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1、遗传(heredity):一种生物只能繁衍同种生物,世代间相似的现象就是遗传。

2、变异(variation):亲代和子代之间、子代和子代之间相似而不完全相同,这种生物个体间的差异叫变异。

3、遗传学(Genetics):是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规律的一门生物学分支科学;是研究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一门生物学分支科学。

4、基因(gene):孟德尔遗传分析中指的遗传因子。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具有特定核苷酸顺序的片段,是储存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5、基因座(locus):基因在染色体上所处的位置。

6、等位基因(alleles):在同源染色体上占据相同座位的两个不同形式的基因,是由突变所造成的许多可能的状态之一。

7、显性基因(dominant):在杂合状态中,能够表现其表型效应的基因,一般以大写字母表示。

8、隐性基因(recessive):在杂合状态中,不表现其表型效应的基因,一般以小写字母表示。

9、基因型(genotype):个体或细胞的特定基因的组成。

10、表型(phenotype):生物体某特定基因所表现的性状(可以观察到的各种形体特征、基因的化学产物、各种行为特性等)。

11、纯合体(homozygote):基因座上有两个相同的等位基因,就这个基因座而言,这种个体或细胞称为纯合体。

12、杂合体(hoterozygote):基因座上有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

13、真实遗传(true breeding):子代性状永远与亲代性状相同的遗传方式。

14、回交(backcross):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再与其亲本进行交配的方式。

15、测交(testcross):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再与其隐性(或双隐性)亲本进行交配的方式,用以测验子代个体的基因型的一种回交。

16、性状:在遗传学研究中通常把生物个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等特性统称为~。

17、单位性状:在研究性状遗传时,把植株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作为研究对象,这样区分开来的性状称为~。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1、原核细胞:具有原核细胞的生物统称为原核生物2、前导链:5‘—3’方向延伸的链称为前导链。

3、冈崎片段:另一条链先沿5‘—3’方向合成的一些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4、单位性状:生物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元,这些被区分开的每一个具体性状称为单位性状。

5、复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点上存在的3个或3个以上的等位基因称复等位基因。

6、性影响遗传:是指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是由于内分泌及其他关系使得某些性状或只出现在雌雄一方;或者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形的现象。

7、遗传距离:交换值表示两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的相对距离,叫做遗传距离。

8、嵌合体:突变体区与正常非突变性状并存在一个生物体或其器官,组织上,称为嵌合体。

9、易位:染色体上某一区域移接到其非同源染色体上10、整倍体:染色体数是x整倍数的个体或细胞称为整倍体11、初级三体:外加的染色体与其余两条染色体完全相同,即同源组的3条染色体相同。

12、QTL: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座13、加性效应:指基因位点内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的累积效应,用A 表示14、转导:是指以噬菌体为媒介所进行的细菌遗传物质重组的过程15、部分二倍体:在接合后的一个短时间内,供体外基因子与受体内基因子形成一段二倍体的DNA,这样的细菌称为二倍体。

16、真核细胞:结构复杂,具有细胞核和细胞器的一类细胞17、相对性状这种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出来的相对差异,称为相对性状。

18、后随链:冈崎片段由DNA连接酶连接起来,成为一条完整的链,这条链成为后随链。

19、遗传密码:DNA分子中含有4种密码符号,遗传信息就贮藏在4种碱基密码的不同排列顺序中,成为遗传密码。

20、芽变:植物芽原基发育早期的突变细胞可能发育形成一个突变芽或枝条,称为芽变。

21、不完全显性:有些性状,其杂种F1的性状表现是双亲性状的中间型,这称为不完全显性。

22、连锁群: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群。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 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与规律的科学遗传:指子代与亲代相似的现象。

变异:指子代与亲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同源染色体:大小及形态相同,分别来源于父本和母本的一对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同一染色体群体中,形态结构不同的各对染色体之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性染色体:许多物种中,还存在一对形态和结构不同的同源染色体。

常染色体:除性染色体之外的其它染色体。

每一对正常的同源染色体都具有相同的基因座。

染色体组型或核型:指由体细胞中全套染色体按形态特征(包括染色体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随体有无等)和大小顺序(染色体长度)排列构成的图形。

有丝分裂:即体细胞分裂,通过分裂产生具有同样染色体数目的子细胞,在分裂中出现纺锤体。

减数分裂:是指在真核生物性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进行两次分裂使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过程。

单位性状:是指将生物体所表现的总体性状区分成的每一个具体性状。

相对性状:是指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

显性性状:杂种F1仅表现亲本之一的性状,将F1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隐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基因型:是指个体或细胞的基因组合,是生物的内在遗传组成,如决定圆形种子性状的基因型为RR 和Rr,而决定皱形种子性状只能是rr;表现型:是指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形态),如白花和红花性状。

等位基因: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位置相同,控制同一性状的一对基因,是同源染色体同一基因座上的基因的不同形式。

复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基因座上,存在3个或3个以上的等位基因显性基因:是指基因型处于杂合状态时,能够表现其表型效应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指基因型处于杂合状态时,不能表现其表型效应的基因。

纯合基因型:是指同一基因座上有两个相同的等位基因,如RR或rr;纯合体是指具有纯合基因型的个体。

杂合基因型:是指同一基因座上有两个不相同的等位基因,如Rr;杂合体是指具有杂合基因型的个体。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

1、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2、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3、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4、冈崎片段:相对比较短的DNA链(大约1000),是在DNA的的不连续合成期间生成的片段。

5、半保留复制:一种(DNA)的复制模型,其中亲代双链分离后,每条单链均作为新链合成的模板。

6、半不连续复制:是指DNA复制时,上的合成是连续的,上是不连续的,故称为半不连续复制。

7、联会: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建立联系的配对过程。

8、同源染色体: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9、减数分裂:是生物中数目减半的分裂方式。

性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两次,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

减数分裂不仅是保证染色体数目稳定的机制,同时也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不断的机制。

10、复等位基因:由同一基因位点经多方向突变产生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

一个基因座位内不同位点改变形成许多等位基因,即复等位基因。

复等位基因是基因内部不同碱基改变的结果。

11、复制子:在每条染色体上两个相邻复制终点之间的一段DNA叫做复制子。

12、共显性:是指双亲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

如人类的ABO血型和MN血型。

13、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位点相同,控制着同一性状的基因。

14、上位作用:两对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发育,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具有遮盖作用,这种基因互作类型称为上位作用。

15、抑制作用:指一对基因本身不表现性状,当其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却能够使另一对显性基因不起作用。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Genetics 〔遗传学〕:研究生物体遗传与变异规律的科学。

现代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异、传递和表达规律的科学,亦称为基因学。

2.Chromatin 〔染色质〕:是在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 RNA组成的 ( 线性复合结构 ) ,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一种无定形物质 , 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

〔染色体〕:是染色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经过紧密缠绕、折叠、凝缩、精巧包装而形成的,具有固定形态的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

4.Constitutive heterochromatin〔组成性异染色质〕:通常所指的异染色质,是一种永久性的异染色质,在染色体上的位子较恒定,在间期细胞核中仍保持螺旋化状态,染色很深。

5. ※facultative heterochromatin〔兼性异染色质〕:在一定的细胞类型或一定的发育阶段呈现凝集状态的异染色质。

6.※lampbrush chromosome〔灯刷染色体〕:是未成熟的卵母细胞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停留在双线期〔可持续数月〕的染色体。

7.※cell cycle 〔细胞周期〕:细胞分裂结束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这段时间称为细胞周期。

8.※Mitosis 〔有丝分裂〕:没有明显界限的细胞分裂的连续过程,可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9.※Meiosis 〔减数分裂〕: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有丝分裂,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10.Character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的总称。

11.unit character〔单位性状〕:每一个可以具体区分的性状。

12.contrasion character〔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

13.等位基因〔 allele 〕: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座位上 , 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

14.基因型〔 genotype 〕 : 生物个体或细胞遗传物质的组成 , 决定生物体一系列发育性状的可能性。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1.变异: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2.突变:DNA分子某些部分的基因能够发生改变,使生物产生性状的差异。

3.原核细胞:指一类结构简单、没有细胞核(仅有拟核)以及没有膜包被细胞器的细胞。

4.真核细胞:指一类结构复杂、具有细胞核和细胞器的细胞。

5.核仁:是真核细胞间期核中最明显的呈中圆形或椭圆形的颗粒状结构,其组成成分有rRNA、rDNA和核糖核蛋白。

6.染色体:指细胞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聚缩而呈现为一定数目和形态的复合结构。

7.染色质:指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因其易被碱性染料染色而得名,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

8.常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称为常染色体。

9.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

10.常染色质:指间期细胞核内纤细处于伸展状态,并对碱性染料着色浅的染色质。

11.异染色质:指间期核内聚缩程度高,并对碱性染料着色深的染色质。

12.组成性染色质:指除复制期外均处聚缩状态的染色质。

它是由相对简单、高度重复DNA序列构成。

13.兼性染色质:指在某细胞外,或其发育的某阶段,原来的常染色质卷缩、丧失转录活性而变为异染色质。

14.着丝粒:也叫着丝点。

染色体的特定部位,细胞分裂时出现的纺锤丝所附着的位置,此部位染色较浅。

15.端粒:存在于真核细胞线状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质复合体,它与端粒结合蛋白一起构成了特殊的“帽子”结构,作用是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和控制细胞分裂周期。

16.复制原点:在基因组上复制起始的一段序列。

17.主缢痕:中期染色体上一个染色较浅而缢缩的部位,主缢痕处有着丝粒,所以亦称着丝粒区,由于这一区域染色线的螺旋化程序低,DNA含量少,所以染色很浅或不着色。

18.次缢痕:指某些染色体臂上除主缢痕外还常含有另外缢缩区域。

19.随体: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圆形或圆柱形的染色体片段,通过次缢痕与染色体主要部分相连。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1. 基因: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位于染色体上。

基因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

基因: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位于染色体上。

基因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

2. 染色体:细胞核中的细长结构,携带着遗传物质。

人类有23对染色体,其中一对性染色体决定了个体的性别。

染色体:细胞核中的细长结构,携带着遗传物质。

人类有23对染色体,其中一对性染色体决定了个体的性别。

3. 等位基因:存在于同一基因位点上的不同基因形式。

个体可以携带两个等位基因中的一种。

等位基因:存在于同一基因位点上的不同基因形式。

个体可以携带两个等位基因中的一种。

4. 显性和隐性:显性基因表现出来的特征会掩盖隐性基因的表现。

只有当个体携带两个隐性基因时,该特征才会显现出来。

显性和隐性:显性基因表现出来的特征会掩盖隐性基因的表现。

只有当个体携带两个隐性基因时,该特征才会显现出来。

5. 杂合子和纯合子:杂合子指一个位点上携带两个不同等位基因的个体,而纯合子指携带两个相同等位基因的个体。

杂合子和纯合子:杂合子指一个位点上携带两个不同等位基因的个体,而纯合子指携带两个相同等位基因的个体。

6. 基因型和表型:基因型是指个体在其基因中的特定基因组合,而表型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的个体可观察到的特征。

基因型和表型:基因型是指个体在其基因中的特定基因组合,而表型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的个体可观察到的特征。

7. 遗传变异: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信息的变化。

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遗传变异: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信息的变化。

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8. 杂交:不同种类或不同个体之间的繁殖,导致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

杂交有助于增加遗传多样性。

杂交:不同种类或不同个体之间的繁殖,导致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

杂交有助于增加遗传多样性。

9. 基因工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基因进行改变或操控的过程。

基因工程可以创造具有特定遗传特征的生物体。

基因工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基因进行改变或操控的过程。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绪论1.变异: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叫变异。

2.遗传: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称为遗传。

第一章1.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不同的各对染色体之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2.有丝分裂:经过染色体有规律的和准确的分裂过程,分裂过程中出现纺锤丝,包括质分裂和核分裂两个过程。

3.无融合生殖: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

4.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经过两次分裂,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5.联会复合体:是同源染色体联结在一起的一种特殊的固定结构。

6.交叉端化:交叉向二价体的两端移动,并且逐渐接近于末端的现象。

第二.三章1.单位性状:被分开的每一个具体形状称为单位性状。

2.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

3.显性性状:在F1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4.隐性性状:在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5.不完全显性:杂种F1的性状表现是双亲性状的中间型,称为不完全显性。

6.共显性: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这种显性表现称为共显性。

7.自交:植物的自花授粉称为自交。

8.测交: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个体间的杂交。

9.基因型:个体的基因组合称为基因型。

10.表现型:是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

11.基因纯合体:具有纯合基因型的个体称为基因纯合体。

12.基因杂合体:具有杂合基因型的个体称基因为杂合体。

13.分离: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表现出来的现象叫做分离。

14.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同源染色体的相对位点上的两个基因称为等位基因。

15.基因互作:不同对基因间相互作用的现象称为基因互作。

16.返祖遗传:F1和F2的植株表现其野生祖先的性状的现象称为返祖遗传。

17.多因一效:许多基因影响同一个性状的表现,称为多因一效。

18.一因多效:一个基因可以影响许多性状的发育,称为一因多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遗传与变异:生物通过繁殖的方式来繁衍种族,保持生命在世代间的连续,保持子代与亲代的相似与类同,这种现象叫遗传,遗传的本质就是遗传物质通过不断地复制和传递,保持亲代与子代间的相似与类同,与此同时,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包括环境差异与遗传物质差异,这种差异就是变异。

2、遗传变异:变异不一定都能遗传,只有由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这种变异叫遗传变异。

3、遗传学:经典定义: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现代定义:(1)在生物的群体、个体、细胞和基因等层次上研究生命信息(基因)的结构、组成、功能、变异、传递(复制)和表达规律与调控机制的一门科学--基因学。

(2)研究基因和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名词解释:1、性状:在遗传学上,把生物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统称为性状。

2、相对性状:同一性状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叫相对性状。

3、显性性状:孟德尔把F1表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状,F1不表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现象:孟德尔把F2中显现性状与隐性性状同时表现出来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现象。

5、等位基因与非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占有同一位点,但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同一性状发育的两个基因。

非等位基因指位于不同位点上,控制非相对性状的基因。

6、自交:F1代个体之间的相互交配叫自交。

7、回交:F1代与亲本之一的交配叫回交。

8、侧交:F1代与双隐性个体之间的交配叫侧交。

9、基因型和表型基因型是生物体的遗传组成,是性状得以表现的内在物质基础,是肉眼看不到的,要通过杂交试验才能检定。

如cc,CC,Cc。

表型是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是基因型和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肉眼可以看到的。

如花的颜色性状。

10、纯合体、杂合体由两个同是显性或同是隐性的基因结合的个体,叫纯合体,如CC,cc。

由一个显性基因与一个隐性基因结合而成的个体,叫杂合体,如Cc。

11、真实遗传指纯合体的物种所产生的子代表型与亲本表型相同的现象。

纯合体所产生的后代性状不发生分离,能真实遗传,杂合体自交产生的后代性状要发生分离,它不能真实遗传。

名词解释:1、染色体与染色质:是指核内易于被碱性染料着色的无定形物质,是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复合体,以纤丝状存在于核膜内面。

当细胞分裂时,核内的染色质便螺旋化形成一定数目和形状的染色体。

两者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表现的不同形态。

核内遗传物质就集中在这染色体上。

2、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着色较浅,呈松散状,分布在靠近核的中心部分,是遗传的活性部位。

着色较深,呈致密状,分布在靠近核内膜处,是遗传的惰性部位。

又分结构异染色质或组成型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

前者存在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及核仁组织区,后者在间期时仍处于浓缩状态,3、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直径10nm,其核心是由四种组蛋白(H2A、H2B、H3、H4各2分子共8分子)构成的扁球体。

4、同源染色体: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5、联会:分别来自父母本的同源染色体逐渐成对靠拢配对,这种同源染色体的配对称为联会。

6、二价体: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叫二价体(四分体),或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配对的图象。

7、联会复合体:是同源染色体联会过程中形成的非永久性的复合结构,主要成分是碱性蛋白及酸性蛋白,由中央成分(central element)向两侧伸出横丝,使同源染色体固定在一起。

8、交叉端化:交叉向二价体的两端移动,并且逐渐接近于末端的过程叫做交叉端化。

9、核型与核型分析:通常把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数目称为核型,通过细胞学观察,取得分散良好的细胞分裂照片,就可测定染色体数目、长度、着丝粒位置、臂比、随体有无等特征,对染色体进行分类和编号,这种测定和分析称为核型分析。

10、染色体周史:通过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从2n→n,通过精卵受精结合,染色体数目又从n→2n,这种染色体数目从2n n的变化过程和规律就是染色体周史。

11、雄配子体与雌配子体:含有一个营养核和两个雄核的花粉粒称为雄配子体;在雌蕊基部的子房中出现孢原细胞(2n),由之发育成大孢子母细胞(2n),经减数分裂形成四个单倍体核(n),其中三个退化,一个成为大孢子(n),大孢子经三次有丝分裂形成8个单倍体核的胚囊—即雌配子体。

12、灯刷染色体,它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卵母细胞中长时间停留在减数分裂双线期前后的一种染色体,其特点主体呈柱状体,其表面伸出许多毛状突起,形似灯刷。

名词解释:1、一因多效与多因一效:一个基因可以影响许多性状发育的现象叫一因多效;许多基因影响同一个性状的表现称多因一效。

2、不完全显性: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杂种所表现的性状不是与某一亲本一样,而是介于两亲本之间的这种现象叫不完全显性。

3、等显性(并显性,共显性):指在F1杂种中,两个亲本的性状都表现出来的现象。

4、镶嵌显性:指在杂种的身体不同部位分别显示出显性来的现象。

5、拟表型:有时环境因子引起的表型改变和某基因突变引起的表现型改变很相似,这叫表型模拟或拟表型。

6、显性致死与隐性致死:杂合体就致死的叫显性致死;纯合体才致死的叫隐性致死。

7、复等位基因:在种群中,同源染色体的相同座位上,可以存在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构成一个等位基因系列,称为复等位基因。

8、自交不亲和:指能产生具有正常生殖功能且同期成熟的雌雄配子的植株,在自花授粉不能结实或结实极少的现象,即可育的雌雄同株的种子植物自花授粉不能产生合子。

9、基因互作:由于非等位基因相互作用而影响性状表现的现象叫基因互作。

10、互补作用:不同对的两个基因相互作用,出现了新的性状,这种基因互作叫互补作用。

11、抑制作用:在两对基因互作中,其中的一对基因可以抑制另一对基因的表型效应,这种作用叫抑制作用。

12、显性上位与隐性上位:两对基因共同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其中一对基因能遮盖另一对基因的表现,这种作用称上位作用,如果起上位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则叫显性上位;如果起上位作用的基因是隐性基因,则叫隐性上位。

名词解释:1、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性染色体指与性别决定直接有关的染色体,与之相对应的,与性别决定无直接关系的染色体叫常染色体,用A表示。

2、XY型性决定:凡雄性是两个异型性染色体,雌性是两个同型性染色体的性决定称XY 型性决定。

3、ZW型性决定:凡雌性具有两个异型性染色体,而雄性具有两个同型性染色体的性决定称ZW型性决定。

4、性指数:指X染色体数与常染色体组数的比值。

5、性别分化:是指受精卵在性别决定的基础上,进行雄性或雌性性状分化和发育的过程。

6、性反转:指由雄变雌或由雌变雄的现象。

7、伴性遗传:在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连锁,这种遗传方式叫伴性遗传。

8、同配性别与异配性别:9、限性遗传与从性遗传限性遗传(sex-limited inheritance):是指位于Y染色体(XY型)或W染色体(ZW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

从性遗传(sex-influenced inheritance):指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

名词解释:1、完全连锁与不完全连锁:在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100%地联系在一起传递到下一代的遗传现象叫完全显性;由于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使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连锁基因发生部分的重新组合,重组型小于亲本型,这种现象称为不完全连锁。

2、相引性与相斥性:即用于杂交的两个亲本是显性与显性相连锁,隐性与隐性相连锁叫相引性;如果是显性与隐性相连锁的称为相斥性。

3、交换:把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位置互换的现象叫交换。

4、连锁群:存在于一个染色体上的各个基因经常表现相互联系,并同时遗传于后代,这种存在于一个染色体上在遗传上表现一定程度连锁关系的一群基因叫连锁群。

5、基因定位:基因定位就是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确定基因的位置主要是确定基因之间的距离和次序,而它们之间的距离是用交换值来表示的。

6、干涉: 一次单交换的发生会使邻近的另一单交换发生减少的这种现象称作干涉。

7、并发系数: 观察到的双交换率与预期的双交换率的比值称做并发系数。

8、遗传学图:把一个连锁群的各个基因之间的位置与相对距离绘制出来的简单示意图就是遗传学图。

9、四分子分析:单一减数分裂的四个产物留在一起,称作四分子,对四分子进行遗传学分析,称作四分子分析。

10、原养型或野生型:从野外采集的链孢霉能在简单的/成分清楚的培养基上生长和繁殖称之为原养型或野生型。

11、缺陷型或营养依赖型:在基本培养基上不能生长,要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某一营养物质才能生长的叫缺陷型(突变型)。

12、连锁遗传:把同一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在进入配子时保持在一起的倾向称为连锁遗传。

名词解释:1、转化:指细菌细胞(或其他生物)将周围的供体DNA,摄入到体内,并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2、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将细菌的小片断染色体或基因从一个细菌转移到另一细菌的过程叫转导。

3、性导:利用F∕因子形成部分二倍体叫做性导(sex-duction)。

4、F因子:又叫性因子或致育因子,是一种能自我复制的、微小的、染色体外的环状DNA 分子,大约为大肠杆菌全长的2%,F因子在大肠杆菌中又叫F质粒。

5、F'因子:把这种带有部分细菌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叫F∕因子。

6、Hfr菌株:把细菌染色体上整合有F因子的菌株叫高频重组菌株(Hfr)。

7、烈性噬菌体: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就进入裂解反应,迅速使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8、温和噬菌体:另一类噬菌体感染细菌后,除偶尔情况外,不出现溶菌现象,这一类噬菌体叫温和噬菌体。

9、溶源性细菌:细菌受感染后,好像未被感染一样,细菌继续增殖,没有立即引起溶菌,这种现象称溶源性,这样的细菌称溶源性细菌。

10、接合:指遗传物质从供体—“雄性”转移到受体—“雌性”的过程。

11、中断杂交实验:将接合的两种菌株混合通气培养→每隔一定时间取样→菌液放在组织搅拌器内搅拌以中断杂交→稀释菌液→涂布在含链霉素的基本培养基上,分析Hfr染色体上其它基因进入受体菌的顺序和所需时间称中断杂交实验。

12、附加体:F因子有两种存在状态,一种独立存在于细菌染色体外,另一种可以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中,与染色体一起活动,具有这两种能力的质粒叫附加体。

13、部分二倍体:含一个亲本的全部基因组和另一亲本部分基因组的合子叫部分二倍体或部分合子。

14.外基因子:不完整的基因组称作供体外基因子(exogenote)。

15.内基因子:受体菌的完整的基因组称作F-内基因子(endogenote)。

名词解释:1、缺失(deletion或deficiency):是指染色体某一区段丢失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