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及其现实意义

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及其现实意义
cii . rs s
Ke o d Me — n t r y W r s: n a u e;Re ai n h p;An h p e nrs ;S sana l v lpme t c lg — lto s i t r o e tim o u t i b e De e o n ;e oo i c 1Ci iiai n a vlz t o
中 图分 类 号 : 8 A 7 -8 5 2 0 )4 0 一4
En es’ S a e e to e — Na ur l to s i gl ttm n n M n t e Re a i n h p
第 4期
20 0 9钽
陕 西青 年 职业 学 院学报
J u n lo h a x u h Vo a in lCo lg o r a fS a n i Yo t c t a l e o e
NO. 4
2o o9
【 理论探讨 】
恩 格 斯 对 人 与 自然 关 系 的论 述及 其 现 实 意 义
收 稿 日期 :0 9—1 2 20 0— 8
作者简介 : 王国成(94一) 男, 18 , 山东临沂人 , 硕士研 究生 , 西安航 空技术高等专科 学校思政部教师, 研究方向科技哲学。

恩 格 斯 对 人 与 自然 关 系 的论 述 及 其 现 实 意 义
定历史 阶段 的产 物 。 “ 们 连 同我 们 的 肉 、 和头 我 血
然 的矛 盾也 日益 凸显。 在这 个 时候 重 新 学 习恩格 斯 的 自然 观 , 有 十分 重要 的理 论 意义 和 具
现 实意义 。 它为 当代 人 类保 护 自然环 境 、 脱 生存 环境危 机 , 摆 提供 了世 界观 基 础 和 方法论 指

当今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物,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发紧张和不协调。

因此,探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对于我们认识并改善与自然的关系至关重要。

首先,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

自然界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其中的各种生物和环境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如果人类以短视的方式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将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

例如,森林砍伐导致的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水污染导致的健康问题等等。

只有通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生态平衡,才能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其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还表现在促进人类健康和幸福方面。

自然环境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研究表明,与自然接触可以降低人们的压力水平,提升心理健康,增强免疫力等。

此外,拥有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如优质的空气、清澈的水源等,也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很多人类疾病的发生。

因此,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不仅有助于维护人类的身体健康,还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加幸福感。

同时,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实意义在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当前,全球正面临着诸多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能源短缺、粮食安全等。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依赖于人与自然之间的良好关系。

只有通过协调人类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关注环境保护,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否则,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将会给我们和未来的后代带来严重的后果。

另外,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还能够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整体的道德水平。

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明进步,体现了人类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来世代的责任。

通过培养人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尊重,可以建立起一种以和谐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

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实现途径

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实现途径

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实现途径一、引言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理念,也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

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环境问题、生态问题、资源问题等不断涌现。

因此,探讨和谐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寻求实现和谐发展的途径,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人类在利用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过度的人类活动导致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气候变化等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和谐发展的实现途径1. 转变发展观念: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发展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发展模式转变,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2. 加强生态保护: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

3. 推动绿色发展:推广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交通等绿色发展方式,降低碳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4.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四、和谐发展的成功案例1. 丹麦风能之都——哥本哈根:哥本哈根将可再生能源应用于城市供暖、交通和电力等领域,实现了碳排放的减少和环境的改善。

2. 巴西森林保护——亚马逊雨林计划:巴西通过实施森林保护和植树造林计划,成功地保护了亚马逊雨林,并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恢复和经济发展。

3. 中国竹林城市——安吉:中国浙江省安吉市通过发展竹产业和加强生态保护,实现了竹林城市的建设和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五、结论与展望和谐发展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推动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发展。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

论文设计题目: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生:凤班级-学号:0572014年 5 月可修编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摘要:本文以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对象,从儒家天人合一论是否同于现在的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论述。

通过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等传统文化研究,本着实事的态度加以认真地解读与诠释,历史与辩证地分析,使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在新的时代得以弘扬与发展。

关键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启示Abstract: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s an object, whether from the Confucian Heaven now with peopl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Confucian thought of Heaven, b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rough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such as man and nature, take a realistic approach to be carefully interpreted and interpretation, historical and dialectical analysis, so that the values of Heaven in the new era to promote and develop.Key word:Oneness of heaven and man Man and NatureHarmonious DevelopmentRevelation1、古代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可修编从历史上看,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先、西汉初年和宋明时期。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孙金龙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重大成就、重大变革,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战略部署。

这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

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准确理解把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意义和重点任务,坚决抓好贯彻落实。

充分认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意义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的继承和创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涵,对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绿色根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我国作为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高消耗、高污染的模式是行不通的,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可承受。

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是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超越。

(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望值更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更低,成为这一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

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

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

土木工程学院研1402 王万敏 142081400046论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摘要:生态自然观是继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之后的一种全新的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提出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它的当代价值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

1、前言1.1当代生态环境状况工业革命的开始,打破了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农业文明体系,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近三百年来它所创造的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维系着几十亿人的生存和发展。

然而工业文明在迅速扩张自己势力范围和人工营造物质环境的同时,也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生态系统,给自然、社会和人的存在造成灾难性后果。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就是其直接表现,特别在近二、三十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水资源状况恶化、土壤资源退化、全球森林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毒害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等八大问题,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1.2生态自然观的诞生及其定义从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生态自然观的诞生根源可以归结为“生态危机”。

这种生态危机又集中表现在以上所述的八大环境问题。

这些“生态危机”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使得当代人类不断的对其进行反思,与此同时,随着生态科学的进步与完善,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生态自然观的确立。

为了避免重蹈历史灾难,人类呼唤新文明,呼唤一种取代传统工业文明的新的生态工业文明,它将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更大的和谐。

因而提出了生态自然观,它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是解决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矛盾冲突的基本模式,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必要的哲学依据。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自然,就是通常所说的生态环境,即围绕人类的外部空间,包括人类以外的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无生命的要素、对象,以及人类自身创造的对象,诸如空气、阳光、水、土壤、矿藏、森林、草原、名胜古迹、堤坝、林带、道路等等。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指人及其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持互不损害、协调共处的状态。

从基本要素来看,就是要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进一步说就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其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经济发展应该与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相协调,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利用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发展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的背景和意义纵观古今,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

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也是不断改变着的,总的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在人类的早期,人们凭借着简单的知识,产生了一些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朴素认识,由于改造自然的能力相当弱,人类更多的表现为与自然的适应关系,远古人基于对自然界的神秘感,体悟到的是人与自然的交互感应关系。

例如,我国先秦时期《周易》中有‚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的提法;老子也曾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到了汉代,董仲舒则信奉‚天人感应‛。

可以说,在古代,由于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局限性,逐渐形成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这种观念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自然都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合一。

西方到了中世纪,神超越了人与自然。

文艺复兴的人本主义肯定了人的地位和价值,人逐渐从人与自然一体的状态中独立出来,成为自然界的认识者和改造者,自然则从与人相融的状况中分离出去,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西方文艺复兴使人从神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同时也形成了人与自然割裂的机械论自然观。

论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

论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

论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摘要:在大力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对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进行深的思考。

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命题【1】。

我们以往接受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论断——人定胜天。

人对生产力的共识——战胜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就是一个证明。

但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这样的共识并不是我们人类的最佳理念。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以往人与自然关系及其主导下的思维和行为重新作一审视。

那么,人与自然关系究竟如何定位,我们应从人类和各国的历史和实践中得到启示【2】。

以下就针对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做以下简要分析分析。

关键词: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命题,应是二元论,而不是一元论。

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能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历史告诉我们,现实与我们的认识并不一致。

因为坚持以人为本的一元论是人类以主人自居的主人论,其结果就是把自然当作奴役的对象,把自然看作无生命状态的客观实体。

以人为本一元论的先进性是相对于以物为本而提出的的命题,但是,并不是说以人为本的一元论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最好证明。

以自然为本,并不是说人类就是面对自然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也就是客观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有所作为。

因为客观规律是改变不了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提倡并遵从以为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二元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者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必须是坚持以自然为本。

否则,其结果就是自然对人类社会无穷无尽的无情报复,一直到毁灭人类自身为止。

二、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命题,是伙伴是朋友,而不是主人或仆人。

以主人自居,仆人自居,还是以伙伴相处,朋友相处,是确立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又一个基本课题。

人类自有文明以来,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停留在不是主人就是仆人这样的一个层面,始终没有超出这个层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世界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世界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及其对构
建和谐世界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是指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种和谐的理解,认为万物皆有相互联系,彼此之间存在着和谐的关系。

和合思想认为,人类要追求的是内外和谐,即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

和合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和合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教导人们尊重自然、团结协作、爱护他人。

在当今社会,和合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世界发展的不断深入,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气候变化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类要想构建和谐世界,就必须摒弃贪婪、极端主义等不和谐的思想,而是要学会尊重自然、团结协作、爱护他人,从而达到内外和谐。

和合思想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它对于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提醒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提醒我们,要想构建和谐世界,就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之上。

这意味着,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同时也要团结协作、爱护他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达到内外和谐,构建和谐世界。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是一种珍贵的思想财富,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对于构建和谐世界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和合思想,并将其作为我们追求内外和谐的指南。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意义一、引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我们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关系网络。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加速推进,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严重威胁到地球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环境。

因此,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生态平衡的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的关键。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人类的活动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时,就能保持生态平衡。

反之,过度的开发和破坏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引发各种生态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等。

因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于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然而,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以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意味着在经济发展中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形成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保障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还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生态产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四、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载体。

不同的文化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观和生态智慧,这些观念和智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可以促进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分享彼此的生态智慧和环保经验。

这不仅能够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还有助于形成共同的环保意识和行动,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五、社会和谐的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人类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提供的物质基础和生态环境的服务功能。

当人类活动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时,就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哲学理论,具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本性等和谐统一的多重意蕴。

“天人合一”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推动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观念出现的甚早。

《易经》中有:“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

”是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表述。

最先阐述这一思想的是庄子,《庄子·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

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

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

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强调的是天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自然和谐关系,倡导把人看做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在实践中达到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性、权利与义务、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仍是我们今天可以借鉴的重要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个人修养、传承中华文明精髓,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浅析人与自然和谐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摘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科学发展观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人与自然日益尖锐的矛盾的一次伟大的思想革命。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之一, 当前,人类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出现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如大气污染、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做到正确地认识自然、科学地利用自然和有效地保护自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这才从根本上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具有重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与自然科学发展观和谐相处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已经成为上下共识,中国这些年取得的成就更深刻验证了这一点。

但同时但同时人与自然矛盾的激化也日渐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命。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最庞大的人口,进行着最空前的经济建设,以最快的速度消耗着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面临着最突出的人与自然的矛盾。

因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符合国情、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胡锦涛同志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讲话中,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

可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符合国情、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一、传统发展观是激化人与自然矛盾的重要原因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因此人类的发展观是否正确,将直接关系到发展的方向、人们走什么发展道路,也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与环境间的互动关系。

传统发展观是一种狭隘的发展观,它虽然明确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大方向,但却单纯以经济增长为追求的价值目标把经济、社会与环境间不可分离的互动发展简单归为经济发展。

它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只关注如何发展得更快,而忽视了“我们发展为了什么”、“怎样发展在是好的发展”。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及其现实意义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及其现实意义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及其现实意义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努力建立和谐的关系。

然而,近几年来,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日趋严重,导致许多自然现象的异常频繁出现。

从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损,雪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到沙漠化和森林砍伐,各种自然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和自然的和解显得更加重要。

和自然的和解不仅贴近自然本身,更重要的是,伴随着环境的改善,人类的生活也可以得到改善。

例如,实施节能减排,可以减少污染,通过限制森林砍伐,可以减少降雨枯竭,降低受灾风险,同时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使原来脆弱的自然环境重新繁荣起来。

此外,实施和自然的和解也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大自然中各种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

只有通过建立和谐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大自然的价值,保障人类的社会和经济福祉。

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解对于社会的发展福祉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需要为全球气候变暖制定法规,实施节能减排,限制森林砍伐,减少污染,激发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工作,以建立和谐人与自然关系,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哲学理论,具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本性等与谐统一的多重意蕴。

“天人合一”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推动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观念出现的甚早。

《易经》中有:“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

”就是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表述。

最先阐述这一思想的就是庄子,《庄子·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就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就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就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就是主宰人、特别就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就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

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就是“自然”的代表。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就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就是大天地,人则就是一个小天地。

二就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

就是说人与自然在本质上就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与谐。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

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强调的就是天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自然与谐关系,倡导把人瞧做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在实践中达到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性、权利与义务、个体与社会的与谐统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仍就是我们今天可以借鉴的重要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提高个人修养、传承中华文明精髓,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摘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人类数千年历史智慧的结晶和理想境界追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客观需要。

本文从现阶段我国的环境质量状况,以及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渐进认识过程,对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进行思考和论述,以期实现人与现实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环境质量,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当今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关系到人类进一步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全社会急需研究的重大问题。

单就对我国而言,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为主要任务,长期粗放型经济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十分严重,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恶化的矛盾十分激烈,例如近年来困扰全国的雾霾问题。

但是,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所有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都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中国梦的实现更加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作为物质基础,遭到破坏的自然环境会使实现中国梦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从谈起。

因此,在这严峻形势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探求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途径,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环境质量令人堪忧从时间角度纵向的来看,改革开发以来的三十多年,我国在经济社会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环保的理念也在与时俱进地发生着改变,相应的环保法律法规与措施也相继提出和落实。

如1992 年,我国政府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与发展报告》中,报告了我国关于环境与发展的主要对策,其中包括“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开展国土开发整治、制定并实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实施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之中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立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核心的环境保护战略、坚持以强化管理为中心的环保工作方针和发展环境科学技术与国民环境教育” 。

这一系列实施至今,一些突出的环境问题已经有所缓解,局部地区环境得到改善。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Vo 1 . 2 7 No . 2
F e b . 2 0 1 4
论《 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及其现实意义
张繇 曦 ,李 昌英
( 中南 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武汉 ,4 3 0 0 7 4 ) [ 摘 要] 《 1 8 4 4 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包含 丰富的人与 自然关 系的思想 ,具体 可归结为三个层面 。而其 中劳动实践是
( 二) 人 与 自然 相 互 作 用 的 观 点
论述 , 总结来看 分为三种观点 : 人与 自然地位关系 的观 点 、 人 与 自然相互作用 的观点 、 人与 自然 如何 和解 的观点 。这三种 观点具体 阐述 如下 :
( 一) 人 与 自然 地位 关 系 的观 点
马克思批评 了费尔巴哈这种把 自然 当作人类感 觉 、 直 观
[ 文献标识码 ] A
[ 中图分类号 ] A 8 l
[ 作者简介 ] 张繇曦 ( 1 9 9 0 一 ) ,女,硕 士研 究生,研 究方向为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经典著作解读 。
马克思在 { 1 8 4 4 年 经济学哲 学手稿》 ( 以下简称 《 手稿 》 ) 中没有用完整 的章节 系统 阐述 人与 自然 的关系 , 然而透过异
“ 物质第一性 , 意识第二性 ” 对人与 自然 的地位做 了一个初步 的阐述 , 然 而如何具 体地看待人与 自然 的地位 呢?马克思在 { T - 稿》 中说 道“ 从理论领域 来说 , 植物 、 动物、 石头、 空气 、 光 等等 , 一方 面作 为 自然科 学的对象 , 一方 面作为艺术 的对象 , 都 是人 的意识 的一部 分 , 是人 的精 神 的无 机界 , 是人必须 事 先 进行加工 以便 享用和 消化 的精 神食粮 。 ” Ⅲ 。 可见 , 马克 思

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当代启示

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当代启示

社会文化探析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当代启示郝万喜1、2【摘 要】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以其辩证的方法和前瞻的眼光阐明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

随着人类改造自然力量的不断增强,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新时期,重新学习恩格斯的自然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恩格斯 人与自然 当代启示一、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恩格斯十分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

关于这一问题的论述,集中体现在他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恩格斯指出入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1]离开自然人类就无法生存。

在这里,恩格斯不仅说明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还说明自从有了人,便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自然对于人的这种母体性无疑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逻辑起点,也是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前提。

(2)人与自然是依赖与能动的辩证统一。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

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都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因而要尊重和服从自然规律。

“日尔曼民族移人时期的德意志‘自然界’,现在只剩下很少很少了。

地球的表面、气候、植物界、动物界以及人类本身都不断地变化,而且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的活动。

可是德意志自然界在这个时期中没有人的干预而发生的变化,实在是微乎其微的”。

(3)人类变革自然引起后果的多元性。

恩格斯指出,我们在变革自然时,不仅要重视它的短期效果,更要重视其长期后果。

他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4)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一两者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

任何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行为都将遭到自然无情的报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研究的现实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研究的现实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研究的现实意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研究,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它的现实意义在于,为中国及其他国家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核心理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这一理念的实现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制定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同时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推动绿色发展。

企业需要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绿色供应链建设。

公众需要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推动绿色生活方式。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例如,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2019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了15.3%。

同时,中国也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推动绿色发展。

这些成果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可行的,也是符合时代潮流的。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研究对其他国家也具有借鉴意义。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各国都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实践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中国也可以与其他国家开展环保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总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研究,为中国及其他国家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和发展,为人类的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实意义摘要:人类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许多引人深思的历史问题。

而核灾难就是最为残酷的问题之一。

本文通过实际的案例来展现自然辩证法中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实意义。

并在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阐述了现今对于修复人与自然关系的手段方式。

关键字: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自然辩证法核灾难1986年4月26日当地时间1点24分,前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原本以列宁的名字来命名)4号反应堆发生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大约有1650平方千米的土地被辐射。

后续的爆炸引发了大火并散发出大量高辐射物质到大气层中,涵盖了大面积区域。

这次灾难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广岛原子弹的400倍以上。

事故导致30人当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的长期影响而致命或患的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

绿色和平组织称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危害被低估10倍,专家称消除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后遗症需800年,而反应堆核心下放的辐射自然分化要几百万年。

20年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造成致癌死亡人数约为9.3万人左右。

27万人因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患上癌症,其中致死9.3万人。

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前苏联立即疏散了11万多人,随后数年,又从污染严重地区搬迁了23万人,前后共疏散34万余人。

建立在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研究成果上的报告说,全球共有20亿人口受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

相类似的灾难还有1979年3月28日美国三英里岛核事故以及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日本地震福岛核泄漏。

核电站的产生与发明本身是为了使得人类社会更加迅速的发展,在依靠能源发展的人类文明中,核能是具有突破意义的。

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并没有与自然界发展相一致,在人类发展的疏忽中导致自然生态的破坏,最后还是以灾难的形式反射在人类的身上。

在以上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对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经久不衰且具有强大现实意义的。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基本内容1首先,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是人对自然的依赖性。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时候 ,首先运用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 ,从哲学高度对人类的起源、人的自然属性进行科学的概括 ,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人对自然的依赖性。

马克思说 :那些“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 ,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

恩格斯也说 :“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界 ,绝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 ,决不象站在自然之外的人似的 , 相反地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之中的……”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类不仅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而且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基于这样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 :人离不开自然界 ,要靠自然界生活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

这就明确了人与自然关系上人对自然的依赖性。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以此为出发点 ,揭示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

1李慧勤,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与当代价值[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3其次,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的中介是劳动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与自然的关系的。

马克思恩格斯进而研究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及其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实现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就是人类的劳动 ,人是通过劳动和人周围的自然发生关系的;人类通过生产劳动不断的改造自然 ,支配自然。

从而创造了一个“人化的自然界”。

而人类在运用工具改造自然界的劳动过程中也不断改变和推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状况。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人类与自然界环境之间 ,通过物质能量的转变 ,表现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 ,是人以自然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 ,就是说 ,自己能改变物质的形态”。

第三,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形式的社会性 :人与人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继而又分析了人与社会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指出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背后 ,其实隐藏着深刻的人与人的关系。

这是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互动共生的。

而后者又始终是主要矛盾。

这就明确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社会性。

自然界除了以其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必要前提外 ,还对人类社会有巨大的制约作用。

表现为 :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加速或者延缓作用 ,丰富的自然资源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地理区位对社会的综合生产生活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对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具有选择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类的生产方式和各种技术发明和创造 ,都是为了更高的开发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结果。

但是 ,自然演化过程一般说来是缓慢的 ,而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却是快速的 ,人类活动所引起的自然变化往往超过自身演化的承受力 ,从而导致自然的迅速蜕变。

上述人与自然的关系表明 ,人类在其中扮演双重角色 ,既是自然之子 ,又是自然界的主体 ,当然也是人与自然对立与矛盾的始俑作者。

人类作为“类存在物”,在改造和占有自然的过程中 ,即人们在从事生产劳动过程中 ,又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这两对矛盾中 ,人与人的矛盾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恩格斯也告诫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恩格斯说的“报复”,其实就是指人类的行为违背自然界发展规律而遭到了自然界的惩罚。

“每一次胜利的最初确实起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

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

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今天的事实有力佐证了恩格斯的重要观点。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停留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中介和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上 ,也为我们提出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解决之道 ,并把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确立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最高价值目标 ,并围绕这个目标提出了人类必须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要立足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去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首先应从调整、改善人与人的关系着手 ;必须“对我们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 ,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不可能科学地解决人与自然的冲突对立 ,只有变革社会制度 ,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才能达到“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 ,人类才能真正地脱离动物界 ,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地实现和谐相处、共存共荣。

这就从社会制度的运行层面揭示了解决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途径 ,为我们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提供了宏观的理论基础(二 )重塑人与自然关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2人与自然矛盾深化的深层次原因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错位。

长久以来, 人类始终以自我为中心,走人类中心主义的路线。

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内在价值, 其他存在物都无内在价值,只有工具价值。

近代以来由于科技快速进步,这种人类中心主义走向了极端, 对自然的危害日益明显。

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巢臼, 是重塑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

如何能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呢? 首先应重新审视人类能力。

从生物学意义上讲, 自然界的进化使人具备了彻底认识自然的物质器官---人脑。

但问题是:第一,人脑只有超越时间才能做到穷尽真理,现实中的人总是很无知的, 能力总是有限的。

第二,人类无法超越时间, 因为人类在时间中产生,它总是会灭亡, 是有限的。

而大自然是无限的,以有限去认识无限怎么可能呢? 因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 人认识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

其次,要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作用。

人们对科技作用认识的片面性加剧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传播。

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是伴随着科技快速发展从而推动生产能力的巨大提高而来的。

但我们决不能把环境恶化完全归罪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中性的,它既可以给人类带来幸福, 也可以给人来带来灾难,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科技同样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人与自然和谐之路必须以科技作为手段,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尽可能去预测科技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使科技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人类。

人类不要试图去主宰自然, 而应转变观念, 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 以正确态度对待科学技术, 把价值观由只关注人转向全面考虑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合理地在自然承载范围内改造自然, 这样才能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误区,保持人与自然间动态平衡。

(三)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 就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传统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获得尽量多的物质财富,认为人类所有对自然的改造都是合理的,认为人类对自然的变革是不受限制的,认为物质生产发展的速度越快越好。

而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的关系,当代人不仅要谋求自己这一代人的发展, 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可持续发展不是放弃发展,而是放弃不合理发展;不是消极地抵制发展, 而是合理、协调、有效发展。

它是全人类谋求发展的唯一正确途径。

现代经济发展中渗透了太多功利主义思潮, 忽视了经济发展的人文境界、人文精神, 严重阻碍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这里有两点不得不提,一是对 GDP数量增长的盲目追求,它成为考核各级政府政绩的重要标准。

但 GDP也有其缺陷, 它只计算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增加值, 而不考虑是用什么方式取得的和为此而付出的资源、环境和社会成本等代价,也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质量。

所以盲目追求 GDP发展势必会造成一些严重的社会后果,如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等。

二是消费及生活方式的不合理。

多年来我们强调刺激消费, 而对合理引导消费和生活方式则做的比较少, 造成不小的负效应,危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如挥霍性消费、超豪华型消费越来越多, 不仅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还产生了大量生活垃圾。

由此还助涨了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风气, 造成恶性循环,必然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阻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毋庸置疑,当今的经济发展还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时代的发2王国成,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及其现实意义[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4展要求经济的发展必须上升到人文境界,大力倡导人文精神, 这样才能真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