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孝图

合集下载

24孝图读后感

24孝图读后感

24孝图读后感《〈二十四孝图〉读后感》说起《二十四孝图》,这可真是一本让人五味杂陈的书。

以前读它的时候,就觉得有些故事实在是荒唐得很。

比如说“郭巨埋儿”,为了所谓的孝顺母亲,居然要把自己的儿子埋了,就因为觉得儿子会分走母亲的口粮。

这算哪门子的孝啊?简直就是愚昧和残忍。

还有“老莱娱亲”,一个一大把年纪的老头,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像个小孩子一样在地上滚来滚去,只为了逗父母开心。

且不说这样做有没有效果,光是这画面就让人觉得尴尬得不行。

不过,在这些让人匪夷所思的故事当中,也有一些让我觉得还算有点儿道理的。

比如说“子路负米”,子路为了让父母能吃上米饭,不惜翻山越岭去远方背米,这一路上的艰辛可想而知。

他的这份坚持和付出,确实能让人感受到他对父母的深深敬爱。

想起我自己的生活,我爸妈都是普普通通的打工人,每天为了家庭辛苦奔波。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算好,可爸妈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

记得有一次,我特别想要一个新书包,因为班上好多同学都有那种很漂亮的书包,而我的书包已经用了很久,都有点破破烂烂的了。

我就跟爸妈提了一嘴,其实说完我自己都没抱多大希望,毕竟那个时候家里经济紧张。

可是没过几天,放学回家,我就看到床上放着一个崭新的书包,正是我在商店里看到的那款。

后来才知道,爸妈为了给我买这个书包,省吃俭用好一阵子。

那个时候,我就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好好孝顺他们。

再比如“黄香扇枕”,黄香在夏天为父亲扇凉枕席,冬天用自己的身体为父亲温暖被窝。

这让我想起每到冬天,晚上睡觉前,妈妈总会提前把我的被窝用热水袋捂热,生怕我睡觉的时候着凉。

如今,我长大了,也开始想着怎么去回报他们。

每次发了工资,我总会给他们买些小礼物,或者带他们出去吃顿好吃的。

有时候,我会抢着做家务,让他们能多休息一会儿。

前阵子,爸爸不小心扭到了腰,那段时间,我每天都会给他按摩,还会给他熬一些补身体的汤。

看着他的腰一天天好起来,我心里别提多开心了。

其实孝顺这件事,真的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往往就是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就能让父母感受到我们的爱。

《24孝图》读后感

《24孝图》读后感

《24孝图》读后感《〈24 孝图〉读后感》最近读了《24 孝图》,心里真是五味杂陈。

这所谓的“二十四孝”,有些故事真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甚至有些荒唐。

比如说“郭巨埋儿”,就因为家里穷,怕养孩子影响奉养母亲,就要把亲生儿子给埋了,这是什么逻辑?幸好挖到一坛黄金,这儿子的命才保住了。

这种故事简直就是对人性的扭曲,哪里还有一点亲情的温暖?还有“老莱娱亲”,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为了讨父母欢心,穿着彩衣在地上像个孩子一样滚来滚去,还假装摔倒啼哭。

这画面想想都觉得尴尬,难道所谓的孝顺就是这样装疯卖傻吗?不过,在这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中,也有一些让我有了更深的思考。

比如说“卧冰求鲤”,王祥为了给继母捉鱼吃,大冬天的解开衣服趴在冰面上,想用自己的体温把冰融化。

这事儿听着挺夸张,但仔细想想,这里面藏着的那份孝心倒是真真切切的。

我就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件事儿。

那时候我大概也就七八岁吧,奶奶生病了,胃口特别不好。

有一天她无意间说了一句,特别想吃村头那家店里的豆沙包。

我一听,心里就记下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偷偷起了床,拿着自己攒了好久的零花钱,就往村头跑。

那时候是冬天,外面冷得要命,我裹着棉袄,一路上冻得直哆嗦。

到了店里,人家还没开门呢。

我就在门口等着,脚都快冻僵了。

等了好久,老板才来开门。

我买到了豆沙包,满心欢喜地往回跑。

跑回家的时候,奶奶还没起床,我就把豆沙包放在她床头,等着她醒来给她一个惊喜。

奶奶醒来看到豆沙包,眼里满是感动,一个劲儿地说我懂事。

我当时心里那个美啊,觉得自己做了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儿。

现在想想,这可能就是我最初对于孝顺的理解吧,就是想让奶奶开心,满足她的愿望。

再看看《24 孝图》里的那些故事,虽然有些确实离谱,但也不能全盘否定。

毕竟在古代,人们对于孝道的重视程度可能比现在要高得多。

只是有些做法在现在看来,实在是不可取。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全新的时代,孝顺的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不再是那种盲目地顺从或者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关心长辈的身心健康,尊重他们的想法和选择,多花时间陪伴他们。

24孝图读后感

24孝图读后感

24孝图读后感《〈二十四孝图〉读后感》《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述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

起初,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充满温情与感动的书籍,然而当我真正深入阅读后,心中却是五味杂陈。

书中的那些故事,有些在如今看来,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甚至觉得有些荒诞。

比如说“郭巨埋儿”,仅仅因为家里粮食不够吃,为了供养母亲,郭巨就要埋掉自己的儿子。

这是多么残忍和愚昧的想法啊!生命本应是平等且珍贵的,怎么能因为所谓的孝道就轻易舍弃一个无辜孩子的生命呢?还有“老莱娱亲”,七十多岁的老莱子为了逗父母开心,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像孩子一样在地上打滚。

这种行为在当时或许被视为孝顺,但在我眼里,却显得有些做作和不真实。

真正的亲情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关爱与陪伴,而不是刻意的表演。

不过,在这二十四个故事中,也有一些让我心生敬佩和感动的。

比如“黄香扇枕”,黄香在炎热的夏天为父亲扇凉枕席,在寒冷的冬天用自己的身体为父亲温暖被窝。

这种实实在在的关心和付出,才是真正让人感到温暖的孝道。

想起我自己的生活,我对“孝”也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和体会。

我家住在一个老旧的小区里,小区里有一位老奶奶,大家都叫她王奶奶。

王奶奶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一年也回不来几次。

平日里,王奶奶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小区的花园里晒太阳。

有一次,我放学回家,经过花园的时候,看到王奶奶正吃力地想要弯腰捡起掉在地上的拐杖。

我连忙跑过去,帮她捡起拐杖,递给她。

王奶奶感激地看着我,笑着说:“小姑娘,谢谢你啊!”我笑着回答:“王奶奶,这有啥谢的,顺手的事儿。

”从那以后,我每次见到王奶奶,都会和她打个招呼,陪她聊聊天。

我发现,王奶奶其实是个很健谈的人,她会给我讲她年轻时候的故事,讲她的子女小时候的趣事。

有一天,突然下起了大雨。

我想起王奶奶可能还在花园里,就赶紧拿了把伞跑过去。

果然,王奶奶正坐在亭子里,望着雨幕发呆。

我把伞递给她,说:“王奶奶,下雨了,快回家吧。

”王奶奶有些惊讶地看着我,眼中满是感动:“孩子,你真是个贴心的好孩子。

《24孝图》读后感

《24孝图》读后感

《24孝图》读后感《〈24 孝图〉读后感》最近读了鲁迅先生的《24 孝图》,心里真是五味杂陈。

说起这“二十四孝”,那可真是历史悠久,在过去被视为孝道的典范。

但如今读来,却有好些让我觉得荒唐至极,甚至是毛骨悚然。

就拿“郭巨埋儿”来说吧,郭巨为了供养母亲,居然打算埋掉自己的儿子,节省粮食。

这是怎样的一种愚昧和残忍啊!且不说孩子是无辜的生命,就说这种所谓的“孝”,真的是对母亲的爱吗?难道母亲会愿意看到孙子被活埋,以换取自己的温饱?这简直是对人性的扭曲和亵渎。

还有“老莱娱亲”,七十多岁的老莱子为了讨父母欢心,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像个孩子一样在地上打滚。

且不说这举动是否真能让父母开心,光是想象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如此做作地表演,就觉得十分怪异。

真正的孝顺难道不是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照顾父母,让他们安享晚年吗?不过,在这“二十四孝”中,也有一些故事让我感受到了真正的亲情温暖。

比如说“怀橘遗亲”,陆绩六岁时,随父亲到九江拜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小小年纪就懂得惦记母亲的喜好,这种发自内心的对母亲的关爱,才是真正的孝。

想到我自己的生活,我也感受到了父母对我的爱,以及我对他们的孝。

记得有一次,母亲生病了,整个人都没什么精神。

我看着她憔悴的面容,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于是,我决定承担起照顾她的责任。

那几天,每天早上我都会早早起床,为母亲准备好早餐。

我学着煮粥,虽然一开始不是水放多了就是米放少了,但经过几次尝试,终于煮出了浓稠适宜的粥。

我还会把小菜切得细细的,就怕母亲没胃口不好下咽。

白天的时候,我会提醒母亲按时吃药,给她倒好水,看着她把药吃下去。

家里的卫生我也全包了,扫地、拖地、擦桌子,忙得不亦乐乎。

到了晚上,我会给母亲打一盆热水,让她泡泡脚,希望能让她舒服一些。

《二十四孝全图》

《二十四孝全图》

《二十四孝全图》二十四孝全图(绝版)《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

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

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为ZG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

一、孝感动天二、戏彩娱亲三、鹿乳奉亲四、百里负米五、啮指痛心六、芦衣顺母七、亲尝汤药八、拾葚异器九、埋儿奉母十、卖身葬父十一、刻木事亲十二、涌泉跃鲤十三、怀橘遗亲十四、扇枕温衾十五、行佣供母十六、闻雷泣墓十七、哭竹生笋十八、卧冰求鲤十九、扼虎救父二十、恣蚊饱血二十一、尝粪忧心二十二、乳姑不怠二十三、弃官寻母二十四、涤亲溺器01 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能,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尊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进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盛,经济得到恢复和进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XX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中华传统《二十四孝图》——图文并茂,令人动容!(收藏版)

中华传统《二十四孝图》——图文并茂,令人动容!(收藏版)

中华传统《二十四孝图》——图文并茂,令人动容!(收藏版)知道“二十四孝”的人,已经不多了;知道“二十四孝”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

我们看教育的“教”字,左“孝”,右“文”,教者孝之文也。

教育就是要从孝开始。

在中国传统当中,“孝”的这个概念,在教育当中,既是一个始发点和出发点,又是一个永恒的基础。

时代会变迁;知识会更新,但是传统中国更重视永恒的“孝”,它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迁的,是不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迁的,它应该是作为人都应该掌握和理解的东西。

中国文化的基础就是这个“孝”字!“孝”字上“老”,下“子”,也就是强调血缘关系的延续性。

每个人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环节,你今天是小辈,明天就是长辈,你今天不孝敬你的长辈,那么你怎么能指望当你变老的时候,你的小辈来孝敬你呢?如果没有这种孝敬之心,人类的血缘之环,又怎么能够一环一环地传接下去呢?“孝”在今日社会,似乎已是一个“过气”的词,人老珠黄般,逗不起众人的欲望了。

我们读《二十四孝》,感觉那似乎是十分遥远的故事。

其实细细想来,它好像又近在咫尺,离我们并不远。

《二十四孝》影响中国社会600多年,古人盛赞的这“二十四孝”,有多少是我们今天可以做到的呢?“鹿乳奉亲”可以勉强做到,“负米养亲”“亲尝汤药”“拾葚养亲”“行佣供母”“打虎救父”“弃官寻母”等等,也许可以勉强做到。

还有一些是我们绝对做不到的了,如“孝感动天”“埋儿得金”“怀橘遗亲”“哭竹生笋”等等。

有些我们咬咬牙也许能做到,但已是没有必要了,如“尝粪心忧”“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扇枕温衾”“闻雷泣墓”“卧冰求鲤”“恣蚊饱血”“亲涤溺器”等等。

时代不同了,古人能做的,我们未必能做;古人须做的,我们未必必须做;古人做得很好的,我们未必做得到。

我们读《二十四孝》,当以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

他们也许并非看重这些形式,要后人件件照办;而是想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人世间还有“孝”之一字!另一版本的二十四孝故事'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4孝图

24孝图


《劝孝歌》
二十四孝图
十 月 怀 母 腹
胎 婴 未 成 人
亲尝汤药
汉文帝 刘恒
《劝孝歌》
二十四孝图
饥渴 食饮 母母 之之 肉血
啮指痛心
曾参
《劝孝歌》
二十四孝图
母 身 如 下 狱
儿 身 将 欲 生
百里负米
仲由
《劝孝歌》
二十四孝图
身 为 鬼 眷 属
惟 恐 生 产 时
鹿乳奉亲
郯子
《劝孝歌》
二十四孝图
怀橘遗亲
陆绩
《劝孝歌》
二十四孝图
举儿 止要 虑能 颠步 覆履
埋儿奉母
郭巨
《劝孝歌》
二十四孝图
汗哺 血乳 耗经 千三 斛年
扇枕温衾
黄香
《劝孝歌》
二十四孝图
省儿 口始 资能 所饮 欲食
拾葚异器
蔡顺
《劝孝歌》
二十四孝图
儿劬 年劳 十辛 五苦 六尽
涌泉跃鲤
姜诗
《劝孝歌》
二十四孝图
愚慧 怠敏 忧恐 碌疲 碌劳
母 命 喜 再 续
一 旦 儿 下 地
戏彩娱亲
老莱子
《劝孝歌》
二十四孝图
日 夜 勤 抚 育
爱 之 若 珍 宝
卖身葬父
董永
《劝孝歌》
二十四孝图
儿母 眠卧 干湿 被簟 褥席
刻木事亲
丁兰
《劝孝歌》
二十四孝图
母 不 敢 伸 缩
儿 睡 正 安 稳
行佣供母
江革
《劝孝歌》
二十四孝图
儿儿 病秽 身不 甘嫌 赎臭
闻雷泣墓
王裒
《劝孝歌》
二十四孝图
有有 过善 则先 教表 育扬

清王素二十四孝圖

清王素二十四孝圖

清王素二十四孝圖清王素二十四孝圖民間藏家私藏考證補遺元郭居敬全相二十四孝詩選|孝感動天/一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頑母嚚弟象傲舜耕於暦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堯聞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詩曰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百里負米/二周仲由字子路家貧常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南遊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鐘累茵而坐列鼎而食廼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詩曰負米供旨甘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歿猶念舊劬勞蘆衣順母/三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父娶後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損以衣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失紖父察知故欲出後母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母聞悔改詩曰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賢母在三子免風霜嚙指痛心/四周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參嘗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望參不還廼嚙其指參忽心痛負薪以歸跪問其故母曰「有客忽至吾嚙指以悟汝耳」詩曰母指才方嚙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戲彩娛親/五周老萊子至孝奉二親極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爛之衣為嬰兒戲於親側又嘗取水上堂詐跌臥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詩曰戲舞學嬌癡春風動彩衣雙親開口笑喜色滿庭闈鹿乳奉親/六周剡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目思食鹿乳剡子廼衣鹿皮往深山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剡子具以情告廼免詩曰親老思鹿乳身掛褐毛衣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親嘗湯藥/七漢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後帝奉養無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藥非口親嘗弗進仁孝聞天下詩曰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賢母湯藥必親嘗為母埋兒/八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兒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違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見黃金一釜上雲「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詩曰郭巨思供給埋兒願母存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行傭供母/九後漢江革少失父獨與母居遭亂負母逃難數遇賊或欲劫將去革輒泣告有老母在賊不忍殺轉客下邳貧窮裸跣行傭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畢給詩曰負母逃危難窮途賊犯頻哀求俱得免傭力以供親湧泉躍鯉/十漢姜詩事母至孝妻龐氏奉姑尤謹母性好飲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魚膾夫婦常作又不能獨食召鄰母共食舍側忽有湧泉味如江水日躍雙鯉取以供詩曰舍側甘泉出朝朝雙鯉魚子能恒孝母婦亦孝其姑扇枕溫衾/十一後漢黃香年九歲失母思慕惟切鄉人稱其孝躬執勤苦事父盡孝夏天暑熱扇涼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劉護表而異之詩曰冬月溫衾暖炎天扇枕涼兒童知子職千古一黃香拾葚異器/十二漢蔡順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亂歲荒不給拾桑葚以異器盛之赤眉賊見而問之順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賊憫其孝以白米二斗牛蹄一只與之詩曰黑葚奉萱闈啼饑淚滿衣赤眉知孝順牛米贈君歸賣身葬父/十三漢董永家貧父死賣身貸錢而葬及去償工途遇一婦求為永妻俱至主家令織縑三百匹廼回一月完成歸至槐陰會所遂辭永而去詩曰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織縑償債主孝感動蒼穹滌親溺器/十四宋黃庭堅號山谷元符中為太史性至孝身雖貴顯奉母盡誠每夕親自為母滌溺器未嘗一刻不供子職詩曰貴顯聞天下平生孝事親不辭常滌溺焉用婢生嗔懷桔遺親/十五後漢陸績年六歲於九江見袁術術出桔待之績懷桔二枚及歸拜辭墮地術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桔乎」績跪答曰「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術大奇之詩曰孝悌皆天性人間六歲兒袖中懷綠桔遺母報乳哺哭竹生筍/十六晉孟宗少喪父母老病篤冬日思筍煮羹食宗無計可得廼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莖持歸作羹奉母食畢病愈詩曰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聞雷泣墓/十七魏王裒事親至孝母存日性畏雷既卒殯葬於山林每遇風雨聞阿香響震之聲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曰「裒在此母親勿懼」詩曰慈母怕聞雷冰魂宿夜臺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臥冰求鯉/十八晉王祥字休征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母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臥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詩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一片臥冰模恣蚊飽血/十九晉吳猛年八歲事親至孝家貧榻無帷帳每夏夜蚊多攢膚恣渠膏血之飽雖多不驅之恐去己而噬其親也愛親之心至矣詩曰夏夜無帷帳蚊多不敢揮恣渠膏血飽免使入親幃扼虎救父/二十晉楊香年十四歲嘗隨父豐往田獲傑粟父為虎拽去時香手無寸鐵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踴躍向前扼持虎頸虎亦靡然而逝父才得免於害詩曰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父子俱無恙脫離讒口中刻木事親/廿一漢丁蘭幼喪父母未得奉養而思念劬勞之因刻木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針戲刺其指血出木像見蘭眼中垂淚蘭問得其情遂將妻棄之詩曰刻木為父母形容如在時寄言諸子侄各要孝親闈乳姑不怠/廿二唐崔山南曾祖母長孫夫人年高無齒祖母唐夫人每日櫛洗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數年而康一日病長幼咸集廼宣言曰「無以報新婦恩願子孫婦如新婦孝敬足矣」詩曰孝敬崔家婦乳姑晨盥梳此恩無以報願得子孫如棄官尋母/廿三宋朱壽昌年七歲生母劉氏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見者五十年神宗朝棄官入秦與家人決誓不見母不复還後行次同州得之時母年七十余矣詩曰七歲生離母參商五十年一朝相見面喜氣動皇天嘗糞憂心/廿四南齊庚黔婁為孱陵令到縣未旬日忽心驚汗流即棄官歸時父疾始二日醫曰「欲知瘥劇但嘗糞苦則佳」黔婁嘗之甜心甚憂之至夕稽顙北辰求以身代父死詩曰到縣未旬日椿庭遺疾深願將身代死北望起憂心【王素】王素字小梅晚號遜之揚州人幼拜師鮑芥田又多臨華岩凡人物花鳥走獸蟲魚無不入妙道光初與魏小眠王應祥並駕自悔書拙每晨必臨數百字至老無間咸豐三年太平天國克揚州遷邵伯又遷郭村逾年返揚有請畵南北斗星君像廼詣蕃厘觀圖其塑像爲稿本其虛心若此篆刻效法漢印爲畵名所掩。

24孝图文

24孝图文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

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

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

俗话说:“堂上二老就是佛”。

你拜庙上的菩萨,没有孝敬好自己的父母,菩萨是不喜欢的。

你孝敬好堂上二老,佛菩萨才欢喜。

你孝敬好父母,再拜佛菩萨,那就更好了。

为人子女者,如果能学习古人二十四孝,多感念父母的恩情,不要计较父母的错误,那么孝道就能完全了。

社会风气也会逐渐扭转了,和谐社会指日可待。

倘社会已经父慈子孝,人世间的真情必然感天动地。

天地神灵必加持世人以更大的福报、消除他们的灾祸。

和谐社会,指日可待。

二十四孝故事评述(简介)“孝”是儒家家庭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现今的孝敬教育,总离不开过去留给我们的《廿四孝》故事以及相应的《二十四孝图》。

本文要评述的二十四孝,想说说如下几个问题:一是这《二十四孝》故事是谁编的?二是《二十四孝图》是谁画的?三是这二十四个故事讲了点什么内容?四是对这些故事作简要评述,并点明在今天看来有何启示?一、《二十四孝》一书的最早撰辑人是谁?对于《二十四孝》一书的最早的撰辑人,一直存在三种说法:一说是元朝郭居业所撰辑。

二说是元代郭守正所撰辑。

三说是福建尤溪的郭居敬所撰辑。

这是最有依据的说法,也是最可信的说法。

因为,只有它具体说明了撰辑者的一些情况。

二、是谁在后来的印本上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这有一个过程。

孝思想萌芽于远古的原始社会,孝理论形成于春秋战国儒家学说,孝典型推广于封建帝王的治国需要,孝思想得益于各宗教的传播。

所以,孝道的思想早与外来的佛学论理融合在一起。

在东汉的墓葬里已经出现了孝子图。

较早的孝事迹记载,见于敦煌遗书《二十四孝押座文》,内载有“共树共枝争判割,同胞同乳恶分张”的事。

《24孝图》读后感

《24孝图》读后感

《24孝图》读后感《<24 孝图>读后感》读了鲁迅先生的《24 孝图》,我心里真可谓是五味杂陈。

这所谓的“二十四孝”,有些故事简直让人觉得荒唐又可笑。

就说那个“郭巨埋儿”吧,郭巨为了供养母亲,竟然打算埋掉自己的儿子,理由是儿子会分掉母亲的食物。

这是什么逻辑?孩子难道不是生命,不是未来的希望吗?这种所谓的“孝”,简直是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还有“老莱娱亲”,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为了讨父母欢心,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像个孩子一样在地上滚来滚去,还假装跌倒啼哭。

这画面想想都觉得尴尬和怪异。

真正的孝顺难道不应该是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为他们排忧解难,而不是用这种装疯卖傻的方式来取悦吗?不过,在这一堆让人难以接受的故事中,也有那么一两个,能让我感受到一些温情和真实。

比如说“子路负米”,子路为了让父母能吃上米,不惜翻山越岭去远方背米,而且自己吃差的,把好的留给父母。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件事儿。

那时候,我们家住在一个小镇上,经济条件不算好。

我爸妈为了供我读书,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儿。

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要求每个同学都带一些好吃的。

我看着别的同学带的都是各种各样的零食和水果,心里特别羡慕。

但是我知道家里的情况,所以也没跟爸妈开口要。

回家后,我就默默地把这件事藏在了心里。

可是第二天早上,我醒来的时候,发现书包旁边放着一个袋子,里面装着妈妈做的鸡蛋饼和一些水果。

妈妈跟我说:“孩子,咱家里虽然没有那么多钱买那些花花绿绿的零食,但妈妈给你做了你最爱吃的鸡蛋饼,带着和同学一起分享。

”那一刻,我看着妈妈疲惫但充满关爱的眼神,心里特别感动。

从那以后,我就暗暗发誓,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好好报答父母。

我会努力学习,让他们为我骄傲;我会帮他们分担家务,让他们不再那么辛苦;我会在他们生病的时候照顾他们,就像他们曾经照顾我一样。

再回过头来看这《24 孝图》,我觉得真正的孝,不是那些极端的、做作的行为,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是在父母累了的时候递上一杯热茶,是在他们烦恼的时候耐心倾听,是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

24孝图的24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24孝图的24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24孝图的24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孝感动天;鹿乳奉亲;
刻木事亲;
怀橘遗亲;埋儿奉母;
行佣供母;拾葚异器;涌泉跃鲤。

亲尝汤药;
扇枕温衾;卖身葬父;啮指痛心;戏彩娱亲;卧冰求鲤;弃官寻母;
百里负米。

芦衣顺母;闻雷泣墓;乳姑不怠;扼虎救父;
恣蚊饱血;
尝粪忧心;
涤亲溺器;
哭竹生笋。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美德。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

后来的
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二十四孝图一共提到了几个故事

二十四孝图一共提到了几个故事

二十四孝图一共提到了几个故事二十四孝图一共提到了二十四个故事,分别是: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哭竹生笋、打虎救父、鹿乳奉亲、笼负母归、弃官奉亲、芦衣顺母、卖身葬父、亲尝汤药、卧冰求鲤、闻雷泣墓。

百里负米、挨杖伤老、跪父留母、孝感继母、劝姑孝祖、孝感动天、兄弟争孝、啮指痛心、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1、孝感动天虽然父亲瞽叟、继母和异母弟弟象千方百计想害死舜,舜却丝毫不记恨,依旧孝顺父亲,关爱弟弟。

舜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大象和鸟来到历山,一个帮他耕田,一个帮他除草。

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他。

登上天子之位以后,舜仍然尊敬父亲,把象封为诸侯。

2、戏彩娱亲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老莱子孝顺父母,用美味佳肴奉养父母。

为了让父母开怀大笑,七十岁的他经常穿着五色彩衣,手里拿着拨浪鼓,像孩子那样戏耍;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摔倒时装出假装摔倒的样子,躺在地上,像孩子那样啼哭。

3、鹿乳奉亲春秋时期的郯子,为了疗治年迈父母的眼疾,披上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挤取鹿乳,奉养双亲,差点被猎人当作麋鹿射杀。

4、百里负米孔子的弟子子路,早年家中贫寒,自己吃野菜充饥,却从百里之外背负米回家奉养父母。

做官以后,他经常怀念已经去世的父母,渴望为父母尽孝。

5、啮指痛心孔子的弟子曾参少年时在山上打柴,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遇上难题,就赶紧背柴回家。

原来是家中来客,母亲不知所措,用牙咬手指,盼望自己回来。

6、芦衣顺母孔子的弟子闵子骞生母早逝,继母常常虐待他。

冬天,继母给自己的两个儿子穿上真正的棉衣,给闵子骞穿上用芦花填充的“棉衣”。

当父亲知道实情后,想要休妻。

闵子骞却替继母求情,不希望继母的儿子跟自己一样受冻。

父亲依从了他的请求,继母也改过自新,待他如亲生。

7、亲尝汤药汉文帝在母亲薄太后患病的3年时间里,经常衣不解带地侍奉母亲。

汉文帝总是先亲口尝过母亲所服的汤药,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8、拾葚异器汉代末年的蔡顺,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拾取桑葚充饥。

24孝图的主要内容

24孝图的主要内容

24孝图的主要内容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以“我”为线索,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看到封建社会、封建教育制度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摧残,使他们受到极大的伤害,表现作者强烈的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作者无情地批判封建孝道的愚昧和残忍,揭露其虚伪性和欺骗性。

《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通过这两件事来说明愚昧的封建孝道只是骗人的把戏而已,绅士、将军者们不去实行,人们又何必要认真地去实行呢。

在这里,作者把封建的孝道揭露批判得体无完肤。

内容品读: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鲁迅告诉我们: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对于当下的国人,孝道该如何提倡,仍然是非常值得思索和探讨的问题。

那些煞费苦心“修饰”出来的完美的、让人们去膜拜敬仰的神像,是不能打动人心的。

真正能让我们这些普通人感动的,永远是那些平凡的英雄,那些有过懦弱、有过自私、有过犹豫,然而最后选择了勇敢、选择了奉献、选择了坚定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版二十四孝图(全套)绝版二十四孝图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01 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05 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

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06 鹿乳奉亲郯子,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07 戏彩娱亲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

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

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

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

言毕凌空而去。

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09 刻木事亲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

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10 行佣供母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

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

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2 埋儿奉母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

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13 扇枕温衾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

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

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14 拾葚异器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

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

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15 涌泉跃鲤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

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

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

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

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

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16 闻雷泣墓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

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

”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17 乳姑不怠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

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

”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9 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

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0 扼虎救父杨香,晋朝人。

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

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21 哭竹生笋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

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

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后来他官至司空。

22 尝粪忧心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

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

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

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

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23 弃官寻母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

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24 涤亲溺器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

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