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诫子

合集下载

《周公诫子》原文注释及翻译

《周公诫子》原文注释及翻译

《周公诫子》原文注释及翻译《周公诫子》原文注释及翻译《周公诫子》:中国著名的古训。

选自《韩诗外传》。

说的是周公告诫儿子立国的道理。

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言文《周公诫子》原文注释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原文】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注释】恭:肃敬,谦逊有礼.荣:荣华显贵.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尊盛:位高势盛.卑:低下。

贵:地位显要。

畏:同“威”,威严。

聪明:指明察事理.睿智:聪慧,明智.愚:愚拙,不巧伪.哲:明智,聪明.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由:奉行,遵从.慎:谨慎,慎重.【翻译】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

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

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我听说,道德品行宽容,并用谦逊的品行来保有它的人,必会得到荣耀;封地辽阔,并凭借行为约束而有节制来保有它的人,他的封地必定安定;官职显赫,并用谦卑来保有它的人,必定高贵;人口众多、队伍强大,并用威严来统御它的人,必定会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见识广博,并用浅陋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拥有这些品德。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拓展阅读:周公诫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拓展阅读:周公诫子

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1.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非学无以广.才()悲守穷庐.()又相.天子()2.这篇短文是告诫子孙的文章,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参考答案1.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扩展屋子辅佐2.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3.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作者介绍】《周公诫子》选自《韩诗外传》。

韩婴,约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30年,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

燕(治今北京)人西汉文、景、武三帝时为官,文帝时任博士,景帝时官至常山太傅,后人又称他韩太傅。

韩婴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学者,他讲学授徒写成很多著作,其中有《韩故》、《韩诗内传》、《韩诗外传》、《韩说》等。

韩婴讲授、注释《内经》有许多独到之处,世称"韩诗",与辕固生的"齐诗"、申培的"鲁诗"并称"三家诗"。

韩婴还对《易经》很有研究,做过很多注释,著有《周易传韩氏三篇》,但未能流传于世。

周公诫子注释及原文

周公诫子注释及原文

周公诫子注释及原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周公诫子注释及原文作者陈师道因家境贫寒,无力养活妻儿。

周公诫子告诫儿子的道理

周公诫子告诫儿子的道理

周公诫子告诫儿子的道理
《周公诫子》讲的是周公告诫儿子立国的道理。

《周公诫子》是中国著名的古训。

选自《韩诗外传》,意思是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周公诫子》以“握发吐哺”形容君王为国礼贤下士,殷切求才;以六种“谦才”强调谦虚谨慎是理天下、成大业的第一要素。

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得出要重视人才的结论。

周公诫子的观点是“子勿以鲁国骄士”,也就是要儿子做到礼贤下士,并且指出自己辅政“握发吐哺”,做到了礼贤下士。

古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刘备的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方能建立蜀国等等。

我们不难看出,古代明君都是能做到礼贤下士的,骄士多是昏庸之君。

所以现在的领导者,更应该礼贤下士,只有尊重人才,善待人才,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

周公诫子的译文

周公诫子的译文

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

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

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我听说,道德品行宽容,并用谦逊的品行来保有它的人,必会得到荣耀;封地辽阔,并凭借行为约束而有节制来保有它的人,他的封地必定安定;官职显赫,并用谦卑来保有它的人,必定高贵;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并用威严来统御它的人,必定会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见识广博,并用浅陋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拥有这些品德。

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

(你)能不谨慎吗?”。

周公戒子翻译

周公戒子翻译

周公戒子翻译周公诫子韩婴〔先秦〕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译文及注释译文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

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

可是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我听说,品行高尚仍常怀恭敬之心的人,必享荣耀;封地辽阔,物产丰富,仍能保持勤俭的人,他的生活必定安定;官职位高势盛,仍然保持谦卑的人,是真正高贵的人;人口众多、军队强大,仍能常怀敬畏之心,防备外患的人,必是胜利的人;自身聪慧、明智但仍觉得自己愚笨的人,是富有哲思的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但仍觉得自己见识浅陋的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奉行尊崇这些品德。

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

(你)能不慎重吗?”注释诫:告诫,警告劝诫。

(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相:辅佐。

德行:道德品行。

宽裕:宽大,宽容。

守:保持。

恭:肃敬,谦逊有礼。

荣:荣华显贵。

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

尊盛:位高势盛。

聪明:指明察事理。

睿智:聪慧,明智。

愚:愚拙,不巧伪。

哲:明智,聪明。

由:奉行,遵从。

慎:谨慎,慎重。

《周公诫子》原文与译文

《周公诫子》原文与译文

《周公诫子》原文与译文
原文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子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富有,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漠,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惠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失慎欤?“
译文
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下劣的了.可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我听说,用崇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撙节来保有广漠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著的官职,这就是崇高;用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蠢来保有聪惠睿智,就是明智;用浮浅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惠.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贵为君王,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谦虚谨慎吗?“
1/ 1。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27《周公诫子》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27《周公诫子》

胜利;用愚笨的办法来保有聪明睿智,就 ⑦尊盛:位高势盛。
是明智;用浅陋的方式来保有渊博,是一 种聪明。
⑧聪明:指明察事理。
⑨睿智:聪慧、明智。
8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 富有四海,由①此德也。不谦而失天 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 慎②欤③?” 译文:这六点,都是谦逊的美德。
那尊贵的是天子,拥有全国,遵循
12
周公诫子
论点: 勿骄

正面--- -自身体会 承
圣言相劝
论据
谦德结果
反面-----桀纣亡身 转
结论: 慎

13
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对自己的一 切敝帚自珍的成见,只要看出同真理冲突,都 愿意放弃。
——斯宾塞
14
10
2.如何理解“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 也”? 答案:该句是在前面进行了正面论述之后又从反面阐说 的,这样使文章内容更加严谨,且前面是详写,这里是 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 3.周公为什么要诫子? 答案:周公为了让儿子到鲁国不怠慢人才。
11
4.你认为文中提到的六种“谦德”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这六种“谦德”,对现在仍有借鉴意义:一个人尊重别人, 宽以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国家再富有,仍需提倡勤俭 节约,这样的国家才会更发达,局面才能更安定。如果一个人身居 要职,仍要有谦虚的美德,不能认为自己高高在上,这才是真正的 高贵。一个国家,科技发达,兵强马壮,别国才不敢侵犯,自己就 会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学识渊博,聪明睿智,但仍要虚心,学习 别人的长处,不可狂妄自满,骄傲自大,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①德行:道德品行。 ②宽裕:宽大,宽容 ③守:保持。
译文: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 ④恭:肃敬,谦逊有礼。

周公诫子文言文翻译赏析

周公诫子文言文翻译赏析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称意。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思而后行。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噫!为人父者,必以正道传之;为人师者,必以正道教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翻译如下:君子的行为,应该以静来修养自己,以俭朴来培养品德。

不淡泊无以明志,不宁静无以致远。

学习必须静心,才能必须学习,不学习无法拓宽才能,没有志向无法成就学业。

放纵懒散就无法激发精神,冒险急躁就无法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飞逝,意志随日子消磨,最终枯萎衰落,大多都不如意。

慎终如始,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

为人处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三思而后行动。

我每天反省自己:为人处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唉!作为父亲,必须以正道传授给子女;作为老师,必须以正道教育学生。

自身品行端正,不用命令也能行事;自身品行不正,即使命令也不会遵从。

赏析:周公诫子,是周公旦写给儿子的一篇家训。

全文以“静”、“俭”、“学”、“志”为核心,阐述了君子修身养性的道理,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教育意义。

首先,周公强调“静以修身”,认为君子应该以静心为基础,通过修身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这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内圣外王”的思想,即先修内功,再治国平天下。

其次,周公提倡“俭以养德”,认为君子应该过简朴的生活,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这种思想与儒家“仁爱”、“礼义”等观念相契合,强调君子应该以道德修养为重,而不是追求物质享受。

再次,周公强调“学”和“志”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必须静心,才能拓宽才能;有志向才能成就学业。

这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静心专注,同时树立远大的志向,才能取得成功。

此外,周公还告诫人们要慎终如始,珍惜时光,勤奋努力。

周公诫子的翻译

周公诫子的翻译

周公诫子的翻译
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活儿子伯封。

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我是文王活儿子,武王活弟弟,成王活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活重任,我在天下活地位也不算轻活了。

可是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活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我听说,品行高尚仍常怀恭敬之心活人,必享荣耀;封地辽阔,物产丰富,仍能保持勤俭活人,他活生活必定安定;官职位高势盛,仍然保持谦卑活人,是真正高贵活人;人口众多、军队强大,仍能常怀敬畏之心,防备外患活人,必是胜利活人;自身聪慧、明智但仍觉得自己愚笨活人,是富有哲思活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但仍觉得自己见告浅陋活人,是一个有智慧活人。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活美德。

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奉行尊崇这些品德。

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活人,桀、纣就是这样。

(你)能不慎重吗?。

周公诫子书原文及翻译

周公诫子书原文及翻译

周公诫子书原文及翻译早年读刘勰的《文心雕龙》,特别注意到他写的一段文字:梦孔子。

当时觉得他这样写,不仅是为了景仰孔子,同时也是在编造一种善意的谎言,通过步孔子梦周公的后尘来抬高自己著作的身价。

看来,这个推测未必有什么道理。

说起来真是奇怪,很早就想着要写一篇纪念周老校长的文字,只是苦于不知从何下笔,一拖竟不知拖了多少年。

前一些时候,我突然梦见了周公――周立新老校长。

我这样写,并不是为了模仿刘彦和,确实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原因。

梦周公,忆周公,写周公,所以有了这一篇文字。

那一天,折腾了大半夜也没有睡好,快到天亮时,迷迷糊糊地发现一个老人向我走来,定睛一看,原来是周老校长。

只见他依然笑呵呵地对我说:怎么了,不是一直想着要写写我吗?我说:是啊,到现在还不知道从哪儿下笔呢。

他说:这有何难?就从我们第一次认识的时候写起嘛。

“哪个第一次?”我问他。

“还能哪个?就是1964年秋天呗。

”噢,我知道了。

那是(9月1日)新生开学的一天,我们一个个背着书包,怀着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去报到。

刚走进校门,大家不约而同地看到一个人,个头不高,脑门宽阔,衣着朴素而整洁,腰板挺直地站在那儿,笑眯眯地看着我们一个个走进校园里来。

我们一般做学生的都不认识他,其中也有认识的,就小声说:这是周校长。

大家一听是周校长,就神情紧张,匆匆而过。

他站在校门内干什么?难道是迎接新生?哪里可能。

后来大家才得知,这是他做校长的老习惯,每逢新生开学,就那么在校门内一站,观看入学的新生,一方面是初步认认面孔,另一方面也想观察观察“动静”。

那时候,我所上的裴刘初级中学规模很小,新生就一个班级,50号人,那么几个新面孔在他眼前晃一晃,虽然对不上号,也能认个八九不离十。

我走到他面前,连忙敬礼,怯生生地叫了一声:“校长好!”他笑眯眯地说:“蛮懂礼貌的嘛!”问了我姓名,就挥挥手让我赶快去报名登记。

其实,我之所以对这位周老校长格外有礼,不仅因为我是认识他的不多的新生中的一个,而且还因为我认识他有一个不太寻常的经历。

《周公诫子》和诸葛亮《诫子书》比较阅读附答案、翻译

《周公诫子》和诸葛亮《诫子书》比较阅读附答案、翻译

《周公诫子》和诸葛亮《诫子书》比较阅读附答案、翻译《周公诫子》和诸葛亮《诫子书》比较阅读附答案、翻译(甲)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乙)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非淡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④。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漫⑤则不能励精⑥,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⑦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注】①行:操行。

②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③淡泊:清静寡欲,没有奢望。

④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

⑤淫漫:荒淫,怠惰。

⑥励精:振奋精神。

⑦意:意志。

⑧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试题】1.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非学无以广才()悲守穷庐()又相天子()2.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吾于天下亦不轻矣()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夫君子之行()险躁则不能冶性()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

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5.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参考答案:【参考答案】(甲)周公诫子1.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扩展屋子辅佐2. 在因为放在句首作发语词,无实意就3.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4.(1)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周公告诫成王的语录

周公告诫成王的语录

周公告诫成王的语录《周公诫子》原文及译文原文: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子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译文: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

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

可是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我听说,用肃敬保持道德品行宽大宽容的人,就可以荣华富贵;封地辽阔,并凭借行为约束而有节制来保有它的人,他的封地必定安定;官职位高势盛,并用谦卑来保有它的人,地位显要;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并用威严来统御它的人,必定会胜利;用愚拙来保有明察事理的聪慧、明智的,就是明智,聪明;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并用浅陋浅显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奉行尊崇这些品德。

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

(你)能不慎重吗?”图片关于周公: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代第一位周公。

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

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

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

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

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公诫子译文

周公诫子译文

周公诫子译文周公诫子译文 1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子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译文: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

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

可是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我听说,用肃敬保持道德品行宽大宽容的人,就可以荣华富贵;封地辽阔,并凭借行为约束而有节制来保有它的人,他的封地必定安定;官职位高势盛,并用谦卑来保有它的人,地位显要;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并用威严来统御它的人,必定会胜利;用愚拙来保有明察事理的聪慧、明智的,就是明智,聪明;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并用浅陋浅显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奉行尊崇这些品德。

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

(你)能不慎重吗?”关于周公:周公简介从本文人物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周公是一个懂得如何守业,能做到礼贤下士,大智若愚;对晚辈能够进行谆谆教导的一个长者形。

周公: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代第一位周公。

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

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

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

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

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公诫子》和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翻译

《周公诫子》和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翻译

《周公诫子》和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翻译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乙)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非淡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④。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漫⑤则不能励精⑥,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⑦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注】①行:操行。

②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③淡泊:清静寡欲,没有奢望。

④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

⑤淫漫:荒淫,怠惰。

⑥励精:振奋精神。

⑦意:意志。

⑧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试题】1.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非学无以广才()悲守穷庐()又相天子()2.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吾于天下亦不轻矣()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夫君子之行()险躁则不能冶性()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

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5.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参考答案】(甲)周公诫子1.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扩展屋子辅佐2.在因为放在句首作发语词,无实意就3.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4.(1)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2)(如果)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周公诫子文言文意思解释

周公诫子文言文意思解释

周公诫子文言文意思解释
周公诫子是一篇古代的文言文,主要是讲述父母教育子女的重要性和方法。

以下是其内容的意思解释:
1. 天之道,捷径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的规律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2. 人之道,难也。

:相对于天之道,人的行为规范比较复杂,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

3. 有教无类:无论贵贱、贫富,父母都应该对子女一视同仁地给予教育。

4. 有闲则学,无闲时亦求其有闲:意思是,有空的时候要学习,没有空的时候也要创造条件来学习。

5. 不学则不知,不知则不行:如果不学习,就不会了解知识,不了解知识就无法行动。

6.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人必须要有强烈的意志和毅力,因为他们的责任重大,路程遥远。

7. 临事而惧,不义之财,三年而得:如果在关键时刻胆怯,那么就会失去正义,三年后也许会因为自己的错误得到财富,但是这是不义之财,不应该得到。

8. 临事而勇,不惜身命,万全之策,一年而成功:如果在关键时刻勇敢,甚至不惜生命,那么就会采取最完美的策略,一年就能成功。

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和了解是不如
喜欢和享受的,喜欢和享受也不如热爱和投入的。

10. 子不语怪力乱神:这是告诫年轻人不要迷信神秘的力量和神话。

总之,周公诫子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和教育意义的文章,建议大家多读多思考,将其中的精华应用到生活中。

《周公诫子》文章之译文

《周公诫子》文章之译文

《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注释】恭:肃敬,谦逊有礼。

荣:荣华显贵。

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

尊盛:位高势盛。

卑:低下。

贵:地位显要。

畏:同“威”,威严。

聪明:指明察事理。

睿智:聪慧,明智。

愚:愚拙,不巧伪。

哲:明智,聪明。

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由:奉行,遵从。

慎:谨慎,慎重。

译文: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

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

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我听说,道德品行宽容,并用谦逊的品行来保有它的人,必会得到荣耀;封地辽阔,并凭借行为约束而有节制来保有它的人,他的封地必定安定;官职显赫,并用谦卑来保有它的人,必定高贵;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并用威严来统御它的人,必定会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见识广博,并用浅陋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拥有这些品德。

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

(你)能不谨慎吗?”。

周公诫子翻译文言文翻译

周公诫子翻译文言文翻译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

周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尊称为“元圣”。

周公诫子是一篇著名的古代文献,原文用文言文写成,以下是周公诫子的文言文翻译:吾闻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吾子生而有明德,吾甚嘉之。

然君子之行,非徒明德而已也。

吾恐子之不慎,有失君子之道。

是以教子以正,导子以善,使子成器。

吾子宜勉力从事,勤学好问,不骄不躁。

吾子知之,吾非以其言教子,以其行教子也。

子之行为,吾之望也。

吾子之学,宜博而约,宜大而雅。

博而约,所以能通;大而雅,所以能立。

吾子宜读《诗》、《书》、《礼》、《乐》,明于诗书,习于礼仪,知所进退。

吾子宜敬其事,慎其行,勿以小恶而大过,勿以小善而失道。

吾子宜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勿以人废言,勿以言废人。

吾子宜有恒心,勿以境遇之变而移志。

吾子宜有毅力,勿以困难之重而动摇。

吾子宜有勇气,勿以恐惧之心而退缩。

吾子宜有智慧,勿以俗见而蔽明。

吾子宜有远见,勿以眼前之利而忘身后。

吾子宜有胆识,勿以权势之重而屈服。

吾子宜有道德,勿以富贵而忘义。

吾子宜有仁爱,勿以权谋而害民。

吾子宜有忠诚,勿以私情而败公。

吾子宜有正直,勿以邪曲而误国。

吾子宜有谦逊,勿以才高而傲物。

吾子宜有慈爱,勿以年长而骄人。

吾子宜有忠诚,勿以权势而欺下。

吾子宜有谨慎,勿以粗心而误事。

吾子宜有勤勉,勿以安逸而废业。

吾子宜有毅力,勿以挫折而灰心。

吾子宜有远见,勿以眼前之利而忘身后。

吾子宜有胆识,勿以权势之重而屈服。

吾子宜有道德,勿以富贵而忘义。

吾子宜有仁爱,勿以权谋而害民。

吾子宜有忠诚,勿以私情而败公。

吾子宜有正直,勿以邪曲而误国。

吾子宜有谦逊,勿以才高而傲物。

吾子宜有慈爱,勿以年长而骄人。

吾子宜有忠诚,勿以权势而欺下。

吾子宜有谨慎,勿以粗心而误事。

吾子宜有勤勉,勿以安逸而废业。

吾子宜有毅力,勿以挫折而灰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公诫子》教案
常营镇第一中学李秋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韩婴及其《韩诗外传》的文学常识;并能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并能把握课文内容,领悟选文主旨,学习言简意赅的写法。

•情感价值观:从课文内容中受到教育,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材分析:
《周公诫子》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篇课文,该单元是一个古诗文单元,所选古诗文都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

《周公诫子》这篇课文中以“握发吐哺”来形容君王为国礼贤下士,殷切求才;并以六中“谦德”强调谦虚谨慎是理天下、成大业的第一要素.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到了九年级,已具备借助工具书阅读理解浅近文言文,并大致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和谐完美的统一。

对于本文,我主要采用诵读法,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引导,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分析方法。

学法上,我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准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有诵读法、圈点勾画法和讨论交流法。

媒体选择与运用:多媒体课件及有关周公的视频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难点:教学设计>文章的写法。

教学准备:引导学生多渠道搜集有关周公的故事及诗文,进而循此导入新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周公诫子
――韩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关于周公的视频导入对周公的介绍,引出课题。

周公”何许人也?
师归纳:周公,西周初政治家。

文王第四子,武王之弟,姓姬名旦,又称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

曾佐武王伐商,多次建功。

武王死,以成王年幼,由他摄理政事。

周公摄政七年,“握发吐哺”,呕心沥血。

曹操《短歌行》中诗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二、解题:诫:告诫,警告劝诫。

本文是周公教育儿子伯禽的一段内容,
三、了解韩婴,伯禽。

韩婴,西汉古今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燕(今北京)人。

选自《韩诗外传》,题目是编者加的。

本文是周公教育儿子伯禽的一段内容,诫:告诫,警告劝诫。

伯禽:姬姓,字伯禽。

周公长子,周代鲁国的始祖。

四、温故知新:(1)古代父母教育子女的典故有哪些?《岳母刺字》、《孟母三迁》、
《划荻教子》。

(2)上学期,我们学过的父母教育子女的文章你还记得吗?《一厘米》、《给儿子的信》、《给女儿的信》。

五、讲授新课:
1、出示学习目标:(略)见教学目标
2、自学指导一
听老师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请同学们借助书下注释自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并与同桌互查,
注意以下字音:
姬(jī)相(xiàng )天子吐哺(bǔ)嚼(jiáo )守以畏者(wēi)
睿( ruì)智桀(jié)纣(zhòu )欤(yú)
3、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边小声读课文,边对照书下注释练习翻译,同桌互助,画出
自己不理解的句子,6分钟后我们检测自学效果。

注意一下字意:
诫:告诫,警告劝诫。

(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骄:怠慢,轻视。

哺:口中含嚼的食物。

相:辅佐。

德行:道德品行。

宽裕:宽大,宽容。

守:保持。

恭:肃敬,谦逊有礼。

荣:荣华显贵。

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

尊盛:位高势盛。

聪明:指明察事理。

睿智:聪慧,明智。

愚:愚拙,不巧伪。

哲:明智,聪明。

由:奉行,遵从。

慎:谨慎,慎重。

博闻强记:见识广博,记忆力强。

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译文:周成王封周公的儿子伯禽去鲁国做国君。

周公告诫伯禽说:“你去吧,只是不要凭借鲁国国君的地位对有才能的人傲慢无礼。

我士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当今天子成王的叔父,又辅佐天子,我的地位在天下也不算低了。

然而,我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也要多次停下,为的是赶着去接待宾客,就这样,我仍然担心失掉天下的人才。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
译文:这六个方面,都是谦恭的美德。

最尊贵的天子,占有天下这样的富裕,遵守这六方面的美德。

不谦恭而失掉天下,连自身也遭到灭亡。

难道这还不应该警惕吗?
4、难点解析: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译文: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谦卑来保有显赫的官职,就能得到高贵;用警惕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

六、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并了解了周公这个人,还明白了他对儿子的期盼和严格要求,让我们知道了他是一个好父亲。

课下我们要继续练习多读课文,只有多读才能多解。

第二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周公解梦导入课文的分析。

二、自学指导三:合作探究
<1>、周公为什么诫子?诫子的背景是什么?
<2>、周公诫子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3>、文中哪句话体现了周公辅政时礼贤下士?
<4>、文段中通过反面事例论证具有“谦德”的语句是:
<5>、、“桀、纣是也。

”中的“是”意思是什么?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6>、“夫贵为天子,……桀、纣是也。

”这几句,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观点?
探究结果:
<1>.让儿子到鲁国谦虚谨慎,礼贤下士。

成王封伯禽于鲁.
<2>中心论点: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3>“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4>“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5>这样。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
<6>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论述了要谦逊谨慎的观点。

6、归纳主旨:
周公用自己握发吐哺、礼贤下士的事实告诫儿子:贵为君王,更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乃至精神内敛,重才不露,大智若愚。

7、写作借鉴:
<1>.本文说理逐层深入,给人不可置疑的感觉。

周公先陈述自己的情况,由此引出对儿子的劝诫,并从六方面层层深入论述了谨慎之必要。

这种写法值得同学们学习借鉴。

<2>、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3>、语言得体、恳切,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很有说服力。

8、人物评价:懂得如何守业,能做到礼贤下土,大智若愚,对晚辈能够进行谆谆教导。

9、成语积累:博闻强记贵为天子
10、教师寄语:握紧你的梦想
握紧你的梦想
用谦德将它启航
谦虚是浆,谨慎是帆
握紧信心的缆绳,
把握前进的方向,
扬帆起航,乘风破浪,
戒骄戒躁的美德
伴你一路成长
将谦虚谨慎化作无形的力量
任它萌芽
任它繁茂
任它生长
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
用浅陋来保有渊博深邃
用恭敬和谦卑来结识更多朋友
用警惕和节俭来保守属于自己的一
方蓝天
11、你认为文中提到的“六德”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这六种“谦德”,对现在仍有借鉴意义:一个人尊敬别人,宽以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国家再富有,仍需提倡勤俭节约,这样国家才会更发达,局面才能更安定;如果一个人身居要职,就仍要有一种谦虚的美德,不能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这才是真正的高贵;一个国家,科技发达,兵强马壮,别国才不敢侵犯,自己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学识渊博,聪明睿智,但仍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不可狂妄自满,骄傲自大,这才叫真正的聪明。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