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精品版】运动生物力学--课程设计

【精品版】运动生物力学--课程设计

XX 学院课程教学设计方案(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课程名称(全称):运动生物力学任课教师:XXX职称:助教系(部):体育系教研室主任签字:系主任签字:授课班级:2012级本科1-6班2014级专接本1班制定日期2014年8月3日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运动生物力学》课程设置论证一、课程地位与作用《运动生物力学》是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指导方案》的要求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

近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是在学科高度分化条件下的高度综合,生物力学正是数理概念与力学理论向生物科学渗透的结果,它的任务是为一切生命活动提供力学基础。

本课程在第五学期开设,共计36学时。

二、课程目标运动生物力学(sports biomechanics 或 Biomechanics in Sports)应用力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体的外在机械运动的生物力学分支。

狭义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的运动规律。

运动生物力学的任务是研究人体或一般生物体,在外界力和内部受控的肌力作用下的机械运动规律。

本课程可使学生明确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课程要求和学习方法,掌握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使学生可以运用力学理论指导运动训练,规范动作形式,提高运动成绩。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人体的生物力学参数,骨、关节、肌肉的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运动生物力学应用等;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用生物力学的原理指导日常的学习和训练。

本课程共分为五章,分别为第一章运动生物力学学科概述;第二章人体生物力学参数;第三章骨、关节、肌肉的生物力学参数;第四章运动生物力学原理;第五章运动生物力学应用。

四、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较快和较牢地掌握知识,而且还渗透着对学生学习与思想方法的训练,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作用。

本课程注重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注重对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1.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教师依据课程目标进行讲授,使学生理解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解释重点和难点,同时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运动生物力学》实验教学大纲(12学时)讲解

《运动生物力学》实验教学大纲(12学时)讲解

《运动生物力学》实验教学大纲(12学时)一、培养目标运动生物力学实验是体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它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身体运动的测量方法,提高学生对体育现象观察和分析能力,为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奠定初步基础。

通过实验:1、掌握身体运动的测量与评定方法。

2、验证人体运动中某些基本规律。

3、为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指导运动训练提供依据。

4、培养学生对科学工作的严肃态度和事实求是的作风。

二、实验教学的方法手段:运动生物力学实验主要采取的是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方法,使学生切实掌握各项实验技能并能够正确使用之。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严把预习、实验、实验报告3个环节。

每6人为1个实验小组,每项实验以小班为单位,约20人。

实验要求:⑴实验前:认真预习,了解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所需器材、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

⑵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仔细、耐心的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随时记录实验结果,遵守实验室的规则。

注意安全及节约实验材料,药品和其他物品,爱护器材。

⑶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所用器械应擦洗干净,打扫实验室卫生。

整理实验记录,认真书写并按时交实验报告。

三、课程学时本实验课实验总学时为12学时。

四、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五、实验成绩的考核方法实验课的成绩为100分,考试采用操作和答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给出。

其中试卷部分占50%,操作占30%,平时成绩占20%。

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实验课出勤、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实验态度、实验能力等情况确定。

凡是符合下列任何一条者,实验课成绩记为不及格:1、实验课缺勤三分之一以上者。

2、实验报告缺少三分之一及以上者。

3、实验不认真,敷衍了事,且屡教不改者。

4、实验课成绩不及格的学生,须由本人提出申请,经系(部、院)领导批准后,随下一届重修相应的实验课,参加考试,并按有关规定缴纳一定的费用。

实验课重修次数不得超过2次。

七、实验项目汇总表八、实验内容简介实验一一维重心测量(2学时)[训练内容和要求]利用力矩原理测量人体一维重心。

运动生物力学 教案

运动生物力学 教案

运动生物力学教案(1)授课内容第一章运动生物力学概念一、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1、生物力学是研究活体系统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

生物力学分为两大类:(1)普通生物力学(或称理论生物力学)(2)局部生物力学(或称应用生物力学),例如:人类工程生物力学、劳动生物力学、整形生物力学等等。

2、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

人体复杂的运动技术建立在生物学和力学的规律之上,运动生物力学用数学、力学等对运动动作加以定量描述。

运动生物力学从力学角度和生物学角度进行研究,以力学、解剖学、生理学和各专项技术理论为基础,研究人体的动作技术原理,以及最佳运动技术。

人体机械运动表现为两种形式:(1)人体自身发生的形变,即人体各环节之间相对的位移运动。

(2)相对于其周围环境而发生的位移运动。

牛顿定律适用条件:刚体运动,而生物体会发生明显的形变。

因此在人体运动中具体应用时要进行适当变通,研究活体时须注意各种力对生物体所做的功。

二、运动生物力学的任务和内容(一)运动生物力学的任务1、研究运动员身体结构和机能的生物力学特征2、研究各项动作技术,确立动作技术原理,建立动作技术模式来指导教学和训练3、结合运动员个人的身体形态,机能和运动素质等特点研究适合个人的最佳动作技术方案和进行运动技术诊断。

4、探索预防运动创伤和康复手段的力学依据5、设计和改进运动器械,运动器械应符合运动生物力学原理。

(二)运动生物力学的内容1、运动生物力学概论:概念、任务内容、发展史。

2、人体运动实用力学基础:运动生物力学以力学理论研究人体机械运动规律,因此人体运动的运动学、动力学、静力学、转动力学、流体力学等等是运动生物力学的基础知识。

3、骨、肌肉及人体基本活动的生物力学。

如:骨、骨械杆原理、肌肉结构的力学模型,肌肉收缩的力学特性和功能关系;人体各环节运动的基本形式和力学原理等。

4、人体运动数据采集和处理。

5、动作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如:投掷、跳远、跑步、球类、游泳等动作的力学分析。

《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50913003 学分:2 总学时:36说明【课程性质】《运动生物力学》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平台课程。

【教学目的】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体育运动中人体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能应用生物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教学和训练中的具体问题,为今后从事体育教学、训练打好基础。

【教学任务】1.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为今后从事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做好准备。

2.掌握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正确分析简单动作技术的力学原理。

3.掌握一定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本学科基本理论和技能的能力,使教学和训练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教学内容】主要内容包括运动生物力学概论、人体运动实用力学基础、骨、关节、肌肉的生物力学、人体运动数据采集及处理、运动生物力学的应用。

【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该学科为应用性学科,因此在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师主导与学生积极性原则、系统性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先修课程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先修《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课程。

【学时分配】【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运动生物力学》,赵焕彬, 李建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第3版参考书:[1]《运动生物力学》,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编,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大纲内容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明确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课程要求和学习方法,掌握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阐述了运动生物力学的学科概念和历史沿革,提出了运动生物力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学重点:运动生物力学的学科定义和学习要求。

教学难点:运动生物力学的学科特性。

【复习思考题】1.简述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

2.简述运动生物力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应树立的哲学观点。

3.如何理解“生命要力学化,力学要生命化”的观点。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运动康复专业使用)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运动康复专业使用)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运动康复专业使用)Ⅰ前言运动康复生物力学是根据人体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及力学性质,用力学原理和方法探讨人体机械运动的规律,研究合理的运动动作技术,分析各种因素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以及运动损伤的原因、机理,为制订合理的治疗及康复方案提供依据。

通过讲授运动生物力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加深对各项运动技术的理解,掌握运动生物力学基本研究方法,并能够运用于体育运动实践及康复治疗过程中对动作技术的分析。

为运动技术分析、身体训练、预防运动创伤、理解运动技术原理及提高体育运动项目技术教学的理论水平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在日后工作中确定医疗方案、选择康复手段、制定运动处方提供必要的生物力学知识保障。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运动康复专业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36学时,其中理论28学时,实践8学时;理论与实践学时之比3.5:1。

四教材:《运动生物力学》,人民体育出版社,陆爱云,1版,2010年。

Ⅱ正文绪论一教学目的学习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任务、研究方法、课程内容与学科发展趋势二教学要求(一)掌握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

(二)熟悉运动生物力学的任务。

(三)了解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课程内容和学科发展趋势。

三教学内容(一)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人体动作结构的生物力学基础一教学目的学习人体动作结构的基本形式,人体运动的复杂性,人体简化模型与惯性参数。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动作结构概念、动作系统的分类、人体运动的基本形式,并能运用人体运动的基本形式进行动作分析(二)掌握单运动链、多运动链、开放运动链、闭合运动链、人体惯性参数的概念,理解人体运动的复杂性,能运用相关原理进行简单的人体重心测量。

6.《运动生物力学》李强

6.《运动生物力学》李强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运动生物力学》是我校运动训练专业教学计划中学科基础教育层面的必修课程,它既是某些课程的理论基础,又是指导体育实践的应用科学。

制定本大纲的指导思想是“后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其依据是我系新修订的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并充分考虑了我系学生的实际。

1.课程描述(中英文):本课程将介绍关于运动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应用这些原理解决体育运动中的技术问题。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分析体育运动中的技术问题,知道技术的优缺点,从而提高运动成绩。

This course will introduc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ports technology and apply these principles to solve technical problems in sport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analyze the technical problems in sports, know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echnology, and improve their performance.2.设计思路:本课程的目的是解决体育运动中的技术问题,因此设计课程时考虑学生的实际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简化了理论学习,注重体育实践中技术问题的解决。

- 2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运动解剖学是先修课程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原理,解决体育运动中的技术问题,会对各种运动项目进行技术分析,从而指导运动训练。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要求1.课前熟悉理论知识。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高能损伤明显增多,各种灾害和事故都会造成严重运动系统的损伤,同时社会分工细化,劳动方式单一化,疲劳损伤也相应增加,同时大量伏案工作者、学生都成为腰、颈痛的高发人群,加上残疾人我国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达到了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给社会增加负担,另外在体育训练、健身锻炼中不合理的训练手段也会造成运动损伤,为生物力学在运动康复领域的应用开辟了广泛的空间。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对康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各大医院纷纷筹建康复科,许多高校也开展了康复专业,根据该专业特点,把运动生物力学、医用生物力学、骨伤科生物力学理论和方法及其在康复临床应用的最新成果综合成为一个新的课程体系—运动康复生物力学,本课程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是:每周4学时,计划教学周数为18周,总课时数为72学时。

本课程总学分数:3学分。

二、学时分配表三、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构建起全新的运动康复生物力学知识体系,增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在日后工作中进行动作分析、确定医疗方案、选择康复手段、制定运动处方是提供必要的生物力学知识保障。

本课程各章的教学要求和知识考核点如下:第一章绪论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知晓生物力学是力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交叉学科、运动康复生物力学在生物力学中的地位及其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了解运动康复生物力学的学科形成和课程创立的过程,及目前在我国的发展状况;了解运动康复生物力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和在运动康复实践中的应用。

重点:了解运动康复生物力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在运动康复实践中的应用。

第二章人体运动常用力学参数和原理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在人体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学、动力学、静力学和转动力学主要参数和定理,能够从生物力学角度应用相关的力学参数和原理来研究、分析人体日常生活运动、竞技运动、健身锻炼和康复练习中的这些动作的规律性,分析动作、总结规律,更好指导运动实践。

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教学大纲(08版)

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教学大纲(08版)

《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教学大纲(08版)一、说明(一)课程定义: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包括器械)机械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本课程介绍其中与体育运动技术(包括体育健身运动)最密切相关的部分,课程名称为“运动生物力学”。

(二)编写依据:本大纲按照学院对本科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以课程内容改革为中心,关注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基本需求和特殊需求、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质健康等问题,并结合运动生物力学课程特点、我院体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

(三)目的任务:大学本科体育类专业学习运动生物力学主要是用于运动技术(包括体育健身运动)的分析和评价;分析运动技术是以采集到的运动技术数据为基础;评价运动技术是以人体运动基本原理为依据、同时以优秀运动员相关数据为参照。

这些知识除了可以用于竞技运动以外,还可以用于全民键身锻练、青少年健康锻练的动作分析和指导。

本课程适用于运动训练专业、以及其它体育类专业等。

(四)课程编码:20080726。

(五)学时数与学分:本课程36学时,2学分。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注:八个实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其中4项,占8个学时,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中心实验室完成其它实验内容。

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第一章运动生物力学导论知识点:运动生物力学在体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运动生物力学四个基本概念(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技术原理(又称动作技术原理),最佳运动技术,运动技术分析(又称运动技术诊断));运动生物力学的三个热点问题(运动技术分析服务于竞技体育,竞技体育的需求带动了相关仪器设备和测量技术的发展,全民健身体育为运动技术分析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运动生物力学的五项基本任务(研究人体形态结构、机能的力学特性,为运动员选材提供依据;揭示运动技术原理,为有意识的利用人体运动规律提供支持;进行运动技术诊断,为体育参加者制定最佳运动技术解决方案;对体育器械进行力学性能测试,为优化运动器械提供力学依据;对动作结构进行受力分析,为预防运动创伤和促进康复提供辅助方案);运动技术分析基本工作步骤专论。

运动生物力学教案-概论

运动生物力学教案-概论

第一章运动生物力学概论一、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体育科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科学,随着现代体育运动的迅速发展,体育科学本身也产生了一些新学科,运动生物力学就是其中之一。

生物力学是研究活体系统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

生物力学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它涉及生物体与力学有关的所有问题。

在生物力学体系中,由于研究的领域和具体对象不同,生物力学又分为研究生物体力学结构及其运动机能一般规律的普通生物力学,或称理论生物力学;有研究人体某种活动机能的局部生物力学,或称应用生物力学,如人类工程生物力学、劳动生物力学、整形生物力学、康复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力学等。

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

运动生物力学(sport Biomechanics)把体育运动中各项动作技术的研究课题,赋予生物学和力学的观点及方法,使复杂的体育动作技术奠基于最基本的生物学和力学的规律之上,并以数学、力学、生物学及运动技术原理的形式加以定量描述。

教练员、运动员可依据所测定的生物力学参数来建立运动技术教学和训练的模式,不断完善动作技术。

运动生物力学要具体回答人体完成各项运动动作时是怎么样运动和为什么会运动的原因,同时也要研究影响人体运动的外界条件(如体育场地质量及各种训练和比赛的器材设备等)与运动技术的关系。

根据人体的形态和机能的特点,结合对运动场地、器材的改进,研究最合理、最有效的运动技术,以求达到最好的运动成绩。

动作技术原理与最佳运动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动作技术原理是指完成某项动作技术的基本规律,它适用于任何人,不考虑运动员的性别、体型、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和心理素质等的个体差异,是具有共性特点的一般规律。

而最佳动作技术是考虑了个人的身体形态、机能、心理素质和训练水平来应用一般技术原理,以达到最理想的运动成绩,即它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特征的运动技术。

因此,最佳动作技术是因人而异的,对某运动员能获得最佳成绩的技术,对另一名运动员来说就不一定是最好的技术,各个运动员具有不同的身体条件、训练水平和技术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教学大纲教研室主任:执笔人:王凯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体育学院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力学课程编号: 142308英文名称:sports biomechanics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 36 理论学时: 30 实验学时: 6学分:2开设专业:运动训练专业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田径》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使学生掌握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初步运用上述理论、知识和方法指导体育教学、课余运动训练,体育锻炼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通过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培育学生科学思维和求实的态度。

2.了解人体运动器系的生物力学特性,熟悉肌肉生物力学特性并用于体育实践。

3.熟悉人体运动生物力学的一般规律和器械运动的力学规律。

4.掌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中的基本运动生物力学原理、测量、分析方法。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绪论本章重点:运动生物力学的学科定义和学习要求。

本章难点:运动生物力学的学科特性。

学法指导:运动生物力学属于自然科学,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学习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

结合本学科特点,在学习中应树立系统分析的观点,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的观点,内外力相互作用和人体内力起主导作用的观点。

导言:树立“大体育观”,要有“忧患意识”,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

导言:树立“大体育观”,要有“忧患意识”,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

了解运动生物力学的学科概念和历史沿革,明确运动生物力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

了解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课程要求和学习方法,掌握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第一章运动生物力学学科概述本章重点:学科任务及学科展望。

本章难点:① 对运动生物力学在体育科学中作用的理解。

② 国内外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学法指导:学习一门新课首先要对这门课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要从本门课的定义、研究任务以及发展简史着手。

运动生物力学是生物力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着重于研究人体运动力学规律的科学,它是体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育专业将运动生物力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通过本课的学习应深刻了解体育动作的力学原理,探索运动技术的力学规律。

扩大知识视野,学习从事运动技术科学研究的生物力学理论和方法。

第一节运动生物力学学科演变第一节运动生物力学学科演变了解运动生物力学学科萌芽、形成和发展的三个时期。

第二节运动生物力学学科特性了解运动生物力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研究内容四个方面的明显特性。

第三节运动生物力学学科任务掌握运动生物力学学科五方面的任务,即:研究人体结构与运动功能的关系,研究人体运动技术的规律,研究人体运动技术的最佳化,设计与改进运动器械,研究运动损伤的力学原因。

第四节运动生物力学学科展望了解运动生物力学学科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法与技术研究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人体生物力学参数本章内容目标是使学生明确运动生物力学参数的特征量及其特性。

掌握人体惯性参数、运动学参数、动力学参数的基本特性以及各类参数的采集方法。

理解运动生物力学参数特征。

本章重点:① 人体惯性参数的标准化、特性、测量方法及模型的建立;② 运动学参数相对和瞬时特性以及运动学参数的采集;③ 动力学参数特性以及参数的采集;④ 运动生物力学特性。

本章难点:人体惯性参数的测量、运动学及动力学参数的采集。

学法指导:建议结合《运动生物力学实验》教材学习本章内容,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人体生物力学参数指标、意义及测量方法。

第一节人体惯性参数一、人体惯性参数特征(一)人体惯性参数特征量:掌握人体整体及环节的质量、质心(重心)位置、转动惯量及转动半径等人体惯性参数特征量的概念,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

(二)人体惯性参数的标准化:了解人体惯性参数的测量方法和环节划分方法。

(三)人体惯性参数的特性:掌握影响人体重心位置的因素和人体转动惯量的特征。

二、人体惯性参数模型(一)人体惯性参数测量方法:掌握尸体测量法、活体测量法、数学模型计算法三类人体惯性参数测量方法。

(二)人体惯性参数模型:了解国内外五种常用的人体惯性参数模型。

第二节运动学参数一、运动学参数特征(一)运动学参数:掌握时间,空间,时空等运动学参数的组成,概念,表达方式和公式等。

(二)运动学参数相对性特征:了解参照系,坐标系的研究意义,概念,组成和划分依据。

(三)运动学参数的瞬时性特征:掌握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瞬时加速度与平均加速度等瞬时性特征的概念。

二、运动学参数的采集了解运动学参数采集的手段,方法及图像解析和数据处理的相关技术。

第三节动力学参特数征一、动力学参数(一)力:了解力的概念,影响力作用效应的因素。

掌握人体的生物力学系统,人体受力特点及体育运动种常见的人体外力。

(二)其他参数:掌握力矩、动量、动量矩、冲量、冲量矩、功、功率和机械能的概念和公式。

二、动力学参数的特征了解动力学参数的四个特征。

三、动力学参数的采集掌握三维测力台、分布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等速测力系统等采集方法的原理、功能和使用方法等。

第四节运动生物力学参数特征了解运动生物力学非线性,相对性和复杂性三个特征及其表现。

第三章骨、关节、肌肉的生物力学本章从力学结构及运动对运动器官的影响两个方面介绍骨、关节、肌肉的生物力学特性。

应重点掌握肌肉的力学特性,为正确分析人体动作奠定理论基础。

本章重点:① 骨结构的生物力学特征、应力对骨性能的影响;② 关节的润滑机制及其结构的力学特性、关节在运动当中的性能影响;③ 骨骼肌力学特性及在运动中的性能影响。

本章难点:骨、关节、肌肉的力学特性,Hill方程和肌肉的力学模型。

学法指导:建议结合《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了解骨、关节的结构、通过SJ和CMJ实验掌握肌肉的生物力学特性。

第一节骨的生物力学一、骨的生物力学特征了解骨的数目、形态、结构、作用等基本特征。

掌握骨的生物力学特征,包括骨对外力作用的反应,骨对复合外力作用的反应。

掌握骨结构各向异性,壳型结构和均匀强度分布三个方面的生物力学特征。

二、运动对骨的力学性能的影响(一)适宜应力对骨的力学性能的良好影响了解体育锻炼对骨的力学性能的良好影响,不同运动项目对骨的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适宜应力的原则。

(二)骨的运动损伤及防治了解骨折的断裂形式,载荷方式以及疲劳骨折等常见的运动性骨损伤生物力学分析。

第二节关节生物力学了解关节的基本功能,明确力在各种关节中的传递方式以及关节的运动特点是关节生物力学的主要目标。

一、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掌握关节的润滑机制,包括关节的摩擦系数,关节软骨的力学性能以及时间与形变的相互关系。

掌握关节结构的力学特性。

二、运动对关节力学性能的影响了解适宜的体育锻炼对提高关节负载能力和减小摩擦阻力的影响及过当运动对关节组织结构性能的影响。

了解常见关节损伤和防治的生物力学机制。

第三节肌肉生物力学了解肌肉生物力学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一、骨骼肌的力学特性了解骨骼肌力学的基本公式:HILL方程。

掌握收缩元,串联弹性元和并联弹性元这三个肌肉力学模型的元素。

二、运动对肌肉力学性能的影响掌握肌肉功率、肌力变化梯度和肌力矩等对肌肉性能进行生物力学评价的常用指标的概念、影响因素、表达式和测评方法等。

第四章运动生物力学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种基本动作的运动形式,掌握人体基本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和动作特征。

为学生综合分析人体运动技术动作提供理论依据。

本章重点:摆动动作、鞭打动作、相向动作、冲击动作、缓冲动作及蹬伸动作的力学原理和动作特征,为正确分析人体动作奠定理论基础。

本章难点:摆动动作、鞭打动作、相向动作、冲击动作、缓冲动作及蹬伸动作的力学原理。

学法指导:建议参考《力学》教材,熟悉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力学原理,结合体育动作理解体育基本动作的生物力学原理。

第一节摆动动作的生物力学原理第一节摆动动作的生物力学原理一、动作形式掌握摆动动作的定义、主要目的和在跳高项目中的作用及意义等。

二、力学原理掌握摆动动作合理配合原理和转动力学的原理。

了解短跑途中跑摆腿动作和跳跃项目中肢体摆动动作等实例中摆动动作的力学分析。

掌握摆动动作的三个特征。

第二节鞭打动作的生物力学原理一、动作形式掌握鞭打动作的定义和分类。

二、力学原理掌握鞭打动作动量矩的传递,肌肉活动的顺序性,肌肉的预先拉长,直体转动惯量的可变性等力学原理。

掌握鞭打动作的四个特征。

第三节相向运动的生物力学原理了解相向运动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掌握相向运动的力学原理和四个动作特征。

第四节冲击动作的生物力学原理了解冲击动作的定义和6种形式的表现及举例。

掌握冲击动作遵循的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力学表现。

掌握冲击动作的动量传递过程,影响冲击过程动量传递效率的主要因素以及实现途径。

了解冲击动作的两个动作特征。

第五节缓冲动作的生物力学原理了解缓冲动作的定义和分类。

掌握缓冲动作的四个力学原理和四个动作特征。

第六节蹬伸动作的生物力学原理了解蹬伸动作的定义和分类。

掌握蹬伸动作的五个力学原理和四个动作特征。

第五章运动生物力学应用本章重点:① 人体平衡和抛体运动的力学原理,影响人体平衡和抛体运动因素;② 流体力学模型、流体运动分析原理和方法基础运动器械的流体力学分析;③ 流体阻力的性质、分类,人体在流体运动中的推进力,游泳的力学分析,人体运动的流体力学特征;④ 人体基本体育动作走、跑、跳跃、投掷的运动形式及其生物力学分析。

本章难点:人体平衡、抛体运动的力学原理,流体的能量守恒原理——伯努利方程,流体阻力和升力的计算,马格努斯效应,游泳的力学分析以及走、跑、跳跃、投掷的生物力学分析。

学法指导:结合体育项目的技术特征,揭示其蕴含的力学原理,以便对技术动作进行学习和科学地优化。

通过习题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所以应按要求完成布置的作业题。

除学习规定教材外,应参阅相关的参考书。

如有条件,可通过实验验证和巩固所学理论,训练实验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通过各个学习环节,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一节人体平衡的生物力学分析一、概述掌握人体重心的概念,变化规律和分类。

二、力学原理掌握人体平衡的刚体、力与力系、约束与约束反力、主动力与被动力、力的可传性原理、力的平移定理六个方面的力学原理并举例。

三、影响因素了解影响人体平衡的力学和生物学因素。

第二节抛体运动的生物力学分析了解抛体运动的概念及是否忽略空气阻力的两种情况。

掌握抛点与落点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斜抛运动和抛点低于落点的斜抛运动两种抛体运动的力学原理。

了解影响抛体远度,高度的因素和空气阻力对抛体运动的影响。

第三节器械运动的流体力学分析了解器械运动的流体力学分析的主要目的,流体的特性和流体力学的基本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