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方城历史街区保护
沈阳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

沈阳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沈阳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辽宁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沈阳市城乡规划条例》、《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沈阳市行政区域内经国家、省、市依法批准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确定及其保护管理。
历史建筑依法确定为文物的,按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当遵循“尊重历史、统一规划、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维持社会生活的延续性,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负有保护和监督责任。
区、县(市)人民政府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的主体,负责各自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日常保护管理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
区、县(市)人民政府应责成具体部门或组建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实施本办法。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的规划管理工作;文物行政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内文物保护工作,参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的相关工作;房产、城乡建设、行政执法、消防、财政、旅游、宗教事务、民政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办法。
第五条市、区、县(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专项用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其来源包括:(一)市和区、县(市)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二)上级财政专项补助的资金;(三)境内外单位、个人和其他组织的捐赠;(四)国有历史建筑转让、出租的收益;(五)其他依法筹集的资金。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资金由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分别设立专门账户,专款专用,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论文: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75337 旅游管理论文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本课题主要对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进行研究,根据《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并将其与沈阳的旅游产业联系起来,使沈阳在保护文化街区的同时,发展旅游行业,促使更多人了解文化街区的历史,一起为保护这一区域做出贡献。
由历史文化中心的保护引出旅游行业,由旅游行业的发展促进历史街区的保护,两者相辅相成,如此这一方案切合实际。
一、历史文化街区概述在历史文化名城中,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无理由的保护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对其进行保护是为了使古人遗留下来的文化底蕴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在1986年,由国务院给出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其是指具有良好的文化古迹遗址或者当地的特色可以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特点,这样的地区可以称之为历史文化街区。
在2008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进一步定义,其是指经由省、市或者直辖市直接公布具有良好文化遗留、丰富的历史文物,能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风貌,并且具有相当大面积的地方可以称之为历史文化街区。
二、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区域定位2009年,沈阳市新颁布了有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新条例,题为《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是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而制定的条例,该条例指出要对沈阳存在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特殊保护,使其不受到任何程度的毁坏。
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区域定位:在沈阳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街区包括方城、慈恩寺、铁西工人村等。
方城所包括的区域为东、西、南、北顺城街之内的部分。
慈恩寺所包括的区域为富教巷和般若寺巷、龙凤寺巷、东至大佛寺巷和慈恩寺东巷、大南街之内的部分。
铁西工人村历史文化街区所包括的为肇工街、南十一西路、重工街、南十西路之内的部分。
三、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现状1.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及旅游开发的现状(1)政府对沈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及旅游开发给予高度重视沈阳市政府对于重现历史文化街区加大力度,目标使沈阳各处的文化街区重现往日的光彩。
沈阳方城的保护与开发分析

[ 1 ] S m i t h , N .N e w G l o b a l i s m,N e w U r b a n i s m: G e n t r i i f c a t i o n a s [ 6 ] 何 深静 , 刘 玉婷. 市场转轨 时期 中国城 市绅 士化现 象的机 制 G l o b l a U r b a n S t r a t e g y [ J ] . A n t i p o d e , 2 0 0 2 , 3 4 ( 3 ) : 4 2 7 — 4 5 0 . 与效应研 究[ J ] . 地理科 学, 2 0 1 0 , 3 0 ( 4 ) : 4 9 6  ̄0 2 . [ 2 ] 何 深静 , 钱俊 希. 转 型期 大城 市 多类绅 士化现 象探讨——基 [ 7 ] 戴 晓辉. 中产 阶层化——城 市社会 空 间重 构进 程 [ J ] . 城 市
】 … … 】 … 】 0●【
方 面的交流与合作 , 使东河 区改造 在建筑形 态 、 城市景 观 、 社会经 [ 5 ] 黄 济发展 方面与城市整体 发展 保持协调 。
参 考文献 :
幸, 杨永 春 . 中 国 西部 城 市 绅 士化 现 象及 其 影 响 机
制—— 以成都 市 为例 [ J ] . 地 理 科 学进 展 , 2 0 1 0, 2 9( 1 2 ) :
2 ) 方城街区 内用地情况复杂 , 保护与维修 困难较大 。 从1 9 6 6年 以后 , 在沈 阳方 城 内陆续 开始 修 建一 大批 以多 层
化名城 , 具有独特 的文 化性 , 从草 原文 明到汉族文 化 , 在长久 的民
族融合过程 中 , 形 成独特 的历 史 文化底 蕴 , 为后 人 留下珍 贵 的文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分析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分析摘要:简要描述沈阳方城的历史及文化街区的结构分区。
总结并分析近十年来方城文化街区的规划,时代变迁和城市发展引起的结构变化。
指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中的问题和处理方法。
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使得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既能保留人们对历史和旧城区的回忆,又能参与其中,使其成为现代化的活的景观。
关键词: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1.方城概况沈阳市方城的总面积大概是一点七平方千米,由东南西北四条顺城路环绕而成。
位置就在沈阳市旧城内,既是沈阳市老城的中枢,又是我国现代城市规划发祥地,自公元九百二十八年以前的辽代起至今一直不断地在建设改变。
而方城从满清时期建立至今发展的整个沈阳古城,也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历史发展历程和建筑艺术的发展,已逐步清晰为九宫格式板块状城市肌理和井字型路网式的城市结构。
封建皇帝的执政阶段,将沈阳改称为盛京,并成为了当时的全国政治经济及文化中枢。
国家疆域越来越稳定,社会经济日益昌盛,对城里房屋的修缮工程也越来越多。
康熙一三年时,就在将四平大街的钟楼鼓楼之间的地方划分为商圈的同时,方城就开始作为了盛京的商业中心。
近代城市发展阶段,各方势力汇集,碰撞。
方城之内,多种势力将自己的建筑建在其中,许多既存的历史建筑则逐渐消失,在这个阶段内的方城呈现为外来的欧洲文化,满清文化和民国文化共存的局面。
新中国建立后的最后阶段,在这个时期,工业阶级逐渐登上了舞台,由于战乱的原因,导致方城中的生活方式、建筑都大量地被工业化,而方城里的许多四合院建筑和传统街巷都在慢慢消失,因此方城的吸引力也大为下降。
现代化城市建设阶段,改革开放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建筑也逐渐多元化,方城成为了市级商业中心。
1.方城文化街区的变化建筑物的空间格局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原有城市空间格局的塑造与维护、二是新空间格局的建构与融合。
每座城市都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进行改变,经历时间的沉淀,因此,方城改造既有新鲜血液注入,也对原有的格局进行了保护和修缮,将已经失去其原有重要性和价值的空间节点进行重塑,进而赋予其新的形态和意义。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探析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探析摘要:沈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过时间洗礼所保留下来的居住建筑及传统街巷,往往以其独特的风貌展现着历史价值,也反映着城市发展的脉络。
通过对方城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空间加以解析,指出当前街巷空间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保护更新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1沈阳方城街巷空间认知1.1方城区位及发展方城是沈阳的旧城中心和城市发源地,位于沈阳市沈河区,由东顺城街,西顺城街,南顺城路,北顺城路围合而成的近似方形的内部空间。
其建设历史可追溯至公元928年的辽代,经历了城垣初建、清、民国等不同时期的历史浸润,浓缩了多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建筑,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传统历史街区之一。
1.2街巷界面建筑现状分析沈阳方城由于其曾经作为宫城的特殊历史原因,其用地范围内的建筑类型多样化,包括宫城、商业、居住、公共建筑等。
从现状看来,街巷界面的主要建筑包括沈阳故宫、张氏帅府等在内的18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风貌建筑42处,文庙、萃升书院等文物古迹遗址57处,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49项。
其中商业建筑主要集中在中街路上,住宅建筑分布在方城的南侧居多,同时还包括少量的行政办公、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和其他性质的建筑。
1.3街巷布局分析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平面形态丰富,充满趣味性和文化性,包含了67条历史街巷,街巷的整体布局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大特点之一。
街巷的平面形态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历史的长期积累下,基于地形和环境的客观因素,以及社会与人类活动的需求长期发展演变而来的。
现今的沈阳方城历史街区整体格局组织合理、道路结构完善、街巷等级分明,虽然街巷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但布局延续着历史的空间结构格局,依然保留着方形框架。
街巷横纵交错形成井字格局,虽然方城内的几条主要街道虽然为了满足交通发展的要求,被不同程度的拓宽,但空间特征和布局模式尚存,仍然可以发现盛京皇城时期的缩影。
沈阳市方城地区保护与更新规划

三、规划原则与指导思想
专家建议: 11月我局组织了包括建筑、历史、文物、规划等方面专家及相关部门对方 城的保护与更新进行了研讨。 (1)方城地区以历史文化遗产为核心的保护和更新,必将会提升城市品 质、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2)可结合局部重点区域进行保护性恢复,尊重历史延续性、演进过程, 做好整合、互动和联系。不宜按某一历史阶段的风貌和格局进行大 面积恢复。 (3)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并结合旅游线路设置,考虑恢复部分传统民居。
二、现状概况与分析评价
1、现状文物保护概况 (1)主要指已列入文物保护范畴的16处文物
现状文物用地占方城地区的6%,保护 控制区为12%
(2) 历史空间格局和遗址、遗存
主要指“井字街”格局、通天街、城墙、角楼、城门、公馆、遗址等
古城墙遗址
汲金纯公馆
历史空间格局和遗址、遗存
西北角楼
抚近门及沈阳路
2、规划原则
积极保护的原则,整体保护与分类保护、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循序渐进的原则,有重点、有层次、分阶段进行整治更新,逐步向外 疏解人口,动态完善; 严格控制方城内建设规模,建筑的风格、高度、形式、体量、色彩、 装饰应与古城保护相协调;
布局要突出开放、多元和互动特色。
四、保护与更新规划
1—— 2—— 3—— 4—— 5—— 6—— 7—— 8—— 9—— 保护体系 土地使用 人口疏解 高度控制 风格色彩 旅游发展 道路交通 实施建议 近期建设
明代两重护城河,内河宽三丈(约9.6米)深八尺,周围一十里三十步,外河宽三丈深八 尺,周围一十一里有奇。清护城河宽40米,深2.9米。 1900年至1920年间(清末民国初)护城河逐渐被填平,取而代之的是四个露天市场。沈 阳护城河水引至附近的万泉河(今南运河),东南角有个专门的水栅以防止有人通过护城河 潜水进城。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形态探析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形态探析摘要:沈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方城是沈阳的旧城中心和城市发源地。
本文通过历史文献阅读和现状调研,分析了方城的街巷道路变化,从街巷布局、空间界面、空间节点等三方面剖析了街巷空间形态特征,试图为今后方城街巷空间的保护与更新提供理论依据。
1沈阳方城概况沈阳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
岁月沧桑的沈阳城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殖民统治,最后经历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洗礼,从小小的郡城发展到都城、陪都再到现在的辽宁省会,是辽宁省和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中国重工业基地。
沈阳方城作为沈阳市老城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由东西南北四条顺城路围成面积为1.8平方千米的近似正方形区域。
是沈阳城的发源地、城市历史的缩影,是沈阳的城市名片。
在这里,沈阳故宫、张氏帅府、中街等地闻名海内外。
2 方城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道路沈阳方城街巷风貌历经多时期的变化,要对方城街巷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就有必要了解方城的历史演变历程。
在清王朝入主中原前后的近三百年间,沈阳方城曾有二次较大的变化或者说是扩建。
第一次是在1631年清太宗改建都城之际,将城内四门十字街改为八门井字街,城内以通往各门的井字街为主要道路,城内区域分布从“田字格”变成了“九宫格”。
第二次是康熙十九年(1680)增建边墙,将原来方形砖城内的城区,拓展为城方郭圆的内外城。
中华民国成立后,大规模旧城改造运动兴起,方城内住宅小区和商业逐渐形成功能主体,取代了原本的合院式居住院落,传统街巷格局逐渐消失。
沈阳方城的街巷格局生成受到地理环境、传统规划观念、社会因素和外来文化的影响的影响。
其中方城的地理环境影响着街巷尺度,来满足建筑日照采光;传统的规划观念使方城呈现出“井字形”街道、“九宫格”格局和“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功能布局;受到外来八旗文化的影响,方城的布局同八旗驻防方面相一致;随着社会发展的影响,“形式服从功能”,街巷的形态、尺度、比例等发生适应性改变。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设计研究—以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设计研究—以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发布时间:2022-02-15T03:35:36.493Z 来源:《全球城市研究》2021年第6期作者:王慧芹[导读] 本文针对城市发展的现状,指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再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以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的收集以及对方城现状整体的建筑形式和街道景观环境的分析,提出用地合理规划、建筑渐进式保护、街道景观文化内涵注入的保护与再设计措施,以期为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提供一些参考。
王慧芹沈阳建筑大学辽宁省沈阳市 110168摘要:本文针对城市发展的现状,指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再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以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的收集以及对方城现状整体的建筑形式和街道景观环境的分析,提出用地合理规划、建筑渐进式保护、街道景观文化内涵注入的保护与再设计措施,以期为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再设计一、总体背景概况街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庇护着人们的生存,而带有历史意味的街区见证了人类的文明发展,蕴含着城市的特色与魅力[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愈加严峻,同时这也受到各界人士关注。
沈阳方城西至西顺城街,北至北顺城路,东至东顺城街,南至南顺城路,并且以沈阳路、中街路、通天街三条城市街区作为城市重要景观线。
为了将沈阳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沈阳市政府十分重视,并且在各方面都加大了保护力度。
二、保护与再设计的目的和意义众所周知“历史是文化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2]。
沈阳的发展可以追寻到2300年前,在这段历史长河中得以保留的是是清文化的传承。
沈阳地区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从游牧部落的草原文明到中原的汉族文化,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适应了独特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这不仅展现了城市的发展过程,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文化街区,这里面包含着人与物质,在历史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人口在增多,用地在拓张,生活环境渐渐由舒适到恶劣,城市的特色逐渐消失。
沈阳方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

沈阳方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发布时间:2022-04-07T03:23:53.411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33期作者:戴遥[导读] 城市的历史街区作为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历史,戴遥沈阳建筑大学辽宁沈阳 110168摘要:城市的历史街区作为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也记录了一座城市的发展历程,散发着城市的魅力,也逐渐成为了经济和文化最具代表的物质载体。
沈阳市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但方城的保护性设计过程中依旧存在缺乏慎重考虑的地方,进而使得街区内整体景观环境过度商业化的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选择沈阳方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场地的基础调查了解方城的现状,将从整体上分析沈阳方城历史街区的价值内涵,对街区的保护方法与更新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沈阳方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1.田野调查方城历史街区的城市规划设计保护范围包括西到西顺城街、北到北顺城路、东到东顺城街、南到南顺城路。
通过调查发现可以将方城内部分为主要的北中南三大功能片区,北为商贸休闲区是以中街步行街沿线商业建筑为主,中间是满清文化区是以故宫为代表的满清文化建筑群,南为民国风情区,是以张氏帅府为代表的民国风情建筑。
通过调查发现沈阳方城内存在着国家级、省级、市级以及不可移动的文物,包括建造于清1625-1636的沈阳故宫是国家级古遗址;民国1914-1939建造的张氏帅府,是我国的国家级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物;明1409建造的长安寺是省级古建筑;还有省级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物如建造于民国1926的东三省官银号旧址以及民国1923—1950的奉天基督教青年会旧址;沈阳中街是市级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物;还存在一些不可移动的文物像是民国1928建造的利民商场旧址和辽宁同泽女子中学旧址、明清时期的中心庙、东三省总督府旧址、汗王宫遗址、以及民国时期的奉天商务总会旧址、满铁奉天公所旧址、伪满警察署旧址等等。
在沈阳方城保护规划中应用性能化保护理论的探讨

在沈阳方城保护规划中应用性能化保护理论的探讨性能化保护从整个复杂系统所要达到的性能效果出发,反推出对各个影响因素的需求。
而沈阳方城历史街区的特殊性能否适应性能化保护理论是本文的探讨重点。
标签:性能化;沈阳方城;历史街区沈阳方城是沈阳的旧城中心和城市发源地,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传统历史街区之一。
方城内浓缩了多个时期的重要历史建筑。
不过,由于多年的现代化建设,加上老城内人口拥挤,流动性大等方面都影响城内历史风貌和人们生活环境质量,急需采取措施整治,赋予老城新的活力。
“历史街区”的提出是1933年8月在雅典通过的《雅典宪章》:“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均应妥善保存,不可加以破坏”。
而我国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是在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
指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反映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多样性,在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诸方面,包含着城市历史特色和景观意象的地区,是城市历史活的见证。
历史街区一般具备以下特征:1、具有真实的历史建筑,并在整个历史街区中占较大比例,是整个区域氛围的主导因素;2、具有独特的历史风貌,代表着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区或民族的文化特色;3、具有较完整的或可整治的视觉环境。
所以,沈阳方城历史街区的保护必须立足与此,充分还原历史建筑应有的氛围,突出满清作为方城历史、文化的定位,同时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采取街区功能调整、基础设施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等一些有必要、有限度的措施,这样才能做到保护与发展协调统一。
性能化设计源于消防设计中,根据消防安全目的需求而采取的各种防火措施,并将其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该建筑的总体防火安全设计方案,并对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定量的预测和评估,从而得出最优化的防火设计方案。
因此,性能化保护不再拘泥于具体问题提出割裂的解决方案,是与传统保护采取的处方式保护模式相对的,从整个复杂系统所要达到的性能效果出发,反推出对各个子系统的适应需求,根据需求与现状之间的差距,它是对整个复杂系统的全面介入与统筹调整,且不干涉其原有的“自组织”特征。
沈阳老街区的开发与保护之沈阳路

沈阳老街区的开发与保护之沈阳路摘要:古文化街是历史文化街区,它本身是名城发展的见证,该文对“清代古文化一条街”沈阳路的历史特色进行了描述,对街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街区开发保护的原则,并提出了相应开发和保护措施。
关键词:沈阳路开发与保护景观旅游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b)-0250-021 沈阳路街区概况沈阳路位于沈阳方城内,沈阳故宫南侧,原名“新正街”,建于清光绪31年,1939年被日本侵略者改名为“一心街”,1946年称“沈阳大街”,1957年称“沈阳路”,1966年改成“东风大街”,1989年恢复命名为“沈阳路”至今。
沈阳路全长1 300 m,红线宽度为22 m,东西两端分别为抚近门及怀远门,其中由西顺街至正阳街为一段,长约430m,由正阳街至朝阳街为二段,长约530 m,由朝阳街至东顺城街为三段,长约360 m。
沿街60多座建筑琉璃瓦舍,檐牙高啄,雕梁画栋与沈阳故宫映衬和谐,成为全国别具传统风格特色的“清代古文化一条街”,见图1。
2 沈阳路街区现状沈阳路是沈阳古城最古老的街道,从西汉时期建城,到清初在此建都,都是以沈阳路为中心逐步向周边扩散,因此以故宫为主体,以沈阳路为纽带的盛京城是体现沈阳历史文化各城风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年沈阳路尽管也进行了多次改造,但都以局部的修整为主,缺乏整体规划,特别是这几年街道周边现代建筑的兴起,管理上的疏漏,使沈阳路的历史地位逐渐弱化。
主要问题如下所述,见图2。
2.1 建筑形式混杂沈阳路现状沿街有相当部分的建筑物在立面上已经变为仿古建筑的形式,但还有一部分新建和改建建筑并没有与之协调,混杂凌乱,没有形成整体上的规划,破坏了古建筑的群体形象。
2.2 街道布局不合理除第二段(正阳街至朝阳街)为步行街外,第一段(西顺街至正阳街)和第三段(朝阳街至东顺城街)仍允许公交、私家车、人行并行,且第二段内还建有大量停车场,交通拥挤、混杂。
沈阳方城历史街区景观的保护展示与利用

沈阳方城历史街区景观的保护展示与利用发布时间:2023-01-30T08:56:44.306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第18期作者:周鑫雨[导读] 方城历史街区在沈阳市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延续当周鑫雨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市 110168摘要:方城历史街区在沈阳市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延续当中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不仅仅是街区内人民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对沈阳地区特色景观风貌的传承更具有非凡的意义。
本文以沈阳方城历史街区为例,结合对沈阳方城历史街区的多角度景观层次分析,以物质、文脉、功能与人协调统一构成的景观整体性原理进行深入讨论,提出相对实际的保护展示与利用方法,以期对沈阳方城历史街区景观的保护展示与利用起到一定的促进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历史街区文脉景观风貌1.沈阳方城历史街区景观发展脉络沈阳方城历史街区就是原沈阳市老城区,是由东西南北顺城路围合而成的面积约1.8平方千米的近似正方形区域。
方城历史街区保持了盛京都城时期形成的城池格局拥有独特的规划布局与空间形态。
城内遍布明清、民国、伪满多个时期的不同风格的历史遗迹以及包括沈阳故宫、张氏帅府、长安寺等在内的各具特色的历史建筑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民族和文化特征,她是沈阳城的发源地,也是沈阳城市历史的缩影。
1.1历史沿革方城始建于公元前年的战国时期,当时称侯城;明代形成方形城池、十字形大街的格局并易名为沈阳中卫。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金从辽阳迁都沈阳后,称沈阳为盛京,城内建筑风格庄重大方体现出皇权的威严。
1636年,皇太极在此改国号为清,建立清王朝。
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建立大清王朝,定都北京。
此后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成为陪都。
近代民国时期成为东北王张作霖代表的奉系军阀政府所在地,解放后人民政府开始了对方城规划与建设。
通过窥探方城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多元性和与时俱进的时代性特点是方城历史街区的固有属性。
2.沈阳方城历史街区景观现状2.1历史街区的代表区域方城由四条顺城街路围合而成,南北向、东西向长度都约为1300m 。
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
首先介绍了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性,强调了其对城市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然后分析了当前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接着调查了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现状,指出了发展的潜力和不足。
在对问题与挑战进行分析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包括加强监管、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
最后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沈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旅游开发、研究、重要性、修复工作、现状、问题、挑战、对策、建议、结论、总结1. 引言1.1 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概述沈阳历史文化街区是沈阳市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随着城市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沈阳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重挑战。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经济的繁荣,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文旨在对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进行系统的研究,从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性、保护与修复工作、旅游开发现状、问题与挑战以及对策与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其在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与意义,为今后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性沈阳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其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城市的文化遗产。
这些历史文化街区包括古建筑、历史遗迹、传统街巷等,是城市的文化名片,也是城市的精神家园。
一方面,沈阳历史文化街区代表着城市的历史面貌,反映了城市的发展演变和文化传承。
这些街区中的建筑和景观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体现了沈阳作为古都的地位和文化底蕴。
沈阳方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的开题报告

沈阳方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题目:沈阳方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沈阳方城历史街区是中国东北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城市建筑群体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社会价值,是我国“两型社会”和文化自信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方城历史街区所面临的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如开发建设、人口增加、环境污染、历史建筑物老化等,严重威胁了方城历史街区的完整性和保存价值。
因此,对方城历史街区进行保护与更新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1.研究目的通过对方城历史街区的历史沿革、现状、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探索符合方城历史街区特点和规律,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保护与更新措施,旨在为方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可行性方案。
2.研究内容(1)方城历史街区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特征研究通过对方城历史街区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特征进行综合研究,找出其保存价值所在,从而为后续的保护与更新提供理论基础。
(2)方城历史街区的现状研究对方城历史街区的保存现状、环境条件、人居状况、规划控制情况等进行详实的调查和分析,进一步掌握方城历史街区的实际情况和问题,为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提供数据和分析依据。
(3)方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措施研究结合目前国内外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经验,研究符合方城历史街区特点和实际需求的保护与更新措施,包括环境改善、文化保护、建筑修缮、功能更新等。
(4)方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根据方城历史街区的具体情况和保护需求,制定可行的保护与更新策略,包括政策制定、规划控制、法律保障、经济支持等。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历史资料等,全面了解方城历史街区的历史沿革、文化特征等。
(2)田野调查法:对方城历史街区的保存现状、环境条件、人居状况、规划控制情况等进行详实的实地调查和分析。
沈阳中街保护与更新的方法

沈阳中街保护与更新的方法摘要:中街是一个有着近400年历史的老街,是沈阳商业发展的源头,它地处沈阳古城区方城的中心地带,与世界文化遗产沈阳故宫毗邻,区位十分敏感。
近些年来由于房地产过热,导致中街地区的破环十分严重。
本文针对现状分析,提出了保护与更新的具体方法。
1引言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陵”之称,1986年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沈阳方城是古城区的中心、城市的发源地,其建设的历史可一直追溯至公元928年的辽代,尤其是作为清朝的发祥地和开国都城,更是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中街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一。
自八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像中国其他的大城市一样,沈阳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影响下,城市化进程也迅速推进。
对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急切渴望,导致中街大量的历史建筑被拆,街区的空间格局与历史风貌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尽管早在80年代历史名城的保护就已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直至上世纪末,中街仍然承受着不同程度的直接破坏和建设性破坏。
中街历经岁月洗礼,沉积下了极具特色的文化,同时也承载着沈阳人民厚重的记忆,它所蕴含的文化潜质,理应在新的时代中焕发光彩。
那么如何保护、挖掘和提升其文化潜质,并使中街在焕发自身历史魅力的同时融入到现代城市生活中去,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2保护方法2.1维系传统格局与肌理看待中街地区的格局问题,必须要把眼光放大到其所处的环境——整个方城中来看。
方城格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井”字型的路网结构,中街是作为“井”字结构上横线中间的一段,因此为了不破坏方城的基本格局,必须保持中街“一”字型的基本形态,其他次要街道都要服从主街的绝对主导地位,不可过分的强调而喧宾夺主,这才是对维系传统格局的上策。
由于近些年来大规模的破坏性建设,方城内的传统肌理已经寥寥无几,这从今天方城航拍图中可以清初的看到。
中街地区范围内最为传统的肌理形态已经没有,西半侧已被兴隆大家庭和恒隆商厦两座大型商业综合体所占据,中部和东侧还延续有一些传统肌理的痕迹。
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专项之一,属于宏观层次的规划,但同时又具有本身的特点与规划层次。
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是如何实施的?下文是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适用本条例。
故宫、福陵和昭陵以及其他地上不可移动文物和地下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市人民政府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区、县(市)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市规划行政部门负责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管理工作。
市文物行政部门负责文物保护工作,参与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管理工作。
房产、建设、公安、财政、旅游、宗教事务、民政、市容、园林等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四条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应当坚持统筹规划、科学管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第五条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纳入本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六条鼓励单位和个人以捐赠、资助、提供技术服务或者提出建议等方式参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义务,并有权劝阻、检举和控告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行为。
第八条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部门应当对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保护规划第九条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法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法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
沈阳方城文化景观保护策略

沈阳方城文化景观保护策略摘要:方城是沈阳这一城市中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其中的文化景观更是传承和延续这片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以及历史的变迁,街区经受了不断的洗礼和冲刷,逐渐磨灭,方城的保护和延续也成为了人们一致寻求保护的课题,本文希望通过对现状的分析以及对其他历史街区成功改造的案例借鉴,能够寻求出保护的方法策略。
关键字:历史文化街区、沈阳方城、保护与延续一、文化景观的概念除去那些不直接受人类活动,或受人类影响程度比较小的自然景观,剩下通过人工满足自己需求而创造出来的便是文化景观。
比如我们平时生活中的庄稼、道路、城市或是村落等,都是人类生活实践和社会生产的景观。
还有为人类提供精神教育作用的纪念式场景、学校、名人故居等活动场所,他们都是人们在自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物质条件而创造出来的景观。
通过不同的文化景观,我们不仅可以根据不同的建筑物的形式、人们所穿服装风格、农作物的耕种等特征来区分和辨别不同地区不同的地理特点等一些具体事物,还可以反映出一些诸如当地的生活习惯、人际关系之类无形的事物。
它是由历史,景观形成的人们筛选与构成场景的社交活动,是经过时间不断冲刷,在历史长河的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产物。
二、方城内的文化景观1.区位概况方城又叫盛京古城,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中心地区,它的名字顾名思义,东南西北被顺城街圈出的这么一块形似正方形的地段。
内部被沈阳路、中街路、正阳街、朝阳街四条正井字形排布的道路分隔成九块方格,城区内南北向长约1330米,东西向长约1310米,总占地面积约为1.93平方公里。
2.用地现状这片地区被分为三个部分,南部的民国风情区是以张氏帅府为代表的民国风情建筑群,现在以帅府景区的文化建筑和部分商业、居住功能为主。
中部满清文化区以故宫为核心,是方城内最具特色的满清文化建筑群,是满、蒙、藏等特色人文景观最为丰富的地区,以旅游和居住为主。
北部商贸休闲区则是以中街步行街沿线的各色商业建筑为主题,功能主要以商业、旅游和居住为主。
基于“微更新”视角下的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以沈阳方城历史街区为例

基于“微更新”视角下的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以沈阳方城历史街区为例摘要:在我国城市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常常因为满足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对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造成了忽视。
文章针对沈阳方城历史街区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在“微更新”理论下,探讨方城历史街区的更新策略,最小限度的对方城历史街区造成影响,保证方城历史街区的文脉传承,激发沈阳方城历史街区独特的空间活力,并为其他类似的历史街区的发展提供科学借鉴。
关键词:微更新;历史街区;沈阳方城;保护一、“微更新”的理念及其发展《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指出,对大范围的城市更新是一种毁坏,同时也是一种对现有的资源的浪费[1]。
“微更新”理念最早是由西方学者提出来的,是基于“有机更新”的理论而产生的。
微更新是指在维持原场地基本文脉与格局的情况下,通过对既有的建筑、空间环境进行针对性的修补与改造、保护与修缮,以达到整治基础环境、激活填补原有肌理,创造城市活力等效益的一种城市更新方式[2]。
与以往城市大规模的更新方式不同的是“微更新”理论提倡渐进式、小尺度、低影响的更新模式,正是这样的更新模式,使其在历史街区的更新上拥有了广泛的实用性和为了激发街区的活力占据了独特的优势。
二、沈阳方城历史街区的背景调研沈阳方城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东西南北由四条顺城路围合而成,呈井字形,东西和南北各长1.3km左右,整体占地面积约1.7km2。
以沈阳方城历史街区的相关政治背景,和发展背景,将其发展可以划分为满清时期、民国时期、现代时期三个阶段。
清入关前,皇宫设在盛京。
迁都北京后,盛京作为留都。
民国初期,方城内建设张氏帅府官邸和私宅,古城内设立奉天督军署、奉天总商会、奉天省会警察厅等机关及基督教青年会[3]。
1949年建国以后,方城整体空间日益更新,古城墙被大量拆除,住宅楼也被现代的多层建筑所取代。
值得一提的是沈阳方城内现存一处国家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宫博物馆。
沈阳故宫博物馆自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同时,其内部也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宫廷藏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方城历史街区的保护研究
摘要:本文介绍了沈阳方城的历史沿革,现状特点等,通过现场实地调研,综合分析,指出方城保护现状所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保护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方城历史街区保护研究
前言
“历史街区”是指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反映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多样性,在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诸方面,包含着城市历史特色和景观意象的地区,是城市历史活的见证。
沈阳方城地区是由东南西北顺城路围合而成的面积约1.7平方公里的沈阳老城区,是国内现存较早的传统历史街区之一。
方城保持了盛京都城时期形成的城池格局,拥有独特的规划布局与空间形态。
城内遍布明清、民国、伪满多个时期的不同风格的历史遗迹,以及包括沈阳故宫、张氏帅府、长安寺等在内的各具特色的历史建筑,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民族和文化特征。
方城是研究满清文化和近代史重要所在,也是沈阳城市历史的缩影。
沈阳方城的现状概况
2.1.人口及建筑分布
上个世纪后期,过度的旧城开发加之缺乏有效的容积率控制手段,导致了老城内人口数量快速增加,人口密度过于集中。
目前方城现状人口为 4.6万人,人口密度为 2.7万/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呈从中部向东西两侧递增的趋势,以东西顺城街沿线为最高。
旧城的盲目改造也导致了6一8层居住建筑成为方城内部分区域的建筑主体。
这些多层住宅楼通常存在居住条件差,与传统建筑外观反差明显,对区域建筑、
空间景观影响较大的问题。
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主要分布在正阳街、朝阳街两侧以及北中街地区,以
办公建筑和传统民居为主。
单体文物建筑广泛分布在老城的各个区域,文物建
筑群主要集中在城区中南部。
商业建筑以中街路沿线最为集中。
此外,还有部
分文化旅游类建筑位于故宫门前的沈阳路上,少量高层建筑集中在中街北部地
区。
方城内现状总建筑面积280万平方米,容积率为1.7。
2.2.文物概况
沈阳方城内现有世界文化遗产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处。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6家,跨越明﹑清﹑伪满﹑民国等多个时期,数量众多,分布广泛。
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古代宫殿:以沈阳故宫为代表。
2)官衙府邸:如张氏帅府﹑多铎王府﹑东三省总督府﹑伪满洲警察署等。
3)宗教建筑:包括长安寺﹑中心庙及奉
天基督教青年会址。
4)商铺及其他公用建筑:如东三省官银号﹑中街鼓楼商场﹑利民商场﹑同泽女子中学等。
5)传统民居:有刘皮匠院和黄家大院。
6)历史空间格局和遗址:主要指“井字街”格局﹑通天街﹑城墙﹑角楼﹑城门﹑各类遗址等。
现状文物用地占方城地区的6%,保护控制地区占总用地的12%。
图2.1 方城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图
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
1)沈阳故宫位于方城的核心,如今这片雄伟的红墙碧瓦,已近隐没在喧嚣混乱的现代商业建筑之中和杂乱的拆迁工地之间。
除正南的朝房和奏乐台遗存之外,故宫周边的的历史建筑和街区已经所剩无几。
沈阳路上仅存几处历史建筑,在拙劣的仿古建筑之间,也淹没了光彩。
2)方城地处城市中心区,历经多年改造而又缺乏科学专业的指导,导致现状传统空间环境特色不突出,区域景观标识缺乏特征和系统,古城风貌淹没于现代建筑中。
故宫周围的建筑高度在规划中是有严格限制的,但有多处建筑大大突破限制,严重破坏古建筑的
群体形象, 干扰了故宫内平和舒缓的天际线,需要整治。
3)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多元的文化传承使历史文化资源处于相互割裂的
状态,难以形成系统,方城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提升。
例如:故宫与张氏帅府虽然建于不同年代,互
相之间绝对空间距离并不大,却缺乏形态、交通、游览观光路线的联系,各自为政,历史资源和地段潜力未能得到有效的整合。
4)现代商业的过度开发给传统商业带来强烈的冲击。
一大批经营多年传统老字号面临生存困境,甚至迁出商业中心地段。
以综合性商场、大型购物中心为代表的新兴商业业态相继占领商业街的节点位置,其超大的体量、现代化的立面造型对商业街的传统风貌造成较大损害。
5)方城的基本道路格局形成于盛京都城时期,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很难满足现代社会以机动车为主的交通出行方式。
作为城市的市级商业中心区,中街地区更是吸引了难以计数的社会车辆,使原己超负荷的老城交通雪上加霜。
如果盲目的疏通路网,拓宽道路势必会对方城的传统道路格局及空间景观带来毁灭性的破坏,缓解方地区交通成为棘手的难题。
此外整个地区内停车场不足。
4.保护对策与建议
4.1.方城格局及历史风貌
方形的空间轮廓,井字形道路骨架、前朝后市、皇权居中的平面布局构成了古城古韵的关键因素。
对古城格局的保护应保持由东西顺城街和南北顺城路围合形成的古城边界;保护、发掘城墙、城门等标志性建筑;维持正阳街、朝阳街、中街路、沈阳路的街路尺度与街道风貌;保持前朝后市的平面功能布局;对历史文脉的整理和完善应尊重历史的延续性和演进过程,做好整合、互动和联系。
同时严禁采用大拆大建的改造方式。
历史街区是历史上经历了
很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的,我们的整治也不能一墩而就,而只能一幢幢一段段地认真细致地进行,这样就能注意到左邻右舍,就能保护整个街区的历史风貌。
4.2.文物保护单位
强调对世界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维护、腾退及合理化使用。
与文物相关的各类建设活动必须按照文物法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要求进行管理。
在对文物古迹、遗址、遗存进行保护、修缮、环境整治的基础上,以故宫为核心,重点建设“一廊”、“三区”、“三节点”。
“一廊”:历史文化走廊;“三区”:故宫前旅游文化博览区、北中街传统风貌区、长安寺旅游服务区;“三节点”:沈阳故宫、张氏帅府、长安寺。
4.3.文化资源
对有代表性的,体现方城古老魅力与风貌的重要标志物与标志点,如钟鼓楼、城墙、护城河等,结合局部重点区域进行保护性恢复,注意尊重历史的延续性,避免大面积的重建。
传统胡同、街巷地名是社会风俗习惯和地方文化特色的集中展示。
方城内街巷、胡同纵横交错,有以官署王府命名的,如十王府胡同、少帅府巷;有以商贾行市命名的,如铜行胡同;也有以宫观寺庙命名的,如长安寺巷。
从中不难发现时代的变迁、世事人情、风土民俗……对传统地名的保护反映了对历史的尊重。
5.结语
历史街区写满了城市的兴衰,溶入了城市的记忆,一旦消逝,
无可再生。
放弃对城市历史传统的保护,意味着将付出更为沉重的代价。
保护与发展是当代中国的建设者们永远无法回避的两大主题,我们不希望因为观念的束缚而使城市建设停滞不前,更不希望已经为数寥寥的历史街区在城市改造的机器轰鸣声中灰飞烟灭。
我们期待着更为成熟的历史街区更新实践,为历史街区明天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阮仪三.历史街区的保护及规划.城市规划汇刊.2002第2期
金光熙,韩玉鹤.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认识与实践—以“盛京城古文化街”为例.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版
陈伯超.地域性融合文化对盛京城空间格局的影响.城市建筑,2006第6期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