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 原因与结果
马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马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马原社会实践调查。
一、调查对象。
我们选择了某大学的10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女比例大致相等,涵盖了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
二、调查方式。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设计了一份包括参与社会实践的原因、活动内容、收获体会等方面的问卷,并在校园内进行了调查。
三、调查结果。
1. 参与社会实践的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出于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他们希望通过实践活动帮助他人,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2. 活动内容。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参与了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社区调研、乡村支教等活动。
他们通过这些活动了解了社会的多样性,增长了见识,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3. 收获体会。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还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实践活动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
四、调查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热情。
他们通过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也增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社会实践活动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视野,拓宽了他们的人生经验。
五、建议。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和社会应该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参与和引导,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六、结语。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也看到了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的努力和收获。
希望学校和社会能够共同努力,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实践活动,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一、马克思哲学局部1、哲学根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和唯心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根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答复是划分唯物和唯心的标准。
但凡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阵营;与此相反那么属于唯心阵营。
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答复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但凡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那么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p ,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根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与唯心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详细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消费力低下和人们认识才能不高,各门详细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
到了近代,详细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
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详细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详细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详细科学的关系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
所以,马克思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此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
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开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
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心理学考研人,马原辩证法系统梳理
心理学考研人,马原辩证法系统梳理马原是考研政治的重中之重,而辩证法又是马原的重中之重,要想掌握住辩证法,首先得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那么这几个核心知识点你就不能不清楚了,分别是两大特征、三大规律,五对范畴、四大方法,wuli满满吐血整理,都是干货,大家收好啦。
1、两大特征联系与发展题型:这个考点在2010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单选题型,在2012年、2014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多选题型。
2013年、2015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了材料分析题型。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联系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联系的特征: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和主观认识而转移。
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复杂的系统。
系统就是由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
多样性。
由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因而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是复杂多样的。
不同的物质与运动形式之间,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不同的联系。
事物之间的联系也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形式主要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条件性。
条件这一范畴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世界上任何联系都是有条件的。
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都无法理解。
(2)发展发展是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物质世界是不断向前发展着的。
否定发展,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
马原考点清单之辩证法
辩证法——联系、发展两大总特征:联系:1、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2、原理: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辩证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
3、联系的特征:①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②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③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④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4、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发展:1、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事物: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3、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①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②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
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4、过程: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5、方法论: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1、内容与形式①内容和形式: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②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③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辨析题参考答案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
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
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
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
考研政治冲刺:马原唯物辩证法历年真题解析
考研政治冲刺:马原唯物辩证法历年真题解析考研初试临近,考生们在抓紧冲刺复习的同时不要忘了12月15日至29日的准考证打印。
考研政治是考研最后冲刺期提分最快的一门科目,在此分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最重要的考点:唯物辩证法历年真题分析。
一起来学习吧!原因和结果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2.判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其根本标志是看它们是不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3.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如果把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加以考察,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则是不确定的。
同一个现象是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之亦然。
4.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
表现在: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
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
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现象和本质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是提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真题例证】1993年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人本主义观点的是A.存在先于本质B.存在就是被感知C.世界统一于存在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A)【解读】本题既可归于辩证法关于本质和现象关系的考查,又可归于历史观关于人的本质的考查。
因果关系的马原案例
因果关系的马原案例
东汉名医华佗一次为两位府吏诊治,倪寻和李延二人均是头疼发热,但是华佗经过望闻问切却开出来了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子,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
二人不解——为何同一症状,却药方不同呢?华佗解释到: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病在内故而用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会好。
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病在外,应当使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疼也就好了。
虽然你们二人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不同原因可能具有相同的结果,也就是我们说的异因同果。
同时还存在着一因多果,同因异果,多因多果等等。
所以我们同学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区分“有因有果”和“有其因有其果”的正误。
前者是正确的,有原因然引出结果,但因果关系并非一定一一对应,故后者是错的。
马原原因与结果(课堂PPT)
5
.
(2)原因和结果是必然联系。
6
.
(3)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 不能混淆和颠倒
7
.
(4)A、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前提。 B、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
.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法
第一,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 定的。当我们把特定事物的原因与结果从普遍 联系中抽取出来,进行单独考察时,原因与结 果的区别就显现出来了,每一组具体的因果关 系都有自己确定的内容,不能倒因为果,也不 能倒果为因,这是原因与结果区分的确定性。 如果我们从世界的普遍联系来考察,一切现象 都在相互联系的因果链条之中,原因与结果经 常互换位置,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 在另一种关系中就转化为原因了。这就是原因 与结果区分的不确定性。
15
.
案例:名侦探柯南
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如果你把 一系列的事实对他们说明以后,他们 就能把可能的结果告诉你,他们能够 把这一系列事实在他们的脑子里联系 起来,通过思考,就能得出个什么结 果来了。但是,有少数的人,如果你 把结果告诉了他们,他们就能通过他 们内在的意识,推断出所以产生出这 种结果的各个步骤是什么。这就是在 说到‘回溯推理’或者‘分析的方法’ 时,所指的那种能力。
9
.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法
第二,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原因与结果 又是相互转化、互为因果的。原因与结果 可以区分开来,但在无限发展的链条中, 事物的发展往往是互为因果的,互为因果 关系既表现了原因与结果的相互转化,又 表现了它们的相互作用。
10
.
因果联系的特点马原
因果联系的特点马原
因果联系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原因在先,结果在后:因果联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必定在前,结果只能在后,并且因果并不是基于巧合的。
2. 因果关系具有客观性: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人们不能随意地创造或消灭因果关系。
3. 因果链条不中断:因果关系是一个链条,一个结果又可能成为另一个事件的原因,从而形成一条由原因到结果的连续不断链条。
4. 因果关系具有复杂性:因果关系有时是多重的,一个结果可能由多个原因所引起,一个原因也可能同时引起多个结果。
5. 因果关系具有不确定性:尽管原因必定在前,结果只能在后,但在某些情况下,因果关系并不总是确定的,即原因不一定总是导致预期的结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马原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马原重点大题总结
一、联系的观点:循环、环环相扣、中介、桥梁、全面原理: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总特征之一。
定义:事物之间和内部要素之间会相互制约、作用、影响。
性质:2.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3.联系是客观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4.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是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性质不拆开:联系具有多样性、条件性、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应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固有的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
二、发展的观点创新、过程、事物的运动变化原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之一。
发展是螺旋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做法: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推动新事物的发展,将事物看作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三、矛盾分析法(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统一:对子,转化1.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接、相互制约的,事物发展不仅相辅相成而且相反而成。
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促进事物的转化。
(二)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问题一定会有,不可避免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我们要正视矛盾,承认矛盾,全面看待和解决矛盾。
(三)矛盾具有特殊性:1.简版:矛盾是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所以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2.详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特点。
表现为三种情形: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中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马原社会调查报告
马原社会调查报告一、背景社会调查是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常用方法,对于马原学者来说,开展社会调查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为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本报告旨在介绍马原社会调查的背景、分析调查结果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分析1. 问题定义马原社会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根本原因。
调查中涉及的问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社会不公、贫富差距、环境问题、教育、就业等。
2. 调查方法(这里根据实际情况填写调查方法,例如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等)3. 调查结果(这里根据调查结果填写具体的分析和数据,展示马原学者对问题的深入理解)4. 问题原因分析(这里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例如贫富差距的原因可以是政策不公平、资源分配不均等)三、结果根据马原社会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针对调查中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更加公平和合理的政策来解决。
2.对于社会不公现象,我们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3.对于环境问题,我们需要提倡环保意识,加强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建议基于以上结果,我们向政府和社会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社会公平,提高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减少贫富差距。
2.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3.提倡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加强资源的合理利用。
五、总结通过马原社会调查,我们对当前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重视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
调查报告的完成离不开广大调查人员和参与者的支持与配合,在此表示感谢。
我们期待通过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美好的社会。
参考文献(这里列出参考文献,如有)。
马原》复习资料(1)
《马原》复习资料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鲜明特征:(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4)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1)探讨当代人与世界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而是一种“现世的智慧”,因而它必然要关注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在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空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为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可能性。
但同时,科技的发展又颠覆了我们传统的世界观,使我们陷入困惑中。
因此,我们的任务应当是遵循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所确定的方向和道路前进,根据时代要求,探讨追问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2)追问当代人类的存在方式。
当代科技革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使人类在改造自然、变革社会关系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
但是,在这些成就的背后,也不难看到一些面效应。
因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不断追寻适合当代人类的存在方式。
(3)研究当代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一种开放的理论体系,其内容与活力都来源于实践,是对各种科学理论、科学成果的批判继承,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
在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要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也要以当代思潮的方式来考虑问题,引领时代发展。
2,结合当代世界所面临的课题和当代青年所肩负的使命,谈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马原(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二)必然与偶然(最难,最抽象)
• 太原的伙伴们注意了: • 以后坐1、813、809、855、611、863、865、859、822、848、308、38、
路等等,谁要是敢不在站点强行下车与司机吵架的,全车人揍它…… • 因为这几条公交线路都路过汾河,特别注意,不要影响公交驾驶员心情。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 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 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 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目录
CONTENTS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 和变化发展
一 / 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二 /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事物的变化发展 事物变化发展的方法论意义
历史地看问题 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反对因循守旧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辩证法逻辑结构图
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 和变化发展
两大特征 五对范畴
普遍联系
永恒发展
原因和结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本质和现象 可能和现实 形式和内容
企业的社会生存系统
一、两大总特征
2.联系具有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蚕沙
蚕 沙
鱼 沼气渣
桑基鱼塘
一、两大总特征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一、两大总特征
2.联系具有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万物互联时代悄然而至 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世界图景将变得更加清晰可见
3.联系具有多样性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替代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内容与形式: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指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本质与现象: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原因与结果:原因与结果是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
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必然与偶然:必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性。
偶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现实与可能:现实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可能是指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量变质变规律: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状态和形式。
量变与质变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构成了量变质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的方面与否定的方面,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当否定的方面上升至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由肯定走向对自身的否定。
再由否定进一步走向更高阶段的肯定,即否定之否定。
马原复习资料(1)
《马原》复习资料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鲜明特征。
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并为后继承者所不断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鲜明特征:(1)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革命性。
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3)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4)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5)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
(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世界仍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从资本注意走向社会主义的大时代,人类的未来仍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指引。
自觉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
第一,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第三,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3.“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4.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联系的含义、特点;发展的含义、实质等)联系的含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原重难点解析之因和果
马原重难点解析之因和果考研政治作为考研公共课,是考生们无法忽视的一大科目。
在很多考生看来,考研政治无需花费太多时间,不过基本的政治考点掌握好,才肯能考出成绩来。
本文为大家进行马原高频考点解读——原因和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联系,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
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一般来说,因果联系总是具有时间顺序性特点。
但是,并非所有具有时间顺序性(前后相继)的现象间都存在因果联系。
因此,因果联系是一种包括时间顺序性在内的由某一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现象的本质联系。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第二,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第三,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第四,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同因异果、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知识点讲解】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1)一因多果:一因多果即是由一种原因引起多种结果。
(2)一果多因:一果多因即一种结果由多种同时起作用的原因所引起。
(3)同因异果:同因异果即同样的原因在不同的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4)同果异因:同果异因即同样的结果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
2.案例或记忆方法(1)"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意思是说,在特定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是确定的,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
如在地震造成房屋损毁这一链条中,地震是原因,房屋损毁是结果,这个因果是不能互换的。
(2)"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又是不确定的"意思是说,如果把原因和结果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时,他们的区分是不确定的,从事物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看,同一现象在这种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关系中就是结果,如在地震造成房屋损毁,房屋损毁又导致人们无家可归这一链条中,房屋损毁是地震的结果,而它又成了人们无家可归的原因。
【笔记】徐涛——马原重点知识
马原——总论和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独有的特征:实践性,科学性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注意】普世价值✖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是资本主义的说法)(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另一种替代说法——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什么是物质(分为三种唯物主义):1.其中机械一定是形而上,形而上不一定是机械2.辩证唯物主义包含前两派3.人类历史/社会→(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物质→(马克思第一个将历史定义为物质)创立唯物史观同一性:头脑是否可以认知外部世界的物质唯物主义者→可知论唯心主义者→可知论区别:认识顺序不同,认识结果相同二元论:不可知论认为眼见不可为实倒向唯物主义被拒绝,倒向唯心主义被接受进而被称为不彻底的唯心(重要问题)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出现之前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出现之后唯物主义辩证法两大历史贡献:1.(创立)历史唯物主义2.(形成)辩证唯物主义马原——唯物论物质观:(列宁)定义:无指示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定义方式: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是宇宙间最大的定义,无法以从属定义,只能借助同等大的定义的关系来进行定义)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物质与运动:运动的定义: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你是我的你,我是你的我)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否则为形而上)二、运动是物质在运动(否则为唯心主义)运动和静止:静止的定义: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对立统一【注意】词性一致则为对立统一词性不同则为不可分割运动的极端为诡辩论静止的极端为形而上老师: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学生:人一次都不能踏进同一条河?(过分夸大运动的作用)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的存在方式是时空答案:A物质运动与时空:定义:时间——一维性空间——广延性、延伸性、三维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空的特点: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有限性、无限性随着物质运动的速度达到一定速度,物质会发生变化只有C符合文中故事。
2018考研政治知识点解析: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
东莞中公教育2018考研政治知识点解析: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中公考研政治教研室的老师准备了“2018考研政治知识点解析: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帮助大家在基础阶段备考考研政治马原。
一、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这对范畴属于一对关系范畴,这个关系也是原因和结果的三要素,即: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引起和被引起)、现象。
原因指的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指的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那我们在判断这个事情是否是原因和结果的时候,就要看看它是不是满足三要素。
比如某年真题: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某地劳动,有一天公社派他去割羊草。
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终于一个办法出来了。
他把羊牵出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
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
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认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着: A.因果联系 B.必然联系 C.主观联系 D.本质联系。
这道题目答案就是A选项,考察了因果联系。
这是关于原因和结果本身的理解,那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通过漫画我们可以看出来:1.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2.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3.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4.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三、启示当我们学习了原因和结果之后,我们就应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这个就是关于马原辩证法中原因和结果的内容。
同学们在追剧的同时也要多注意和我们的考研知识点结合起来。
1。
【笔记】徐涛——马原重点知识
马原—-总论和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独有的特征:实践性,科学性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注意】普世价值✖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是资本主义的说法)(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另一种替代说法-—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什么是物质(分为三种唯物主义):1.其中机械一定是形而上,形而上不一定是机械2.辩证唯物主义包含前两派3。
人类历史/社会→(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物质→(马克思第一个将历史定义为物质)创立唯物史观同一性:头脑是否可以认知外部世界的物质唯物主义者→可知论唯心主义者→可知论区别:认识顺序不同,认识结果相同二元论:不可知论认为眼见不可为实倒向唯物主义被拒绝,倒向唯心主义被接受进而被称为不彻底的唯心(重要问题)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出现之前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出现之后唯物主义辩证法两大历史贡献:1.(创立)历史唯物主义2.(形成)辩证唯物主义马原——唯物论物质观:(列宁)定义:无指示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定义方式: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是宇宙间最大的定义,无法以从属定义,只能借助同等大的定义的关系来进行定义)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物质与运动:运动的定义: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你是我的你,我是你的我)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否则为形而上)二、运动是物质在运动(否则为唯心主义)运动和静止:静止的定义: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对立统一【注意】词性一致则为对立统一词性不同则为不可分割运动的极端为诡辩论静止的极端为形而上老师: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学生:人一次都不能踏进同一条河?(过分夸大运动的作用)D: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的存在方式是时空答案:A物质运动与时空:定义:时间—-一维性空间——广延性、延伸性、三维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空的特点: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有限性、无限性随着物质运动的速度达到一定速度,物质会发生变化只有C符合文中故事.答案:C马原—-意识观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的本质: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因果联系的多样性
一因多果。农业丰欠。 同因异果。 火。 一果多因。 考试不及格。 同果异因。 腹痛。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把握原因和结果这一对范畴具有重要的方法论 意义: 第一,原因和结果范畴是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 原则的内在依据,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可以从 根本上与宿命论和神学目的论划清界限。
唯物主义肯定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但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却否定因果关系的多样性,不了解原因和结果之 间的相互过渡,或者只用力学的原因去说明一切,看不到 不同领域中因果关系表现形式的特殊性,陷入了机械论的 因果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家否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性。例如, A.孔德根本否认世界上有原因和结果存在,主张只研究怎 么样而不去管为什么;D.休谟否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性,认 为原因和结果只是感觉现象的先后顺序和习惯性的心理期 望;I.康德宣称因果性范畴只是人们用来整理经验材料的先 天知性形式;G.W.F.黑格尔断言某种客观精神是决定事物 运动变化的最后原因。在唯心主义支配下的某些自然科学 家也认为因果律是从主观意向中产生的,企图用数学函数 关系代替因果关系,或认为因果律适用范围有限,在微观 领域中不再适用。
3
有关辩证法的范畴之原因与结果的研究目录
1. 黄国宝《原因与结果》《福建环境》1998年10月
2. 维 之《论因果关系的定义》《青海社会科学》 2001年1月
3. 梁克文《因果关系是现象之间关系吗—学习列宁哲学笔记的一点体 会》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4月 4. 刘冠军《论因果观念的客观前提——兼对国内传统因果关的质疑》 《洛阳师专学报》1999年第6期 5. 王来发《关于因果联系的一点思考》《杭州大学报》1997年3 月 6. 郭建水摘自《晋阳学刊》1998年1月 7. 刘冠军《论恩格斯因果系统转化思想-----再读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因果性”札记》《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 8. 游长虹、陈立峰、子君 《求证因果与创新》《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 报》2006年5月 9. 刘冠军《因果关系系统转化论》《山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10. 维 之《因果必然性论证上、下》《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年8月、12月
11. 维 之《论因果的同一性》《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12期 12. 许第虎《发展进程因果说》《长沙电力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 年第1期 13. 胡清芬、林崇德《其它可能原因对于因果共变信息作用的影响》 《心里科学》2004年第2期 14. 巨乃岐、宋海龙、欧仕金《休谟因果理论新探》《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6年5月 15. 赵 玲《论自然观变革中的因果性和目的性》《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年7月 16. 薛孝斌《试论因果:还是从体漠说起》《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 17. 倪培民《再铸因果概念》《世界哲学》2004年第1期 18. 林夏水 《是辩证决定论还是非决定论?———评<决定论的历史命 运>》 《哲学研究》2002年第4期 19. 孙 毅《如何认识因果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教学与研究》 1999年第5期 20. 王秉义《论原因消失在结果中》《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之间彼此制约,前后
相继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1)原因和结果与时间顺序有直接联系。
“在此之前”不等于“由此之故”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原因和结果的特点
因果联系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般地说,因果总是有时间顺序的联系, 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绝不能由此得出 “在此之后便是因此之故”的结论。因果联系 是包括时间顺序在内的由某一现象引起另一现 象的内在联系,但不是任何表现为先后顺序的 都是因果联系,比如白天之后是黑夜,这是时 间顺序,但白天不是黑夜的原因。 同时,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因果关系, 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橘 生 淮 南 则 为 橘 ,
生 淮 北 则 为 枳
学 而 不 思 则 惘 ,
思 而 不 学 则 殆
1
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进 行科研、获得科学认识的前提
2
认识事物的因果律,是正确预见 事物发展进程的基础,是正确总 结经验教训的关键 因果律为科学活动和社会活动中 理解和运用反馈理论提供了理论 基础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法
第二,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原因与结果 又是相互转化、互为因果的。原因与结果 可以区分开来,但在无限发展的链条中, 事物的发展往往是互为因果的,互为因果 关系既表现了原因与结果的相互转化,又 表现了它们的相互作用。
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两者的区分几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凶手:程序设计师
杀人动机:会长曾将 程序设计师刚刚建立 的公司排挤至倒闭。 程序设计师的合作伙 伴也因此自杀。所以 程序设计师对会长一 直怀恨在心。
前言
因果观的历史发展
对因果关系的认识是历史发展的成果。在人类发展的 远古年代、科学研究的初级阶段,人们主要关心某种 事物“是什么”和“有多少”,尔后才注意了解事物 的“为什么”。古代的少数哲学家较详细地考察了因 果性范畴和原因的类型,如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中 世纪的经院哲学用“神创论”解释世界,根本否定客 观的因果性。近代科学兴起后,分析事物产生的原因 才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和认识方法,反映因果性知识 的假说和理论才大量涌现并成为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内 容。各派哲学对因果性问题的理解各不相同。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为人类自觉的有目的的 活动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一方面既然一定的结果都是 由一定的原因产生的,人们的社会活动就要善于从某 一行动的后果分析其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 教训,从中引出什么原因将会引起什么后果的规律性。 这是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实际工作水平的重要条件。 另一方面,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又是人们进行科学预 测的基础。科学预测是对现实活动的后果和未来趋向 进行超前的分析,它既要分析近期的结果,又要揭示 长远的后果,对种种后果进行综合的考察。同时,把 握了因果的辩证关系,也就使人们从根本上理解了反 馈原理,从而使人们的活动更具自觉性、预测性和调 控性。
原因与结果
本素材由hi-hoo提供
客观世界的因果联系是辩证的,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在一 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辩证的分析 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 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 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 性和调控性。
1、原因和结果
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在摩擦生热、热引起燃烧、燃烧导致爆炸等一 连串因果联系的环节中,生热是磨擦的结果, 同时又是引起燃烧的原因.
热是引起燃烧的原因,但燃烧又反过来成为产生大 量热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的 原因,但生产关系的变革反过来又成为促进生产力 发展的原因。
a增加,v也增加; v增加,a却不一定发生了变化
案例:名侦探柯南
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如果你 把一系列的事实对他们说明以后, 他们就能把可能的结果告诉你,他 们能够把这一系列事实在他们的脑 子里联系起来,通过思考,就能得 出个什么结果来了。但是,有少数 的人,如果你把结果告诉了他们, 他们就能通过他们内在的意识,推 断出所以产生出这种结果的各个步 骤是什么。这就是在说到‘回溯推 理’或者‘分析的方法’时,所指 的那种能力。
现场(1)
会长半夜心脏病突发死亡。床单被汗浸湿了。 房间里装有电脑控制的空调系统。
现场(2)
枯萎的鲜花和融 化的巧克力
TIP
会长家养了一只名叫阿斯 朗的长毛猫,这种猫在高 温环境下体温会崩溃。但 会长死后第二天这只猫活 得好好的。
现场(3)
在程序设计师家里发现的猫的毛和猫砂
结论
程序设计师进入空调控制系统 将温度逐渐升高再突然降低, 引起会长心脏病发作。 长毛猫因为被程序设计师带回 家中所以幸免于难。
(2)原因和结果是必然联系。
(3)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 不能混淆和颠倒
(4)A、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前提。
B、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法 第一,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 定的。当我们把特定事物的原因与结果从普遍 联系中抽取出来,进行单独考察时,原因与结 果的区别就显现出来了,每一组具体的因果关 系都有自己确定的内容,不能倒因为果,也不 能倒果为因,这是原因与结果区分的确定性。 如果我们从世界的普遍联系来考察,一切现象 都在相互联系的因果链条之中,原因与结果经 常互换位置,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 在另一种关系中就转化为原因了。这就是原因 与结果区分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