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的审美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薄西山的雅舞和 戏曲舞蹈 伎乐舞蹈
清王朝统治者是满洲贵族,原是女真后裔。 女真作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由于地近中 原,很早就与汉民族有经济上的交往
雅舞
佾ຫໍສະໝຸດ Baidu 队舞
文舞 武舞
佾舞
佾舞用于祭祀礼仪 传承历代雅乐的传统,分为“文舞”和
“武舞” 毫无生机、无舞蹈的技巧和美感,只是举
手跺脚,躬身叩拜而已 说明苟延了三千多年的雅乐之衰亡,已是
所谓“部伎”乐舞,是将一
是从隋的“七部伎”发展而
些不同风格、不同民族、
来的。而“立部伎”和“坐
不同内容的乐部组建在一
部伎”是唐代创作的乐舞。
起,成为一套系列乐舞。
前者以国名、地名命名;而
这种成套系列乐舞的演出
效果,犹如今日之音乐歌舞 晚会,观众在某一个时间片 断内,可以欣赏到丰富多彩 的乐舞表演。
隋九部乐:清乐、西凉月、龟兹乐、疏勒乐、 康国乐、安国乐、天竺乐、高丽乐、礼毕。
唐九部乐:燕乐、清商乐、西凉乐、龟兹乐、 疏勒乐、康国乐、安国乐、天竺月、高丽乐
唐十部乐:燕乐、清商乐、西凉乐、高昌月、 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安国乐、天竺月、 高丽乐。
坐、立部伎
坐部伎
立部伎
堂上坐奏
最多十二人
秦汉帝国确实迎来了一个以“楚声”、“楚 舞”为代表的乐舞文化新时代,在根本上得 益于由当时社会的空前“大一统”所带来的 多种文化,特别是南北文化的大交融。
汉代乐舞
汉代画像石
四川出土的画像石
盘 鼓 舞
观看《相和歌》
其少进也,若翔若行,若竦若倾,兀动赴度,指 顾应声,罗衣从风,长袖交横,绰约闲靡,机迅 体轻……纡形赴远,漼似摧折。纤弛蛾飞,纷猋若 绝。
---《舞赋》汉代傅毅
水袖舞
郑州出土
衣长128cm,袖长190cm,而其重量仅49g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 素纱蝉衣 湖南博
物馆收藏
南方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闽 越文化等等,作为南方文化主体的荆楚文化一是 有受较少礼教,有自由狂放不拘的特点,二与吴 越“阴柔”文化相近,因而又有舒展流畅的格调。
隋唐舞蹈的变化
隋唐的舞蹈艺术,最初呈现多元碰撞、交流、 并立的局面,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乐舞艺术 大量传入,极大地丰富了中原文化生活。盛唐 时期,经过了南北融汇及胡、俗结合,出现了 歌舞艺术繁荣辉煌的高峰。中晚唐时期,表演 的重心从宫廷到民间,从长安洛阳到各地繁华 都市,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
南北艺术和中外各民族艺术,经过长期交流, 最终实现了高度融合。尤其是雅、胡、俗乐, 从鼎立到结合再到全面融合成为新的俗乐,引 导盛唐乐舞登上了古典乐舞艺术的辉煌顶峰。
重要手段之一。 除贯穿全场的舞蹈化动作,还有“插入性舞
蹈”,取自伎乐和民间歌舞。 戏曲舞蹈的发展是一个渐变过程,可以明确的
是,大致在昆曲兴盛时期,戏曲舞蹈也已趋向 成熟。京剧的形成使戏曲舞蹈到达一个高峰。
民间舞蹈
秧歌戏:尤盛在北方,一般称作“会”, 辽南陕西的秧歌会,京津一代叫“花会”。
采茶戏:舞蹈多是在茶农的劳动动作中提 炼的,流传于福建、江西、湖北、广东等,
《龙舞》
情感论
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得
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
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标志——动作、
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语所表达的形
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
些感情。
——列夫·托尔斯泰
秦汉俗乐舞的兴盛
《论语•八佾》中提到过“八佾舞于庭,是 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五代画家顾闳中《韩熙载 夜宴图》中绘有著名舞伎 王屋山在韩家表演《六幺》 的场景
唐代古典舞作品
《霓裳羽衣舞》 《贵妃醉酒》
《丽人行》
隋唐是开放的时代,善于吸收融合外来文 化,大量的胡乐舞持续不断的引入,在盛 唐形成了全面荟萃融合的多民族文化。
隋唐艺术也为宋元市民艺术和戏曲艺术的 勃兴,确立了前进方向和奠定了基础。
后者是以演出形式进行命名;
前者包括了汉族传统乐舞、 兄弟民族和外来的各种乐舞 外来的各种乐舞,而后者以 龟兹乐为主
健、软舞
健舞
指节奏明快、风格健朗、 豪爽的乐舞
著名的有《胡旋舞》、 《胡腾舞》、《剑器舞》
软舞
指节奏舒缓、优美柔婉的 乐舞
著名的有《春莺啭》、 《绿腰》
健舞
《胡旋舞》在唐代风靡一时。至今中亚新疆一 带的民间舞,在舞至高潮时,舞者常会快节奏 的连续旋转来抒发内心欢乐的激情。杨贵妃是 舞《胡旋》的能手。
不可逆转的的历史命运,伴随清王朝的覆 灭走向尽头
队舞
队舞用于宴饮朝会 主要是满洲的传统乐舞,即“四裔乐”,
这些民族歌曲经过了一定的规范和雅化, 纳入宫廷雅乐体系,已不再是原来的样子。 例:朝鲜乐、蒙古乐等。 表 “避俗趋雅”
戏曲舞蹈
戏曲艺术在清代进一步繁荣,深受人们的喜爱。 舞蹈是戏曲塑造人物、表达剧情、渲染气氛的
参考书目
《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陈炎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版 《中国审美文化史•唐宋卷》陈炎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陈炎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中国舞蹈》资华筠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金秋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舞蹈通史》刘青弋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版 《中国芭蕾简史》祁天航主编,现代出版社 《中华艺术通史》李希凡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胡腾舞》舞者头戴尖顶帽,身穿窄袖“胡 衫”,腰束带,足穿锦靴。舞蹈以跳跃和急促 多变的腾踏舞步为主
唐代的《剑器舞》是继承了前代的剑术。今日 武术、戏曲、舞蹈中舞剑的各种技法,更是从 古代剑舞发展而来。
宁夏盐池唐墓出土 的石刻胡旋木门
莫高窟220窟胡旋伎乐舞
软舞
腰是一种唐代的传统舞蹈,属于软舞,也 称为《六幺》等,为女子独舞。节奏由慢 到快,舞姿轻盈柔美。以手袖为容,踏足 为节。
较为闲雅尊贵
共六部:《燕乐》、《长 寿乐》、《天授乐》、 《鸟歌万岁乐》、《龙池 乐》、《小破阵乐》
堂下立奏
多达上百人
较为雄浑低贱
共八部:《安乐》、《太 平乐》、《破阵乐》、 《庆善乐》、《大定乐》、 《上元乐》、《圣寿乐》、 《光圣乐》
九、十部伎和坐、立部伎
联系
区别
都是唐朝宫廷宴乐的一种, “九部伎”、“十部伎”则
伎乐舞蹈的衰落
我国专业舞蹈表演的主力军在漫长的古代社会 中,一直处于奴隶地位的专业性乐舞伎人,唐 代曾是伎乐舞蹈的鼎盛时期,宋代逐渐走向衰 落,到清代,随着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崩溃, 盛行了数千年的伎乐制度也终于走到了尽头。
清代戏曲的“花雅之争”随着“花部”的勃兴 而结束,宛如古代“雅乐”、“俗乐”之争的 历史重演,当年伎乐舞蹈作为俗乐的主力,在 乐舞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章。而时过境迁还是 退出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
隋唐社会乐舞文化的结构
最高层级乐舞 中间层级乐舞 最低层级乐舞
宫廷贵戚 文人士大夫 广大民众
《妖猫传》张天爱饰
“羌笛陇头吟,胡舞龟兹乐”
清商乐,清商署 七部伎、九部伎和十部伎 坐、立部伎 健舞和软舞 《霓裳羽衣舞》、《贵妃醉酒》 唐代舞蹈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七、九、十部伎
隋七部伎:清商伎、国伎、龟兹伎、安国伎、 天竺伎、高丽伎、文康伎。
以剑舞为代表的各种武舞
鸿门宴,河北南阳 画像石
李延年之妹
赵飞燕
山东济南汉墓出 土乐舞百戏俑
河南郑州画像砖 身轻如燕的舞伎 形象
先秦时期的舞蹈美学对于其后的舞蹈美学 发展、演变起到了先导作用,两汉的舞蹈 美学思想在继承先秦的基础上辅以完善与 补充,并形成了自己的美学体系。
秦朝舞蹈美学思想认为乐舞有通神、乐人、 陶性、彰德、示礼和尽美善等功能,
北方文化包括齐鲁文化、中原文化、三秦文化、 燕赵文化等等,北方文化在于质朴严谨、凝重豪 放。
观看相和歌
对舞
翘袖折腰对舞,河南新野后岗
女子与侏儒者对舞,四川
巾舞
巾舞.山东历城黄台山
巾舞.四川广汉
巾舞(执短巾局部线勾 图),山东滕州大郭。
巾舞(执扇),迄今为止发现的 最早以扇为道具的舞蹈形象
中国舞蹈的审美特征
艺术学理论 李靳一珠
一.舞蹈的起源 二.秦汉乐舞 三、隋唐宫廷乐舞
四、魏晋南北朝宗教乐舞
五、宋代“队舞”
六、清朝
舞蹈的起源
神授论
模仿论 游戏论 巫术论 表情说 劳动说
《葛天氏之乐》
《吕氏春秋》:“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掺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青海大通县舞蹈纹彩陶盆
青海大通县舞蹈纹彩陶盆
花鼓戏:是集民间锣鼓、民间演唱、民间 武术于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如著名的安 徽花鼓戏。有丰富特殊的舞蹈技巧
花灯戏:起于社火舞队中,云南花灯
妙峰山走会图
打太平鼓
影响
随着满清王朝的覆灭,宫廷乐舞也告消亡。 清朝戏曲艺术的蓬勃发展,对我国专业的 舞蹈表演有很大的影响。伎乐舞蹈从基本 灭绝而戏曲舞蹈迅速兴起,舞蹈已不再是 专业舞台上的独立演出形式。清末,随着 帝国主义列强的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西洋的舞步也踏上了古老的神州大地。中 国的舞蹈艺术面临着一次新的改革。
秦朝把各国不同的杂舞集中在宫廷中,虽 然秦王朝很短暂,但它为汉代舞蹈的繁重 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当时的舞蹈是和杂技、 武术放在一起表演的,所以杂技中有跳剑, 舞蹈中也有“剑舞”,所以说在中国的舞 蹈史中,中华民族舞蹈风格的形成以及表 演形态的成熟,在秦汉是一个很关键的阶 段。
《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云:“自汉以来,乐 舞寝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