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动物实验与血清学试验

合集下载

第六章 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

第六章  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

5.
神经类型: 强、均衡灵活型(活泼型)。 强、均衡迟钝型(安静型)。 强、不均衡兴奋型(不可抑制型)。 弱、兴奋抑制不发达(衰弱型)。
雄鼠
性成熟 体成熟 45-60d 90d
雌鼠
70-75d 80d
3)
妊娠期19-23天,雌鼠性周期4-5天,可维持32个月。 代谢 大鼠对各营养素缺乏非常敏感,易产生营养缺乏症,特别对氨 基酸、蛋白质及维生素的缺乏敏感。 大鼠仅在爪垫上有汗腺,尾巴是散热器官。高温下,靠流出大 量唾液调节体温。
Ear vein before administering of tranquilizer
Ear vein after administering of tranquilizer
Fix the position of needle by your left thumb and withdraw blood from the ear vein

For collection of small amount of blood (Approximate 0.1 ml ) From Tail in Mouse
Blood Collection From Orbital Sinus in Mouse


Should apply anesthetic before blood withdraw Collect amount up to 0.5 ml
Blood Collection From Cardiac Puncture in Mouse


For collect up to 1 ml of blood with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Must be performed under general anesthetic

动物实验 临床实验

动物实验 临床实验

动物实验临床实验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是科学研究领域中广泛应用的方法。

通过这两种实验,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健康问题以及寻找药物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的概念、意义以及存在的一些争议。

一、动物实验动物实验是指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相关问题时,利用动物作为模型进行试验的方法。

动物实验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方式进行,包括使用小型动物(如小鼠和果蝇)以及大型动物(如猴子和狗)进行研究。

动物实验通常包括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两种类型。

动物实验的意义在于通过仿真人类疾病或使用动物模型来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测试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许多研究表明,动物实验为科学家们提供了诸多重要的发现和突破。

例如,通过动物实验,科学家们发现了多种药物和治疗方法,成功治疗了许多严重的疾病,如癌症和心脏病等。

然而,动物实验也存在一些争议。

一方面,一些人认为动物实验的结果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人类,因为人类与动物在生理结构和生物过程上存在差异。

另一方面,一些人则认为进行动物实验是对动物权益的侵犯,因为这可能导致动物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因此,为了平衡科学研究和动物保护之间的冲突,科学家们正在致力于发展替代动物实验的方法,如体外细胞培养和计算机模拟等。

二、临床实验临床实验是指将新的治疗方法、药物或医疗器械应用于人类患者身上,并通过观察和评估来确定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试验方法。

临床实验主要分为四个阶段:I期试验、II期试验、III期试验和IV期试验。

1. I期试验:主要是测试新的药物或治疗方法对健康志愿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这个阶段通常涉及小规模的试验人群,目的是确定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情况,以及确定药物的最佳剂量。

2. II期试验:主要是在患者中测试新的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这个阶段通常涉及数百名患者,目的是评估药物在不同患者中的疗效,确定最佳用药方案。

3. III期试验:主要是通过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评估新的治疗方法的效果。

实验室血清学常用检测方法

实验室血清学常用检测方法

常用血清学检测方法介绍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技术目前,该项技术已在兽医学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大多数动物传染病都已经研制成ELISA检测方法。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原理ELISA的基础是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及抗原或抗体的酶标记。

结合在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仍保持其免疫学活性,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学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

在测定时,受检标本(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

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液体中的其他物质分开。

再加入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也通过反应而结合在固相载体上。

此时固相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呈一定的比例。

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成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故可根据呈色的深浅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由于酶的催化效率很高,间接地放大了免疫反应的结果,使测定方法达到很高的敏感度。

2、ELISA的类型根据试剂的来源和标本的情况以及检测的具体条件,可设计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检测方法。

用于动物疫病检测的ELISA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双抗体夹心法测抗原双抗体夹心法是检测抗原最常用的方法。

在临床检验中,此法适用于检验各种蛋白质、微生物病原体第二价或二价以上的大分子抗原,但不适用于测定半抗原及小分子单价抗原,因其不能形成两位点夹心。

例如猪瘟病毒检测ELISA、禽流感病毒抗原捕获ELISA,就是根据这种原理设计的。

②.双抗原夹心法测抗体反应模式与双抗体夹心法类似。

用特异性抗原进行包被和制备酶结合物,以检测相应的抗体。

与间接法测抗体的不同之处为以酶标抗原代替酶标抗抗体。

乙肝HBs的检测常采用本法。

本法关键在于酶标抗原的制备,需要根据抗原结构的不同,寻找合适的标记方法。

此法中受检标本不需稀释,可直接用于测定,因此其敏感度相对高于于间接法。

此外,该方法不受被检动物种属差异的限制。

③.间接法测抗体间接法是检测抗体常用的方法。

其原理为利用酶标记的抗体(抗免疫球蛋白抗体),检测与固相抗原结合的受检抗体(见图1)。

免疫血清的制备实验报告

免疫血清的制备实验报告

免疫血清的制备实验报告
《免疫血清的制备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免疫反应制备免疫血清,以便用于后续的免疫学研究和临床诊断。

实验材料和方法:
1. 实验动物:选择适合的实验动物,如小鼠或兔子,进行免疫原注射。

2. 免疫原制备:根据研究需要选择合适的抗原,并进行纯化和浓缩处理。

3. 免疫程序:将免疫原与适宜的佐剂混合,然后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以激发免疫反应。

4. 血清采集:在免疫原注射后,定期采集实验动物的血清样本,以监测抗体水平。

5. 血清制备:通过离心和沉淀的方法,从血清中分离出免疫球蛋白,得到免疫血清。

实验结果:
经过一系列的免疫程序和血清采集,成功制备得到了免疫血清。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等方法,验证了免疫血清中存在特定的抗体,具有对应的特异性和亲和力。

实验结论:
本实验成功制备了具有特定抗体的免疫血清,为后续的免疫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材料。

免疫血清的制备过程复杂而精细,需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以确保免疫血清的质量和稳定性。

实验意义:
免疫血清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试剂,在免疫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
用前景。

通过本实验的制备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免疫反应的机制,为疾病的
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同时,免疫血清的制备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
人员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和方法,有助于推动免疫学研究的进展和应用。

实验动物学重点总结版

实验动物学重点总结版

《实验动物学》复习重点第一章概论1.概念实验动物:实验动物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学是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专门研究实验动物的饲养繁殖及育种、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实验动物的质量监测、野生动物的实验动物化及其开发应用以及动物实验技术的科学。

比较医学:比较医学是对不同种动物(包括实验动物和人)的基本生命现象以及健康和疾病状态进行类比研究的科学。

3R原则:即动物实验的三大原则:替代原则、减少原则、优化原则。

2.实验动物的特点。

答:实验动物具有以下几大特点:①遗传限定:遗传动物必须是人工培育的,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的动物,即是人为遗传限定的动物。

②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得到控制③适宜环境和均衡营养保证其健康生长繁育。

④应用于科学研究。

3.实验动物与实验用动物的区别。

答: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而广义的实验用动物是指一切用于实验的动物,包括野生动物、经济动物、警卫动物、观赏动物,也包括实验动物等。

现在实验用动物则特指不符合实验动物的定义,即非标准化的实验动物。

4.国际上对动物实验伦理的5项要求。

答:国际上对动物实验伦理有如下5项要求:①动物居住空间应符合标准,注意日常的饲养管理,不使动物陷入饥饿、缺水和患病状态;②尽可能的采用代替法最少地使用和牺牲动物;③在必须使用犬、猫和猴时,在实验前应进行训练,尽可能的减少动物的恐惧和不安;④实验结束和动物不可能恢复时,应采取安乐死;⑤要爱护动物,对因实验死亡的动物应持有怜悯和感谢之情。

第二章实验动物的遗传学控制1.概念近交系:近交系是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

封闭群:5年以上不从外部引种,只在一定的群体中进行繁殖,为经常提供实验动物而进行生产的群体叫做封闭群。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床旁检测(POCT):在患者床旁进行的以护理为重点的快速检测技术2.个体化诊断:针对个体特点的准确诊断,找到具体病因,并提供个体遗传基因、疾病基因和药敏敏感性等特点的信息。

目标:用药个体化和个体化医疗,例如肿瘤的靶向治疗3.循证医学: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4.循证实验医学(EBLM):根据临床经验和当今研究的最佳证据,结合每位病人的情况特点,合理明确评估和应用实验室检验项目和结果,使病人的利益最大化。

5.诊断性试验的指标:(1)灵敏度(sen):金标准诊断的“有病”病例中,检测阳性例数所占的比例,即真阳性率(2)特异性(spe):真阴性率。

在金标准诊断的“无病”病例中,诊断试验中阴性所占的比例。

(3)阳性预测值(PPV):阳性试验的事后概率。

诊断试验中阳性例数出现阳性反应的概率。

(4)阴性预测值(NPV):和阳性事后率相反。

(5)准确性(ACC):全部事件中真阳性和真阴性所占的比例(6)患病率(Prev):金标准诊断的“有病”的比例。

6.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 curve):决定最佳临界点,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诊断试验的价值。

7.实验诊断学:实验诊断主要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试验技术方法,通过感官、试剂反应、仪器分析和动物实验等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

第二章血液的一般检验1.红细胞比容(HCT、PCV):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2.平均红细胞容积(MCV):指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

等于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比容/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目。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每个红细胞中所含的血红蛋白的量。

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4.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的血红蛋白浓度(g)。

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容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反应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获得。

第六章 人兽共患病的监测与控制100420

第六章 人兽共患病的监测与控制100420

23
(三)麻痹期:本期持续6~18小时
痉挛停止,患者渐趋安静,但出现弛缓性瘫痪,尤以
肢体软瘫最为多见眼肌、颜面部肌肉及咀嚼肌也可受 累,表现为斜视、眼球运动失调、下颌下坠、口不能 闭、面部缺少表情等。 呼吸渐趋微弱或不规则,可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迅速
死亡。
狂犬病整个病程一般不超过6日,偶见超过10日。
39
【病理变化】
上呼吸道粘膜充血出血,表面有大量带泡沫 的粘液,有时混有血液。
肺的病变不一,轻者仅在肺的边缘等部位出 现炎症。严重者整个肺呈紫红色,触之似皮 革,切面实质出血、湿润。 颈、纵隔和肺门淋巴结明显肿大,充血出血。 胃、肠粘膜呈卡他性炎症变化。
40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结合临诊症状及病理
依据。迄今A型SIV已知有16种HA和10种NA。
35
病毒的抵抗力
SIV对热比较敏感。
一般消毒剂和灭活剂对本病毒均有灭活作用。
尤其对碘蒸汽和碘溶液敏感。
36
【流行病学】
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都可感染发病。
病毒主要在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内增殖,随着 喷嚏和咳嗽排出体外,经呼吸道感染。 主要传播途径可能是猪与猪通过鼻咽途径直接 传播。在感染的急性发烧期中,鼻分泌物存在
干扰素及干扰素诱导剂对动物实验感染有 保护作用,用于人的预防是否有效,有待 进一步临床实践。
29
二、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简称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 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的呼吸道 传染病。
30
世界卫生组织截至2009年11月的最新统计
数据显示,自甲型H1N1流感病毒4月在墨
一般为31天至60天,15%发生在3个月以后。 狂犬病病死率极高,一旦发病几乎全部死亡, 全世界仅有数例存活的报告。

动物免疫抗体血清学检测技术

动物免疫抗体血清学检测技术
动物疫病免疫抗体 血清学检测方法的意义 二、血清学检测内容和方法 三、血凝和血凝抑制实验 四、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五、虎红平板凝集实验(初筛)
一、血清学检测的意义
动物免疫接种已经成为目前防御疫病传播的首选措施,只有给动 物进行有效的免疫接种后,才能产生一定的保护力,从而防止疫 病的侵入和蔓延。因此在群体接种疫苗前后对抗体水平进行检测, 准确了解动物疫病发生、传播和流行情况,掌握畜禽免疫抗体水 平和动物疫病保护情况, 从而更有效地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因此, 做好动物免疫抗体检测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经济意义。
4.第二次离心结束后,同样吸出上层液体及白细胞层,再加入适量 PBS缓冲液,配平后进行第三次离心,2000r/min离心10min,进一步 清洗红细胞。
5.离心结束,最后一次吸出上层清液。量取 99mlPBS缓冲液加入100ml大青瓶(或其他容 器),用注射器(或其他,如吸管)吸取1ml洗 净的红细胞,缓慢加入99mlPBS缓冲液中,塞紧 瓶塞。
材料准备 抗原、标准阳性血清、阴性血清由制标单位提供,按说明书使用 受检血清应新鲜,无明显蛋白凝块,无溶血和腐败气味 虎红平板凝集反应纸 吸头,适用于滴加0.03ml 牙签或火柴杆,供搅拌用
操作方法 将虎红平板纸上加相应血清 0.03ml 。 在受检血清旁滴加抗原 0.03ml 。 用牙签类小棒搅动血清和抗原使之混合。 每次试验应设阴、阳性血清对照。
血凝素(HA) 柱状
血凝试验(HA)原理:
血凝抑制试验:
当病毒的悬液中先加入特异性抗体,且这种抗体的量足以抑制病毒颗粒或 其血凝素,则红细胞表面的受体就不能与病毒颗粒或其血凝素直接接触。 这时红细胞的凝集现象就被抑制,称为红细胞凝集抑制反应,也称血凝抑 制反应,利用这种特性设计的试验称血凝抑制试验 (HI) 。 该试验是目前WHO进行全球流感监测所普遍采用的试验方法。 目的:检测有无病毒感染和免疫状态。

血清学试验应注意的几点事项

血清学试验应注意的几点事项

福建畜牧兽医第35卷第6期2013年近年来各县市都建立了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开展所辖区域的畜禽抗体检测、疫病诊断、畜禽产品安全检测等方面工作,但由于县市级实验室检测人员多为兼职且开展工作时间不长,检测人员技术差异较大,所以笔者将这几年来血清学试验方面注意的几点事项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1血清样本的采集1)畜禽血样应尽量从血管中采集,并避免反复抽吸,经反复抽吸或体外采集的血样会出现血清分离不良,并易造成溶血现象。

2)血清分离应等血液充分凝固后进行,这样可得到较好质量的血清,离心时间可根据血液凝固情况设定为5~30min,分离转速应在2000~3000r/min,特别是使用一次性试管式采血针采血时,转速应在2500r/min以下,否则转速过高可能造成试管活塞密闭不良使血清外溢。

3)分离好的血清没有及时检测时应放入低温(-20℃)冷冻保存,对于要马上检测的血清则直接冷藏(4~8℃)保存,而不必冷冻,因反复冻溶的血清会影响检测结果。

2设备与器材的准备1)试验环境的准备,包括实验室的室温应控制在25℃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试验结果,孵育过程需特定的温度也要提前设定到所需温度,血清及检测试剂都要复温到室温,否则都可能影响试验结果。

2)器材包括反应板的准备、酶标仪的预热、测定吸光度的设定及移液器的准备等。

特别是移液器检查易被忽视,尤其是多道移液器易造成吸量不准确从而影响试验结果。

使用移液器前要对移液器进行气密性检查,方法是将吸取液体的移液器垂直静置15s,气密性好的每道吸入液体高度一致而又不挂滴,若有液滴缓慢流出说明有漏气现象,检查吸头和枪口的密封圈是否损坏或不配,若检查更换吸头后还是一样,就说明移液器内气密性差,需要将移液器送修校准。

3严格操作规程做好每个试验3.1酶联免疫吸附法(简称ELISA法)常用于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等的抗体检测,每个试剂盒都会配有本试剂的操作说明,必须按其说明操作。

4病毒血清学实验方法

4病毒血清学实验方法

二、方法与步骤
(一)试验材料
病毒
必须是具有感染力的病毒,先进行病毒 滴度的测定。
细胞培养,将病毒10倍稀释接种敏感细 胞,观察CPE,确定滴定终点以CCID50 或LD50表示。
标准病毒试验浓度:100 CCID50/单位 体积或100 LD50/单位体积。
(一)试验材料
抗体
包含病毒抗体阳性和阴性血清。 用细胞培养法测病毒抗体的滴度:将倍比稀释
=(71-50)/(71-29)=0.5
大于50%的CPE阳性率血清稀释度的对数+距离比例×稀释 系数的对数=lg10-3+0.5 ×lg0.1=-3.5,其反对数是10-3.5。
阳性血清组的病毒CCID50为10-3.5/0.1ml。
因抗血清组的CCID50为10-3.5,阴性血清组的病毒 CCID50为10-5.5,所以10-3.5-10-5.5=2,表明分离的病毒 是与中和抗体相对应的病毒。
lgCCID50=大于50%的CPE阳性率血清稀释度的对 数+距离比例×稀释系数的对数=lg10-5+0.5 ×lg0.1=-5.5,其反对数是10-5.5.
阴性血清组的病毒CCID50为10-5.5/0.1ml。
用Reed-Muench计算 表: 阳性组血清病毒CCID50的计算
病毒稀释 CPE孔数
第六章 病毒血清学实验方法
第一节、中和试验
(neutralization test)
概念:体外将病毒与特异抗体混合并 发生反应,再将混合物接种至敏感的 宿主体内,然后测定残存病毒感染力 的方法。
– 中和抗体:凡与病毒抗原结合使病毒失去 感染力的抗体。
–优点
敏感性和特异性高; 中和抗体在体内存在时间长。

实验动物学重点-各章节内容概览

实验动物学重点-各章节内容概览

1.实验动物学绪论2.实验动物质量控制3.常用实验动物4.实验动物营养与饲料5.实验动物环境和设施6.基因工程动物7.“3Rs”理论及其研究进展8.怎样才能作好动物实验实验动物学绪论实验动物学:以生物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医学,药理学、毒理学等学科为基础,综合发展而形成的一门覆盖面极广的边缘学科。

实验动物学包括:实验动物,实验动物医学,比较医学,动物实验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培育的、遗传背景清楚、对其携带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用于科学实验、教学、检定及药品、生物制品生产的动物。

实验用动物:实验动物、家畜、野生动物、伴侣动物概况:实验动物科学内容:实验动物、实验动物医学、比较医学、动物实验1988年,国家科委发布《实验动物管理条例》1996年10月,《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出台,于2005年1月1日实施实验动物伦理:是人与实验动物关系的伦理信念、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

主要体现在尊重实验动物的价值和权利。

实验动物福利:实验动物的一种康乐状态。

在此状态下,其基本需求得到满足,而痛苦被减至最小。

五项基本福利:一,提供适当的清洁饮水和保持健康和精力所需要的食物,使动物不受饥渴之苦二,提供适当的栖息场所,能够舒适地休息和睡眠,使动物不受困顿不适之苦三,做好防疫,预防疾病和给患病动物及时诊治,使动物不受疼痛、伤病之苦四,保证拥有良好的条件和处置(包括安乐死),使动物不受恐惧和精神上的痛苦五,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当的设施以及与同类动物伙伴在一起,使动物能够自由表达正常的习性动物实验需要考虑实验动物伦理的几个环节:实验目的确定和必要性评估、实验设计遵循3Rs原则、实验操作过程避免或减轻动物疼痛及恐惧、日常饲养及护理、安乐死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Include: Clinical trial、Preclinical researchAAALAC认证(国际实验动物管理评估和认证协会)实验动物学发展趋势:基因修饰技术运用;实验动物福利与“3Rs”原则;实验动物商品化及SPF动物广泛应用;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建立。

兽医流行病学原理教学大纲

兽医流行病学原理教学大纲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GDOU-B-11-213《兽医流行病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兽医流行病学原理是兽医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动物群体中的疾病问题。

本课程的主主要内容是:运用流行病学原理,对动物群体中的疾病进行调查研究;收集、分析和解释资料,并进行生物学的推理,从而确定动物疾病病因;阐明畜禽群体中疾病的分布规律和决定因素、制定有效防制对策并评价其效果,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动物疾病。

因此,本门课程已成为预防兽医学系统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兽医流行病学原理是研究研究动物群体疾病的频率分布及其决定因素的学科。

它是兽医学中一门较新的学科,在现代预防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和了解兽医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运用调查研究、收集和分析资料、作出生物学推理等方法,确定动物疾病产生的原因、分布规律,制定出防制对策并评价其防治效果,以达到控制和消灭动物疾病的目的。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动物疾病的自然史、病因推断、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实验流行病学、动物疾病防制对策及其经济评价的方法;理解兽医流行病学的定义、疾病的三间分布、兽医流行病学资料、血清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的方法;了解理论流行病学和多因素分析方法。

三、面向专业:动物医学(兽医)专业本科四、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生物统计学、分子生物学、动物生物化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传染病学、寄生虫学、免疫学、遗传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公共卫生学等。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在学习兽医流行病学原理时,对收集的资料要进行统计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这和生物统计和高等数学有联系。

兽医流行病学原理是研究传染病流行规律中产生的,因此,它和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联系紧密。

学习兽医流行病学原理,还要有一定的生物学、兽医学临床知识基础,由于很多疾病是人兽共患疾病,所以还要一些公共卫生学知识。

诊断学-实验室检查-实验室诊断-常用病原学检测

诊断学-实验室检查-实验室诊断-常用病原学检测

体液
体液
体液
粪便
传播途径 粪-口
慢性感染 否 基因组类型 ssRNA
经皮肤/ 经粘膜

dsDNA
经皮肤/ 经粘膜

ssRNA
经皮肤/ 经粘膜

ssRNA
粪-口
否 ssRNA
Hepatitis B Virus
• 乙型肝炎的病原体 • 在全世界广泛流行,估计全球半数以上人
口已被HBV感染过,5%的人口为HBV慢性感 染 • 中国:乙肝高发区,人群HBsAg的检出率达 9.8%
3200 Base Pair Genome
HBV DNA Polymerase
HBsAg
Both comprised of HBsAg
HBV nomenclature
• HBV: hepatitis B virus • HBsAg: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 • HBsAb: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body • HBcAg: hepatitis B virus core antigen • HBcAb: hepatitis B virus core antibody • HBeAg: hepatitis B virus e antigen • HBeAb: hepatitis B virus e antibody
中和试验 ELISA
风湿热(抗O试验) 广泛用于病原体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玻片凝集试验
试管凝集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④细菌的快速鉴定
API细菌数值鉴定系统
PCR技术
姬姆萨染色衣原体包涵体
HSV病毒
被支原体感染的精子

动物血液的采集、抗凝及血清分离技术实验目的

动物血液的采集、抗凝及血清分离技术实验目的

动物血液的采集、抗凝及血清分离技术实验目的一、引言动物血液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样本,可以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临床诊断及药物研究等领域。

血液的采集、抗凝及血清分离技术是动物实验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讨动物血液的采集、抗凝及血清分离技术,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二、动物血液采集技术1.实验目的本部分旨在探讨动物血液采集的方法和技术,包括不同种类动物的血液采集方法,采集器具的选择和使用等内容。

2.实验原理动物血液采集的原理主要是通过适当的方法获取动物的静脉或动脉血液样本,以便后续的实验使用。

3.实验步骤(1)准备采血所需的器具和试剂,如注射器、采血针、酒精棉球、胶布等。

(2)选择适当的动物血管进行采血,如静脉或动脉。

(3)用酒精棉球擦拭采血部位,保持清洁。

(4)利用适当的技术和手法采集动物的血液样本。

(5)采样完成后,用胶布或棉球按压采血部位,防止出血。

4.实验结果通过实验的分析和对比,得出了不同动物血液采集方法的利弊,为后续实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依据。

5.实验结论动物血液采集技术是实验中的关键步骤,不同动物的采集方法各有利弊,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严格遵守卫生规范。

三、动物血液抗凝技术1.实验目的本部分旨在探讨动物血液抗凝的原理、方法和应用,为实验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2.实验原理动物血液抗凝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添加适当的抗凝剂,延长血液的凝固时间,防止血液在采集和保存过程中凝结。

3.实验步骤(1)准备抗凝剂和血液样本。

(2)将抗凝剂加入血液样本中,按比例混合。

(3)定期转动或轻轻摇匀混合液,使抗凝剂充分溶解。

(4)将抗凝血液样本存放在适当的条件下,如冰箱冷藏或冷冻保存。

4.实验结果经过实验对比分析,得出了不同抗凝剂对血液样本的影响和适用范围,为后续实验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参考依据。

动物血液抗凝技术是实验中的重要环节,正确选择合适的抗凝剂和使用方法,对保持血液样本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预防学实验报告

动物预防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动物预防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2. 掌握动物疾病的预防措施和疫苗接种技术。

3. 提高对动物疾病的识别和诊断能力。

二、实验内容1. 实验材料(1)动物:鸡、鸭、猪等。

(2)器材:显微镜、培养皿、接种环、疫苗、抗生素等。

(3)试剂:血清学试剂、荧光抗体、荧光素等。

2. 实验方法(1)动物疾病观察观察鸡、鸭、猪等动物的临床症状,如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呼吸急促、腹泻、发热等,初步判断疾病类型。

(2)病原体分离与鉴定取病料,如血液、粪便、分泌物等,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

使用接种环将病料接种于相应的培养基上,如血琼脂、麦康凯琼脂等。

观察菌落形态,进行初步鉴定。

(3)血清学检测采集动物血清,进行抗体检测。

使用荧光抗体技术检测抗体水平,观察荧光强度,判断动物是否感染。

(4)疫苗接种对动物进行疫苗接种,观察免疫效果。

疫苗接种后,定期采集动物血清,检测抗体水平,判断疫苗接种效果。

(5)抗生素治疗对疑似感染动物进行抗生素治疗,观察治疗效果。

治疗期间,监测动物的临床症状、体重、食欲等指标,判断治疗效果。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动物疾病观察通过观察动物的临床症状,初步判断疾病类型。

如发现疑似禽流感症状,可进行进一步病原体分离与鉴定。

2. 病原体分离与鉴定成功分离出病原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通过菌落形态、生化反应等鉴定病原体。

3. 血清学检测动物血清抗体水平升高,表明动物已感染病原体。

荧光抗体技术检测结果与病原体分离鉴定结果相符。

4.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后,动物血清抗体水平升高,表明疫苗接种有效。

抗体水平与疫苗接种前相比有显著差异。

5. 抗生素治疗疑似感染动物在接受抗生素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体重、食欲等指标恢复正常,表明治疗效果明显。

四、实验结论1. 动物预防学实验有助于了解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防措施。

2. 疫苗接种是预防动物疾病的有效手段,可提高动物免疫力,降低发病率。

3. 抗生素治疗对某些动物疾病具有显著疗效,但需注意耐药性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lease add the title
0.01~0.03ml家兔和豚鼠0.1~0.2ml
Ple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e add the title
Please add the title
二、血清学实验 (一)血清学鉴定 1.诊断血清 2.血清学鉴定 (1)直接凝集试验(破片法) (2)荚膜肿胀试: 1.原理
2.方法 (二)血清学诊断
Please add the title
一、动物实验 (一)常用实验动物的接种法 1.实验动物的选择 (1.)选择敏感动物 (2.)选用不同品系动物 (3.)由于动物个体之间的差异,在选 择动物时还应考虑动物的实际情况。
• 2.动物的接种途径和方法 • (1.)皮内接种:注射量一般以0.1~0.2ml • (2.)皮下接种:注射量一般以0.2~1.0ml • (3.)肌肉接种:注射量一般以0.2~1.0ml • (4.)静脉接种:注射量一般以0.1~1.0ml • (5.)腹腔接种:注射量一般以0.2~2.0ml • (6.)脑内接种:注射量小白鼠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