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心理学:亲子关系的三层含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教育心理学:亲子关系的三层含义

很多时候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出现问题,我们往往会抱怨孩子、抱怨伴侣,很难去想到自己的问题。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事情的根结往往在于我们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只是我们成长过程中问题的外化而已。

家庭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的起点和最深的梦乡。我们是父母的孩子,也是孩子的父母,我们只是伟大的父母行列中的一个环节。我们的父母穷尽半生精力,给了我们在他们力所能及和所知道范围内的最好的对待,也许他们的言行、情绪伤害过我们,但他们也曾是家庭中被不妥当对待的孩子,只能本能地以代代相传的、伤人的方式来爱我们。如果我们打开视野和心胸,看清家庭系统的来龙去脉之后,对我们有着艰辛童年的父母,也许能增添许多的谅解和亲近。

我们的孩子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对待他(她)的方式折射出我们内心里和自己的关系。因为,外面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

很多人对此可能表现出疑惑,那么就让我们来从心解读亲子关系吧

亲子关系是五伦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姊妹关系、朋友关系、上下级关系)的基础,亲子教育类的课程或工作坊如果只解决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老师如果只教一系列的方法和技巧,让父母可以用这些方法“搞定”小孩,让他(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么这种课程就是不完全的,借用完形心理疗法的术语说就是“未完成”的。因为当父母自身不成长,仅仅把注意力焦点放在孩子身上,可能会在长程、动态的养育孩子过程中出现更多、更严重的问题。因此,亲子训练要着重解决和提升三个层次的亲子关系能力,我把这三个层次称为亲子关系的三重门。随着成长的大门次第打开,我们的心胸、视野和能力会完全不同,我们会成为完全不同的人。

亲子关系的第一层含义指的是我们和我们父母的关系,这个关系决定了成年后我们和孩子的关系。

我们在父母身边或父母的影响下成长的时间长达二十多年,即使结婚、成家、有了孩子,我们可能还生活在父母的近旁或他们的庇护之下。我们的基本观念都来自我们的童年,来自父母养育我们的方式;我们的自我评价由父母对我们的评价决定,我们的个性和人格几乎完全由父母所组成的原生家庭塑造。

如果父母非常和蔼可亲,我们能够在随和的环境中长大,那么我们很可能就成为一个随和的家长;与此相反,由严厉的父母养大的孩子则很可能成为比较严

厉的父亲或母亲。我们都会在某些方面变得和自己的父母一样,在对待孩子的方式上尤其如此。或许我们会想,“在父母对我们的教育中,有的做法我是绝对不会仿效的。”可是,当我们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可能忽然发现我们的父母也曾对我们说过同样的话,连语气和用词都一模一样!每个做父母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我们都一样。即使现在没有,将来也一定会有。就算父母已然年老需要我们来照顾、呵护,或者由我们来决定他们的生活,甚至父母已经离世,他们对我们的影响也仍然存在,甚至左右和决定着我们的生命。

如果我们经由学习而在内在(心灵层次)成长,也许我们会审视一下父母养育我们的过程: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他们做了哪些有益而又颇具建设性的事情呢?他们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期待、塑造和影响?他们的生命中有多少未完成心愿(事件)?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我们?我们拥有怎样的生命?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家长?

社会文化的变迁如此之快,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是移民。我们所有的人都在努力了解和适应这个社会,适应这个迅速变化的世界。成年之后的我们,为人父母的我们,需要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抛开父母的经验去寻找自己生活的方向。我们小时侯的经历如今已完全不适合我们的孩子,我们需要靠觉察和顿悟,成为自己的主人,找到自己的个性并开始做自己的事情,不再仅仅是父母的影子或社会标准的傀儡;成为更加自信的父母,更合格、更卓越的父母,最大可能地支持、协助我们的孩子成长,塑造他(她)健全的人格,激发他(她)无比的潜能。

亲子关系的第二层含义是我们和我们自己的(内在孩童)关系。

这个关系决定了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然后如何延展开来对待别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内在孩童”,我们虽然在年龄和生理上长大了,却因小时候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没有被允许的情绪、没有充分发展的潜能或被伤害的经验,在内心里还存留着脆弱、受伤、需要被关心的童稚小孩,这就是“内在孩童”(与之对应,我们心中还住着“内在父母”-------被我们内化和认同的父母的价值观和规则)。在儿时成长的经验中,这个内在孩童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或受伤了,孩童的情绪感受和态度,会被带到成人之后我们的生活中影响身体、心理、情绪、关系、感情、工作,甚至左右我们所做的一切,而且更多地是在现实生活中制造困境和问题。成年之后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其实很多是内在孩童受伤的反应和映射。

例如在我们5岁时,受到很深的伤害,无论是来自父母还是年长六岁以上的兄姊,无论他们是有意还是无意造成的,那时的我们所感受到的愤怒、悲伤,对于现在已是成人的我们,早已是过去的情感,可那种情感太强烈,以至于深深刻在我们幼小心灵的深处,那个5岁的小孩一直留在我们的内心,他(她)需要通过已是成人的我们找到他(她),聆听他(她)对那个情感的倾诉,并协助他(她)长大。

內在孩童是我们的自我、天生人格、天赋、本能、直觉力和情感。每个人都有內在孩童,我们都有一个敏感、直觉、本能的自我。荣格说过:“孩童”只是用以表明心灵上的事实,这个词表示的不仅是存在于遥远过去的一些事,它同时也是存在于现在的某些事,也就是,潜意识中有一个系统时刻在发挥作用,它的目的是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去平衡和矫正不可避免的偏颇、错误和浪费。

如果生命一直美好、顺利、和谐,沒有大的挫折,那么我们可能觉察不到內在孩童的存在。只是,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谁会一直生活在如天堂一样的人生里呢?!当我们遇上危机或冲突;当我们觉得不快乐与悲痛时,若不能认识或连结我们的內在孩童,将有碍于我们恢复情感的平衡。当我们想要成为一名具有爱心的父母,为自己和家庭负起责任时,我们就有责任先爱我们的“内在孩童”--尽管我们认为这孩子没有可爱之处。如果我们老是认为自己很懦弱、笨拙、相貌丑陋、没有魅力、没能力也没聪明才智,那么,我们会同样去看待我们的孩子和伴侣,挑剔他们,指责他们,试图改造他们。因此,真正成为具有爱心的父母意谓着首先改变我们对自己的看法。现在,我们必须以正常的眼光看待自己,从为内在孩童增加爱的空间或环境开始,没有批评,没有遗弃,没有恐吓,也没有羞辱,只有爱、接纳、关怀、尊重、慈悲,疗愈内在孩童的创伤,支持、滋养他(她)长大,接受和褒扬我们的本性,就象我们爱自己真正的孩子一样。

我们必须去成为自己内在孩童的慈母、慈父,不论我们是男是女,都兼具内在孩童的父亲与母亲的角色。如果你是个男人,并不表示不能如母亲般对待内在小男孩;如果你是个女人,也不是不能如父亲般对待内在小女孩。如果我们不能对内在孩童负起父亲和母亲的责任,内在孩童将会往别处寻找可以取代的对象。抗拒保护自己的女人将寻找一名男子或一名父亲来保护自己,并和那人建立共同依赖关系;拒绝注意内心和对感觉负责的男人将会去寻找一名女人或一名母亲来照顾他;同样的,他也会依赖这个女人,而建立共同依赖的关系,然后在关系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