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辛亥革命起因问题的文献综述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与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与意义
辛亥革命的背景因素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的人民革命,肇始于19世纪末期,正是西方侵略势力大举渗入中国的时候,也是传统中国的制度与秩序被摧残破坏最严重的时期。清政府由盛转衰,国人不断在各方面要求改革或适应无效后,许多内部冲突不能解决,进而延宕积习成弊,造成封建统治的政权发生动摇,终于激起孙中山革命。其背景因素大致归纳有三,兹胪陈于后:
一、清政府严厉统治与社会反清思潮
清朝建立政权之后,表面上以定胤民安,共享太平为号召,其实用以(一)笼络(二)高压(三)屠杀(四)奴化[注1]等政策与手段,交兼并用,达成专制统治的目的:
(一)笼络人心,利诱手段
清朝统治者为笼络人心,乃采行下列措施:例如,为明思宗帝后发丧,以帝王之礼,宗室大臣罹难均以题谥。朱氏贵族依旧恩养,文武衣冠悉维旧制,改订官制,汉满参用,收拾人心。另外,钳制才士,奖励文学,优礼儒臣,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借以名诱、利诱、官诱,麻醉人心,防止加剧民族矛盾。
(二)高压政策,恩威并用
清政府安定明朝人心后,采用高压,工于心计,严令薙发,禁除明制,改衣旗服,以测汉族人心之顺逆。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警人之语。尤有甚者,侵占田地,圈以标志,谓之圈地。扫除反抗势力,用以严刑峻法,诛戮王族和忠实于明朝皇室的人士。各省要隘驻扎重兵监视人民,人民之愤懑久蛰于心。
(三)屠杀处决,惨不忍睹
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北方局势,进兵长江流域,希冀摧毁明朝最后挣扎。扬州十日惨遭屠杀者有80余万,被掳与投井、投河、焚缢者亦不在少数。
嘉定三屠连屠三日,城内死者约9700余人,城外则在7500人以上。文字狱杀戮无辜,尤为惨酷。计有康熙时代,庄廷■《明史稿》,戴名世《南山集》,方孝标《滇黔纪闻》。雍正时代,有查嗣庭、吕留良之狱,谢齐世注释《大学》,陆生称编写《通鉴》均被认为猖狂恣肆思想,著予正法。乾隆时代,文字狱尤兴,胡中藻《坚磨生诗钞》,徐述夔《咏正德杯诗》,沈德潜《黑牡丹》诗,王锡侯刻《子贯》乙书,吴梅村诗句不妥,均受刑诛。其文网严密,罪织极细,一经告发,辄多获罪,屠杀至为惨酷。
为什么会爆发“辛亥革命”
为什么会爆发“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
政治革命。其爆发原因复杂多样,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诸多因素。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为何会爆发辛亥革命。
一、政治原因
清朝的政治体制是封建专制制度,皇帝拥有绝对权力,民众没有任何政治权利。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和1905年的丁家庄起
义等事件,曾引发中央政府的动荡。此后,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帝国主义势力不断侵略,国民对清朝的不满情绪不断加剧。清朝政府在政治上的反动、腐败和内忧外患,都严重削弱了其发展和统治的能力,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二、经济原因
19世纪末期,中国社会经济逐步进入了资本主义阶段,农业
和手工业都已逐步被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工业所淘汰。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为国内最广泛的社会阶层,但却遭受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控制。清政府实行的是保守的经济政策,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发展民族经济,这使得国内经济越来越落后。随着工业化和职业化程度的提高、金融资本的侵入,民族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也开始走向政治斗争。
三、文化原因
清朝政府与国外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文化领域受到了巨大影响。清政府虽然开始注意到进修洋务之策,加强了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但对一些正宗文化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护。加之德、俄、英、法等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播西方文化,对本土传统文化产生了破坏和压制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思想反而在一些地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四、军事原因
辛亥革命爆发期间,清政府军队在军事上的战斗力早已低落不堪,各种军备落后。清朝政府时常削弱军阀势力以收集兵力,却阻碍了武装部队的正常发展,造成军队装备的很多拖延,但自兴中会、同盟会等社会群众的力量加入,使得军阀的势力逐渐衰退,形势逐渐明朗化。此外,外国强权也对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实力的当前几乎屈服于外国租借地、压迫、对抗。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一、背景
1、民族危机:列强以华治华,加紧资本输出,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2、政治统治:清 *** 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反动卖国的本质日益暴露,促进了人民觉醒。
3、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 利的共同愿望。
5、思想基础: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与民主思潮广泛传播的同时,国内外出现许多革命团体。
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和光复会。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二、影响
亥革命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民主共和意识的积聚,大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空前高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中国 *** 的诞生扫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碍。
辛亥革命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
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思想,他们通过宣传天赋人权的学说,使人民能理直气壮地争取民权;通过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使人们了解
中国近代史之辛亥革命评价论文3000字
中国近代史之辛亥革命评价论文3000字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辛亥革命的论文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国近代史之辛亥革命3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近代史之辛亥革命3000字论文篇一:《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内容提要]辛亥革命“赶跑了皇帝”为中国人民走向独立和解放扫除了最大的障碍;“中华民国”的创立是专制时代结束,民主共和世纪到来的重大标志;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留给20世纪的中国最为宝贵、最有价值的伟大思想成果。它的精神是永存的。
[关键词]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生于20世纪,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深刻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民面貌的三大历史性巨变。其中,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创立,是20世纪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第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开启了中国进步的大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石。它的不朽业绩值得我们在其百年之时予以特别的纪念。
一、辛亥革命“赶跑了皇帝”为中国人民走向独立和解放扫除了最大的障碍
1939年,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
中国近代史纲要-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辛亥革命的发起和其失败的原因与启示
回眸九十三年前的辛亥革命,它可称得上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一座不朽的里程碑。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不仅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还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而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却以失败告终,其中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都很耐人寻味.
1.历史回顾
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因为1911年为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不久组成了临时参议院,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政权被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代表袁世凯窃取,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宣告失败。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广大工农群众参加的一次“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
1.1辛亥革命的过程
近代史中有关辛亥革命的论文
近代史中有关辛亥革命的论文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救亡图、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近代史中有关辛亥革命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近代史中有关辛亥革命的论文篇一
《浅谈辛亥革命》
【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救亡图、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是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领导下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伟大革命。尽管革命最终失败,但是这次改革尝试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封建民主孙中山成功失败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然而在取得巨大革命成果之后,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也为本次轰轰烈烈的革命蒙上了失败的阴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他们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之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实力。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大量高息贷款,而铁路、矿山的权利更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了。
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辛亥革命的根本原因
1.根本原因:《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在帝国主义对华投资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百义的限制与阻碍,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重要原因:清末“新政”的破产。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先后宣布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由于其根本目的在于延续其反动统治,清政府不断借改革之名加强皇权,最终使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没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统治危机。
3.其他原因:西方革命思想的传布。不管是晚清就断续传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还是清政府灭亡后逐渐在中国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这些革命思想都是与封建专制相不融合的。
辛亥革命的意义
1.思想文化上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文化上的解放。辛亥革命激发了全国人民爱国之情与民族觉醒,思想封闭的大门也就此打来。
2.生活习俗上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习俗的除旧布新。政治体制的革故鼎新带来了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面貌为之一新。
3.政治上辛亥革命的爆发使得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成立了民主共和国。这是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创举,也是第一把举起的民主旗帜。
4.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渐渐发展起来。辛亥革命把中国引入了近代化发展的热潮,贫穷落后的中国渐渐走向经济发展的道路。
论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论文)
论辛亥革命
内容摘要:
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和领导的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既是一场革命运动,又是一场政治革新运动,同时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1]但是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是的花,可以看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充分的暴露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虽然它失败了但它开历史之先河,指明了中国今后应该走的道路。
关键词:
辛亥革命运动意义道路
一、辛亥革命的过程
1911年5月,清政府唯帝国主义之命是从,将从中国人民手中夺得的权利拱手献给帝国主义,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怒。与铁路国有直接相关的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省人民强烈反对出卖路权,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在清政府全力应付四川保路运动的时候,湖北新军中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乘机发动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轰轰烈烈的一幕。武昌起义的胜利,在全国得到了连锁反应,各省革命党人纷纷行动起来。至11月底,全国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有14省。武昌起义之后,立宪派纷纷表示赞成革命,这也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溃。广大人民群众在各省起义过程中表现了高昂的热情。新军士兵、会党群众、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城市贫民、海外华侨、爱国士绅、少数民族都作出了贡献。中国的政治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沸腾局面。1911年十一月初十,孙中山以16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三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二十八日,各省代表会议改组为临时参议院,成为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2]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然而,辛亥革命以同旧势力妥协告终。孙中山曾沉痛地说:“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3]
辛亥革命近代史论文怎么写
辛亥革命近代史论文怎么写
一百年前,在伟大革命家孙中山的领导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
建专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胡锦涛同志在今年七一
讲话中指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
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一、哪些因素催生了辛亥革命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剧,尤其是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以后,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中国的势力。他们在华投资的规模急速扩张,包
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提供高息贷款,而铁路、矿山的利权更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目标。1904
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争夺在华利益竟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却宣称局外中立。经过一年多的厮杀,日本战胜俄国,俄国将所攫得的在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所有一切侵略特权转让给日本。
在日、俄相斗之时,英国也派兵侵入中国西藏地区。德国则企图将势力延伸到原属英国势力范围的
长江流域。
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十几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之多。在清朝统治的最后几年里,各种旧税一次次被追加,巧立名目,新税层出不穷,各级官吏还中饱私囊,以致民怨沸腾。正
是在中外反动派的残酷压迫下,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从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其中包括各阶层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农民、手工业者的抗捐、抗税、抗租斗争,工人的罢工斗争,少数民族与会党的起事等。同时,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
有关中国近代史的文献综述
有关中国近代史的文献综述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涉及到许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清朝末年的
政治动荡,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抗日战争等重要事件。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文献综述。
《中国现代史》
该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编的一本综合性历史学术著作,涵盖了清朝末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时期。该书从多个角度
出发,研究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并探讨了不同
社会阶层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命运和作用。
《辛亥革命史》
这是一本系统而详细地记录辛亥革命历史事件的专著。该书主要研究
了辛亥革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并特别关注了各种政
治派系的斗争和合作关系。这本书对于了解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现代
化进程的重要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选集》
该书是毛泽东著作的精选集,其中涵盖了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
要思想和理论。这些思想和理论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对
中国现代历史和世界历史都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共产党历史》
这是一部系统难题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党的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为止,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
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史》
该书是中国历史学家所撰写的一部专著,全面地阐述了日本侵华战争
和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付出的牺牲和努力,以及这场战争对中国
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总之,以上是一些关于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文献和著作,通过对这
些文献和著作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和进程,对中国的现代化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论辛亥革命
论辛亥革命
摘要:辛亥革命是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一次变革社会制度的伟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
关键词:辛亥革命背景影响教训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自鸦片战争以来,由于清政府的懦弱无能,导致了中国长期的陷于帝国主义的统治下,诺大的中国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清政府的卖国的政策更加剧了中国的局面的恶化,使中国的殖民化的程度加深。辛亥革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资产阶级为代表的革命。
2、资产阶级的兴起与发展。由于当时的斗争资产阶级占据主要地位,且无产阶级还没有成长为一股独立的力量,因此,推翻腐败的清政府的历史重任就落在了资产阶级的身上。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使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资产阶级的兴起与发展,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统治积蓄了力量,为中国资产阶级发展扫清了障碍。
3、思想的解放,为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各种刊物、文章的发表,在全国的范围内解放了思想,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客观的说,也为辛亥革命积蓄了力量。
二、辛亥革命的影响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解放了思想,为中国的崛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整个亚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辛亥革命使中国成为了亚洲历史上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使亚洲各国看到了革命的曙光,从而鼓舞了亚洲各国民族的解放运动。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由此可见,辛亥革命的影响是空前的。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探究
2017.03
一.引言
100多年前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以推翻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为目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目的是希望让人民获得自由和民主,试图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从辛亥革命的结果来看,并没有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推翻中国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也没有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国,因此,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基本目标。所以,辛亥革命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其结果是失败了。
二.前人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探讨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一直以来都得到历史学家们的广泛研究和深入探讨。前人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探讨主要有以下几点:(1)当时的人民群众民主意识薄弱,导致革命缺乏内部凝聚力,
同时资产阶级的革命意识模糊,
革命决心不坚定,严重影响了辛
亥革命的发展。(2)没有统一
的革命领导力量。武昌起义之
后,辛亥革命内部出现了严重的
分化和激烈的斗争,出现了以汪
精卫为代表的议和派和以孙中山
为代表的革命派,组织和思想上
进一步分化。(3)帝国主义和
封建势力结合,扼杀了民主革命
的主要力量。西方列强极力维护
清朝统治,革命党人被迫屈服列
强的政策,导致辛亥革命的失
败。(4)辛亥革命没有动员农
民的力量,革命党人不能彻底改
变在思想和道德上的不足,自身
存在严重的“国民性”,易于满
足,易于骄傲。(5)在思想、
政治、经济方面,资产阶级并不
具备推翻半封建半殖民地,夺取
中国政权的条件。前人对辛亥革
命失败原因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经
济、思想、政治、文化和阶级根
辛亥革命的意义论文-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与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意义论文: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与历史意义-历史
论文
辛亥革命的意义论文: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与历史意义
摘要:百年前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揭开了我国近代历史篇章,无论是从国家内容还是在外部而言,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这不仅表现在国家层面,也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上,本文主要针对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与历史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辛亥革命;必然性;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它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辛亥革命在人类精神解放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以后的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有力推动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浪潮。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毛泽东同志曾经这样评价辛亥革命: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辛亥革命为我国民主革命道路发展指明方向。针对于史学界一些关于辛亥革命的不科学的观点,本文从辛亥革命的社会历史必然性、自身进行的合理性和对中国历史的推动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辛亥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必然性
历史上的每次制度的革命或者改良,并不一定都能够取得预想的效果。革命者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创造历史。但是社会历史是在不断的革命和改良过程当中发展前进的,革命是历史所需。辛亥革命所带来的关系西方民主革命的种子,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内心深处,让人们思想上整体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念、世
界观念都发生了根本的动摇,这种思想上的解放也为后来进行的革命斗争奏响了前奏曲。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在调查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时我们小组一共查阅了15余本文献,收集的方法有查询图书馆,知网查询和博物馆实地查询。
关于重要的文献概述:
1;辛亥革命回忆录——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辛亥革命同以前的各次革命比起来,是更完全的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新的发展。这次革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回忆辛亥革命的历史,继承和发扬这次革命的光荣传统,吸取它的宝贵的历史教训,在今天还是有重大意义的。”宋庆龄副主席也在序言中说:“在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的时候,回顾过去,重温这段历史,使我们的心中对辛亥革命的英雄们充满了崇敬。我们一定要继续发扬和学习革命前辈的英勇斗争精神,继续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信心百倍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努力。”
2;辛亥革命史——高尔柏
书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的观点,按帝国主义的侵入、清政府的腐败、民族思想的发展、革命党人的鼓吹以及革命爆发的近因等,论述了辛亥革命发生的内外原因。书中指出,“辛亥革命是反帝国主义的运动”,它的发生,全因帝国主义侵入中国。因为,帝国主义在商业、工业、财政、经济等各方面的侵略,使中国全部小生产的经济破产,造成了一批含悲带愤的无业游民或半无业游民;养成了一部分商业资产阶级,使他们感觉非兴办工业不足以救国;使旧的封建阶级堕落,并加重新阶级与旧封建阶级间的恶感;中国的商业资产阶级及代表商业资产阶级的知识阶级,逐渐看明了帝国主义侵略的可怕。这样,就奠定了辛亥革命的基础。
3;武昌革命真史——曹亚伯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原因梳理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原因梳理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革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本文将对辛亥革命的原因进行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一、内忧外患的积累
中国晚清时期内忧外患的问题日益严重,这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深层次的原因。
1. 内忧:晚清朝廷的腐败无能、民众的苦难和不满情绪逐渐积累,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清朝政府对外贸易的不公平条约、对内政策的落后保守,使得国家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
2. 外患:晚清时期,列强的侵略和掠夺日益猖獗,给中国的主权和民族尊严造成了严重威胁。英、美、法、德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割地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对外国侵略的不满情绪。
二、各类反清斗争的兴起
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各地爆发了一系列反清斗争,这些斗争为后来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社会基础。
1. 北京政变: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使得改革派失去了改良朝政的机会。慈禧太后去世后,广义恭亲王载沣等保守派为了争夺皇位发动政变,最终推翻了光绪皇帝的改革派。
2. 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旨在驱逐侵略者,恢复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尽管义和团运动最终被列强压制,但它对
于晚清政府的决策和国际形势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三、倡导维新思潮的兴起
辛亥革命前,中国社会涌现出了诸多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声音,这些
声音推动了革命的洪流。
1.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一次由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发起
的改革运动,旨在推进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现代化。尽管戊戌
辛亥革命背景过程简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背景过程简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简介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清朝的衰落
以清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了近代,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鸦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
辛酉政变后,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清廷政局逐渐稳定下来,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也日趋巩固。1895年中日战争后,英、俄、美、日、法、德等国争先恐后地夺取侵华权益,迅速形成了瓜分中国的局势。
立宪运动
虽然早在戊戌变法期间及之前,魏源、洪仁玕、王韬、郑观应、康有为等人就先后提出过立宪,但立宪真正为中国官僚、士绅等广泛关注还是在20世纪初。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原维新派领袖、后来的立宪派首领梁启超便曾发表《立宪法议》一文,鼓吹君主立宪制。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8日晚,蒋翊武被捕,后跳出巡警署围墙逃跑。10月9日,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秘密制造炸弹时发生事故,不幸被炸伤。俄国巡捕前来搜查,孙武和其他人脱逃,但起义的文件、旗帜等被搜走。湖广总督瑞澄闻听此事后下令全城戒严,搜捕革命党人。
彭楚潘、刘复基、杨洪胜三人就义。三烈士的牺牲,让武汉革命党的情绪已经是箭在弦上。但是,从后来的处理看,湖广总督瑞澂并不想扩大事态。10月10日,瑞澂即向中央政府报告事件经过,并邀功请赏。瑞瀓甚至采纳了很多拥护政府的新军军官的建议,准备销毁缴获的花名册,对军队中的革命党人不予深究。瑞瀓的处理办法与10月19日的上谕精神是一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辛亥革命起因问题的文献综述
学号:09313242 姓名:吴威其实,对于辛亥革命起因的问题史学界早就开始研究讨论了,无论是中国大陆学者,还是台湾学者,甚至是海外学者都有瞩目的研究成果。他们一致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虽然有部分的偶然性,但其爆发是大量历史因素累积起来的共同结果。其中的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因素:思想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在这里我想着重总结有关思想及政治因素的论述,至于其中的具体内容接下里我会仔细阐述。
一、引起辛亥革命的思想因素
一场革命的发生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思想基础,各种思潮推动了并诱导了革命的发生。辛亥革命前出现了的大量社会思潮,包括反清排满思想、民主共和思想、国粹思想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在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思想因素为其中的三个内容。
1、反满排满思想。对此研究较好的有刘大年的《辛亥革命与反满问题》,他更多的从阶级利益方面分析了辛亥革命与反满问题,认为“辛亥革命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为直接目标,具有浓厚的反满民族斗争色彩······辛亥革命中的反满问题是从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1高明和高燕军的《辛亥革命中的反满问题》2赞同并延续了刘大年的观点,将反满与阶级斗争进行联系。钟珍维的《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反满问题》3、钟卓安的《辛亥革命与反满思潮》4和张振铎的《论章太炎与孙中山的反满革命思想》5则都从当时危亡的民族局势来分析,反满思想的提出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达到使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结合起来的目的。
2、民主共和思想。郑克强在其《略论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国思想》一文中认为“民主共和国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性、先进性和实践性”6这种思想的影响是十分有力的。美国学者沙培德在《辛亥革命后梁启超之共和思想—国家与社会的制衡》7中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民主共和思想情况的新视角。刘义辰的《论清末民主共和思潮的兴起》直接认为民主共和思想是“反对封建、反对复辟的思想武器”8,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做了思想准备。
3、国粹主义思想。这方面的研究有杨天石的《论辛亥革命前的国粹主义思潮》9、房德邻的《论国粹主义》10认为“它鼓吹‘排满革命’,致力于民族文化的建设,对于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它其实是狭隘落后的一种思想,是反满思想的极端
化表现,很快就退出了历史。此外,郑师渠则有专著《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11一书,他从根本上肯定了晚清国粹派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一翼,对我们认识国粹思想大有裨益。
二、引起辛亥革命的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我认为不多,其中主要涉及到清末新政改革和宪政运动。但这两个重要的政治行为却有很多的内容需要深入思考。
(一)、新政改革
首先我们来看看对于清末新政实施的总的论述。对于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杨冬磊认为,“由于改革时机的把握不及时,策略方式的采取失当,以及改革者自身的能力缺乏、私心作祟等不利因素的局限,改革各项措施的实施终未能达到改革者的初衷。进而,这场意在自救的改革最终竟成了革命的催化剂,而非是革命的替代物。”12李志茗在《论清末新政时期的行政改革》中认为,“改革立新制而不易旧人,又不能正确处理由权力重新配置所引发的各种利益之争,最后以失败告终,并导致清王朝的覆亡。”13。林志友的《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爆发》从对科举、新军、重商、咨议局四个方面的分析得出了“清末新政无疑是革命性的······其结果必然使清政府‘走错房间’和‘种瓜得豆’。辛亥革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顺理成章地爆发了, 而清王朝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也顺理成章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14的结论。朱英的《清末新政与清朝统治的灭亡》15以及杨德森的《清末新政与清政府的垮台》16则从新政与清政府的灭亡之间进行了分析阐述。
清末新政改革中的教育改革与新军的建立是我将要着重看待的改革内容。
1、教育改革的主要包括废科举和兴学堂两项内容。江德松和汪宏在《清末废科举的原因及启示》中论述道,“科举之废使得人心与政局都迅速陷入混沌状态。作为过往科举社会的主角,知识分子在科举被废后的政治舞台上出演了一幕幕令人辛酸的悲剧,从此不得不面对种种起伏跌宕的命运。于是在清末新政以后出现大批既无法进入新式学堂,又不能通过科举取得功名的‘无根人’,成为对政局稳定极具破坏力的‘游民阶层’,这无疑也加速了晚清政权的灭亡。就制度而言,罢黜科举非但没能达到‘补救时艰’,反而出现了一种可怕的官员选任制度真空。民国以来,由于政府用人缺少标准,于是讨官、跑官,任人唯亲,派系倾轧,结党营私等弊端随之而来。”17华东师范大学的皮德涛在《废科举前后关于旧有举贡生员出路初探》中谈到,“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大量以科举为业的举贡生员面临着寻求出路的问题。随着封建王朝主导局面的被打破,举贡生员开始摆脱功名的限制,从事各种不同的
职业,甚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这表明中国原有的社会阶层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社会进入到了新旧交替、充满矛盾与斗争的转型时期。在废除科举制后,一部分举贡生员为了自己的出路,便起来反抗。其次,一些举贡生员迫于生计,参加了军队。而参军的背后则表明,社会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因为只有在动荡的年代里,军队才有保证个人安全,甚至是迁升的机会。此外,有些举贡生员流向了秘密社会,一些举贡生员甚至参加了革命党,成为推翻清政府的生力军。”18代华则直接从废科举与辛亥革命爆发的关系上进行阐述,他认为,废科举“引发了社会各阶层思想观和价值观的变革,造成了士绅阶层对清政府的离心力,松动了清王朝的统治。新学的兴起带来的不仅是科学与技术,更是民主与革命。清政府失去了整合社会基础的功能,造成整个社会长时间广泛地趋于动荡不宁。学堂学生的革命化倾向和新军的崛起,最终引发了辛亥革命的爆发。”19周锡瑞在其著作《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中写下第四章新政与群众,我们可以通过“清末新政的本质和内容、资助新政措施、民众反对新政、城市贫民、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风潮的余波”20六个事件来透视当时新政教育改革所带来的影响。
2、新军的建立与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其重要的关系。苏全有在《论清末新军的国家失控》一文中说道,“资产阶级革命派致力于清末新军的策反,他们的宣传活动具有明显的公开性特征······清政府对新军失控一是中央政府的无能;二是清政府心态过急;三是对清末新军的控制较为宽松;四是相对弱化了旗兵建设。”21在另一篇文章《论清末新军的思想失控》中,苏全有认为,“清末新军的思想失控,其原因除了革命派的宣传之外,主要有四点因素在起作用:一是农民为主的下层群体及会党本质,二是海外军事留学生群体的阅历,三是新军知识化,四是学生青春期的叛逆倾向。”22陈文桂认为“清末新军是清末社会矛盾极度激化的产物”23,并从新军兵源和革命团体对新军士兵的革命化活动两方面来阐述清末新军的革命化转变。熊志勇在《浅议辛亥革命之新军》一文中认为,“导致新军与清廷决裂的症结在于近代化军队与传统社会之间的文化堕距。近代化新军的组建,使中国军事变革发生质的飞跃,尤为重要的是近代军事文明及其义理政教对政治化新军的异动产生了非同凡响的作用,而革命党人向新军的渗透和体制内兵变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则使清廷苦心孤诣编练的新军成为自己的掘墓人。”24陈旭麓和劳绍华则按时间顺序从“新军原起、新军的扩编、革命党人与新军和武昌起义时的新军”25四个方面来论述了新军对辛亥革命爆发的作用。此外,徐昌义认为新军成为清王朝掘墓人的原因在于“新军官兵的成分构成特别及其知识水平较高的结果”26。赵国材在《清末新军的革命化及原因》27与《清末新军的革命倾向与辛亥革命》28两篇文章中再次论述了其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