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辛亥革命起因问题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论辛亥革命论文2

论辛亥革命论文2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

它在很多重要方面改变了中国,成为一个新的起点,为中国以后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辛亥革命过后只有7年多,中国便发生了五四运动,又过2年多便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这当然不是偶然的。

巨变从何而来有着几亿人口和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要发生一场历史性巨大变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晚清以前,中国虽不能说停滞不前,但变化十分缓慢。

这并不奇怪,农业社会生产的发展本来就是缓慢渐进的。

从世界范围内比较,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十分成熟的地步,很多方面已接近凝固。

长期以“天朝大国”自居,更形成一种盲目自满的心态。

“天不变,道亦不变”,正是这种社会心态的反映。

传统是无形的,却常能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如果没有受到异常强烈的刺激,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是不会出现的。

但外部世界这时已发生太大的变化。

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后的西方国家把中国远远地抛在后面。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丧失作为独立国家的完整主权,领土完整也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到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局势越来越危急了。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和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巨大的转折。

它深深刺痛了中国人的心。

亲身经历这场事变的革命前辈吴玉章回忆道:“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吴永锟)曾经痛哭不止。

”“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

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

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紧接着,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八国联军又武装占领中国首都北京达一年之久。

居民门口要分别悬挂占领军的国旗。

这一连串冷酷的事实把一个异常尖锐的问题摆在中国人面前:中国是不是要灭亡了?它像可怕的噩梦那样,沉重地压在每个爱国者的心头。

孙中山先生在1894年冬兴中会成立时的宣言中沉痛地写道:“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

辛亥革命—论文

辛亥革命—论文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学院姓名班级学号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内容提要: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世界资本主义扩张在中国特殊背景下的产物,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与外国的侵略和优秀思潮等共同作用,相互推动而诱发的一场革命。

他是中国封建与民主摩擦的必然产物,是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

关键词:辛亥革命内外因素相互作用推动与促进历史之必然引言: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一次偶然事件吗?辛亥革命的汹涌势头是那样随随便便就能开展了吗?凡事必有因,作为一场浩浩荡荡气势宏大的革命,纵先不讨论其成败,因为历史会给出答案用充满智慧善于洞察的双眼探寻歌名爆发之疑也必是一项非常重要有意义的工作。

本文就用列举与联系的方法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尽自己的知识来论证一代革命巨变正是大势所趋!正文: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他的功绩与历史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然而,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而任何一件事情,一样的变化是很难推动一个局面的形成的。

所以,本文主要目的是分析,总结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促使其产生的内在联系,而线索也是围绕“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历史趋势的必然”展开。

辛亥革命的产生是历史趋势的必然,从宏观上说,它是国际与国内种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以及中国资产阶级与资本积累提升与增加的产物。

首先,从国际局势入手,分析其必然性。

辛亥革命爆发时间为1911年,这一时期对于欧洲来说,早已不是东方“沉睡的时代”而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已转入应用的时代。

在经济上各国相继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是议会制君主制或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等,而且也相继步入了帝国主义国家的行列。

同时,在南美、非洲、亚洲的殖民地划分也基本定性,于是资本就在世界范围运转。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里,经济的基础地位也推动了中国向辛亥革命的距离又进了一步。

上文说到欧洲的两次工业革命已完成,那么作为殖民地的中国必然要受到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资本的原始积累。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评述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评述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评述辛亥革命简介本论文旨在评述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事件——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转折点,为中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辛亥革命的起因辛亥革命起因于中国晚清时期的社会动荡和国内外的种种压力。

晚清时期,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国内经济落后,民众生活困苦,社会不公现象严重。

同时,思想启蒙思潮的兴起和中国各地的革命组织的兴起也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辛亥革命的过程辛亥革命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武装起义和建立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首先在南方湖南、广东等地发起武装起义,革命党人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革命政权。

随后,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等人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并进行一系列改革和建设工作。

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为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其次,辛亥革命打破了中国的闭关锁国格局,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启了大门。

此外,辛亥革命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铺平了道路。

总结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它在政治、社会和经济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和了解中国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张超. (2016). 辛亥革命研究述评[J]. 理论月刊, (1), 117-117.- 贾鹏. (2012). 试析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社会变迁的影响[J]. 大众文艺, (6), 180-181.> 注意:以上参考文献仅供参考,请勿引用不可确认的内容。

浅论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浅论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浅论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积极意义和伟大精神摘要: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

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在近代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国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具有积极伟大的意义。

下面就针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积极意义和伟大精神来进行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辛亥革命历史背景革命意义伟大精神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中山先生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则有一贯的革命精神思想,以为革命活动之张本,更有革命方略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

不知多少革命先烈的鲜血与汗滴,才写成的革命光荣史页。

中国革命遵循这个革命路线,意志日坚,奋斗不懈,更为焕发,革命进行,尤为积极。

因此,中国革命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辛亥武昌起义,革命怒潮不可遏止,终于推翻清王朝268年封建统治,民国卓立于世。

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创建民国,完成共和政体的初步成功而奠基。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的“人民革命”,肇始于19世纪末期,正是西方侵略势力大举渗入中国的时候,也是传统中国的制度与秩序被摧残破坏最严重的时期。

清政府由盛转衰,国人不断在各方面要求改革或适应无效后,许多内部冲突不能解决,进而延宕积习成弊,造成封建统治的政权发生动摇,终于激起孙中山革命。

其背景因素大致归纳有三:(1)清政府严厉统治与社会反清思潮,清朝建立政权之后,表面上以“定胤民安,共享太平”为号召,其实用以笼络、高压、屠杀、奴化等政策与手段,交兼并用,达成专制统治的目的。

(2)列强势力入侵与中华民族危机。

近二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综述辛亥革命距今已经有九十个春秋,辛亥革命的研究也即将走过一个世纪的历程,学术界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特别是改革开放近二十年来,经过新时期史学工作者的努力,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又提出了一些新看法、新观点,研究程度进一步深化,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

本文拟就对辛亥革命研究作一分类概述,并以拙文纪念伟大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与革命性质1、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关于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这个问题的争议性比较大。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是整个民族资产阶级而不仅仅是它的中下层。

[1]林增平则认为,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

[2]朱英将这两种观点进行了综合,认为,如果对“资产阶级”一词作相对广义的理解,整个资产阶级是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

如果对“资产阶级”一词作相对狭义的理解,只包括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即资本家阶级,那么相对于同时期的立宪运动来说,辛亥革命在较大程度上还缺乏这样的阶级基础。

[3]2、辛亥革命的性质与实质辛亥革命的性质与实质,是辛亥革命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问题。

由于对“资产阶级”一词的理解和运用不同,国内外学者在这个问题上颇有争议。

台湾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全民革命或者国民革命。

内地学者对此大都持反对意见,认为,辛亥革命是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4]辛亥革命没能将农民群众发动起来,不能称之为国民革命。

[5]有学者从文化、政治制研究探讨了辛亥革命的性质与实质。

龚书铎认为,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政治革命,同时也是一次文化革命,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革命。

[6]刘慧宇认为,辛亥革命是经受了西方文化的猛烈撞击与传统文化的剧烈震荡而产生的,是中西文化冲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必然出现的一次激复。

[7]朱榕在分析清末官制改革、立宪运动的基础上,指出辛亥革命实质上是由国内被排挤的汉民族统治阶级和在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所进行的以推翻居统治地位的满民族统治阶级为主要目标的一次国民民族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近代史论文怎么写

辛亥革命近代史论文怎么写

辛亥革命近代史论文怎么写一百年前,在伟大革命家孙中山的领导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胡锦涛同志在今年七一讲话中指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一、哪些因素催生了辛亥革命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剧,尤其是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以后,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中国的势力。

他们在华投资的规模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提供高息贷款,而铁路、矿山的利权更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目标。

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争夺在华利益竟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却宣称局外中立。

经过一年多的厮杀,日本战胜俄国,俄国将所攫得的在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所有一切侵略特权转让给日本。

在日、俄相斗之时,英国也派兵侵入中国西藏地区。

德国则企图将势力延伸到原属英国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

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十几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之多。

在清朝统治的最后几年里,各种旧税一次次被追加,巧立名目,新税层出不穷,各级官吏还中饱私囊,以致民怨沸腾。

正是在中外反动派的残酷压迫下,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从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

其中包括各阶层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农民、手工业者的抗捐、抗税、抗租斗争,工人的罢工斗争,少数民族与会党的起事等。

同时,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

在一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革命酝酿之际,正是清政府内外交困之时。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

辛亥革命资料 (2)

辛亥革命资料 (2)

辛亥革命资料一、背景辛亥革命,又称中国民主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运动。

它发生在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以反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为主要目标,最终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的民主革命时代。

二、起因辛亥革命的起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中国社会的混乱和民众的反抗意识逐渐增强,对清朝统治不满的情绪积累到了一个临界点。

另一方面是清朝内部的腐败和衰落,使得统治者对于外部入侵的威胁无法有效应对。

在外部方面,鸦片战争和其他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的国家尊严受到了严重的侵犯,许多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掠夺资源,剥削人民。

这些外部压力给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动荡与不安。

在内部方面,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导致国家内部的矛盾日益加剧。

随着国家经济的落后和民主制度的缺失,人民的不满情绪正一步步积累。

这种内外的压力共同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三、发展过程辛亥革命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关键阶段。

1. 觉醒与团结(光复会)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的新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一系列改革尝试未能成功,但为中国的革命酝酿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1905年,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也为辛亥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中的精英们对传统封建文化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民主、科学、民族主义等新观念,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1907年,孙中山等知识分子创建了光复会,这是中国第一个民主主义团体。

光复会的成立标志着辛亥革命的正式提出,它为接下来的革命奠定了组织基础。

2. 辛亥革命发起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义爆发,成为了辛亥革命的发起点。

起义的领导者冯国璋率领武汉驻军起义,号召全国军队和民众一起反对清朝专制统治。

起义的成功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响应,各地的革命武装纷纷响应起义号召。

湖南的黄兴等起义军逐渐占领了重要城市,逐步形成割据势力。

3. 统一与建设辛亥革命的胜利促使清朝政府垮台,孙中山成为民主共和国临时总统。

此后,他组建了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许多新政策,试图重建新的中国。

辛亥革命 论文

辛亥革命 论文

关于辛亥革命相关问题的探讨摘要:在近代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它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尽管辛亥革命失败了,但是它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它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

关键词:革命改良专制失败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辛亥革命是民族危机严重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是腐朽的清政府不愿意也没有能力抵御外国侵略和领导国内变革的结果。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它们在加强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的同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

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大量高息贷款,而铁路、矿山的利权更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角逐,民族危机更加严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此时民族资本主义又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限制和阻碍。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而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等,清政府进一步搜刮民脂民膏,巧立名目的新税层出不穷,各级官吏还要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人民群众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

正如孙中山先生所形容的,清政府“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事实表明,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革命已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等革命力量的发展。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其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明显的发展,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辛亥革命论文

辛亥革命论文

辛亥革命论文【内容提要】:在中国处在各方势力的刮分以及国内政治上的分歧压力下,孙中山创立中兴会,领导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它是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领导下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伟大革命。

尽管革命最终失败,但是这次改革尝试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辛亥革命意义道路影响目录一、辛亥革命的爆发二、辛亥革命失败原因(一)辛亥革命失败的客观原因(二)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三、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四、辛亥革命对中国的社会影响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正文】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中国在经历了戊戌维新的失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的到来。

首先觉醒的是我国新型知识分子群体。

近代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学说,以报刊为重要阵地,创办了《浙江潮》、《苏报》、等多种政治刊物。

与此同时,国内外出现很多社会团体。

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等。

一九零五年七月二十,中国同盟会成立。

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分地权”作为政治纲领。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一九一一年清政府“铁路国有”的政策点燃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驻军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一月之内有十三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统治,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初十,孙中山以16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一九一二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三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成立;二十八日,各省代表会议改组为临时参议院,成为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

一九一二年三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论述辛亥革命

论述辛亥革命

论述辛亥革命导言:论述辛亥革命的发展过程和辛亥革命的最终成败,以及发生之后对时代产生的各种影响。

通过一系列的历史史实和文献来论证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一、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清政府日益腐朽与外强的不断侵略下,和中国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产生的。

其目的就是为了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伟大的革命运动,从政治上、思想上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远影响。

这场革命运动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

从此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更深入、更大规模的开展开来了。

二、导致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社会因素(一)戊戌维新变法的失败从鸦片战争开始,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保守派形成的清政府领导集团,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例如:《马关条约》、《北京条约》、《南京条约》等等。

面对清政府的懦弱和中华名族身陷囹圄的现状,让众多有志之士,从思想上开始觉醒,积极探索拯救中华,保卫家园之道。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了一些列措施来宣传维新。

但他们的行为严重影响到了守旧派的地位和权力,继而与维新派对抗。

这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语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维新派想通过光绪皇帝来推行改革,但政治大权却掌握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手党中,于是她软禁了光绪皇帝,并对维新派进行反击和镇压。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遭受杀害。

这场维新变法仅仅只持续了103天,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二)清政府落下帷幕虽然戊戌维新变法失败了,但它却在整个中国掀起了一场大规模与政府对抗的起义运动。

面对外敌的入侵和政府的软弱,国民身陷水生火热之中。

很多人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从而建立共和政体。

于是不仅仅是中国本土,还有海外地区,都发动了革命。

革命的领导者主要有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蔡元培、赵声、章炳麟、陶成章等。

革命的主要组织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

辛亥革命综述

辛亥革命综述

辛亥革命综述一、孙中山与现代化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 他为振兴中华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永为后人景仰。

孙中山在致力于通过革命, 改良中国政治的同时, 十分关注中国的经济问题。

1919年前后编定的《实业计划》, 不仅是孙中山谋求利用外资全面建设中国的对外开放蓝图, 而且详细规划了中国工业化建设的路线、体制和发展战略, 构成了近代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工业化战略。

孙中山一生致力于改造中国社会, 他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同时也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先驱。

孙中山经济现代化思想构成了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

其经济现代化思想主要包括区域性的经济开发战略, 全国一体化的构想( 对大西南开发作了现代化的规划, 分别从交通运输、农业、矿业等方面加以论述( 提出利用外资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这些思想虽未在当时实现却对后人的现代化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三、辛亥革命与统一战线辛亥革命是20世纪的伟大事件, 它推翻了清王朝的腐败统治, 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建立了民国。

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各种政治力量必须团结起来, 组成革命统一战线, 形成合力救国。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使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而且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爱国、强国、民主的思想, 对中国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

中国各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产生和发展, 实质上就是孙中山长期革命斗争的直接继续和发展,并且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察民主党派形成的历史过程, 可以说都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密切关系, 呈现出共同的特点。

首先, 辛亥革命中涌现出一批卓越的民主主义革命家, 他们是中国第一代民主党派的领导核心和骨干力量。

其次, 孙中山亲自培育的国民党左派、民主派, 后来演变发展成为民主党派。

再次, 民主党派继承和发扬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顺应历史潮流的传统, 为完成孙中山未竟的革命事业而奋斗, 并在其后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选择并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经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长期合作, 实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切实地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光辉道路。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浅析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浅析辛亥革命

浅析辛亥革命摘要: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发生于列强大肆入侵中国的艰难时代,清王朝处于最为没落的时候,孙中山带领全国的爱国青年掀起了这场革命。

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由传统的封建帝制转换为较为先进的资产阶级专政。

虽然这次革命没有成功,但它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关键词:专政;民主;孙中山;成功;革命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1894年初,孙中山先生放弃了医学事业,面对中国的各种苦难,他毅然决然的投入到了革命事业中。

这年,他拟写了《上李鸿章书》,提出了改革的纲领:“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流。

”这年六月他在天津没有得到李鸿章的借鉴,上书也没有被采纳。

为此说:“怃然长叹……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

”1、民族矛盾加深1894年,发生了甲午中日战争,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900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俄国占领东三省,不久,日俄利益发生冲突,由日俄瓜分东三省。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后与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进一步掠夺了中国的各项权益,加紧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侵略,妄图从精神上统治中国人民,以达到他们的目的。

2、“新政”的失败 1901年一月,清政府颁布所谓“整顿政事”的上谕,为了适应国内改革力量的强烈要求。

但是新政并没有取得什么效果,一些名族资产阶级心怀不满,还有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已经感到无可忍受,对清政府不抱任何幻想。

3、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他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明显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

所以就形成了一批拥护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

这个知识分子群的出现与戊戌维新运动及20世纪初清政府新学堂、派留学生的措施有关。

辛亥革命论文

辛亥革命论文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在清宣统三年(1911年)由资产阶级发动的推翻在华夏大地延续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统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反帝反封建斗争,以此为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的开展起来。

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20世纪初,帝国主义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以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

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大量高息贷款,而铁路、矿山的权利更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

1904年至1905年日、俄在华东北发生战争,1903至1904年英国派兵入侵西藏,为了支付对外巨额赔款,清政府开支激增四倍,种种税收增加,各级官吏还要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使中国民族矛盾危机进一步加深。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严重压迫下,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从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较大规模的民变多达1300起。

其中包括各阶层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农民、手工业者的抗税、抗捐、抗组斗争,工人罢工斗争,商人罢市斗争,少数民族与工会的起事等。

同时,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权利运动和保路运动等。

在一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角色。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处,宣布实行“新政”。

此后,陆续推行一些方面的改革,包括: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裁撤绿营;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鼓励留学,颁布新的学制,并下令从1906 年起正式废除科举制考试。

迫于内外压力,清政府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形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纲要》,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方案,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关于辛亥革命的中国近代史论文(2)

关于辛亥革命的中国近代史论文(2)

关于辛亥革命的中国近代史论文(2)关于辛亥革命的中国近代史论文篇二《论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摘要】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

清政府对外妥协投降,全国范围内的起义运动接连爆发,只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独立、民主、富强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辛亥革命;背景;成功与失败;评价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20世纪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他们迫使中国签署《辛丑条约》之后,加剧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

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辛亥革命酝酿之际,正是清政府处于内外交困之时。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国人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

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实行“新政”。

又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

事实表明,清政府已经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

革命已如箭在弦,一触即发。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这个知识分子群的出现与戊戌维新运动及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的措施有关。

这些青年学生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其中不少人在民族危难加深,群众自发斗争高涨的形势推动下,开始摸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中国近代史中的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史中的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史中的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上,辛亥革命被视为国家历史的重要节点,也被称为中国革命的开端。

这场革命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推翻封建帝制的第一步,为建立民主共和国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就辛亥革命的背景、原因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辛亥革命发生在中国封建帝制日渐衰落的历史背景下。

清朝政权经历了多次外侮和内患,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人民民主意识逐渐觉醒。

自19世纪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的不平等条约与割地赔款的强制性干涉,使得中国人民深感国家危机,民族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

其次,辛亥革命的背景也与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的兴起有着密切关系。

这些知识分子通过吸收西方近代科学和思想,了解到民主、平等、自由的理念,开始关注国家政治命运,积极宣传革命思想,为中国近代革命提供了先进的思想武器。

二、辛亥革命的原因1. 经济原因中国自19世纪以来,不平等条约和非法贸易使得中国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国家财政状况严重恶化,社会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这使得中国人民对旧有政治制度和统治阶级的不满情绪逐渐增加,加剧了革命爆发的原因。

2. 政治原因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多次抵御外敌失败,国运衰落。

同时政府的专制体制和压制性政策也引发了广泛的民众不满。

布衣之下,积累了许多富有反抗觉悟的力量,他们开始意识到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推翻封建尺度,实行真正的民主。

三、辛亥革命的过程辛亥革命是由自发的抗拒外来侵略,逐渐发展为全面的反帝反封建的武装斗争。

革命军队在南方、北方、东北、西南等地纷纷发起起义,各地起义武装相互勾结,形成了维新派与革命派合作的局面。

武昌起义的成功标志着辛亥革命的进入高潮阶段。

随后,辛亥革命的中心形势转向南方,南方各省都相继宣布独立,并于1912年1月1日成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后,逐渐确立的中华民国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就此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四、辛亥革命的影响1. 封建帝制的终结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的政治体制变革打下了基础。

综述

综述

综述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论题: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为什么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可以从两种角度去认识:一种是从主客观方面去认识,一种是从具体原因方面去认识。

从主客观来看,一是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一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从具体原因方面来看,可从纲领、农民、政党、军队等四个因素去分析:①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

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

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

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

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

“二次革命”中国民党人虽然掌握了一些军队,但并不是统一的革命力量,护法运动则依靠军阀的力量,因此每当遇到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就不能不失败。

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

同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爆发前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能使革命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

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也与同盟会的涣散、领导成员政见不一有关。

综述论题: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的激烈较量,面临着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最后决战。

这三种建国方案就是:以蒋介石国民党为代表的地主买办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以一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土中主张“第三条道路”的人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中国辛亥革命历史事件研究报告

中国辛亥革命历史事件研究报告

中国辛亥革命历史事件研究报告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从封建帝制向共和政体的历史性转变。

本报告将对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一、辛亥革命的起因辛亥革命的起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外国列强的侵略:19世纪末,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遭到英、法、德等多个列强的侵略和打击,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害。

2. 内外交困的局面: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对外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国家财政破产,经济陷入崩溃边缘,社会民生问题严重。

3. 经济发展和启蒙思潮的兴起:随着近代洋务运动和改良思想的传入,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逐渐形成“兴中华、恢复中华”的思潮。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1.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以清军训练总长黄兴为首的起义军夺取了武昌的军事要塞。

2. 辛亥革命的蔓延:起义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各省纷纷响应,爆发了大规模的辛亥革命。

在南京成立了临时政府,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3. 辛亥革命的胜利:经过一年多的斗争,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

1912年1月1日,清朝宣布退位,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三、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复兴民族精神:辛亥革命彻底摧毁了封建帝制,宣告了帝国主义的失败,使得中国人民重新获得了民族尊严和自信。

2. 推动政治体制的转型: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探索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并为后来的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础。

3. 促进社会变革:辛亥革命激发了人民的觉醒和参政意识,为社会变革提供了动力。

同时,辛亥革命也给农民、工人等劳动阶级带来了希望和改善生活条件的机会。

4. 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辛亥革命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启奠定了基础。

它为后来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提供了方向和动力。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辛亥革命_精品范文

辛亥革命_精品范文

辛亥革命【学生视角】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历史事件,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

这场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开始。

本文将围绕辛亥革命展开探讨,从它的背景、诱因、历程、影响等多个方面深入剖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辛亥革命的背景。

当时的中国,已经深陷了积重难返的危机之中。

中国的领土被列强分割,人民生活贫困,社会矛盾突出,政治腐败严重。

这种情况对于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民主进步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辛亥革命是中国民族解放的必经之路。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辛亥革命的诱因。

辛亥革命的直接诱因是发生在光绪帝去世后的权利争夺。

当时,旧式的封建制度和专制政治已经日益崩溃,各方势力都希望在这个时机争夺权力。

这种政治上的动荡,导致了人民生活的更加困难和贫困,政治腐败的情况更加严重。

因此,人民对于政治上的变革呼声日益高涨,这为辛亥革命提供了基础。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辛亥革命的历程。

辛亥革命的实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多个阶段。

首先是辛亥革命的爆发,当时武昌起义发生后,各地响应,形成了对清朝的全面的反抗。

接下来,是建立临时政府,推动辛亥革命事业向前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民主制度和政治改革成为了推动革命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最终,在袁世凯的背叛和革命党内部争斗的情况下,辛亥革命胜利了,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辛亥革命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结束了封建专制的历史,实现了民主政治的转型。

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众多革命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的胜利,也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历史事件,是中国民族解放和民主进步的开始。

通过对辛亥革命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更好地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辛亥革命起因问题的文献综述学号:09313242 姓名:吴威其实,对于辛亥革命起因的问题史学界早就开始研究讨论了,无论是中国大陆学者,还是台湾学者,甚至是海外学者都有瞩目的研究成果。

他们一致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虽然有部分的偶然性,但其爆发是大量历史因素累积起来的共同结果。

其中的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因素:思想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在这里我想着重总结有关思想及政治因素的论述,至于其中的具体内容接下里我会仔细阐述。

一、引起辛亥革命的思想因素一场革命的发生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思想基础,各种思潮推动了并诱导了革命的发生。

辛亥革命前出现了的大量社会思潮,包括反清排满思想、民主共和思想、国粹思想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在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思想因素为其中的三个内容。

1、反满排满思想。

对此研究较好的有刘大年的《辛亥革命与反满问题》,他更多的从阶级利益方面分析了辛亥革命与反满问题,认为“辛亥革命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为直接目标,具有浓厚的反满民族斗争色彩······辛亥革命中的反满问题是从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

”1高明和高燕军的《辛亥革命中的反满问题》2赞同并延续了刘大年的观点,将反满与阶级斗争进行联系。

钟珍维的《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反满问题》3、钟卓安的《辛亥革命与反满思潮》4和张振铎的《论章太炎与孙中山的反满革命思想》5则都从当时危亡的民族局势来分析,反满思想的提出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达到使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结合起来的目的。

2、民主共和思想。

郑克强在其《略论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国思想》一文中认为“民主共和国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性、先进性和实践性”6这种思想的影响是十分有力的。

美国学者沙培德在《辛亥革命后梁启超之共和思想—国家与社会的制衡》7中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民主共和思想情况的新视角。

刘义辰的《论清末民主共和思潮的兴起》直接认为民主共和思想是“反对封建、反对复辟的思想武器”8,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做了思想准备。

3、国粹主义思想。

这方面的研究有杨天石的《论辛亥革命前的国粹主义思潮》9、房德邻的《论国粹主义》10认为“它鼓吹‘排满革命’,致力于民族文化的建设,对于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它其实是狭隘落后的一种思想,是反满思想的极端化表现,很快就退出了历史。

此外,郑师渠则有专著《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11一书,他从根本上肯定了晚清国粹派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一翼,对我们认识国粹思想大有裨益。

二、引起辛亥革命的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我认为不多,其中主要涉及到清末新政改革和宪政运动。

但这两个重要的政治行为却有很多的内容需要深入思考。

(一)、新政改革首先我们来看看对于清末新政实施的总的论述。

对于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杨冬磊认为,“由于改革时机的把握不及时,策略方式的采取失当,以及改革者自身的能力缺乏、私心作祟等不利因素的局限,改革各项措施的实施终未能达到改革者的初衷。

进而,这场意在自救的改革最终竟成了革命的催化剂,而非是革命的替代物。

”12李志茗在《论清末新政时期的行政改革》中认为,“改革立新制而不易旧人,又不能正确处理由权力重新配置所引发的各种利益之争,最后以失败告终,并导致清王朝的覆亡。

”13。

林志友的《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爆发》从对科举、新军、重商、咨议局四个方面的分析得出了“清末新政无疑是革命性的······其结果必然使清政府‘走错房间’和‘种瓜得豆’。

辛亥革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顺理成章地爆发了, 而清王朝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也顺理成章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14的结论。

朱英的《清末新政与清朝统治的灭亡》15以及杨德森的《清末新政与清政府的垮台》16则从新政与清政府的灭亡之间进行了分析阐述。

清末新政改革中的教育改革与新军的建立是我将要着重看待的改革内容。

1、教育改革的主要包括废科举和兴学堂两项内容。

江德松和汪宏在《清末废科举的原因及启示》中论述道,“科举之废使得人心与政局都迅速陷入混沌状态。

作为过往科举社会的主角,知识分子在科举被废后的政治舞台上出演了一幕幕令人辛酸的悲剧,从此不得不面对种种起伏跌宕的命运。

于是在清末新政以后出现大批既无法进入新式学堂,又不能通过科举取得功名的‘无根人’,成为对政局稳定极具破坏力的‘游民阶层’,这无疑也加速了晚清政权的灭亡。

就制度而言,罢黜科举非但没能达到‘补救时艰’,反而出现了一种可怕的官员选任制度真空。

民国以来,由于政府用人缺少标准,于是讨官、跑官,任人唯亲,派系倾轧,结党营私等弊端随之而来。

”17华东师范大学的皮德涛在《废科举前后关于旧有举贡生员出路初探》中谈到,“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大量以科举为业的举贡生员面临着寻求出路的问题。

随着封建王朝主导局面的被打破,举贡生员开始摆脱功名的限制,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甚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这表明中国原有的社会阶层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社会进入到了新旧交替、充满矛盾与斗争的转型时期。

在废除科举制后,一部分举贡生员为了自己的出路,便起来反抗。

其次,一些举贡生员迫于生计,参加了军队。

而参军的背后则表明,社会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因为只有在动荡的年代里,军队才有保证个人安全,甚至是迁升的机会。

此外,有些举贡生员流向了秘密社会,一些举贡生员甚至参加了革命党,成为推翻清政府的生力军。

”18代华则直接从废科举与辛亥革命爆发的关系上进行阐述,他认为,废科举“引发了社会各阶层思想观和价值观的变革,造成了士绅阶层对清政府的离心力,松动了清王朝的统治。

新学的兴起带来的不仅是科学与技术,更是民主与革命。

清政府失去了整合社会基础的功能,造成整个社会长时间广泛地趋于动荡不宁。

学堂学生的革命化倾向和新军的崛起,最终引发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19周锡瑞在其著作《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中写下第四章新政与群众,我们可以通过“清末新政的本质和内容、资助新政措施、民众反对新政、城市贫民、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风潮的余波”20六个事件来透视当时新政教育改革所带来的影响。

2、新军的建立与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其重要的关系。

苏全有在《论清末新军的国家失控》一文中说道,“资产阶级革命派致力于清末新军的策反,他们的宣传活动具有明显的公开性特征······清政府对新军失控一是中央政府的无能;二是清政府心态过急;三是对清末新军的控制较为宽松;四是相对弱化了旗兵建设。

”21在另一篇文章《论清末新军的思想失控》中,苏全有认为,“清末新军的思想失控,其原因除了革命派的宣传之外,主要有四点因素在起作用:一是农民为主的下层群体及会党本质,二是海外军事留学生群体的阅历,三是新军知识化,四是学生青春期的叛逆倾向。

”22陈文桂认为“清末新军是清末社会矛盾极度激化的产物”23,并从新军兵源和革命团体对新军士兵的革命化活动两方面来阐述清末新军的革命化转变。

熊志勇在《浅议辛亥革命之新军》一文中认为,“导致新军与清廷决裂的症结在于近代化军队与传统社会之间的文化堕距。

近代化新军的组建,使中国军事变革发生质的飞跃,尤为重要的是近代军事文明及其义理政教对政治化新军的异动产生了非同凡响的作用,而革命党人向新军的渗透和体制内兵变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则使清廷苦心孤诣编练的新军成为自己的掘墓人。

”24陈旭麓和劳绍华则按时间顺序从“新军原起、新军的扩编、革命党人与新军和武昌起义时的新军”25四个方面来论述了新军对辛亥革命爆发的作用。

此外,徐昌义认为新军成为清王朝掘墓人的原因在于“新军官兵的成分构成特别及其知识水平较高的结果”26。

赵国材在《清末新军的革命化及原因》27与《清末新军的革命倾向与辛亥革命》28两篇文章中再次论述了其中的原因。

(二)、宪政改革对于清末宪政改革运动,我们可以首先来看宪政运动其本身。

侯宜杰在其《清末立宪运动研究史述评》29论文中就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史学界对这次改革运动的各方观点。

南京师范大学的季金华认为,“清末立宪尝试是中国宪政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起点......虽是是清末统治集团为了挽救自身统治地位而进行的一场法制改良运动,具有明显的政治功利性和保守性。

清政府在实行‘预备立宪’过程中相应地对旧有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帝的权力,直接冲击了两千多年的专制政体,不自觉地向政治宪政化迈进。

”30另有草放在《试论清末“预备立宪”的实质及其意义》中反对“立宪者,骗局也”的旧式观点。

认为“预备立宪出现在当时,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不能仅仅把它看成一场骗局。

清末预备立宪,并不是个人意志的偶然产物,而是当时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更是确定“预备立宪为最后推翻清王朝准备了条件。

”31而张天保则属于旧式观点,他在《清末的“预备立宪”》中认为“预备立宪是清朝政府扮演的一场丑剧,这场丑剧是清朝统治者在革命力量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为了抵制革命,挽救其摇摇欲坠的就治而玩弄的政治编局。

”32张天保等人作为过去对宪政运动观点的代表,他们的论著我们亦可以研读一番。

接着我们来看史学界对宪政运动的主角立宪派的评价。

王来棣在《立宪派的“和平独立”与辛亥革命》一文中谈到了立宪派的作用,他认为“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各省独立时期33,而‘和平独立’是这个时期立宪派普遍采取的活动方式。

”他就各省立宪派在“和平独立”中的具体表现,论述立宪派对辛亥革命的作用。

同样,刘桂五的《辛亥革命前后的立宪派与立宪运动》34也为我们介绍了立宪派别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

最后要提及的是谘议局的设立。

耿云志在《论谘议局的性质与作用》35中认为,谘议局是经过选举产生的新机构,拥有一定的立法权和监督行权。

谘议局给资产阶级立宪派提供了一个合法的言论场所,得以干预政治,是立宪派同清朝专制统治进行斗争的最主要的阵地。

资产阶级立宪派尽员利用它来牵制和限制督抚的权力,这导致了同督抚的矛盾和斗争,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立宪派反对专制制度的斗争。

对于谘议局起到的作用,他认为,资产阶级立宪派利用谘议局的合法讲坛,无情地揭露了清朝统治的黑暗,这对于打击专制势力,唤起人们的不满和愤怒是有重要作用的;谘议局同督抚展开的斗争,相当程度上削弱了专制统治的力量,造成清朝统治机器更加转动不灵,便于革命党人进行致命的最后一击;谘议局以其揭露和打击专制制度,纠劫贪官污吏,吸引了许多对清政府及其地方官不满的人,起了促进清朝统治趋于互解的作用;谘议局参与领导的国会请愿运动,曾发生了很大的政治影响;谘议局本身的活动是摹仿西方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度进行的,具有相当完备的民主程序,这对资产阶级和广大群众进行了有益的民主的教育与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