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西省情教育晋城版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乌金之乡”山西省》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西省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情况。
2. 使学生掌握山西省的地形、气候、水资源等特点。
3. 让学生了解山西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煤炭产业的发展。
4.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山西省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资源、经济发展状况。
2. 教学难点:山西省煤炭产业的发展及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山西省的地理风貌、经济发展等情况。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山西省的煤炭产业为例,分析其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山西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山西省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对家乡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了解山西省的基本情况。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山西省的地形、气候、水资源等特点。
4. 案例分析:以山西省的煤炭产业为例,分析其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5.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山西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课后作业2. 调查了解家乡的煤炭产业,分析其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3. 思考如何促进家乡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山西省地理特点和经济状况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煤炭产业对当地经济影响的理解程度。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家乡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思考深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2. 多媒体课件:包括山西省地图、地形图、气候图等。
3. 案例资料:关于山西省煤炭产业的发展和影响的报道或文章。
4. 调查问卷:用于学生调查家乡煤炭产业的情况。
八、教学进度1. 第1周:介绍山西省地理位置和基本概况。
2. 第2周:讲解山西省地形、气候、水资源等特点。
3. 第3周:分析山西省煤炭产业的发展及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4. 第4周:探讨山西省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小学三年级省情教案
小学三年级省情教案标题:小学三年级省情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省情教学,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在省份的了解和认同感。
2. 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3. 发展学生的调研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了解所在省份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2. 了解所在省份的地形地貌特点。
3. 了解所在省份的气候特点。
4. 学会使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进行调研和表达。
教学准备:1. 电子地图、纸质地图和图表。
2. 学生调研表格和问卷调查表。
3. 图片和视频素材,展示所在省份的风景和文化特色。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所在省份的风景和文化特色,激发学生对省情的兴趣。
- 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对所在省份的了解和认知。
2.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10分钟)- 使用地图,指导学生找到所在省份的位置,并介绍其周边省份。
- 展示所在省份的行政区划图,让学生了解省份的行政划分。
3. 地形地貌特点(15分钟)- 使用地图和图片,介绍所在省份的地形地貌特点,如山脉、河流、平原等。
-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了解所在省份的地势高低和地貌类型。
4. 气候特点(15分钟)- 利用图表和气象数据,介绍所在省份的气候特点,如温度、降水量等。
- 引导学生思考所在省份的气候对当地人民生活和农业产业的影响。
5. 调研和表达(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如当地的名胜古迹、传统文化等。
- 学生利用调研表格和问卷调查表,调查和收集相关信息。
-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调研结果,并向全班分享他们对所选话题的了解。
6. 总结和评价(5分钟)- 回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所在省份的地理特点和文化特色。
- 对学生的调研和表达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展示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调研,了解所在省份的历史、经济和人文特色。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或博物馆,加深对所在省份的认知。
省情教案
四年级省情教案农业大省——河南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河南的主要农作物基本情况。
2、让学生知道河南小麦、棉花等作物的产量在全国的排名。
3、了解河南的特色农副产品。
教学重点:河南小麦产地的分布情况教学难点:河南的农副产品分布情况主要教法:讲解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先来了解一下知识窗的内容:河南农业的光辉成绩:小麦产量居全国第一位。
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二位。
棉花和油料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居全国第三位。
大牲畜存栏数居全国第一位。
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居全国第二位。
小问题:想一想:河南都具备哪些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一、主要农作物1、小麦我们北方人喜欢的食品如面条、馒头、饺子等,都是由小麦加工的面粉制成的。
河南是全国小麦生产的第一大省,每年全省小麦的种植面积占全部粮食播种面积的54%产量一直占全国的20%以上。
目前,河南幼稚专用小麦已发展到2170万亩,占全省小麦播种总面积的1/3初步建成了豫北幼稚强筋小麦生产基地、豫中中筋小麦生产基地和豫南弱筋小麦生产基地。
2、油料作物河南油料作物的生产主要包括花生、油菜籽和芝麻。
河南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居全国前列。
2011年,河南种植花生总面积950千公顷,居全国第一;总产量296.2万吨,居全国第二。
油菜一身是宝,苗可以做菜花可以酿蜜,籽可以榨油。
2001年,河南油菜主产区播种面积为233.5千公顷,居全国第十位。
芝麻的含油率在50%以上,是重要的油料作物。
2001年河南芝麻种植面积为249.06千公顷,总产量23.9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猜个谜语:开花结桃,桃不能吃。
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吗?——棉花3、棉花河南棉花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形成了豫东、豫南、豫北三大产棉区。
2001年,河南省棉花播种面积85.82万公顷,总产量为81.87万吨。
4、烟叶河南省的烟叶产区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的地区。
自20世纪初种植烟叶以来,以许昌、漯河和平顶山烟区为代表的河南烟叶,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3.有限的耕地资源-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有限的耕地资源-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耕地资源。
2.了解耕地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3.掌握有限的耕地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
4.学会保护耕地资源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耕地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2.耕地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3.有限的耕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
4.保护耕地资源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有限的耕地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和保护的方法。
2.难点:了解耕地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在课前可以准备一些视频或图片介绍全球耕地资源的面积和分布,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耕地面积在全球范围内占比情况。
通过一些数据或实例,引入本课话题。
2. 学习和探究1.耕地资源的概念和特点:老师可以通过幻灯片或黑板等方式,介绍耕地资源的含义和特点。
耕地不仅仅是农作物的生长场所,还可以是家畜的饲料来源和生产生物质能的原料基础等。
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耕地资源的多重含义。
2.耕地资源的形成和分布:耕地资源的形成与地形、土壤和气候有关,老师可以通过图片或地图展示不同地区的耕地资源分布。
学生可以自主探究或小组讨论,总结不同地区耕地资源分布的规律和特点。
3.有限的耕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耕地资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老师可以通过案例或数据,让学生了解全球耕地资源面积的变化趋势,以及耕地资源数量日益下降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等。
4.保护耕地资源的方法:老师可以介绍一些常用的保护耕地资源的措施,并让学生组织小组,探究耕地资源保护的方法。
3. 课堂讨论学生可以自主组织小组,讨论全球耕地资源的分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问题。
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问题作为引导,如为什么耕地资源越来越少?保护耕地资源的方法有哪些?如何利用资源更加可持续?等等。
4. 总结在课末,老师可以回顾今天课堂中探究的问题和学生们的结论。
可以让学生们展示自己小组探究的结果,或者通过简单的测试来检测学习的成果。
五、作业布置1.考虑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耕地资源利用情况,写一篇300字左右的作文。
四年级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课程教案
四年级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
2. 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简单的心理调适方法。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社会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礼仪知识:介绍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仪,如问候、鞠躬、握手、介绍等。
2. 心理健康:讲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授放松心情、调节情绪的方法。
3. 省情教育:介绍家乡的自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演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礼仪知识的图片、视频等材料。
2. 准备心理健康方面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3. 准备关于家乡的图片、视频或实物等材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并运用基本礼仪知识。
2. 学生能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学会简单的心理调适方法。
3. 学生对家乡有更深入的了解,表现出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案的具体实施部分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这个教案能对你有所帮助。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礼仪场景,如教室内的问候,引入礼仪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基本礼仪的知识,如如何正确问候、鞠躬、握手等。
3. 演示:老师或学生代表进行礼仪动作的演示,确保学生理解并正确模仿。
4. 实践:学生分组练习,相互之间应用所学的礼仪知识,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强调礼仪在日常交往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
七、教学步骤(续)6. 导入心理健康内容:通过一个小故事引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7. 讲解:介绍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解释心理健康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8. 演示:通过简单的心理调适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展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9. 实践:学生跟随指导进行心理调适的实践,学习如何在紧张或压力下放松自己。
《省情教育》中山西文化的整理。
《省情教育》中山西文化的整理。
1、方言山西大部地区使用晋语,晋南大部地区使用中原官话,广灵县使用冀鲁官话。
晋语是中国北方的唯一一个非官话方言,
使用人口约6305万。
多数晋语有五个声调,部分地区有六个、七
个或四个声调,有复杂的连读变调现象。
2、山西锣鼓山西锣鼓以粗犷、剽悍、雄奇、自然的地域特色,表现了黄河儿女纯朴、率直、激昂、豪迈的情怀,因而被誉为“中国第一鼓”。
山西的鼓品种达数十种,有山西威风锣鼓、黄河锣鼓、太原锣鼓、花敲敲。
3、广灵剪纸广灵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剪纸三大流派之一,以其生动的构图、传神的表现力、细腻的刀法、考究的用料与染色、精细的包装制作工艺,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在中国剪纸中占有重要地位。
2009年,广灵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部分申报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名录》。
4、面塑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
5、旺火生旺火是山西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
每逢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
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
里面放柴,外面贴上大红字条,上写“旺气冲天”等字。
单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
省情全册教案
省情全册教案教案标题:省情全册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省情全册这一教材,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省情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各教育阶段的学生,根据不同年级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进行调整。
教学目标:1. 了解自己所在省份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特点等基本情况。
2. 掌握相关的地理术语和概念,如地形、气候、人口等。
3. 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获取和分析省情相关的信息。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研究和表达能力。
5. 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整理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省情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2. 省情信息的获取和整理。
3. 省情信息的表达和展示。
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整理能力,使其能够独立获取和分析省情相关的信息。
3. 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展示能力,使其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对省情的理解和观点。
教学准备:1. 省情全册教材及相关辅助教材。
2. 地图、图表等地理工具。
3. 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资源。
4.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介绍自己省份的视频或展示一幅有关省份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省份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二、知识讲解与学习(20分钟)1. 通过教师讲解和讨论,介绍省情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如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特点等。
2. 利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己省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基本情况。
3.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省份进行深入研究,了解该省份的历史、文化、经济等特点,并整理相关信息。
三、信息整理与分析(15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整理和分析所选省份的相关信息,包括地理特点、人口情况、经济发展等。
2. 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将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形成可视化的展示材料。
三年级上册省情教案
三年级上册省情教案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省情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所在省份的地理位置、省会城市、人口、特色资源等基本情况;2.培养学生对所在省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提高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知识。
教学重点:1.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让学生全面了解所在省份的基本情况;2.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分析能力;3.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所在省份的特色资源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教学准备:1.地图、图片或PPT等相关教学资源;2.学生课本和练习册;3.学生小组活动所需的分组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利用地图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所在省份的地理位置和省会城市。
二、呈现(10分钟)1.使用地图或图片展示所在省份的地理位置、省会城市,并简要介绍人口和特色资源等基本情况。
2.让学生观察并回答相关问题,激发学生对所在省份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探究(15分钟)1.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发放分组卡片,每组选择一个特色资源进行深入研究。
2.学生小组讨论并准备展示,包括该特色资源的名称、地理分布、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四、展示与分享(15分钟)1.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向全班介绍所选择的特色资源。
2.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分享自己对该特色资源的了解和感受。
五、巩固与拓展(10分钟)1.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本或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所在省份的了解。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了解更多关于所在省份的知识。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回答一些问题,检查学生对所在省份的理解程度。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延伸:1.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所在省份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
2.可以邀请当地的专家或相关人士来学校进行讲座,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所在省份的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使学生全面了解所在省份的基本情况,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知识。
第五章乌金之乡山西省节教案设计.doc
“乌金之乡”——山西省节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山西省的位置和地形2、了解山西省的农业发展条件、主要农业区及主要农作物3、熟悉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储量、分布及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4、了解山西省的名胜古迹、灿烂文化教学重点:1、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储量、分布、运输及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山西省旅游资源的开发教学难点:山西省旅游资源的运输及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学方法:读图法、分析法教具:投影仪、地理地图册、板图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课:由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可知: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时,将黄土高原一分为二,西面是陕北高原,东面是山西高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山西省。
新课学习:先用投影仪打出本节课的四个目标,让学生对着目标自学5分钟。
师:在学习四个目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山西省的概况,山西省的总面积为16万平方千米,人口为3297万,居民有汉、回、满、蒙古族等。
省辖1个地区,10个地级市。
生:对着地图找出山西省的1个地区和10个地级市。
师:山西省所在的地理位置?生:处在华北平原的西侧,黄河中游以东的黄土高原上。
过渡:了解了山西省的位置以后,我们来看山西省的自然环境,了解自然环境我们从那几个方面来学习?生:从地形、气候、河流。
师:山西省的地形以什么为主?主要有那些地形?生:以高原为主,同时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山脉:西面的吕梁山,东面有太行山,东北有五台山,北有恒山。
师:那么它的气候类型呢?有什么气候特点?生: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师:主要有那些河流?生:黄河及其支流汾河,还有沁河。
过渡:山西省有这几条主要的河流,那么它的农业区主要分布在那些地方?生:大同、太原、临汾等盆地。
主要有小麦、玉米、高梁、棉花等。
师:那么它的农业区为什么会分布在这些地方?(学生讨论)总结:因为那儿处在汾河冲积平原上,土壤肥沃,气温适中,农业灌溉方便,所以成为山西省的农业发达区。
承转:学习了山西省的自然环境以后,我们知道山西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煤炭资源很丰富,是咱们中国的能源大省。
山西省省情
各台的别称:北台:叶斗峰 西台:挂月峰 东台:望海峰 南台:锦绣峰 中台:翠岩峰
四、河流湖泊
山西全省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境内的河流大多属于山 地型河流,长度较短、流域窄小、含沙量大、季节性强。
黄河:从偏关县老牛湾流入山西省境内,流经忻州、吕梁、
临汾、运城4个市共19个县(市),至垣曲县出省。黄河是 山西与内蒙古、陕西、河南三省(区)的天然分界线。
吕梁山脉——纵贯山西西部,整体山势为中间一线突
起,两侧逐渐降低,主峰为孝文山。
系舟山脉——在太原市北山西忻州市南三十五里,为
汾河与滹沱河之分水岭。相传尧时洪水,大禹治水时,为 研究地形,曾将他乘坐的小船系在此山山脚下,所以得名。
太岳山脉——太岳山脉位于山西省腹地,地跨晋中、
临汾、长治三市,是汾河与沁河的分水岭。
山西省省情教育
第一单元 我们的美丽家园
第一课 名称、区划和人口
一、山西在祖国的位置
西接陕西省
北接内蒙古自治区
东接河北省
南接河南省
内蒙古高原南侧
黄土高原东部
华北平原西侧
二、山西名称的由来
因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 简称“晋”,“桐叶封弟”后改国号为晋
山西
因位于黄河之东, 唐后泛称为“河东”
“三家分晋”后,“三晋”代称山西
“山”指以太行、吕梁等八大山脉为骨架 的千余座山峰丘陵;
“河”指以环绕晋地的黄河为主体,包括 汾河、桑干河等河流。
1.山西地形北高南低;山地丘陵多,平原少; 黄土广布,沟壑纵横,地面侵蚀严重。
2.山西中部形成纵贯南北的河谷盆地。
3.山西边境封闭性极好,中部河谷盆地相 连。这一地理优势不仅可以自给自足,恃险 固守,而且还可以居高临下,伺机出击。
初中省情教育教案
初中省情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省份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我国省份特色资源的认知,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省份的基本划分及地理位置。
2. 各省份的历史文化特点。
3. 各省份的经济发展状况。
4. 我国省份的特色资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各个省份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分别讲解我国各省份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
3. 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特点,鼓励学生提问关于省份的问题。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我国省份的特色资源,如四川的火锅、山东的煎饼、江南的丝绸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各省份的特色产业。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要关注家乡发展,热爱家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省份的基本情况、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
2. 互动法:让学生分享家乡特点,提问解答。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省份的特色资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省情教育教材。
2. 图片:我国省份地图、特色资源图片。
3. 视频:介绍各省份的纪录片。
4. 网络资源:关于省份经济发展的数据和新闻。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八、教学建议:1.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对家乡的认知。
2. 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
3. 定期组织实践活动,如参观家乡企业、了解家乡历史文化遗产等,巩固课堂所学。
4. 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共同关注家乡发展,形成教育合力。
可爱的晋城教案下
可爱的晋城教案下
教案标题:探索可爱的晋城
教学目标:
1. 了解晋城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特色风景。
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地理和历史知识水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晋城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特色风景。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晋城的特色和魅力。
教学准备:
1. 地图、图片和视频资料关于晋城的地理位置和特色景点。
2. 有关晋城历史文化的资料和故事。
3. 与晋城相关的音乐、歌曲或舞蹈等文艺作品。
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一段介绍晋城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家乡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讲解:介绍晋城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特色风景,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独特之处。
3. 探索: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通过阅读资料、观看图片和视频等方式,深入了解晋城的特色和魅力。
4. 创作:鼓励学生以诗歌、绘画、摄影等形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感悟。
5. 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对晋城的认识和感受。
6.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强化对晋城的了解和记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家乡晋城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特色风景,培养了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同时,通过创作和分享,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家乡的特色开展更多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五年级省情教案
五年级省情教案教案标题:五年级省情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所在省份的地理位置、人口、文化特色等基本情况;2. 培养学生对所在省份的归属感和自豪感;3. 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1. 省份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2. 省份的人口、自然资源和经济特点;3. 省份的文化传统和知名景点。
教学准备:1. 地图、图片、PPT等教学辅助材料;2. 学生的教材和参考书;3. 学生的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图或图片向学生展示所在省份的位置,并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地理知识,了解所在省份的方位和相邻省份。
二、呈现(15分钟)1. 利用PPT或图片,向学生介绍所在省份的行政区划,包括省、市、县等级别的划分,并简要介绍每个级别的职责和特点。
2. 通过图片展示,介绍所在省份的人口规模和分布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规模对省份的影响。
3.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所在省份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水资源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三、探究(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所在省份的文化传统,如民俗、传统节日等进行调研。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采访家长或亲友等方式,了解所选文化传统的起源、特点和影响,并准备展示。
3. 每个小组轮流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四、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的省份情况,包括地理位置、人口、自然资源、经济特点和文化传统等方面。
2. 鼓励学生表达对所在省份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为所在省份做出贡献。
五、拓展(10分钟)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地理书籍或杂志,进一步了解所在省份的特点和发展。
2. 提供学生参观所在省份的知名景点的机会,增加对所在省份的实地了解。
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所在省份的小短文,或设计一个宣传海报等,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深入了解所在省份。
教学延伸:1. 可以邀请所在省份的地理专家或文化传承人来学校进行讲座或交流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
晋城音乐课堂教案
晋城音乐课堂教案教案标题:晋城音乐课堂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晋城音乐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2. 学生将能够学会演唱晋城地区的传统民歌,并理解其歌曲的意义和内涵。
3. 学生将能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通过播放一段晋城地区的传统音乐,引起学生对晋城音乐的兴趣。
2. 与学生一起讨论晋城音乐的特点,例如节奏、曲调、歌词等。
知识讲解:1. 向学生介绍晋城地区的音乐文化背景,包括晋城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解释晋城地区的传统民歌的意义和内涵,例如歌曲中表达的情感、反映的社会生活等。
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晋城地区的传统民歌进行学习和表演。
2. 指导学生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曲调,并帮助他们理解歌曲的意义。
3. 每个小组轮流表演自己选择的歌曲,并与全班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
巩固练习:1. 给学生分发晋城地区传统民歌的歌词,并要求他们自己尝试演唱。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演唱歌曲,并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演唱成果,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总结活动: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晋城音乐的特点和传统民歌的意义。
2. 鼓励学生思考音乐对人们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作用,并与他们分享自己的看法。
3. 提醒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晋城音乐,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用音乐表达自己。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晋城音乐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小组表演和个人演唱中的表现,包括歌曲的准确性和情感表达能力。
3. 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和意见,以便对教学进行改进。
教案扩展:1. 邀请晋城地区的音乐专家或艺术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表演,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晋城音乐。
2. 组织学生参观晋城地区的音乐演出或音乐展览,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
3. 鼓励学生自己创作晋城音乐的作品,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希望以上教案建议和指导能够对你有所帮助,祝你教学顺利!。
初中省情下册教案
初中省情下册教案年级学科:初中社会·思品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地理位置、简称、省会、主要山脉、河流、湖泊、名胜古迹等基本概况。
2. 提高学生对省情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爱国情怀。
3.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1. 各省级行政区的地理位置、简称、省会、主要山脉、河流、湖泊、名胜古迹等基本概况。
2.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各省级行政区地理位置、简称、省会等信息的记忆。
2.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发展,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省份有哪些邻省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翻到教材P58,自主学习“我国省级行政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2. 学生观察地图,了解各省级行政区的地理位置、简称、省会等基本信息。
三、课堂讲解1.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讲解各省级行政区的地理位置、简称、省会、主要山脉、河流、湖泊、名胜古迹等基本概况。
2. 结合地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各省级行政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完成教材P59“练一练”题目。
2. 教师批改,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省级行政区的基本概况?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课堂讲解1. 教师继续讲解剩余省级行政区的地理位置、简称、省会、主要山脉、河流、湖泊、名胜古迹等基本概况。
2. 结合地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各省级行政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完成教材P60“练一练”题目。
2. 教师批改,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爱家乡、建设家乡1.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了解家乡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
2.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探究山西教案
第七课“乌金之乡”——山西教学目标1、了解山西省的位置和地形2、了解山西的农业发展条件、主要农业区及主要农作物3、熟悉山西煤炭的储量、分布及运输4、了解山西名胜古迹,灿烂文化。
教学重、难点:丰富的煤炭资源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形式教具:地图、图片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教学步骤一、导入:“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山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文献之邦”的美称,今天我们就去看一看这充满神秘的土地——山西。
二、新课讲授:1、位置和地形、河流(读图)全国地图,找到山西:(问)①山西省与我国哪些省区相邻?(河北、西隔黄河与陕西相望,河南、内蒙古)②山西以什么地形为主?(高原为主,山地)③山西省名称的由来?(山西因居太行山以西而得名)④山西省的地势有何特点?(北高南低)⑤黄河及其支流汾河、沁河的流向有何相同点?(自北向南流)2、农业根据资料,自学回答:(问)①山西的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大同、太原、临汾等盆地)②主要农作物的哪些?(小麦、玉米、高梁、棉花等)(讲)山西与陕西农业生产条件相同之处都是处于河谷地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适中,灌溉水源充足)3、丰富的煤炭资源(问)①山西为什么多煤炭?(山西地质史上森林分布很广,随着地壳变动,地面下沉,森林在沼泽中沉积并被覆盖,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而形成煤炭)②为什么说山西是我国的煤炭大省,有“乌金之乡”的美称?(读图)山西煤炭资源分布图(问)山西省主要煤田分布在哪些地区?(大同、宁武、西山、沁水、霍西)(讲)山西省的大同、平朔、西山、阳泉等是著名的煤矿。
(问)①为什么晋煤要外运?(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1/3,年产量在2亿吨左右,需要寻找消费市场,而我国南方及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对能源的需求量大)②晋煤外运有哪些主要方式?(公路、铁路)③山西的煤炭运往上海和北海,应选择何种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往上海主要选择铁路和水运结合,大秦线至渤海,改海运至上海;往北海主要选择铁路运输:同浦线、太焦、焦枝、枝柳)(问)作为乌金之乡,我们应该如何利用我们的优势资源?4、丰富的旅游资源(读图)山西旅游区图片(两幅)(讲)大同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于西武周山南麓,我国古代最大的石窟群之一,始建于北魏时期,窟依山而凿,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重要洞窟53个,分东、中、西三部分,另外还有许多小窟,石窟中佛像大小相差悬殊,最小的高仅几厘米,最高的可达17米多,云冈石窟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山西省情教育晋城版教案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的主要手段,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首先应明确上课的目的、意义和要求。
明确上课目的:教学目的是指导每一节课的顺利进行,以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因此,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明确本节课所学知识点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中知识点的对应关系,然后再确定该知识点在课堂中所占的比重和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以此达到“以老带新”的目标。
教学过程必须有明确之处。
要想让课堂高效运转,就必须将每一个重点、难点及重难点落实到课件上去。
所以在设计课件时应当针对所学知识点来确定教案内容,在设计教案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案内容本身,而是要对教材内容有所了解并制作成适合自己课程的教案作品。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多种观察方法和科学实验来观察晋城,了解晋城市情。
2.过程与方法:引导师生结合山西省情、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和科学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观察和探究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人民、热爱家乡文化底蕴,体会晋城人民建设家乡的艰辛探索历程。
4.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了解晋城市情、对晋城市情有一个初步认识,并且懂得晋城市情对于家乡群众的重要性。
5.小结:通过本课对于晋城市情了解并提出建议,使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更加努力实践、认真思考。
6.考核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能够基本掌握晋城市情内容并能进行初步体会和评价。
1、了解晋城市情概况和文化特色,形成与晋城市情相适应的知识结构。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
古称“阳城”,为阳城历史上的名称之一,与晋国同时期建置,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古城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太行明珠”泽州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属太行山东麓吕梁山脉东延中部盆地,是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的重要城市。
这里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山西中部重要经济中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在古代是兵家必争之地,为晋军与匈奴及其他少数民族建立关系创造了有利条件。
晋城市有“华夏文明历史古城”之称,其文化特色有“晋文化”、“晋商文化”、“晋城灯彩”、“晋绣”等。
另外晋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乡、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市。
2、理解晋城市情的重要性。
晋城是山西省辖地级市。
下辖1个县级市、5个县、1个自治县。
晋城地处晋冀鲁三省交汇处,东接河南,西邻山西,南接陕西,北接河南,是华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粮食主产区。
这里是中国著名的能源基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世代居住下来、创造出灿烂艺术的地方.这里的晋城人民世代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早在新石器时代开始为生存而进行生产劳动,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时期,一直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前,都为我国生产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感动,“爱我中华·兴我中华”成为晋城人民精神中永远不会泯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珍珠!3、了解晋城市的特色和发展历程。
晋城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被誉为“中华第一名砚”、“中国晋商之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世界晋商文化发源地”等等,今天的晋城市是我国最早的文化城市,素有“华夏第一名砚”、“中华名砚之乡”、“世界晋商之都”等美誉。
晋城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这里也是山西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晋城市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晋城古时候是一个交通要道和商业重镇;晋城古城是全国唯一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晋城古代城市建制延续时间最长、保留最完整、功能最齐全;晋城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
晋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有“华夏第一名砚”之称。
境内有全国唯一一个以“中华第一名砚”命名、中国著名民俗文化遗产——泽州木雕、晋城水磨石雕、太行石佛、中华第一块碑刻、晋中第一把铁刀等等许多著名文物古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晋城古堡众多、文物古迹众多、特色各异、文化气息浓郁、物产丰富、历史文化深厚,以其独特风格享誉中外:太行八景之一――神农山;晋中第一口“中国第一哨”――高平河峪;世界十大石窟之一——云冈石窟;全国最早的国家地质公园――阳城地质公园和阳城古城等。
4、进一步学会科学实验和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分析、探究,激发学生的科学意识、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学习中要学会运用多种观察方法,学会科学实验,通过观察发现事物的本质,通过观察、分析判断去认识事物。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动手操作来感受科学实验的神奇奥秘,感悟科学实验的真谛,感受家乡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从“会做”。
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创新能力等素质水平。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创新思维与社会大美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点带面,层层深入,整体把握:1.课堂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山西省地市特点与发展现状,认识山西的省情、文化及晋城市情对个人发展及国家建设对地方发展的重要性。
2.进一步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
3.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探索探究式学习方法。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合作。
4.小结: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总结出自己对本节课学习以及今后工作中要注意的地方。
5.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大家认真观察并思考“晋城市情”中所体现出的优秀文化积淀、城市建设、百姓生活等方面中所体现出的特点与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自然地理知识,进一步了解我国中部地区的地理环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
2.教学难点:通过课件分析山西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发展煤炭工业对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山西省中南部地区主要矿产资源。
了解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4.教学方法:通过课件分析山西自然地理知识,总结山西资源禀赋特征及其与其他省份不同之处。
5.课件评价:此部分内容已纳入到《地理实验》课程设计之中。
1、指导学生从地理知识出发,在此基础上,结合资源禀赋特征,对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进行思考,明确能源不是万能的或无能为力的,能源不可能代替任何资源,只有大力开发利用煤炭才能解决我国能源紧缺现象。
教学资料:中国是世界上能源消费大国之一,能源结构比较单一,能源匮乏现象突出。
据统计,煤炭是全世界最紧缺的能源,总量已超过石油、天然气总消费量。
根据多年对中国能源需求的预测,2019年我国需要煤炭83亿吨,其中需要进口74亿吨;到2050年煤炭将达到120亿吨。
从能源分布来看,煤炭在山西能源构成中占比较大,煤炭储量大、品质好、埋藏浅、开采方便、运输距离短,是当地最主要的能源结构。
但由于煤炭所含碳元素高、灰分低容易被利用而具有清洁能源功能。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等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山西省能源结构逐步优化、能源品种不断增加、能源总量逐步增加。
2、了解资源禀赋特征及其对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资源环境问题进行思考。
(1)自然环境特征:气温较高,降水较少。
(2)水资源特征:降水量较少。
(3)植被特征:森林覆盖率较高,植被生长旺盛。
(4)水资源特征:土壤贫瘠,水资源总量不足。
(5)能源特征:煤炭探明储量丰富。
由于煤炭开采导致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地表植被覆盖率只有1%,造成植被破坏同时发生,造成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失衡。
(6)生态环境特征:气候变化强烈。
3、从资源禀赋特征出发,结合区域特点,充分认识山西能源优势,引导学生从区域整体特征出发,进行思考分析,提出发展煤炭工业对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具有地域特色的建议及意见供领导参考。
山西地处我国东部,主要矿产资源有煤炭、铝土矿、盐碱土、石灰岩、高岭土、煤层气、水能开发等,这些都是我省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备、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所在,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山西的能源优势。
首先要看到我国自然资源较为丰富,自然资源质量较高,煤炭资源较为丰富,并且资源量是较大的。
其次要看到山西矿产种类繁多,煤炭开发资源比较丰富,并且具有比较好的成本优势,例如山西省晋中煤矿、晋城煤矿。
一期工程采用“整体开采、分层开采”方式是最先进的。
第三要看到山西省能源较为丰富,例如我国华北地区分布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这是最大数量和储量所决定的。
第四要看到山西省能源发展较为成熟、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较好、比较重视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发展煤炭工业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重要途径。
”4、加强资源环境相关知识考查意识,充分挖掘课本内容中所蕴含的地理知识,结合地理学习中实际存在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多图并用等图分析、对比不同地区自然资源),不断提高学生对地图、图例在获取新信息、运用知识分析等方面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地理问题中遇到困难挫折时的自信心与决心。
1.教师任务:(1)分析“一带一路”对山西经济发展的影响(2)帮助山西发展煤炭工业对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3)为山西省在未来基础上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2.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多媒体资源加入到课堂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3.拓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掌握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并积极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实现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步提升和发展。
4.自主探究: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将课本内容进行归类整理,通过“看图说话”形式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5.交流展示:将本节课课件设计成 PPT展示给全体同学进行展示交流后教师总结和评价(师生双方自由交流)5、根据资源禀赋特点设计活动目标及活动任务。
设计目标:1.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了解我国中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与其他省份不同之处;2.进一步学习山西中部地区水资源、气候、矿产资源及其与其他省份不同之处,并探究其在推动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有哪些作用;3.初步感受煤炭在促进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
2.分析山西省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和与其他省份不同之处;3.根据山西省能源分布特点和所处地理位置提出合理建议。
4.结合学生自主探索研究,体会煤炭对国家社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学反思】课程目标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设计,而是为了更好地使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本节课之所以设计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方法——以教材为依托,将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起来进行探究与合作交流活动;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会合作交流的育人理念,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和师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