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20《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20《虽有嘉肴》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虽有嘉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至道”、“相长”、“困”、“学(xiao)”、“虽”等重点文言词汇,熟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并联系实际,能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难点】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2、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并联系实际,能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导学过程】一、导课新课: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1、给下列红字注音: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 yuè)命学( xiào )学半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三、走进作品:《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中的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领会其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懂得珍惜美食,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领会。
2. 古代诗歌的欣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虽有嘉肴》。
2. 相关注释资料。
3. 投影仪或白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虽有嘉肴》的作者和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猜测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学生结合注释资料,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领会深层含义。
(2)教师解析课文中的寓意,教育学生珍惜美食,节约粮食。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目。
(2)教师点评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6. 总结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7.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中的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领会其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20 虽有嘉肴》优质课教案_1
20、《虽有嘉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划分节奏,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3.联系实际,正确理解“教学相长”的涵义。
【教学重难点】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联系实际,正确理解“教学相长”的涵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把握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品。
《虽有嘉肴》节选《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三、朗读,初步感知。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1)虽有佳肴( yáo ),弗( fú)食,不知其旨也。
(2)知困,然后能自强( qiǎng )也。
(3)教学相长( zhǎng )(4)《兑( yuè)命》曰:“学( xiào )学( xué)半。
”2.教师范读,生划出朗读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3.再读课文,读出美感。
四、领悟文意,拓展延伸。
1.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道理?2.既然文章是说教学相长这一道理,想一想:作者是怎么一步步论证出“教学相长”的道理?【引导学生用原文回答,顺便翻译句子】五、小试牛刀。
1.生当堂练习;2.生展示交流,师订正;3.当堂成诵。
六、课堂总结。
“教学相长”让我们了解了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学,才能看到自己的差距;只有教,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教学相长”,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七、作业布置。
1.整理笔记;2.《典中点》P58 1-7题,P59课内阅读;3.背诵全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虽有嘉肴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课虽有嘉肴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2.把握“虽、旨、至道、善、困、是故、自强、自反”等重点词语;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虽、旨、至道、善、困、是故、自强、自反”等重点词语;2. 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实践出真知。
这条真理被历代人所认可,它出现在好多作品中,同样我们今天要学的《虽有嘉肴》也蕴含有这样的道理。
二、了解作品《虽有嘉肴》出自《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从来礼乐并称。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案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案教案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案1.1 设计理念1.1.1 本文以“虽有嘉肴”为主题,通过讲述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真谛。
1.1.2 教案围绕学生实际,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1.1.3 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知识点讲解2.1 文章背景2.1.1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二》,是古代寓言故事,寓意深刻。
2.1.2 文章通过讲述一个嘉肴不被欣赏的故事,引出“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的道理。
2.1.3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表达了学习的真谛。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目标3.1.1 理解文章寓意,体会学习的真谛。
3.1.2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1.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能够理解并背诵文章。
4.1.2 能够分析文章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4.1.3 能够运用文章的寓意,解答实际问题。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理解文章的寓意和深层含义。
5.1.2 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1.3 运用文章的寓意,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继续编写。
请您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更好地完善教案。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1 课件:包括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
6.1.2 的黑板:用于板书设计。
6.1.3 教学音频设备:用于播放相关音频资料。
6.2.1 学习资料:包括教材、参考书等。
6.2.2 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
6.2.3 彩色笔:用于标记重点内容和进行课堂活动。
七、教学过程7.1 导入新课7.1.1 提问:询问学生对“嘉肴”的理解。
7.1.2 播放相关音频资料:如美食节目的剪辑,引发学生兴趣。
7.1.3 揭晓课题:虽然有嘉肴,但弗食不知其旨也,引出学习的重要性。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教案标题:虽有嘉肴教案教案目标:1. 学习和理解成语“虽有嘉肴”的意义和用法。
2. 能够正确运用“虽有嘉肴”表达感激、谦虚之情感。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教材及资源:1. 《语文课本》中与成语相关的篇章、课文或故事。
2. PPT或大黑板。
3. 练习和巩固成语的练习题。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并讲述一个相关的故事或事例,引发学生对“虽有嘉肴”的认知。
2. 出示“虽有嘉肴”四个字,帮助学生尝试猜测其意义。
步骤二:理解成语(10分钟)1. 分享和讨论学生对“虽有嘉肴”的猜测,对其正确解释以及用法进行阐述。
2. 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例句,要求他们思考并尝试猜测句子的意思。
步骤三:拓展知识(15分钟)1. 教师介绍或讲解成语“虽有嘉肴”的起源和故事背景,以增加学生对成语的兴趣和了解。
2.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探讨成语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以及其背后的意义。
步骤四:活动与练习(15分钟)1. 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帮助他们巩固对“虽有嘉肴”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设计小组活动或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虽有嘉肴”表达感激和谦虚之情。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和重点。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并回答问题,评价学生的表现。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虽有嘉肴”的形式写一篇感谢信或展示一段谦虚之言。
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虽有嘉肴”的应用,及时归纳总结。
教学小贴士:1. 结合例句和故事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成语,增加趣味性。
2. 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成语,加深理解和印象。
3. 分层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难度,保证教学效果。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 虽有嘉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4、同桌互译,参看译文。
参考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4)要广泛交流: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教
学
札
记
《礼记》影响非常之深广,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了《礼记》之后,能够进一步领悟学习,让我们一起亲近《礼记》,去共同领悟为学之道。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教
材
分
析
与
教
法
设
想
课文节选自《学记》又叫(《礼记解集》),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建议让学生在此前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并了解文中论述的道理。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对于现代社 会的启示和意义。
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分析《虽有嘉肴》的篇章结构,包括 开头、主体和结尾等部分。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写作手法 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讲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如对比论证、 引用经典等。
重要词句段赏析
选取文章中的重要词句段进行深入赏析。 分析这些词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意义。
学生通过参与课堂讨论和赏析活动,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虽有嘉 肴》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形成 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学生在情感态度上更加热爱和尊重传 统文化,愿意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贡献自己的力量。
02
教学内容与重点
《虽有嘉肴》原文解读
分类型作业要求
根据作业类型,如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实践作业等,明确具体要求,以便学 生有针对性地完成。
评价标准及批改方式说明
评价标准
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包括作业的完成度、正确率、书写规范等方面,以便学生了 解自己的作业水平。
批改方式
采用多样化的批改方式,如教师批改、学生互批、小组批改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 度和自我纠错能力。同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不足之处。
互动式讨论环节设计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组织学生对课文中 的难点、疑点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 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 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全班交流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进 行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和思考过 程,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和表达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
课件制作
精心制作课件,将课文内容、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 有机结合,形成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积极性。
2024年《虽有嘉肴》说课稿_1
2024年《虽有嘉肴》说课稿2024年《虽有嘉肴》说课稿1各位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虽有嘉肴》,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虽有嘉肴》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文言文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2、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并能准确地翻译、背诵全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二、说学情七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自己阅读__去把握__的大部分信息。
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比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一定的困难。
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
三、说教法学法:教法:1. 目标教学法:针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法是课堂中必不可少且行之有效地教学方法之一。
2、情境教学法: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3、合作探究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
学法:1、朗读法:朗读将贯穿整个课堂,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__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是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引起共鸣。
2、品析法:__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品析__的内涵。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宋登水一、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与对美好人生的礼赞,前面几篇文章分别利用叙事或抒情的方式阐述了人生感悟,这篇文章从学习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义。
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
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
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实词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朗读领悟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预习学案(见后面附录)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老师先跟大家讲个故事:上帝让人带蜗牛去散步,并规定人与蜗牛要并肩行走,人觉得这事不难,就一口答应了。
人带着蜗牛散步在林中小道,可是没走几步就犯难了,蜗牛与人的步伐总是不一致,人总是昂首阔步地走,蜗牛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人觉得不耐烦了,跑去和上帝抱怨说:“蜗牛实在太慢了,我无法和它一起散步。
”上帝回答说:“你试着以蜗牛的速度行走,看看这样与人的行走有什么不一样。
”人接受了上帝的建议,改变了以往的速度,与蜗牛一起慢条斯理地走着,他发现,平时由于走得太快,没怎么留意沿途的风景,原来路边的小树长高了,长出了嫩芽,小花灿烂地绽放着,还有小鸟轻快地歌唱……这事都是人紧绷神经松弛下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完整版)《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熟读成诵。
2。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
能力目标:3.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
情感态度目标:4。
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并背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句,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同学们,古人常读四书五经,今天我们也来学学五经之一《礼记》中的一段短文《虽有嘉肴》。
二. 走进新课1.师简单介绍《学记》《礼记》《虽有嘉肴》节选《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学习课文(接下来我们按四边教学法来学习这篇短文)(一)读-—--达到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熟读成诵的目标。
(1)听录音师播放录音前提出要求:要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并要求在停顿处划出节奏。
(2)生齐读读后师再点评。
对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予以纠正或强调.自强.( qiǎng)教学相长.( zhǎng,增长、提高之意,不读cháng)《兑.命》(yuè,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学.学半(xiào ,教)(3)师范读(要求生依然注意字音和停顿)(4)生示范读(要求生听时把自己认为是重点的文言字词的圈出来,为下一环节铺垫)(二)译——达到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的目标(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和读,我们应该对课文有了初步印象,接下来我们一起完成字词的解释和翻译文章的任务.)①解释重点文言字词(出示小黑板)叫学生来回答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师在大黑板上板书粗体字的意思,以示强调.让学生记准重点字词的意思,为以后的文言文阅读打下基础)(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不;甘美)(2)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3)不知其善.(好处)(4)是故....(所以)(5)知困.(不通,理解不了)(6)自反..(反省自己)(7)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8)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9)学学..半(教;学习)(刚才我们掌握了重点字词的意思,现在我们来翻译短文,我们把任务分一分,每个大组负责一句.以句号为准,第一句到第三句分别是一至三组,剩下的三小句由第四组的同学负责。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虽有嘉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虽有嘉肴》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一、课标依据:文言文教学,重点是考察学生的记诵与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句子的大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2.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3. 情感与态度目标: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教学相长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1l 3.让学生运用“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大意。
三、教学难点:目标2、3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采用提问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自然而然转入文学常识。
同学们,你有没有听过“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师答:《学记》)二、文学常识(以填空形式检验学生预习情况)《学记》是我国的一部关于()活动的论著。
(接下来我们来疏通文意)二、感知课文(分不同形式的读,但每一次的读达到不同的目的)(采用花样繁多的朗读,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语感,丰富文化底蕴)1.一读课文(个人读),读准字音。
(学生个人自由大声朗读,并完成《学习目标与检测》第一题,从而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字音)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2.二读课文,读出韵味。
(录音范读,划出朗读节奏)(在掌握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全班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
)把握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新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优课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新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优课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虽有嘉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对比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明白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能对比注释翻译课文;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听说过“教学相长〞这个成语吗?学生答“没有〞。
同学们不管你们是听过的或没听过的都无所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虽有嘉肴)这课,看看这课向我们论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正确诵读课文。
〔1〕哪位同学情愿为大家朗读这篇课文?〔2〕老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老师的停顿。
〔现在我们一起来划分课文的停顿。
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直到正确划出课文的停顿,再让学生重读一遍,让学生渐渐进入文言文语感。
〕2、疏通文章。
全文共六句,让学生上黑板写出译文,一人写一句,老师逐句检查并改正错的,然后全班同学把译文全抄一遍。
个别句子要特别引导,如: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了解它的好处。
〕3、思考问题。
〔1〕如何理清课文的脉络?教师引导:类比引入〔弗食嘉肴,不知其旨;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逐层论证〔学知缺少,教后知困,缺少自反,知困自强。
〕↓引用作结——学学半,此之谓。
〔2〕本文论述了怎样的道理?作者的论述思路是什么?明确:本文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思路:重视实践——实践中“知缺少〞“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开展——结论“教学相长〞。
三、堂上练习。
1、找出文中古今异义词。
〔1〕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3〕虽有至道〔古义:到达极点,今义:到〕〔4〕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5〕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2、找出文中的一词多义的词。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教育的重要性的思考,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虽有嘉肴》的朗读与背诵。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抽象词语和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虽有嘉肴》,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运用。
5. 朗读与表达:(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2)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进行学习。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人教版虽有嘉肴说课稿
人教版虽有嘉肴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对《虽有嘉肴》这篇文言文的深入学习,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了解作者通过比喻手法阐述的道理。
2. 学习并积累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通过对比喻手法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道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虽有嘉肴》是一篇典型的文言文,通过比喻的方式,阐述了“虽有美食佳肴,但如果不与他人分享,其价值就如同泥沙一般”的道理。
文章结构紧凑,语言简练,富有哲理。
1. 课文内容概述文章开头以“虽有嘉肴,不食,不知其旨也”引出主题,接着通过“虽有至道,不学,不知其善也”进一步展开,最后以“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作为总结,强调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
2. 重点词汇与句式- “嘉肴”:指美味的食物。
- “至道”:指最高的道德和智慧。
-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学习和教学,人们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困难。
- 文章中的比喻手法,如“嘉肴”与“至道”的对比,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
3. 文学鉴赏与批判性思维- 分析比喻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来说明抽象道理。
- 讨论作者通过比喻所传达的深层含义,以及这种表达方式的优势。
- 引导学生思考比喻在现代语境中的应用,如何用简单的事物来解释复杂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你们认为分享重要吗?为什么?”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2. 讲解新课- 首先,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 其次,逐句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释难点词汇和句式。
- 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尝试翻译课文,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3. 课堂互动-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现代生活中的实例,用比喻的方式表达出来。
- 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4. 总结与反思- 教师总结文章的主旨和比喻手法的运用,强调学习和分享的重要性。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江门市第一中学景贤学校唐小虹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1.积累常用文言实词,掌握几种文言字词的学习方法;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学设想:《虽有嘉肴》是新改版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篇课文,是七年级学生上初中接触的第三篇文言文课文。
在教学设计时,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识记重点字词,通译全文的习惯;课堂上注重落实字词教学,理解课文内容,最好能当堂背诵。
教法方法:诵读法点拨引导法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1.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识记重点字词并口头翻译全文;2.查阅资料,了解《礼记》、《学记》。
教法过程:一.问题导入(设计意图:问题导入,调动学生积累,激发学习兴趣)1.提问引趣,导入课文:“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2.预习展示,了解作品。
二.整体感悟(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读中掌握字词,疏通文义,培养语感)(一)初读课文,疏通全文1.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2.回答问题,检测预习。
3.小组合作,梳理字词。
(1)以四人为一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还不懂的字词;(2)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文言实词归类。
4.同桌互译,翻译全文。
介绍“留、补、删、换、调”翻译方法,根据方法结合重点字词翻译原文。
5. 识记词句,现场检测。
(二)再读课文,读出韵律1.范读课文,把握节奏。
2.齐读课文,读出韵律。
三.研读赏析(设计意图:根据单元目标,培养学生概括中心的能力,掌握突出中心的方法)三读课文,读懂文义1.齐读课文,找出中心。
2.围绕中心,思考问题。
(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如何理解?作者是怎么论述的?3.归纳总结,背诵课文。
四.拓展延伸(设计意图:拓展延伸,启迪智慧)(一)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从学习的角度来谈,“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课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等现象。
2.了解儒家关于教学相长的思想学说和古代教育教学的一般原则。
3.深入理解文章中所阐述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谈体会。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启发讲解,使学生基本掌握本课的文言基础知识。
2.掌握本文善用比喻与对比的说理方法。
3.通过对文章的进一步分析、挖掘,理解文章所阐述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自圆其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本文道理的深入的阐述分析,使学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树立“教学相长”的思想。
2.培养学生“尊师重教”的美德,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以及多音多意字、通假字的用法。
2.学习本文善用比喻与对比的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逐层理解短文所阐发的教育思想。
教学方法:讲授、朗读、讨论。
教学时间: 1课时一、导入新课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系统而全面地阐述教育教学的文章。
今天我们要学习儒家的论礼丛书《礼记》中的《学记》篇,它是秦汉时期系统地阐明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的一篇典范作品,这篇文章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是从全文中节选出的。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教师正音。
嘉肴(yáo)自强(qiǎnɡ)兑(yuè)命学(xiào)学(xué)半2学生朗读课文,疏通文字。
(1)“虽有嘉肴”:“虽”,连词,虽然。
“嘉肴”,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
“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
“旨”,甘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5)“是故”:连词,所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虽有嘉肴》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视点叙述对人生的考虑和感悟,本篇
古文相同以简略的文段从证明的视点提出“教育相长”的观念,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只日子中能够习得道理取得感悟,相同学习也要有正确的情绪和办法。
1.学生处于好动思维活泼阶段但往往在学习上针
对问题的考虑方向会发生较大误差,所以需求及时引导
学生正确地考虑答题方向,鼓舞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导
学案,先行预习课文的文句,再经过熟记词句含义和熟
读背诵激起学生爱好。
2.关于简易白话文,实词的释义不行小看,应该
以学生开始触摸的视角来耐性阐明,多结合古意,有爱
好地叙述弥补相关课外常识引发学生的爱好,并安置简
略的实词阐明,简易白话文给学生操练。
常识与才干:了解《礼记》、《学记》相关常识,了解
要点白话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进程与办法: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办法。
情感情绪价值观: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
实践的重要性。
了解《礼记》、《学记》相关常识,了解要点白话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了解类比说理的办法,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1课时
讲授法、协作探求法
一、巧引进。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珍宝,是才智之源泉。
“四书”、“五经”别离是哪几部典籍?
2、导语。
半部《论语》治全国,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
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咱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知咱们要勤于研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咱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有”教育咱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日,就让咱们接近《礼记》,领会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生报告收集到的有关《礼记》的材料。
《礼记》,又叫《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作品之一,是
秦汉曾经各种礼仪作品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撰写。
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阐明称为“传”或“记”,《礼记》因而而得名,即对“礼”的阐明。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
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准则的文章。
2、了解《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名篇,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
首要叙述教育准则,教育内容和办法,论说了教育相长、按部就班、长善救失等教育经历。
全文尽管只要1229个字,却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维和教育实践经历做了高度的归纳和总结,它不只对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开展发生过深远影响,并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参阅价值,值得认真地研讨和学习。
三、齐吟诵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区分朗诵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掌握节奏。
(1)、读准字音
教育相长(zhǎng)弗食,不知其旨
也(fú)(zhǐ)
自强(qiǎng)兑命
(yuè)
学学半(xiào)
(xúe)
(2)、掌握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
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育/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
其/此之谓乎?
3、师范读、领读。
4、齐读。
四、释辞意。
1.以四人为一小组,评论课文的翻译,并将不了解的字词圈出来。
2.抽出每组小组长,每人翻译一句话;其他小组有不了解的字词可举手发问。
参阅译文:
尽管有甘旨的肉食,不去品味,就不知道其滋味的甘美;尽管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优点。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乏,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了解的当地。
知道了自己的缺乏,然后就能自我检讨;知道了自己不了解的当地,然后才干勉励自己。
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便是这个道理吧?
3、要点词语
虽:即便。
弗:不。
其:代词,指嘉肴。
善:优点。
然后:这样今后。
故:因而。
长:促进。
4、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虽古:即便。
今:尽管。
(2)不知其旨也。
•旨古:甘美。
今:含义。
(3)虽有至道。
•至古:好到极点。
今:到。
(4)教然后只困。
•困古:不通,了解不了。
今:困难。
(5)教育相长也。
•长古:促进。
今:增加。
五、析文章。
1、理清层次
榜首层(“虽有嘉肴……不知其善也”)
第二层(“是故学然后知缺乏……然后能自强也”)
第三层(“故曰……其此之谓乎”)
2、分析课文榜首层:找出与“嘉肴”“弗食”“旨”相对应的词语。
文章以“弗食”“嘉肴”开篇,有什么意图?
清晰:嘉肴——至道;弗食——弗学;旨——善。
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肴”来论说“弗
学”“至道”不知其善的道理。
以日子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然后有力地证明观念。
3、分析课文第二层:别离找出与学、教相接受的词语。
这一层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络?
清晰:学——知缺乏——自反,教——知困——自强;“学然后知缺乏”接受上文“弗学,不知其善也”进一步打开谈论,并引出下文“教育相长”的观念。
4、分析课文第三层:“教育相长”的定论在前面现已道明,课文最终《兑命》的一段话是否剩余?
清晰:不剩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观念的弥补阐明。
《兑命》的话进一步证明了“教育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这是一篇言简意赅的说理短文,本文在论说时先以
“ ________________”作比,继而引出“ __________”,然后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阐明,最终归结到
“ ____________”这个定论。
(用原文填空)
清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教育相长
六、明宗旨。
从学习的视点来谈,“教育相长”能够给咱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历,谈谈你的观点。
“教育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沟通。
有时候,
能够选用教的方法学习。
比方,测验把自己的了解讲给同桌听,
看看他的反响。
假设他能了解,或许标明你的确了解透彻了;假设他仍有疑问,或许标明你的了解中存在缝隙或缺点,这时候就能够“知困”而“自强”。
七、妙拓宽。
1、白话外交。
某班成立了帮扶小组,教师组织晓雨辅导若冰的语文学习,可晓雨说这样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
假设你是晓雨的同学,你预备怎样劝说她?(请用上《虽有嘉肴》中呈现的成语或语句)
2、堆集《学记》中的名句。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3)正人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
(4)凡学之道:严师尴尬。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5)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然后庸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然后怨之。
3、作业:
(1)完结“研讨与操练”中的榜首、三题。
(2)背诵并能翻译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