟悉和感知节气的重要手段。

春雨贵如油,谷雨温度稠。

谷雨节气正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它的意思是“谷子的雨水”,意味着此时田地需要迎来一场雨水,使谷子能够顺利生长。

按照歌谣,春雨贵如油,描绘了雨水对于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

蛰虫始振枝,草木幼苗茂。

雨水过后,春天的万物开始迅速生长。

这个时候蛰虫从土里挖出来,植物的枝干也逐渐开始抽出新芽。

此时的自然界一片生机盎然,这是春天的表情。

寒食明堂前,秋老将逝末。

寒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特殊节气,它是冬至和清明之间的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上坟祭祖,悼念逝者。

秋老将逝代表着秋天即将过去,进入寒冷的冬天。

大严起部冰,立夏果然暑。

立夏是夏天的开始,意思是“夏天开始了”。

按照歌谣描述,在大严之后,天气开始变暖,冰开始融化成水,夏天的酷热天气也开始到来。

小雪飘飘落,冲凉已助阴。

小雪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气,也是寒冷天气的开始。

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寒冷逐渐侵袭人们的生活。

此时期人们开始使用冲凉的方式来抵御寒冷。

芒种奇异热,山草候温宜。

芒种节气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意思是“谷子籽实”。

按照歌谣描述,此时天气炎热,山上的草木也开始茂盛。

这也是农田里粮食开始收割的季节。

暑往天气凉,白露任务起。

白露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意思是“地面上出现露水”。

按照歌谣描述,此时的天气开始凉爽,湿气也增多,清晨起来地面上常常会有一层露水。

清明拜先人,翩翩脱冬装。

清明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节气上它代表着冬天已经过去,万物开始复苏。

人们脱去厚重的冬装,亲自到坟地祭祀先人。

白雪翩翩飞,玉霄见大雪。

大雪节气是冬天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开始进入刺骨寒冷的时候。

此时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世界变得纯白一片,玉霄山也被大雪覆盖。

24节气歌的每个字的意思

24节气歌的每个字的意思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满芒夏署相连(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24节气歌及传统含义

24节气歌及传统含义

24节气歌及传统含义24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含义: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惊蛰:蛰,藏的意思。

动物入土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春雨后爬出,古时以为是被雷声震动,故叫惊蛰。

这时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华中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春分:春分恰是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各半的一天。

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昼夜几乎都是一样长。

天文学上划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的开始,我国大部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均匀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

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

我国农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这个节气开始的一天是清明节,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

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欣欣向荣。

田间治理日益繁忙。

农谚曰:“立夏三朝遍地锄”。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时。

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

天文学上划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小暑:这时正值“三伏”的“初伏”,气候炎热、蒸闷。

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治理。

大暑:这时正值“中伏”,是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热时期。

立秋:我国习惯上作为秋季的开始,预示着天气转凉,植物结子,秋收季节即将来临。

但立秋后暑气并未散尽,还有气温较热的“秋老虎”在后头。

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

暑气这时而止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各节气含义: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农民节气谚语: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

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

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

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

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

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二十四节气农谚歌:
正月:
岁朝蒙黑四边天,大雪纷纷是旱年,
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二月:
惊蛰闻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
月中但得逢三卯,到处棉花豆麦佳。

三月:
风雨相逢初一头,沿村瘟疫万民忧,
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丰年大有收。

四月:
立夏东风少病遭,时逢初八果生多,
雷鸣甲子庚辰日,定主蝗虫损稻禾。

五月:
端阳有雨是丰年,芒种闻雷美亦然,
夏至风从西北起,瓜蔬园内受熬煎。

六月:
三伏之中逢酷热,五谷田禾多不结,
此时若不见灾危,定主三冬多雨雪。

七月:
立秋无雨甚堪忧,万物从来一半收,
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

八月:
秋风天气白云多,到处欢歌好晚禾,
最怕此时雷电闪,冬来米价道如何。

九月:
初一飞霜侵损民,重阳无雨一天晴,
月中火色人多病,若遇雷声菜价增。

十月:
立冬之日帕逢壬,来岁高田枉费心,
此日更逢壬子日,灾殃预报损人民。

十一月:
初一有风多疾病,更兼大雪有灾魔,
冬至天晴无雨色,明年定唱太平歌。

十二月:
初一东风六畜灾,倘逢大雪旱来年,
若然此日天晴好,下岁农夫大发财。

二十四节气气候农事歌:
立春: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生产创高优。

雨水: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

惊蛰: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冬麦镇压来保墒,耕地耙耘种春麦。

春分: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

清明: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

谷雨: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迟延,家燕归来淌头水,苗圃枝接耕果园。

立夏:立夏麦苗节节高,平田整地栽稻苗,中耕除草把墒保,温棚防风要管好。

小满:小满温和春意浓,防治蚜虫麦秆蝇,稻田追肥促分孽,抓绒剪毛防冷风。

芒种:芒种雨少气温高,玉米间苗和定苗,糜谷荞麦抢墒种,稻田中耕勤除草。

夏至:夏至夏始冰雹猛,拔杂去劣选好种,消雹增雨干热风,玉米追肥防粘虫。

小暑:小暑进入三伏天,龙口夺食抢时间,玉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闲。

大暑:大暑大热暴雨增,复种秋菜紧防洪,勤测预报稻瘟病,深水护秧防低温。

立秋:立秋秋始雨淋淋,及早防治玉米螟,深翻深耕土变金,苗圃芽接摘树心。

处暑:处暑伏尽秋色美,玉主甜菜要灌水,粮菜后期勤管理,冬麦整地备种肥。

白露:白露夜寒白天热,播种冬麦好时节,灌稻晒田收葵花,早熟苹果忙采摘。

秋分:秋分秋雨天渐凉,稻黄果香秋收忙,碾谷脱粒交公粮,山区防霜听气象。

寒露:寒露草枯雁南飞,洋芋甜菜忙收回,管好萝卜和白菜,秸秆还田秋施肥。

霜降:霜降结冰又结霜,抓紧秋翻蓄好墒,防冻日消灌冬水,脱粒晒谷修粮仓。

立冬:立冬地冻白天消,羊只牲畜圈修牢,培田整地修渠道,农田建设掀高潮。

小雪:小雪地封初雪飘,幼树葡萄快埋好,利用冬闲积肥料,庄稼没肥瞎胡闹。

大雪:大雪腊雪兆丰年,多种经营创高产,及时耙耘保好墒,多积肥料找肥源。

冬至:冬至严寒数九天,羊只牲畜要防寒,积极参加夜技校,增产丰收靠科研。

小寒:小寒进入三九天,丰收致富庆元旦,冬季参加培训班,不断总结新经验。

大寒:大寒虽冷农户欢,富民政策夸不完,联产承包继续干,欢欢喜喜过个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