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学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煤化学复习资料

煤化学复习资料

1,矿物的概念、内涵?岩石、矿石及矿物之间的关系?答:矿物是指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组成以及确定的晶体结构的均匀固体。

它们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范围内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作为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应该是各部分均一的,亦即不能用物理的方法把它分成化学成分上更为简单的不同物质。

2,元素的离子类型与形成矿物的特点?(矿物学基础P33-34)根据形成离子的最外层电子结构,可将元素分成三种基本类型(表4-1)惰性气体型离子:包括碱金属和碱土金属以及一些ⅢA∽ⅦA的非金属元素。

当它们得失电子成为离子时,其最外电子层与惰性气体原子的最外电子层结构相似,具有8个或2个电子。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电离势小,易形成阳离子,而非金属元素(主要是氧和卤族元素)电负性大,易形成阴离子。

氧是地壳中最多的元素,所以其他元素易与氧结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盐(主要是硅酸盐),形成大部分造岩矿物,地质上将这部分元素称为造岩元素,也称亲石元素或亲氧元素。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离子半径较大,与氧和卤族元素形成以离子键为主的矿物。

铜型离子:ⅠB,ⅡB以及部分ⅢA∽ⅥA的金属、半金属元素。

他们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时,最外电子层具有18或18+2个电子,与的最外电子层结构相似。

本类元素易与结合形成以共价键为主的金属矿物,因此这部分元素被称为造矿元素,也称亲疏元素或亲铜元素。

过渡性离子:包括ⅢB∽Ⅷ(含镧系和锕系)区的元素。

其阳离子最外电子层具有8-18个电子的过渡性结构。

其离子的性质介于惰性气体型离子和铜型离子之间。

外电子层电子越接近8者(Mn和铁族的左侧),亲氧性越强,易形成氧化物和含氧盐;而愈近于18者(Mn和铁族的右侧),亲疏性愈强,易形成硫化物;居于中间的锰和铁,则与氧和硫都能结合。

3,形成矿物的地质作用类型及特点?答:矿物形成的地质作用根据能量来源一般分为内生作用、外生作用、和变质作用。

煤化学复习资料

煤化学复习资料

复习思考题一煤的生成1、煤是由什么形成的?煤是由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演变而成的沉积有机岩。

2、成煤植物的主要化学组成是什么?它们各自对成煤的贡献如何?(1)碳水化合物(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果胶质)纤维素一般不溶于水,在溶液中能生成胶体,容易水解。

在活的植物中,纤维素对于微生物的作用很稳定,但当植物死亡后,在氧化性条件下,易受微生物作用而分解成CO2、CH4和水。

在泥炭沼泽的酸性介质中,纤维素可以分解为纤维二糖和葡萄糖等简单化合物。

半纤维素:的化学组成和性质与纤维素相近,但比纤维素更易分解或水解为糖类和酸。

果胶:糖的衍生物,呈果冻状。

在生物化学作用下,水解成一系列单糖和糖醛酸。

(2)木质素木本植物的木质素含量高,木质素是具有苯基丙烷芳香结构的高分子聚合物,含甲氧基、羟基等官能团。

木质素的单体以不同的链连接成三度空间的大分子,比纤维素稳定,不易水解,易于保存下来。

在泥炭沼泽中,在水和微生物作用下发生分解,与其他化合物共同作用生成腐植酸类物质,这些物质最终转化成为煤。

所以木质素是植物转变为煤的原始物质中最重要的有机组分(3)蛋白质高等植物中蛋白质含量少;低等植物中蛋白质含量高。

植物死亡后,完全氧化条件下,蛋白质完全分解为气态物质;在泥炭沼泽和湖泊的水中,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喹啉等含氮化合物,参与成煤作用,但对煤的性质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煤中硫、氮元素的来源之一。

(4)脂类化合物脂肪:属于长链脂肪酸的甘油酯。

高等植物中含量少(1-2%),低等植物含量高(20%左右)。

在生化作用下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分解生成脂肪酸和甘油,参与成煤作用。

蜡质:主要是长链脂肪酸与含有24~26个碳原子的高级一元醇形成的脂类,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受细菌分解。

树脂: 树脂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分泌物,当植物受伤时,胶状的树脂不断分泌出来保护伤口。

针状植物含树脂较多,低等植物不含树脂。

树脂不溶于有机酸,不易氧化,微生物也不能破坏它,因此能很好地保存在煤中。

煤化学复习重点总结

煤化学复习重点总结

第二章煤的生成一、腐植煤的成煤作用过程1、从植物死亡,堆积到转变为煤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演变过程,此过程称为成煤作用。

成煤作用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泥炭化作用和煤化作用。

(1)泥炭化作用:高等植物残骸在泥炭沼泽中,经过生物化学和地球化学作用演变成泥炭的过程。

(2)煤化作用:泥炭在以温度和压力为主的作用下变化为煤的过程。

2、煤化作用包括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在温度和压力影响下,泥炭进一步变为褐煤(成岩作用),再由褐煤变为烟煤和无烟煤(变质作用)。

褐煤影响煤变质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压力和时间。

第三章煤岩学一、煤岩学研究方法分为宏观研究法和微观研究法。

宏观方法:肉眼或放大镜观察;微观方法:用显微镜研究;二、煤的显微组分,按其成因和工艺性质的不同可分为镜质组、壳质组、惰性组三大类,研究煤结构时一般采用镜质组作为研究对象。

第四章煤的结构一、煤的结构包括大分子结构和物理空间结构。

1、煤大分子结构:多个相似的“基本结构单元”通过桥键连接而成的,这种基本结构单元分为分规则和不规则两部分。

(1)规则部分由几个或十几个苯环、脂环、氢化芳香环及杂环(含氮、氧、硫等元素)缩聚而成,称为基本结构单元的核或芳香核。

(2)不规则部分是连接在核周围的烷基侧链和各种官能团(含氧、硫、氮官能团);含氧官能团:羟基、羧基、羰基、甲氧基、醚键;含硫官能团:硫醇、硫醚、二硫醚、硫醌、杂环醚;含氮官能团:六元杂环、吡啶环、喹啉环;2、煤结构模型的分为化学结构模型和物理结构模型。

化学结构模型:Fuchs Given、Wiser、本田、Shinn结构模型等;物理结构模型:Hirsch模型、交联模型、两相模型、单相模型;二、煤大分子结构的现代概念1、煤是三维空间高度交联的非晶质的高分子缩聚物;2、结构单元的核心是缩合芳香核;3、结构单元的周边有不规则部分;4、结构单元之间由桥键连接;5、氧、氮、硫的存在形式;6、低分子化合物;7、煤化程度对煤结构的影响第五章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一、煤是由无机组分和有机组分组成。

最新煤化学复习资料

最新煤化学复习资料

煤化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真相对密度:在20℃时,单位体积(不包括煤的所有孔隙)煤的质量与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

2、视相对密度:在20℃时,单位体积(不包括煤粒间的空隙,但包括煤粒内的孔隙)的质量与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

3、反应性:在一定温度下煤与不同气体介质(如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等)相互作用的反应能力。

4、结焦性:在工业条件下将煤炼成焦炭的性能。

5、粘结性:煤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时,形成具有可塑性的胶质体,黏结本身或外加惰性物质的能力。

6、热稳定性:块煤在高温下保持原来粒度的性能。

7、煤的风化:靠近地表的煤层受大气和雨水中氧长时间的渗透、氧化和水解,性质发生很大变化的过程。

8、内在水分:煤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空气干燥状态时所保持的水分。

9、外在水分:在一定条件下煤样与周围空气湿度达到平衡时失去的水分。

10、透光率:煤样和稀硝酸溶液,在100℃(沸腾)的温度下,加热90min后,所产生的有色溶液,对一定波长的光(475nm)透过的百分数。

11、孔隙率:煤粒内部存在一定的孔隙,孔隙体积与煤的总体积之比。

12、高位发热量:由弹筒发热量减去硝酸生成的热和硝酸校正热后得到的发热量。

13、恒容低位发热量:由高位发热量减去水(煤中原有的水和煤中氢燃烧生成的水)的汽化热后得到的发热量。

二、填空1、由高等植物形成的煤称作腐殖煤,由低等植物形成的煤称作腐泥煤。

2、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压力、时间。

3、煤的大分子结构是由多个结构相似的基本结构单元通过桥键连接而成的。

4、由泥炭逐渐转变为岩石状的褐煤的这一过程称为煤的成岩作用。

5、煤的有机显微组分有镜质组、壳质组、惰质组。

6、工业分析将煤分为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碳四种组分。

7、煤灰中主要的成分有SiO2、Al2O3、Fe2O3、MgO、CaO。

8、胶质体的性质有:热稳定性、透气性、流动性、膨胀性。

9、常见的气化介质有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

10、粘结性烟煤热解过程分为干燥脱吸、活波分解、二次脱气三个阶段。

煤化学-复习要点汇总

煤化学-复习要点汇总

绪论(xùlùn)煤化学(huàxué)的概念:煤化学是研究煤的生成(shēnɡ chénɡ)、组成、结构、性质、分类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煤的主要用途:燃烧、炼焦、气化、低温(dīwēn)干馏、加氢液化以及其他深加工产品等。

煤炭的产量逐年(zhúnián)增加的原因:钢材、水泥、焦炭、电力、电解铝。

CCT(洁净煤技术)是指在煤炭开采、加工、转化、利用的过程中减少污染和提高效率的新技术的总称。

主要包括①煤炭开采②煤炭加工③煤炭燃烧④煤炭转化⑤污染物排放控制与废弃物处理第一章煤的生成煤的定义:煤是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又经过物理化学的作用而转变成的沉积有机矿产。

我国的主要聚煤期: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晚古生代、早古生代)植物的有机族可以分为四类1、糖类以及衍生物(碳水化合物)2、木质素3、蛋白质4、脂类化合物(包括脂肪、树脂、蜡质、角质、和孢粉质)成煤环境1、首先需要大量的植物的持续繁衍2、其次是植物遗体不致全部被氧化分解3、地质作用的配合煤炭的成因类型:根据形成的物质基础而划分的煤炭的类型称为成因类型。

主要是:腐植煤、腐泥煤、残植煤、腐植腐泥煤。

煤炭的成煤过程:植物——泥炭——褐煤——烟煤、无烟煤泥炭化煤化作用泥炭的有机组成主要包括:1、腐植酸 2、沥青质 3、未分解或未完全分解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和木质素 4、变化不多的壳质组,如角质膜和孢粉等变质作用因素: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压力和时间第二章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煤的的组成及其复杂,是由无机组成和有机组成构成的混合物。

无机组成主要包括黏土矿、石英、方解石、石膏、黄铁矿等矿物质和吸附在煤中的水;有机组分主要是由C、H、O、N、S等元素构成的复杂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工业分析是确定煤化学组组成的最基本方法,他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将煤的组分分为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碳。

煤化学复习总结

煤化学复习总结

《煤化学》基本资料1.一次能源:指直接取自自然界没有经过加工转换的各种能量和资源,它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油页岩、核能、太阳能、水力、风力、潮汐能、地热、生物质能和海洋温差能等;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以后得到的能源产品,称为二次能源,例如:电力、蒸汽、煤气、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酒精、沼气和焦炭等。

2.煤炭综合利用工艺方法有干馏、气化、液化、炭素化与煤基材料和煤基化学品。

3.洁净煤技术是关于减少煤炭开采和利用过程中污染,提高煤炭利用效率的煤炭加工、燃烧、转化和污染控制等一系列燃烧用煤新技术的总称。

4.根据成煤植物不同煤主要分为腐殖煤(由高等植物形成)和腐泥煤(由低等植物和少量浮游生物形成),按照煤化度不同,腐殖煤分为泥炭、褐煤、烟煤和无烟煤。

5.煤化度与变质程度异同:煤化程度指泥炭在成煤诸因素共同作用下所达到的化学成熟程度;煤变质程度指成岩后的褐煤在地质化学作用下向烟煤、无烟煤转变的过程。

两个概念描述成煤过程的起点和范围不同,煤化度的起点是泥炭,描述的是煤化作用全过程;变质作用描述起点是褐煤,仅仅描述煤的变质作用阶段。

同:都受温度、压力和时间影响,结果都形成无烟煤。

6.煤的生成过程:也叫腐殖煤生成过程,即成煤植物在泥炭沼泽中持续地生长和死亡,其残骸不断堆积,在漫长的过程中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地球化学、物理化学作用和地质作用逐渐演化成泥炭、褐煤、烟煤、无烟煤的过程。

煤的这一转化全过程也可称为成煤作用。

成煤过程大致可分为泥炭化作用阶段和煤化作用阶段。

泥炭化作用阶段高等植物残骸在泥炭沼泽中,经过生物化学和地球化学作用演变成泥炭的过程;煤化作用阶段在地下深部的温度和压力的长时间作用下,泥炭向褐煤、烟煤、无烟煤演化的过程。

7.希尔特定律:煤的变质程度具有垂直分布规律,即在同一煤田大致相同的构造条件下,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煤的挥发分逐渐减少,变质程度逐渐增加。

大致深度每增加100m,煤的挥发分Vdaf减少2.3%左右,这个规律。

煤化学复习

煤化学复习

煤化学复习1.煤化学是研究煤的生成、组成、结构、性质、分类、转化过程和合理利用的一门学科。

2.煤是由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演变而成的沉积有机岩。

3.植物的主要化学组成:(1)碳水化合物(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果胶质)(2)木质素(3)蛋白质(4)脂类化合物4.煤是由堆积在沼泽中的植物遗体转变而成的,植物遗体堆积并转变为泥炭,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

5.煤炭的生成,必须有气候、生物、地理、地质等条件的相互配合,才能生成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煤炭矿藏。

这些条件包括:(1)大量植物的持续繁殖(生物、气候的影响)(2)植物遗体不能完全氧化——适合的堆积场所(沼泽、湖泊等)(3)地质作用的配合(地壳的沉降运动——形成上覆岩层和顶、底板——多煤层)6.成煤作用过程成煤作用是指高等植物在泥炭沼泽中持续地生长和死亡,其残骸不断堆积,经过长期而复杂的生物化学、地球化学、物理化学作用和地质化学作用,逐渐演化成泥炭、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的过程。

7.有植物残骸转变成为泥炭的泥炭化阶段和泥炭转化成褐煤,烟煤,无烟煤的煤化阶段8.泥炭化作用的概念:高等植物死亡后,在生物化学和地球化学作用下,演变成泥炭的过程称为泥炭化作用。

在这一阶段,植物首先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分解和水解为分子量较小的性质活泼的化合物,然后小分子化合物之间相互作用,进一步合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如腐植酸、沥青质等。

9.植物经泥炭化作用成为泥炭,在两方面发生巨大变化:(1)组织器官(如皮、叶、茎、根等)基本消失,细胞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变成颗粒细小、含水量极大、呈胶泥状的膏状体--泥炭;(2)组成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植物中大量存在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在泥炭中显著减少,蛋白质消失,而植物中不存在的腐植酸却大量增加,并成为泥炭的最主要的成分之一,通常达到40%以上。

10.泥炭被无机沉积物覆盖为标志,泥炭化阶段结束,在以温度和压力为主的物理化学和地球化学作用下,泥炭开始向褐煤、烟煤和无烟煤转变的过程称为煤化作用。

国家开放大学资料:煤化学期末复习题

国家开放大学资料:煤化学期末复习题

煤化学期末复习题一、判断题1、高等煤化程度的煤,热解时形成的胶质体多,黏结性好。

( × )2、煤样的采集的基本要求是被采样批煤的所有颗粒都有可能进入采样器,每一颗粒都有相同的几率被采入试样中。

( √ )3、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细胞由细胞壁和原生质组成。

( √ )4、煤是不洁净能源,其所造成的污染贯穿于开采、运输、储存、利用和转化等全过程。

( √ )5、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广,蕴藏量最大的煤是腐殖煤。

( √ )6、煤在加热过程中形成胶质体的能力是煤黏结成焦的基础。

( √ )7、煤中的水分按照它的存在状态及物理化学性质,可分为:外在水分、内在水分及化合水三种类型。

( √ )8、随着煤化程度的加深,煤中碳含量增加,煤结构单元中小分子化合物含量减少。

( √ )9、煤的基本结构单元中,芳香环数与总环数之比称为环缩合度指数。

( × )10、一般罗加指数越大,表示煤的粘结性越好。

( √ )11、年轻煤对水介质的亲和性较强,中等以上煤化程度的煤对水的亲和性较差。

( √ )12、煤样的制备就是按一定方法将原始煤样的质量逐渐减少到分析煤样所需要的质量,而使其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与原始煤样保持一致。

( √ )13、煤直接加氢液化法对煤质的要求是w daf(C)=68%-85%、 w daf(H)= ≥4.5%、A d<6% 、C/H 的质量比不大于16的煤。

( √ )14、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分子式是(C6H10O5)n,具长链状结构,其分子量约为100万~200万。

( √ )15、碳是煤中有机质组成中含量最高的元素,并随着煤化程度的升高而增加。

( √ )16、时间是影响煤的重要因素,作用时间影响的重要性表现在:温度、压力相同,时间越长,变质程度越高;温度不同,短时间较高温度与长时间较低温度可达到相同的变质程度。

( √ )17、在中国煤炭分类方案中,首先根据煤化程度将煤分成褐煤、烟煤和无烟煤。

煤化学复习(全)

煤化学复习(全)

1.成煤的条件答:(1)物质条件主要是成煤的原始植物,包括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植物遗体大量堆积是成煤的物质条件.(2) 煤的形成堆积条件或环境条件泥炭沼泽:常年积水,极其潮湿,内有大量植物生长、堆积,植物死亡后遗体被沼泽水覆盖,与氧呈半隔绝状态,使植物遗体不至于完全氧化分解,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泥炭.泥炭沼泽的形成取决于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和大地构造4个条件.(3) 煤的形成温度和压力条件温度和压力决定于埋藏深度.成煤应有一定的埋藏深度.煤化程度是煤受热温度和持续时间的函数.温度越高,变质作用的速度越快.(4)时间条件漫长的地质年代[宙、代、纪、世、期]一般需要几千万到几亿年的时间(5) 煤的形成地质条件也是必不可缺的.地壳运动.2.成煤作用过程?泥炭化作用?煤化作用?答:成煤过程大致可分为泥炭化作用阶段和煤化作用阶段。

(1)泥炭化作用阶段。

高等植物残骸在泥炭沼泽中,经过生物化学和地球化学作用演变成泥炭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植物所有的有机组分和泥炭沼泽中的微生物都参加了成煤作用。

泥炭沼泽的聚积环境,如沼泽水体的含盐度、氧化还原电位和酸碱度,对泥炭的成分和性质有很大影响,甚至影响煤的猫结性、含硫量和煤焦油产率等。

(2)煤化作用阶段。

在地下深部的温度和压力的长时间作用下,泥炭向褐煤、烟煤、无烟煤演化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煤的分子结构,元素组成,化学、物理和工艺性质不断发生变化,煤化作用逐步加深。

根据化学作用类型和主要影响因素.煤化作用阶段包括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1)成岩作用。

煤的成岩作用使泥炭转变为褐煤。

当泥炭被其他沉积物覆盖后或处在泥炭层深部时,生物化学作用逐渐减弱以至停止。

泥炭在上覆沉积物的压力下,发生了压紧、失水、胶体老化和固结等一系列变化,疏松的泥炭转变为结构致密的褐煤。

压力和时间是在这个阶段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泥炭转变成褐煤后,碳含量增加,氧和氢含量逐渐降低。

2)变质作用。

煤的变质作用使褐煤向烟煤、无烟煤演化,也可能进一步变质,形成石墨。

现代煤化工基础期末复习题

现代煤化工基础期末复习题

现代煤化工基础期末复习题现代煤化工基础期末复习题煤化工是指利用煤作为原料进行化学反应和工艺处理,生产燃料、化工产品和材料的一门技术。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煤化工在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围绕现代煤化工的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帮助读者加深对该领域的理解。

一、煤的组成和特性煤是一种化石燃料,主要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组成。

根据煤的成因和煤质特征,可以将其分为无烟煤、烟煤、褐煤和泥炭等不同种类。

煤的特性包括灰分、挥发分、固定碳和发热量等指标,这些指标决定了煤的燃烧性能和利用价值。

二、煤的热解和气化煤的热解是指在高温下,煤分子内部的化学键断裂,产生气体、液体和固体产物的过程。

煤的气化是指在高温和适当气氛下,煤分子与气体反应生成可燃气体的过程。

煤的热解和气化可以通过煤气化、焦化和煤炭燃烧等工艺实现。

三、煤的液化和加氢裂化煤的液化是指将煤转化为液体燃料或化工原料的过程。

煤的加氢裂化是指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煤分子中的碳-碳键断裂,生成低碳烃和芳香烃的过程。

煤的液化和加氢裂化可以通过煤浆气化、煤直接液化和煤间接液化等工艺实现。

四、煤的气化和合成气煤的气化是指将煤转化为合成气的过程,合成气主要由一氧化碳和氢气组成。

合成气是煤化工中的重要中间产物,可以用于合成甲醇、合成氨、合成烃和合成燃料等。

煤的气化可以通过固定床气化、流化床气化和煤炭间接气化等工艺实现。

五、煤的燃烧和污染控制煤的燃烧是指将煤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氧化释放能量的过程。

煤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为了控制煤燃烧污染,可以采用燃烧优化、烟气脱硫、脱硝和除尘等技术手段。

六、煤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煤作为一种丰富的能源资源,对于国家经济和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煤的资源利用过程中,需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推动煤化工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煤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可以通过提高煤炭清洁利用率、发展煤炭气化和煤化工产业链等途径实现。

煤化学知识点(期末考试)

煤化学知识点(期末考试)

第一章煤的种类、特征与生成1、泥炭化作用泥炭化作用是植物物质经受生物化学分解及合成的复杂的过程。

最终形成泥炭的作用.属性:泥炭化作用也是-种植物物质的生物化学分解作用,它与水解作用、氧化与还原作用有关。

条件:泥炭化作用发生于覆水地区的水位以下,即与大气局部沟通的状态下.泥炭化作用的直接产物除了泥炭以外,分解出的气态产物有二氧化碳、水、沼气和少量氮.泥炭化过程的生物化学变化大致可分儿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植物残骸中的有机化合物经过氧化分解、水解,转化为简单的化学性质活泼的化合物;第二阶段:分解产物相互作用,进一步合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如腐植酸、沥青质等。

1.1 凝胶化作用(一)概念与条件:1。

概念: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的要成分的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2。

条件:凝胶化作用的条件:①较为停滞的、不太深的覆水条件下,②弱氧化至还原环境,③在厌氧细菌的参与.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一方面进行生物化学变化,一方面进行胶体化学变化,二者同时发生和进行导致物质成分和物理结构两方面都发生变化。

1。

2 丝炭化作用(1)概念: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在泥炭沼泽的氧化环境中,受到需氧细菌的氧化作用,产生贫氢富碳的腐殖物质,或遭受“森林火灾"而炭化成木炭的过程。

产物为丝炭,依成因分为氧化丝质体与火焚丝质体。

2、根据形成煤炭的物质基础划分煤炭的类型称为成因类型。

(1)腐植煤 Humic Coal:由高等植物经过成煤过程中复杂的生化和地质变化作用生成。

(2)腐泥煤 sapropelite:主要由湖沼或浅水海湾中藻类等低等植物形成。

储量大大低于腐植煤,工业意义不大。

(3)残植煤 liptobiolite:由高等植物残骸中对生物化学作用最稳定的组分(孢子、角质层、树皮、树脂)富集而成。

(4)腐植腐泥煤humic—sapropelic coal:由高等植物、低等植物共同形成的煤.煤化作用的因素:1、温度(最重要的影响因素);2、时间;3、压力(压力因素虽阻碍化学反应,但却引起煤的物理结构发生变化.)3、煤化作用特点:(1).煤在连续地系列演化过程中,可明显地显现出增碳化(相对)趋势(特点)(2).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的有机分子表现为结构单一化趋势(3)。

煤化学 复习资料

煤化学 复习资料

第二章煤炭的特征和生成
1、 成煤植物的有机族组成包括那几类?怎样参与成煤炭 1) 糖类及其衍生物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等 参与成煤: 当环境缺氧时, 厌氧细菌使纤维素发酵生成甲烷、 二氧化碳、 乙酸等,形成更复杂的物质参与成煤。 2) 木质素:经微生物的作用易氧化成芳香酸和脂肪酸。 3) 蛋白质:水解生成氨基酸。 4) 酯类化合物:脂肪、树脂、蜡质、交织、木栓质、孢粉质等。 脂肪受生物化学作用可被水解,生成脂肪酸和甘油,前者参成煤作用, 而树脂、蜡等比较稳定。 2、 成煤炭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古气候因素:温暖潮湿的气候 古植物因素:高大的大本植物繁殖堆积 古地理因素:泥炭沼泽 古构造因素:下降的速度最好与植物残骸堆积的速度大致平衡。 3、 成煤阶段,每个阶段的作用
2) 煤的灰分确切地说是指煤的灰分产率。它不是煤中固有成分,而是煤在 规定条件下完全燃烧后的残留物,记做 A。即煤中矿物质在一定温度下 经一系列分解、化合等复杂剩下的残渣。 3) 关系灰分全部来自矿物质,但组成和质量又不同于矿物质,煤的灰分与 煤中矿物质关系密切,对煤炭利用都有直接影响,工业上常用灰分产率 估算煤中矿物质的含量。 4) 灰分的危害:储存和运输负担;炼焦时,降低焦炭质量,炼铁时使高炉 生产能力降低,影响铁的质量,增加炉渣;对于气化和燃烧,降低了热 效率,增加原料消耗;液化时,煤中碱金属和碱土金属使催化剂活性降 低;造成环境污染 4、 最高内在水分和挥发分的关系 相对湿度为 96%, 温度为 30%, 煤样内部毛细孔吸附的水分达到平衡状态时, 内在水分达到最大值。 1) 挥发分 Vdaf 为 25±5%时,最高内在水分<1%,为最小值; 2) 挥发分 Vdaf>30%的低煤化度煤,最高内在水分随着挥发分的增加而 增加; (挥发分>40%时, 最高内在水分增加较快, 且多超过 5%; 最高可达 20%~30%; ) 3) 对于低挥发分(Vdaf<20%)的高煤化度煤,最高内在水分随着挥发分 的降低又略有增高。 5、 煤质分析的基准,如何表示 收到基(ar)、空气干燥基(ad)、干燥基(d)、干燥无灰基(daf)、干 燥无矿物质基(dmmf) 恒湿无灰基(maf) 6、 计算题 P60 7、 挥发分和固定碳的定义和公式 1) 挥发分:煤在高温(900±10℃)下,隔绝空气加热(7min),并进行水 分校正后的挥发物质产率称为挥发分,简称 V Vad= ������1 × 100— ������ad Vad——空气干燥试样的挥发份 m—空气干燥煤样的质量 m1—煤样加热后减少的质量 Mad—空气干燥煤样的水分 2) 固定碳:从测定煤样挥发分后的焦渣中减去灰分后的残留物称为固定碳, 简记符号为 FC FCad=100-(Mad+Aad+Vad) FCad—空气干燥煤样的固定碳含量 Mad—空气干燥煤样的水分含量 Aad—空气干燥煤样灰分产率 Vad—空气干燥煤样挥发分产率 8、 挥发分指标的三个应用 1) 表征煤的煤化程度作为煤的分类标准 2) 确定煤的加工利用途径 3) 估算煤的发热量和干馏时各主要产物的产率

煤化学复习资料

煤化学复习资料

煤化学复习资料论述题1、腐殖煤的种类、特征:(1)、腐殖煤,根据煤化度的不同,腐殖煤可分为泥炭、褐煤、烟煤、无烟煤。

(2)、泥炭是植物向煤转变的过渡产物,外观呈不均匀的棕褐色或黑褐色,含水量很高。

含有腐殖酸、沥青质、变化不大的植物组分,未分解或分解不完全的植物组织。

(3)、褐煤是泥炭沉积后经脱水、压实转变为有机生物岩的初期产物,与泥炭相比,褐煤中腐殖酸的芳香核缩合程度有所增加,含氧官能团有所减少,侧链较短,侧链的数量也较少。

由于腐殖酸的相互作用,腐殖酸开始转变为中性腐殖质。

有土状褐煤、暗褐煤、亮褐煤、木褐煤之分。

(4)、烟煤的煤化度低于无烟煤而高于褐煤,因燃烧时烟多而得名,腐殖酸已全部转变为更复杂的中性腐殖质了。

烟煤是自然界最重要,分布最广,储量最大,品种最多的煤种。

(5)、无烟煤是煤化度最高的一种腐殖煤,因燃烧时无烟而得名。

外观呈灰黑色,带有金属光泽,无明显条带。

它的含碳量最高,挥发分最低,真密度最大,硬度最高,化学反应性弱。

2、泥炭化阶段的作用:(1)、植物遗体暴露在空气中或在沼泽浅部、多氧的条件下,由于需氧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对植物进行氧化分解和水解作用,植物遗体中的一部分被彻底破坏,另一部分分解为较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2)、在沼泽水的覆盖下,出现缺氧条件,微生物中的需氧细菌被厌氧细菌所替代,发生了还原反应,留下了富氢的残留物。

(3)、凝胶化作用:植物的主要组分在泥炭化阶段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殖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

(4)、丝炭化作用: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在泥炭沼泽的氧化环境中受到需氧细菌的氧化作用产生贫氢富碳的腐殖物质或遭受“森林火灾”而炭化成木炭的过程。

3、水分对煤利用的影响:一般来说,水分是煤利用的有害物理的无机物质,因为:(1)在运输时,煤的水分增加了运输负荷,在寒冷地带水分易冻结,使煤的装卸发生困难解冻则需增加额外的能耗;(2)储存时,煤中的水分随空气湿度而变化,使煤易破裂,加速了氧化;(3)对煤进行机械加工时,煤中水分过多将造成粉碎、筛分困难,降低生产效率,损坏设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煤:发热量为29.3MJ/Kg的煤,只是一个概念,而不存在这样的煤腐殖煤根据煤化度的不同分为泥炭、褐煤、烟煤和无烟煤成煤过程是指高等植物在泥炭沼泽中持续的生长和死亡,其残骸不断堆积,经过长期而复杂的生物化学、地球化学、物理化学作用和地质化学作用,逐渐演变化为泥炭、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的过程。

分为泥炭化阶段和煤化阶段泥炭化阶段:泥炭化阶段是指高等植物残骸在泥炭沼泽中,经过生物化学和地球化学作用演变成泥炭的过程凝胶化作用是指植物的主要组分在泥炭化阶段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殖酸和沥青质为主的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这一过程在成岩阶段的延续又叫镜煤化作用丝炭化作用是指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在泥炭沼泽的氧化环境中,受到需氧细菌的氧化作用,产生贫氢富碳的腐殖物质或受到“森林火灾”而炭化成木炭的过程煤化阶段:生物化学作用减弱或停止,在物理化学和化学作用下,泥炭开始向褐煤、烟煤和无烟煤转变过程。

分为成岩阶段和变质阶段变质阶段是指褐煤沉降到底壳的深处,在长时间地热和高压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其组成、结构和性质发生变化,转变为烟煤、无烟煤的过程深成变质作用的特点:煤变质程度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大致上深度每增加100米,煤的挥发分减少2.3%(希尔特定律);煤变质程度具有水平分带规律煤的工业分析与元素分析是煤质分析的基本内容。

通过工业分析,可以初步判断煤的性质、种类和工业用途。

元素分析主要用于了解煤的元素组成。

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的结果与煤的成因、煤化度以及岩相组成有密切的关系。

煤的工业分析也称为煤的实用分析或技术分析。

包括煤的水分、灰分、挥发分的测定和固定炭的计算四项内容。

水分和灰分可反映出煤中无机质的数量,而挥发分和固定炭则初步表明了煤中有机质的数量与性质外在水分(Mf)是指煤在开采、运输、储存和洗选过程中,附着在煤的颗粒表面以及直径大于10-5cm的毛细孔中的水分。

含有外在水分的煤成为收到基,仅失去外在水分的煤成为空气干燥基煤的内在水分(M inh)是指煤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空气干燥状态时所保持的水分(将空气干燥煤样加热至105~110时所失去的水分),失去内在水分的煤为干燥煤最高内在水分(MHC):当环境的相对湿度为96%,温度为30,且煤样内部毛细孔吸附的水分达到平衡(饱和)状态时,内在水分达到最大值煤的外在水分与内在水分的总和称为煤的全水分M t当挥发分(Vdaf)为25%,MHC<1%,达到最小值;对于高挥发分(Vdaf>30%)低煤化度煤,MHC随着Vdaf 的增加迅速增大,最高可达20%~30%;对于低挥发分(Vdaf<20%=高煤化度煤,MHC随着Vdaf的减小又略有增大。

在烟煤中的肥煤和焦煤变质阶段,外在水分较少,内在水分达到最小值(小于1%),到高变质的无烟煤阶段,由于缩聚的收缩应力使煤粒的内部裂隙增加,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又有所增加,内在水分可达到4%左右在运输时,煤的水分增加了运输负荷,在寒冷地带水分易冻结,使煤的装卸发生困难,解冻则需增加额外的能耗;贮存时,煤中的水分随空气湿度而变化,使煤易破裂,加速了氧化;对煤进行机械加工时,煤中水分过多将造成粉碎、筛分困难,降低生产效率,损坏设备;炼焦时,煤中水分的蒸发需消耗热量,增加焦炉能耗,延长了结焦时间,降低了焦炉生产能力。

水分过大时,还会损坏焦炉,使焦炉使用年限缩短。

此外,炼焦煤中的各种水分,包括热解水全部转入焦化剩余氨水,增大了焦化废水处理的负荷;气化与燃烧时,煤中的水分降低了煤的有效发热量。

煤中矿物质(mineral matter,简记符号MM)是除水分外所有无机质的总称。

主要成分一般有粘土、高岭石、黄铁矿和方解石等。

原生矿物质,次生矿物质,外来矿物质煤的灰分(ash,简记符号A)是指煤中所有可燃物质完全燃烧时,煤中矿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经过一系列分解、化合等复杂反应后剩下的残渣,因此称为灰分产率更确切。

煤高温燃烧时,大部分矿物质发生多种化学反应,与未发生变化的那部分矿物质一起转变为灰分缓慢灰化法要点:称取一定量的空气干燥煤样,放入温度低于100℃的马弗炉中。

以一定速度加热到815± 10℃,灰化并灼烧至质量恒定,以残留物的质量占煤样质量的百分数作为灰分产率(快速灰化法)煤灰分主要指有金属和非金属的氧化物和盐类组成煤灰是指煤用作锅炉燃料和气化原料时得到的大量灰渣(粉煤灰和炉渣)煤中矿物质和灰分对煤利用的影响:①增加运输负荷②增加煤炭消耗③影响生产操作条件和产品质量④腐蚀设备和装置⑤造成环境污染;用途:作为煤转化中的催化剂,生产建筑材料,生产功能材料,制成环保制剂与材料,回收稀有金属和其它成分,用作化肥和土壤改良剂脱除煤中矿物质的途径:物理洗选法和化学净化法煤在规定条件下隔绝空气加热后挥发性有机物质的产率称为挥发分。

而是煤在特定加热制度下的热分解产物称取一定量的空气干燥煤样,在900 ± 10℃的温度下,隔绝空气加热7min。

以减少的质量占煤样质量的百分数,减去该煤样的水分含量(Mad)作为挥发分产率。

作为煤的第一分类指标,以表征煤的煤化度。

初步评价各种煤的加工工艺适宜性。

利用挥发分产率并配合其他指标可以预测并估算煤干馏时各主要产物的产率,亦可计算煤燃烧时的发热量焦渣特征:①粉状。

②粘着。

③弱粘结。

④不熔融粘结。

⑤不膨胀熔融粘结。

⑥微膨胀熔融粘结。

⑦膨胀熔融粘结。

⑧强膨胀熔融粘结煤中固定炭与挥发分之比称为燃料比,简记符号FCdaf/Vdaf;可作为划分无烟煤小类的指标。

燃料比还可用来评价煤的燃烧性质煤的工艺用途主要由煤中有机质决定。

煤中有机质主要由碳、氢、氧、氮和硫等元素纽成煤的元素分析:计算煤的发热量、理论燃烧温度、燃烧物的组成:估算炼焦化学产品的产率;作为煤分类的辅助指标煤的元素分析:主要为碳、氢、氧、氮和硫的含量的分析元素在煤有机质中的含量与煤的成因类型、煤岩组成和煤化程度有关。

碳含量随着煤化度升高而有规律地增加。

在同一种煤中,各种显微组分的碳含量也不一样,一般丝质组Cdaf最高,镜质组次之,稳定组最低。

随着煤化度增高,氢含量逐渐下降。

在中变质烟煤之后,这种规律更为明显。

在气煤、气肥煤阶段,氢含量能高达6.5%;到高变质烟煤阶段,氢含量甚至可下降到1%以下氮是煤中惟一的完全以有机状态存在的元素有机硫是指与煤有机结构相结合的硫煤中硫的测定,分为全硫测定和各种形态硫测定两类。

全硫的三种测定方法,即艾氏法、库仑滴定法和高温燃烧中和法。

艾氏法是仲裁分析法为了使不同来源的分析数据具有可比性,在报告分析结果时,不仅要用标准规定的统一符号来表示这些分析项目,而且还必须给出实际分析煤样或理论换算煤样的基本状态。

用以表征煤样基本状态的统一尺度,即为基准用无水氯化钙或过氯酸镁来吸收水分,用碱石棉或碱石灰来吸收CO2真密度(TRD): 指20℃(不包括煤的所有孔隙)的质量与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

可用比重瓶法(GB217).准确测定前提:将煤粉粹至煤粒内部没有封闭孔隙;选取适当介质,使之充满煤的内部孔隙;介质与煤不存在表面效应。

显微煤岩组分密度:丝质组〉镜质组〉壳质组(丝炭〉暗煤〉镜煤、亮煤最小)镜质组的真密度在Cdaf=87%出现最小值,原因:在Cdaf<87%之前,C增大,但氧减小更快;故TRD减小;在Cdaf〉87%之后,C增大,氧减小较少,故TRD增大视密度(ARD):指20℃(包括煤的内孔隙)的质量与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GB6946)堆密度:指自由堆积方法装满容器的煤的总质量与容器容积之比影响煤密度的因素:成煤原始物质的影响:腐殖煤的真密度比腐泥煤;煤化度的影响:煤的密度大体上随煤化度的加深而提高;矿物质的影响:煤的灰分每增加1%,煤的密度增加0.01%;岩相组成的影响:丝炭>暗炭>镜煤和亮煤;水分和灰分的影响煤的机械性质指在外来机械力作用下表现的各种特性,包括煤的硬度、脆度、可磨性和弹性煤的硬度:反映抵抗外来机械作用的能力。

刻划硬度和维氏显微硬度磨碎定律:在研磨煤样是所消耗的功(能量)与煤磨碎后的总表面积成正比称取0.63~1.25mm的煤样50g,放在内装八个钢球的哈氏可磨实验仪中,研磨环以(20+-1)r/min转3min,过0.071mm(200目)筛子镜质组反射率:由褐煤、烟煤和无烟煤制成的粉煤光片,在显微镜油浸物下,镜质体的抛光面的反射率强度对其垂直入射光强度的百分比(煤化度接近无烟煤,在结构上由于煤内部分子聚集特性发生急剧变化,分子排列更趋于序理化、紧密化、稠环芳核层片变大,因而煤的反射率有较高的变化速率)透光率是指煤样与混合酸(119)中稀硝酸在100度下加热90min后产生的有色溶液,对一定波长(475)的光透过的百分比。

煤的透光率P m是区分褐煤和长焰煤的重要指标,褐煤与稀硝酸反应,红棕色的溶液,30%〈P m〈50%;长焰煤浅黄色至黄色溶液P m〉50%;肥煤至贫煤及无烟煤无色溶液用液体表面张力和固体表面所成的接触角(粉末法)的大判定液体对固体润湿。

若液滴能润湿固体,则接触角为锐角;否则,为钝角对氮-水系,随煤化度的增高,cos减小,即接触角显示增大的趋势,表明煤化度变高后煤难以被水润湿;在水-苯系统,随煤化度增高,cos增大,接触角变小,随煤化度提高,煤就易被本润湿了由cos可求比表面积煤的润湿热和孔隙内的总表面积有近似关系内表面积:煤内部孔隙结构的全部表面积煤的内表面积比外表面积大得多BET(单分子层吸附)煤的孔径:微孔,d〈1.2nm;过渡空,1.2〈d〈30;大孔,d〉30Cdaf〈75%,大孔占优势;75%〈Cdaf〈82%,过渡空和微孔;88%〈Cdaf〈91%,微孔占优势羰基和羧基甲氧基羟基、甲氧基、羰基和羧基,非活性氧相似相容原理;溶质和溶剂的溶解度参数应尽可能的接近;溶剂的供电子能力越强,抽提率越高煤加氢的主要化学反应:平行反应和顺序反应基本反应:热解反应,无氢存在自由基重新缩合,煤热解生成自由基,基本结构单元间桥键断裂;供氢反应,煤加氢时一般都用溶剂作介质,同时作反应初期的氢源;脱杂原子反应,是煤制清洁燃料的关键环节,N、S是制精煤的主要污染元素;加氢裂解反应,是主要反应,包括芳环、脂环的氢化、开环等;缩聚反应,在加氢反应中温度太高,供氢不足或反应时间过长,会发生逆向反应,即缩聚反应,结果煤发生脱氢炭化,生成半焦乃至焦炭加氢脱杂原子一般规律:官能团、桥键中杂原子易脱除、环内杂原子易脱除;O、S含量大,多易官能团和桥键存在,易脱除;N原子多以环内杂原子存在,难脱除深度加氢:煤在激烈反应条件下与更多的氢进行反应,使煤中大部分有机质转化为液体产物和少量气态烃变化:官能团、桥键加氢,基本结构单元核变小目的:脱A、S制清洁液体燃料;研究煤的基本结构单元的结构煤的轻度加氢:在较温和的反应条件下,也就是在较低的氢压和温度下,对煤进行加氢变化:主要是官能团加氢,煤的物态不变,元素组成和结构变化不大,但理化和工艺性质变化大目的:改善煤的粘结性,部分脱杂原子;研究煤的官能团,侧链结构轻度加氢不能使煤的有机质氢解液化轻度氧化的影响:化学性质,C、H含量降低,O含量升高,含氧官能团降低;物理性质,煤风化后失去光泽,硬度降低,变脆易崩裂,润湿性增高;化学性质,生成再生腐殖酸,低煤化度煤在风化后挥发分减少,而高煤化度煤的挥发分却增加;工艺性质,黏结性变差,浮选性能变坏,燃点和发热量降低,焦油的生成量减少,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产率增加,可选性变坏煤的工艺性质是指煤炭在一定的加工工艺条件下或某些转化过程中所呈现的特性黏结性(肥煤)和结焦性(焦煤)的主要测定方法:坩埚膨胀序数(CSN)、罗家指数(R.I.)、黏结性指数(G R.I.)、吉氏流动度、胶质层厚度、奥阿膨胀度、格金焦型煤的黏结性:烟煤在干馏时黏结其本身或外加惰性物的能力,反映烟煤在干馏过程中能够软化熔融形成胶质体并固化黏结的能力煤的结焦性:煤在工业焦炉或模拟工业焦炉的炼焦条件下,结成具有一定块度和强度焦炭的能力,反映烟煤在干馏过程中能够软化熔融形成半焦,以及半焦进一步热解、收缩最终形成焦炭全过程的能力煤的可选性是指从原煤中分选出符合质量要求的精煤(浮煤)的难易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