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72学时名解范围

合集下载

八年制生理学教学大纲

八年制生理学教学大纲

八年制生理学教学大纲(第七版)说明:1.本大纲根据《生理学》统编教材(第七版)内容改编。

适用于我校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需要,其它年制临床医学和非临床医学专业可作参考。

2.理论课教学时数为70学时。

授课章节包括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循环、呼吸、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与体温、尿的生成与排出、感觉器官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内分泌等章节(其中血液和生殖章节内容由其它相关课程安排。

)3.对教学内容分为:“掌握”属重点内容(一级要求,内容下面有___________);“熟悉”属比较重要的内容(二级要求,内容下面有);“了解”为三级要求,内容下面不作表记。

课程内容虽有重点与一般之分,但学习内容应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内容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

学生应该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

4.本大纲所列内容与三级分类要求,是教师组织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自学、复习考试的指导和依据。

第一章绪论(2学时)学习要求:熟悉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及其特点;掌握内环境、稳态、反馈控制系统等概念。

熟悉反射、反射弧、旁分泌、神经分泌等概念。

内容: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的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第二节机体的内环境(体液及体液的分布;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第三节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反射、反射弧;体液调节:旁分泌、神经分泌;自身调节作用;)。

第四节体内的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负反馈控制系统、正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5学时)学习要求:掌握细胞膜的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功能;熟悉出胞和入胞式物质转运。

熟悉细胞的跨膜信号三种传递方式及其基本过程。

掌握生物电产生和兴奋传导的基本原理。

掌握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

掌握横纹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熟悉横纹肌的收缩机制以及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内容:第一节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细胞膜的结构概述;物质的跨膜转运:单纯扩散、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出胞与入胞)第二节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跨膜信号转导概念及三种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第三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膜的被动电学特性;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第四节肌细胞的收缩(横纹肌: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横纹肌细胞的微细结构、横纹肌的收缩机制、横纹肌的兴奋-收缩耦联、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平滑肌:平滑肌的微细结构、平滑肌的收缩机制、平滑肌的分类、平滑肌活动的神经支配)第四章血液循环(15学时)学习要求:掌握心室肌和窦房结细胞跨膜电位变化及其形成机制;掌握心肌电生理特性;熟悉心电图各波意义;掌握心肌收缩的特点;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容积、瓣膜启闭和血流方向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说明:生理学课程主要讲解以人体为主的生命活动内在规律和机制,配合生理学实验,使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解剖结构、功能活动和生理机制。

增加对人体卫生、保健、预防疾病的知识。

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板书,文字说明,图片以及动画,配以教师的讲解。

以求把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师讲授技巧结合一体,达到深入浅出,教与学都轻松的目的。

全部课程的信息量大,课堂教学学时需要72-76学时。

教材: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二版)王玢,左明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绪论(2学时)第一章神经和肌肉的一般生理(10学时)第二章神经系统(16学时)第三章感觉器官(6学时)第四章血液(2学时)第五章循环系统(8学时)第六章呼吸(6学时)第七章消化和吸收(6学时)第八章能量代谢和体温(4学时)第九章尿的生成和排出(6学时)第十章内分泌(6学时)第十一章生殖(2学时)第十二章生长与发育(4学时)绪论(2学时)一、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急性实验法1、在体实验(in vivo)2、离体实验(in vitro)(二)慢性实验三、生理学的研究层次1. 整体水平2. 器官、系统水平如:心脏、血压3. 细胞分子水平如:细胞培养、递质测定四、生理学的研究进展五、如何学好生理学第一章神经和肌肉的一般生理(10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可兴奋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的原理。

2、掌握细胞上的信息传导及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及机制。

3、了解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及收缩的外部表现4、了解影响生物电和细胞信息传递的因素。

第一节刺激和反应一、刺激和反应二、兴奋和兴奋性三、刺激引起反应的条件在受刺激的组织、细胞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的条件下:1、刺激强度:2、刺激作用时间3、强度变化率四、强度---时间曲线阈强度阈刺激阈上刺激阈下刺激基强度时值的概念五、兴奋性的指标1、阈强度2、时值六、兴奋性的变化一)、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1、绝对不应期2、相对不应期3、超常期4、低常期二)、阈下总和1、空间总和2、时间总和第二节神经和肌肉的生物电现象*生物电的发现一、损伤电位:(injury potential)。

生理学1.5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中医学本科

生理学1.5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中医学本科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hysiology(中医学本科)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号:100501112. 课程性质/类别:必修课 / 学科基础课程3. 学时学分: 48+8学时/ 3+0.25学分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教育必修的基础理论学科之一。

其基本内容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规律、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

课程教学目标是在前期课程基础上使学生认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功能,系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发生原理以及内、外环境因素对这些活动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独立思考、科研等能力。

为学习其它医学课程奠定基础,为学习和研究中医药理论提供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基本知识及基本的操作技能;为日后的临床医疗实践和科研实践提供健康人体功能的检测标准、诊治依据。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的自然科学。

实验教学基本目标是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实验,使学生获得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报告的写作能力,了解从事医学工作的一些基本技术。

并培养学生对科学工作的严谨的态度、严密的工作方法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总学时 56学时。

理论授课48学时,3学分,每周3学时,共16周;实验教学8学时,0.25学分,每2周1学时,共16周。

3. 建议学时和知识单元表1 各知识单元内容及学时分配:章节内容讲授1 绪论 22 细胞的基本功能 63 血液 44 血液循环105 呼吸 56 消化与吸收 57 能量代谢与体温 28 尿的生成和排出 69 感觉器官的功能010 神经系统生理 311 内分泌生理 5合计48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1.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生理学及其任务;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急性实验法(在体实验法和离体实验法)、慢性实验法。

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整体水平、器官、系统水平,细胞、分子水平。

2.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体液;内环境;稳态。

《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生理学/physiology课程总学时:72实验总学时:18实验课性质:非独立设课适用专业:针推专业五年制、护理专业承担实验室(或教研室):生理学教研室一、课程实验教学简介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生理实验课是生理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理学实验教学除验证课堂讲授的理论内容外,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通过每一项教学实验内容的实施,最终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视野,端正科学态度,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和严密的科学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是根据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生理学教学大纲》中有关实验课教学的要求而编写的。

根据中医院校的特点,实验课应注意突出中医特色,也注意遵循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及内容的先进性等基本原则。

在教学中过程中,应致力加强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技术既要保留传统的研究方法,更加强电生理技术,尤其是注重计算机在实验中的应用。

本大纲所列的实验项目共5项,教师应根据五年制本科生理教学计划,尽量安排实施。

二、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和基本要求目的:1.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通过实验教学的开设,使学生在生理学理论课的基础上,获得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出的生命活动现象以及这些活动的内在机制,进一步阐述普遍存在的生命活动现象及其重要特征。

2.逐步提高学生对实验中各种生理现象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逐步培养学生在科研工作中的严肃的科学态度、严格的要求、严格的方法和严谨的作风。

基本要求:1.学生实验前预习实验内容及相关理论知识,写好预习报告。

2.实验中学生要认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并作好纪录。

3.实验后,学生要认真书写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

4.完成实验指导书中所提示的一些思考问题。

生理学B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人卫第七版)

生理学B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人卫第七版)

生理学B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所属课程名称:生理学 B课程英文名称: Physiology B所属课程编号:41032011;4103201面向专业:临床医学(五年制、七年制)、医学检验、护理学;医学影像学(五年制)课程总学时: 72理论学时: 72实验学时: 0课程学分:4.5本课程所属院系:东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大纲主撰人:董榕 Tel:83272425 E-mail:shenglidongrong@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各种生物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科的一个分支。

它对活体功能活动规律的认识均来自于实验的观察和总结,所以生理学亦是一门实验学科。

学习生理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内容正常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内外环境变化对机体功能的影响,为今后学习其他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为在医疗、护理、预防等医学工作中有效地防治疾病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对医学生来说,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

二、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以活体研究为对象的机能学学科。

生理学的内容是通过大量的医学实践与动物的实验研究,从而积累了许多关于人体生理功能的认识。

通过对生理学课程的学习,要掌握内容相关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基本理论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人体功能活动的影响,了解内容熟悉内容获得这些基本理论的途径与方法。

认真学习生理学内容,可为后继医学课程的学习及在今后的医学实践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掌握内容:1.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2.体内的控制系统:反溃控制系统的概念,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控制的概念和意义。

熟悉内容:1.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的三个水平。

2.生理学研究的方法:急性实验法和慢性实验法。

了解内容:1.人体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2.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3.学习生理学的指导思想。

教学内容:人体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的三个水平。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社会体育)精选全文完整版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社会体育)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3004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学时数:72学时(含实验)学分数:4学分执笔者:石家瑾曹蔚编写时间:2005年2月一、课程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运动生理学》是在《人体解剖学》之后开设的体育学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主干课。

该课程主要阐述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规律和在进行各项体育活动时人体各种生理活动变化规律,揭示各种体育活动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及其规律。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对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规律和各种体育活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规律,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各种体育活动和评价体育活动的健身效果。

同时为学生学习其他后续课程和今后从事各种体育活动指导打下良好的生理学基础。

在教学中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初步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适当介绍本学科的最新进展。

二、课程教学要求及内容绪论(0.5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运动生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及任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热点。

(二)教学内容重点: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和基本概念;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难点:兴奋性和阈强度(阈值)。

阈强度与兴奋性的关系。

稳态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1、生理学的来源和发展;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2、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和基本概念。

兴奋性和阈强度(阈值)。

阈强度与兴奋性的关系。

3、稳态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4、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5、反馈的概念。

6、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肌肉的兴奋与收缩(3.5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以及兴奋的产生、传导和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上传递的生理学基础;对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等电生理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对肌肉的收缩机理和收缩形式有较清晰的了解;掌握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肌肉结缔组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了解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72学时)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72学时)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英文名称:Pathophysiology课程类型: 必修专业基础课(影像专业为选修)总学时:72(临床医学76)讲课学时:48 实验学时:24(临床医学28)适用对象:临床医学、心电与超声、卫生事业管理、麻醉学、急救医学专业方向、影像学、药学等专业使用课程简介: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在医学教学中,它不仅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而且也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被国家教委列为医学教学中的主干课程之一。

通过对病理生理学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掌握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对这些规律和机制的深入认识不但有助于学生深入认识疾病,而且,由于近年来对疾病发生机制研究的飞速进展,病理生理学的内容更成为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跟上这种进展步伐的重要基础。

病理生理学又是一门与多学科密切相关的桥梁性学科。

它不仅与解剖学、组织学、遗传学、免疫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密切相关,而且与临床各科亦密切相关。

病理生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一门过渡性学科。

学好病理生理学将显著拓宽医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后劲。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疾病全过程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及其机制以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大纲对该课程的理论教学按照要求程度的不同,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要求对教材内容能够深入透彻地理解,牢固记忆,并能灵活运用。

熟悉:对教材内容以清楚地理解,并记住其中主要内容。

了解(或自学):对教材内容一般理解。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熟悉】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课程代码:0300070学时:72(讲课学时:48实验学时:24)学分:3.5适用专业:动物科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动物医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过系统学习《动物生理学》课程,应使学生了解动物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本学科重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树立动物机体的机能观点,了解不同进化水平、不同生活环境中各种动物生理机能的特点,特别是哺乳动物各器官、系统的正常生理机能、活动规律;熟悉各器官、系统、各功能间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方式;熟悉各器官、系统与内外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熟悉生理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在课程教学中还要适当介绍与“三基”内容相关的、重要的具有启发性的国内外生理学新近展,并能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使学生对本学科的前沿有所了解。

同时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对学生科学态度、创新思维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辨证地观察、分析和解决与生命现象有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为学习后继课程以及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意义、地位和任务动物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动物体生理机能活动或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动物生理学作为生命科学的核心课程之一,是高等农林院校动物类和生命科学类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学生在学过一般基础课和动物学、动物组织解剖学、细胞生物学及动物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学习动物生理学。

动物生理学的任务是以哺乳动物器官生理学为主线,研究动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及其规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动物生理学,了解动物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本学科重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够掌握本大纲所规定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因此动物生理学课程在动物类和生命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着枢纽位置。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2502课程总学时/学分:72/4(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36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人体解剖生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基础必修课。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机构及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阐明人体及其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正常的生命现象、活动规律及产生机制。

正常情况下,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运动、循环、呼吸、消化和泌尿生殖等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完成生命活动的各项生理过程。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和实验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结构及生理功能,以及实现这些功能的调节和控制因素,为后续课程如实验心理学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及实验基础。

本课程将结合多种理论和实验教学方法,结合电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巩固。

本课程教材是以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原则并兼顾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主观能动性和开发学生的潜能为目的进行编选的。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理论部分:绪论(2学时)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二、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三、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发展四、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五、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六、人体解剖生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教学要求: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了解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掌握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及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

教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

教学难点: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

章人体基本结构概述(2学时)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节基本组织一、上皮组织二、结缔组织三、肌肉组织四、神经组织节器官、系统、人体形态一、器官和系统二、人体形态、人体解剖方位教学要求:了解细胞的组成和结构,熟悉四种基本组织的基本结构特点和功能,了解其分布部位和分类。

生理学课程标准

生理学课程标准

—《生理学》课程标准所属系部:基础部适用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一、前言(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生理学以正常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机制,属生物医学的分支。

生理学是临床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是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并为后续基础医学课(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和临床医学课(诊断学、内科学等)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设计思路结合基层临床工作要求以及后续基础课的授课需要,合理取舍生理学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适当增加课程新进展,以便更好的为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服务。

本课程安排在第2学期,理论学时为52学时,实验融入机能实验(生理相关实验16学时)。

二、课程培养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生理学基本概念;2.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主要功能、功能调节及机制。

3.熟悉各系统间功能联系;`4.了解机体与环境的统一关系。

(二)能力目标1.能运用生理学知识解释正常的生命现象;2.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及推理能力,3.能分析不同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机体功能可能出现的变化及相应机制。

(三)素质目标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2.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3.具有沟通协调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三、课程内容要求四、课程实施建议(一)教材选用1.根据本课程标准,选用多种不同版本的生理学优质教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分析各版本教材的特点,取长补短,重组教材,做到教学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2.在选用教材的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一方面强调生理学知识的重难点学习,另一方面还应注意与后续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内容的连贯性。

(二)教学建议1.在课程内容组织上,以“能用、够用”为度,将一些涉及假说和分子机制的内容略讲,将学生容易理解的例如血液和生殖的部分内容改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学;重点讲授与后续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机体各系统(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神经)的重要生理功能、机制及其功能调节。

2.生理学属于医学生首次接触的功能学科,其部分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难懂,而专科层次的学生整体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为强化教学效果,授课时应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前言生理学就是研究生物机体功能得科学。

生理学就是重要得医学基础理论课之一,学习生理学,不但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基础,而且更重要得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得能力。

通过生理学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得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生理学教学大纲规定得教学内容分为理论与实验两部分。

理论课内容主要以课堂讲授得方式进行。

根据重要程度得差别,将理论课教学内容分为掌握、熟悉与了解三级。

大纲中用横线标记得,就是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得重点内容。

大纲中规定得熟悉与了解内容,要求学生有一般概括性认识。

通过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得科学思维能力与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生理学得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提高对重点教学内容得掌握程度。

本大纲就是根据我校护理学专业三年制专科生理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计划,以全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生理学》第二版为基准制定得。

生理学教学总学时数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52学时,实验课20学时。

理论教学时数分配表目次内容学时数第一章绪论 2 第二章细胞得基本功能 4 第三章血液2第四章血液循环10第五章呼吸6第六章消化与吸收4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2第八章排泄6第九章感觉器官2第十章神经系统6第十一章内分泌6第十二章生殖2总学时52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理论部分第一章绪论[学习目标]掌握:生理学概念;生命活动得基本特征;有效刺激得三个条件;内环境、稳态得概念及其意义;人体生理功能得调节方式,三种调节方式得特点。

熟悉:刺激与反应、兴奋与抑制、阈强度或阈值、兴奋性概念及其关系;反射、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及其意义。

了解:生理学研究得对象、任务与三个水平。

[学习容]生理学得研究对象与任务,学习生理学得意义,学习生理学得基本观点与方法,生理学研究得三个水平。

生命活动得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

人体与环境:人体体液与内环境及其稳态。

人体功能活动得调节:神经调节,反射及反射弧,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口腔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

《口腔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

《口腔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Z2431207适用专业:口腔医学培养层次:专科课程类别:专业核心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72总学分数:4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口腔、颌面、颈部等各部位的形态结构,尤其是牙的正常形态、咬合关系、发育规律以及口腔生理功能的一门学科。

2.课程性质:《口腔解剖生理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主干课,必修课。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口腔解剖生理学》为其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临床课奠定解剖和生理基础,属于桥梁学科的范畴。

4.课程作用:通过《口腔解剖生理学》的教学,阐明人体口腔颌面颈部的层次关系和各器官形态结构及其毗邻,紧密结合临床应用,为后续的口腔医学专业课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为口腔临床工作提供必要的口腔解剖及生理知识。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与国家规定的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岗位要求相一致。

(2)课程教学目标与学院发展的职业教育特色相匹配,体现职业教育、技能教育等办学理念。

(3)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在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教育的普遍性、学生差异的个体性教育等育人思想和观念。

(4)在总结以往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参考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标准制订教学实践与评价模式。

2.课程设计思路(1)《口腔解剖生理学》在口腔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科涉及范围广,知识点多,它不仅是口腔医学各科的基础,而且与许多医学基础和临床学科有密切关系。

因此,课程标准不局限于课堂基本理论教学,而把实验教学、技能考核、技能比赛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中,体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2)课程标准要结合我校学生状况、教学资源等实际,力求达到可操作性、科学性、规范性。

(3)《口腔解剖生理学》系统学习72学时,其中理论课50学时,实践课22学时。

生理教学大纲及课时安排48学时

生理教学大纲及课时安排48学时

《生理学》本科教学大纲I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生理学英文名称:Physiology总学时:48学时学分:3.0学分自主学习:28学时适用对象:临床、麻醉、法医、影像、医学检验等专业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60%-70%。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30%-40%,其中包括平时考核20%-30%,学习态度及平时表现10%。

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医学专业基础课程。

生理学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要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和帮助学生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并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学能力的全面培养。

生理学的范畴非常广泛,根据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及我校五年制本科教学的实际情况,生理学I总学时为76学时,讲课学时为48学时,自学学时为28学时,鉴于生理学学时较以前大幅减少,我们只能选择若干重要章节作为教学内容,它们包括: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与吸收、尿的生成和排出、感觉器官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内分泌等。

将能量代谢与体温、生殖等二章作为自学内容。

学生应当通过听理论课和自学,掌握上述各章的基本内容,并通过实验课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验结果,并争取学习一定的实验方法。

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一、掌握:1.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生理学意义。

2.人体生理功能自动调控中反馈机制及其生理意义。

二、熟悉:1.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2.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了解:1.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

2.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内环境、稳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正反馈、负反馈。

二、主要教学内容:1.生理学及其任务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生理学的研究方法,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生理学课程标准

生理学课程标准
等,并完成其活动记录。 (2)运用生理学实验常用在体实验原理,完成动物麻醉、器官组织暴露、测量检测信号,进行
信号的记录分析等。 (3)完成人体重要生理功能的一般检查,如动脉血压的检测和血型鉴定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理论学习学会有关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发生机制及其活动规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感 受生理学知识构成的逻辑体系,激发学习兴趣,为今后进一步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索未知生理功能机 制奠定逻辑思维基础,也为后续基础、临床医学及军事医学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2.通过生理学实验课程学习,经历生理学实验组织、准备、实施和总结的过程,学会实验数据 获取、处理的基本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技术,体验实验过程的严谨要求对实验结果 影响的重要性,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3.通过观摩生理学教员的教学思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特别是化解抽象问题和动态问题的 思路、图片展示、动画选择、遣词造句的技巧等,学会如何正确、清晰表达自己学术思想、学术观 点,为今后在临床和科研生涯中开展病理讨论和学术交流训练好表达能力。 4.通过使用课堂讨论、前沿专题讲座、读书报告、参与课外科研协作活动等形式强化科研意识 和提高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多途径参与各种学术讨论,体验完整的科研活动过程,通过课内外结 合、理论联系实际等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形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和献身人类医学事业 的高尚情操。坚持人文关怀精神,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树立立志献身国防、献身医学事业的精 神,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 2.学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及其对机体各个系统、器官和细胞生理功能的调节,形成对机体 各个系统功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协调一致的认识,树立生命体“整体”和“稳态”的概念。 3.在生理学实验中,注意树立爱护实验动物的观念,遵守实验操作规范,形成实事求是的严谨 科学作风和创新意识。通过小组成员轮流实验操作、相互配合、共同讨论完成每次课内容的实验教 学,养成团结协作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提高独立从事临床科研的能力。 4.在教学中联系临床病例学习机体的生理功能,注重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的综 合实践能力。通过生理学领域新进展、新成就的学习以及课外科研等活动,形成努力钻研、锲而不 舍的科学探索精神,树立严肃的科学态度。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前言生理学是基础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医专生理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使学生掌握有关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熟悉影响各种生命活动的主要因素。

为学生学好后期课程和从事基层疾病防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大纲是以全国医专生理学第三版统编教材为依据编写的,大纲对教材内容分为三级;其中掌握内容必须讲深讲透,使学生理解、记牢、并能联系实际可以运用;熟悉内容要重点讲解清楚,使学生能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概念并记住其主要的观点或问题。

本教学大纲所列的掌握和熟悉内容是教学考核的主要内容。

按照教学计划规定,生理学总教学学时100学时。

一般安排理论课72学时,实验课28学时。

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掌握生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了解生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学习生命的基本表现特征及高等动物功能活动特征。

[教学内容]掌握:人体生理学研究的目的、内环境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兴奋性与阈刺激的概念及相互关系、反馈的概念。

易化扩散与主动转运的概念及其特点。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形成原理,动作电位产生的条件及其特点。

兴奋收缩偶联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单收缩与复合收缩的概念。

熟悉:兴奋与抑制的概念,新陈代谢及同化作用、异化作用的概念。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概念和特点。

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局部反应电位的概念及特点,动作电位的传导原理。

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及传递的特点。

前负荷与后负荷的概念及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了解:生理学研究的方法。

动物实验的分类;单纯扩散、出胞与入胞作用的概念,细胞膜受体的概念及其特点。

以载体为中介易化扩散的特点,电压依赖性通道与化学依赖性通道的概念,骨骼肌收缩的滑行学说。

第二章血液[目的要求]掌握血液生理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熟悉细胞的生成与破坏,并了解血液的免疫功能。

[教学内容][实验时数]2学时。

掌握:血量与红细胞比容、血浆胶体渗透压与晶体渗透压的组成以及生理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是指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

稳态(homeostasis)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他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前馈(feed-forward )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的自动控制形式。

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TP)只有当某些刺激引起膜内正电荷增加,即负电位减小(去极化)并减小到一个临界值时,细胞膜中的钠通道才大量开放而触发动作电位,这个能触发AP的膜电位临界值。

出胞(exocytosis)是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入胞(endocytosis)是指细胞外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如细菌、死亡细胞和细胞碎片等被细胞膜包裹后以囊泡的形式进入细胞的过程,也称内化。

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是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细胞外分子(第一信使)作用于膜受体后产生的细胞内分子信号。

兴奋性(excitability)是指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安静情况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

去极化(do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减小表示膜的极化状态减弱的这种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

复极化(repolarization)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转运的过程。

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驱动力并不直接来源于ATP的分解,而是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的某些离子的浓度梯度,在这些离子浓度顺浓度梯度扩散的同时使其他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

阈值(threshold value)能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将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电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或过程。

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增大表示膜的极化状态增强的过程。

超射(overshoot)膜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称为超射极化(polarization)通常将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处于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

前负荷(preload)是指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即为牵拉肌肉的力量。

生理性止血(hemostasis)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的现象。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实质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可逆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心输出量(cardiac)是指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也称每分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一侧心室一次心脏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

心指数(cardiac index)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为心指数。

心力储备(cardiac reserve)心输出量可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血压(blood pressure )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侧壁的压强,即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为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mean circulatory filling pressure)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肺通气(pulmonary ventilation )潮气量(tidal volume,TV)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补吸气量(inspiratory reserve volume,IRV)平静吸气末,在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

功能余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FRC)平静呼气末尚存在留于肺中的气体量。

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和无效腔气量之差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肺牵张反射(pulmonary stretch reflex)由肺扩张或肺萎缩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又称黑-伯反射。

通气/血流比值(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和每分钟肺泡血流量(Q)的比值(VA/Q)。

比顺应性(compliance)是指弹性体(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上网难易程度。

消化(digestion)是指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absorption)经消化后的营养成分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容受性舒张(receptive relaxation)进食时食物刺激口腔,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可反射性引起胃底和胃体(以头区为主)舒张。

分节运动(segmental motility)是一种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的运动。

胆盐的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of bile salt)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后,可中和一部分胃酸,进入小肠的胆盐绝大部分由回肠黏膜吸收入血,通过门门静脉回到肝脏再形成胆汁的过程。

胃排空(gastric emptying)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体温(body temperature)是指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

传导散热(thermal radiation)是指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与之接触的温度较低的一种散热方式。

不感蒸发(insersible evaporation)是指体内的水从皮肤和黏膜表面不断渗出而被汽化的过程。

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FF)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球管平衡(glomerulotubular balance)近端小管中Na+和水的重吸收率总是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种近端小管的定比重吸收的现象。

管-球反馈(tubuloglomerular feedback,TGF)是指小管液流量变化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现象。

渗透性利尿(osmotic diuresis)当小管液中某些溶质因未被重吸收而留在小管液中时,可使小管液溶质浓度升高,由于渗透作用,也使一部分水保留在小管内,导致小管液中Na+被稀释而浓度降低,于是小管液和上皮细胞之间的Na+浓度梯度降低,从而使Na+的重吸收减少而小管液中有较多的Na+,进而又使小管液中保留较多的水,结果是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和NaCl排出量增多。

肾糖阈(renal threshold for glucose)当血糖浓度达180mg/100ml血液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

近端小管的定比重吸收(constant fraction reabsorption)指近端小管中Na+和水的重吸收率总是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是指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刺激最敏感。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transducer function)是将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换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的作用。

感觉编码作用(coding)是指感受器再把外界刺激转换为神经动作电位时,不仅发生了能量的转换,而且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起到了信息的转移作用。

感受器的适应现象(adaptation)指若以一个强度恒定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某一感受器,相应的感觉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将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的现象。

近点(near point)是指眼作充分调节时眼所能看清楚的眼前最近物体所在之处。

远点(far point)通常将人眼不做任何调节时所能看清楚的最远物体所在之处。

暗适应(dark adaptation)是人眼在暗处对光的敏感度逐渐提高的过程。

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是指当人长时间在暗处而突然进入明亮处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也不能看清物体,稍等片刻后才能恢复视觉的现象。

听阈(hearing threshold)是指对每一频率的声波来说,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

声音的气传导(air conduction)是指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窗膜进入耳蜗的传导途径。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

传人侧支性抑制(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传入冲动进入中枢后,一方面通过突触联系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另一方面通过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再通过后者的活动抑制另一个中枢神经元。

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中枢神经元兴奋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同时又经轴突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递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

单向传播(one-way conduction)在反射活动中,兴奋经化学性突触传递,只能从突触前末梢传向突触后神经元。

此现象成为单向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