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的三种制作方法
青铜器设计
簠(fǔ) 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盖、器 大小相同,合上成为一器,打开则为相同的两器, 在古器物学上又称为“却立”或“却置”。簠器 在经籍中称为“胡”或“瑚”。
敦(duì) 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圆腹、
二环耳、有盖。也有球形的敦。豆 盛肉酱一
类食物用的。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 多有盖。
叭形容器,觚身下腹部常 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
用两段扉棱作为装饰。商
早中期器形较矮,圈足有 “十字孔”。商晚期至西 周早期造型修长,外撇的 口、足线条非常优美,纹 饰繁复而华贵。
觯(zhì) 饮酒器。圆 腹、侈口、圈足、形 似小瓶,大多数有盖。
兕觥(sìgōng) 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
方形腹, 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作成兽
盂 盛水或盛饭的器皿。侈口、深腹、 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 但比簋大。 壶 盛酒或盛水器。如《诗经》上说:“清酒百壶”, 《孟子》上说:“簟食壶浆”。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 瓠(hù)形等多种形状。
3.乐器 编钟,打击乐器(宫廷雅乐)。面较大而薄,多为弧形,根部凹进,边部稍作翘起。
编镈 打击乐器(宫廷雅乐)。镈体趋
尊 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
四羊方尊
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
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 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
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
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 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 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 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四羊方 尊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商代青铜器制作方法
商代青铜器制作方法青铜器是古代礼仪、军事、家具、器物装饰等方面应用极为广泛的金属器物,被视为“青铜时代”的标志。
青铜器的制作 process 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采集铜矿铜矿的质量是制作青铜器的首要条件,因此要求矿中的氧化铜含量不低于20%。
矿石以人力搬运或牲口载运的方式运到熔炉。
2. 熔炼把铜矿粉末放入熔炉,将铜和其他金属精炼出来。
在温度高达1600-1800摄氏度的环境下,熔炉里会产生火花,然后加入合金元素,用高温来精炼出最终的青铜。
3. 填型将精炼后的青铜倒入模具,模具就犹如木模一样,被用来制作青铜器。
通过填型巩固青铜金属,使其呈现出所需的形状和尺寸。
4. 锻造锻炼青铜器,是指将青铜器置于锻锤之间,用人力或大锤敲击成所需的形状和尺寸。
锻炼也可以把因填型太过塌陷或不足的部分完善掉。
锻造可以把青铜器设计出不同的纹饰,以增添艺术效果。
5. 铸造青铜器的铸造用的是铸锻机或铸造机,这只是一台机器,既可以铸造也可以锻造,可以让青铜器的外观更加饱满强壮,有的甚至可以像雕塑一样精雕细琢艺术性的表现力。
6. 烧结将青铜器置于火中,加热,使熔解的金属重新形成合金,并使其结构紧密而坚韧,以增强青铜器的坚固度和耐腐蚀性。
7. 修饰有时,还需要在青铜器表面进行装饰,使其更加光亮美观,如把青铜器上涂上金属漆,再用锉刀细化纹饰等等,以使青铜器具有更加完美的审美效果。
以上就是制作青铜器的 process 流程,其中任何一步的失误,都会影响最终青铜器的质量。
因此,制作青铜器时,必须认真负责,以达到最完美的效果。
青铜器的铸造方法
青铜器的铸造方法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源自古代中国的青铜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铸造的雏形形状:在青铜器铸造之前,首先需要确定雏形的形状和尺寸。
可以使用木雕、泥雕等方法制作出要铸造的器物的尺寸,然后用蜡制作雏形,也可以直接用泥土或木材雕刻成形。
2. 制作整套铸造模具:将雏形放置在浇筑框中,用湿沙或泥土将雏形包裹起来并压实,形成外壳。
然后将整个框架倒置,用铲子或其他工具挖出雏形的周围土壤,留下不动的外壳。
这个外壳就是铸造的模具。
3. 塑造内芯:在青铜器的模具中,需要另外加入一个内芯。
内芯可以根据器物的中空部分,用泥土或蜡制成与其形状相符的雏形。
然后将内芯放入模具中,固定好并留出通道以供熔化的青铜液体进入。
4. 准备熔炼青铜的材料:青铜是由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
在铸造之前,需要准备相应的铜和锡材料,并按照一定比例混合。
5. 熔炼青铜液体:用铜器铸造的熔炼通常采用青铜熔炉进行。
将准备好的铜和锡材料放入熔炉内,加热至高温使其熔化并混合均匀。
6. 青铜液体的浇铸及冷却:当青铜液体准备就绪后,将其倒入装有模具和内芯的浇注通道,使其充满整个模具和内芯的空间。
待青铜液体冷却凝固后,可以取出模具和内芯,得到成型的青铜器。
7. 底盘处理和打磨:青铜器成型后,需要进行底盘处理和打磨。
底盘处理包括修整底部,使器物能够稳定地站立。
然后使用砂轮等工具对青铜器进行打磨,使其表面光滑。
8. 文字和纹饰的镶嵌:有些青铜器会在表面镶嵌文字或纹饰。
这通常是在成型后,用其他材料进行雕刻或镶嵌装饰。
以上是青铜器的常见铸造方法,每个时代、每个地区的铸造技术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总体流程基本相似。
铸造出的青铜器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审美追求。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作与造型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作与造型中国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商代至战国时期,中国青铜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单一的象征信仰、礼制与权力的实用器具,逐渐转化成同时具有实用和装饰功能,价值高昂、制作手法成熟的工艺品。
其中就包括了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和造型艺术两个方面。
青铜器制作技术的创新青铜器制作大致分为铸造、成形和装饰三个步骤。
在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技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从商代的青铜器制作,到周代的铸造工艺的发明,再到战国及以后的各个时期,青铜器制作技术有了不断的创新和提升。
在商代的青铜器中,铸造技术主要采用“火法铸造”方式,即用蜡雕刻好精致的青铜器样板,再用泥巴裹住,制成硬壳,再用火烧成空壳,用铜水进行浇注,待青铜冷却后,砸开泥土,便可获得成品。
而秦汉以后,已基本发展成为了熔化铜块,倒入石模内铸造。
这一技术的方法是:用石材刻制要铸的器物的负模,铜块熔化后倒入负模中,凝固后破模取出铸体,并对其进行加工,如切割、打磨等,完成器物的制作。
这样的铸造技术成为了青铜器制作的重要进展,也极大地提升了制作的效率。
青铜器造型艺术的变革青铜器作为古代艺术品中的代表,不仅仅在制作技术上获得了提高,其造型艺术也在不断革新。
例子就是它们的篆饰和图案的变化。
从商代的篆刻和鸟兽纹饰,到周代的真实人物造型和铭文篆书,再到汉代的各种神兽、神龙和普及的方形器,中国青铜器的图案和装饰在形式上逐渐多样化、丰富化,但每一种样式又都必须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文化和实际用途的要求。
青铜器的造型艺术不仅是它们的外形、图案的美感,更是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体现整个社会状态的一个重要方面。
比如,学者们在青铜器上发现了商代末期“礼器逊殷”的重要迹象,从中揭示了商朝宗教信仰的转移和祭祀制度的变迁。
此外,青铜器将工艺技术和审美观念构成了整个古代文明的一部分。
总结中国青铜器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工艺、审美和文化的高度,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制作技术的创新和艺术造型的精妙。
青铜器制作工艺范文
青铜器制作工艺范文
青铜器制作工艺是指将青铜金属按照特定的工艺加工成一定的工艺品
的工艺。
青铜是一种含有铜与锌或锡等元素的熔炼合金,具有良好的塑性,硬度适中、可抗腐蚀性能强,因而受到古代多民族的喜爱,大量被用于古
代文物的制作。
熔炼:在熔炼青铜器之前,先将原料(如铜、锡、锌等)量定重量,
用火炼出青铜液,然后注入铸模中,可以铸成各种形状的青铜器,如长形
青铜锥、青铜碗、青铜贯、青铜环等。
锻造:锻造是在青铜液体状态时,用火烘烤,然后用重型锤子一锤锤,使其变形成青铜器。
如青铜剑、青铜轮、青铜钩子等。
铸造:铸造青铜器技术比较先进,必须要有专业的铸造技术人员来操作,首先将青铜液体注入到铸模内,再利用模具定型,压力把青铜器固定
在模具内,然后冷却,可以铸造出不同形状、各种复杂的青铜器。
雕刻:雕刻是指在制作青铜器时,利用钻头、磨刀、锉刀等金属制作
工具,在青铜器上面雕刻出各种纹样、图案、文字等,使青铜器更加精美。
青铜器铸造工艺
青铜器铸造工艺
青铜器铸造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青铜器铸造工艺包括了选择材料,制作模具、铸造、精加工等多个环节。
1. 材料选择:青铜器的材料主要是铜和锡的合金。
铜的选择要求高纯度,锡的含量通常在5-20%之间,同时还需要添加其他合金元素,如铅、铁、镍、锑和砷等,以调节材料的硬度、弹性、耐腐蚀性等性能。
2. 制作模具:制作模具是铸造的第一步。
模具主要由粘土、石膏、木材、铸铁等制成。
首先,根据要铸造的器物形状和大小,制作出精细的模型。
然后在模型周围制作出带有细节的模具,最后将模型从模具中取出。
3. 铸造:铸造是铸造工艺的核心。
通常使用失蜡法或砂型铸造法铸造青铜器,其中失蜡法是最古老、最公认的青铜器铸造技术。
失蜡法铸造前需要做好熔炉,按配方加入相应的铜和锡,然后通过高温将材料熔化,倒入预置的模具中。
4. 精加工:铸造完成后,需要对青铜器进行研磨、抛光、细节修饰等加工处理。
这个环节既考验匠人的技术和耐心,也是青铜器品质的保障。
青铜器铸造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工艺,需要物理、化学、工程等多个学科的综合运用。
铸造工艺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对现代化的金属工艺和工业
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青铜器的制造工艺
青铜器的制造工艺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它的制造工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工艺流派,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铜器的制造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一、选择材料青铜器主要由铜、锡、铅三种金属混合而成,其中铜的含量最高,锡的含量次之,铅的含量最少。
在制造过程中,需要用到纯净的铜、锡和铅,这些材料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检验。
二、熔炼将铜、锡和铅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放入特制的高温炉中进行熔炼。
这个过程需要掌握适宜的熔炼温度和时间,以确保混合均匀、质量稳定。
三、浇注熔化后的金属液态物质需要迅速地倒入青铜器的模具中,这个过程称为浇注。
为了保证浇注的质量,需要精心设计模具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制定合理的浇注时间。
四、打磨和整形将浇注出来的青铜器取出模具后,需要进行打磨和整形的处理。
这个过程需要技艺精湛的工匠,他们需要用各种工具和技术手段将青铜器的表面打磨平滑,并使其达到预定的形状和尺寸。
五、雕刻和镶嵌在完成青铜器的形状和尺寸后,需要在其表面进行雕刻和镶嵌的处理。
青铜器的雕刻和镶嵌包括了许多不同的工艺技能,如细致的雕刻、精密的镶嵌和精湛的铸造技术。
这些技术都需要高超的技能和严格的工艺控制,才能确保制造出符合预期的高质量青铜器。
六、表面处理和烤漆完成雕刻和镶嵌后,需要对青铜器进行表面处理和烤漆的处理,以达到美化和防腐的效果。
这个过程需要掌握专业技能和环境条件,以百分百的准确度和精度处理青铜器,使其更具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总体来看,青铜器的制造工艺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把控每一个环节,才能做到质量稳定、形状美观,达到预期的效果。
青铜器的制造工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具有极高的考古和文化价值。
青铜的两种制作方法
青铜的两种制作方法
青铜是一种合金,由铜和锡等其他金属组成。
以下是青铜的两种常见制作方法:
1. 失蜡法:失蜡法是一种传统的青铜铸造技术,常用于制作复杂精美的青铜器。
- 制作模具:首先,根据所需青铜器的形状,用蜡制成模型。
模型可以是手工雕刻或通过模具制作。
- 覆盖外壳:将模型浸入泥浆中,使其表面均匀地覆盖一层细泥。
然后,让泥浆干燥,形成坚硬的外壳。
- 浇注金属:将外壳放入火炉中加热,使蜡融化并从预留的通道中流出。
然后,将熔融的青铜倒入空的模具中。
- 冷却和清理:让青铜在模具中冷却凝固。
之后,打破外壳,取出青铜器,并进行清理和修整。
失蜡法可以制作出非常精细的青铜器,因为蜡模可以精确地复制出细节。
这种方法常用于制作礼仪用器、雕塑和装饰品等。
2. 陶范法:陶范法是一种较为简单的青铜铸造方法,适用于制作较为简单的青铜器。
- 制作陶范:根据青铜器的形状,用陶土制作出内外两个陶范。
内范为青铜器的内部形状,外范为青铜器的外部形状。
- 组合陶范:将内范放入外范中,确保两者之间的空隙与所需青铜器的厚度相匹配。
- 浇注金属:将熔融的青铜倒入陶范的空隙中,让其填满整个模具。
- 冷却和取出:让青铜在模具中冷却凝固。
然后,打破陶范,取出青铜器。
陶范法相对简单,但青铜器的细节和精度可能不如失蜡法高。
这种方法常用于制作工具、武器和日常用品等。
需要注意的是,青铜的制作过程需要专业的技能和经验,包括金属铸造、模具制作和表面处理等方面。
此外,不同地区和文化可能会有各自独特的青铜制作方法和传统工艺。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龚德才摘要青铜器是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种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
由于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所以也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约5000年到6000年间的西亚两河流域地区。
苏美尔文明时期的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
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
中国青铜器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
关键词(主题词)青铜制造技术1.发展历程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
1.1形成期距今4800-4000年,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
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
1.2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
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
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1.3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
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
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
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
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
自此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
2.主要分类青铜器的分类,主要是为了清楚地区别青铜器的性质和作用,有利于研究各自所形成的器形体系。
具体分类如下: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农具与工具、货币、玺印符节、度量衡器、铜镜等。
下面就各类器物的名称、用途和形制特征做具体介绍:2.1食器。
包括炊煮器、盛食器和取食器。
主要有鼎、鬲、甗、簋、盨、簠、敦、豆、匕等。
2.1.1鼎:古代炊器,有烹煮肉食或盛放鱼肉的用途。
形状大多数是圆形、三足、两耳;也有四足的方鼎和圆形、方形的扁足鼎等形式。
青铜器 熔铸法
青铜器熔铸法
青铜器熔铸法是指将青铜合金熔化后,倒入铸型中进行铸造的一种制作方法。
在青铜器制作中,主要采用的熔铸法有两种:间接熔铸法和直接熔铸法。
间接熔铸法是指先制作一个泥模,然后在泥模上涂抹上薄层的蜡,并在蜡上雕刻出所需的器形,形成蜡范。
接着将蜡范放在砂中烘烤,融化蜡后,留下一个空腔的砂型。
再将熔化的青铜合金倒入砂型中,静置冷却,最后取出铸件并进行修整,得到最终的青铜器。
直接熔铸法则是将熔融状态的青铜合金直接倒入铸型中,不经过蜡范的制作。
这种方法适用于较简单的器形和大型器物的制作,但容易产生气孔等缺陷。
无论是间接熔铸法还是直接熔铸法,熔铸青铜器的过程都需要控制好熔化温度、熔化时间和冷却速度等因素,以确保铸件的质量和形状。
同时,后续的修整、打磨等工艺也对最终的青铜器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青铜器铸造法
从模上翻范块是范铸造技术的中心环节,要求必须有很高的技艺。对于像刀、戈、镞等较简单的实心器物,二合范就能够应付自如,即只需由模型翻制两个外范。与上述的器物的简单制作相比,制造空心容器的范就显得复杂多了。在翻范以前,一定要先明确了外范的数量及分布状况。现简单地将其制法介绍如下:第一步骤是做外壁。模的表面用范泥堆贴且不留空隙,再用力压紧以求紧密不松散。接下来是做内壁。内壁的做法有三种:第一种是从模型上翻制好外范后,将模型的表面加以刮削,模型即为内芯,所以刮削模型上的厚度即是所铸铜器的厚度;第二种方法用于大型器物,是将模型做成空心的,以其内部为模型制出内芯,并使脱出的芯和底范连成一块,再在底范上铸上器耳;最后一种是利用外范制芯。
一次浇注成完整器形的方法叫“浑铸”、“一次浑铸”或是“整体浇铸”。商周器物多是以此方法铸成的。凡以此方法铸成之器,其表面所遗留的线条是连续的,即每条范线均互相连接。
4.修整
去掉陶范后的铸件还要经过锤击、锯挫、錾凿等多道工序来进行修整,以消去多余的铜块、毛刺、飞边。只有当一件光润整齐的青铜制品出现时,才算制造完毕。
其实失蜡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见于文献的记载比较晚。有关熔模法的最早记载是宋人王溥《唐会要·卷八十九·泉货》引郑虔《会粹》中的说法:唐初铸开元通宝,(欧阳)询初进呈“”,自文德皇后在“样”上掐一甲迹,因此钱上留有掐痕。“”是蜡的古写,“样”其实就是蜡模。但有些文献中对此也有不同看法,认为钱上所留的痕迹是凸痕。宋代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中最早叙述了失蜡法的工艺过程。明代的宋濂等人所撰写的《元史·卷八十五·百官志第三十五·百官一》还有“出蜡局提举司”,即有专司铜器铸造的部门。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万钧钟的失蜡铸造工艺并践中创造了分铸法。分铸法是先将器物的小件如提梁、把手等浇铸成,再将小的铸件嵌放在器的主体范上加以固定,与待铸青铜器固定部件或活动部件的空腔套嵌在一起,中间杂用范料隔开。这样,先铸的部件和器体就能固定或套铸在一起了。但有的器物铸造不是这样的,而是完全相反的步骤,即先铸器体,再合铸附件或附饰。这种将分铸好的器身和耳、足等附件联接起来的方法就称为焊接法,其实焊接法是分铸法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有时也称分铸焊接法。
青铜器范铸法详细步骤
青铜器范铸法详细步骤青铜器范铸法是一种古代铸造技术,用于制作青铜器。
下面将详细介绍青铜器范铸法的步骤。
第一步:制作模具青铜器范铸法的第一步是制作模具。
模具是用来铸造青铜器的模型,其形状和尺寸需要与最终产品一致。
制作模具的材料通常是粘土、蜡、木头或石膏等。
首先,根据设计图纸或原型,用模具材料制作出青铜器的轮廓。
然后,根据青铜器的内部结构,制作出中空的内模。
最后,将外模和内模组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模具。
第二步:熔化青铜在进行范铸之前,需要先熔化青铜。
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其熔点较高。
通常采用炭炉或电炉来熔化青铜。
将铜和锡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到炉中,然后加热炉子,直到青铜完全熔化为止。
在熔化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搅拌青铜,以保证合金成分均匀。
第三步:倒铸熔化好的青铜会倒入模具中进行铸造。
在倒铸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青铜的温度,以免过早冷却而影响铸造质量。
将熔化好的青铜慢慢地倒入模具中,使其充满整个模具的空洞。
倒铸时需要注意控制倒铸的速度和角度,以避免产生气泡和缺陷。
倒铸完成后,青铜会在模具中逐渐冷却凝固。
第四步:敲击模具在青铜完全冷却凝固之前,需要敲击模具,使其脱离青铜器。
敲击模具的目的是将模具与青铜器分离,以便取出铸造好的青铜器。
敲击时需要用木槌轻轻地敲击模具的外表面,使模具与青铜器分离。
然后,将模具逐渐从青铜器上取下,直到青铜器完全露出。
第五步:修整和打磨取下模具后,青铜器还需要进行修整和打磨,以使其表面光滑平整。
修整是指去除青铜器表面的毛刺和不平整部分,使其更加精致。
打磨是指用砂纸、砂轮等工具磨砂青铜器的表面,使其变得光滑。
修整和打磨过程需要耐心和细致,以保证最终的青铜器质量。
第六步:酸洗和抛光修整和打磨完成后,青铜器还需要进行酸洗和抛光。
酸洗是指将青铜器放入酸性溶液中浸泡,以去除表面的氧化物和杂质。
抛光是指用抛光剂和抛光工具对青铜器进行抛光处理,使其表面更加亮丽。
酸洗和抛光过程需要注意环境和安全,以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伤害。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有两种基本的方法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有两种基本的方法,即块范法和掉蜡法一.块范法块范法(或称土范法)是商周时代最先采用的,是应用最广的青铜器铸造法。
此方法简单先容如次:以铸造容器为例,先制成欲铸器物的模型。
模型在铸造工艺上亦称作模或母范;再用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铸件外廓的铸型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称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上脱下;此外还要用泥土制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凡是称为芯,或者称为心型、内范;然后使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地即型腔,其间隔为欲铸器物的厚度;最后将溶化的铜液注入此空地内,待铜液冷却后,祛除内外范即得欲铸器物。
一.块范法铸造的具体过程与浑铸法(1). 制模模亦称为“母范”,原料可选用陶或木、竹、骨、石各类质料,而已经铸好的青铜器也可用作模型。
具体选用何钟质料要视铸件的几何外形而定,并要考虑花纹雕刻与拨塑的利便。
一般说来:外形细长扁平的刀、削,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较小的鸟兽动物形体可以用骨、石雕刻为模;对于外形厚重比较大的鼎、彝诸器,则可以选用陶土,以便拨塑。
从出土发掘来看,陶范最为常见。
陶范的泥料粘土含量可以多一些,混以烧土粉、炭末、草料或者其他有机物,并掌握好调配泥料时的含水量,使之有较低的收缩率与相宜的透气性,以便在塑成后避免由于干燥、焙烧而发生龟裂现象。
陶模的表面还必须细致、坚实,以便在其上雕刻纹饰。
泥模在塑成后,应该使其在室温中逐渐干燥,纹饰要在其干成适当的硬度时雕刻。
对于布局严密谨慎、规范整齐的纹饰,一般先在素胎上用色笔拟稿尔后再进行雕刻,高出器表的花纹则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再在其上雕刻花纹。
泥模制成后,必须置入窑只焙烧成陶模才能用来翻范。
(2).制范制范亦要选用和制备适当的泥料。
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砂。
一般说来,范的粘土含量多些,芯则含砂量多些,颗粒较粗。
且在二者之中还拌有植物质,比如草木屑,以削减收缩,利于透气性。
青铜器三大制作工艺
青铜器三⼤制作⼯艺青铜器的三⼤制作⼯艺:范铸法和失蜡法,浑铸法。
范铸法较早,应⽤的最普遍,了解古代制造⽅法有助于辨伪。
01范铸法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艺,⼤多采⽤的是范铸法,即⽤泥料在陶模上制范。
⼀般实⼼的铜器如剑、簇等只使⽤外范即可制成,不需要垫⽚;⽽那些具有空⼼的青铜器如壶、漱⽸、簋及⼀些薄壁容器等,则需采⽤内范和外范装配起来才能铸成,内、外范之间的间隙,就是器物的壁厚。
内、外范之间间隙的误差,应该采⽤⼀些⽅法或技术措施进⾏控制,否则,会直接影响器物壁厚的均匀度,甚⾄成为废品。
根据从古代青铜作坊遗址发掘出的实物,再结合青铜器的外形分析,专家认为,中国古代青铜器绝⼤部分是采⽤范式铸造⽅法制作的。
青铜器范铸法⼯艺流程共分为五步:1第⼀步为塑模⽤泥⼟塑造出铜器的基本形状。
在制好的泥模上画出铜器纹饰的轮廓,凹陷部分直接从泥模上刻出,凸起部分则另外制好后贴在泥模表⾯;2第⼆步为翻范⽤事先调和均匀的细质泥⼟紧紧按贴在泥模表⾯,拍打后使泥模的外形和纹饰反印在泥⽚上;3第三步为合范将翻好的泥⽚划成数块,取下后烧成陶质,这样的范坚硬不易变形,称为陶范。
将陶范拼合形成器物外腔,称为外范。
外范制成后,将翻范⽤的泥模均匀削去⼀薄层,制成器物的内表⾯,称为内范,铜器的铭⽂就刻在内范上。
将内外范合成⼀体,内外范之间削出的空隙即为铜液留存的地⽅,两者的间距就是青铜器的厚度;4第四步为浇注将铜液注⼊陶范。
待铜液凝固后,将内外陶范打碎,取出所铸铜器。
⼀套陶范只能铸造⼀件青铜器,因此不可能存在两件⼀模⼀样的青铜器;5第五步为打磨和整修刚铸好的青铜器,表⾯粗糙,纹饰也不清晰,需要经过打磨整修,才能成为⼀件精致的铜器。
02失蜡法失蜡法也称“熔模法”,是⼀种青铜等⾦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法。
做法是,⽤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别的耐⽕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
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
再往内浇灌熔液,便铸成器物。
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
【知识解析】青铜器制作方法与种类主题图集
青铜器制作方法与种类主题图集青铜器制作方法②制范③分范④削模⑤浇铸①制模①制模:先用泥土做一个模子;②制范:模子烧制后用泥土包裹在外面;③分范:将包裹好的泥土切分、剥离,成为外范;④削模:将模子最外层刮去,并与外范重新组合;⑤浇铸:进行高温焙烧,并趁热将青铜溶液倒进模和范中间的空隙中;⑥完成:冷却后弄碎内外的模范,一件青铜器就完成了。
青铜器是指我国自夏代末期至秦汉时期铜、锡、铅经炼制、锻造后所形成的的各种器物。
青铜器制作方法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焙烧、浇注加工修整焙烧、浇注完成食器(西周)大盂鼎煮食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
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鼎(商)妇好墓三联甗可同时蒸煮几种食物,为后代一灶数眼炊具的制造打下了基础甗(yǎn )鬲(lì)(商)云雷纹圆肩铜鬲用于蒸煮食物,其最基本的特征是三个肥大形似布袋的足相当于如今的大碗,盛饭用。
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簋(guǐ)(西周)冬戈簋簠(fǔ)盛食物用。
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盖、器大小相同,合上成为一器,打开则为相同的两器(西周)丰伯叔父簠盨(xǔ)盛黍,稷,稻,粱用。
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
与簠区别主要在于腹部比较深,盖显得矮。
(西周)虢仲盨敦(duì)盛黍,稷,稻,粱用。
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
也有球形的敦。
(战国)三角云纹敦食器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利簋铭文代表器物:利簋(guǐ)利簋(guǐ)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采用上圆下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
(商)月牙河龙虎尊(商)青铜提梁卣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种。
青铜器的铸造方法【组图】
青铜器的铸造方法【组图】青铜器的铸造方法【组图】评论青铜器的铸造方法都有哪些呢?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有什么特点吗?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流程是怎么样的呢?全铜网专家告诉大家,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主要包括了:块范法;失蜡法、分铸法和焊接法。
这几种青铜器的铸造方法都各自的特点。
“块范法”又被叫做“土范法”。
在商代人们就用“块范法”铸造青铜器了。
“块范法”是当时应用最广泛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了。
那么现在我们马上来介绍下“青铜器的铸造方法”。
青铜罐子青铜器的铸造材料:就是青铜,青铜是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熔点在700~900℃之间,具有优良的铸造性,很高的抗磨性和较好的化学稳定性。
铸造青铜器必须解决采矿、熔炼、制模、翻范、铜锡铅合金成份的比例配制、熔炉和坩锅的制造等一系列技术问题。
青铜台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主要包括了“块范法”和“火蜡法”。
1、块范法:商周时代最先接纳,是应用最广的青铜器铸造要领。
以铸造容器为例,首先足制作容器的模子。
模子在铸造工艺上也称为模或母仪;然后根据容器模子的大小和外表纹饰的庞大程度,易于从容器模子上脱下,再把土壤支解成数块密实的敷在模子外表,待泥二E成块支解脱离容器模子后,就形成了容器外表的外范,也就是范块;此外还要用土壤制作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内范;然后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隙即是模子腔体,也就是容器器表的厚度;最后将熔融的铜液注入内、外范之问的空隙内,待铜液冷却后,除去内外范就是我们需要的容器。
其具体过程是(1)制模:模即模子,亦称为"母仪"。
其原型可自行选择,也可自行制作,现成的青铜器也可用作模子。
具体选用啥子原型或模子要思量其铸件与内外模脱离的方便。
一般来说形状简单的如细长扁平的刀、削,模子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较小的鸟兽动物形体,模子可以用骨、石镌刻而成;对于形体较大的鼎、彝等器,则可以选用陶土,以便铸体与内外范脱离。
由发掘出来的掘客的实物证实,陶质模子最为常见。
春秋战国青铜器制作方法
春秋战国青铜器制作方法春秋战国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主要为范铸法和失蜡法。
范铸法以范铸法为青铜器的制作方法多集中于夏代(二里头文化遗址)至东周早期,按所用材料的不同,分为石范、(陶范)泥范、铜范、铁范。
青铜器最早是以石范铸造,石范虽能反复使用多次,但不容易加工制作且不耐高温,因此进入商代中期后,便被(陶范)泥范所替代。
范铸法(泥范)工艺流程:塑制泥模。
用泥土按照器物原型塑造成泥模。
1. 翻外范。
将调合均匀的泥土拍打成平泥片,按在泥模的外面,用力拍压,使泥模上的纹饰反印在泥片上。
等泥片半干后,按照器物的耳、足、鋬、底、边、角或器物的对称点,用刀划成若干块范,然后将相邻的两泥范做好相拼接的三角形榫卯,而后晾干,或用微火烘烤,修整剔补范内面的花纹,这就成了铸造所用的外范。
2. 制内范。
将制外范使用过的泥模,趁湿刮去一薄层,再用火烤干,制成内范。
刮去的厚度就是所铸铜器的厚度。
3. 合范。
将内范倒置于底座上,再将外范块置于内范周围。
外范合拢后,上面有封闭的范盖,范盖上至少留下一个浇注孔。
4. 浇铸。
将熔化的青铜溶液沿浇注孔注入,等铜液冷却后,打碎外范,掏出内范,将所铸的铜器取出,再打磨修整,制作完成。
失蜡法失蜡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是从东周晚期春秋战国沿用至的青铜器制作方法,它是一种精密铸造法,是以失蜡浇铸的方法,也称“熔模法”、“脱蜡法”。
失蜡法工艺流程:1. 塑泥制内范、贴蜡。
先以泥制作出内范,便于外部贴蜡。
2. 雕刻蜡模。
将所需制作的金属器分部件雕刻成蜡模。
3. 组装蜡模与制外范。
将每一个部件蜡模进行浇口组装成器物整体模型,外部以泥填充加固,制成外范。
4. 烘烤脱蜡与浇注铜液。
通过加温使蜡质熔出,形成型腔,再向型腔内注入金属溶液。
5. 脱范修整得到成品。
等浇注的铜液凝固冷却后,打去填充的泥,便可得到与蜡模相同的金属器。
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做出镂空等更为精准、细致的效果。
随着青铜技术的发展和繁荣,以及青铜器的普遍使用,在历史上出现了以青铜器艺术为主导的工艺美术,即“青铜文化”。
商朝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商朝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其繁荣时期为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这一时期也是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鼎盛时期。
商朝青铜器制作工艺的发展和创新,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冶炼技术水平,也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商朝青铜器的制作主要分为铸造、打磨和装饰三个阶段。
首先是铸造阶段,这是整个制作过程的关键环节。
商朝青铜器的铸造采用"失蜡法",即先用蜡状模型制作出器物的形状,再用粘土包裹蜡模,然后加热使其融化,蜡模流出,留下空腔,最后将熔化的青铜液注入空腔中,待冷却凝固后取出包裹铜件的粘土,即可得到成品。
在打磨阶段,制作人员会使用磨石、砂和水等工具,对铸造好的器物进行打磨和修饰。
这个过程既需要技巧,又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操作。
打磨后的器物表面变得光滑细腻,更加凸显了青铜器的美感和华丽。
最后是装饰阶段,商朝青铜器的装饰多样且精美。
常见的装饰方式有铭文、镶嵌、浮雕等。
铭文是商代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形式,铭文内容通常是对古王朝的颂扬和记录。
镶嵌则是将宝石、玛瑙等饰品镶嵌在器物表面,增加了器物的华丽程度。
浮雕则是将图案或人物雕刻在器物表面,增加了器物的艺术性和立体感。
商朝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在当时可谓独步全球,不仅技术先进,而且艺术价值极高。
这些青铜器不仅在国内被广泛流传和使用,还出口到周边地区和远方的国家。
商朝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对后世的青铜器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来青铜器制作的重要参照。
总结起来,商朝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包括铸造、打磨和装饰三个阶段。
铸造采用失蜡法,打磨使器物表面光滑细腻,装饰方式多样且精美。
这些青铜器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技术水平,也成为后世青铜器制作的重要参考。
商朝青铜器制作工艺的发展和创新,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铜器的三种制作方法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艺术品,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造型,是古代社会中的象征和实用工具。
青铜器的制作方法主要包括铸造、锻造和凿刻三种。
首先,铸造是最常见的制作青铜器的方法。
它通常需要使用陶模或石模,将铜熔化后倒入模具中,待冷却凝固后取出,经过打磨和抛光等工艺加工,最终形成成品。
铸造的优点是能够制作出复杂的形状和精细的纹饰,同时也可以大规模生产相同的器物。
这种方法在古代青铜器的制作中被广泛运用。
其次,锻造是另一种常见的青铜器制作方法。
锻造是通过将铜块加热至一定温度后,利用锤击或压力将其锻打成所需的形状。
这种方法可以使青铜器的结构更加坚固,同时也可以调整其形状和大小。
锻造的优点是能够制作出更加精确的尺寸和更加均匀的厚度,适用于制作一些较为简单的器物,如剑、戈等。
最后,凿刻是一种在青铜器表面雕刻纹饰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在已经铸成或锻造成形的器物表面雕刻花纹、文字或图案。
凿刻的工艺需要使用刻刀或其他尖锐工具,将纹饰刻在青铜器表面,然后通过打磨和抛光等工艺使其更加光滑。
凿刻能够给青铜器增添更多的艺术与装饰性,使其更加精美。
综上所述,青铜器的制作方法主要包括铸造、锻造和凿刻三种。
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使得青铜器能够在古代社会中发挥重要的艺术与实用价值。
这些青铜器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也为我们了解古代文明提供了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