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浅析
莫扎特第40交响曲欣赏
★闭上你的眼睛,听一听这首交响曲, 说说这首交响曲与《不想长大》有什 么相似之处。 ★这首交响曲的作曲者是谁? ★了解《莫扎特第40交响曲》。 ★这首交响曲运用了哪些主要演奏乐 器?
莫扎特(1756--1791)
奥地利古典乐派作曲家。出生于奥 地利的萨尔茨堡。其父在宫廷拉小提琴, 又是作曲兼有理论著作,发现莫扎特的 音乐天赋并进行早期培养。其姐比他大 五岁,在父亲教育下弹钢琴时,他在一 旁专心聆听。而产生兴趣。他特别喜欢 弹和弦,凡听过的旋律都能背诵。四岁 开始跟父亲学弹钢琴,技巧复杂,难度 很大的协奏曲他一练就会,而且只练过 一次的作品都能背下来。一首小曲只要 练二三十分钟,便能准确无误而完美地 弹奏。被称为“音乐小神童”。他仅活 了35岁,但他留给后世的作品多达千余 首。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后期作品,即歌 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
SHE简介
S.H.E是中国台湾的女子流行演唱组合,由任家萱 (Selina)、田馥甄(Hebe)、陈嘉桦(Ella)组 成。2000年共同参加宇宙美少女实力争霸战后受宇 宙音乐(现名华研国际音乐)相中并签约,2001年 9月11日正式出道,当年以一首《恋人未满》走红, 令首张专辑大卖75万张。其后更凭借《美丽新世界》 《Super Star》《波斯猫》《不想长大》《中国话》 等多首热门歌曲风靡大街小巷,并多次被全民欢唱。 如今S.H.E已跨足音乐、戏剧、主持、广告、书籍、 配音等方面,各类获奖、代言无数,唱片销量超过 1500万张,有“亚洲女子天团”美誉
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深度剖析和感悟
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深度剖析和感悟一、引言莫扎特是古典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优雅、精巧和情感丰富而闻名于世。
其中,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是他最为著名且备受赞誉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对这首交响曲进行深度剖析和感悟,从乐曲结构、旋律主题、和声处理等方面进行详细讨论。
二、乐曲结构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采用了传统的四乐章结构:快板-慢板-三重奏-快板。
每个乐章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1. 第一乐章:快板第一乐章采用了快速的节奏和激情四溢的旋律,展示了莫扎特对于动态变化和音乐张力掌握的精湛技巧。
这个乐章由两个主题组成,它们通过反复出现和变化来增强整体的连贯性和紧张感。
2. 第二乐章:慢板第二乐章是整个交响曲中最为抒情和优美的部分。
它采用了柔和的旋律和缓慢的节奏,给人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感觉。
这个乐章以弦乐器为主导,通过巧妙的和声处理营造出一种温暖而悠扬的氛围。
3. 第三乐章:三重奏第三乐章是交响曲中最为活泼和欢快的部分。
它采用了轻快的节奏和欢快的旋律,给人一种欢庆和喜悦的感觉。
这个乐章由三个不同的主题组成,它们在整个乐章中相互呼应和对话,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活力四溢的音乐画面。
4. 第四乐章:快板第四乐章是整首交响曲中最为激烈、紧张和动感十足的部分。
它采用了快速而有力的节奏以及强烈而富有冲击力的旋律,给人一种紧张、充满活力和战斗的感觉。
这个乐章通过不断的音乐对话和变化,展示了莫扎特对于音乐张力和高潮处理的独特见解。
三、旋律主题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中的旋律主题丰富多样,每个乐章都有其独特的旋律线索和表达方式。
1. 第一乐章第一乐章的主题以其激情四溢和动态变化而闻名。
它由两个主要的旋律构成,一个是开头的强烈而有力的主题,另一个是稍后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的柔和而优美的副主题。
这两个旋律通过反复出现和变化来增强整体的连贯性和紧张感。
2. 第二乐章第二乐章是整首交响曲中最为抒情和优美的部分。
欣赏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鲁教五四学制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欣赏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鲁教五四学制版七年级音乐
下册教案
前言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于1788年创作的交响曲之一。
这
部曲子是莫扎特晚年的代表作之一,大概也是最广为人知的。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个作品。
进入主题
概述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包含4个乐章,分别是快板、由慢到快的舞曲、柔板和
快板。
整个曲子气氛热烈浪漫,旋律优美动听,而且有许多富有变化的乐段。
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的开篇即贯穿了全曲的气氛 - 雄浑、冲动和激情都融合在了一起。
快板的演奏中,重点在于和谐的鸣奏和优美的旋律,需要把握好速度和力度,保持稳定的节奏以及控制满场的气氛。
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是由慢到快的舞曲,感觉和第一乐章完全不同。
这一部分的音乐节奏更为谐调,更为优美、更为扣人心弦。
音乐中给人一种轻松舒适的感觉,让人不自觉地随着节拍的变化舞动起来。
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是柔板,更注重情感的刻画。
此节奏中间部分的强烈节奏和悠扬动人的前后部相比,显得既平静又流畅。
演奏性上更需要强调音色和氛围上的感觉。
第四乐章
在快板中,最后一乐章是完整的,也是最热烈的部分。
这部分的音乐风格很有力度和冲击力。
快板的演奏中要有一种很强的冲劲,还要注意节拍的强弱变化,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感。
结语
以上就是关于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的介绍和欣赏方法。
总之,这是一部极其优美的交响音乐,是一件让人欣赏和发挥个人才能的好帮手。
愿所有的音乐爱好者都能够好好学习、充分欣赏并热爱这个神奇的领域。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的风格特点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的风格特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是莫扎特最后一部完成的交响曲,在其作品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下面是关于这部交响曲的风格特点的列表:
1. 音乐调性和情感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呈现出深沉、哀怨和激昂的情感,其迷人的旋律流畅性和音调的丰富性使它成为莫扎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2. 和声和乐器使用
莫扎特在交响曲中巧妙运用了复杂的和声和双重结构,这对于当时的交响曲是比较新颖的。
此外,他还使用了弦乐器、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来达到优美的和谐效果。
3. 乐曲结构和形式
该交响曲采用了传统的四部曲式结构:快速的第一部分,慢节奏的第二部分,中间的小调奏鸣曲和最后的快乐舞曲。
这种结构给了听众一个自然而然的音乐发展过程。
4. 巧妙的交错与动态变化
莫扎特在交响曲中也富有创意地运用了交错技巧,通过巧妙的
对位和交替来展示交响曲的音乐主题。
此外,随着音乐的发展,
莫扎特在动态方面也进行了精妙的变化,从而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5. 强烈的表现力和情感
整个交响曲都充满了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性的情愫。
尤其是第三
部分中,小调奏鸣曲则特别表达了一种无尽的悲伤和哀思,使人
们深深地感受到作曲家内心深处的情感。
以上是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的主要风格特点,这使它成
为了古典音乐历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一。
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版本比较
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版本比较莫扎特的第40号交响曲是他最受欢迎和广为演奏的作品之一,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可供选择。
以下是我从多个角度对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版本进行全面比较的回答:1. 指挥风格:不同指挥家的演绎风格会对演奏产生很大影响。
例如,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的版本注重优雅和浪漫的表达,而尤金·约尔丹斯(Eugene Jochum)的版本则更加强调音乐的叙事性和戏剧性。
2. 演奏团体:不同的交响乐团和室内乐团也会对演奏效果产生影响。
柏林爱乐乐团(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和维也纳爱乐乐团(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等世界级乐团的版本通常具有高水准的演奏技巧和音色。
3. 历史演绎:一些历史演绎的版本可能更贴近莫扎特时代的演奏风格,例如约翰·埃里克·戴克斯(John Eliot Gardiner)和尼古拉斯·哈诺克特(Nicholas Harnoncourt)等指挥家的版本。
4. 乐队规模:莫扎特的交响曲可以由大型交响乐团或小型室内乐团演奏。
大型乐团版本通常具有更浩大的音响效果和更丰富的声部分配,而室内乐团版本则更加清晰和透明。
5. 历史演奏实践:一些版本可能采用了历史演奏实践的方法,如使用时代乐器、较小的乐队规模和更快的演奏速度。
这种演绎方式旨在还原莫扎特时代的音乐风格,例如约翰·伊斯梅尔·梅特(John Eliot Gardiner)和克里斯托弗·霍格伍德(Christopher Hogwood)等指挥家的版本。
6. 录音年代:不同年代的录音技术也会对版本产生影响。
早期的版本可能在音质上不如现代录音清晰,但有些人认为早期版本更能捕捉到演奏家的个性和风格。
总结起来,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有许多不同的版本,每个版本都有其独特之处。
西方音乐曲式分析总结版
奏鸣曲式(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奏鸣曲式是一种以对立统一为基础的结构形式。
主部主题与副部主体在材料上的对比,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在调式调性上对比。
呈示部——呈示部是这一结构形式的基础,它呈示两个主题,第一主题在主调上,第二主题通常在属调上,两个主题不仅有情感上的对比,还有调性上的对比。
呈示部前可加引子;发展部——发展部通过各种手法,充分发挥呈示部第一、二主题中具有特征的因素,主要通过调性、调式的对置,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处理等,将主题变化成为各种形式,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体现主题的内涵;再现部——再现呈示部,但第二主题必须回到主调,使第一、第二主题在调性上获得一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整体,使主题形象更加完美、突出,曲终可加尾声。
只包含呈示部和再现部而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是它的变体。
现代作品往往不墨守上述各种原则。
(第一乐章是极快的快板。
这是一个典型的奏鸣曲式的乐章。
在中提琴摇摆不安的伴奏音型上,从小提琴声部涌出了一个激动焦虑的主题。
她用愁苦压抑的音调,用不安的节奏轻轻的敲击着。
经过乐队合奏的终止式和弦后,这一忧郁而又迷人的第一主题再现。
当音乐逐渐转为舒展流畅的音调时,一支沉浸于小调忧郁色彩中的第二主题似乎倾吐出了作曲家更深的伤感。
在这之后音乐便完全处在了一种不可解脱的痛苦思绪之中。
她作为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奠定了音乐的悲凉基调。
在向副部主题的过渡中,第一、第二主题交替出现,强弱音的巨大起伏表现出了一种冲出痛苦的气势,但很快就被一个小节的休止打断了。
进入展开部后,调性转为升f小调。
频繁不断的移调形成了强烈的对位效果,突出了音乐的戏剧性,呼应开头。
在小提琴轻微的叹息中,双簧管加入奏出了一段安静的旋律。
他那精细雕琢的音符闪现着莫扎特乐观开朗的天性。
副部主题建立在平稳的半音音调上。
但是副部主题这点明快的气息没有持续多久,木管乐器奏出了下降音,在一声不协和的音响中乐章色彩骤变。
进入再现部后按传统回到第一主题,但并没有平静下来,六次转换调性使音乐变的越来越紧张,痛苦急促的气氛到处撞击,不曾有一刻的稳定与安宁。
经典交响曲:莫扎特《第四十号交响曲》
经典交响曲:莫扎特《第四十号交响曲》
莫扎特是历史上著名的音乐神童,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极其出众的音乐才华,而更加可贵的是他不仅作曲速度极快,且创作水平极高。
1788年,莫扎特以惊人的速度于6、7、8月接连创作了《降E大调第三十九号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号交响曲》,堪称音乐史上的奇迹。
这是莫扎特最后的三部交响曲,后人将它们合称为“莫扎特三大交响曲”。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就是其中的《第四十号交响曲》,这是莫扎特最著名的交响曲之一。
作品创作于莫扎特最穷困潦倒的时期,封建社会带来的压迫与生活中各方面的磨难,对他的思想、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那些灰暗的思绪如此频繁敲击我,我曾作出巨大努力来驱走这些思绪……”
《第四十号交响曲》采用了悲切、阴晦的G小调,抒情风格加上悲怆气氛,而又充满愤懑激昂的情绪,可谓是莫扎特一生中所有悲惨遭遇和挫折的集中体现,有人将之喻为“莫扎特含着泪水的微笑”。
音频中我们听到的是作品第一乐章,乐曲开头在中提琴不安稳的和弦伴奏下,小提琴演奏出著名的第一主题,奠定作品悲凉、哀愁的基调。
这段家喻户晓的主题如今经常被改编、引用在各类音乐作品中。
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 K.550 指挥-里卡尔多·穆蒂
演奏-维也纳爱乐乐团。
莫扎特与《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莫扎特与他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
他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家庭,受酷爱音乐的父亲母亲影响,他从小便作为神童受人称赞。
一生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1791年12月5日他死于维也纳,享年35岁。
就是这么一位一生愁苦的音乐大师,他的音乐却始终欢快愉悦、诚挚细腻、通俗优雅,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令人听起来心情快乐。
他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音乐领域。
在仅仅35年的短暂一生中,他共创作了19部歌剧,103部小部舞曲,55部交响乐,39部协奏曲。
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其音乐作品也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听莫扎特的音乐,永远能够令你的心情开朗快乐起来,莫扎特丝毫没有把他生活中的愁苦带到作品中,正如他自己所说:“永远不要刺激耳朵,一定要让听者快乐,永远不要忘记,这是音乐。
”莫扎特的创作原则如此朴素,令人感动。
他独自默默承受着一切不幸,却留给了后世无限的快乐……g小调是莫扎特音乐中世人最熟悉也最珍爱的。
而《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也为后人传颂。
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它是作为流行曲《不想长大》的前奏部分出现的,当时我就只是觉得这首曲子很悦耳,很动听,那个旋律基本听一遍就能哼下来。
再次听的时候就完整地听了,也是在了解了它的创作背景之后。
莫扎特的创作是在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的。
当时他的妻子患病没有钱买药,饥饿的孩子没有面包。
正是在这种困窘悲愤的情况下,天才作曲家写下了他的最后三部交响曲。
其中《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却成为莫扎特音乐中最受世人珍爱的作品,成为了超越一切时代的纯音乐典范、整个音乐史上真正完美的杰作之一。
整个交响曲是由四个乐章构成的。
第一乐章是极快的快板。
这是一个典型的奏鸣曲式的乐章,由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构成。
赏析《g小调第40交响曲》及其音乐哲理性
赏析《g小调第40交响曲》及其音乐哲理性《第四十交响曲》(g小调 K.V.550)莫札特的创作是在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的。
当时作曲家的妻子患病,没有钱买药,饥饿的孩子没有面包,莫札特在纸上写的首先不是乐谱,而是讫求借债的信件。
但是他的朋友在读完这封信后,只给了他极少的钱。
这首曲子莫扎特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于1788年7月25日完成。
同时,莫札特将曲调定为他很少使用的象征伤感和痛苦的g小调,这是一部最阴沉,但也是莫札特写过的最豪放、最狂暴的作品。
这部交响曲的所有乐章都是抒情性的,它的基调就是抒情风格加上悲怆气氛,同时又充满了愤懑之情。
这部作品倾诉了作曲家的哀怨之情,但这并不是作曲家当时贫寒生活的直接反映,而是深深的凝聚了一个穷困作曲家的生活体验,是他一生中所有悲惨遭遇和挫折的集中体现。
虽然古典时代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却能清晰的感触到莫札特的呼吸,感触到他心灵的孤独。
莫札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是极快的快板,这是一个典型的奏鸣曲式的乐章。
在中提琴轻柔摆动的背景上小提琴倾诉衷情地陈述,情绪激动焦虑:用愁苦压抑的音调,用不安的节奏轻轻的敲击着,经过乐队合奏的终止式和弦后,这一忧郁而又迷人的第一主题再现。
当音乐逐渐转为舒展流畅的音调时,一支沉浸于小调忧郁色彩中的第二主题似乎倾吐出了作曲家更深的伤感。
在这之后音乐便完全处在了一种不可解脱的痛苦思绪之中,这为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奠定了音乐的悲凉基调。
在向副部主题的过渡中,第一、第二主题交替出现,强弱音的巨大起伏表现出了一种冲出痛苦的气势,但很快就被一个小节的休止打断了。
进入展开部后,调性转为升f小调,频繁不断的移调形成了强烈的对位效果,突出了音乐的戏剧性,呼应开头。
在小提琴轻微的叹息中,双簧管加入奏出了一段安静的旋律。
副部主题建立在平稳的半音音调上。
但是副部主题这点明快的气息没有持续多久,木管乐器奏出了下降音,在一声不协和的音响中乐章色彩骤变。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的风格特点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的风格特点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是一部由著名作曲家创作的经典交响乐作品。
它具有许多独特的风格特点,以下将介绍其中几个主要的方面:
1. 艺术形式与结构:这首交响曲采用了传统的四个乐章结构,即快-慢-快-快。
每个乐章都有清晰的主题和发展部分,体现了对传统交响曲形式的尊重与延续。
2. 和声:作品中的和声丰富多样,通过复杂的和声变化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特别是在第三乐章中,创作家巧妙地使用了对位法和模因等技巧,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3. 主题与变奏:交响曲中的主题被反复呈现,并在不同乐章中进行变奏处理。
这种手法使得乐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并展示了作曲家对旋律主题的巧妙运用。
4. 动态与表情:创作家充分运用了动态和表情的变化,使得音乐在不同段落中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从柔和抒情的部分到激昂豪放的部分,交响曲展现出丰富的情感。
5. 管弦乐的运用:交响曲中充分利用了管弦乐团的各种乐器,展示了不同乐器的独特音色和技巧。
尤其是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在表现力和音域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以上只是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部分风格特点的简要介绍。
这首交响曲通过其丰富多样的音乐语言和精心构思的结构,成为了经典音乐作品之一,深受广大乐迷的喜爱。
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浅析
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赏析结束了一个学期的音乐欣赏课,我受益匪浅。
由于老师的悉心教导,也是自己的兴趣使然,我明白了很多音乐欣赏的基本方法。
艺术世界中,最不可思议的莫过于音乐了。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是人类传达感情的工具;音乐是一些用旋律和曲调驯服的噪音;音乐是数学与魔术的结合等等。
它仿佛是咒语,是密码;又仿佛是精华,是美酒;吸引无数人沉醉其中。
所以,每当我们听到一首曲子并且停下来认真听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了最初的欣赏。
这里,我了解到了音乐的三个层次,那就是感官层次、表达层次和音乐层次。
这里,我就将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结合这三个层次来粗浅分析。
首先,根据我从网上文献所了解的对这部交响乐的创作背景和内容做一下简介:莫扎特留给后人四十一部交响曲,其中最后三部作品(《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是作曲家在1788年夏天用六个星期时间写出的。
在如此短暂期间,他能写出堪称自己全部交响曲创作中的三部杰作,人们一定会为作曲家设想出他所处的优裕条件和畅快的心境。
但事实上莫扎特却是在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他的这个交响乐“三部曲”的。
这部交响曲充满哀怨之情,但这并不是作曲家当时赤贫生活的直接反决,而是深深地凝聚了一个穷困作曲家的全部生活体验,是他一生中所有悲惨遭遇和挫折的集中体现。
交响曲一开头,就从小提琴声部涌出一个激动焦虑的主题。
它用愁苦压抑的音调,三次敲击着生活大门,然后痛切地一向上昂头,又用不安的节奏断续轻轻敲击下去。
当音乐转为舒展连绵时,一支沉浸于小调忧郁色彩中的旋律,倾吐出作曲家更深的伤感。
在向副部主题过渡中,音乐显示出冲决痛苦网罗的气势。
但很快就被一个小节的休止打断。
在小提琴轻微叹息中,双簧管奏出一段安谧的旋律。
但是,副部主题这点明快气息也没有持续下去。
一声不协和的音响,乐章色彩骤变。
主部主题六次转换调往愈益紧张;它游移于乐队各个角落,痛苦急促地到处撞击,不曾有一刻稳定与安宁。
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赏析
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赏析摘要:一、引言二、作品背景三、曲式结构分析四、音乐风格与特点五、作品的意义和影响六、总结正文:【引言】在音乐史上,莫扎特被誉为“音乐神童”,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其中,第40号交响曲是他晚年的代表作之一,备受世人喜爱。
本文将对这部作品进行赏析,分析其音乐风格、特点以及背后的故事。
【作品背景】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K.550)创作于1788年,此时正值莫扎特职业生涯的巅峰时期。
这部作品在交响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莫扎特交响曲中最著名、最成熟的作品之一。
当时,交响乐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形式,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
莫扎特凭借其卓越才华,为交响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曲式结构分析】第40号交响曲采用典型的四个乐章结构,分别为快板(Allegro)、行板(Andante)、Menuetto(小步舞曲)和终曲(Allegro)。
在这四个乐章中,莫扎特运用了丰富的音乐手法,展示了不同的音乐风格。
【音乐风格与特点】1.快板(Allegro):这个乐章具有强烈的动力,旋律激昂。
乐队与独奏乐器之间的对话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展现出交响曲的宏大氛围。
2.行板(Andante):这个乐章以优美的旋律为主线,表现出深刻的情感。
弦乐部分的演奏充满诗意,独奏小提琴的加入更增添了作品的魅力。
3.Menuetto(小步舞曲):这个乐章具有典雅的舞曲氛围,呈现出18世纪贵族社会的风貌。
同时,这个乐章的节奏变化丰富,展现出莫扎特独特的音乐才华。
4.终曲(Allegro):这个乐章充满活力,旋律奔放。
乐队与合唱的交融,使整个交响曲达到高潮。
结尾部分的音乐处理独具匠心,为后世交响曲创作提供了借鉴。
【作品的意义和影响】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体现了作曲家对交响乐发展的深刻理解和高超技艺。
这部作品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创新性,为后来的交响乐创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同时,它也是莫扎特音乐生涯的代表作之一,展示了其音乐风格的成熟和多样性。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赏析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赏析目录一、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关键字:.................................................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正文.....................................................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作者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乐曲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创作背景及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乐曲赏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第一乐章:甚快板,g小调,2/2拍,奏鸣曲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第二乐章:行板,降E大调,6/8拍,奏鸣曲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稍快板,g小调,3/4拍..........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第四乐章,甚快板,g小调,2/4拍,奏鸣曲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总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摘要:音乐之所以成为音乐,是因为独具本色的音乐语言。
本文通过描述作曲家莫扎特的生平简介以及选取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分析了其音乐创作的独特风格。
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简析
73外国音乐研究SONG OF YELLOW RIVER / 092020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史发展到高峰的一个阶段,它处于巴洛克时期之后,浪漫主义时期之前,但又同时与两个时期相交重叠,它包含了前古典时期和维也纳古典时期,前古典时期,被音乐学家称为后巴洛克时期,以及世纪中下叶器乐领域中各种形式(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重奏曲)的成熟与发展,构成了体现新时期风格的三个主要音乐现象,这些新的音乐风格在巴洛克晚期风格并行的过程中,逐代取而代之最终成为了主导的风格。
第一乐章:提琴摇摆不安,旋律比较快速,给人一种焦虑的感觉。
为什么焦虑?作曲家虽有完整的家却没有面包来养活这个家,无法让自己填饱肚子没什么大不了,让自己的娇妻等亲人挨饿受冻的这是叫人受不了的。
作曲家此时的内心想法应该是这样的。
音高忽然高忽然低,音色忽然变强忽然减弱,可听出作曲家当时的心情是波动起伏、难以平静的,这也显示了作者内心的痛苦。
一个人处于痛苦之中时,心中也是波涛汹涌难以平复的。
后来莫扎特心境稍有好转,调子也变得婉转起来,但是他还是没有走出忧郁哀怨的阴影。
这忧郁犹如一江向东流去的水,源源不断,无法停止。
但对待苦难时面带微笑、内心充满阳光的莫扎特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在乐章的尾部,跳动的旋律终于展现了对生活开朗的态度。
尽管如此,第一乐章还是以忧伤、凄凉为基调的,作曲家的开朗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突然开花,随即消失。
第一乐章体现了出了作曲家对自己贫困生活的深深的伤感。
第二乐章:速度逐渐变得和缓。
记得在《莫扎特传》里面,莫扎特的曲子是用爱来演奏、表达爱的,他的生活态度也是乐观积极向上的。
或许经历过一段哀痛之后,作曲家也意识到自己的本性不该是这样的,于是乐章也渐渐变得明朗起来。
作曲家像是在经历了一场令人痛苦的暴风雨后终于看到了久违的散发光明的阳光那样开心。
开心,是因为虽然自己和家人饱受贫困的折磨,但家人都相亲相爱,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到欣慰的事呀!这是好的一面,可是贯穿此章的还是一个轻微波动的旋律,像是大风过去后大海虽然停止了汹涌澎湃但微澜不止,要真正的心如止水还是不可能的,还会有内心再次澎湃的可能。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教案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教案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巴罗克音乐与古典乐派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2)能够感受到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欢悦和乐观的音乐情绪。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完整聆听作品、视唱主题、感受体验《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欢悦和乐观的音乐情绪以及古典音乐端庄典雅结构规整的特点。
3、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说出作曲家莫扎特的代表作品,能够背唱音乐主题;(3)能够说出巴罗克音乐与古典乐派音乐的风格特点;(4)聆听感受并能分辨同名大小调:G大调和g小调。
教学过程:1、导入:聆听《英雄凯旋歌》、《G弦上的咏叹调》、《小夜曲》《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音乐片段,分别说出巴罗克音乐和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以及音乐创作特点。
设计意图:注重知识的衔接利用学生更好的理解巴罗克音乐和古典乐派音乐的风格特点。
2、欣赏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1)聆听乐曲,思考:这首作品的音乐情绪、速度是怎样的?(2)老师简介莫扎特,以及奏鸣曲式和快板的含义。
(3)聆听乐曲,思考:乐曲有几个主题?每个主题的情绪是什么?(4)随音乐视唱主题,并分析主题的旋律进行特点。
(5)聆听乐曲,记录每个主题出现的次数,以及每次出现时的不同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聆听、随音乐哼唱主题、记录主题的变化、分析主题的旋律进行特点、对比两个主题的不同情绪,使学生深入体会音乐意境,感受作品结构规整、风格典雅的特点,加深对古典音乐风格特点的理解。
(6)播放歌曲《不想长大》听一听:有没有熟悉的音调?(7)随音乐唱一唱《不想长大》,对照曲谱,想一想《不想长大》的旋律是如何从《g 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发展变化而来的?。
群星·《莫扎特:第40、41交响曲版本赏析》
群星·《莫扎特:第40、41交响曲版本赏析》专辑名称:莫扎特:第40、41交响曲版本赏析(Mozart: Symphonies Nos.40 & 41)专辑艺人:Leonard Bernstein (伦纳德·伯恩斯坦)唱片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发行时间:1985年05月13日专辑语种:古典专辑莫扎特的交响曲莫扎特创作的主要体裁是歌剧,但他同时也不断在创作器乐作品。
他的歌剧和器乐曲的创作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他把歌剧曲调富有表情如歌的特点带给器乐作品,并使它同时具有一定程度的戏剧性;同时他也用交响发展的手法以丰富歌剧,并提高乐队在歌剧中的作用。
能够在“古典”时代创作交响曲,对莫扎特而言是再完美且自然不过的事。
事实上当时的交响乐就是四个乐章的管弦乐奏鸣曲,但只有形式而没有实质。
海顿是交响曲这一体裁的先驱,但同时代的莫扎特在交响曲方面却超过了海顿的最高成就。
莫扎特早期的交响曲,很明显地受到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ohann Christian Bach,1735-1782)的影响。
后来他在维也纳、米兰、巴黎和曼海姆逗留时,由于同当时欧洲交响乐创作的优秀成就保有联系,使他对交响乐的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这一阶段他的交响曲还比较芜杂,还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风格,有些作品同组曲、小夜曲和嬉游曲等套曲十分近似,其中还缺少一种有机的统一。
他七十年代的创作,比较出色的《g小调第25交响曲》,构思统一而完整,又有抒情歌唱性,可以说是后来的《g小调第40交响曲》的先声。
八十年代他写的交响曲共有七部,都是成熟之作,其中最后三部各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内容,是他交响曲的最高成就。
莫扎特成熟时期的交响曲创作,同海顿的四乐章套曲形式的古典范例相仿,但他加强了奏鸣曲式两个主题之间的对比,有时甚至在一个主题内部也用两个对比的因素,以促进戏剧性的发展。
他还加强了交响曲各乐章之间的对比,但保持整个风格的统一。
浅析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浅析莫扎特《g 小调第四十交响曲》《g 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是莫扎特于1788年7月25日完成的其生涯的倒数第二部交响曲。
其与《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和《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可谓莫扎特全数交响曲创作中的三部杰作,被后人合称为莫扎特三大交响曲。
莫扎特是在超级大的窘境下完成这交响乐三部曲。
那时莫扎特的妻子患病,却没有钱买药,乃至连饭都吃不饱。
当他向他的富商朋友求助时,却只取得了很小的帮忙。
正是在这种困窘悲忿的情形下,天才作曲家写下了他的最后三部交响曲,而其中《g 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是三部当中最为阴沉的。
从调性上来看,这部交响曲选用了象征着痛楚与伤感的g小调;而从曲子基调上来看,其不仅充满了忧郁,还夹杂着许多豪放与狂野,有着愤懑激昂的精神。
能够说,这部作品代表着莫扎特的倾诉,凝聚着其一生当中许许多多的凄惨遭遇与挫折。
听这部交响曲,就犹如阅读莫扎特坎坷的一生。
本作品的乐队编制超级精简,只由木管组,弦乐组及圆号组成,没有冲击乐及其它铜管乐器。
其中木管组包括长笛,双簧管,降b黑管及大管各一支,而弦乐组那么由小编制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贝提琴组成。
尽管乐团编制很精简,却一样能够表现出作曲家心中的彭湃。
《g 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共由四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是典型的奏鸣曲式,是2/2拍的快板段落,调性自然为g小调。
曲子的一开头,在中提琴超级稳健却又显得不安的连续串16分音的伴奏下,小提琴分为2个八度一起演奏出下面这段超级闻名的旋律。
这一段小提琴的旋律带有超级明显的小调色彩,表现着莫扎特的愁苦与忧郁。
而中提琴的一串16分音看似是在给旋律打节拍,实际却犹如命运敲击着作曲家的人一辈子。
这即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
在通过与管乐的合奏,和第一主题的重现以后,乐曲进入一段比较舒缓的旋律:这一旋律一样是由小提琴奏出,其中还夹杂着一些管乐声部的点缀。
这一旋律少了第一主题中的一些烦躁,但似乎又多了一些悲伤。
这两个主题也为整部作品奠定了基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赏析
结束了一个学期的音乐欣赏课,我受益匪浅。
由于老师的悉心教导,也是自己的兴趣使然,我明白了很多音乐欣赏的基本方法。
艺术世界中,最不可思议的莫过于音乐了。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是人类传达感情的工具;音乐是一些用旋律和曲调驯服的噪音;音乐是数学与魔术的结合等等。
它仿佛是咒语,是密码;又仿佛是精华,是美酒;吸引无数人沉醉其中。
所以,每当我们听到一首曲子并且停下来认真听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了最初的欣赏。
这里,我了解到了音乐的三个层次,那就是感官层次、表达层次和音乐层次。
这里,我就将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结合这三个层次来粗浅分析。
首先,根据我从网上文献所了解的对这部交响乐的创作背景和内容做一下简介:
莫扎特留给后人四十一部交响曲,其中最后三部作品(《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是作曲家在1788年夏天用六个星期时间写出的。
在如此短暂期间,他能写出堪称自己全部交响曲创作中的三部杰作,人们一定会为作曲家设想出他所处的优裕条件和畅快的心境。
但事实上莫扎特却是在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他的这个交响乐“三部曲”的。
这部交响曲充满哀怨之情,但这并不是作曲家当时赤贫生活的直接反决,而是深深地凝聚了一个穷困作曲家的全部生活体验,是他一生中所有悲惨遭遇和挫折的集中体现。
交响曲一开头,就从小提琴声部涌出一个激动焦虑的主题。
它用愁苦压抑的音调,三次敲击着生活大门,然后痛切地一向上昂头,又用不安的节奏断续轻轻敲击下去。
当音乐转为舒展连绵时,一支沉浸于小调忧郁色彩中的旋律,倾吐出作曲家更深的伤感。
在向副部主题过渡中,音乐显示出冲决痛苦网罗的气势。
但很快就被一个小节的休止打断。
在小提琴轻微叹息中,双簧管奏出一段安谧的旋律。
但是,副部主题这点明快气息也没有持续下去。
一声不协和的音响,乐章色彩骤变。
主部主题六次转换调往愈益紧张;它游移于乐队各个角落,痛苦急促地到处撞击,不曾有一刻稳定与安宁。
第一乐章在倍受生活折磨的痛苦气氛中结束。
第二乐章是柔和的行板乐章。
这个乐章,速度由急促转向和缓,调性由g
小调,转向降E大调。
在感伤的第一乐章之后,这里浮现出明朗的色调。
但这不过是一个缓解的间歇,一个暂时“向着生活的光明面去看”的沉思。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
小步舞曲本来是流行于上层社会的宫廷舞曲,但在肩负生活重担的作曲家笔下,却也拖起沉重的步伐,奋击着,挣扎着,要摆脱痛苦的桎梏。
乐章开始,乐队全奏出一支昂奋有力的音调。
它在压抑的g小调中,不断向上冲击,攀援到高音区的至高点,进发出痛切伤感的泪花,获得了片刻的安慰,舒展了一下愁眉,便又开始了新的抗争。
重现的主题似乎增添了更大的动力。
推动着音乐向终曲乐章走去。
第四乐章作为交响曲的终结,仍没有摆脱忧郁与伤感。
表现出莫扎特对于生活的热情和赞美,那么,这部交响曲中作曲家以痛苦的笔调所抒发的,并不是对幸福、对生活的绝望,而是一种强烈的渴望。
这种期待和追求之感,不可避免地
融入了莫扎特的忧伤痛苦的情绪。
因此,在小步舞曲和终曲乐章中,我们看到作曲家竭力调集音乐的伟力,继续向厄运冲击与抗争。
作为一位被无情的黑暗社会过早吞噬了生命的天才作曲家,莫扎特运用充满感伤、阴晦色彩的g小调,来写作《第四十交响曲,这不仅是他个人以及当时一些艺术家悲惨生涯的写照。
也是那行将衰亡的封建社会的一个小小缩影。
作曲家把哀怨凄论的情绪、真挚温存的柔情与昂奋愤感的抗争交织在交响曲中,反映出当时市民阶层的知识分子对腐朽社会的种种伤感和不满。
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它是作为流行乐曲的前奏部分出现的,当时我就只是觉得这首曲子很悦耳,很动听。
原来这里我们就处在感官层次。
因为我对这首进行曲产生了共鸣,我觉得他悦耳,所以我情不自禁地在欣赏了。
只是声音的魅力,就可以把人带入一个不动脑筋而又引人入胜的境地。
再次听的时候就完整地听了。
也是在了解了它的创作背景之后,听的时候就带入了这般沉重的感情来进入他营造的那种境界了。
这算是表达层次了吧。
这种情况下,音乐家们喜欢说:这里只有纯音乐的含义。
”g小调第40号交响曲是莫扎特音乐中最受世人珍爱的作品,是超越了一切时代的纯音乐典范,整个音乐史上真正完美的杰作之一。
在妻子患病,没钱买药,孩子饿得没有面包,朋友也对他置之不理的窘迫悲愤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这首交响曲,用象征悲伤和痛苦的g小调表现出来,是莫扎特的最豪放,最狂暴的作品了。
在首乐章刚出来的时候就能感受到用中提琴和小提琴营造的这种悲切,层层不断,一波接一拨的音符,表现出一种愁苦压抑,急于发泄又找不到出口的感觉。
用不安的节奏轻轻地敲击着。
当音乐逐渐转为舒展流畅的音调时,另一个乐章呼之欲出了。
感觉好像总处于一种不可解脱的痛苦压抑之中。
也许为这部交响曲奠定了悲凉的基调吧。
然后有一个全面乐段的重复出现,强弱音的巨大起伏表现出了一种冲出痛苦的气势,很快有了一个微小的停顿。
转入了一段安静的旋律,那精雕细琢的音符闪现着莫扎特原本乐观开朗的性格。
但这点明快的气息没持续多久,感觉音乐有了一片不和谐的骤变。
音乐变得越来越紧张,痛苦急促的气息到处撞击,仿佛不曾有一刻的稳定与安宁。
又迎来了一个缓解的小间歇,有一点明朗,抒情,互为补充,映照出一线温柔亲切的光亮。
就像莫扎特那个既清苦又温暖的家庭。
断续的节奏和一些微小的休止也为这部交响曲投下了一片阴影。
情绪转为热烈激昂,却丝毫没有小步舞曲的那种温文尔雅。
在压抑的g小调中不断攀升,直到最高点才迸发出音乐最痛彻伤感的泪花。
这一串明亮的音符就像最耀眼的光线突然让我心境开朗,自然是感到无比的开心和快乐,可能也象征着莫扎特那种开朗的天性吧。
而后却又一串感觉隐含痛苦挣扎得到音符,尽管此时较为柔婉的旋律,却掩不过音乐中淡淡的哀愁。
闭上眼睛,仿佛就能看见莫扎特那双蓝色的大眼睛饱含泪水,却又坚强纯真地微笑着。
又一串激奋有力的音符,仿佛看到他在片刻的平稳中获得了片刻的安慰。
柔和中突然有了一个急速悲壮的高潮,这种性质更加凸显了他的坚定,直到最后。
这汹涌的音潮像是莫扎特迈着急速坚定的步伐,面向人生的种种苦难前进。
音乐中洋溢了作曲家奋进不屈的勇气。
结尾处辉煌而振奋。
仿佛在告诉我们,不管人生的道路有多艰难,勇敢前进吧!终有一天会迎来幸福和喜悦。
这部交响曲的所有乐章都是抒情性的,他的基调就是抒情风格加上悲怆气氛,同时又充满着愤懑激昂的精神!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力,它的含义与内容只能用音乐的语言来表达。
科普兰认为:“音乐除了能发出悦耳之声和特定的表现力之外,还存在于音符本身和对音符的把握之中。
”音乐的曲调,也就是音乐的主旋律,仅仅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它还包括节拍、节奏、音色、调性、和声、力度、织体等等。
这些就是表达音乐内容的最基本的“语言”。
这也就是音乐层次了吧,可是对于没有专业乐理知识的我们来说,要了解这一点也还要通过不断的努力,也感谢老师的教导。
参考文著《莫扎特》结合了科普兰关于音乐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