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北京史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一代报人成舍我研究综述

一代报人成舍我研究综述

( 一 )透 过一份 报纸 见其 经营模 式
具体地分析成舍我是如何经营一份报纸的,可 以比较直 序幕 , 自此 ,研究成舍我 的重 点开始 向新 闻思想 、报业 经营 观 地 认 识 成 舍 我 的报 纸 经 营 模 式 。 和新 闻教育转移 ,而且 ,对成舍我个 人经 历的研 究也不仅仅 其中最具代 表性 的是 1 9 8 0  ̄1 9 8 1 持续发表在 《 新闻研究 停 留 在 表 面 的 对 事 实 的陈 述 上 ,深 入 地 分 析 人 物 , 出现 了对 资 料 》0 3期 的 《 世 界 日报 初 创 阶 段 ( 一 九 二 四年 至 一 九 二 七
的研究状况后 ,本文主要着眼于前人对于成舍我报业经营的 在 中 国知 识 资 源 总 库 ( C NKI )中 国期 刊 全 文 数 据库 ,对 研究 ,希望能够从 中找寻到为 当今的报业发展可借鉴的宝贵 “ 成舍我” 进行关键字检索 ,检索结果显示有 1 5 0条 ,其中期 经 验 。 刊类 资料 1 0 1条 ,硕博论文 1 8条 ,会议记录 6条 ,报纸类 1 1条,其他 1 4条 。根据所研究 的主题 ,将收集到 的文献进 行筛选 ,留下期刊类文献共 5 6篇 ,其中 1 9 8 0  ̄1 9 8 1年问共 有 6篇文献,均是出 自 《 新 闻研究资料》这本期刊上, 由曾 在 《 世界 日报 》工 作过 的贺逸丈、左 笑鸿、夏方推等人,根
成 舍 我 正 面积 极 的 评价 。 年) 》 ,作者是 曾在世界 日报工作过的贺逸丈、左笑鸿、夏方 目前 研 究 成 舍 我 的 专著 , 主 要 有 5本 , 马之骗主编 的 《 新 推等 ,具体详尽地分析 了成舍我创办 《 世界 日报》的过程 , 闻界三老兵 :曾虚 白・ 成舍 我・ 马星野奋斗历程》 、唐 志宏 主编 涵盖 了办报过程 中的细节 ,是研究 《 世界 日报》创办过程中

“百年回看五四运动——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人文论坛”综述

“百年回看五四运动——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人文论坛”综述

中共党史研究2019年第7期·研究动态·34*56789:;;<=>2?@789:A4B*CDEFGHI欧阳哲生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

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为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6月22日至23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大学五四运动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人文学部联合主办的“百年回看五四运动———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人文论坛”在京举行,来自国内外的70多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交流五四运动研究的最新成果。

这次论坛共收到论文53篇,其中有16篇分三场被安排在大会发言,其他37篇论文按内容分六场在小组报告。

参加这次论坛的学者来自历史、哲学、中文、政治、教育、科技、外语等学科,具有鲜明的跨学科、跨专业取向,专业背景的多样化可谓这次论坛的最大特点。

提交论坛的论文关涉的内容和取得的学术进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一是大力拓展五四运动史的国际视域,将五四运动置于世界视野加以考察。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世界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新文化之所以为“新”,主要是援西入中,充分吸收欧美近世文明的优秀成果,窥取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

过去五四运动史研究在这方面比较薄弱。

王笛关注到诸如《纽约时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考察了五四运动以后至华盛顿会议期间美国对华态度和政策形成的社会基础。

他特别提到美国媒体在考虑支持中国时,把支持当前中国政府还是扶持中国人民走向法治和民主区别得很清楚,并因此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孙江指出,“五四事件”在日本舆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大正时代的著名德谟克拉西代表吉野作造与众不同,对“五四”学生抗议“侵略的日本”深表理解,提出了“和平的日本”与中国国民“提携合作”的诉求,并为此写信给李大钊,派人与《晨报》记者渊泉、李大钊联系。

“五四事件”一年后,北京大学学生组团访问日本,但两国学生的思想出现了新转向,大家更关心的是“过激思想”———苏俄革命。

近三十年来《北史》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来《北史》研究综述

中国史学史》 ( 上海人 民出版社 , 1 9 8 6 年) 、瞿林东的 八卷 , 共 一 百卷 。作 者李 延 寿继 承其 父遗 志 , 在魏 、 齐、 《 唐代史学论稿 》 ( 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 , 1 9 8 9年 ) 、 王 周、 隋四书的基础上删改而成 , 同时也参考了当时所见 《 的各种杂史 , 增补 了不少史料 。其书成于唐高宗时期 , 树 民的《 中国史学史纲要》 ( 中华书局 , 1 9 9 7 年) 等 。文
一 一 黼 蕊 箍 。
诘 0 0 0 。一 “ 史 ) 》 ( 人 民出版社 , 1 9 8 7 年) 、瞿林东的
话》 ( 人 民教育 出版社 , 1 9 8 8年 ) 、 王锦贵的《 中国纪传 ( 北京大学 出版社 , 1 9 9 6年 ) 、李学勤的 《 北史》 成书后 , 历代学者对其评价不一 , 或褒扬 , 体 文献研 究》
4 . 关 于李 延寿 修史 宗 旨的讨 论 。修 史宗 旨方 面仅 献, 文 中也 指 出李延 寿 有倾 向统 一 的思想 。张 华腾 《 延 见一位学者有过专文讨论 , 金家诗《 ( 南史 ) ( 北史) 价值
或批评 ,大多 是从 总体 上考 察 。而现代 学 者则 改 变视 《 经史说略》 ( 燕山出版社 , 2 0 0 2 年) 等著作较为详 细地
角, 更深人地对《 北史》 中所透露出的问题进行评论和 介绍和评价《 北史》 的修撰过程 、 体例 、 优缺点及 内容特
探讨。 ( 一) 专著 征等 。

经问世就得到朝廷 的批准流传 , 并 由高宗亲 自作序 , 化辞书中一般有专条对《 北史》 进行简单介绍和评论 ,
至宋朝时被认定为十七史之一 ,清乾隆年间则被钦定 字数不多 , 创新性不大 , 如丁守和主编 的《 中华文化辞 为二十四史之一 , 可见其传世后 的巨大影响力 。 《 北史》 典》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1 9 8 9年 ) 、 胡道静 主编的《 简明

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DOC)

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DOC)

⼆⼗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DOC)⼆⼗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周晓光刘道胜安徽师⼤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七)⼆⼗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周晓光刘道胜明清两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长期以来,有关明清史的研究,是史学界最关注的研究领域之⼀。

近百年来,特别是建国50多年以来,在明清史研究的各个领域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研究内容涉及明清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化、地理、民族、宗教、中外关系、⽂学艺术、思想⽂化、历史⼈物等诸多⽅⾯。

因限于篇幅,兹将其中若⼲问题的研究概况,分述于下。

⼀、关于明史与清史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明朝建⽴于1368年,灭亡于1644年,先后传12代,历太祖、建⽂帝、太宗(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泰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毅宗)16帝,共计276年。

学术界将这⼀段历史⼤抵分为三个时期:第⼀时期,从14世纪60年代到15世纪30年代。

该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主义专制制度⾼度发展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和巩固明朝统治⽅⾯实⾏了⼀系列的措施,主要表现在:废⾏中书省,改设⼗三布政司,分设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掌地⽅民政、刑法和军事;废中书省及丞相,设置直属皇帝的六部;设刑部、⼤理寺、都察院三法司分掌司法、监察⼤权;分兵权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在民间实⾏⾥甲制、关津制等,严格户籍管理;制定《⼤明律》,从法律上保障封建统治秩序;亲⾃颁写《⼤诰》,并先后制造了“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蓝⽟案”、“南北榜案”以及⽂字狱,以打击功⾂与豪强;分封诸⼦为藩王,分镇各地,以巩固朱⽒的统治等。

这些措施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达到了空前强化的程度。

与此同时,朱元璋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执⾏“休养⽣息”的政策,如解放匠户、奴婢,迁徙农民,⿎励垦荒,实⾏屯⽥,承认农民对⼟地的所有权等。

这些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盾,促进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朱元璋死后,建⽂帝朱允炆实⾏削藩,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在北平起兵,通过三年战争夺取了皇位。

北京地区隋唐时期墓葬研究综述

北京地区隋唐时期墓葬研究综述

北京地区隋唐时期墓葬研究综述作者:姚庆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4年第03期摘要:北京地区在隋唐时期作为北方重镇,其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建国后,在北京地区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尽管发掘的隋唐墓葬为数不多,但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通过对北京地区隋唐时期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该地区在辽金时期的社会状况,为进一步研究隋唐时期的历史提供重要资料。

关键词:北京地区;隋唐时期;墓葬形制;随葬器物中图分类号:K87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3—0137—02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地区所发现的隋唐时期的墓葬相对较少,据统计显示,目前发现的大约有43座,主要集中在房山区。

对北京地区隋唐墓葬的发掘可以补足历史文献的空缺,达到历史文献与“地下材料”的相互印证,从而使得对北京地区隋唐时期的墓葬研究更为科学、合理。

一、研究现状由于建国以来北京地区所发现的隋唐时期的墓葬数量不多、大部分墓葬破坏严重、墓葬形制的规律性不明显等原因,学术界对这一时期的墓葬研究甚少,学术成果也较少。

目前对北京地区隋唐墓葬的研究以区域性(华北地区)研究为主,案例研究不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刘耀辉先生的学术成果。

北京地区在隋唐时期仅是一个北方重镇,并不具有经济、政治上的优势,而且与北方民族相邻,因此该地区墓葬在这一时期表现出不同于中原地区的一些特征。

现对其进行简单阐述:1.政治上,地方性政权占主导地位。

该地区由于在地理位置上远离中央,与北方的少数民族相邻,动乱不断,因此中央对该地区的统治效力薄弱,表现出浓厚的地方独立性,对中央的政令意识淡薄。

2.民族关系上,民族文化相互融合。

该地区地处隋唐帝国的北部边境,其周围分布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如靺鞨、高丽、室韦、突厥、契丹、奚落等部族,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

3.宗教上,寺庙宫观盛行,以佛教为主。

由于佛教盛行,在北京地区出现了大量的佛教寺院,如慧聚寺、法源寺等,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墓葬的形制构造。

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通用7篇)

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通用7篇)

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通用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句子大全、作文大全、诗词歌赋、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complete sentences, complete compositions, poems,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通用7篇)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第一篇10月28-29日,在丹阳五中举行了镇江市无锡市高三历史联合研讨会,本人有幸作为扬中地区的代表之一参加了本次会议。

近百年文征明研究综述

近百年文征明研究综述

要: 文征明是明代 中期吴 中地区文艺界举足轻重的人 物 , 在诗文书画领域的造诣颇高 。文章考察了研究者对文征
明的生平 事迹、 文献整理 、 隐心态 、 仕 艺术 思想 、 艺术创作等方面 的研究现状 , 为对文征 明的研究虽取得了令人可喜 的成 认
绩, 但对其全面的、 的研究仍需加强 。 综合
2文 献 整 理 .
文征 明一 生创作颇 丰 ,有大量 的作 品行 于
世。 在明清时期 , 明的诗文 书画集有不少刻 文征 本。明嘉靖三十九年 ,停云馆帖》 《 刻成 ; 明嘉靖 别类 。但是《 补辑》 “ 中 书画题跋 , 除前人著录 大率出于 目见 , 亦有为舍侄邦立所见各地博 四十五年 , 俞宪刻《 文翰诏集》 续文翰诏集》 外 , 和《
的思想。 蔡清德《 文征明与金陵书家交游考略》0 【 - 9 文, 考察 的是文 征 明与顾 磷 、 沂 、 韦 、 陈 王 徐 霖、 金琮等金 陵书家的交游 与互 动关系 。 刘纲 纪

《 征 明》t 一 书 , 文 [ - 对文征 明 的生平 也有较 为
详细 的叙述 。

生平事迹与文献整理
石守谦注重从原始文本中寻找文征明为官前后思想变化的证据其此期心态的剧烈变化促使其绘画创作的风格产生了转变即由表现普遍的江南隐逸情怀转向寄托个人性更为明显的自我情怀从悠闲潇洒变为沉重幽深技法难度与抒情深度原有的冲突关系被打破而逐渐向形式力量发展
第2 6卷 第 7期
2 1 年 7月 01
乐 山师范 学院 学 报
关键词 :C 3 征明; 研究 ; 综述
中图分类号 :8 K2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0986(010—060 10—6 62 1)709— 6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题目: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一、前言:一、史料教学及相关概念1、史料史料,就是认识、解释和重构客观历史过程的那些资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2、史料教学史料教学是20 世纪70 年代在英国兴起的“新历史科”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校历史学习的重心不应该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学习怎样去获得知识。

”其基本理念是:学生不能仅仅被教导固化的知识,还应该被教导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因而这就涉及到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史料的问题。

进行史料教学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改进传统历史教学,真正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更是使历史发挥其真正作用的需要,进行史料教学符合高中生的心理和认知需要,惟有通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动态现代意义上的史料教学的系统研究和实践首先发生在英国中学历史教学界。

20 世纪70 年代英国的中学历史教学出现严重危机,其中中学历史教学的价值、功能、方式等都被社会普遍质疑。

为了走出教学困窘,英国的中学历史教育界掀起了“新历史”思潮,主张“新历史”的研究者认为“学校历史教学重心不应该只是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教会学生怎样获取学习历史知识”。

这一思潮主张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主张学生向历史学家那样以史料为证据来研究历史,所以他们主张开展史料教学。

这一思想提出后,在教育界引发剧烈争论。

至80 年代后,史料教学逐渐被广大教师认同。

此外英国政府在1991 年颁发的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把史料教学单列为一目,又把史料教学能力分成十个标准。

在“新历史”思想影响下,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广泛运用史料教学,同时英国的一些历史教学法专家,如李彼得,汤普森,罗杰斯等也对史料教学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阐释了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运用方法以及史料与学生理解历史的关系等。

较著名的有伦敦大学狄更斯和李彼得的《历史课中的证据》提出了史料可激发学生兴趣,明确主题,让学生学到史家的技能、观点、方法。

《2024年北京红色文化研究现状文献简述》范文

《2024年北京红色文化研究现状文献简述》范文

《北京红色文化研究现状文献简述》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中心,红色文化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红色文化不仅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本文旨在简要概述北京红色文化研究的现状,分析已有文献的特点与不足,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1. 文献数量与来源近年来,关于北京红色文化的研究逐渐增多,涉及学术期刊、论文集、专著等多个领域。

其中,学术论文是研究的主要来源,涵盖了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

2. 研究内容与特点(1)历史事件研究历史事件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有文献对北京地区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研究,如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等。

这些研究主要围绕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进行探讨,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2)红色景点与旅游开发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红色景点的开发与保护成为研究热点。

现有文献关注了北京地区的红色景点,如毛主席纪念堂、香山双清等地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及其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

这些研究对于挖掘和保护红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3)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研究的新方向。

现有文献探讨了如何将红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实现传承与创新。

这些研究主要关注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传播途径以及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体现。

3. 研究不足与展望虽然关于北京红色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部分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对某些历史事件和景点的挖掘不够充分。

其次,研究方法单一,缺乏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研究。

此外,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三、结论北京红色文化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需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未来研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历史事件的挖掘与研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影响;二是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研究,从不同角度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三是关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史料教学研究综述

史料教学研究综述

◆新课程研究◆史料教学研究综述◆李 进摘 要:史料教学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它是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是历史学科特点的决定和适应高考的需要。

本文对以往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对于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史料教学 高考 新课程改革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一)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主要是一种被动接受历史知识的过程。

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往往是记忆性的活动因素大大超过思考性的活动因素,其主要的表现就是对“既定的”史实和结论进行复述、记忆以至背诵。

然而,这些“既定的”史实和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学生对这些史实和结论又是如何认识的,学生可不可以有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这样的问题往往被教师所忽视。

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更无从谈起。

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在其文章《理解历史》中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

最重要的是接触和反应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

其次,才是涉及历史探究的结果:历史的实际情景及其发展。

要达到这样,最好是由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而这种运用是广泛的、有思考性的和逐步要求的。

”[1] 2001年,国家启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2003年各科的课程标准颁布。

在《历史课程标准》中,从教学目标、过程、手段和评价方面提出了全新的理念。

新课程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在教与学的互动中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来说,对史料的学习可以增加他们对历史的真实感受,直接参与对历史问题的解决活动,而且以史料的形式出现的历史学习问题在学生看来会更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特别是史料的运用为学生的历史思维操作,提供具体的材料,有利于他们学科能力的发展。

”[2]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满学研究视角下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

满学研究视角下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

总第249期‘北京社会科学“2024年第1期满学研究视角下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常越男[收稿日期]㊀2023-11-05[作者简介]㊀常越男(1979 ),女,山东荣成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㊂[摘㊀要]㊀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㊂目前学界有关北京史的学术史回顾和理论探讨,集中在文化史㊁城市史㊁区域史㊁社会史的范畴㊂与之相比,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则较少被纳入学术史讨论的范畴㊂在传统区域史研究视角下,其主要以通论性研究为主,涉及北京民族融合的历史㊁民族文化㊁民俗㊁饮食㊁医学等方面㊂满学作为专门之学,探讨了清代八旗制度与北京㊁满语文与北京话㊁北京地区多语种文献㊁清代京师文化与当代京味文化等问题,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㊂新时代的满学研究应更好地关注首都,关注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从首都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挖掘丰富的多民族融合因素㊂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论坛(2023)聚焦 推动满学研究高质量发展㊀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 主题,展现了满学领域对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最新研究成果㊂[关键词]㊀满学;各民族交往交流;民族融合;北京史[中图分类号]㊀K28㊀㊀[文章编号]㊀1002-3054(2024)01-0038-10[文献标识码]㊀A[DOI ]㊀10.13262/j.bjsshkxy.bjshkx.240104㊀㊀一㊁引言㊀㊀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㊂ 9月14日,习近平向2023北京文化论坛致贺信,指出: 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㊁创新性㊁统一性㊁包容性㊁和平性的有力见证㊂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㊂北京,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870年的建都史,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长期交往㊁交流㊁交融,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㊂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是我们研究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重要内容㊂在区域史的研究视角下,已有一些研究成果;满学的研究视角,则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㊂本文回顾了不同时期有关北京史的学术史研究㊁区域史研究视角下的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研究状况,重点83满学研究视角下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从满学研究的视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研究进行梳理,并展现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㊂㊀㊀二㊁区域史研究视角下的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㊀㊀(一)有关北京史的学术史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史研究领域产生了一系列通史类㊁专史类的著作和相关成果,随着研究的深入,形成了相关的学术史研究㊁阶段性总结和学科思考㊂曹子西‘北京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一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史研究方面的主要成就,重点包括北京大学侯仁之先生在历史地理学方面的研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编纂的‘北京史“㊁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编纂的‘北京通史“(十卷本)㊁大规模文化工程‘北京志“的编纂等㊂该文从文化史㊁城市史两个方向对北京史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一方面是北京文化史的研究,尤其是元㊁明㊁清成为全国首都以来的北京文化史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北京城市从封建皇家堡垒向近代㊁现代城市演变进程的研究㊂ [1]吴建雍‘北京史研究现状及展望“提出要加强对城市史理论的探索,增强都城史研究的理论思维,并对北京史的专史研究提出建议[2]㊂邱国盛‘百年北京史研究综述“梳理了20世纪以来北京史研究的特点和观点,重点关注了古代北京和近代北京的城市史研究,在城市史研究的贯通性㊁比较研究㊁学科交叉研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3]㊂李二苓‘1978年以来的北京史研究综述“从社会史㊁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两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北京史研究做出综述,认为北京史可以在 城市环境史 的研究中大显身手[4]㊂王岗‘关于北京史研究的两个问题“‘北京史研究四十年“等文,关注都城史的研究㊁区域史的研究,概括了北京历史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㊁几种形式㊁主要趋势[5-6]㊂陈娜娜‘百余年北京史研究述略“在梳理了北京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借鉴 新文化史 新社会史 等理念,对民国北京史㊁民众日常生活史等方面展开研究[7]㊂此外,章永俊‘北京史学的现实关怀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北京史研究“等,在不同层面对北京史的研究做了回顾[8]㊂以上有关北京史的学术史回顾和理论探讨,集中在文化史㊁城市史㊁区域史㊁社会史的范畴,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一段时期内北京史研究的重心㊂与之相比,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则较少被纳入学术史讨论和总结的范畴,而往往只作为一种历史背景被关注㊂例如前引‘北京史研究四十年“一文中提到辽代之前,北京是各民族交往最频繁的地区之一,辽代以来,民族融合的主旋律越来越清晰㊂‘关于撰写清代北京史的思路“一文指出,清代北京显示了中华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大发展,更加发挥着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作用[9]㊂前引‘1978年以来的北京史研究综述“一文将民俗史㊁少数民族史㊁城市史㊁文化史㊁经济史的研究统一归入了社会史研究的范畴下㊂可见,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研究状况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因此有必要对相关的学术史进行专门梳理㊂(二)区域史研究视角下的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20世纪60年代,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编写的‘北京史“是一部简明的北京通史㊂该作最初是油印本,在1985年㊁1998年进行了两次修订,并多次再版㊂[10]其相关内容涉及北京地区的民族关系㊁民族政策等㊂1994年,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的‘北京通史“共十卷,包括:远古至魏晋北朝卷,隋唐五代卷,辽代卷,金代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上,清代卷下,民国卷,当代卷㊂每一卷基本都涉及民族关系的问题㊂例如第一卷中,就包括了燕地各族间的友好往来㊁秦汉时期蓟城及北部地区的民族关系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等章节内容[11]㊂总体而言,有关北京史的通史类著作虽涉及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但多为宏观的㊁概93‘北京社会科学“㊀2024年第1期括性的研究㊂与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相关的专门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民族融合的历史㊁民族文化等方面㊂比较有代表性的专著有‘北京民族史“‘北京民族文化“等㊂‘北京民族史“一书,在中国通史的脉络中对北京地区有关民族融合和战争的史实㊁建都王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等内容进行了梳理,分别按照先秦至两汉时期㊁魏晋十六国北朝时期㊁隋唐时期㊁五代及辽代㊁金代㊁元代㊁明代㊁清代㊁民国等九个时期展开论述[12]㊂‘北京民族文化“一书以北京多民族共同缔造的文化为研究对象,从远古时期到当代,共计100多个专题,内容涉及北京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件与重要人物㊁史迹㊁档案文献㊁文化遗产㊁文学艺术等[13]㊂以上两部著作皆是集体成果,以时间跨度长㊁主题多样性为主要特点,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基础㊂相关的论文,主要有李淑兰㊁张宝秀㊁滕绍箴等的研究㊂李淑兰‘北京历史上的民族杂居与民族融合“一文指出,多民族杂居与融合乃是北京历史的特点之一,其原因包括:地理位置与经济条件㊁政权的力量㊁实施的政策等[14]㊂张宝秀‘北京 中原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的中心“以殷商以前㊁西周至战国㊁秦至五代㊁辽至民国㊁新中国成立以来五个历史阶段,论述了北京地区的中原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过程[15]㊂滕绍箴‘从 燕行录⓪侧看北京民族文化特点“一文关注了北京文化发展源头与基本特点㊁文化主流发展趋势及满㊁汉文化相互认同等问题㊂文章指出:北京民族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和演变,以炎黄文化为基础和源头,形成独具特色的燕蓟文化;在燕蓟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 进一步凝聚魏㊁辽㊁金㊁元㊁清各个民族文化个性,形成北京特有文化内涵 ;而中原传统文化始终是北京民族文化发展的主旋律㊁主流发展态势[16]㊂此外,相关论文还有常书红等‘北京建都以来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认同“[17]㊁于洪‘论北京地区的民族交汇㊁互动与融合“[18]㊁梁庭望‘南方民族在北京的足迹“[19]㊁杨圣敏‘多民族在北京地区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缩影“[20]等㊂有部分学者还从民俗㊁饮食㊁医学㊁地名等不同视角对北京地区的多民族融合特征进行了阐释㊂首先,是民俗方面㊂赵书‘北京的民俗与民族“一文从民俗角度阐述各族人民对北京发展的贡献,说明伟大祖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这一事实,认为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京味民俗[21]㊂周锦章‘试论近代北京少数民族手工业的民俗文化特征“一文指出,汉㊁满㊁蒙㊁回四个民族的手艺人相互融合是近代北京手工业的特色之一[22]㊂常书红等‘民族融合与北京风俗变迁“一文认为,自古以来北京就在风俗上呈现出多民族融合的特点,主要按照先秦至宋辽时期㊁辽至清中期㊁清后期至民国时期㊁新中国成立以来等几个历史时期概述了北京在风俗上的上述特点[23]㊂其次,是饮食方面㊂万建中‘民族交往与文化交融的历史演进 基于北京饮食文化的视角“‘从民族饮食到 中国饮食 的转型 以北京为考察点“等文,认为北京饮食文化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 呈现多民族的特性 ㊂元㊁明㊁清三代完成了从民族饮食向 中国饮食 的转变㊂华㊁夷饮食的差异与融合,最终确立了大一统的饮食格局[24-25]㊂最后,是医药方面㊂徐江雁‘金元时期其他民族医学与北京御医群的学术交融“关注了北京宫廷医学以汉族医学为主体同时兼容其他民族医学成果的情况[26]㊂此外,孙冬虎‘京杭运河沿线地名文化遗产的形成轨迹“从地名学的角度探讨了京杭运河沿线城邑名称中隐含的非汉语成分㊂[27]断代史研究领域,亦有对北京民族史的研究㊂例如彭勇‘论明代北京的民族构成及其生活“㊁田澍‘明朝迁都北京与多民族国家治理“二文分别讨论了明代汉族㊁蒙古族㊁回族㊁女真㊁藏族和其他民族在北京地区的生活状况㊁生活方式的共生与相互影响,明朝迁都北京的多民族交融因素以及对中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影响[28-29]㊂04满学研究视角下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㊀㊀三㊁满学研究视角下的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㊀㊀满学是一门综合性㊁国际性的学科㊂关于满学的概念,学界有不同的表述方式㊂广义的 满学 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提法是 满学是主要研究满洲历史㊁语言㊁文化㊁社会及其同中华各族和域外各国文化双向影响的一门学科 [30]㊂这里既有满学定义的内涵与核心,又有其外延与展伸㊂与之相对的,是 用满文研究满洲之学 的狭义界定㊂有学者进一步从广义的角度总结: 今天所说的满学,实际上就是 满洲学 ,是研究满洲及其文化的科学,亦可称是研究旗人及其文化的学科,是具有历史特定性的学科㊂当然,在 满族 名称出现后,在社会中凡发现有上述文化特征者,同样属于满洲学即满学范围,并无排斥㊂一言以蔽之,满学的内涵从主流和严格意义上说,应当是 满洲学 ,即是研究 满洲及其文化的科学 ㊂ [31]满学与北京渊源深厚㊂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来看,清朝定都北京有268年,对北京的历史㊁语言㊁文化㊁民俗㊁饮食等产生了重要影响㊂从文献资料上来看,北京保存着大量清朝史迹和文物,浩如烟海的多语种档案㊁文书㊁契约㊁碑刻㊁图绘等重要资料滋养着满学学科的发展㊂满学研究领域对北京的关注,重点之一就是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涉及历史㊁语言㊁文献㊁文化等方面㊂下文进行简要梳理㊂(一)清代八旗㊁旗人与北京八旗制度是满洲特有的军事㊁社会组织形式㊂隶属八旗的称为 旗人 ,隶属省府州县的是 民人 ㊂清朝把绝大部分八旗兵丁安排在北京及其附近,称 驻京八旗 ,俗称 京旗 ;把其余部分派驻全国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称 驻防八旗 ㊂旗人与北京(京师)的关系非常密切㊂刘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社会“一书是清代北京八旗和旗人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对清代北京的满汉关系㊁旗民关系问题给予重点关注㊂[32]此外,作者还撰文从旗人与民人的房屋买卖㊁土地买卖㊁商铺等角度进行了个案研究㊂[33-35]常书红‘清代北京的旗㊁民一体化进程 兼论北京满汉文化的交融“也是以旗人㊁民人的视角探讨北京满汉文化交融㊂[36]张福记‘清末民初北京旗人社会的变迁“则重点关注了清末民初的北京旗人社会㊂[37]对于清代八旗制度对北京的影响,学界研究主要集中在八旗衙署㊁旗营㊁旗地㊁人口等方面㊂赵寰熹‘清代北京八旗都统衙门布局初探“‘清代北京旗民分城而居政策的实施及其影响“等文,重点关注了清代八旗衙署布局以及旗民分城而居政策对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㊂[38-39]荣铁耕‘清代北京的健锐营“㊁于德源‘清代北京的旗地“等关注了北京的健锐营和旗地㊂[40-41]韩光辉‘清代北京八旗人口的演变“对清代八旗的人口演变进行了分析㊂[42]关于北京旗人的生活,研究主要关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㊁文化活动和艺术创作等㊂李扬‘清代北京旗人社会生活管窥 以 成府村志⓪为中心的研究“㊁孔中华与张磊‘悠游街巷:清中期北京内城旗人的日常活动 以 闲窗录梦⓪为例“等,是对旗人日常生活的关注㊂[43-44]杨原‘北京旗人与北京曲艺“㊁梁帅‘晚清北京戏曲票房的形成与发展 基于对旗人戏曲活动的考察“,描述了清代北京旗人的戏曲活动㊂[45-46]具体到旗人的艺术创作,有金启平‘北京旗人艺术 岔曲“一书,此外还有杨原‘试析晚清民国北京八角鼓之流变“㊁谢磊‘闲暇㊁生计与文化 北京八角鼓票房流变“等论文㊂[47-49]总之,从八旗和旗人的研究向度对清代北京的民族关系㊁多民族文化交融所做的研究,成为展现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生动案例㊂(二)北京话㊁满语文与满文文献探讨满语文对北京话的补充作用,是从语言学角度探讨历史上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又一视角㊂14‘北京社会科学“㊀2024年第1期一种观点认为北京话与满语有关系,满语对北京语音有补充作用㊂例如,爱新觉罗㊃灜生‘北京土话中的满语“一书认为现在的北京话中仍频繁地使用满语词㊂[50]赵杰‘满族话与北京话“‘北京话的满语底层和 轻音 儿化 探源“等专著,强调北京话中的满语因素,认为清代的 满式汉语 对汉语北京话有重要影响㊂[51-52]其另有数篇论文对此加以探析:‘北京香山满语底层之透视“以居住在香山的满族人的土话为例,描述了满语向汉语替换的融合过程;‘京郊火器营北京话中的满语词“一文,对北京西郊的清代火器营所在地的北京话进行分析,举例说明其中的满式汉语包括带有满文化特色的词汇;‘满语对北京语音的影响“一文,从音高㊁音重㊁音素探讨满语对北京语音的影响㊂[53-55]此外,魏兆惠‘清代北京官话特殊副词 白 来源于满语的若干旁证“㊁张嘉鼎‘北京现存满语杂记“等,都是对上述观点的一种案例型的研究㊂[56-57]张菊玲‘满族和北京话 论三百年来满汉文化交融“从语言的角度阐释了这种满汉文化的交融㊂[58]另外一种观点,对北京话中的满语遗存持保守态度㊂周一民㊁朱建颂‘关于北京话中的满语词“一文认为北京话里确有满语遗留成分,但数量不会很多,由此要得出 语言接触的规律 也是比较困难的㊂[59]季永海‘关于满式汉语 与赵杰先生商榷“一文质疑 北京话来自满式汉语 的观点,说明作为 满式汉语 证据的许多汉语词与满语没有关系㊂[60]季永海‘关于北京旗人话对北京话的影响“更指出,早期北京话中有一些满语借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借词也消失殆尽㊂[61]近几年,有关学者围绕 满式汉语 这一问题产生了学术争鸣㊂戴昭铭‘ 满式汉语 和京腔口音“一文认为,清代 满式汉语 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清代中期满族在双语阶段使用的一种皮钦式汉语,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 过渡语 作用,不应当否认其现实性,但也不应当用 满式汉语 指称满汉语言融合后形成的 京腔 ㊂[62]季永海‘ 满式汉语 及其他 答戴昭铭先生“的系列式五篇文章,则对 满式汉语 的相关理论陈述进行了否定㊂[63-67]北京地区的多语种档案文献,记载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史实㊂满文档案和文献的研究,是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关注点㊂①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部㊁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合作编写‘北京满文石刻拓片目录“(手抄油印本,1979)收录拓片642种㊂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满文编辑部编写的‘北京地区满文图书总目“收录了北京地区14家图书馆㊁单位的1700余种满文图书;‘北京地区满文碑刻拓片总目“收录了北京地区图书馆㊁档案馆㊁博物馆等7个单位所藏满㊁蒙㊁汉㊁藏等多体文字合璧的碑刻拓片764种㊂[68-69]‘中央民族大学馆藏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名录“分为蒙文卷㊁满文卷㊁纳西卷,收录满文古籍214种㊂[70]‘民族文化宫图书馆(中国民族图书馆)藏多文种合璧古籍总目提要“收录该馆藏多文种合璧古籍条目107条㊂此外,档案整理翻译方面,有‘雍和宫满文档案译编“等㊂[71-72]除上述编著外,另有相关文章对该领域予以关注㊂屈六生‘故宫藏满文图书“㊁李雄飞‘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满文古籍孤本提要“,分别对故宫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满文图书㊁古籍进行了介绍㊂[73-74]吴元丰‘北京地区满文碑刻拓片及其编目“㊁徐莉‘北京地区满文图书概述“对北京地区的满文碑刻和图书做出概述㊂[75-76]此外,还有关于北京旗人的史料研究,例如刘小萌‘关于清代北京旗人谱书:概况与研究“‘北京地区碑刻中的旗人史料“‘清前期北京旗人满文房契研究“等㊂[77-79]总之,聚焦北京地区的相关满文㊁汉文等多语档案和文献的研究,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史料基础㊂(三)清代满洲文化与北京清代的京师文化受到满洲文化的深刻影响,与今天的京味文化渊源颇深㊂有关满洲文化与北京的关系,相关研究主要关注清代满洲对京师文24满学研究视角下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化的影响,以及对北京文化历史发展的影响㊂阎崇年‘满洲文化对京师文化的影响“‘北京满族的百年沧桑“,论述了清代满洲文化与京师文化的冲撞㊁吸纳㊁融合的关系㊂[80-81]关纪新‘满族对北京的文化奉献“从语言㊁文学㊁京剧㊁曲艺㊁习俗㊁精神文化等层面,概述了清代京师文化对北京地域文化的贡献,以及满族(满洲)在其中发挥的作用㊂[82]爱新觉罗㊃瀛生‘老北京与满族“论述了老北京习俗㊁语言中的满族因素㊂苑杰‘关于北京满族文化研究的几点思考“认为清代满文化是京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㊂[83-84]在文化渊源及影响的研究之外,也有学者对北京地区的满族及其相关历史文化进行研究,比较有代表性是金启孮先生的相关著述,以研究㊁个人回忆相结合的方式对北京城区和郊区的满族进行了综合的研究,涉及历史㊁语言㊁文学㊁民俗,研究时段主要集中在清末和民国时期㊂具体而言,其对于清末民国京旗的研究,主要包括了京旗含意和北京八旗辖地的划分㊁性格和思想㊁宗教信仰㊁萨满教遗俗㊁满族的哈喇和冠姓㊁语音和语调㊁口头文学㊁京剧㊁曲艺㊁民族关系㊁群众团体等;对于北京郊区的满族研究,主要涉及营房中的满族㊁散居的满族㊁园寝附近的满族等㊂[85-87]这些研究既包含了对北京地区满族史的研究,又有对北京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探讨㊂在口述史研究领域,老北京和清朝旗人后裔被关注㊂定宜庄‘十六名旗人妇女口述“是对清代旗人后裔中的女性进行的专门口述研究㊂[88]此外,北京出版社出版的 北京口述历史 丛书中,‘胡同里的姑奶奶“‘诗书继世长:叶赫颜扎氏家族口述历史“‘找寻京郊旗人社会:口述与文献双重视角下的城市边缘群体“‘八旗子弟的世界“等都是对清朝旗人后裔的口述访谈㊂[89-92]综上,满学领域所做的多样化学术探索,于清代八旗制度与北京㊁满语文与北京话㊁北京地区满汉文献㊁清代京师文化与当代京味文化等方面,为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㊂㊀㊀四、最新研究动态与思考㊀㊀2023年10月21日至22日,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论坛(2023) 在北京召开,聚焦 推动满学研究高质量发展㊀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 主题㊂论坛的圆桌对话,紧紧围绕着满学与北京,展现了满学领域对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研究成果㊂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徐凯教授回顾了北大历史系编修‘北京史“的经过及书稿主线㊂他认为从这部‘北京史“看,首善之区的民族融合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经济密切交往,北京地区成为农耕与游牧文明联络的纽带,为民族融合打下物质基础㊂二是北方民族政权沿袭中原汉唐以来政治体制,制度的趋同,为民族融合提供了政治保障㊂三是文化多元共存,以 崇儒重道 作为王朝文化国策,增强了各民族的凝聚力㊂这些少数民族王朝实行的政策与策略均接续华夏统绪,认同中原王朝法统,长时期的民族之间的不断融合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㊂首善之区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㊂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定宜庄研究员分享了在老北京口述史研究方面的心得,介绍了她从事清朝旗人后裔口述的一些情况及体会㊂她指出,京城作为一个城市,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且处于不断的流动和变化当中㊂几百年来进入京师的八旗官兵及其家属和奴仆,也处于这样一个大环境之中,他们是京城人口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㊂从旗人到旗族再到满族,每个名词都有特定的限定㊂旗人包括的人群相当复杂,不仅有八旗满洲,还有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尤其是还有内务府旗人㊁王公及其王公所属人,以及庄园的庄头和壮丁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刘小萌研究员从清代八旗内部各族交融㊁旗人与民人之间交融34。

2010年北京研究综述

2010年北京研究综述

标 ,以增强 城市 发展 综合 实力 和提高 城市综 合管 理水平 为 重点 ,走 出一条 富有 时代特 征 、中 国特
色 、北 京 特 点 的 世 界 城 市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道 路 。 ( 文 杰 ,数 据 4 万 军 ,城 市 管 理 与 科 技 2 楚 ; ) 北 京 提 出 建 设 世 界 城 市 的 目标 具 有 阶 段 性 和 挑 战 性 。① 阶 段 性 。 随 着 对 世 界 城 市 发 展 规 律 认
际竞 争 力和 影 响 力 。一 是 加 快 建 设 国际 政 治 中 心 。集 聚第三 方力 量 ,凸显 大 国首都 的 国际政治
功 能 ,集 中 释 放 国 际 影 响 力 。 二 是 加 快 建 设 国 际
态化 、居 民 素 质 的 现 代 化 、城 市 发 展 的可 持 续 化 、城 市文化 的个性 化及 竞争 平 台的全球 化 的世 界城 市 建 设 体 系 ,将 世 界 城 市 建 设 与 “ 想 城 理 市 ” 建设 有 机 地结 合 起 来 。 当前 的重 点 是 尽 快
打 造 具 有 中 国特 色 、 中 国 风 格 、 中 国 气 派 的
世 界 城 市模 式 。北 京 要 在 较 短 时 间 内 建 成 世 界 城
市 ,必 须认 真借 鉴 和 学 习 世界 城 市 的先 进 经验 ,
但 又 不 要 完 全 重 复 它 们 的道 路 ,在 遵 循 共 性 和 规 律 的 同时突 出个 性 和特 色 ,打造 具 有 中 国特 色 、 中 国 风 格 、 中 国气 派 的 世 界 城 市 模 式 。 以 世 界 一 流 的 标 准 , 着 眼 于提 高 首 都 科 学发 展 和 “ 个服 务 ” 的 水 平 , 着 力 提 升 北 京 的 国 四

美术史视野下中国古代建筑的初步研究

美术史视野下中国古代建筑的初步研究

美术史视野下中国古代建筑的初步研究目录一、内容综述...............................................2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3 (二)研究范围与方法.......................................4 (三)相关概念界定.........................................5 二、中国古代建筑概述.......................................6 (一)历史沿革.............................................7 (二)建筑类型与分布.......................................8 (三)建筑风格与特点......................................10 三、美术史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建筑............................11 (一)建筑艺术的特征......................................12 (二)美术元素在建筑中的体现..............................13 (三)建筑与美术的关系探讨................................14 四、中国古代建筑实例分析..................................16 (一)宫殿建筑............................................16 (二)园林建筑............................................17 (三)宗教建筑............................................181.大雁塔.................................................192.泰山岱庙...............................................20五、中国古代建筑与美术的关系..............................21(一)建筑对美术的影响....................................22(二)美术对建筑的作用....................................23(三)建筑与美术的互动关系................................24六、结论与展望............................................25(一)研究成果总结........................................26(二)研究的不足与局限....................................27(三)未来研究方向展望....................................28一、内容综述本文旨在从美术史的视角出发,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初步研究。

80年代以来大陆中国教会大学史研完综述

80年代以来大陆中国教会大学史研完综述
①分别为:腾亚屏.旧中国的教会大学.吉林大学学报.1980(2);傅愫冬.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三十年.社会.1982(4);吴竞.略论 东吴大学建校经过.苏州大学学报.1983(3);李伟恺.狄考文与文会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4(3);苏渭昌.二十一所教会大学 始末简介.上海高校研究.1984(11);刘笑春.湘雅医学院简史冲国科技史料.1985(1) ②主要有:李清悚.帝国主义在上海的教育侵略活动简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顾长生.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翻译室.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顾长生.从马礼逊到司徒雷 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苏勇,樊刚.燕园史话.工人出版社,1985. ③主要有: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校史编写组编.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孙海英.金女大大事记.金陵女 子文理学院校友会,199l;华西校史编委会编.华西医科大学校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汪文汉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校史 1903.1993.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④主要有:北京师范大学编.陈垣校长诞生百年纪念文集.北京师范大学,1980;辅仁大学校友会编委会风云录编辑组编.风 云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吴贻芳纪念集组编.吴贻芳纪念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金陵大学南京校友会编.金陵大 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胡喜麟编.东吴大学建校90周年纪念刊.苏州印刷总厂印刷,1991;燕京大学 校友会编.燕京大学成都复校五十周年纪念刊(1942.1992).1993;燕大文史资料编委会.燕大文史资料(1—10辑),北京大
登一西方传教士在华教育活动研究、教育与宗教:作为传教媒介的圣约翰大学等3本专著)、《教会大 学在中国》丛书(包括江汉昙华林——华中大学、博习天赐庄——东吴大学、海上梵王渡——圣约翰大

生命之树长青 学术之路常新——祝贺何兹全教授百岁华诞会议综述

生命之树长青 学术之路常新——祝贺何兹全教授百岁华诞会议综述

方 向为 隋 唐 五 代 史 。
25
生命之树 长青 学术之路 常新—— 祝 贺何 兹全 教授百 岁华诞会 议综述 因为他 时刻感 受到 “ 国 ” 祖 二字 的神圣 召 唤。在 遭遇 到 不公 正对 待 、 心情 黯 然凄 凉 之 时 , 都 能坦 他
然处之 , 勤恳工作 , 因为 “ 国” 爱 这一神 圣力量 始终 支撑 着他 , 让他 爱 国爱 党 , 无怨 无悔 。正 如他 自
杨 共 乐
胡 小 溪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北京 师 范大 学 历 史学院 ,北京 10 7 ) 0 8 5
[ 中图分 类号 ]K 9 [ 02 文献标 识码 ] [ A 文章 编号 ] 0 25 3 ( 0 0 0 —0 50 10 -3 2 2 1 )40 2 —3
21 0 0年 9月 1 2日, 祝贺何 兹 全教授 百岁华 诞 暨八 卷本 《 国中古 社会 和政 治》 发仪 式 ” “ 中 首 在 北 京师 范大学 英东 学术会 堂 隆重举 行 。此次会 议 由北 京师 范 大学 主 办 、 北京 师范 大学 历 史学 院承 办, 有关 领导 、 学者 通过 回顾何 兹全 先生 百岁历 程 , 总结 何先 生 的学术 贡 献 , 示何 先 生 热爱 祖 国 、 展
己所言 , 天下兴 亡 , “ 匹夫 有责 ” 的思想对 他影 响至深 , 使他 一生 不忘 国家 , 一生关 心政 治 。
二 、 孜 育 人 孜
今 年是百岁 老人何 兹全先生 在北京 师范大学 执教 6 0年 。6 0年 中 , 何先 生一 直奋 战在 教学 、 科 研 的第一线 , 言传 身教 , 体力行 , 践行 “ 身 是 学为人 师 、 行为 世范 ” 训精神 的典范 。 校 刘川生 书记赞 扬何兹 全先生 爱生 、 教 , 乐 对教 育事业 倾 注 了满 腔热 忱 , 召 教师 学 习他 教书 育 号 人、 学而不厌 、 诲人 不倦 的精神 。她 指 出何先 生总是 热情 地 鼓励 学生 学 习 和研究 历史 , 书要 博 精 读

研究综述范文

研究综述范文

研究综述范⽂综述是指就某⼀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专题,对⼤量原始研究论⽂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归纳整理、分析提炼⽽写成的论⽂。

综述属三次⽂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具有⼀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这⼀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的情报学价值。

阅读综述,可在较短时间内了解该专题的最新研究动态,可以了解若⼲篇有关该专题的原始研究论⽂。

研究综述范⽂1 摘要:李贽是我国明代重要思想家,他提出的“童⼼说”、“琴者⼼也”等⾳乐思想,在我国⾳乐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当代的⾳乐理论与实践产⽣了极⼤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其思想来源、⾳乐美学思想等⽅⾯进⾏了深⼊研究,取得了⼀些理论成果。

关键词:李贽思想来源⾳乐思想 李贽是我国明代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其重要著作除《焚书》外,还有《藏书》、《续藏书》及《史纲评要》等。

他的思想及理论涉及范围较⼴,多年来学界对其的研究⼤多集中在佛学、儒学、美学、史学思想等⽅⾯,也有对其整个⼈⽣发展全过程的考察与分析。

⽽他独具创新性的⾳乐理论及其产⽣的根源,则受到了⾳乐学界的关注。

⾼峰在其《李贽⼈⽣简论》⼀⽂中提到了李贽的传统家世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他后来思想的形成的前提条件。

作者认为他是时代精神的代⾔⼈,其思想构成较为繁杂,⼼学、禅学、道家对其思想都有着极⼤的影响。

戴峰也认为⼼学、禅学和道家对李贽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禅宗思想启⽰了他,使他从禅学之中吸取合理的营养,重视“本⼼”、“真⼼”,并构筑了“童⼼说”的理论框架。

与此同时,作者在《论禅、庄对李贽“童⼼说”的影响》(《云南社会科学》20xx年第4期)中还提到李贽的思想与庄⼦思想相似,不过,作者还在⽂章最后指出,“童⼼说”的理论渊源也并不⽌于禅学和庄学。

左东岭和杨雷的《禅宗思想与李贽的童⼼说》(《郑州⼤学学报》1995年第5期)中则认为,李贽提出的初⼼、本⼼及真⼼的重要内涵之⼀,是指⼈⼼空虚明净的本然状态,并与后天被熏染过的世俗之⼼相对。

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党史研究的特点与方法座谈会综述

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党史研究的特点与方法座谈会综述
、 ,
4

加强 逆向 研 究


,

.
,

对社 会 主 义 时 期 党 史 人 物研究 的 几 点 行法
:


与 会学 者 认 为 研 究这 段时 期 的党 史人 物 应 当 抓住重 点 首先是毛周刘朱邓陈 小平生平思想的研究 上
, 。 。 ,
l



目前 特 别 要 加 强 对 邓

,
,
2 3

实事求是 研 究群 体
:
;
十 一 届 三 中全 会前
,
:

,
还 有 的同 志 提 出

1
.

加 强 宏 观研 究

.
注意




微观 研 究 与宏 观 研 究 相 结 合 在 研 究成 果 表 达 上
2

正 确 处 理 史 与论 的 关
3



,
史论 结 合

突 破 禁 区 与注
,
,
意研 究 成果 的 实 践 效果 相 结 合 意 顺 向研 究 与 逆 向 研 究 的 结 合 三
信息 窗
` . , , 吸 , .
. 吕 矛
!
社 会
主 义时
期 中 共 党 史 研 究 法 座 谈 会 综 述
的特 点 与方
编辑 部
之 近

,
《 北 京 党 史 研 究 》 编 辑部 邀 请 了 中央党 史 研

当时 的 历 史 条 件 下 切 忌 简 单 化 绝 对 化 题 不 要急 于 下 结论

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研究综述

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研究综述

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研究综述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研究综述近年来,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秦代文献《水陆里程简册》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这部文献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珍贵的学术资源,为人们研究秦代交通、地理和历史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对该文献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其意义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水陆里程简册》是一部描述秦代水陆交通情况的文献,它涵盖了当时中国境内的水路和陆路交通线路以及相关的信息。

该文献全书共计三卷,内容详实丰富,包含了很多关于秦代各个地域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这些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于揭示秦代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该文献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国内学术界对秦代的研究相对较少,所以这部文献的出现引起了广泛关注。

研究者开始运用历史文献学的方法对《水陆里程简册》进行解读和研究,逐渐揭示了其中的许多历史线索。

他们通过对文献中地名、路线和距离等信息的整理和分析,重构了秦代的交通网络,并进一步研究了政府管理交通以及交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以后,对《水陆里程简册》的研究逐渐深入,学者们开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科技手段,对文献中的地理信息进行精确的定位和分析。

他们运用GIS技术将文献中的地名与现代地图进行对比,以更准确地确定文献中描述的地理位置。

同时,还结合古地理学和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文献中的地理情况进行进一步解读。

这些研究方法的运用,为对秦代交通网络的研究提供了更为精确和全面的数据支持。

《水陆里程简册》的研究不仅仅关注其地理和交通方面的内容,还深入研究了文献中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制度等方面的问题。

学者们通过对文献中的政策法令、官员职称和行政区划等内容的分析,揭示了秦代社会制度和行政管理的特点。

他们还通过对文献中的地名、地理环境和物产等信息的研究,重构了秦代的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图景。

这些研究成果填补了对秦代社会和历史的认识空白,丰富了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内容。

京语研究综述

京语研究综述

京语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而京语作为北京地区的方言,自然也成为了语言学家们关注的研究对象之一。

本文将从京语的历史、特点、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读者了解和认识京语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一、京语的历史京语,又称北京话,是指在北京地区使用的汉语方言。

它起源于元代的南京官话,经过明清两代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特点。

20世纪初,北京成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京语也因此成为了全国范围内的重要方言之一。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京语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压和排斥,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得以重新发展和繁荣。

二、京语的特点1. 语音特点京语的语音特点较为独特,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儿化音。

即在某些情况下,汉字的韵母会发生变化,如“儿子”读作“érzi”,“马路”读作“mǎlù”。

此外,京语的声调比较复杂,共有四个声调和一个轻声。

而且,京语的语音变化较快,常常出现新的语音现象和变体。

2. 词汇特点京语的词汇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方言词汇:京语与普通话相比,有很多独特的词汇,如“胡同”、“炸酱面”、“糖葫芦”等。

(2)俚语词汇:京语中还有很多俚语词汇,如“爪子”、“蒟蒻”、“毒瘤”等。

(3)外来词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流,京语中也不断涌现出新的外来词汇,如“打卡”、“撒花”、“梗”等。

3. 语法特点京语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动词短语的省略:京语中的动词短语常常可以省略,如“吃饭了”可以简化为“吃了”。

(2)句式的倒装:京语中的句式常常采用倒装,如“你干什么去了?”。

(3)语气助词的使用:京语中的语气助词比较丰富,可用于表达肯定、否定、疑问等语气,如“嘛”、“啊”、“呗”等。

三、京语研究现状京语研究自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但直到1980年代才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百年北京史研究综述
作者:邱国盛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10064
刊名:
北京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 OF BEIJING
年,卷(期):2002(3)
被引用次数:5次
1.曹子西北京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北京社会科学 2000(01)
2.李景汉北平最低限度的生活程度的讨论 1929
3.李景汉北京人力车夫现状的调查 1925
4.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 1929
5.陶孟和北平生活费之分析 1930
6.奥斯伍尔德·喜仁龙北京的城墙和城门 1985
7.Sidney D Gamble Peking:A Social Survey 1921
8.孟天培;甘博二十五年来北京之物价工资及生活程度 1926
9.侯仁之关于古代北京的几个问题 1959(09)
10.北京城的兴起--再论与北京建城有关的历史地理问题 1991(04)
11.北京历代城市建设中的河湖水系及其利用 1989
12.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史》编写组北京史 1985
13.G William Skinner ed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977
14.于德源北京农业经济史 1998
15.赵园城与人 1991
16.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 1994
17.陈月清;刘明翰北京基督教发展述略 1998
18.朱祖希北京城:营国之最 1990
19.汤锦程北京的会馆 1994
20.吴建雍北京城市生活史
21.史明正北京史研究在海外 1999(03)
22.李淑兰地理环境与北京历史发展 1996(04)
23.韩光辉历史上北京地区人口周期性锐减的原因探析 1994
24.韩光辉金元明清北京粮食供需与消费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农史 1994(3)
25.赵惠蓉晚清京师的粮食供应-晚清北京社会问题剖析之一 1996(02)
26.龚胜生元明清时代北京城燃料供销系统研究 1995(01)
27.刘小萌清代北京内城居民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1998(02)
28.王均,祝功武清末民初时期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1999(1)
29.韩光辉金代都市警巡院研究[期刊论文]-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5)
30.贺树德明代北京城的营建及其特点 1990(02)
31.韩大成明代北京经济述略 1991(04)
32.魏开肇慈禧太后和古都北京早期现代化 1995(03)
33.胡光明清末民初京津冀城市化快速进展的历史探源与启示 1997(22)
34.果鸿孝清末民初北京的工商业 1993(02)
35.魏开肇论晚清北京铁路、邮电和近代学校兴起的基本特点 1989(03)
36.纪良近代北京城市的变迁 1990(02)
37.刘耿生周学熙与京师自来水事业 1988(04)
38.袁熹清末民初北京的贫困人口研究,北京档案史料 2000
39.张福记清末民初北京旗人社会的变迁 1997(02)
40.张天宇老北京的水夫北京档案史料 1999
41.司马城北京近代的保险业 1999(02)
42.谭列飞京西门头沟矿区"包工柜"制度初探 1989(01)
43.刘娟近代北京的商会 1997(03)
44.常润华近代北京群众性学术团体的发展,北京社会科学 1998(03)
45.刘宁波北京都市民俗文化的复合性 1993(01)
46.阎崇年满洲文化对京师文化的影响 1999(02)
47.孙彩霞从民意测验看二十年代初北京市民的社会意识 1990(04)
48.黄宗汉老北京天桥的平民文化 1996(03)
49.段天顺竹枝词与北京民俗 1996(03)
50.邓亦兵民国时期北京农业述略 1993(02)
51.北京地位变迁与天津历史发展 1986(1-2)
52.试论近代华北的区域城市系统 1992(06)
53.David Strand Rickshaw Beijing: City People and Politics in the 1920s, P3 1989
1.阎嘉多元文化与汉语文学批评[期刊论文]-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2.潘显一.Pan Xianyi论道教超越尘世的契道之乐[期刊论文]-宗教学研究2006(4)
3.邱国盛从人力车看近代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的演变[期刊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6(2)
4.何一民.邱国盛隗瀛涛先生与中国城市史研究[期刊论文]-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5.潘显一早期道教美学思想的发展与分化——《太平经》与《抱朴子》美学思想比较[期刊论文]-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6.吴建雍北京史研究现状及展望[期刊论文]-北京社会科学2001(1)
7.邱国盛论中国近代城市社会结构的演变[期刊论文]-唐都学刊2002,18(3)
8.阎嘉当代中国语境中"多元化"的不同含义[期刊论文]-当代文坛2002(2)
9.邱国盛再论古代北京发展成为中国首都的原因[期刊论文]-北京社会科学2004(3)
10.阎嘉论文化传统的断裂、延续与不同传统之间对话的可能性[期刊论文]-思想战线2002,28(1)
1.王鹏民国北京城市意象研究——以老舍等作家的小说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7
2.方婉丽近代北京医药广告发展变化初探(1840-1949)[学位论文]硕士 2010
3.李自典北京警察群体研究(1901-1937)[学位论文]博士 2007
4.孙向群身在京华,心系齐鲁——近代旅京山东人群体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9引用本文格式:邱国盛百年北京史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北京社会科学 200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