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啤酒筹资案例
企业案例_青岛啤酒
企业案例:青岛啤酒1青岛啤酒始建于1903年,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啤酒生产企业。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6月16日注册成立。
于1993年6月在香港发行H股票,并于7月15日上市,是首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中国企业。
同年8月在上海发行A股票,并于8月27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首家在沪、港两地同时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
两地上市共募集人民币16亿元。
2001年2月增发1亿股A种股票,募集人民币7.87亿元。
使资产负债率下降到50%以下。
到2001年,公司总资产已从1997年的36亿元增长到72亿元,品牌价值从34.08亿元增长到了67.1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从2%提高到11%。
截止到2004年,公司总资产已增长到102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提高到12.5%。
(一)全球啤酒行业态势目前,中国在啤酒产销量上排名世界第一。
其他的啤酒大国有美国、德国、巴西和日本等。
从啤酒消费的发展趋势看,欧洲、大洋洲市场已基本饱和,大部分国家的增长率在3%以下,有的甚至减少。
北美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南美洲和亚洲增长很快,发展空间很大,而亚洲市场中日本的啤酒市场也已基本饱和。
增长最快的是中国。
啤酒生产集约化是世界啤酒业的一个特点。
主要啤酒生产企业的产量都很大,世界前十大啤酒企业的年产量都在20亿升以上,而且在本国的集中度很高。
美国的第一大啤酒企业AB公司(Anherser-Busch)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啤酒厂商,2000年产量达到1400万吨,占全美市场份额的48%;排名第二的米勒公司(Miller)年产量近700万吨,市场占有率为22%。
世界第二大啤酒企业是荷兰的喜力(Heineken),它的年产量远远超过了荷兰本国啤酒销量,是世界最大的啤酒出口国,占荷兰市场份额的51%,除了占有荷兰本国大部分市场外,还发展到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如在波兰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0%。
丹麦“嘉士伯”占全丹麦市场份额的90%;日本的朝日公司占日本市场份额的39.5%,麒麟公司(Kirin)的产量占日本全国产量的一半。
青岛啤酒成功案例分析
国内部分大啤酒集团迅速崛起,全国啤酒行业大集团割剧 之势已经形成。在此形势下,不发展就要落后,发展慢了 也要落后,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 败之地。
(六)市场网络建设
不变的原则与多元的方式是青啤营销网络建设的方针。
不变的原则是必须建立直供模式,将网络控制在自己手 中。直供模式的特点,概括地说就是:“门对门服务”、 “地毯式轰炸”。“门对门服务”就是从厂门到店门送货 上门,“地毯式轰炸”就是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卖啤酒的 销售点。这种直供模式是被购并企业需要“克隆”的。因 为只有这样,才能将末端市场掌握在手中,才能将细微的 市场状况掌握在手中,才能在汹涌的市场风浪中站稳脚跟。
青啤公司在发展扩张方面,早在1994年、1995年就有过尝 试,先后收购了扬州啤酒厂和西安汉斯啤酒厂,但由于当时 经验、管理、技术、外部环境等问题,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 果。从1997年开始,青啤公司在吸取了前两次并购经验的 基础上,加快了低成本扩张的步伐,通过破产收购、政策兼 并、控股联合等方式,先后收购兼并了平度、日照、平原、 菏泽、薛城、荣成、马鞍山、黄石、应城、蓬莱、芜湖、上 海等地的近40家啤酒生产企业,使企业的生产规模迅速扩 大到250万吨以上,跃居国内同行业前茅。
☆专家总结了青啤扩张战略的五大经验及启示
(一)抓住了千载难逢的购并良机。 国际上,世界大啤酒企业已开始出现多起强强联合的案例,世界啤酒
业正在向强的更强、弱的淘汰的方向发展,世界啤酒十强也从过去的产 销量最低200万吨,增加到近300万吨。这反映了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大 趋势。国内,中国啤酒业正在由“春秋”走向“战国”;小型啤酒企业 纷纷亏损,过去,几乎每个市甚至县都有啤酒厂,现在这些啤酒厂90% 都处在亏损的境地;同时,曾在一夜之间占领了中国的大多数酒店和商 店的60多家洋啤,由于建厂成本高、管理成本高、市场投入高、资金消 耗高等四大症结,出现了“水土不服”,有90%以上出现了巨额亏损, 开始纷纷撤退,且大多数洋啤都在寻求与国内大啤酒企业的合作,包括 列世界啤酒业十强的大啤酒公司。这正是强势企业实施低成本扩张,壮 大自己实力的好时期。应该说,这一机遇是时不待我的,早几年的没有 出现,推后几年就会失去。要求青啤必须抓住良机,在短时间内完成国 内市场的战略布局。同时,这种布局还是青啤突破地域“围城”的契机。 啤酒作为讲究新鲜度的大众消费品,长距离运输既不经济又不影响新鲜 度,因而,啤酒是一直把半径150公里范围作为优选经济效益圈。青啤 的这种布局,正是在建立“优选效益圈”。只有这种“圈”多起来,青 啤才能真正成为覆盖全国的强势品牌,才能实现到2003年跻身世界啤酒 十强、十年之内成为世界第二大啤酒公司的目标。
青岛啤酒并购案例分析—并购重组资料文档
青岛啤酒并购案例分析一、并购背景经过 20 世纪 90 年代产量的扩张后,2000 年中国啤酒的年产量突破 2000 万吨大关,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啤酒产销国,并以每年 5%的速度增长。
然而,由于过去中国地域辽阔但缺乏高效的交通系统和运输设备,啤酒市场因此是惊人的零散。
全国大约有 500 家左右的啤酒厂,并且当地品牌基本上都得到了当地人的拥护。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尽管现在是中国最大的啤酒生产商,2021 年的产量达到了 250 万吨,销售额 5.7 亿美元,但仍只占这个市场 11%的份额。
而欧美国家多是两三个企业的产量就占总量的 70%到 80%,如美国第一大啤酒企业Anheuser-Busch 年产量就占全国总量的 48%,第二大企业年产量占总量的 22%。
青啤的对手,排行老二的燕京啤酒和排行老三的华润啤酒两者共占有 15%的市场份额。
青啤现在看起来并不怎么起眼的这 11%的市场份额,还是在短短 5 年时间里共斥资 1.2 亿美元,收购了 40 余家较小的啤酒厂后的结果。
1996 年青啤的市场份额只有 2%。
二、并购历程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 1903 年,由当时的德国商人酿造,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啤酒生产厂。
1993 年,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公司股票分别在香港和上海上市,共募集了 7.87 亿人民币,成为国内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在资本市场备受注目。
上市之后,青啤集团凭借政策、品牌、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实施“大名牌”战略,坚持走“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道路,在中国啤酒业掀起并购浪潮。
至此,青啤并购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拿下附近 3 个小厂,作为提高产量的基地,并依靠上市的资金实力,分别进行了内部的技术改造,生产线扩张,仓库大规模扩建等工作。
而 1995 至 1997 年的盲目产量扩张,使青啤走入低谷。
1999 年,青啤进入购并高峰期。
在连续拿下北京的五星、三环,陕西的汉斯、渭南、汉中等6 个企业后,2000 年 7 月收购廊坊啤酒厂,8 月初收购上海嘉士伯,8 月 18 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又拿出 2250 万美元,成立了北京双合盛五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筹资管理案例1
案例一:筹资管理——青岛啤酒的筹资策略【资料】2001年2月5日至20日,青岛啤酒公司上网定价增发社会公众公司普通A股1亿股,每股7.87股,筹集资金净额为7.59元。
筹额效率较高,其筹资主要投向收购部分异地中外合资啤酒生产企业的外方投资者权,以及对公司全资厂和控股子公司实施技术改造等,由此可以大大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
2001年6月,青岛啤酒股份公司召开股东大会,作出了关于授权公司董事分于公司下次年会前最多可购回公司发行在外的境外上市外资股10%的特别决议。
公司董事会计划回购H股股份的10%,即3468.5万股,虽然这样做将会导致公司注册资本的减少,但是当时H股股价接近于每股净资产值,若按每股净资产值2.36元计算,两地市场存在明显套利空间,仅仅花去了8185.66万元,却可以缩减股本比例3.46%,而且可以在原来预测的基础上增加每股盈利。
把这与公司2月5日至20日增发的1亿股A股事件联系起来分析,可以看出,回购H股和增发A股进行捆绑式操作,是公司的一种筹资策略组合,这样股本扩张的“一增一缩”,使得青岛啤酒股份公司的股本仅扩大约3.43%,但募集资金却增加了将近7亿元,其融资效果十分明显,这种捆绑式筹资策略值得关注。
【要求】:青岛啤酒股份公司采取这种筹资策略的动因及作用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财务效果?【案例分析】:(一)增发新股的动因1、融通资金,持续发展。
从资本运作角度出发,上市公司为了今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寻找并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保证企业项目的顺利实施。
上市公司通过配股筹资面临着困境,其主要原因是拥有绝大多数股份的国有股持在者普通资金匮乏,无货币资金参与配股,难以满足上市公司(特别是大股东)筹资的要求;再加上国家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缺乏一个畅通的流通转让渠道,其参与配股的积极性不高,如果放弃配股,又会使国在法人处于不利的投资地位,甚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因此,需增发新股。
青岛啤酒并购整合案例分析
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课程论文题目青岛啤酒并购整合的案例分析学生姓名窦仁俊指导老师巩娜年级 10 级专业会计学学号 **********成绩二〇12年6月目录摘要一、引言 (4)二、理论分析框架 (5)三、公司背景介绍 (6)四、青岛啤酒的并购历程 (7)(一)第一阶段:1994—1996年并购的探索期 (7)(二)第二阶段:1997—1999年末并购的发展期 (8)(三)第三阶段:2000年—2002末并购的成熟期 (9)(四) 第四阶段:2003年至今并购再起 (10)五、青岛啤酒并购后的整合策略及原因分析 (10)(一)青岛啤酒并购后整合的原因 (10)(二)青岛啤酒整合策略 (11)(三)财务业绩分析 (15)六、结论与启示 (19)(一)结论 (19)(二)启示与思考 (19)参考资料 (20)摘要当今,全球啤酒总产量出于平稳上升状态,产量增速也逐渐趋于稳定。
世界啤酒消费总量在不断的增加,而亚洲的消费量是其中的主要力量,也就是说亚洲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啤酒行业的领军者。
而亚洲啤酒消费量长期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的中国啤酒市场的兴旺,我国的啤酒市场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啤酒市场。
本文以我国的青岛啤酒为例,通过对青岛啤酒的并购历程的简单介绍,讲解青岛啤酒并购特点,并购决策及并购后的产业整合,大规模的扩张,让其成为国内啤酒行业的榜首。
本文将以其并购与整合作为核心,对青啤在并购与整合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特点、优势以及透露出的隐患弊端进行分析,并针对在此并购整合过程中问题关键词:青啤、兼并、整合、扩张一、引言在我国,啤酒行业是一个厚积薄发、大器晚成的产业,从1900年诞生以来,到新中国改革开放前期的七十多年间几乎是一片市场空白。
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啤酒市场的需求量呈现出几何级数的迅猛膨胀,中国啤酒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最多时竟达800多家啤酒企业,特别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青岛、燕京、珠江、哈尔滨、金星等几家大的啤酒集团迅速地发展起来,并成为支撑中国民族啤酒工业的脊梁和中坚力量。
案例分析-青岛啤酒概要
青岛啤酒案例分析一 2008年青岛啤酒公司为我国啤酒行业龙头,国内市场份额高达13%,在国内市场份额、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出口创汇等多项指标继续保持了行业领先,在全国18个省市拥有50家啤酒厂,年啤酒生产能力超过510万千升。
从2008年青岛啤酒的年度报告来看,公司每股收益0.5347元,每股净资产4.65元,净资产收益率11.50%,营业收入1,602,344.19万元,同比增长16.88%,净利润69,955.44万元,同比增长25.34%。
公司08年业绩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呈现净利润增长大于销售收入增长,销售收入增长大于销量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这主要得益于公司08年进行的产品结构调整,同时受益奥运营销,公司啤酒销量大增所致。
年报显示(见表1),青岛啤酒公司08年实现啤酒销量538万千升,同比增长6.6%,略高于行业5.46%的增速。
其中主品牌销量240万千升,同比增长25.4%,销量占比44.61%,同比提升6.39个百分点。
青岛和华南地区营业收入表现最好,分别增长27.1%、24.9%,因推广“崂山牌”啤酒山东(不含青岛)营业收入增速放缓,同比增长15.1%。
08年公司在华南地区的亮丽表现,充分说明主品牌在中高端市场的强势竞争力。
公司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08年紧紧围绕奥运营销,推出了以“释放激情”为主题的一系列奥运营销活动,持续提升了青岛啤酒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通过成功的市场推广,公司产品结构的提升和优化成效卓著,“1+3 品牌”(即以青岛啤酒为主品牌,以山水、汉斯、崂山为第二品牌)的比重已占公司总销量的94%,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
公司啤酒毛利率略有下降,08年公司啤酒业务毛利率40.87%,同比下降0.97个百分点。
08年公司提价、产品结构调整带来吨酒价格上升9.49%至2,933元/吨,原材料、能源等价格大幅上涨带来吨酒成本上升11.30%至1,734元/吨,这是啤酒毛利率下降的根本原因。
青岛啤酒公司价值评估案例分析
青岛啤酒公司价值评估案例分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的不断加强,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见刘也愈加的紧密。
企业面对的竞争也不再局限于本国的企业的影响,更多的将会是国外企业的威胁,而这种趋势也会越来越明显。
这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如何更好地评估企业的价值,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的各方竞争力前提。
所以,近些年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也如雨后春笋被人提出,企业的价值也越来越准确,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不少的助力。
下面就青岛啤酒公司价值评估进行分析,进而说明价值评估的价值。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青岛啤酒)始建于1903年,前身由英、德商人合资创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于解放后转为为国营企业。
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啤酒生产厂家。
10多年前,青岛啤酒就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造,在一个资产百分之百国有、经营长期按政府计划运行的老国有企业里,第一次掺进了归属不同的国有资本。
公司积极推行“高起点,低成本扩张”的并购战略,1994年至今先后兼并了数十家啤酒生产企业,目前在国内拥有40多家啤酒生产厂和三个麦芽生产厂,总生产能力超过371万/年。
其全国性销售网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重大转变。
目前公司已在全国各地建成48家销售分公司和办事处,成立了华南、华东、淮海、鲁中、北方、东南等八个区域性事业管理部,指导和监督辖区内并购企业的生产经营,优化配置区域内的各种资源。
“1993年7月15日H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同年8月27日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01年2月增发1亿A股。
2002年10月公司与世界最大的啤酒制造企业A——B公司签实用文档署《战略性投资协议》,分三批向A——B公司发行价值1.82亿美元的定向可转换债券。
公司拥有中国驰名商标“青岛牌”青岛啤酒以及崂山、汉斯、山水、五星等知名品牌,在2004年青岛啤酒品牌价值已达168.73亿元,继续位居啤酒行业全国第一。
公司管理层计划2005年达到年生产啤酒500万吨、2008年800万吨的规模,并使青岛啤酒成为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啤酒制造企业。
青岛啤酒快速并购发展案例分析
青岛啤酒快速并购发展案例分析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区域性中型企业通过并购成长起来的特大型国有企业的代表。
青岛啤酒创建于1903年,从1997年“一统鲁啤”开始,青岛啤酒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扩张战略,扩张版图覆盖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前后收购了西安汉斯、上海嘉酿、北京五星、北京三环、南宁万泰等一系列啤酒企业,在17个省区市拥有46个啤酒生产厂。
随着大规模的扩张,公司的生产能力从1998年的55万吨达到了2002年的250万吨,形成了辐射全国最发达地区的生产和销售布局。
主营收入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摆脱了过去“有品牌,无规模”的困境,完成了从区域性中型企业向现代化全国性大型企业转变的第一步。
公司品牌价值跃升至67亿元人民币,位居国内啤酒行业榜首,扩张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青岛啤酒上市后为何并购扩张速度加快?青岛啤酒实力雄厚,自创建以来,在中国啤酒行业中一直遥遥领先,1993年分别在香港、上海两地同时上市。
研究表明,并购扩张与内部投资活动共同驱动公司IPO决策。
青岛啤酒上市后并购扩张加速的原因有:1、上市后可以发行股票筹集发展所需资金,啤酒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做支持,募集的雄厚资金为今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上市促进公司治理的规范化发展,为其长远发展打造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3、上市后更方便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并购,实施并购式扩展,以加快发展步伐。
4、针对上市后业绩变脸问题,要持续提高业绩的压力很大。
在内部发展乏力的情况下,依靠外延式增长变成非常重要的手段。
并购就成了重要选择。
二、结合青岛啤酒今天的发展成就,讨论其通过并购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以及失败的经验教训。
1、必要性就啤酒行业来说,市场竞争条件下,必须根据产品特性选择其战略。
一方面,啤酒是低保质期、不适合长途运输的产品,应采用就地生产就近销售的策略。
另一方面,低毛利产品以必须依托规模效应实现超额利润。
这意味着啤酒行业应该在各主要销售地均建立大规模的生产销售基地才能实现规模和效益。
现金管理—青岛啤酒案例分析
现金管理案例:青岛啤酒青岛啤中国好酒招商网财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徐振声表示:“青啤公司是一家百年酿中国好酒招商网企业,在全国各地下设上百家子公司,这其中既有生产制造型企业,也有销售经营型企业,分布广泛,资金分散,难免形成一定的资金沉淀和间歇资金。
基于这一背景,青啤财务公司应运而生。
旨在把青啤公司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资金通过专业化的金融平台进行集中管理,加快资金周转,提高使用效率,从而提升青啤公司的行业竞争力。
”为实现目标,青啤财务公司结合自身实际创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资金管理模式,即依托核心系统、网上银行系统和母公司ERP系统,创建了一套集资金集中、计划管理、收付结算等功能的的统收统支、统收自主支付、统收分户支付等业务运营模式:成员单位所有收入资金,每日定时通过银企直联系统自动归集至财务公司,实现资金归集;成员单位资金计划,实行精确到日和周的现金流资金计划控制;成员单位资金运用,通过财务公司远程金融服务平台实现资金统一结算和自动会计记对账。
“这一管理模式全面实现了集团企业的资金归集,2011年底,成员单位达到86家,资金上收累计结算额达到155亿元,资金支出累计结算额约117亿元,资金结算总笔数达28368笔,资金流转总量768.37 亿元,扣除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监管等因素,资金集中度达90%,在全国财务公司行业中位列第29位。
青岛啤中国好酒招商网把现金流比做血液。
他们通过防止贫血、设法输血、积极造血、主动止血等方式来保持健康的现金流,让企业在“血液畅通”的环境中稳健发展。
防止“贫血”主旨是严格控制资本性支出,既不能在投资管理上把许多现金变成固定资产,也不能在运营管理上把许多现金变成存货。
目前,青啤的现金流非常充裕,经营性净现金流量近几年持续高达10亿元以上。
设法“输血”主旨是探索研究低成本融资方式。
青啤认为,反应型的组织只会被动等待危机的到来,战略型的组织则会在冬天尚未来临时准备好棉衣。
因此,在危机到来前,青啤便积极探索、研究低成本融资方式并抓住机遇果断实施,最终以大大低于银行利息的成本成功融资15亿元,既解决了金融危机之下的资本储备问题,又节省了大量财务成本,使青啤可以相对安全的过冬。
财务管理案例习题
案例1普通股筹资2001年2月,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了人民币普通股1亿股,每股发行价7.87元,募集资金净额为7.59亿元,增发新股所占股本比例约为8.89%。
增发A股的比例为H股的25%左右,已经超过了原来规定不超过H股20%的限制。
从青岛啤酒公司增发A股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来看,主要是用于收购部分异地中外合资啤酒生产企业的外方投资者股权,并对公司全资厂和控股子公司实施技术改造等,由此可以大大增强该公司的盈利能力。
青岛啤酒公司预测,增发后的盈利预测为2001年每股0.171元,比2000年增长80%。
2001年6月,青岛啤酒公司召开股东会,作出了关于授权公司董事会最多可购回公司发行在外的境外上市外资股的10%的特别决议。
如果公司董事会实际行使该授权,减少10%的H般,将使总股本减少3.46%,导致公司注册资本的减少。
计划回购的10%的H股(股份数为3468.5万股),若按每股净资产值2.36元计算,公司仅支出8185.66万元,却可以缩减股本比例3.46%。
若此次回购能成功实施,不仅可以缩减股本,而且可以在原来预测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每股盈利。
青岛啤酒公司之所以在增发A股后,想进行H股的回购,根本原因在于香港股市与内地股市之间存在着套利空间。
与香港股市相比,内地股市的平均市盈率较高,青岛啤酒公司在内地筹资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筹资额,而且还可以降低筹资成本。
通过增发A股回购H般,股本仅扩张5.43%左右,但募集的资金却将近7亿元。
利用香港与内地两地股市之间的市场跨度与套利空间,青岛啤酒公司筹措到了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发展所需的更多资金,但同时股本扩张并不大。
结合案例总结普通股筹资的特点,了解我国企业目前可以发行的股票种类及其发行条件。
企业在选择普通股筹资方案时应考虑哪些问题?资料来源: 朱传华主编,《财务管理案例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案例2长期债券筹资御园公司是一家大型的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主要经营综合性房地产开发业务,其信用等级为AA级。
青岛啤酒EVA案例研究
青岛啤酒EVA管理的案例分析
公司简介
1 2 3 4
实施EVA管理的背景
EVA对财务决策的影响分析 EVA管理的短期与长期成效
青岛啤酒案例分析
1
公司简介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老牌国有企业。 1993年完成改制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公司股票分别在香港 和上海上市,为国内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开始,青岛啤酒加快了扩张步伐。到2001年年底,青 岛啤酒的产销量达到251万吨,市场份额由2.2%增至11%。然 而,年报显示青岛啤酒面临着增产不增收的困境。 面对这一危机,青岛啤酒与思腾思特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作, 对企业进行了管理重组,建立了以EVA为核心的目标管理体系和 激励约束体系,成为EVA引入我国后“第一批吃螃蟹”的中国企 业。 2002年后,青岛啤酒业绩大幅增长,且现金分红丰厚,企业 价值持续提升。目前,青岛啤酒的生产规模、产销量、市场占有 率、利税总额、品牌价值等多项指标均居同行业前列。
青岛啤酒案例分析
3
EVA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5)高比例现金分红,重视对股东的回报 EVA思想下,现金余额及消极投资都必须计算资金成本,储存现金 的成本被大大提高,这无疑影响了青岛啤酒的股利分配政策。从青岛啤 酒的股利分配情况看,为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同时保证公司股东的利 益,青岛啤酒自2001年来每年的分红有递增的趋势,且多选择派息的方 式,这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实属难得。
eva对财务决策的影响青岛啤酒案例分析3外包非核心业务提升资本效率在eva管理的指导下为提升企业的资本效率促进企业核心业务的增长青岛啤酒采用了外包租用模式实现供应链管理并收到了良好的成青岛啤酒在2001年以来营运效率有了显著地提高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的上升带动了企业资产周转率的不断提升并且由对eva驱动因素的分析中可以知道资产运营效率的提高将会促使整个企业eva的提升
案例:我国啤酒行业并购案
我国啤酒行业并购案例中国啤酒业正处在大动荡、大改组的年代,大集团角逐的格局已经形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中国啤酒市场的“并购潮”必然愈演愈烈,群雄割据之势已形成雏形。
今后必然是几大巨头们分割市场,从“小而散,多而乱”的无序竞争中升华到品牌的竞争。
一、我国啤酒行业背景介绍在我国啤酒企业中,年产量在百万吨以上的只有华润、青啤、燕啤四家。
哈尔滨啤酒的年产量接近百万吨,紧接其后的珠江啤酒产量只有74万吨。
于是有了将中国啤酒格局称为“三国鼎立”的说法。
但事实上三大啤酒企业年产量总和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不足25%,三大企业的较量也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北地区。
啤酒业目前仍是一个零散型产业,处于群雄割据时期,基本上呈地域性分布,各自独霸一方,小范围渗透。
东北有华润、哈啤,北方有燕京,东部有青啤,西部有蓝剑,南部有珠江,中部有金星。
究其原因,一是啤酒保鲜和包装的特点决定了啤酒不能长途运输,啤酒的销售半径为500公里,外来企业如果在当地没有厂,很难具有价格优势;二是啤酒业的利税一直比较高,地方政府考虑到财政收入等方面的需要,对本地啤酒企业多采取保护主义政策,使其避免了外来的市场竞争,主观上造成了“自产自销”的状态。
但近年来大量的并购已初显啤酒业集中化端倪:以1999年7月20日正式托管崂山啤酒厂为标志,青岛啤酒统一了本地啤酒市场,在菏泽、平原、日照都建立了中低档啤酒的生产销售网络,在山东境内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青岛啤酒1997年起先后收购40多家公司,形成了东西南北的大生产格局;燕京啤酒1999年初与江西吉安啤酒合资成立了江西燕京啤酒有限公司,随后又收购了湖南湘乡、湖北襄樊等地啤酒厂,2000年初收购了山东无名、三孔啤酒厂;重庆啤酒在西昌组建了西昌啤酒公司,并收购了攀枝花啤酒公司,把触角延伸到了云、甘;珠江啤酒集团挥师北上,在江苏等地收购啤酒企业;钱江啤酒在浙江、江西、福建、安徽、山东等地租赁了10家啤酒企业,以输出技术、管理等方式全权管理这些企业;河南金星啤酒于1998年起先后在贵州安顺、陕西咸阳、山西洪洞等地兼并收购;哈尔滨啤酒集团拆资2.45亿元收编了隶属粤海北方啤酒集团的佳木斯佳凤、牡丹江镜泊湖、长春银瀑三家中型啤酒企业。
青岛啤酒并购案例
青岛啤酒并购案例一、背景资料及目标: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区域性中型企业通过并购成长起来的特大型国有企业的代表。
并购给青岛啤酒带来规模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巨大的整合难题。
此案例就是介绍青岛啤酒的并购的过程以及并购后的整合。
看青岛啤酒是如何将“做大做强”的战略调整为“做强做大”的;如何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向“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转变的;如何由“粗放化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的。
二、并购优势:自身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品牌优势、人才优势、管理优势。
外部优势:当地政府大力支持。
三、并购历程(1)探索期(1994——1996)A、1994年,以承担债务的形式收购扬州啤酒厂全部资产。
B、1995年,以现金购买股权的方式收购西安汉斯55%的注册资产。
这一时期,青岛啤酒的并购主线并不清晰,只是进行了尝试,规模有一定的扩大,有品牌、无规模的状况并未改变。
(2)发展期(1997——1999)A、1997年,以现金购买资产的方式购买山东日照啤酒厂全部资产。
青岛啤酒以此进驻山东并以其为大本营。
B、1998年,以承担债务的形式收购鸡西兴凯湖有限责任公司95%的资产。
以此进军东北。
通过这一阶段大规模的并购,青岛啤酒产量迅速增加,一跃成为国内生产力最大的啤酒集团,但与此同时,利润却急速下滑。
(3)成熟期(2000——2002)A、2000年8月9日,以现金购买股权的方式购买香港嘉士伯啤酒厂有限公司75%的股权。
B、2000年12月6日,以承担债务的形式收购浙江海尔波酒业有限公司的全部资产。
这一时期,企业有追求数量型扩张转向追求质量型扩张;在数量上,并购对象由小到大;区域扩张到沿海发达城市的国内知名外资企业;速度上,放慢了并购的步伐同时开始强化内部整合。
青岛啤酒基本完成了公司在国内的布局。
总的来说,青岛啤酒的并购是横向并购。
三、整合(1)品牌整合青岛啤酒考虑到长远的品牌策略,充分发挥主品牌优势,形成了以青岛啤酒为主干、众星环绕的品牌结构。
公司理财案例青岛啤酒上市融资与成长战略
青岛啤酒上市融资与成长战略一、公司简况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青岛啤酒,或者公司),前身为青岛啤酒厂,年由英、德两国商人合资兴建,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啤酒生产企业。
工厂成立之初,其主营产品青岛啤酒就于年获得慕尼黑国际博览会金奖。
百年以来,青岛啤酒风味、品质和操作工艺一直享有盛誉。
青岛啤酒年获“中国十大驰名商标”(全国啤酒行业仅此一家获得此称号)。
近年来,青岛啤酒在全国啤酒质量评比中屡获金质桂冠,多次在海外获得较权威的国际质量大赛的金奖。
根据年月日《中国经营报》所做的“酿酒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竞争力指数”评价,青岛啤酒位于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名列第三。
年月日,青岛啤酒厂吸收合并了青岛啤酒第二有限公司、青岛啤酒第三有限公司、青岛啤酒四厂组建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月日公司在香港发行股,月日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并通过在纽约交易所上市交易,成为国有企业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
年月日,公司发行股股票,月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为啤酒行业第一家国内上市公司。
年月日,公司取得按照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注册的营业执照。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公司规模也在不断发展扩大,但公司规模快速发展是在年之后。
从年至年,公司啤酒产销量占全国市场份额基本上在至,与全国市场大致保持了同步增长。
年之后,公司规模成长速度加快,所占市场份额稳步提高。
尽管净利润增长滞后于销售收入增长,但年之后也开始以较快速度增长。
从年开始,公司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和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啤酒生产商。
年,公司啤酒产量近万公升,销售市场以华北和华南为主,占全国市场份额达;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实现净利润亿元。
青岛啤酒于世纪年代开始出口南洋,目前远销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
年出口啤酒万公升,占全年总产量的。
截至年月日,公司在全国拥有啤酒生产子公司家,资产总额亿元,净资产亿元。
二、行业状况与竞争分析啤酒是世界上产量、消费量最大的酒类饮料。
根据《世界啤酒发展趋势》,年全球人均啤酒消费约为升,中国人均消费在至升。
案例2-8 增发回购 捆绑筹资——青岛啤酒的筹资策略
融资成本的比较
股票融资
股息率,股票发 行的交易成本, 股利支付的的税 收成本
债务融资
主要是利息率,如一年 期、三年期的借款利率 分别是5.85%和5.94%, 还有破产威胁和到期还 本付息的硬性约束。
相关成本
所占募集资金 比率
2.42%
5.85% (利息率的最 小值)
1.股票融资成 本比较低
2.股权结构不 合理(股票种 类过多,股权 高度集中且受 限制不能流通)
青岛啤酒的筹资策略分析
小组成员:缪绿娇、任玲、付群、吴晓燕
目录
公司概况
案例回顾与分析
总结与思考
1、公司概况
1.1 集团简介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类型:国有上市公司 总部地点:中国青岛
成立时间:1903年 产品:青岛啤酒、山水啤酒等
1.2 发展历程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1903年8月由德国商 人和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 份公司。 1947年6月14日,“齐鲁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将工厂 购买,定名为“青岛啤酒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青岛啤酒变为国有。 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股票(0168)在香港交易 所上市,是中国内地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同年8月 27日,青岛啤酒(600600)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 中国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公司。
内部融资
债务融资
股票融资
符合企业制度发 展规律,成本小 。但受到企业盈 利能力的制约, 需要长期积累, 短期内融资效果 不明显,融资比 例低。
外源融资的的主 要形式,短期融 资中银行到款仍 是首选。但金融 监管力度的日趋 加强使得贷款比 较困难。
发达国家主要融 资手段,在美国 证券融资占到外 部融资的55% 以上,分为首发 和再发,再发又 分为配股和增发 。
青岛啤酒捆绑式筹资
一、企业概况(一)、企业简介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以下简称“青岛啤酒”)他的前身是1903年8月由德国商人和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公司,它于1995年12月27日取得按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注册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H股自1993年7月15日开始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之主板上市(股票代码0168.HK),而A股则自1993年8月27日开始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600600),是中国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公司。
现任名誉董事长金志国,董事长张明波,总裁黄克兴。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青岛啤酒运用兼并重组、破产收购、合资建厂等多种资本运作方式,在中国18个省、市、自治区拥有50多家啤酒生产基地,基本完成了全国性的战略布局。
公司下辖青岛啤酒一厂、二厂、四厂、扬州啤酒厂和青岛啤酒麦芽厂五个生产企业及青岛啤酒实业开发公司、广发实业公司。
青岛啤酒远销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巴西、墨西哥等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球啤酒行业权威报告Barth Report依据产量排名,青岛啤酒为世界第六大啤酒厂商。
青岛啤酒几乎囊括了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所举办的啤酒质量评比的所有金奖,并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国际评比大赛中多次荣获金奖。
(二)、行业地位青岛啤酒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的2006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名列第三百一十九,2007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名列第三百二十五。
2010年度,由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和中华品牌战略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华樽杯”第二届中国酒类品牌价值评议结果在国家会议中心揭晓,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酒类企业中名列第3位,品牌价值为278.74亿元,在中国啤酒类别中名列第1位;在山东省酒类企业中名列第一。
(三)、发展简史一九九三年六月经国家体改委批准,由原青岛啤酒厂作为独家发起人,并在吸收合并原中外合资青岛啤酒第二有限公司、中外合作青岛啤酒第三有限公司及国有青岛啤酒四厂的基础上,创立了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首批九家境外上市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之一。
青岛啤酒成功融资案例分析
青岛啤酒成功融资案例分析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青岛啤酒)自上市以来,通过发起人募集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发行普通股股票,已经确立了行业龙头地位。
但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扩大生产规模、维持公司现有的市场地位又出现了融资需求。
2008年3月31日,青岛啤酒发布《认股权与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称拟发行15亿元分离交易可转债,每张公司债券面值100元,按面值发行,共计1 500万张;债券存续期为6年,利率为0.8%,利息每年支付一次,计息起始日为2008年4月2日。
同时,投资者凭每张公司债券可无偿获配公司派发的7份认股权证,认股权证共计发行10 500万份;认股权证的存续期为自认股权证上市之日起18个月,持有人有权在权证存续期的最后五个交易日内行权。
截至2009年10月19日行权日到期,青岛啤酒发行的分离交易可转债所附赠的权证共有8 552.9792万份得到行使,行权价为27.82元,债权人行权后,公司实际二次融资11.90亿元。
青岛啤酒为何会采用分离交易可转债这种融资工具,其二次融资又为何会成功?一、青岛啤酒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的财务决策分析青岛啤酒的负债结构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公司的整体债务规模呈下降趋势,且资产负债率总体呈逐年降低的趋势,说明公司的偿债压力降低,公司应提高财务杠杆的使用效率,利用负债融资促进经营业绩的提升;同时,从公司的负债结构可以看出,公司以流动负债为主,且与行业中其他公司对待长期负债的态度相比(见表2),公司在利用长期负债方面非常谨慎,存在利用长期负债进行融资的空间,以达到完成公司融资需求,优化资本结构的目的。
青岛啤酒的偿债能力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在短期偿债能力方面,2003~2007年,公司的流动比率始终低于行业水平,说明公司有一定的短期偿债能力风险。
在长期偿债能力方面,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虽仅2005、2006年两年低于行业水平,但公司2003~2007年的利息保障倍数均大于1,能够维持基本的债务偿还,并且从2004年开始呈上升趋势,并始终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青岛啤酒公司融资案例的内容是怎样的?
青岛啤酒公司融资案例的内容是怎样的?融资租赁,也叫金融租赁或净租赁:出租人多为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附设的租赁公司,只负责出资购买用户选定的设备租给用户使用而不包维修;运输、保险、安装、维修等多由用户自理。
在当代这个社会,提起青岛,相信很多人都会想起青岛啤酒。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青岛啤酒是需要进行融资的,这样可以使经营更加的成功,但是许多人对于融资这个话题并不是十分的熟悉,比如说青岛啤酒公司融资案例的内容是怎样的?那么,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相关的知识。
▲一、青岛啤酒公司融资案例的内容是怎样的?以广州市某食品公司为例,该公司虽然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但由于没有抵押物,仍然无法获得银行贷款。
该公司成立于1992年,注册资金1000万元,职工约300人,销售网络稳键,主要生产某类高端食品,是南方地区某类高端食品第一品牌。
近年来,企业发展迅速,2007年营业收入约8000万元,是典型的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
2004年因市区经营条件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所需,租用村民宅基地60亩50年,新建约两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生产基地。
因搬迁兴建耗尽积累,导致流动资金吃紧,资金缺口约1000万元。
该企业跑了多家银行,也与外资银行进行过接触,因没有土地权证,不能给银行提供法定的抵押物,尽管有良好的现金流,仍然没有获得银行贷款。
案例二:以中山某电器公司为例。
该公司生产装饰型电风扇,产品通过香港的关联公司销往海外,年销售额6000多万元,纯利过1000万元。
最近扩大再生产,向多家国有银行申请贷款融资,因在国内银行没有好的现金流量和信用记录,该企业始终无法获得银行贷款。
从该公司可以发现,银行重视企业的信用纪录,说明了企业信用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案例三:以东莞某机电设备公司为例。
该公司是成立于1996年的一家台资企业,主要为华为、朗讯、西门子、爱立信等国内外通讯企业提供配套产品。
2002年前公司一直没有向银行贷过款,今年广东发展银行东莞分行为其提供7300万元的授信,去年实际用掉7000万元授信,今年还有约700万元资金缺口,现在正在想办法解决资金周转的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啤酒筹资案例
青岛啤酒筹资案例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啤酒市场成为全球最大
的啤酒消费市场之一。
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青岛啤酒作为中国知名
品牌之一,一直以来都保持着较高的市场份额。
然而,面对行业的激
烈竞争和消费升级的趋势,青岛啤酒也需要不断进行筹资来加强自身
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青岛啤酒筹资的一个成功案例就是其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
2015年底,青岛啤酒通过发行一亿元的公司债券,成功筹集了可用于
扩大生产规模和品牌建设的巨额资金。
这笔债券发行的成功,使得青
岛啤酒得以进一步加强品牌形象,提升市场份额。
首先,青岛啤酒之所以选择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是因为其有足
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广泛的消费基础。
作为中国知名啤酒品牌,青
岛啤酒拥有较高的市场认知度和良好的品牌形象,这为其债券发行提
供了良好的背书效应。
投资者对于青岛啤酒的信心也有助于债券发行
的顺利进行。
其次,青岛啤酒债券发行的成功也与其强大的财务实力和经营状
况密不可分。
青岛啤酒一直以来都保持着良好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这为其债券发行提供了充分的背景保障。
同时,青岛啤酒的资产负债
情况也比较健康,这使得投资者对其债券的回报和安全性更加有信心。
第三,青岛啤酒债券发行还受益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在中国
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和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债券市场日益活跃,为青岛
啤酒提供了丰富的筹资渠道和机会。
青岛啤酒能够充分利用资本市场
的优势,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债券发行更加便捷高效。
最后,青岛啤酒债券发行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正确的筹资方
案和妥善的资金运用。
青岛啤酒在筹资方面具有专业的团队和策略,
在债券发行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投资者风险偏好,制定合
理的发行方案。
同时,在资金运用方面,青岛啤酒也能够充分发挥自
身优势,利用这笔资金进行合理的扩大生产和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
竞争力。
总之,青岛啤酒通过发行债券成功筹集资金的案例,是其战略规
划和市场运作的成功典范。
青岛啤酒借助自身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市
场影响力,充分利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机遇,通过正确的筹资方案
和资金运用,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信在未
来的发展中,青岛啤酒将会继续不断加强自身实力,实现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