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

合集下载

试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试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试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建设: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实体经济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 政治建设: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组织、制度、纪律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3. 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4. 社会建设:构建人人有责、人人有功、人人有获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5. 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这些主要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建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体系,不断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地发展和建设 和谐文化,其根本任务是用“和谐”的思想方法来思 考问题、解决矛盾。必须建立和发展以和谐为核心的 价值体系,作为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思想内核;大力 倡导和谐的思想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谐的价值 取向;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以及法律规范、行为准则, 以指导和约束各种社会行为。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
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 由发展的条件”,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 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 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 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
民公 诚 人充 安主平 信 与满 定法正 友 自活 有治义 爱 然力 序和谐相处
愿才依 积 调 到 善 社 就全望能法极,正,会是就体就就得得治因人确社保生就是人是是到到国素民处会持产是能民社社尊发方得内理秩安发全够平会会重挥略到部,序定展社使等主个组,,得广矛社良团,会一友义方织创创到泛盾会好结生互切爱民面机造造切调和公,。活帮有、主的制活成实动其平人富互利融得利健动果落。他和民裕助于洽到 益 全得得实社 正 群,、社相充得,到到,会义众生诚会处分到社支肯各矛得安态实进。发妥会持定方盾到居良守步扬善管,。面得切乐好信的,协理创业。,创完造,造 实维护和实现 。
(1)社会管理理念不科学 (2)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 (3)社会管理法律政策不完善 (4)社会管理方法不适应发展需要
三、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3.把握创新社会管理领域新特点

社会建设的名词解释

社会建设的名词解释

社会建设的名词解释社会建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人们共同努力,着力于改善社会环境、提升社会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活动。

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和社会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繁荣与稳定的关键。

一、社会建设的意义社会建设是一种全面的、长期的发展过程,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和社会的进步。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建设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确保人民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建设对于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社会建设为人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社会建设包括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以确保人民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同时,社会建设还关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问题,致力于打造一个宜居宜业的社会生活环境。

其次,社会建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社会建设重视增加社会公平,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减少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通过建设法治社会和健全的社会制度,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再次,社会建设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社会建设强调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教育水平,培养人民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社会建设还注重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国家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最后,社会建设促进了国家整体力量的增长。

社会建设强调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推动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社会建设还注重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二、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建设的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环境建设、社会公平和法治建设等方面。

经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

它强调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经济条件,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人民的收入和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繁荣。

社会建设的七个重点领域

社会建设的七个重点领域

社会建设的七个重点领域
1、改善人民福祉:妥善处理好棚户改造、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等政策,努力改善民生,创造良好条件,使人民群众有更多收获,提高民生福祉。

2、发展教育事业:教育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内需,深入
推进教育公平,提高师资力量,通过学校建设、考试改革、教学改革等措施,持续改善教
育环境,促进教育发展。

3、科学技术进步:加强科研工作,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信息技术、生
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推动科技及工业结构的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4、保障社会治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依法治国,加强反腐倡廉,强化社会体
制建设,提升法治水平。

加强舆论监督,及时查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打
击涉黑涉恶。

5、改善自然环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加强节能减排,严格污
染排放标准,促进绿色环保发展,防治污染和恶化自然环境,改善生态环境。

6、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公平正义,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国家和社会
养老保障制度,实物保障制度和待遇保障制度,提供全民健康保障,降低城乡居民生活成本,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7、加强文化建设:以爱国主义为引领,完善文化产业体系,加强政策改革,支持文
化创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扩大文化对外交流,构建文化强国。

名词解释社会建设

名词解释社会建设

名词解释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有计划地,带头持续的实施政策,以改善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发展的活动。

其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建设、社会文化建设和环境保护。

经济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旨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国民生活水平,社会福利最大化。

经济建设的重点在于发展基础设施、提高工业生产能力、改善经济结构、完善市场机制等。

社会文化建设包括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心理发展和推进文化的发展,旨在建立和谐的社会精神,实现良性的社会发展与发展。

社会文化建设的重点是提高国民素质,改善公共管理,促进法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挥文化遗产的作用,增强社会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服务业发展等。

环境保护是指政府和社会有计划、有秩序地建设和管理自然资源,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资源,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得到充分的保护,以及维护社会环境的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的一项重要活动。

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仅是促进经济的发展,更好地改善民生,而是必须考虑经济建设、社会文化建设及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整体发展。

政府应该制定有效的政策,加强社会各领域的协作,为人民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实现幸福生活,营造一个安全、文明、多元化的社会空间。

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关口,面临新的挑战,社会建设也面临诸多新情况。

我们将加强社会建设,改革创新,强化治理,提高服务能力,把社会建设推向前进。

社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大投入,精心组织安排,科学配置,将经济建设、社会文化建设、环境保护等有机结合起来,各得其所,谋求协调发展。

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全体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生活。

社会建设的内容包括

社会建设的内容包括

社会建设的内容包括一、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道路、桥梁、铁路、机场、港口、水利工程等。

良好的基础设施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例如,畅通的道路和便捷的交通网络可以促进商品流通和人员往来,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教育体系建设。

教育体系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是国家长治久安、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体系建设包括学校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

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

三、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健康是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包括医院建设、医疗设备更新、医护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

健全的医疗卫生体系可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繁荣。

四、环境保护与治理。

环境保护与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是维护人民生存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环境保护与治理包括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五、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建设良好的社会治理体系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包括法治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

健全的社会治理体系可以提高社会管理效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总结,社会建设的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体系建设、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环境保护与治理、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等方面。

这些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建设体系。

只有全面推进这些内容的建设,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五位一体指的是什么

五位一体指的是什么

“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之一,五位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大建设之间是有普遍联系的。

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这五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

中共党代会报告首次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建设并列,将为中国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必须深刻理解五大建设的丰富内涵。

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是一种辩证的思想,五大建设之间是有普遍联系的。

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这五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

五位一体总布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体现了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

五位一体总布局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依据、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有机统一,对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意义重大。

社会建设的理解

社会建设的理解

社会建设的理解
社会建设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着力改善社会各个方面的状况,提高整体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这一概念涉及到经济、文化、教育、卫生、法治、环境等多个领域,旨在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社会建设的一些关键方面:
1. 经济建设: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促进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教育建设:投资于教育资源、改善教育质量,提高国民素质和综合素养,促使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3. 文化建设: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促进文艺、体育、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培养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念。

4.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为居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

5. 法治建设: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法治水平,加强司法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6. 卫生建设: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公共卫生防控。

7. 社会公平和公正:减少社会不平等,通过合理的财富分配、教育机会平等等方式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

8.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采取措施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9. 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加强公民的参与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的自治和共建。

社会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
以及每个公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通过社会建设,社会可以更好地适应变革、提高生活质量,并在整体上实现更好的社会发展。

什么是社会建设

什么是社会建设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
郁建兴教授、何子英副教授主讲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第一讲
什么是社会建设?
十八大报告论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目标和任务的提出,是对现代化建设内容的丰富 、拓展和完善。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这是对社会 建设概念的清晰、全面界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党委领导、 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 制,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源 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十七大报告》,2007)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 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 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 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 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 会和谐稳定。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 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十七届五中全会)
偏好增长、出口、工业、小农和权力。
社会民生建设滞后
社会管理亟待加强
社会建设目标与任务的提出
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提出科学发展 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 发展”。
十六届四中全会(2004):首次把和谐社 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 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 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 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 础。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 调发展。
社会建设总体思路和目标: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 人人共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展道路的根本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方面。

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幸福、富裕、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特点是:1.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人民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建设要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3. 均衡发展:社会建设要注重区域间、城乡间的均衡发展,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发展的红利。

4. 创新驱动:社会建设要紧紧围绕科技、教育、文化等创新领域,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

5. 网络普及和信息化:社会建设要紧密结合信息化,推动数字经济和智慧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6. 依法治国:社会建设要坚持以宪法为核心、以法治国为基本原则,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社会公平正义。

7. 生态文明:社会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1. 教育事业建设:加强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培养民族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文化事业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

3. 卫生事业建设:加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改善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水平,构建健康中国。

4.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5. 就业和扶贫事业建设:积极推进就业政策,通过扶贫政策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6. 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内容

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内容

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内容
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基本需求,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系列举措。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教育建设: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

建设优质的学校和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2. 医疗卫生保障: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力量的建设。

提供更公平、更可靠、更可及的医疗保障,确保人民的身体健康。

3. 就业创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促进就业稳定和就业质量提高。

同时,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竞争力。

4.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住房保障等,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

5. 住房保障: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改善住房条件,推动农村危房改造和城镇棚户区改造,解决人民的住房困难。

6. 环境保护: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推动可持续发展,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生活方式。

7. 文化建设: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公共文化服务。

8. 社会治理创新: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

建设和谐社会,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和公信力。

以上是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一些主要内容。

通过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和保障人民基本权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六大建设_精品文档

六大建设_精品文档

六大建设前言在我国发展的进程中,六大建设是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六个一批”工程。

这六个方面的建设是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六大建设的内容和意义。

一、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六大建设中最重要的一项。

它主要包括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和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

通过扩大内需,我国可以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让我国经济更加健康、平衡;而推动产业升级和提高创新能力则是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关键。

二、政治建设政治建设是指适应新时代要求,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水平和党的执政能力的过程。

这包括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加强党内监督等方面。

通过加强党的领导,我国可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可以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而加强党内监督则可以有效预防和惩治腐败现象。

三、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这包括加强文化自信、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等方面。

通过加强文化自信,我国可以塑造更加自信、开放的国家形象;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丰富人民精神生活;而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则可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四、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指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治安稳定的过程。

这包括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社会保障、推进教育公平等方面。

通过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国可以实现社会规范化、法治化;加强社会保障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推进教育公平则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五、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指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

这包括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通过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我国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可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五个建设是指什么内容

五个建设是指什么内容

五个建设是指什么内容五个建设是指国家提出的发展战略,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建设的重要内容。

五个建设的提出,是为了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目标。

那么,五个建设具体指的是什么内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经济建设是指国家在经济领域进行的各项建设工作。

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

经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保障。

其次,政治建设是指国家在政治领域进行的各项建设工作。

包括加强法治建设,推进民主政治,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保障人民权益等。

政治建设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

再次,文化建设是指国家在文化领域进行的各项建设工作。

包括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高人民文化素质等。

文化建设是国家民族精神的守护者,是实现国家文化繁荣的重要保障。

此外,社会建设是指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的各项建设工作。

包括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教育医疗事业发展,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等。

社会建设是国家民生幸福的保障,是实现国家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条件。

最后,生态建设是指国家在生态环境领域进行的各项建设工作。

包括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资源节约利用,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保障人民生存环境等。

生态建设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条件。

综上所述,五个建设是指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进行的全面建设工作。

这些建设内容涵盖了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保障。

只有全面推进五个建设,才能够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

因此,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应该高度重视五个建设,积极参与其中,共同推动国家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3)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 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 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 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 注重公平。 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 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 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 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 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 重大作用——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根本目的——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基本途径——一是‚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的高度,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二是‚必须‛以 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三是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 革。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 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 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 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 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 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3.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建设的认识和深化过程
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定,从第六个五年




计划开始,《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增加了‚社会发展‛内 容。 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 加了‚社会更加和谐‛这一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任务和‚社会建设‛的概念。 中共十七大进一步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的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对社会建设的任务和 政策进行了专章论述。 中共十八大专章论述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 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五位一体”之四--社会建设

“五位一体”之四--社会建设

• (二)十八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提出的社会建设目标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 体实现;全面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 提高,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 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 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 (三)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社会体制 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 第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 全会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 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 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 院管理制度,实施食品安全战略。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 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 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 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 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 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 惠及全体人民。
•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二,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第三,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第四,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社会治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治理地位日益重要。解决我国 在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必须深入认识新形势 下社会治理规律,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思路、体制机 制、方法手段,提高社会管理能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 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 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 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 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建设主要包括教育事业、科技事业、文化事业、医疗卫生、体育事业、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区建设、旅游事业、人口与计划生育等方面。

公众性、公用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是社会事业最主要的特征。

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社会学思想,主张或提倡整个社会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的一种社会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
1、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一特征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围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要求,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理念,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2、坚持不要争论姓社姓资的信念,用实践检验一切。

3、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五位一体的社会建设的内容

五位一体的社会建设的内容

五位一体的社会建设的内容五位一体的社会建设的内容分别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

其中,经济建设是国家全面发展的核心,而政治建设则是国家建设的重要保证。

文化、社会建设是实现全面发展的理念和方向,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国家全面发展的核心。

它包括发展新型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创新创造发展新动能等内容。

新型经济和科技创新是当前发展的重点,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推动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政治建设政治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要保证。

它包括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内容。

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是当前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党性教育,提高党员素质,加强组织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领导力。

三、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实现全面发展的理念和方向。

它包括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文化产业质量和效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等内容。

加强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文化自信。

四、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实现全面发展的理念和方向。

它包括加强社会治理、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和谐稳定等内容。

加强社会建设,可以增强社会治理能力,提高社会稳定性和公共服务水平。

五、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它包括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循环经济等内容。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之,五位一体的社会建设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各门各派、各行各业共同努力,以实现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发展。

名词解释社会建设

名词解释社会建设

名词解释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面向全体人民的大型社会工程,其目标是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基本内容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内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社会建设的实践要求有计划有效地实施社会改革,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社会稳定,调节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公正,改善人民福祉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社会建设是发展国家实力、满足全体人民需求和实现国家宏伟理想的重要措施。

社会建设要求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结构的改革,尽可能减少社会矛盾,培养社会伦理,鼓励社会参与以及形成以公平、可持续为导向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模式。

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1)经济建设,即通过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逐步完善市场机制,加快现代化的发展步伐,提高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全民需求的质量和效率;(2)政治建设,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发展路线,推进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形态建设,改革和完善政治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3)文化建设,指发展先进文化并用它影响、指导全社会各阶层,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4)一般民生领域的建设,即以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为重点,改善生活质量和完善民生服务体系,全面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受;(5)环境保护,指发展科技和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国土、资源、环境和气候等自然优势,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建设。

社会建设的实现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这些措施包括:(1)加强党的领导和政府的职责责任,形成有效的社会建设制度;(2)统筹谋划和落实好社会建设的战略规划;(3)创新社会建设模式,加强社会管理、调节政治关系、深化社会改革、改善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4)畅通社会信息,提高人们文化素质,增强全社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体意志和团结。

社会建设的终极目的是服务全民,满足人民的精神和物质需求。

当下,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改革,强化制度建设,增强公众参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实现全面发展、共同富裕、更高层次的社会建设。

第5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5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5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制度。

2.掌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3.认识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意义、目标和着力点。

4.认识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任务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现实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社会建设“社会建设”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

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建设,是指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进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对于社会建设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后,当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经济建设”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概念。

但在经济建设的同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定,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增加了“社会发展”内容。

此后,人口、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卫生健康、科技教育、社会管理等社会发展的内容逐步充实。

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加了“社会更加和谐”这一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社会建设”的概念,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变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新格局。

中共十七大进一步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对社会建设的任务和政策进行了专章论述。

伴随对社会建设认识的逐步深化,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篇社会建设着力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认真贯彻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构建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社会建设;坚持包容性增长发展理念,创造平等机会和环境,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强化公共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十章加快城镇化进程构建特色城镇体系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以县城建设为龙头,以城镇建设为支撑,以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积极构建经济支撑有力、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人居环境优美、发展协调有序的现代城镇体系。

“十二五”末,城镇化率力争达到45%。

第一节加快县城建设步伐,增强县城带动功能——拉大县城框架。

“十二五”期间,县城建设的重点是在搞好老城区改造提升的同时,加快实施“东西兼顾、南北协调、两岸对应”发展战略,以拉大县城框架、扩大县城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县城功能为重点,加快县城建设。

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10年的9.7平方公里扩大12.38平方公里,力争达到1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力争由2010年的9.5万人发展到2015年的20万人左右。

——加快滨河新城建设。

沿城区洛河段修建防洪堤坝,营造防护林带,修建橡胶拦河坝,聚集水面,新建古城路洛河大桥,推动县城跨洛河两岸发展。

——改善城区环境,提升县城档次。

对城区内5条涧河进行综合整治,绿化美化,将防洪渠、涧河与洛河连通形成绕城水系;进一步扩大凤翼山生态园绿化规模,提高品位档次,构筑县城北部绿色屏障;实施永宁湖综合提升工程,对永宁湖周边实施高标准整体开发。

——加强城市路网建设。

“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建京宁南路、翔梧南路、滨河大道、中扩北路、古城南路、永宁大道西段、建设路、福宁大道东段等8条城区道路,新增城区道路32.5公里;高标准完成高速公路县城出口引线工程建设,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

——加大城中村及城郊村改造力度。

“十二五”期间计划实施王东、王西、中原、经局、王协、寨沟、西街、西关、东关等9个城中村整体改造,改造面积2500亩,建设面积60万平方米。

——加速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围绕产业集聚区发展,合理规划产业集聚区周边中小学校、幼儿园、医院、汽车站、住宅区、商贸餐饮、娱乐休闲等配套设施,以配套设施的完善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真正实现产城融合。

强化城市管理,积极争创国家卫生县城和园林县城。

第二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引导农村居民直接进城,走跨越式的农村城市化道路。

加快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步伐,消除农民进城的体制性障碍;调整完善农民入城的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等方面制度和措施,为进城农民稳得住提供制度性保障,引导具备条件的农民群众自愿放弃责任田和宅基地,直接进入县城定居就业,力争使县城成为今后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主渠道。

——加快发展小城镇,增强小城镇聚集能力。

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搞好村镇规划,加快实施乡镇政府所在地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各乡镇公共服务承载能力;逐步实施乡镇学校、卫生院等公益设施改造,提升公益事业保障水平;加快发展乡镇经济,尽快形成一批以工矿业、商贸、旅游为主导的特色名镇,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向小城镇集聚。

重点加快下峪、上戈、河底、兴华四个建制镇发展步伐,稳步推进撤乡建镇,增强小城镇集聚能力,充分发挥城镇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作用,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十一章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认真贯彻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积极利用倒逼机制,着力推动节能减排,积极实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节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节约与开发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按照有限、有序、有偿开发的原则,加强对能源、土地、淡水、矿产等各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第一节加强环境保护,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从源头杜绝污染项目入驻。

突出抓好矿区生态恢复、工业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置、规模养殖场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确保全县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新建中水回用工程和城区第二污水处理厂,稳步推进乡镇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建设,通过治污设施的建成投用,确保全县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结合新农村建设,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活动,使我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构筑林业生态大县,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助推洛宁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争创省级“生态模范县”。

专栏8 重点生态环保项目投资额序号项目名称投资主体投运时间(万元)1 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国家投资5500 20122 洛宁县中水回用项目国家投资3000 20123 洛宁县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国家投资2429 2015废弃矿山、尾矿库、高速路等生态恢4国家投资11000 2015 复项目5 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国家投资1975 20146 环境保护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国家投资1304 20157 生态村及乡镇创建工程国家投资1000 20158 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国家投资28250 2015第十二章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重点解决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群众就医等关系民生发展的突出问题,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县人民。

第一节优先发展教育整合教育资源,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集中实施一批教育基础设施项目,全面改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促进我县教育均衡发展。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全面发展基础教育,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稳步发展职业教育。

“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建项目学校15所,扩建项目学校31所,新增校舍面积31.4万平方米。

一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在城区规划新建县直第二幼儿园、县直第三幼儿园、城关镇中心幼儿园、回族镇中心幼儿园等4所幼儿园,使城区在院幼儿达到8000人,缓解城区适龄幼儿入园难问题;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逐步增加乡镇公办幼儿园数量。

二是全面发展基础教育。

突出抓好城区中小学建设。

城区小学建设方面,新建城区第四实验小学、第五实验小学和城关镇中心小学等3所小学,扩建实验一小、实验二小、实验三小、王东小学、王西小学和东城小学等6所小学,使城区小学在校生规模达到2万人;初中建设方面,新建城区第三实验中学,扩建实验一中、实验二中、王东中学、王西中学、东关中学、西街中学等6所初中,使城区初中在校生规模达到13000人。

乡镇中小学建设方面完成河底镇中心小学、小界乡初级中学等17所中小学扩建。

三是大力发展高中教育。

实施一高中、洛宁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扩建,力争2015年全县高中教育在校生达到1万人。

四是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实施洛宁县聋哑学校扩建,提高特殊教育办学水平。

五是集中开展危房改造、抗震加固工程,基本实现中小学校舍安全达标。

六是落实民办学校各项政策,规范民办教育行为,提高管理水平。

七是优化教师结构,搞好优秀人才引进,不断提高洛宁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节多渠道扩大就业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实施全民创业工程。

“十二五”期间新增就业8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较低水平。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从组织结构、技能培训、劳务信息、权益保障等方面为劳务人员提供服务,引导更多的农民走出农村。

第三节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坚持以公立医院为主导,非公立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办医原则,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好县医院内科综合大楼新建、中医院整体搬迁、卫生监督中心建设、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等9大项目,力争县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规模,保健院达到二级乙等妇幼保健院规模。

加大农村医疗设施建设力度,到2015年所有行政村建立标准化卫生室。

在全县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卫生监督等专业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

进一步扩大新农合覆盖面,提高补贴标准,基本满足农民医疗保健需求,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第四节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同步发展,在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速发展文化产业。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末18个乡镇都要建设好1个标准文化站,388个行政村都要建立农家书屋;搞好洛宁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和休闲娱乐中心建设,在城区高标准规划建设1-3家星级影院,尽快形成一批综合性文化设施,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速发展文化产业。

积极发展节会文化、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文化体育、广播影视、书画及艺术品等主导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业对消费的拉动作用。

充分发掘洛书文化、仓颉文化、绿竹文化等资源优势,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提升,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园区。

继续开展科技文化三下乡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重视发展体育事业,规划在每个城市社区和行政村建设一个设施相对完善的健身活动场所。

第五节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相衔接,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保障体系。

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继续做好双拥优抚保障工作,认真做好对老弱病残和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法律援助工作,努力做到应援尽援。

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建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设施和残疾人康复中心。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设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和气象科技园,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水平。

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力度,解决城市困难群体和进城农民工居住问题。

第六节做好人口计生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重视区域人口均衡发展,加强对人口流动的引导、管理和服务。

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第七节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深化基层民主改革,依法保障人民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力。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加强妇联、共青团、工会工作,大力支持驻军部队建设,积极开展拥军拥属活动,推进军民共建;加强对权力的约束和监督,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预防和惩治腐败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城乡创建工作,构建和谐洛宁。

第八节打造“平安洛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确保安全生产一条底线,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特、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应急保障体系,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健全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认真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促进司法公正,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努力提高公民法制素养,积极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构建平安洛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