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效应名词解释
经济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名词解释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1、机会成本: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更有利的用途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
2、市场失灵: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也即价格机制在某些领域不能起作用或不能有效起作用的情况。
3、外部性:又叫外部效应,指当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有影响时的情况。
外部性指市场交易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造成的影响。
4、市场势力:指一个经济活动者显着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
5、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供应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6、边际效用:是指小给这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消费中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7、生产可能性边界:指一个经济在可获得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水平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
8、竞争市场:指有许多买者和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不足道的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1)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 2)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 3)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 4)信息是完全的9、需求定理(内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也就是说,任何物品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必定上升。
10、供给定理(内容):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就增加;当价格下降时,供给量也减少。
换句话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某一商品的价格越低,该商品的供给量就越小;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供给量就越大。
11、供求定理:指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的定力。
经济学边际效应名词解释
经济学边际效应名词解释
嘿,朋友!你知道什么是经济学边际效应吗?打个比方啊,就像你特别口渴的时候,喝第一杯水那感觉简直太棒啦,超级解渴!这就是边际效应很大。
但当你接着一杯又一杯地喝下去,每多喝一杯,给你带来的满足感就会逐渐减少,到最后可能都不想再喝了,这就是边际效应递减啦!
比如说你喜欢吃巧克力,第一块巧克力让你开心得不得了,那香甜的滋味在嘴里散开,哇,简直幸福极了!可是当你不停地吃下去,可能就会觉得有点腻了,没那么兴奋了。
这和边际效应是一个道理呀!
咱再想想,去游乐园玩也是一样的呀!第一次去玩那些刺激的游乐设施,哇塞,那心跳加速的感觉,太刺激啦!可是如果让你连续玩很多次,可能就没那么新鲜和兴奋了。
边际效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呢!你看买衣服也是,买第一件新衣服的时候特别开心,特别期待穿上它的样子,但是买多了之后,好像就没那么大的感觉了。
在经济学里,边际效应可重要啦!企业在做决策的时候就得考虑这个呀。
比如说生产产品,一开始增加产量可能会带来很大的收益,但是到了一定程度后,再增加产量可能收益就不那么明显了,甚至可能会亏本呢。
咱平常过日子也得懂点边际效应呀!不能一味地追求数量,得注重质量和体验。
不然就会发现做了很多事情,却没有得到想象中的那么多快乐和满足。
所以啊,边际效应就是这样一个神奇又重要的概念,它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小秘密,懂了它,就能让我们更聪明地做选择,让生活更美好呀!你说是不是呢?。
“常考的经济学效应”考点汇总
“常考的经济学效应”考点汇总1.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
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2.搭便车效应:是指个人支付本钱取得的收益被集体中的其他成员免费分享的现象。
由于个人支付全部本钱而只享受较少的收益份额,因此集体中的理性个人没有动力去提供公共物品。
并且组织规模越大,公共物品越是供货越缺乏。
3.二八定律: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或不平衡原则。
80%的收获来自20%的努力;其他80%的力气只带来20%的结果。
4.长尾理论:是指只要产品的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
“长尾理论”被认为是对“二八定律”的彻底叛逆。
5.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为。
“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
6.棘轮效应:也叫制轮作用,其指人一旦形成某种消费习惯就具有不可逆性,而且很容易向上调整。
司马光《训俭示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7.挤出效应:是指一个市场里,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变化,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挤出效应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非常明显。
它突出表现在政府支出对减少私人支出,尤其是减少私人投资支出的影响。
8.隧道效应:是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初期阶段,收入差距会快速拉大,但整个社会可能对此持相当宽容的态度,因为大部分人预期在不久的将来自身也能从经济发展中获益。
9.鳄鱼效应: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试图去用手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手与脚,你越挣扎就会被咬住的越多。
经济学的各种效应
经济学的各种效应经济学的各种效应经济学是研究社会资源配置和生产消费等经济现象的学科。
在经济学中,存在着各种效应,它们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反映了经济现象及其相互关系。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经济学效应。
一、收入效应收入效应是指收入变化对消费或购买力的影响。
通俗来说,就是收入越高,消费越大。
一般来讲,收入效应可以分为两种:正效应和负效应。
正效应指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负效应指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主要见于一些必需品的消费上,如食品和衣物等。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收入上升,可能会出现一种现象,即较低阶层消费增加,而较高阶层消费增加并不太明显。
因此,收入效应在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替代效应替代效应指一个物品的价格变化,对于同类替代品消费的影响。
例如,某品牌的汽车价格上涨,可能会导致消费者购买该品牌的其他型号汽车,或考虑购买其他品牌的汽车。
因此,经济学家常借助替代效应来研究一个商品或交易的影响。
三、互补效应互补效应指某个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变化对另一种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产生的影响。
例如,在本来就有需求的情况下,某品牌的电视机价格上涨,可能会促使人们转而购买其他品牌的音响设备。
因此,互补效应在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网络效应网络效应是指某个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越多,该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就越大。
例如,使用较多的通信软件例如微信,更加趋向于成为大众社交的标准,这一趋势使该软件成为越来越大的价值。
五、资本效应资本效应主要是指削减税收或者加大投资,对于生产率和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具体而言,资本效应是自然条件下的自然利率与市场效应产生的负面影响的结果,对投资、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关乎整个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六、劳动力效应劳动力效应往往用于评价工作质量的程度。
在一家公司实现职级变动的同时,人员的员工福利等也会获得提升,提高了工作的投入感,也将进一步增强效益,因此劳动力效应可以增加公司的销售量,降低公司的成本支出,增强公司的竞争力。
经济学名词解释
1.经济人:被视为经济生活中一般的人的抽象,其本性被假设是利己的。
“经济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乎所谓的理性的,即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促和获取自身的最大的经济利益。
2.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能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的组合与不能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的组合之间的曲线。
3.稀缺性:稀缺是经济学中一个基础性的概念。
由于稀缺性的存在,人们就必须作出各种选择,这也是经济学产生的根本原因。
4.经济模型:是指用来描述与所研究的经济现象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
一个完整的经济理论模型包括定义、假设、假说和预测。
5.产权: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需求函数:表示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函数。
2.供给曲线:是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把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联系在一起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3.均衡价格:当需求等于供给时的价格被称为均衡价格。
4.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5.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消费者的收入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6.最低限价:是指政府对某种商品所规定的最低价格。
7.最高限价:是指政府对某种商品所规定的最高价格。
1.效用: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选择的商品时所能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2.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是指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集合。
3.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4.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5.收入效应:由于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从而引起对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收入效应。
经济学名词解释(整理版)
精心整理1、通货膨胀税:政府因向银行透支、增发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降低人们手中货币的购买力。
它一般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执行经济政策的一种工具。
2、财富效应(也称庇古效应或实际余额效应):认为如果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及公债等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而导致财富增加,人们更加富裕,就会增加消费支出,因而将进一步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和增加就业。
3、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 )",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
分子产出增决定对社会发总34用。
5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作出尽可能准确的估计。
6、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MonetaryBase),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Money)。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年版)的定义,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为广义货币和信贷扩张提供支持的各种负债,主要指银行持有的货币(库存现金)和银行外的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与非银行在货币当局的存款。
7、适应性预期(Adaptiveexpectations ),在经济学中是指人们在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历史)的。
例如,如果过去的通货膨胀是高的,那么人们就会预期它在将来仍然会高。
8、比较静态分析:比较分析不同静态均衡状态的方法。
当一个经济模型的外生变量发生变化时将对内生变量均衡数值产生影响,比较静态分析考察这种影响的程度和方向。
与动态分析不同,比较静态分析忽略内生变量的变动过程,而只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新的均衡与原有均衡之间的差异。
9、不可能性定理:在非独裁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有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
因为任何一个合理的社会福利函数起码必须满足如下要求:第一,其定义域不受限制,即它适用于所有可能的个人偏好类型;第二,非独裁,即社会偏好不以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偏好来决定;a与b10、的比率。
效应的名词解释
效应的名词解释效应,是指某一因素或原因引起的一系列影响、结果或反应。
它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取决于出现效应的情况和影响的程度。
效应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心理学、经济学、环境科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一、心理学中的效应在心理学中,效应通常被用于描述人类心理和认知过程中的现象。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条件反射效应。
这一效应指的是通过经验和学习,人们对特定刺激物的反应形成习惯性的、自动的条件反射。
例如,巴普洛夫的狗实验中,狗在听到铃声后会分泌唾液,表现出条件反射。
此外,还有注意效应。
注意效应描述了注意力对认知行为的影响。
当人们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一特定刺激或任务时,他们可能会忽略其他的刺激或任务,导致在处理信息时产生偏差或错误。
二、经济学中的效应在经济学中,效应是描述市场、供求关系和消费行为中的一种现象。
其中,需求曲线效应是最为常见的。
需求曲线效应指的是某一商品的需求量随价格的变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通常情况下,当商品价格上涨时,需求量会减少,而价格下降则会导致需求量增加,这个过程被称为需求曲线效应。
另外,还有心理定价效应。
心理定价效应是指人们对价格的感知和价值的评估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例如,人们对于99元和100元的商品更有购买欲望,因为他们认为99元的商品是相对廉价的,而100元的商品则显得贵重。
三、环境科学中的效应在环境科学中,效应通常被用来描述环境因素对生物或物体的影响。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中部分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吸收和放射地球表面的热辐射,导致地球的平均气温升高的现象。
这一效应对于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还有污染效应。
污染效应是指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和土地资源的不利影响。
例如,空气污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增加,水体污染对于水生生物造成生存威胁,土壤污染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四、社会学中的效应在社会学中,效应通常被用来描述社会现象和行为模式中的结果和反应。
十大经济学效应的名词解释
十大效应的名词解释效应之一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这是一种混沌现象。
由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
也可以解释为: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都将可能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效应之二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
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有相类之处,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
效应之三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被称为“从众效应”。
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自己并不会思考事件的意义。
羊群效应是诉诸群众谬误的基础。
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效应之四鲶鱼效应即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
其实质是一种负激励,是激活员工队伍之奥秘。
效应之五木桶效应指一只水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
是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
名词解释:1.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当经济资源有多种用途时,把资源投入到某一种特定用途以后,在放弃其他的用途中,是指当经济资源有多种用途时,把资源投入到某一种特定用途以后,在放弃其他的用途中,可能给选择者带来最大的利益。
=经济成本=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显性成本2. 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该商品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支付而且能够购买到的商品的数量。
购买到的商品的数量。
3. 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该商品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
品的数量。
4. 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应量相等时的价格。
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5. 需求的价格弹性:商品需求量随价格变化的反映程度即需求的价格弹性,通常被简称为需求弹性,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6.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也称为需求交叉弹性,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它是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它的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率的比值。
率的比值。
7. 供给弹性:商品供给量随价格变化的反映程度即供给的价格弹性,通常被简称为供给弹性。
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商品供给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
与价格变动率之比。
8. 效用:商品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
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9. 边际效用(边际效用(MU MU MU):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增加的满足,也就是增加一个单位商):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增加的满足,也就是增加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带来的总效用的增量。
10.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增加,总效用是增加的,总效用是增加的,总效用是增加的,但是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但是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经济学各种效应
●所谓“口红效应”是指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在美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
人们认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消费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
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
另一方面,经济的衰退会让一些低收入者,改变他们攒钱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等计划,反而能腾出一些“小闲钱”,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
●所谓溢出效应,是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
这是书上的定义,简而言之,就是某项活动要有外部收益,而且是活动的主体得不到的收益。
上面说到的交通,学校是放假的行为主体,放假了,老师同学都高兴,这是它的可预期的内部收益;由此,家长不需要再在城里开着车七拐八绕地送孩子上学,交通畅通了,这就是外部收益,是溢出来的,所以和学校无关的人也分享到了交通改善的好处。
●“集聚效应”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
●经济学中的规模效应是根据边际成本递减推导出来的,就是说企业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混合成本则可以分解为这两种成本,在生产规模扩大后,变动成本同比例增加而固定成本不增加,所以单位产品成本就会下降,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就会上升。
规模效应因此又称规模经济,即因规模增大带来的经济效益提高,但是规模过大可能产生信息传递速度慢且造成信息失真、管理官僚化等弊端,反而产生“规模不经济”。
●辐射效应是指射线同物质的相互作用。
所有的射线,不管它是带电的或是不带电的,也不管是粒子还是电磁波,它们都能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当它们穿过物质时,或者是被物质部分地或全部地吸收,或者是从一定厚度的物质中穿透出去。
经济辐射效应是指以城市为经济发展的基点,通过其较强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人才等资源优势,带动周围乡村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
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
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1.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扩大,产品平均成本下降的情况。
如果产品平均成本岁生产规模扩大而上升,则称规模不经济。
2.基尼系数:不平等面积与完全平等面积之比,一种衡量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标准。
3.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4.挤出效应:当政府支出增加时,或税收减少时,货币需求会增加,在货币供给既定情况下,利率会上升,私人部门的投资会受到抑制,产生政府支出挤出私人投资的现象。
5.经济租金:是指在长期内,一切要素都可流动,因此,要想使这些要素留在该行业,厂商付给它们的报酬必须超过它们转移到其他行业所能获得的最大报酬。
6.流动性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种利率不大可能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上升而只会跌落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被称为“流动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
7.纳什均衡:是指参与博弈的每一局中在给定其他局中人策略的条件下选择上策所构成的一种策略组合。
8.通货膨胀:一般指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普遍的上升过程,或是说货币价值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下降过程。
9.替代效应:是因该种商品名义价格变化,而导致的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组合中,该商品与其他商品之间的替代。
10.收入效应:是在名义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因一种商品名义价格变化,而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变化,而导致的消费者所购商品总量的变化。
11.准租金:工厂、机器和其他耐用性设备固定性很强,不易从这个产业转往其他产业,有些具有类似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垂直的土地供给曲线,因此,使用这些设备的租金有时也称准地租。
12.自然失业率:这一概念是由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提出的,他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析微观经济学B比较静态分析(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要说明事物从一种均衡状态变动到另一种均衡状态时,考察或比较原有已知条件变化后均衡状态发生了何种相应的变化,)并把新旧均衡状态加以比较;(P13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简写为MRS)指在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为了增加1单位某种商品而需要减少的另一种商品的单位数。
(P)59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MP)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投入所增加的产量。
(P10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也称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或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即在议定技术水平条件下,在其他投入要素保持不变时,对一种生产要素每次增加相同的数量,产量的增加在达到一定点后将会下降,也即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将会减少;(P103)边际技术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简写为MRTS)良好性状的等产量曲线凸向远点,斜率为负。
等产量曲线的斜率也有一个重要的经济学解释。
它度量厂商为保持产出量不便,必须以一种投入替代另一种投入的比率;(P109)C成本函数(cost function)表示议定产量与生产该产量的最低成本之间的关系;(P119)产品转换曲线(product transformation curve)表示在技术不便的条件下,使用一定的要素投入可以生产不同数量组合的两种产品。
(P131)D动态分析(dynamic analysis)则是考察均衡的实际变化过程或路径,说明某一时点上经济变量的变动如何影响下一时点上该经济变量的变动,以及这种变动对整个均衡)状态变动的影响;(P13等产量曲线(isoquant line)所表示的是能够生产某种既定产量的两种投入的各种有效的组合。
边际效应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边际效应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边际效应是微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个体或企业在作出决策时的最后一单位变动带来的效果。
边际效应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包括生产、消费和投资等方面。
在生产领域,边际效应指的是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生产要素的效果。
生产过程中,随着增加某个生产要素的数量,产出量会出现递增但递减的趋势。
当增加的生产要素较少时,边际效应为正,即产出的增加大于增加的生产要素。
然而,当增加的生产要素较多时,边际效应递减,即产出的增加小于增加的生产要素。
边际效应递减的原因是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递减。
在消费领域,边际效应可以解释为消费者对于每单位产品的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是指通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而改变的满足感受。
消费者会根据边际效用来决策是否继续购买更多产品。
当消费者对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减时,他们往往会停止购买,因为每单位产品所提供的满足感受递减。
在投资领域,边际效应用于衡量新增投资对于收益的影响。
例如,当企业考虑增加一单位的投资时,他们会比较边际投资收益与边际投资成本之间的差异。
如果边际投资收益大于边际投资成本,企业往往会选择进行投资。
然而,当边际投资收益小于边际投资成本时,企业会选择停止投资,因为新增投资无法带来更多的收益。
总之,边际效应是微观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用于解释个体或企业在决策时,最后一单位变动所带来的效果。
边际效应在生产、消费和
投资等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个体和企业做出理性决策,并优化资源配置。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挤出效应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挤出效应挤出效应,即在宏观经济中的一种现象,指的是政府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以刺激经济增长时,自私理性的个体通过增加储蓄或削减支出来平衡其个人财务状况,从而减少了有效需求,从而抵消了政府的刺激作用。
具体来说,当政府采取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等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时,个人和家庭可能会预见到这些政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赤字,从而可能导致未来税收增加或者公共债务增加。
为了应对这种预期,个体往往会增加储蓄或削减当前支出,以平衡个人财务状况或者为未来支付更高的税收做准备。
这种行为会导致整体的私人消费和投资支出减少,从而减少了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抵消了政府的刺激效果,形成了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的出现可能导致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不如预期,甚至适得其反。
此外,挤出效应还可能对国民储蓄率产生正向影响,但也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放缓或失速。
需要注意的是,挤出效应的具体影响与经济状况、政策实施方式等因素息息相关。
因此,在实际经济政策制定中,应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降低挤出效应的发生,或采取其他相应措施来解决其带来的问题。
经济学效应大全及解释
经济学效应大全及解释经济学效应是一个庞大的主题,涵盖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和现象。
这些效应在市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理解经济行为和预测市场趋势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主要的经济学效应及其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主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它们描述了市场中的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关系。
供给是指卖家在一定条件下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数量,而需求是指买家在一定条件下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数量。
当供给和需求相遇并达到平衡时,市场价格就形成了。
其中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效应是供需定律。
这个效应表明,当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时,市场价格上升,数量增加;当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时,市场价格下降,数量增加。
这个效应解释了市场价格和数量如何受到需求和供给变化的影响。
另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效应是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从购买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额外收益,而生产者剩余是指卖家从出售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额外收益。
这两个概念对于评估市场交易的效率和公平性非常重要。
此外,还有一个著名的经济学效应叫做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是指随着某一变量的增加,另一个变量的增加量或减少量是多少。
在经济学中,边际效应通常用来描述消费行为中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引起的额外收益或损失。
除了这些效应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经济学效应,如羊群效应、锚定效应、马太效应等等。
这些效应都对于解释市场行为和市场趋势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经济学效应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主题。
理解这些效应对于预测市场趋势和评估市场交易的效率都非常有帮助。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效应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规律,而是在一定条件下成立的。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
在未来,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经济学效应的应用也会不断发展和演变。
我们需要保持关注和学习的态度,不断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效应,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的挑战和机遇。
棘轮效应经济学名词解释
棘轮效应经济学名词解释
棘轮效应是一种经济学现象,指的是一种递增的循环效应。
在这种效应中,一次经济事件会引发另一次类似的事件,然后再次引发类似事件,如此往复,最终形成一个循环。
这种循环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会导致经济问题的恶化。
棘轮效应在经济中的例子包括负面的经济衰退,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
当经济处于衰退期时,企业会减少投资和招聘,这会导致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减少,从而导致更多的企业关门和员工失业,导致进一步的经济恶化。
同样,通货膨胀也可能导致棘轮效应,因为它可能导致企业加价,从而导致消费者减少购买力,从而导致更多的企业加价。
棘轮效应可以通过政府的干预来减轻,例如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和降低通货膨胀率。
此外,企业也可以通过在经济不景气时增加投资来打破棘轮效应。
- 1 -。
经济学中的效应
经济学中的效应简介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和决策制定的一门学科。
在经济学中,效应是指某种行为或事件引起的结果或影响。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各种效应来理解经济体系的运作和预测市场动态。
本文将介绍经济学中常见的几种效应,包括供求效应、边际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等。
1. 供求效应供求效应是指市场上供给和需求变动对价格和数量的影响。
在经济学中,供求关系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数量。
当供给增加或需求减少时,市场价格往往下降,而数量则增加。
相反,当供给减少或需求增加时,市场价格升高,而数量减少。
供求效应是市场经济中价格和数量调整的基础,对于理解市场行为和预测市场趋势至关重要。
边际效应是指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产出或消费对总体效益的影响。
在经济学中,边际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用于衡量边际变动对经济决策的影响。
边际效应可以是正向的,即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出或消费带来的总体效益增加,也可以是负向的,即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出或消费带来的总体效益减少。
边际效应对于制定最优经济决策和资源配置非常重要。
3. 收入效应收入效应是指收入变化对个体或市场需求的影响。
收入效应可以分为正常品和劣等品的效应。
对于正常品而言,收入增加会导致需求增加,而收入减少会导致需求减少;对于劣等品而言,收入增加会导致需求减少,而收入减少会导致需求增加。
收入效应在经济学中有助于理解消费者行为和市场需求变动。
替代效应是指当某一商品的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倾向于替代其他价格相对较低的商品。
替代效应是由消费者对替代品的偏好和成本考虑所决定的。
当价格上升时,消费者会寻找能够替代原商品的替代品,从而调整消费决策。
替代效应对于分析价格变动对消费者行为和市场结构的影响非常重要。
结论经济学中的效应是研究经济系统运作和预测市场动态的重要工具。
供求效应解释了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变动,边际效应帮助制定最优经济决策,收入效应描述了收入变化对需求的影响,替代效应解释了价格变动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效应,经济学家能够更好地分析经济现象并提出政策建议,为经济体系的发展做出贡献。
经济学效应名词解释
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
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
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
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
这是何故呢?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
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
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
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刺猬法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手表定律: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
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在企业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者个人无所适从。
经济学的各种效应
经济学的各种效应
经济学研究的范围广泛,有许多不同的效应。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经济学效应:
1. 边际效应:当一个人或企业增加一单位产量或消费时,边际效应是这些增量的变化。
2. 外部性效应:当一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对其他人或企业产生影响时,外部性效应就会发生。
例如,当企业污染对周边地区的环境造成危害时,就会产生负面的外部性效应。
3.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当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就商品价格达成一个协议时,消费者和生产者能够从交易中获得的额外价值被称为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4. 动态效应:动态效应指当时间因素在经济学分析中考虑时,经济变化的效应。
5. 信息不对称效应:当一方拥有更多关于交易的信息时,信息不对称效应就会发生。
例如,当卖家知道比买家更多的信息时,就会发生信息不对称效应。
这些只是经济学效应的一些例子。
经济学家使用这些效应来分析经济活动、政策和行为,以便更好地理解经济体系的功能和影响。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
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
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
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
这是何故呢?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
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
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
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刺猬法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手表定律: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
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在企业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者个人无所适从。
二八定律(巴莱多定律):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社会约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
这种统计的不平衡性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是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告诉我们,不要平均地分析、处理和看待问题,企业经营和管理中要抓住关键的少数;要找出那些能给企业带来80%利润、总量却仅占20%的关键客户,加强服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领导人要对工作认真分类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决主要问题、抓主要项目上。
木桶理论: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马太效应:《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鸟笼逻辑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
这就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
”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
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破窗效应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
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
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
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
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
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
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
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
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责任分散效应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
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
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
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
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
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
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
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
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帕金森定律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
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
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
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
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晕轮效应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
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
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
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
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
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
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
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
实验的第一阶段是从1924年11月开始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益的关系,设为实验组和控制组。
结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实验组产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变的控制组产量也增加。
另外,有试验了工资报酬、工间休息时间、每日工作长度和每周工作天数等因素,也看不出这些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益有何直接影响。
第二阶段的试验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领导的,着重研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被实验者在精神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参加试验的工人被置于专门的实验室并由研究人员领导,其社会状况发生了变化,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参与试验的感觉,觉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从而使工人从社会角度方面被激励,促进产量上升。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和老师所接受和赞赏的,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习得性无助实验习得性无助效应最早有奥弗米尔和西里格曼发现,后来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