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关于辛亥革命时期少数民族问题研究综述——以相关概念和研究视角为讨论对象

合集下载

关于辛亥革命起因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辛亥革命起因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辛亥革命起因问题的文献综述学号:09313242 姓名:吴威其实,对于辛亥革命起因的问题史学界早就开始研究讨论了,无论是中国大陆学者,还是台湾学者,甚至是海外学者都有瞩目的研究成果。

他们一致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虽然有部分的偶然性,但其爆发是大量历史因素累积起来的共同结果。

其中的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因素:思想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在这里我想着重总结有关思想及政治因素的论述,至于其中的具体内容接下里我会仔细阐述。

一、引起辛亥革命的思想因素一场革命的发生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思想基础,各种思潮推动了并诱导了革命的发生。

辛亥革命前出现了的大量社会思潮,包括反清排满思想、民主共和思想、国粹思想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在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思想因素为其中的三个内容。

1、反满排满思想。

对此研究较好的有刘大年的《辛亥革命与反满问题》,他更多的从阶级利益方面分析了辛亥革命与反满问题,认为“辛亥革命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为直接目标,具有浓厚的反满民族斗争色彩······辛亥革命中的反满问题是从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

”1高明和高燕军的《辛亥革命中的反满问题》2赞同并延续了刘大年的观点,将反满与阶级斗争进行联系。

钟珍维的《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反满问题》3、钟卓安的《辛亥革命与反满思潮》4和张振铎的《论章太炎与孙中山的反满革命思想》5则都从当时危亡的民族局势来分析,反满思想的提出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达到使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结合起来的目的。

2、民主共和思想。

郑克强在其《略论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国思想》一文中认为“民主共和国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性、先进性和实践性”6这种思想的影响是十分有力的。

美国学者沙培德在《辛亥革命后梁启超之共和思想—国家与社会的制衡》7中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民主共和思想情况的新视角。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通过学习“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的历史背景、内涵和影响,掌握清末民初时期中国人民的政治观念和民族觉醒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一、前导问题导入1. 请简要介绍“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这两个口号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背景及意义。

2. 你认为中国人民在清末民初时期为何发起“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运动?二、学习任务导向1.阅读《辛亥革命》相关的资料和文献,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目标。

2.分析“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这两个口号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和影响。

3.对比“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这两个口号代表的政治理念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发展和演变。

三、学习方法指导1. 通过阅读历史资料和文献,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理解能力。

2. 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促进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3.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拓展思维空间。

四、学习过程引领1.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革命,其核心目标是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共和国政体。

在这场革命中,“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成为人民的强烈呼声。

2. “驱除鞑虏”口号来源自晚清时期对满清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主张驱逐外族入侵,恢复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尊严。

3. “五族共和”口号提出在清朝皇帝退位后,中国将建立一个五族共和的政治体制,平等对待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实现共和民主的目标。

4. 通过“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这两个口号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政治观念和民族觉醒过程在这两个口号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体现了中国人民追求独立、自由和民主的气质。

五、课堂探究引导1. 小组讨论:结合“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这两个口号,探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转变。

2. 文献分析:查阅资料,分析辛亥革命时期人们对“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的理解和实践。

3. 学术讨论:邀请学生就“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展开讨论,拓展学术视野。

辛亥革命的影响论文

辛亥革命的影响论文

论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更具完全意义的伟大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它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产生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同时,“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人民群众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造就了作为民主旗帜的孙中山。

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开展思想战线的斗争,彻底清除封建专制主义的余毒,把握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轨迹有重要的影响,对我们今天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然而,辛亥革命打断了正在进行的清末改革,并由于种种原因,迅速的失败导致了中国军阀势力的兴起,使当时的中国社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辛亥革命同样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关键词:孙中山先生思想,政治,宪法,官僚体制,经济,民族,文化,社会一:政治制度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最早提出以民权代替君权的革命理论家和政治活动家,他以无与伦比的勇气,率先揭起批判的大旗,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理论批判。

同时,作为革命活动,又以百折不饶的献身精神,对封建专制制度开展了武器的批判。

推翻了清王朝二百六十年的专制统治,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改变了原有的封建剥削与压迫,改变了中国的政治面貌,使中国的政治生活由以落后于时代的封建制逐步迈向资本主义共和制转变,建立中华民国,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二:宪法辛亥革命的目标之一是进行‘‘政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民主制,为此中国需要一部共和民主宪法以实行民主政治。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便由此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而诞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并且辛亥革命时期独立的省份中,不少制定了自己的临时宪法,均具有近代国家先发的三大功能:第一:确定国家体制,政府组织和职权分配,以及各种职权行使的程序与方法;第二:规定人们所享用的基本权利和政治权利,各种权利行使的分际和人们对国家应尽的义务;第三:规定一个国家主权的最高归属,以及这些主权行使程序的解释及修订的原则和限制。

近二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综述辛亥革命距今已经有九十个春秋,辛亥革命的研究也即将走过一个世纪的历程,学术界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特别是改革开放近二十年来,经过新时期史学工作者的努力,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又提出了一些新看法、新观点,研究程度进一步深化,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

本文拟就对辛亥革命研究作一分类概述,并以拙文纪念伟大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与革命性质1、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关于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这个问题的争议性比较大。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是整个民族资产阶级而不仅仅是它的中下层。

[1]林增平则认为,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

[2]朱英将这两种观点进行了综合,认为,如果对“资产阶级”一词作相对广义的理解,整个资产阶级是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

如果对“资产阶级”一词作相对狭义的理解,只包括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即资本家阶级,那么相对于同时期的立宪运动来说,辛亥革命在较大程度上还缺乏这样的阶级基础。

[3]2、辛亥革命的性质与实质辛亥革命的性质与实质,是辛亥革命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问题。

由于对“资产阶级”一词的理解和运用不同,国内外学者在这个问题上颇有争议。

台湾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全民革命或者国民革命。

内地学者对此大都持反对意见,认为,辛亥革命是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4]辛亥革命没能将农民群众发动起来,不能称之为国民革命。

[5]有学者从文化、政治制研究探讨了辛亥革命的性质与实质。

龚书铎认为,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政治革命,同时也是一次文化革命,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革命。

[6]刘慧宇认为,辛亥革命是经受了西方文化的猛烈撞击与传统文化的剧烈震荡而产生的,是中西文化冲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必然出现的一次激复。

[7]朱榕在分析清末官制改革、立宪运动的基础上,指出辛亥革命实质上是由国内被排挤的汉民族统治阶级和在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所进行的以推翻居统治地位的满民族统治阶级为主要目标的一次国民民族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失败问题的研究 近代史课程论文

辛亥革命失败问题的研究 近代史课程论文

辛亥革命失败问题的研究作者:***单位:****************摘要: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是有限的,它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辛亥革命最终还是失败了,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的业绩和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

关键词:辛亥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失败、教训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

中国人民长期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有人说,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

下面重点说明它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一)、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客观方面来说,辛亥革命发生在20世纪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为维护各自的既得利益,帝国主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势必互相勾结,共同镇压革命。

从主观方面来说,这场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1、客观方面原因:辛亥革命发生于帝国主义时代,而帝国主义是绝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使自己失去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1/4的剥削、奴役的对象和市场的。

因此,它们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财政等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它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

精品初中历史 《辛亥革命》问题与探究

精品初中历史 《辛亥革命》问题与探究

《辛亥革命》问题与探究
动脑筋
1.上图是1910年同盟会广西支部编辑出版的《南风报》第一期上的插图,图中的竹叶是由三民主义的某个主义四字组成。

你能看出是什么主义吗?
提醒学生换个角度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竹叶组成的是“民族主义”。

2.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你同意吗?教师指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去评价历史事件。

教师提示: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了,然后和学生一起归纳: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

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因而辛亥革命成功了。

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3.指导学生搜集有关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故事在班上交流。

辛亥革命的探究与思考

辛亥革命的探究与思考

辛亥革命的探究与思考研究方向:历史指导教师:张悦杰所在班级:2014届08班组长姓名:王英锋小组成员:王英锋,邢静文,朱禹蒙,全禹默,隋智超,王慧妍,魏思瑶内容摘要: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关键词: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君主专制当大唐盛世的瓦当不再锃亮,当歌舞升平的霓裳不再绮丽,昨夜的繁华渐渐褪色。

这古国,如同一头病狮,卧在东亚。

而那古城武昌城头震耳发聩的枪声震撼了全中国、全世界。

辛亥革命敲响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丧钟,引发了一场席卷华夏大地的变革,这场革命所产生的伟大而深远的影响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它所留下来的宝贵历史经验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借鉴。

它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意义,它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与经过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使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以往救国的主张和实验的失败使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认识到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才能使中国富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先进思想(民主共和)的广泛传播等为辛亥革命打下基础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始。

革命党人在宣传革命理论的同时还多次发动起义。

其中,1911年4月黄兴等人发动的黄花岗起义最为著名。

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由此建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武昌地区革命形势高黄花岗烈士公园涨,起义一触即发。

10月9日,在预定起义的那一天,共进社负责人孙武在汉口装配炸弹时不慎爆炸,湖广总督下令闭城搜查,汉口和武昌的起义指挥机关遭到破坏,一些起义领导人被捕、被杀或避匿。

近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述评

[收稿日期]2011-04-22[作者简介]闫润鱼,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江玲宝,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淮北师范大学讲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与中国政治研究。

近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述评闫润鱼,江玲宝(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关键词] 辛亥革命;清末新政;南北议和;研究展望[摘 要] 近十年来的辛亥革命研究,在清末新政、革命派、立宪派、南北议和及其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等最能反映辛亥革命实质内容的论题方面,都取得不菲成果。

其中,论题不断扩大、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化、分析评价避免简单化等是其比较鲜明的学术特征。

同时,研究中也有述多于析、学术略带碎片化倾向等不足。

展望未来,诸如派别关系研究、地区研究、社会层面研究等将是今后学界关注的对象。

[中图分类号]K25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1)09-0013-10 100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是改变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大事件。

对于这场变故,学界的关注几乎与其发生和发展同步。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吹响了辛亥革命的号角,来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民国成立不到半年,即/中华民国元年六月十五日0,一位署名/渤海寿臣0的编者就编辑出版了《辛亥革命始末记》。

伴随着日月的推移,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几乎累积到无以计数的程度。

这方面的情况通过严昌洪、马敏的《20世纪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一文可窥见一斑。

[1]20世纪的辛亥革命研究,主题涵盖了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但这依然挡不住学者们继续开拓的兴趣。

近十年来,又有大批成果问世,论文有数千篇,专著则不下十几部。

从论文和论著标出的题目大体可以看出,这十几年来的研究所涉论题非常广泛,不论是在时空上还是层面上都有明显的扩展。

诸如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历史发展、某地的辛亥革命、某界别或海内外不同政治派别及其代表人物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等,都成为专门考察的对象。

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民族主义思想变化分析

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民族主义思想变化分析

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民族主义思想变化分析作者:韦子琦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01期摘要:辛亥革命前期,革命党内充斥着民族主义思想,主张建立汉本位的单一民族国家,而视少数民族地区为可有可无之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军队斗志和革命情绪,推动了革命的进程,可是在更大程度上使中国面临民族冲突、领土分裂甚至外来侵略的危机。

随着革命形势的进展,革命党内气氛逐渐温和,五色旗取代了十八星旗,标志着民族共和思想取代汉本位思想,从而避免了民族冲突;再加之南北议和的成功,清帝逊位,实现国家政权和领土的和平交接,从而避免了进一步的民族冲突和领土分裂,使得近代中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民族现代国家。

关键词:辛亥革命;民族主义;五族共和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20.01.061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宪政革命,从革命所收获的结果来看,这个定义毋庸置疑,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还颁布了临时约法。

可是,如果从这场革命的酝酿到发起以及革命的前期进程来看,辛亥革命则具有很多传统民族革命的影子。

1 单一民族建国思想1.1 十八省内成立新国家“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同盟会的誓词,人们往往将其简单理解为推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清政府并重新建立资本主义民主政府,可是这种理解似乎与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有一定偏离。

革命党实际上要做的,是把作为“鞑虏”的满族统治者驱逐至山海关外的满洲,即今日的中国东北,亦如明太祖朱元璋曾将蒙古族逐至北元一样;而“恢复中华”自然是要让“中华”回到过去的情形,即让汉民族在长城之内重新统治中国。

从这个角度来看,革命党想要建立的以汉民族为本位的中国似乎并不包括边疆广阔的少数民族地区。

1903年革命党人在《政体进化论》中提出了在长城以内传统汉族聚居的十八省建国的主张,认为汉地十八省拥有天然的人文与地理优势,四亿同族同胞可以做到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从而实现民族的独立于国家的富强。

辛亥革命重点难点问题分析

辛亥革命重点难点问题分析

重点难点问题分析一、关于三民主义材料一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回答:(1)结合以上材料,说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内容是什么?孙中山为什么主张进行这三种革命?(2)结合材料一说明,孙中山以什么为借鉴,提出“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他想借以解决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二、关于《临时约法》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二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材料三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材料四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原则?(2)材料二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3)材料中“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何进步意义?(4)材料四中,“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是什么意思?(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有何历史意义?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评价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

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

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辛亥革命对于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影响是多方面[2]

辛亥革命对于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影响是多方面[2]

辛亥革命对于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就民族关系而言,它是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发展的分水岭。

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也是国内区域性民族关系变化的综合反映。

云南是中国西南最为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之一,辛亥革命时期该区域民族关系发展演变之特征是当时整个国内民族关系发展变化的典型表现。

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那样,“云南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的一个缩影,也是祖国边疆多民族地区的一个缩影,云南的民族问题在全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1因此,研究这一时期云南地区民族关系格局的基本特点及其走向,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理论价值。

本文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

在绪论中介绍了相关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思路及其主要观点。

第一章主要考察了辛亥革命时期云南社会的历史发展状况。

第二章、第三章主要考察了这一时期,云南各族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反抗满清政府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及其努力探求近代民族国家建设之路,这是当时云南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主要考察了辛亥革命时期云南改土归流的情况,提出了改土归流改变的只是中央政府对民族地区的统治方式,并没有改变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

最后一章主要分析了辛亥革命时期云南民族关系的特点,概括有四点:一是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其次是在“中华民国”国家认同下,构建云南本区域的民族认同;三是云南民族政治的迅速发展和各民族民众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四是各民族之间不断密切的交往与互动是当时云南民族关系的主要趋向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西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广义上亦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满清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民国时期的民族学研究与民族问题

民国时期的民族学研究与民族问题

民国时期的民族学研究与民族问题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民族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中国就已经面临着许多民族矛盾和冲突。

随着民族运动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兴起,中国各地的各种民族矛盾和冲突愈来愈严重,最终导致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

民国时期,二次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问题愈发引人注目。

许多学者和政治家也把这个问题作为重点研究的领域,这也为现代中国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一、民族学研究的兴起民国时期的学者普遍认为,要理解中国的民族问题,必须首先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地理、社会等方面。

因此,民族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许多知名的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如胡适、李约瑟、马克思、陈嘉庚等都对民族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胡适认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来自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而地理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了中国的文化。

因此,了解中国各地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沿革,对于理解中国民族问题非常重要。

他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创办了中国人类学研究所,并致力于将中国人类学建立成一个科学的体系。

李约瑟是著名的中国历史学家和科技史学家。

他认为,对于理解中国民族问题,科技发展史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他发起了一个“东方科学研究社”,致力于研究中国科技史和民间科学知识。

马克思和陈嘉庚是两位非常关注少数民族问题的学者。

马克思关注的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问题。

他对当地的经济、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而陈嘉庚的研究则集中在海南岛。

他提出了许多有关少数民族的理论和做法,并得到了当地居民的赞誉。

二、民族问题的解决回顾民国时期,中国的民族问题非常严重。

主要原因在于各个民族之间的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差异。

而政府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这些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学者和政治家都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一、扶助新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边区,在沣西南地区开展革命工作的过程中,掀起了“扶助新疆”运动。

关于辛亥革命的调查报告

关于辛亥革命的调查报告

关于辛亥革命的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1.11.16-2011.12.3调查目的:今年是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今天,作为祖国栋梁的我们应该从这场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为明天更好地为祖国建设出力而奋斗!调查对象:辛亥革命调查人:韦家璐马燕坤陈艺艺孙斯雅许美玲梁雪莹钟彩兴黄润楠一、调查背景一百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昏庸腐败的满清王朝,改写中国千年历史上皇帝掌权的君主制度,挽救垂危的中华民族,唤醒中国人的自我民族意识,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我们应该思考孙中山先生推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中国人都推崇孙中山先生的伟大理想,我们更加不能忘记孙中山先生的遗愿,那便是中华民族的强大兴盛与安康和谐。

我们必须有所觉醒,中华民族的强大复兴才能提升中国人的世界地位。

辛亥百年,让我们拉紧彼此的手,心连心,团结一致,为中华复兴共同努力奋斗!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野蛮入侵,封建统治腐朽无能,国家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见的深重苦难。

在那个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年代,人们无不痛切感到,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就必须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变革。

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也是当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高中历史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含解析)

高中历史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含解析)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一文中强调革命任务有三,即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它们分别是指( )。

A.民族、民权、民生 B.民权、民族、民生C.民族、民生、民权 D.民生、民权、民族解析民族革命—民族主义;政治革命—民权主义;社会革命—民生主义。

答案 A2.中华民国国歌唱道“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这里所说的“吾党所宗”的核心是 (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C.建立民国 D.平均地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吾党所宗”的核心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国。

答案 C3.据台湾《联合报》报道,有83%的台湾民众认为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国父”,这主要是基于孙中山 ( )。

A.发动和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B.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C.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D.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各备选项都是孙中山的贡献,但认为孙中山是“国父”显然与创建民国有关,A项符合题意,也是孙中山的主要贡献。

答案 A4.之所以说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主要是因为它 ( )。

A.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要求B.提出了推翻清政府的要求C.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愿望D.提出了平均地权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答案 A5.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因为 ( )。

A.发展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B.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平均地权的内容C.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原则一致D.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指导下形成的解析新三民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浅谈辛亥革命论文

浅谈辛亥革命论文

浅谈辛亥革命摘要:辛亥革命是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一次变革社会制度的伟大革命。

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这次革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辛亥革民、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历史教训、历史评价一、历史意义具体表现在:1、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廷的腐朽统治,对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势力给以了沉重打击。

3、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新的推动力。

民国成立后,国内掀起兴办企业的热潮,短短几年内,资本主义经济实力迅速增长。

4、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的精神和思想上空前的解放,民主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5、辛亥革命是在20世纪初年半殖民地国家爆发的革命运动,它打乱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秩序,对于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封建主义在军事实力、政治经验及社会基础等方面,都大大超过革命派,由于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从客观原因方面来看,可从纲领、农民、政党、军队等四个因素去分析:1、无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

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

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

2、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

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

3、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

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

“二次革命”中国民党人虽然掌握了一些军队,但并不是统一的革命力量,护法运动则依靠军阀的力量,因此每当遇到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就不能不失败。

历史的节奏:海内外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及争议

历史的节奏:海内外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及争议
革命 的研究 , 且 更有 助 于 我 们对 中 国近 现代 历 而 史 和中 国当代 问题 的根源 和本质 有更 准确 和深刻 的了解 。
有关 辛亥 革命 的 国内外论著 , 谓浩 如烟海 、 可 五 花e.I但 如果纵 览这 一领域 历来 的主 要论著 ,  ̄- 1, '
自身 历史发 展 的认 识也 有其 并未 充分 意识到 的 自 律与 节奏 。 当历 史学 家们 的眼光 或者被 一 时狂风 骤雨 的社会 剧 变所 迷 惑 、 者 被顽 强 有 力 的历 史 或 惯力 所震 慑时 , 他们对 历史 的判 断就 出现 了分歧 ,
著 的《 国主义与 中国政 治 》 书 , 马 克 思 主义 帝 一 用 的唯 物 史观 分析 了辛亥 革 命 的成败 得失 和辛 亥革 命 时 期 几种 政治 势 力 之 间错 综 复杂 的关 系 , 政 其
治色 彩亦 十分 鲜 明 。 14 9 9年 以后 , 陆关 于 辛 亥革 命 的研 究一 度 大 少 有 人 问 津 。但 是 ,9 6年 纪 念 孙 中 山诞 辰 9 15 0
从辛 亥 革命 研究 的发展 和 现 象来 说 ,99年 以前 14
和 14 9 9—17 9 6年 间的特 点基 本相 同 , 当时 对辛 即
亥革命 的研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国共两党政治和 思 想 意 识 的影 响 , 治 色 彩浓 重 , 情 成 份 明显 , 政 感
学 术研 究 的严谨 性 较 差 , 时甚 至 不 乏 对 史 事 的 有
然而 不久 ,反 右” 争 又促 使辛 亥 革 命 研究 迅 速 “ 斗
帮助人们充分认识到种种历史现象之后所隐藏 的 历 史发 展 节奏 , 而 引 导人 类 社 会 较 自觉 地顺 应 从
历 史规 律 而动 。因此 , 文拟 从 历 史 发 展 的 节 奏 本

辛亥革命研究

辛亥革命研究

20世纪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严昌洪、马敏辛亥革命使中国告别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踏上了建设民主共和国的漫漫长途,对这次革命的研究在革命尚未结束时就已开始,至今仍在持续进行,其间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热潮,尤其近20年的研究,更是硕果累累,使辛亥革命研究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个最重要的分支。

本文拟对20世纪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做一简略回顾,总结其学术成就,展望未来研究的走向。

1949年前的辛亥革命史研究有关辛亥革命的著述,早在这场革命进行过程中便开始出现了。

1896年孙中山在伦敦蒙难,这个关系到国际法的复杂案件,立即引起法律专家们的关注,他们发表文章对此案件进行探讨,随后又将其作为典型案例收进国际法教科书。

这恐怕是对这场革命中的重要事件的最早研究。

后来孙中山到日本从事革命活动。

宫崎寅藏于1902年出版《三十三年落花梦》,介绍孙中山革命事迹。

次年章士钊据以译编为《孙逸仙》,在国内刊行,一时风行天下,成为鼓吹革命,宣传孙中山思想与业绩的重要著作。

这应该是最早关于辛亥革命领导人的传记作品了。

但在严格意义上,中国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当开始于1912年民国成立前后,一批记载革命过程的史书相继面世。

最早的辛亥革命史书,是苏生编写的《中国革命史》,该书于武昌起义后不久(辛亥九月)出版。

同年出版的,还有上海商务印书馆编印的《大革命写真图》,以图片汇集的形式反映辛亥革命发生、发展的过程。

而最早以“辛亥革命”命名的史书,则是1912年6月刊行的渤海寿民编的《辛亥革命始末记》,实际上系剪报辑录。

前后出版的其他记述辛亥革命的书籍,有《中国革命纪事本末》(郭孝成编)、《共和关键录》(观渡庐编)、《浙江革命记》(顾乃斌撰)、《湖北革命实见记》(胡石庵著),等等。

如果说前几种著述系属报章资料和文件汇编,那么,《浙江革命记》述秋瑾之死至杭州光复始末,《湖北革命实见记》记武昌首义之经过,皆为系统的史事记载。

虽然这些作品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还算不上科学的史学著作,但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说,均可视为彼时之当代史。

辛亥革命的深远影响

辛亥革命的深远影响

辛亥革命的深远影响
常瑞瑾
【期刊名称】《学苑教育》
【年(卷),期】2012(000)014
【摘要】翻开中国近代史,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从洪秀全发起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筹划戊戌变法……到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

其中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当属1911年的辛亥革命。

【总页数】1页(P71-71)
【作者】常瑞瑾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野三高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7
【相关文献】
1.陕西辛亥革命与周边各省辛亥革命的关系 [J], 李禾俊;马建华
2.中国共产党人辛亥革命研究述评——以郭真《辛亥革命史》为中心 [J], 严昌洪
3.辛亥革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深远影响——以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地区为例 [J], 胡永铸
4.辛亥革命时期商人与秩序关系评析——以辛亥革命中的杭州各业商人为中心 [J], 颜志
5.论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及其深远影响 [J], 聂蒲生;杨俊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年来辛亥革命与民族问题研究综述

近年来辛亥革命与民族问题研究综述

近年来辛亥革命与民族问题研究综述
卓海波
【期刊名称】《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8)005
【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革命,延续两千多年的皇权制度被推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近年来关于辛亥革命期间民族问题方面的研究与评价主要集中在对革命派民族主义所起到的作用、辛亥革命时期引发的边疆危机、民族地区开展的辛亥革命、“五族共和”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多民族国家的建构及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其中,分歧难免.
【总页数】8页(P162-169)
【作者】卓海波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北京100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7
【相关文献】
1.近年来辛亥革命研究综述 [J], 刘惠惠;赵金元
2.辛亥革命中秦陇复汉军政府对民族问题的处理 [J], 杨利文
3.近年来国内关于辛亥革命时期少数民族问题研究综述——以相关概念和研究视角为讨论对象 [J], 丁瑞雪
4.辛亥革命时期民族问题研究概述 [J], 李婷轩
5.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关于国内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 [J], 韩荣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瑞雪
近年来 国内关 于辛亥革命时期少数 民族 问题研究综述—— 以相关概念和研究视角为讨论对象
辛亥 革 命 时期 建 立 民 主 共 和 国家 的历 程 , 明 确 了 当
和” 一 词在 中国历 史 上 的传 承 , 焦洪 昌、 许 捷 提 出 了
辛亥革命发生前后 , 人们所接受 的 ‘ 共和 ’ 观念远 时“ 民主共和” 思想的进步意义 , 对辛亥革命 后 “ 共 “ 共和” “ J 2 的观 点 , 他们 认 为基 于 和” 失败 的原因进行 了剖析。冯天瑜在其《 在共和的 非 现代 意义 上 的 ‘ 旗 帜下 —— 辛亥 首 义 百 年祭 》中 阐 释 了在 共 和 旗 帜 中国古代 、 西方 、 E l 本观念与中国近代历史环境四者 下 辛亥 革命 首义 的意义 及 影 响 ] 1 m 。 , 在其 文 章 和 的交叉 融 合 , 时人 对 “ 共和” 的理解偏重 于民主、 革 政体三要素 , 这样的选择更加注重对国外政治体 著作《 辛亥首义史》 中, 他运用 了法 国年鉴学派第二 命 、
现代性和全球化大潮 中在意识上 的统一性和在 国家权力 上 的统 一性 都是我 们面 临的亟待解决 的 问题 。近 年来 , 学
术界就辛 亥革命 的诸 多问题展开 了热烈讨论 , 产生 了一 系列优秀 成果。现仅 围绕近年 来学界对 辛 亥革命 时期 革命
与少数 民族 的几个 问题 的讨论进行综述 , 以期明确几个 问题 : 首先 , 当前 学界对于辛 亥革命 时期“ 共和 ” 、 “ 五族 共和” 的界定 ; 其次, 当前 学界研 究辛亥革命 时期 民族 问题 的主要视 角是 什么?第三 , 研 究视角如何创新? 关键词 : 共和与五族共和 ; 观念史 ; 研 究视 角创新

“ 共和” 是近年来学界研究辛亥革命的热点。仅 在 中国知 网上 , 主题 为 辛 亥 革 命 时 期 共 和理 念 的 文
章就 有上 百篇 。这 些文 章可 以分 为 以下 几类 : 首先 , 一些 文 章 从 历 史 演 进 的角 度 出 发 阐 发 了
系列 优 秀的研 究成 果 。
第3 0卷第 3期 2 0 1 3年 9月
阿 坝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Ab a T 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
Vo 1 . 3 0. No. 3
S e p . 2 0 1 3
近年 来 国 内关 于辛 亥 革 命 时期 少 数 民族 问题 研 究 综 述
中图 分 类 号 : D 6 3 3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4 1 4 2 ( 2 0 1 3 ) O 3— 0 0 2 4— 0 5
辛亥革命 既是 中国现代 民族 国家构建的开端 , 也是 中国民主共和道路的开端。革命时期的诸多问
题也 一 直是学 界研 究 的热 点 。其 中辛亥 革命 时期 少 数 民族 、 民族 地 区 、 边疆 地 区 问题 的研究 是 学界 关 注


辛 亥革 命 时 期 的 “ 共和” 、 “ 五 族 共和 ”的研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4—2 7
基金项 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 目“ 百年共和 的经验和启示 : 少数 民族 和 民族宗教对 现代 中国建 立 、 建 设 和治理 的贡献和潜力研究 ” ( 1 2 J J D 8 5 0 0 0 2 )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作者简 介 : 丁瑞雪 ( 1 9 8 2一) , 男, 回族 , 内蒙古包 头人 , 中央 民族 大学 管理学 院民族政 治学 2 0 1 1级在读 博士 , 内蒙古 包头 师范 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 , 研究 方向 : 政治学 、 民族 政治学。
究— — 概 念界定 与研 究视 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 的民主革命。在 此定义下所衍生的, 是关 于辛亥革命所持有 的构建
国体 的理念 即“ 民 主共 和 ” 理 念及 其构 建现 代 国家 的 目标— —建 立现 代 “ 民族 国家 ” 的构想 。早 在辛 亥革 命 之前 , 当时 的知识 界 就有 关 于 “ 民 主共 和 ” 的一 系 列争 论 , 同 时, 民 族 主 义 兴 起 于 十 九 世 纪 末 的 中 国 … 卜 , 并 逐渐 成为反 抗 封建 王 权 的重要 动 员 工具 和构建 民族 国家 的 主要 指 导 思 想 。 同样 , 当 时 对 于 民族 主义 、 民族 国家 等 概 念 的争 论 也 层 出不 穷 。近
— —
以相 关概念和研 究视角为讨论 对象
丁瑞 雪
( 中央 民族大学 管理 学院 ,北 京 1 0 0 0 8 1 )
摘要: 辛 亥革命 时过 百年 , 中国仍处在 千年 未有 的大变局 中。 当前 , 如何 处理 日益纷 繁复杂 的民族 问题 , 实现 国 家的 民主共和?如何处理 国家现代化过程 中的认 同 问题 , 构建 多 民族 共存 共荣 的现 代 国家?如 何保持 民族 国家在
年来 , 学界 对 于辛 亥 革 命 的研 究 开 始 更 加 注 重 对 于 面前。因此, 诸多学者希望通过对辛亥革命 时期 的 共 和 、 民族 国家 构建 的考 察 。 民族问题进行研究 和探讨 , 寻找解决我 国当代所面 ( 一) 关 于“ 共和 ” 的研 究
临问题 的钥匙。在这种大 的趋势下 , 关于辛亥革命 时期 民族 问题 的研 究 呈 现 了一 些 新 的特 点 , 产 生 了
的焦点所在。孙中山先生在领导革命过程 中首倡 的 “ 三民主义” 中首要 的即是民族主义。在辛亥革命 的
整 个历 程 中 , 革 命 与 民族 的关 系 始 终 密不 可 分 。百 年历程 转 眼即逝 , 进 人 新世 纪后 我们 发 现 我 们 仍 然 处 在千 年未 有 之 大 变 局 中 , 百 年 以前 革 命 者 们 所 面 临 的诸 如 “ 民主共 和” 、 “ 民族 国 家建构 ” 、 “ 民族 认 同 与 国家 认 同” 等 问题 正 以新 的方 式 重 新 显现 在 我 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