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合集下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2021中央一号文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2021中央一号文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聚焦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2021年1月4日)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迫切需要扩大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迫切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

党中央认为,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

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一、2021年目标任务。

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

⑵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产量达到1.3万亿斤以上。

⑶生猪产业平稳发展。

⑷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

⑸农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

⑹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

⑺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启动实施。

⑻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平稳过渡。

⑼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启动。

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⑾农村改革重点任务深入推进。

⑿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二、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四项政策助衔接)(一)设立衔接过渡期。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

(二)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以大中型集中安置区为重点。

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

(三)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

实施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

持续做好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

吸纳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

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三农”工作总抓手。

我们要加深对这一重大战略的理解,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明确思路,深化认识,切实把工作做好,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

我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有能力、有条件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顺利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民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

40年前,我们通过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

40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

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

要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采取有力举措,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要推动农业农村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农村美丽家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三农”工作迈入新阶段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三农”工作迈入新阶段

2021中国发展观察智库论坛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三农”工作迈入新阶段本刊记者 高妍蕊2020年12月28-29日,一年一度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

迎着2021年的曙光,会议对我国“三农”的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站在新的历史关口,如何深入理解“三农”问题?新的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构建新发展格局,农村如何为,乡村何以兴?对此,《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了深度探讨和解读。

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脱贫攻坚战完美收官,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大台阶,全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农民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多,民生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特别是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农业成为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稳定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从农业发展层面来讲,我国农业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方面,在数量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粮食品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优质的粮食明显增加。

另一方面,农产品供应更加丰富。

农村产业良好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迈开步伐,农业发展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从农村层面来讲,乡村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党组织、村两委对乡村治理的领导进一步加强,整个乡村文明发生了巨大改变,人居环境改善,厕所卫生整治效果明显,农业面源污染的势头得到了遏制,农村污水治理、垃圾分类处理取得成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健全,特别是贫困地区,“村村通”成果进一步巩固,安全饮水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研讨发言:始终牢记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

研讨发言:始终牢记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

同志们:根据党组中心组学习安排,我近期深入学习了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下面,结合农业农村局的工作实际,以及当前全市农业生产面临的形式,我谈几点体会。

文章指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关系国家经济的大账本、国家安全的大战略,不能有丝毫松懈。

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愈发严峻,更要念兹在兹、高度重视。

粮食安全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抓粮食安全,就是讲政治,就是谋发展。

自古以来,关注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个“民信”工程。

历朝各代贤士的先进性主张,都强调执政者要想方设法储备更多粮食,以应天灾人祸,不能让老百姓饿死。

孔子的弟子子贡,曾经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了四条,其中“足食”位居第一,“民信”处于第二。

意思是说,执政者要想取得老百姓的信任,首先要关注粮食安全,保证能够“养民”。

没有这一条做基石,政策说得再好,也难让人相信。

“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江山社稷就立不起来,执政也必然垮台。

“仁”的政治主张融化在“养民”意识中,而“养民”意识又恰当地体现了“仁”的主张。

“君(国家)要养民,民靠君养”,作为一种政治主张正式形成后,对后世的政治文化和国民心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出于维护本阶级利益的需要也纷纷以此为主线进行阐释。

从西汉的黄老学说“无为而治”,到后来历朝历代不断兴起的改革,无一不是“君要养民”的具体行为。

曹魏屯田,尽管“于官便,于客不便”(《三国志魏志任峻传》),也是一种“养民”。

西晋在颁布占田制同时还规定了课田制度,仍然是一种“养民”。

从北魏的均田令授百姓以露田和桑田,到唐初的均田令授百姓以永业田和口分田,从王安石的均输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到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无一不是在探索“君要养民”的有效举措。

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乡村振兴心得范文合集五篇

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乡村振兴心得范文合集五篇

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乡村振兴心得范文合集五篇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乡村振兴心得范文合集1《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

要下好乡村振兴这盘棋,我们必须抓好领导班子、第一书记、乡土人才等“关键人”,充分发挥“领头雁”“主心骨”“带头人”作用,为发展创造动力源泉,共促乡村振兴,共建美好家园。

乡镇领导班子“担使命”,当好“领头雁”。

俗话说,“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班子队伍的建设对地区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必须抓好领导班子“关键人”。

一方面,领导班子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其位,谋其政”,履行好自身职责,秉承“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价值追求,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紧紧围绕增进民生福祉,攥指发力、久久为功,确保条条落地、项项落实。

另一方面,组织部门要紧盯抓牢班子队伍建设,选拔任用要坚持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提高班子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建立“班子队伍”政治素质档案,对政治不合格、廉洁不过关的“一票否决”,探索“班子队伍”函询回复分析、抽核工作等机制,确保班子队伍过得硬、靠得住、不偏向、不走样。

驻村第一书记“亮身份”,当好“主心骨”。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第一书记给贫困落后的乡村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群众“主心骨”。

如今,中共中央继续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为的是让这根“主心骨”持续发挥作用,因此,必须抓好第一书记“关键人”。

一方面,第一书记要坚决杜绝“名在人不在、身在心不在”的基层混乱现象,把基层当成学习成长的大熔炉和干事创业的大舞台,抛弃“镀金”想法,沉下心来找准自身定位、合理规划自己的目标,增强看问题的“眼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收到成效。

另一方面,组织部门要“紧盯”第一书记到村任职情况,定期进行摸排调查,探索建立“到村打卡”“群众监督”等灵活机制,对“不到位”现象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督促相关单位将任职工作落实抓细。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激励现代农业“种粮人”,“砥砺实干”解决“谁来种”之题。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农民种粮能获利,粮食安全就有底气,想要百姓的“米袋子”鼓,必先让种粮农民“钱袋子”鼓。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希望大家喜欢!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篇1做好“增减转”文章保障粮食安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牢牢守护14亿人的“舌尖安全”是重中之重。

根据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粮收获完成九成,今年粮食丰收已成大局,粮食产量连续七年保持在1.3万斤以上,实现了粮食生产十八年连续丰收。

“丰绩”背后我们也应看到,受资源环境、耕地面积、耕地质量以及全球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等影响,粮食安全风险依然存在,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安不忘危”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底线,打通“农田丰收”到“舌尖无忧”的最后一公里,关键要做好“增”“减”“转”三篇文章。

增产量。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必须牢牢掌握主动权,坚持不懈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才能稳稳端牢我们手中的“饭碗”。

一方面,要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避免土地“荒芜化”,有效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举措,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另一方面,要突破农业“种芯”瓶颈,一颗好种,千粒好粮,要突出科技创新硬支撑,集中资源优势推进“好种”迈向“优种”、“优种”迈向“强种”,打造种业创新高地,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减损耗。

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粮食减损首要制度保障,随着《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等修订实施,节粮减损从“自律”进入“他律”,粮食减损治理法治化逐步深入,为粮食减损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解决“三农”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

解决“三农”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

解决“三农”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作者:王秋玲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34期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因此,我们要制定一系列方法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字:乡村振兴;“三农”问题;脱贫攻坚;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这表明了“三农”问题在党中央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实施乡村振兴,解决“三农”问题是关键。

一、抓关键点,突破瓶颈1.加快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培养。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主要表现在乡村和城市发展不平衡,城市占据了大量的发展资源,越来越多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走出农村,走向城市,导致了乡村落后的形势更加严峻。

因此,乡村经济急需振兴,而振兴经济靠的是人才,人才又是第一资源,是实现创新发展最强劲的动力。

所以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致富的能力。

同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也迫切需要科技创新,需要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创新人才队伍。

2.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乡村自我发展能力。

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同时还指出,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土地等财产集体所有的经济性质,强调了家庭承包经营和集体经营并存长期不变的政策要求。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关注_三农_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关注_三农_

热点聚焦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关注 三农河北定州中学(073000) 张焕强 岳宝卿!热点材料∀1982年~2006年间,中央共发布八个一号文件关注 三农 问题。

农业在我国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对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意义非常重大。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九个一号文件。

文件指出,2006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

但当前农村发展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增强危机感,坚持解决好 三农 ,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

文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针对训练∀结合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之所以说 农业丰则基础强 ,其经济学原因是( )A 三农 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B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C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D 农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加大对 三农 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这就需要( )%加大对 三农 的物质投入和资金投入&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A.&∋ B.%∋(C.%&( D.%&∋(3.文件提出,要立足当地自然和人文优势,培育主导产品,优化区域布局;适应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各种物质、非物质产品和产业,特别要重视发展园艺业、特种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等办法,支持 一村一品 发展;加快培育)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

学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近日,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的又一次重要会议。

这次会议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切实做好“三农”工作。

对此,作为基层工作人员,我们必须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狠抓落实,确保顺利完成农业农村发展各项任务。

一、做好三农工作意义重大(一)农业发展是做好各项工作前提。

“重农固本,国之大纲”。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来之不易的好成绩。

乡村振兴良好开局,农业发展稳中有进,脱贫攻坚有力推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各类资源要素活力充分释放,拉开了新时期深化农村改革的大幕;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得到初步遏制,“三农”发展持续好形势,稳住了基本盘,对做好全局工作起到了压舱石作用,开启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二)农业发展成果显著但依旧薄弱。

历史证明,国家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大步向前,是因为始终有农业农村这个稳固的基础,能够不断从中汲取力量。

农业连年丰产,农民连年增收,农村和谐稳定,数亿农民工有效有序转移,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现实不断提醒,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还比较突出。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作为最基础的产业、最广阔的区域、最多数的群体,农业不能拖后腿、农村不能掉队、农民不能缺席。

(三)积极做好新时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

经济形势越复杂,越要稳住“三农”。

明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对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做好“三农”工作,要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突出抓好“三农”工作硬任务,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促改革,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征程中迈出新步伐。

安徽2023年三支一扶考试真题

安徽2023年三支一扶考试真题

安徽2023年三支一扶考试真题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乡村宜居宜业,农民。

A.丰产丰收B.高质高效C.增产增效D.优质高产【答案】:B2.《康熙字典》成书于哪个朝代?()A.秦朝B.清朝【答案】:B3.“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A.双手交叉B.左手在外C.左手在上D.右手在外【答案】:B4.下列对应不正确的是()A.满族—《嘎达梅林》B.藏族—《格萨尔王传》C.柯尔克孜族—《玛纳斯》D.蒙古族—《江格尔》【答案】:A5.宋代词坛群星璀璨,词风或豪迈雄壮或婉约细腻,其中属于婉约派代表人物,其词在宋元时代流传最广的是()。

1/ 9A.柳永B.辛弃疾C.关汉卿D.李清照【答案】:A6.小轿车的挡风玻璃设计成倾斜的,而大货车的挡风玻璃却是竖直的,下列与挡风玻璃设计角度无关的因素是()。

A.车身高度B.镜面反射C.平面成像D.漫反射【答案】:D7.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的公文是()。

A.命令B.批复C.请示D.报告【答案】:B8.人们通常把知识分子家庭称作“书香门第”,这里的“书香”原意指的是()。

A.读书人的自称B.书纸自然发出的清香C.书中夹香草发出的香味D.书籍的油墨味【答案】:C9.需求弹性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对于该商品价格相对运动的反映情况。

若某种商品需求弹性系数是0.5,那么这属于()情况。

A.无限弹性B.完全无弹性C.缺乏弹性D.富有弹性2/ 9【答案】:C10.中国的锦缎织造技艺高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国的“三大名锦”指的是()。

A.蜀锦,宋锦,湘锦B.云锦,蜀锦,湘锦C.云锦,蜀锦,宋锦D.粤锦,蜀锦,宋锦【答案】:C11.下列诗词名句出自男子之笔的是:()A.北风历兮肃冷冷,胡茄动兮边马鸣B.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C.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D.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粮食安全政策与形势优秀论文十篇

粮食安全政策与形势优秀论文十篇

粮食安全政策与形势优秀论文十篇20世纪70年代,“粮食安全”这一概念正式被提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粮食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不断被丰富和扩展。

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粮食安全政策与形势优秀论文,希望大家喜欢!粮食安全政策与形势优秀论文篇1读懂“9个感叹号”背后的粮食安全之“重”“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近日,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文章中先后用“9个感叹号”对“三农”问题提出“重”要求,既体现了对做好“三农”工作、确保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也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抓好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要充分认识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坚决扛起维护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坚决守住耕地这个粮食安全的“命根子”,坚决抓好种子这个粮食安全的“核芯片”,坚决支持农民这个粮食安全的“主力军”,切实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命根子”,必须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底线。

“我们土地是不少,但同14亿人口的需求一比,又是稀缺资源!”“各省区市现有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必须保住,不能再往下降了!”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也是我们赖以吃饭的家底。

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和亿亩永久基本农田这个数量红线底线,也必须坚决守住“农田就是农田,农田必须是良田”这个质量红线底线。

只有把耕地资源保护好、利用好,才能端牢中国饭碗,我们要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绝不能置若罔闻破底线,更不能私搞变通破防线,以“保护文物”和“保护大熊猫”的警醒意识和责任意识,拿出“长牙齿”的硬措施,立下耕地保护的“军令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现有耕地一亩不少、新增耕地一亩不假、乱占耕地一亩不让。

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推进“撂荒地”治理利用,全面开展复耕复种,推广秸秆还田、深耕深松、休耕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模式,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和农田生态保护水平。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2.斗争之心“拉满弓”,以“开拓进取”赶考乡村振兴之路。回望我们党的百年 历程,一代代共产党人战胜险阻、突围逆境的斗争,都化作闪耀夺目的星,指引 着、鼓舞着我们前行,让“星空”更加耀眼明亮。他们的斗争故事让我们深深感 动,他们把毕生心血、青春岁月甚至是宝贵的生命都熔铸于追寻伟大事业的道路 上。以胸膛挡住枪眼的黄继光,在烈火里“永生”的邱少云,腹内满是草根树皮 、心中全是坚定信仰的杨靖宇……他们为民族发展所付出的心血、汗水与生命为 我们筑造起永恒的精神丰碑。作为青年干部,面对乡村振兴道路上“难啃硬骨 ”“迎风巨浪”“阻路巨石”,要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奋勇向前,在工 作实践中锤炼过硬的斗争本领,在乡村振兴的“跑道上”逆风而进、不断突破!
工作布置上
思路上
任务确定上
举措上
考核上
优先
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可以安心利用土地,在土地上进行投资,通过土地的生产经 营活动获得收入和产出。给农民和农业投资者吃了一颗“定心丸”。
完善承包地“三权 分制”制度
• 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 创新中国特色农村土地制度需要 进一步在理论和实践中阐明“三 权分置”的制度内涵,厘清“三 权”关系。
4.推进文化建设,激活“精神动力”。乡村振兴,文化为魂。基层党组织要抓好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打造文明实践基地、建设文化广场等措施 ,为村民提供“文化熏陶”“陶冶情操”的好去处。要实施移风易俗推广工程, 积极举办“文明实践周”等主题活动,通过树立“好人好事”“文明人家”典型 、打造微景观、绘制文化墙、下发文明建设倡议书等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引领村民摒弃“陋习旧俗”。要抓好农村公共文化体系提升,组织开展文 艺演出、科普宣传活动、教育咨询活动、健康教育讲座等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 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心得体会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心得体会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心得体会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心得体会【篇1】近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为“三农”发展指明方向。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做好“三农”工作的“先锋部队”,要迈好春程“起始步”,稳操“基本盘”,谱好“三农曲”,“唱响”种业振兴、宜居宜业、裕民强国的“田园牧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好头”“起好步”。

谱好“农业曲”,唱响“瓜果飘香谷仓满”之歌。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民以食为本,国以粮为安,粮食是国计民生的基石、是国家安全的底线、是民族复兴的砝码。

各地要主动挑起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重任,紧紧围绕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持续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与进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策,“全环节”升级、“全价值”提升、“全产业”融合,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走稳中国特色粮食安全路。

谱好“农村曲”,唱响“山红涧碧纷烂漫”之歌。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中国70多年乡村建设发展经验启示我们,只有不断夯实乡村治理根基,乡村振兴才能行稳致远。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寄托着亿万农民对美好家园、美好生活的期盼。

各地要首先“塑形”当先,常念“山水经”、坚持“治理仗”,探索“新模式”,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服务普惠力度,保留原生态乡土特点,建宜居宜业乡村;其次“铸魂”为要,使“和”的理念浸润着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地制宜“和而不同”开展乡村建设规划,强化“人心和善”乡风文明建设,开发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得时之和”农村产业,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百业”,多点发力让新时代乡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使人民幸福指数节节攀高。

谱好“农民曲”,唱响“家家门巷尽成春”之歌。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浅谈-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乡村农村】

浅谈-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乡村农村】
新农村
数据来源《2016国土资源公报》
13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看
新疆生产 建设兵团 棉花产区
东北松 嫩平原
长江中 下游地 区
四川盆地水 稻主产区
新农村
11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看
截止2015年的数据,我国耕地面积20.25亿亩,但是人均耕地面积1.4亩,不到世界平均 水平的30%。我国乡村人口约6亿,农户户均耕地面积约3.4亩。
新农村
12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看
近五年以来全国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农业 结构调整等原因减少耕地面积每年约30万公顷。 抵消通过土地整治、农业结构调整等增加耕地面积, 每年净减少10万公顷
农民增收是整个“三农”的核心任务,但单一的种植业养殖业在资源 有限的情况下,潜力有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工资性收入已经超越家庭 经营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第一大来源。所以,必须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 步开掘农民的增收空间。
新农村
8
五、提出培养一支重要的工作力量——“三农”工作队伍。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 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农村土地第二轮延包至今,时限已近。作为整个农村政策的基石,土 地政策备受各方关注,更与每一个农民和土地流转经营者的利益息息相关。 但仅仅延包还是不够的,必须让土地带给农民更多收益,要按照十八届三 中全会的部署,继续突进土地制度改革。
新农村
7
四、拓宽了一个核心任务的渠道——农民增收。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 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 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着力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着力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着力点作者:张藻榕来源:《新农村》2018年第02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为此,必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看待我国乡村振兴,具体实施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完善乡村组织一是加强乡村党组织建设。

必须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发展和壮大农村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

二是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乡镇政府要转变管治思维,以全新的治理理念构建治理体系,真正把重心放到为乡村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在涉及全乡镇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中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帮助农村组织协调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和困难,在物质等方面提供援助,但不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的事项。

三是完善现行的村民委员会等群众组织。

要在近些年各地实践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创新步伐。

建议提倡村党组织成员通过民主程序依法进入村民选举委员会,提倡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提倡村党组织成员和村委会成员交叉任职。

同时,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务监督等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使他们成为农村法治建设和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载体。

四是鼓励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要实现乡村治理善治的目标,就必须把农民动员起来、组织起来,使他们以组织的形式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

为此,要鼓励农民自愿结合组成各种社会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使之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民利益的代言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利益协调的当事人。

2壮大乡村产业一是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优势特色产业。

我国各地农村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农村产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发展乡村产业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特点选择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良性循环的农村产业结构的新格局。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中心组学习材料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中心组学习材料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中心组学习材料“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

”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揭示了“三农”问题和我们党、国家、民族内在的本质联系,极大深化了我们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城乡发展不平衡成为最大的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成为最大的不充分,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战略地位、发展规律、形势任务、方法举措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做好“三农”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措施要硬,执行力要强,确保稳产保供,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小康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键取决于脱贫攻坚战能否打赢。

没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底线任务不能打任何折扣,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承诺不能打任何折扣”。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

农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收入。

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作者:来源:《老区建设》2022年第08期明年我国将进入“十四五”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在这个重要历史交汇点,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时机重要,意义重大。

这次是我主动提出要来讲讲的,目的是向全党全社会发出明确信号:“三农”工作在新征程上仍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真抓实干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我常讲,领导干部要胸怀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的形势下,在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世界动荡变革的特殊时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纵览历朝历代,农业兴旺、农民安定,则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业凋敝、农民不稳,则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到了近代,列强入侵,内忧外患,农村荒凉,民不聊生。

我们党成立以后,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致力于使农民从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下解放出来。

早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1936年,他在延安会见美国作家斯诺时说到,“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了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带领农民打土豪、分田地,经过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实现了亿万农民翻身得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组织农民重整山河、发展生产,进行了艰辛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农民率先拉开改革大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大台阶,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农民人均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多,农村民生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贫困地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些成绩是全党全国共同奋斗的结果,大家都付出了艰辛努力。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

必须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尽管我们的“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

从现在到2035年,也就3个五年规划期,要抓紧行动起来。

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35年、本世纪中叶的目标任务,要科學分析、深化研究,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搞清楚,科学提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

当前,首先要把“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制定好。

——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三农”向好,全局主动。

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我反复强调要办好自己的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始终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应对风险挑战,不仅要稳住农业这一块,还要稳住农村这一头。

经济一有波动,首当其冲受影响的是农民工。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2000多万农民工返乡。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国际经济下行影响,一度有近3000万农民工留乡返乡。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大局能够保持稳定,没有出什么乱子,关键是农民在老家还有块地、有栋房,回去有地种、有饭吃、有事干,即使不回去心里也踏实。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长期过程,农民在城里没有彻底扎根之前,不要急着断了他们在农村的后路,让农民在城乡间可进可退。

这就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特色,也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回旋余地和特殊优势。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应对世界大变局的战略举措,也是我们顺应国内发展阶段变化、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

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

几亿农民同步迈向全面现代化,能够释放出巨量的消费和投资需求。

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确保国内国际双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

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经过几十年特别是近8年努力,我们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党全国、各行各业特别是脱贫地区广大干部群众都付出了艰辛努力。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向全世界展现了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创造的人间奇迹。

现在,我们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要看到,相当一部分脱贫户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收入水平仍然不高,脱贫基础还比较脆弱;一些边缘户本来就晃晃悠悠,稍遇到点风险变故马上就可能致贫;脱贫地区产业普遍搞起来了,但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支撑还不强,有的地方甚至帮扶干部一撤,产业就可能垮掉。

下一步,脱贫地区防止返贫的任务还很重,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绝不能出现这边宣布全面脱贫,那边又出现规模性返贫。

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继续精准施策。

对有劳动能力的,要坚持开发式帮扶方针,帮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不能靠发钱养人,防止陷入福利陷阱、政策养懒汉。

对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要做好兜底保障,及时纳入现有社保体系,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对脱贫地区产业帮扶还要继续,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挡升级。

易地扶贫搬迁了近千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很多大型集中安置区几乎是平地起新城。

要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社会管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脱贫攻坚形成了庞大的扶贫资产,对这些资产要摸清底数、加强监管,确保持续发挥作用。

党中央决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

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有关部门要对各领域具体政策进行梳理,出台操作性文件和工作方案。

要坚持和完善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继续坚持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等机制,并根据形势和任务变化及时完善。

要平稳有序做好各级扶贫办机构职能的调整优化,确保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

要压实责任,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

三、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我反复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

今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充裕功不可没,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结构性矛盾刚着手解决,总量不足问题又重新凸显。

今后一个时期粮食需求还会持续增加,供求紧平衡将越来越紧,再加上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确保粮食安全的弦要始终绷得很紧很紧,宁可多生产、多储备一些,多了的压力和少了的压力不可同日而语。

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面积、产量不能掉下来,供给、市场不能出问题。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早在2013年,我就讲过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

这些年,我先后对清理整治大棚房、违建别墅、乱占耕地建房和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等提出要求,有关部门打了一套组合拳。

但是,耕地乱象仍屡禁不止。

比如,一些地方占用基本農田大搞绿化造林、挖湖造景,一些地方在公路、铁路、河渠两旁占用良田建设几十米甚至几百米宽的绿化带。

我们土地是不少,但同14亿人口的需求一比,又是稀缺资源!建城市、搞工业、保生态都要用地,必须精打细算,排出优先序,绝不能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去搞造林绿化。

各省区市现有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必须保住,不能再往下降了!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要坚定不移抓下去,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这个决心一定要下,该拿的钱一定要拿!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

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失职渎职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耕地就那么多,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

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大的突破,各国都在抢占制高点。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绝不能落后。

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我反复思考,感到有一条必须明确,就是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

我在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专门强调了这个问题。

这设备那设备,这条件那条件,没有良种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大豆等种子讲了多少年,但突破进度还是很不理想。

要拿出攻破“卡脖子”技术的干劲,明确方向和目标,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早日实现重要农产品的种源自主可控。

有关部门要在严格监管、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快推进生物育种研发应用。

要加快打通科技进村入户的通道,促进政府公益性服务和市场社会化服务协同发力。

既要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也要加快补上烘干仓储、冷链保鲜、农业机械等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短板,特别是要加大农业重要装备自主研制力度,加强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防灾减灾体系等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