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

合集下载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古代诗歌浏览(8分)
浏览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甘肃省灵武县。

②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左近。

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小题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应用了怎么的艺术技能?(4分)
小题2:结合全诗内容,扼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么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参考
小题1: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同样皎洁的月光的照射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或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或回答大漠月夜图。

①诗人采取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②对偶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凸起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待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小题2: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待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起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能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进行回答,开展分析,言之成理便可给分。

《夜上受降城闻笛》习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习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习题【原文】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一、填空题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的诗句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3.《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的句子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二、选择题1.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于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间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D.“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解析:B。

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但是没有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只是表达了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

2.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诗作。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描写了一幅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

C.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正面写情。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解析:B。

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图。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默写08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解析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默写08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解析版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理解性默写考点实训08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情愫的诗作。

全诗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

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触发了征人乡思的情愫。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

“一夜”和“尽望”写出了征人深重而急切的思乡之情,不尽的乡愁溢于言表。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末句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主题】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写法】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

【考点】一、理解性默写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

2.《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答案】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二、阅读鉴赏1.这是一首边塞诗,说说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3.前两句用“沙似雪”、“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4.请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5.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6.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题及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题及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题及答案《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原文李益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甘肃省灵武县。

②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近。

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题目8.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5分)9.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8.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②对偶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3分,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给分)9.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4分,能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展开分析思乡之情,言之成理即可给分)《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讲解:习题目“闻笛”就点明是思乡,前两句交代地点和景物,突出“月如霜”,隐含思乡之情。

后两句紧承前边,由“芦笛”直接引发将士们遥望故土。

【注释】①回乐峰:指城东的烽火台。

②受降城:因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厥部投降而闻名。

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2分)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⑶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吹芦管”是理解本诗思想的关键,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4.前两句为什么把“沙”比喻成“雪”、而把“月”(光)比喻成“霜”?(5分)5.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参考答案:1.(2分)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2. (2分)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3.同意。

“吹芦管”是在“沙似雪、月如霜”的受降城上听到的,由末句的“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这芦管所吹的曲子正是思乡之曲,本诗的自然环境与芦管曲调融为一体,表达了无限的思乡之情。

4.沙漠并不是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不是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1分)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2分)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单,情景交融,生发出思乡情愫。

(2分)5.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2分,意思对即可)诗歌前两句通过写景,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2分)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同其他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2分,能结合诗歌中的详细诗句展开分析思乡之情,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二:(1)“沙似雪”和“月如霜”写的都是怎样背景下的景色?(2)诗歌第三句写,闻芦管悲声;第四句写。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夜上受降城闻笛》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夜上受降城闻笛》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夜上受降城闻笛》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2.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内容判断是一首边塞诗,主要写的是诗人登上受降城的所见所闻。

B.诗歌第二句描写了受降城外正下着霜,通过边城环境描写,渲染了夜晚冷清凄苦的气氛。

C.第三句写在寂静的夜里,夜风送来凄婉幽怨的芦笛声,“不知”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

D.整首诗前两句写景,第三句写声,末句写情。

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和铺垫。

33.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同为边塞诗词,请分析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32.B 33.本诗表达了征人思乡之情(浓浓的乡愁)、满心的哀愁;《渔家傲•秋思》除了表达思乡之情外,还表现了壮志难酬的无奈、惆怅、伤感及强烈的爱国情怀。

【解析】3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B.有误。

诗歌第二句“受降城外月如霜”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明亮的月光比作霜,形象地描绘了夜晚月光洒在沙漠上所形成的视觉效果,营造了一种空旷、寒冷的边塞景象,烘托了夜晚的凄清气氛,而非实际的霜降;故选B。

3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题对比分析。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绘出边塞夜晚的苍凉景色,以“不知何处吹芦管”引入凄凉的笛声,再通过“一夜征人尽望乡”揭示了征人思乡的主旨,表达了征人们强烈的思乡之情和内心的哀愁。

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展示了边塞的壮阔秋景,同时通过“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边塞的安宁与荒凉。

词的下片“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壮志未酬的无奈与苦闷,而“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复杂情绪,既有思乡之情,又有爱国之心和壮志难酬的惆怅。

综上所述,两首诗词虽然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夜上受降城闻笛》更侧重于个人的哀愁与思乡,而《渔家傲·秋思》则融合了个人情感与家国责任,包含了更丰富的情感层次,如壮志、无奈、惆怅和深厚的爱国情操。

《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班级:姓名:题型:【理解性默写】【赏析选择题】【课内简答题】【原诗】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作者】李益(约750—约830),唐代诗人,字君虞,河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后迁河南洛阳。

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主题思想】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

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

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1、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于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间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D.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解析】B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但是没有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只是表达了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

2、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诗作。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描写了一幅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

C、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作者】李益(约750—约830),唐代诗人,字君虞,河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后迁河南洛阳。

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背景】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

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

【主题思想】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

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

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

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

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

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福建省中考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福建省中考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夜上受降城闻笛》
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福建省中考题)(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4~5题。

(6分)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
B.乙诗“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5.这两首诗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3分)
答案:
(一)(6分)
4.(3分)D
5.(3分)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评分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七上08《夜上受降城闻笛》-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七上08《夜上受降城闻笛》-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唐】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字词理解】①回乐烽:烽火台名。

②芦管:笛子。

一作“芦笛”。

③征人: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④尽:全。

【内容描述】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大漠苍凉旷远。

在这万籁俱寂的夜里,夜风中不知何处吹起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绵绵不绝的乡愁。

【全诗赏析】本诗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诗人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图,并表达了戍边将士月夜闻笛时浓烈的乡思和满腔的哀愁。

“一夜”和“尽望”道出了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以及如泣如诉的笛声,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怀的哀愁之情。

【写作特色】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

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考点精炼:题组一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夜上受降城闻笛塞上听吹笛李益高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成外月如省。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①梅花落:乐曲名。

笛曲《梅花落》善述离情。

(1)【内容筛选】在李益的诗中,请找出与诗题中的“闻笛”照应的句子。

(1分)(2)【思想感情分析】两首诗都写月夜闻笛,感情基调有何异同?(3分)题组二(3)【画面描绘】“受降域外月如霜”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4)【思想感情分析】“一夜征人尽望乡”和“风吹一夜满关山”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分)题组三【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白云区期末真题】(5)【词语赏析】请对“一夜”和“尽”进行赏析。

(2分)(6)【诗歌赏析】本诗前两句写色,第三句写声,末句抒情。

请发挥想象,描绘诗歌的画面美、音乐美和意境美。

(3分)题组四(7)【画面描绘】请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甘肃省灵武县。

 ②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近。

 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小题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幺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4分)
 小题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②对偶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小题2: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

李益《春夜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李益《春夜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李益《春夜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春夜闻笛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闻笛声,笛声所引发的情感相同吗?请作简要分析。

(2分)【参考答案】:《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贬谪之人盼归的怨望和惆怅。

(人留雁归,朝廷的恩赦并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2)第二首诗题为“闻笛”,但诗歌的前两句却写了登城所见之景,你如何理解这种艺术处理?(3分))【参考答案】: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一是因为边地之感,二是因为月色撩动了乡愁。

这为笛声的出现设置了环境,也为末句的直接抒情作了烘托和铺垫。

【赏析】:《春夜闻笛》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归之作。

这首诗是写淮北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

前二句写闻笛。

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

这笛声,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

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

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

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

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

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

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

显然,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夜上受降城闻笛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

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

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

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甘肃省灵武县。

②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近。

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小题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4分)小题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②对偶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小题2: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能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进行回答,展开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夜上受降城闻笛》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

《夜上受降城闻笛》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

《夜上受降城闻笛》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情愫的诗作。

全诗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

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触发了征人乡思的情愫。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

“一夜”和“尽望”写出了征人深重而急切的思乡之情,不尽的乡愁溢于言表。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末句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重点问题】1.这是一首边塞诗,说说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作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情愫和满心的哀愁。

2.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画面:诗歌前两句写了“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艺术技巧:①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为下文思乡做铺垫;②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做铺垫。

【理解性默写】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中考试题】夜上受降城①闻笛(唐)李益回乐烽②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

【古诗词】夜上受降城闻笛主旨及赏析

【古诗词】夜上受降城闻笛主旨及赏析

【古诗词】夜上受降城闻笛主旨及赏析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接下来分享《夜上受降城闻笛》的主旨和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

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

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李益《春夜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练习答案及对比赏析

李益《春夜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练习答案及对比赏析

李益《春夜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练习答案及对比赏析春夜闻笛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闻笛声,笛声所引发的情感相同吗?请作简要分析。

(2分)答案:《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贬谪之人盼归的怨望和惆怅。

(人留雁归,朝廷的恩赦并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2)第二首诗题为“闻笛”,但诗歌的前两句却写了登城所见之景,你如何理解这种艺术处理?(3分))答案: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一是因为边地之感,二是因为月色撩动了乡愁。

这为笛声的出现设置了环境,也为末句的直接抒情作了烘托和铺垫。

赏析:《春夜闻笛》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归之作。

这首诗是写淮北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

前二句写闻笛。

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

这笛声,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

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

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

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

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

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

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

显然,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夜上受降城闻笛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

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

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

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

阅读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完成小题。答案及解析

阅读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完成小题。答案及解析

阅读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完成小题。

答案及解析
阅读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完成小题。

(6分)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①回乐峰:指城东的烽火台。

②受降城:因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厥部投降而闻名。

1.⑴画线句子对景物的描写向来因生动奇巧而备受推崇,下列诗句运用的艺术技巧与画线句子不同的一项是(2分) (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答案及解析】
1.B
2.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只直译给1分。

3.要点:思念家乡。

【解析】
试题分析:
1.画线句子对景物的描写运用了奇异的想象,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只有B项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本题考查对诗句画面的描绘,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紧扣诗句中的关键意象词语,然后借助于想象、联想展开描绘诗句所表现的画面,尽量要做到描写细腻传神,语言优美流畅。

3.有“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句分析可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考点:诗歌鉴赏艺术技巧对诗句画面的描绘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
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划线的诗句所表现的景象。

(2分)
3.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
感?(2分)。

《夜上受降城闻笛》练习题及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练习题及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1、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于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间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D.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解析】B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但是没有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只是表达了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

2、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诗作。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描写了一幅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

C、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正面写情。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解析】B 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图。

3、对《夜上受降城闻笛》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B、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C、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D、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

【诗词阅读及答案】《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诗词阅读及答案】《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诗词阅读及答案】《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10-11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丽仪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我不知道在哪里吹芦苇管③. 我整晚都要去我的家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甘肃省灵武县。

② 会乐峰:指投降城附近会乐县的烽火台。

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主题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什么样的画面?使用什么艺术技巧?(4分)
小题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②对偶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话题2:诗歌描写芦笛声引起的乡愁。

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雪一样的沙漠和霜一样的月光来解释环境的荒凉和苦涩,为守边士兵的乡愁奠定了情感基调;最后两句话是通过“芦笛”的声音说出来的,这立刻引起了守卫边境的士兵们的怀念。

如果你能结合诗中的具体诗句进行回答和分析,如果合理的话,你可以给出分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上受降城闻笛》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情愫的诗作。

全诗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

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触发了征人乡思的情愫。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

“一夜”和“尽望”写出了征人深重而急切的思乡之情,不尽的乡愁溢于言表。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末句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重点问题】
1.这是一首边塞诗,说说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作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情愫和满心的哀愁。

2.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画面:诗歌前两句写了“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艺术技巧:①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为下文思乡做铺垫;②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做铺垫。

【理解性默写】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中考试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②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

②回乐烽:旧说在灵州回乐县。

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

(1)前两句用“沙似雪”、“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1分)(2)请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分)
参考答案:
1、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氛围。

2、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满心的哀愁。

(答出思乡即可)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①回乐峰:指城东的烽火台。

②受降城:因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厥部投降而闻名。

23.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2分)
24.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
分)
23.(2分)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24. (2分)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
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
不待天明尽北飞。

13.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闻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春夜闻笛》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了自己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发的感触。

D. 《春夜闻笛》第一句写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

14.两诗均写到闻笛,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试结合诗句分析。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参考答案:
13.(2分)B
14.(2分)不同。

前诗表达的是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声而引起的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后一首诗,诗人自称迁客,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抒发迁客的归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