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以备考 ---读报偶感

合集下载

以;为本夯基础 以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评析及备考启示

以;为本夯基础  以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评析及备考启示

以“本”为本夯基础以“法”为辅巧做题——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评析及备考启示近年来,全国卷的文言文选文比较单一,都是人物传记,而且一般选自“二十四史”正史。

2016年全国Ⅰ卷《宋史·曾公亮传》,2016年全国Ⅱ卷《明史·陈登云传》,2016年全国Ⅲ卷《明史·傅珪传》;2017年全国Ⅰ卷《宋书·谢弘微传》,2017年全国Ⅱ卷《后汉书·赵憙传》,2017年全国Ⅲ卷《宋史·许将传》;2018年全国Ⅰ卷《晋书·鲁芝传》,2018年全国Ⅱ卷《后汉书·王涣传》,2018年全国Ⅲ卷《宋史·范纯礼传》。

这些传主或为文臣,或为武将,大部分身居高位,有过不凡的业绩,同时贤良方正,道德品质堪称表率,是历史上具有正能量的人物。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他们或清正廉洁的为官作风,或淡泊名利的做人境界,或革故鼎新的雄才大略,或舍身取义的赤胆忠心,或嫉恶如仇的刚正品格,或公正无私的高尚情操。

这些都非常符合“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

2019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依旧是优秀人物的传记,并且全都选自《史记》,全国Ⅰ卷《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全国Ⅱ卷《史记·商君列传》,全国Ⅲ卷《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而全国Ⅰ卷的人物似乎还带着某种历史使命,他的出现唤起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联想与思考,更深的品味与感动。

因为今年高考恰逢端午节,命题老师选择《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文段,可谓匠心独运。

不过他们没有选择屈原,而是选了贾谊。

这既避免了高考押题,又让选文更耐人寻味。

因为看到贾谊,我们就会联想其《吊屈原赋》,就会联想二人同样坎坷悲惨的命运,自然而然就会怀念屈原。

因此,在这个端午节以如此别样的方式来纪念屈原,显得更加意味深长。

【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部编版2020 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考试试题(含解析)

部编版2020 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考试试题(含解析)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杂剧的名称,唐时已经有了。

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状》中述及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时说:成都、华阳两县被驱掠的人中有杂剧丈夫两人。

这是杂剧名称见于记载之始。

南诏进攻成都,在唐文宗太和三年,当时已是唐代晚期。

文中所说“杂剧丈夫两人”,应是在成都演奏的伎工,则杂剧之兴当在其时之前;其盛行一时,则当在宋代。

北宋都城开封习于浅斟低唱。

柳永《鹤冲天》词中有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时风气实是如此,杂剧就不能不受影响。

宋室南渡,临安成为都城,杂剧继续发展。

南宋周密所撰《武林旧事》皆记临安城事,其末篇所记宋杂剧名目多至280种,可见一代盛况。

临安北距建康不远,南朝陈时的旧音历时悠久,临安其时也不能不受到影响。

因此临安的杂剧虽仍保持当年开封正声,恐也难于避免受到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会使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

这一点前人似未多所道及。

金人南迁后,原来的中都开封为元代的大都所代替。

流行于中都的杂剧转而流行于大都。

由于金、元的倡导,杂剧到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高峰。

杂剧名家辈出,不断会集于大都,极一时之盛。

钟嗣成《录鬼簿》中有详备的记载。

大都和中都皆在北方,杂剧既由开封传来,就难免带有北方的音调。

据说当时用的是七声音阶,无入声,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

这样虽合乎北方人的口味,却为南人所不习用,因而就出现了南曲。

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可能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

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自然合于南人的口味。

可以说这样柔缓宛转的声调,自南朝以来大都如此,自然和北方的遒劲朴实的声调不能互相调节,只好改弦更张。

但无论北曲还是南曲,都并未超出杂剧的范畴。

元明之际有了传奇。

传奇出于杂剧,却和杂剧有不同之处。

杂剧皆为四折,出场人物虽不一,主唱却只有一个。

探访姚文元墓地

探访姚文元墓地

探访姚文元墓地作者:叶永烈来源:《人民文摘》2011年第12期最近,我在上海郊区寻访了姚文元的墓。

它坐落于普通墓群之中,墓碑上并没有署姚文元的名字,只写着他的妻子金英的名字。

金英于1996年8月19日病逝。

安葬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谁都没想到这个金英就是姚文元的妻子。

金英病逝时,姚文元尚在服刑期间——虽说离他刑满只有一个多月。

金英出生于1933年4月28日,终年63岁。

她的墓是在姚文元出狱之后的1997年7月建造的。

墓碑是一块黑色大理石,正面刻着四个金字:“真理真情。

”背面刻着一首词《蝶恋花》,虽未标明作者姓名,从词的内容可以判定出自姚文元之手。

这是姚文元专为妻子的墓碑而写的。

墓碑正面刻着的“真理真情”,就是出自这首词。

姚文元过去写过类似顺口溜式的诗。

这首《蝶恋花》倒是他晚年的精心之作。

词意隐晦,“漫漫辛酸,谁解其中意”,而点睛之笔在于“不改初衷”、“真理真情”——这是否表明,一直到生命的终结,姚文元对他自认为的“真理”依然“不改初衷”呢?据公墓负责人告诉笔者,他们当时并不知道这是姚文元妻子之墓,更不知道姚文元病逝之后,也安葬在这个墓中。

他们后来得知,姚文元生前曾几次到这里凭吊妻子。

在“反右”中崭露头角1931年,姚文元出生于作家之家。

父亲姚蓬子是诗人,也写过小说,还翻译过外国文学作品。

姚蓬子曾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时,姚蓬子任执行委员。

他曾与丁玲一起创办左联刊物《北斗》。

1932年,姚蓬子抱着一岁的姚文元去鲁迅家中拜访,鲁迅写了《赠蓬子》一诗,这是姚文元后来所津津乐道的——因为他在那么小的时候就见过鲁迅。

不过,令姚文元沮丧的是,父亲姚蓬子于1933年12月在天津被捕,并于1934年5月14日在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上发表《姚蓬子脱离共产党宣言》,声称“在忏悔过去的错误之余,我完全放弃过去的政治立场,脱离中国共产党,自后决定站在三民主义的旗帜之下……”从此,姚蓬子以开设作家书屋为生。

高二语文基础知识竞赛试题

高二语文基础知识竞赛试题

高二语文基础知识比赛试题时间: 100 分钟总分:100分依据以下资料,回答1-3 题。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机谋。

恰如猛虎卧荒丘,潜藏帮凶忍耐。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

他年若得报冤恨,血染浔阳江口。

——选自《水浒传》第三十九回1.请判断上首词的词牌名为()。

A .水调歌头 B.如梦令 C.西江月 D.沁园春2.依据《水浒传》的描绘,这首词的作词者是()。

A.晁盖B.宋江C.林冲D.吴用3.上首词属于以下哪一类词?()A .小令 B.中调 C.长调 D.古体词4.以下汉字形体演变序次摆列正确的选项是()A、甲骨文、小篆、楷书、行书、隶书B、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C、甲骨文、隶书、小篆、楷书、行书D、隶书、甲骨文、小篆、行书、楷书5. 以下含有悲伤情绪的诗句是:()A、国内存知音,天涯若比邻。

B、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C、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以下文学作品中,哪一个不属于剧本?()A. 《等候戈多》 B . 《伪君子》 C. 《茶社》 D . 《包法利夫人》依据以下资料,回答7-9 题。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陶渊明《读山海经》7.《读山海经》中“孟夏”是指阴历()月。

A.四B.五C.六D.七8.《山海经》属于以下哪一类著作?()A . 神话故事 B.地理著作 C.人物列传 D.文人漫笔9.陶渊明是东晋诗人,名潜,字()。

A. 彦和B.子建C.元亮D.德施依据以下资料,回答10-13 题。

正如各位所知,麦琪是聪慧人,聪慧绝顶的人,他们把礼物带来送给出生在马槽里的耶稣。

他们发明送圣诞礼物这玩意儿。

因为他们是聪慧人,毫无疑问,他们的礼物也是聪慧的礼物,假如碰上两样东西完整同样,可能还拥有互换的权益。

2019高考语文新型语言文字运用题

2019高考语文新型语言文字运用题

2019届流碧高考教育周清试题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1-3题。

这是古城里的一条小街,过去这里显然驻扎过守城的军队,有一排排的营房为证。

现在这里正在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已颇成气候了,砖汉瓦,_________,虽没有皇家气象,却也称得上是_________。

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还立有一个牌坊,上书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章〞。

此联容很好,有__________之妙。

但对得不甚工整,以我之见,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__________。

我上初中的时候,在西湖看到过那副著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当时我心中引发了强烈的震动。

那时正看着"说岳全传",热血沸腾着,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其〔〕,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

我还曾在**看到过一副咏竹楹联,一目之后就永远忘不了,我以为那是最好的咏竹楹联。

容是:"一寸在土已有节,万尺凌云仍虚心〞。

年代长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1.以下在文中括号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回味之无穷,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B.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C.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D.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金碧辉煌华美堂皇妙笔生花差强人意B.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巧夺天工差强人意C.金碧辉煌美轮美奂妙笔生花心满意足D.雕梁画栋华美堂皇巧夺天工心满意足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以下修改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A.由于年代长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B.年代长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但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近年高考语文大复习 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1章 文言文阅读 第1节 整体感知 把脉高考 Ⅰ 补

近年高考语文大复习 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1章 文言文阅读 第1节 整体感知 把脉高考 Ⅰ 补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第1章文言文阅读第1节整体感知把脉高考Ⅰ补-文言文阅读的基础知识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第1章文言文阅读第1节整体感知把脉高考Ⅰ补-文言文阅读的基础知识)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第1章文言文阅读第1节整体感知把脉高考Ⅰ补-文言文阅读的基础知识的全部内容。

第一章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整体感知把脉高考-—研透高考真题,探讨阅读规律年份考点分布选材特点实词虚词筛选信息分析综合翻译简答选材较稳定,以人物传记为主,侧重墓志铭、墓表之类2016√√√√2015√√√√2014√√√√2013√√√√2012√√√√题型较2015年没有变化,继续考查实词、分析综合、翻译和简答题。

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翻译题年年必考,简答题连续三年考查,分析综合题连续两年考查。

命题预测:1.选材可能继续以人物传记为主。

2.题型设置将保持稳定。

Ⅰ。

补——文言文阅读的基础知识一、人物传记1.选文特点高考传记类文本一般包括史传文、各类文人笔记及小说中的人物传记。

多为四五百字的浅易文言文,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恰当的处理,如加注释。

一般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

所选人物不仅有帝王将相,更有普通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义士隐士、贩夫走卒等。

这些人的品格,不外乎“忠、孝、仁、义、礼、智、信、勇”。

选文以叙事为主,含有一定的议论抒情。

虽然经过了命题人的删减调整,但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揭秘姚文元的“成长三部曲”-2019年精选文档

揭秘姚文元的“成长三部曲”-2019年精选文档

揭秘姚文元的“成长三部曲”第一步:批胡风崭露头角胡风在解放前就是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其著作和思想影响了当时一大批青年。

姚文元也曾是胡风的崇拜者,他写了一本((论胡风文艺思想》的书,热情歌颂胡风是“最优秀的理论家”。

但这本书还没出版时,1954年下半年,中国文坛就掀起了批判胡风的浪潮。

姚文元吃惊不小,继而又暗自庆幸:多亏书稿还没有送到出版社。

为了紧跟形势,姚文元马上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在北京《文艺报》1955年一、二期合刊上发表了《分清是非,划清界线》一文。

在文中,姚文元恶毒攻击胡风理论“是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理论……胡风先生已经站到直接违反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去了,已经站到污蔑党的立场上去了”。

第二步:靠《录以备考》成为“新星”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阶级斗争之风总是一阵接一阵地刮个不停。

1955年“反胡风”的斗争刚过,1957年又掀起了“反右派”斗争。

这种政治气候,正符合姚文元的口味,也使他的“打棍子”特长有了用武之地。

毛泽东喜欢看上海的《文汇报》,那天正好看到了姚文元的《教条和原则——和姚雪垠先生讨论》。

在文中,姚文元用词激烈,极尽攻击之能事,可谓是“锋芒毕露”。

联想到不久前看过姚雪垠1956年秋在太湖养病时写的散文《惠泉吃茶记》(毛泽东当时认为姚雪垠有点“知识分子的清高”,好像“别人独醉他独醒”似的),觉得姚文元的文章很有针对性,便向当时的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打听姚文元是何许人也。

1957年2月6曰,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谈及文艺界的问题时,提到姚文元的文章。

毛泽东说:“我们的同志看事物应该是两点论……最近姚蓬子的儿子叫姚文元,写了一篇文章,我看是不错的。

”毛泽东的讲话很快传到了中共上海市委。

一时姚文元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成了上海文艺理论界的一颗“新星”。

当时,中央正在筹备召开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按理说,姚文元是没有资格参加的,但因为有了毛泽东的赞扬,中共上海市委对他另眼相看,姚文元被选为代表赴京参加会议。

山东省潍坊市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

山东省潍坊市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

年潍坊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2019年潍坊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由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三部分组成,总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试题密封线内及答题卡上面的项目填涂清楚。

所有答案都必须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答在本试卷上一律无效。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33分)一、(12分,每小题2分)(一)下面是一份“数字化阅读辩论赛”的辩论陈词,阅读后完成1-3题。

数字化阅读(虽然/即使)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但往往表现为一种“浅阅读”。

浅阅读容易使我们缺乏缜密细致的思考,导至..的信息中..看似读了很多,实则收获有限。

当我们在芜杂流恋忘返....时,大脑就成了零散..信息的跑马场。

所以,数字化阅读时代,我们依然拥有深阅读的权力。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深阅读呢?选择成体系.有深度的作品和广为认可的经典著作,运用顺序渐进、(归根结底/创根问底)、探究(质疑/置疑)的方法去读。

我们(假如/即便)做不到像古人读书那样废寝忘食..的信息中独具慧眼....,不断提升阅....,也应当在纷烦....、皓首穷经读的品位和质量,提高与新时代相适应的能力和素质。

综上所述,数字化阅读中,通过深阅读能使我们成为精神富有、知识广博思维敏捷..的青年。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门槛(kǎn) 导至 流恋忘返B.镇密(zhēn) 芜杂 顺序渐进C.零散(sàn) 纷烦 废寝忘食D.皓首(hào) 敏捷 独具慧眼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项是( )A.虽然 归艰结底 置疑 即便B.即使 创根司底 质疑 假如C.虽然 刨根问底 质疑 即便D.即使 归根结底 置疑 假如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深阅读能使我们成为精神富有、知识广博、思维敏捷的青年。

B.通过深阅读,我们能成为精神富有、知识广博、思维敏捷的青年。

C.深阅读能使我们成为知识广博.思维敏捷精神富有的青年。

普通高等学校2019年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语文冲刺卷(二)含解析

普通高等学校2019年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语文冲刺卷(二)含解析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高三语文(二)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流传千古的名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把玉的完美与人格尊严联系在一起,相比之下的“瓦”就逊色得多。

先秦屈原《卜居》中说“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就是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

在我们的传统认识中,瓦被赋予了很多消极的意义。

而实际上,作为我国古代常用的建筑材料,瓦的发明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今天就来说说瓦。

人们俗称“秦砖汉瓦”,但这并不准确。

就像古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一样,是一种修辞性说法。

其实瓦的出现,比汉代要早得多。

战国时著作《世本》记载:“桀作瓦屋。

”这可能是传说。

桀是夏代有名的暴君,子承父位,未经创业艰难,不可能像神农尝百草,后稷教人稼穑一样去“作瓦屋”。

但陶器的出现,到桀的时代已有三千余年历史。

夏桀为了自己的享乐,让匠人把茅屋改作瓦顶,倒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但至少,今天所说的瓦的形态的出现,不会晚于春秋。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了一次战斗。

齐国的子渊捷追赶洩声子,“射之,中盾瓦”。

“盾瓦”,就是盾牌的瓦形凸面。

可见瓦已是当时人们熟知熟见的东西了。

可是,那时瓦还没有变成专称,其它陶制品,也可以称瓦。

比如“弄瓦之喜”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

“文坛杀手”姚文元

“文坛杀手”姚文元

“文坛杀手”姚文元作者:顾保孜来源:《决策与信息》2010年第06期姚文元从青年团上海卢湾区工委宣传部部长的位置逐步登上了他所执掌的“文坛”宝座,自1955年,批判胡风文章《分清是非,划清界限》引起张春桥的注意后,他一路成为文坛的疯狂“杀手”——1965年11月10日在上海《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引起不小的轰动;1966年5月10日在《解放日报》、《文汇报》发表《评“三家村”──〈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的反动本质》,揭开文革大戏的序幕,为文革一系列批判定下基调;1970年,参与组织了批林批孔和评《水浒》、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等政治运动;他是“池恒”等御用写作班子主管,并一直主管中央的“宣传口”,堪称六、七十年代红得发紫的笔杆子;在文革浩劫高潮时期,毛泽东更封姚文元为“南姚(文元)北戚(本禹)”;文革中,他与江青、张春桥、王洪文结成“四人帮”,1977年,其反党集团被摧毁。

名噪一时的文坛新“星”姚文元,1932年出生于上海一个文化人家庭。

194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7月参加工作,担任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上海卢湾工区委宣传部干事。

1953年~1956年期间,担任卢湾区党委宣传部理论教育科科长。

从文化家庭中走出来的姚文元,在高中时代起,就一直幻想着当一名作家。

他仰慕胡风,为此,他在父亲指点下写成了《论胡风文艺思想》一文。

此文完稿之时,正值1954年“批胡”运动发动之际。

此时的姚文元,秉承了其父姚蓬子——文化投机商人的遗传本领,马上转向,“反戈一击”,在上海文坛以一幅标准的“左派”面孔作了第一次亮相。

也就是在这次运动中,身为《解放日报》社社长兼总编的张春桥看中了姚文元,在张春桥的支持下,姚文元先后发表了13篇批判胡风的文章,他的“棍子”第一次打出了棍威。

1957年6月10日,是姚文元历史上的转折点。

这天,毛泽东打开《文汇报》,发现了一篇短文《录以备考——读报偶感》。

作者名字姚文元。

2023-2024学年江西省新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期末)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江西省新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期末)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江西省新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真实性是信息的基本属性,也是整个媒体报道的首要原则。

真实是信息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媒体的信用所在。

失去真实,信息就失去生命,媒体就失去受众。

1948年通过的《联合国际新闻信条》第一条就对真实提出要求:“报业及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信息绝对准确,不能任意扭曲事实,也不可以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捍卫媒体信息真实是项永不竣工的工程。

当下社会,信息过载,每天有海量信息生产、发布、传播,信息泛滥不免泥沙俱下,真假混杂。

为什么有些媒体报道不想失实却失实了?为什么有些媒体故意说假话、发布失实信息?这就要从信息的生产、传播、受众等多维度、多链条进行考量。

从信息生产传播的过程看,主客观因素的叠加造成信息失实。

第一,媒体的功能定位影响信息真实。

西方有一个颇为流行的新闻定义: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在这些人看来,只要能带来轰动效应、换来经济效益就是新闻。

这种经济至上的新闻观,追求新闻商业化和娱乐化,图的是利而不是新闻真实性,信息失实是自然而然的事;第二,媒体人的主观意志影响信息真实。

从采访写作的角度看,新闻是以最快速度对读者感兴趣的事实进行有选择地报道。

新闻的这种“选择”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媒体的立场、编辑的好恶,也包括媒体人自己的意见甚至是偏见。

在美国新闻学教授汤玛斯·伯纳看来,“新闻是根据事实写的,但本身并不代表真相,不是记者对某件事情的客观描述,尽管记者试图要使他的作品看上去很客观、公正和平衡。

”虽然信息产生于客观现实,但媒体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如何选材立意、怎么传播,都带有媒体人的个人主观意志、政治倾向、情绪爱好。

所以,对于同一个事件的报道,一个记者一个写法,一家媒体有一家媒体的风格和侧重点。

记者在报道中都自觉不自觉地表达对信息的看法意见,流露个人的情感,很容易让“意见”变成新闻事实,让情感控制受众,这就损害了信息的真实性;第三,客观因素影响了信息真实。

山西省运城市临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d无答案)

山西省运城市临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d无答案)

山西省运城市临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历时十余年完成的《中国小说史略》(以下简称《史略》),是中国学术史上较早的古代小说专门史之一。

除了继承中国传统学术的校勘考证方法之外,《史略》还对西方近现代学术方法进行了有效借鉴。

首先,鲁迅重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尝试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小说的某些现象。

对于《世说新语》,鲁迅认为“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正因为这样的社会环境,《世说新语》才会“成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关于宋传奇与唐传奇的不同,鲁迅认为前者“大抵托之古事,不敢及近”,因为“宋好劝惩,摭实而泥,飞动之致,眇不可期,传奇命脉,至斯以绝”。

正是由于宋朝较唐朝重理念,尚说教,好教训,所以宋传奇必然立论“高尚”,强求劝诫,缺少世俗气和人情味,缺少唐传奇的生气和活力。

其次,鲁迅重视核心概念的阐释。

在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中,他在考证的基础上率先阐明了小说概念的内涵。

他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概念到了唐传奇时才真正孕育成熟,“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鲁迅认为唐传奇真正具备了小说“有意识地讲故事”的特征,而且为了讲好故事,开始注重语言和修辞的“文辞华艳”“叙述宛转”等“主体性”元素,并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文体。

再次,鲁迅运用西方近代科学研究的归纳方法,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较为科学的分类并总结其特点。

对于魏晋六朝小说,鲁迅用“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进行分类;对宋代的短篇白话小说,用“话本”和“拟话本”予以命名;对明清小说,则用“人情小说”“神魔小说”“讽刺小说”“狭邪小说”和“谴责小说”分类。

这样的归纳,不但对浩繁的中国古代小说进行了区分,而且较为准确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小说内容或形式上的特点。

鲁迅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阐明了小说与社会的关系,厘清了古代小说概念内涵,归纳分析了其类型和特点,从而使中国古代小说史的书写核心概念明确,研究体系规范,学科意识突出。

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湖北省华中师大一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每个文明系统都会有一个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

在中国的文明系统里,孔子的思想是中国思想的核心。

其实,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全然自创的无本之木。

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文明程度较高的商朝,被文明程度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定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进行反省。

他们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中国北方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

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

“天命”的提出,可以说是第一次使得道德的意义超越了客观的力量。

“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合法化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自己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

《易经》是一本占ト书,似乎是在商周之际完成的。

《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

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的自信,不再有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也必须重新解释。

孔子似乎是对天命意义做新解释的人。

我们不知道孔子是不是真正撰写了《易经》里面一部分传,可是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人的个人使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

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

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

我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就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完成的使命。

后来孔子思想变成中国正统的思想体系时,汉代编辑成书的《礼记•中庸》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过去,我们对《中庸》这段话并不是十分理解。

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

湖北省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备考精编金卷(B)

湖北省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备考精编金卷(B)

湖北省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备考精编金卷(B)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江苏常州“教学研究合作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期中)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录以备考

录以备考

录以备考——读报偶感1957 年 6 月 10 日《文汇报》姚文元同是一条消息,经过不同的编辑同志的编排,其价值竟可以相差十万八千里之遥,这个奇妙的秘诀,是我最近从报纸上得来的。

前几天毛主席在接见共青团代表时发表了讲话。

讲话虽短,含意却极深远。

《解放日报》用特别巨大的铅字和醒目的标题放在第一条新闻,《人民日报》排在当中,标题比《解放日报》要小些,也突出了“团结起来,坚决地勇敢地为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而奋斗。

一切离开社会主义的言论行动都是错误的”。

但《文汇报》呢,却缩小到简直使粗枝大叶的人找不到的地步,或者看了也觉得这是无足轻重的新闻。

其全部地位,大约只有《解放日报》标题用的铅字两个铅字那么大。

到底是什么缘故使三个报纸编辑部对一条新闻的估价相差如此之远呢?是因为《解放日报》认为这条消息特别重要呢?还是因为《文汇报》编者同志觉得这个谈话是谈谈什么社会主义、党的领导……之类早已“听得烂熟”的老话,没有什么新鲜内容,所以无足轻重呢?还是因为编者以为《文汇报》的读者是知识分子,同青年们没有什么关系?抑或是编者以为突出这条消息,会影响“争鸣”?因为“争鸣”中似乎是不适合多说什么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的,我因为说了两句,就很遭到有些人的反对……我不想判别是非,也许各有各的道理,“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吧,因为不同的编报方法也是“争鸣”之一种。

毛主席就说过,报纸这样办,那样办就是两家。

我也不想去分析其中的优劣,因为现在也还是各人顾各人的方法去办。

例如对李维汉的谈话,《人民日报》是突出了“社会主义是长期共存的政治基础”作为标题,并且用“……总的说来,从各方面提出的批评和意见,有很多是正确的,应该认真地加以接受和处理;有相当一部分是错误的,还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和分析”作为副标题,而《文汇报》则以“中共诚恳欢迎监督和帮助”为标题,以“认为很多批评和意见有助于克服三大主义,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作用”为副标题,明眼人一见就可以看出彼此着眼点是不同的。

姚文元:录以备考——读报偶感

姚文元:录以备考——读报偶感

姚文元:录以备考——读报偶感1957年6月10日《文汇报》同是一条消息,经过不同的编辑同志的编排,其价值竟可以相差十万八千里之遥,这个奇妙的秘诀,是我最近从报纸上得来的。

前几天毛主席在接见共青团代表时发表了讲话。

讲话虽短,含意却极深远。

《解放日报》用特别巨大的铅字和醒目的标题放在第一条新闻,《人民日报》排在当中,标题比《解放日报》要小些,也突出了“团结起来,坚决地勇敢地为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而奋斗。

一切离开社会主义的言论行动都是错误的”。

但《文汇报》呢,却缩小到简直使粗枝大叶的人找不到的地步,或者看了也觉得这是无足轻重的新闻。

其全部地位,大约只有《解放日报》标题用的铅字两个铅字那么大。

到底是什么缘故使三个报纸编辑部对一条新闻的估价相差如此之远呢?是因为《解放日报》认为这条消息特别重要呢?还是因为《文汇报》编者同志觉得这个谈话是谈谈什么社会主义、党的领导……之类早已“听得烂熟”的老话,没有什么新鲜内容,所以无足轻重呢?还是因为编者以为《文汇报》的读者是知识分子,同青年们没有什么关系?抑或是编者以为突出这条消息,会影响“争鸣”?因为“争鸣”中似乎是不适合多说什么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的,我因为说了两句,就很遭到有些人的反对……我不想判别是非,也许各有各的道理,“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吧,因为不同的编报方法也是“争鸣”之一种。

毛主席就说过,报纸这样办,那样办就是两家。

我也不想去分析其中的优劣,因为现在也还是各人顾各人的方法去办。

例如对李维汉的谈话,《人民日报》是突出了“社会主义是长期共存的政治基础”作为标题,并且用“……总的说来,从各方面提出的批评和意见,有很多是正确的,应该认真地加以接受和处理;有相当一部分是错误的,还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和分析”作为副标题,而《文汇报》则以“中共诚恳欢迎监督和帮助”为标题,以“认为很多批评和意见有助于克服三大主义,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作用”为副标题,明眼人一见就可以看出彼此着眼点是不同的。

2019-2020学年成都市新都区升庵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成都市新都区升庵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成都市新都区升庵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书法是“白”与“黑”的艺术,白纸黑字,黑白分明。

宣纸之白,墨汁之黑,色泽醇和,千年不易。

黑白世界,书法之魂。

“高低叶万顷,黑白草千行”(文天祥);“由来黑白无定姿,浓淡间错相参差”(李纲)。

千百年来,诗韵书韵经由“黑白”相伴,汩汩流出。

老子两千多年前提出“知白守黑”是哲学概念,影响了两千多年,还将继续影响下去;完白山人两百年前提出“计白当黑”艺术概念,影响了两百年,还将继续影响下去。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记录了他的老师完白山人邓石如的名言:“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他的这一观点,显然受到了老子的影响,但又赋予了新的内涵。

这一理论把书法纳入了“一阴一阳”的世界,在阴阳互补中成就了书法之“道”。

在古代书论中频频出现的有一个与“计白”意思相似的词,叫“布白”。

意谓落笔时使着墨处与空白处疏密相间,布置得宜。

又有“分行布白”之说,指安排点画和布置字距、行距的方法。

分行布白务使字的上下左右间架结构相互影响,相互关联,互相照应,以达到整幅作品分布均衡稳称。

赵炅《缘识》云:“分间布白要审详,浓淡均匀看可戏。

”“计”,《说文》的解释是“会算也”,有计算、谋划的意思。

“计白”即对“白”进行谋划、安排。

一张未经落墨的宣纸,是一片空白,是“虚”,也是“无”,然而,当书法家进行挥毫创作后,不仅仅落笔处有实际意义,连空白处也已经被赋予了实际意义。

这意义,是“黑”给的,没有笔画线条的“黑”,宣纸还是那张宣纸,尚未确立艺术品的价值意义,而“黑”的意义,则是“白”给的,没有宣纸,没有“白”,一片皆“黑”,那么,墨汁还是墨汁,同样无法实现艺术品价值的意义。

书法的“白”与“黑”不是均分的、不是恒定的,它们是一个变数,始终处在不可预测之中。

书法的魅力恰恰就在于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人要问:你自己就没有见解了吗?答曰:有的。但不想说。不想说的理由呢?答曰:也不想说。这并非如唐弢同志所说的“欲说还休”,而是另一种原因。然而这至少驳倒了一种理论:“新闻的编排是没有政治性。”编排也有政治性,“各取所需”即是。
我是很喜欢看《文汇报》的,因为它新鲜、有内容、报道面广。这回却很抱歉,涉及了《文汇报》。在文章中并无一个“主义”,也没有一顶帽子,也没有“判决”是非,大概不会被人目为“棍子”。如果能引起读报人及编报人一点点思索,我的愿望就达到了。末了,希望这篇涉及《文汇报》的短文能在《文汇报》的副刊上登出。
录以备考——读报偶感
1957年6月10日《文汇报》姚文元
同是一条消息,经过不同的编辑同志的编排,其价值竟可以相差十万八千里之遥,这个奇妙的秘诀,是我最近从报纸上得来的。
前几天毛主席在接见共青团代表时发表了讲话。讲话虽短,含意却极深远。《解放日报》用特别巨大的铅字和醒目的标题放在第一条新闻,《人民日报》排在当中,标题比《解放日报》要小些,也突出了“团结起来,坚决地勇敢地为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而奋斗。一切离开社会主义的言论行动都是错误的”。但《文汇报》呢,却缩小到简直使粗枝大叶的人找不到的地步,或者看了也觉得这是无足轻重的新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全部地位,大约只有《解放日报》标题用的铅字两个铅字那么大。
我不想判别是非,也许各有各的道理,“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吧,因为不同的编报方法也是“争鸣”之一种。毛主席就说过,报纸这样办,那样办就是两家。我也不想去分析其中的优劣,因为现在也还是各人顾各人的方法去办。例如对李维汉的谈话,《人民日报》是突出了“社会主义是长期共存的政治基础”作为标题,并且用“……总的说来,从各方面提出的批评和意见,有很多是正确的,应该认真地加以接受和处理;有相当一部分是错误的,还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和分析”作为副标题,而《文汇报》则以“中共诚恳欢迎监督和帮助”为标题,以“认为很多批评和意见有助于克服三大主义,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作用”为副标题,明眼人一见就可以看出彼此着眼点是不同的。但我认为,这种不同是比“千篇一律”好得多的一种好现象。我更不想去追究各人着眼点不同的心理状态,因为我并无“未卜先知”之才。所以关于是非、优劣、原因,都有待进一步加以考证。
到底是什么缘故使三个报纸编辑部对一条新闻的估价相差如此之远呢?是因为《解放日报》认为这条消息特别重要呢?还是因为《文汇报》编者同志觉得这个谈话是谈谈什么社会主义、党的领导……之类早已“听得烂熟”的老话,没有什么新鲜内容,所以无足轻重呢?还是因为编者以为《文汇报》的读者是知识分子,同青年们没有什么关系?抑或是编者以为突出这条消息,会影响“争鸣”?因为“争鸣”中似乎是不适合多说什么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的,我因为说了两句,就很遭到有些人的反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