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论语》中的智
能给人启示心智聪慧的诗句
能给人启示心智聪慧的诗句-名言-警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百学须先立志。
(朱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杜甫)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韩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孟子)C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吕氏春秋》)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汉书》)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吃一堑,长一智。
(古谚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杜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春宵一刻值千金。
(苏轼)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D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杜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苏轼)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汉书)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三国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关于老人的智慧的四篇笔记摘抄
关于老人的智慧的四篇笔记摘抄第一篇今天读了一本书《老子的智慧》。
这本书主要向大家介绍了一些老子的哲学思想,并且通过分析这些哲学思想,给大家分享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感触很大,也有所体会:一、无为而无不为。
无论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学习当中,因为大家有共同的工作、学习目标,所以平时跟身边人往往是处于相互竞争的关系。
有竞争常常就会产生矛盾,有了矛盾就会伤到感情,伤到感情就让人烦恼。
这个时候,老子的智慧就有了作用。
老子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就不学习不工作了,而是一种豁达的智慧,是通过避免与人冲突与争竞去为人处世,通过这种巧妙灵活的方式,不仅出色得完成了目标,而且还不产生烦恼。
这样的一个道理,对我启发很大,也令我联想到平时的学习生活。
在学习当中,我常常会因为同学的成绩比我好而感到烦恼,一心想着要赶超同学。
可是我却没有想到提高成绩并不是要把同学当作敌人,而是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学习知识涵养,通过找到自身知识的薄弱点,弥补知识缺漏,最终成绩必然提高,而且也不会让我对同学产生仇视与敌意。
相反的,当通过这样的方式而取得学业进步以后,同学们会因为我表现出的豁达与善意而对我产生钦佩之情,同学友谊也滋养与发展了。
二、审时度势,进退得当,品味舍得。
这本书当中向我们说明了这样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人生常常会在福祸之间徘徊。
福祸之所依,祸福之所藏。
在福祸之间,常常是没有定论的。
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智慧的人就懂得在发生变化的时候审时度势,越是发生变化,他们越懂得借助变化来使得自身获得有利的实惠。
并且人生是没有完全成功没有失败的,当遭遇失败有所损失的实惠,也应该懂得有得必有失的道理,对于已经注定的功名得失,淡定从容。
三、时常谦卑,虚心学习。
这本书当中的一个重要讲述,就是告诉我们”满则遭损,虚则受益“,这也是切实的现象。
人心也如一只水桶,水桶的水满了,必然是会溢出水来,也是容易被人拿勺子舀出水去的。
《老子》中贯穿始终的是“道“阅读答案
《老子》中贯穿始终的是“道”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老子》中贯穿始终的是“道”的思想。
他要求人们用“道”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
首先是老子的辩证法。
老子说“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于守着雌柔的地位,这样就像甘愿做天下的溪涧一样,永恒的德性就能够得以延续保存,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
”“知道什么是荣耀,却能够安守卑贱的地位,(不强求以违反天性)这样就回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
”老子是不赞同“急躁”“炫耀”这些强求的行为的,认为它们违反天道。
他说“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
”同样的,他认为做事不可太圆满,就像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盛极则衰。
老子认为不争不抢,韬光养晦不仅不会处于弱势,反而能立于不败之地。
人应该不自夸、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长久,才能明辨是非。
老子提出“收敛”的思想,他意在希望我们做事要把握一种尺度,凡事都有一个度,违反或者超过限度,就一定会受到“道”的惩罚。
《老子》中另一个重要的修身思想是“无欲无私”。
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无欲无私”不同的是,老子从顺应自然天道的角度提出了这一主张。
顺应自然,没有过多的偏执和欲望才能过得快乐。
老子在这方面的观点对于我们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有着深刻的启示。
他主张不可过分的沉浸于各种物质的声色的享乐之中,过多的欲望反而让人受害。
人有时要懂得满足,懂得乐于现状,品味和珍视平凡生活的乐趣。
就像老子所说,知道什么时候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这样就能拥抱在平凡的生活中所有的真正的快乐。
现实中,人们往往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甚至越得不到的就越觉得珍贵。
但是这样往往忽视了我们一直拥有但实际弥足珍贵的东西。
老子告诫我们,做一个“无欲”的人能够拥有更多的快乐。
圣人不存有占有之心,而是尽力照顾别人,给予别人,他自己反而更为充足,更为丰富。
“过分的欲望往往得不偿失。
在儒家极力主张追求仕途经济、齐家治国的时候,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的这些观点无疑和他们做了调和。
《老子》:思想与智慧永垂不朽
《老子》:思想与智慧永垂不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老聃,公认的“诸子百家之祖”、“中国和世界的第一哲人”、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他留下的《老子》(《道德经》),内容涉及哲学、文学、美学、医学、军事学、社会学、管理学、伦理学、天文学、养生学等等,被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也成为人类道德论的开山之作。
南怀瑾先生比喻:儒家像粮食店,佛家是百货店,道家则是药店。
细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我们发现每一个鼎盛的朝代,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内用黄(黄帝)老(老子),外示儒术”。
而黄老之学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代表作,就是《老子》。
《老子》是一部侯王教科书,一部至今无人超越的政治学、教育学或整体管理学。
但它不是一部一下子就能看懂的书。
老子讲战争,其实又在讲和谐;老子讥讽所谓的智者,其实希望人类有更高的智慧;老子表现出对尘世的忘情,却又处处讲到治国。
在老子的眼中,一草一木就是一世界,一人一事就是一乾坤。
字面上的意思,未必就是老子的真正意思。
老子希望人们从贪婪的物欲和浮躁中静下心来,领略比人类自身更为广阔的东西。
要读懂老子的真正意思,当从《老子》整体上去把握,从字里行间去理解。
历史上真正能够读懂《老子》的,并不是那些字斟句酌、苦思冥想的学者,往往是那些能够把《老子》视为政治教科书的政治家。
《老子》全篇处处是对“官长”们的告诫。
老子希望人类的领袖们,带领人民借着“道”,遵循天地宇宙的规律,以比原始本能更高明、更有效的方法,使人类社会净化、升华到完善和理想的境界。
“道”与“徳”,是老子学说最为关键的概念和总根据,其涵义远高于我们现在口口声声的所谓“道”与“徳”。
老子所言之道,是世界的本体,自然的本原,存在的本质,是宇宙天地不可言传的自然规律和法则,是一种莫可名状的神秘能量,滋养支配主宰天地万物,损有余而补不足,先天地万物而生,为天下万物之母;老子所言之德,是大道在天地万物之中的自然表现和流露,是蓄养和成就万物却不做主宰的自然本性,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品格品质,是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所有生命世界生存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运行法则。
浓缩中华大智慧的十部元典
浓缩中华大智慧的十部元典——请关注博主的力作《中国人的智源》老子说:上善若水。
孔子说:智者乐水。
佛祖说:智慧如海。
万水归流,千江汇聚,方成大海之大。
然而,再深广辽阔无穷无尽的智慧大海,也有它的源头。
因为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无源之水。
如果探寻到智慧的源头,我们就会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之水,就会成为智慧如海的智者。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智慧传统的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更是璨若辰星般的智者们纵横挥斥的历史。
中华民族智慧之海的源头在哪里?中国人的智源在哪里?有道是:书籍是智慧的载体,人们自然会深入到传世的典籍中去寻找智慧之源。
然而,上下五千年,传世典籍何其多也!其种类之繁多,篇帧之宏富,用汗牛充栋为喻,是远远不够的。
显然,一个无论多么勤奋的人,终其一生,是无法遍览祖先留传下来的数以千万册的煌煌巨典的。
正如江海必有其源头一样,群籍之中必有其核心。
找到了这个核心,我们就抓住了中华大智慧的总纲;抓住了这个总纲,我们就扭控住了中华大智慧的源头。
从三皇五帝迄至于今,中华数千万册典籍的核心和总纲在何处?中国人的智慧发源于哪些经典之中?这是自有书籍以来,无数智者都在孜孜探求的千古命题。
孔夫子曾“韦编三绝”地反复阅读并向他的弟子们极力推荐过《周易》。
唐太宗时的宰相虞世南更是断言:不读《易》不可为将相。
汉武帝时的大学者董仲舒、大宋名相赵普、北宋理学家程颐、南宋哲学家朱熹,曾向读者特别是天下士子推荐过《论语》,认为该经典乃“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吼吟”。
唐明皇李隆基、明太祖朱元璋都亲笔御注,并向普天下臣民推荐过《老子》,认为该经典“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
禅宗六祖惠能、一代女皇武则天、明成祖朱棣向世人广泛宣传过《金刚经》,认为该经典“百千万劫难遭遇”,“诚诸佛传心之秘,大乘阐道之宗,而群生明心见性之机括也”。
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向人们大力推荐过《孙子兵法》,认为“孙武所著深矣”,“朕观兵书,无出孙武”。
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明太祖朱元璋等雄才大略的帝王,无一不把《韩非子》作为案头秘笈。
智慧树知到《中国文化与文学精粹》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文化与文学精粹》章节测试答案绪论1、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有:A:以人为本B:崇德立教C:允执厥中D:中和之道E:温柔敦厚答案: 以人为本,崇德立教,允执厥中,中和之道2、文化的载体可以是:A:建筑B:园林C:民俗D:文学E:服饰答案: 建筑,园林,民俗,文学,服饰3、文学来源于:A:现实B:舞台C:生活D:劳动E:心灵答案: 现实,生活4、这门课关于传统文化与古代文学的内容包括:A:儒家文化与文学中的道德困境B:市井文化与宋元文学C: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学D:长安文化与汉大赋E:雅文化与《红楼梦》答案: 儒家文化与文学中的道德困境,市井文化与宋元文学,长安文化与汉大赋,雅文化与《红楼梦》5、这门课关于文化与现当代文学的内容包括有:A:新文化与五四运动B:当代文化与转型期文学C:禅宗文化与唐宋诗词D:道家文化与隐逸文学E:都市和民间:新文化的流变和传播答案: 新文化与五四运动,当代文化与转型期文学,都市和民间:新文化的流变和传播第一章1、儒家所谓“大学之纲领”,指的是以下哪个选项的内容?A: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B: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C: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D: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答案: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群经之首”指的是以下哪部经典?A:《周易》B:《诗经》C:《尚书》D:《孝经》答案: 《周易》3、被称为“孔子之后第一人”的是?A:荀子B:孟子C:董仲舒D:程颐答案: 孟子4、以下哪些成语出自《论语》?A:举一反三B:怨天尤人C:既往不咎D:任重道远答案: 举一反三,怨天尤人,既往不咎,任重道远5、《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所言“吾与点也”的“点”指的是曾皙。
A:对B:错答案: 对第二章1、说自己以宁愿如神龟“曳尾于涂中”弃绝富贵的人是?A:惠施B:陶渊明C:老子D:庄子答案: 庄子2、汉刘向在哪部书中将老子列为可佑民众的神仙?A:《说苑》B:《新序》C:《列仙传》D:《别录》答案: 《列仙传》3、《老子》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论语》中的智慧初一作文5篇
《论语》中的智慧初一作文5篇《论语》中的智慧初一作文5篇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我摇头晃脑地背诵着《论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论语》是两千五百年前的经典语录,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一句话看上去十分平常,我却认为它就是一条真理,因为我有着深刻的体会呢!有一天夜晚,我在家里做奥数班的预习作业,我的人在书桌旁,可心早已飞到电脑桌旁去了;嘴里虽然念着:“5X+3y=34,X+y=10……”脑子里其实是想着等一会儿怎么把游戏打。
都怪妈妈,游戏玩到一半就不让我玩了,非逼着我预习奥数班的作业。
我不停地抖动着手中的笔。
书桌摸起来十分不舒服,凉凉的、滑滑的。
我的心不在焉地盯着窗户,窗外黑黑的,平时皎洁明亮的月亮在今天也显得特别无趣。
我已经没有心思再做题目了,便与爸爸说:“爸!我做好预习作业了,去玩会儿电脑!OK?”“都懂了吗?”卧房里传来老爸粗重的声音,“一定要认真预习,有些题目老师可能一带而过,不会仔细讲的。
你只有理解了考试才能。
“哦,知道了。
”我不耐烦地回答道,心里却嘀咕着:怎么那么烦的,真是。
“2x+3y=50,3y+3z=54,那么x、y各是几?”老师枯燥地讲着方程式,我却一点不懂。
窗外吹来一阵清风,感觉很凉快。
耳边想起一阵嗡嗡嗡的声音,像蜜蜂一样。
我迷迷糊糊的上完了课。
“开始考试了,请大家准备好。
”这下惨了!!不会考这种枯燥的x、y吧!我还没弄懂呢!试卷发下来了,白纸上黑色的字显得极不协调,我能看懂每一个字,却不懂怎样解。
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这可怎么办??我手里捏着笔,黏黏的,全是汗了。
绿色的铅笔闪着诡异的光,好像在嘲笑我:“谁叫你不懂装懂,这就是后果,哈哈,知道错了吧!晚了!”可想而之,我这次考试考得很差爸爸知道后,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不懂就是不懂,不能因为想做别的事而违心地说:‘我明白了’、‘我知道了’在学习上如此以后在工作上也如此。
《老子》四章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
大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少年聪颖
入周求学
效力周室
著书出关
•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
•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
遂骑青牛西行。
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
《道德经》。
了解老子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朴素的辩证法。
政治思想: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辐
毂
➢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
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
➢毂gǔ: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
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
于车毂的"无"。
当:在(某处,某时)。
其:代词,代车毂;代陶器;代房屋。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
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
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 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
《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经》,和《易经》
《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
的三部思想巨著。共八十一章,编为上
“自伐”自矜”,是自夸自己的功劳,认为自己最能干,
好胜好强,好大喜功,一有点成绩就自鸣得意,这样的人,
到最后终究为大家所抛弃,连性命都可能被丢掉。
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
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2020-2021学年高二《新题速递·语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原卷
专题07文言文阅读一、(2020·天津南开·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十二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厚于甚欲,咎莫憯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第四十六章)1.请用一个词语概括材料中所体现的老子的思想。
2.结合材料,具体解释一下老子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
二、(2020·诸暨中学·期中)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里仁》)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颜渊》)1.上述文字着重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交往”原则?2.结合上述话语,具体阐述孔子“交往观”的要求。
三、(2020·杭州二中·月考)阅读《礼记》选段,完成下列各题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夫子何①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②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③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④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13《老子》三则
古典诗文诵读
《老子》三则
点击图片回目录页
(三)
⑦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注 释
⑦ [毫末] 指细小的萌芽。
没有前期的积累想一口吃成胖子很难我们说厚积薄发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古典诗文诵读古典诗文诵读老子老子三则古典诗文诵读古典诗文诵读老子老子三则点击图片回目录页点击图片回目录页古典诗文诵读古典诗文诵读老子老子三则点击图片回目录页古典诗文诵读古典诗文诵读老子老子三则点击图片回目录页古典诗文诵读古典诗文诵读老子老子三则古典诗文诵读古典诗文诵读老子老子三则古典诗文诵读古典诗文诵读老子老子三则点击图片回目录页古典诗文诵读古典诗文诵读老子老子三则点击图片回目录页古典诗文诵读古典诗文诵读老子老子三则点击图片回目录页问题
古典诗文诵读
《老子》三则
点击图片回目录页
译
意
有和无互相生成, 难和易互相完成, 长和短互相形成, 高和下互相包含, 音和声互相调和, 前和后互相随顺, 这是永远如此的。
古典诗文诵读
《老子》三则
点击图片回目录页
这则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1.说明事物是矛盾的,
是相反相成、对立 统一的。 2.要求我们正确看待事 物的矛盾性。
道理:福祸相依、 好坏共存, 福祸得失在 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
古典诗文诵读
《老子》三则
点击图片回目录页
成语: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古典诗文诵读
《老子》三则
点击图片回目录页
告诉我们的道理? 1.祸福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与自我管理完整答案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与自我管理完整答案经典与人生(上):古今教育生态概论已完成1关于今天的教育生态现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官学独大•B、私学式微•C、家学没落•D、网教盛行我的答案:D2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不包括()。
•A、官学•B、私学•C、家学•D、国学我的答案:D3关于当前中小学人文教育的弊端,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四书是中国人的圣经,四书指的是()。
•A、《大学》《中庸》《论语》《孟子》•B、《大学》《论语》《老子》《孟子》•C、《论语》《孟子》《老子》《庄子》•D、《春秋》《战国策》《论语》《史记》我的答案:A3关于不读经典的弊端,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只知有我,不知有人•B、只知有己,不知有群•C、只知有人,不知有天•D、只知有心,不只有物我的答案:4教育的功能是灌输知识。
()我的答案:×5国学的核心是人学。
()我的答案:√61912年1月19日,教育部公布《普遍教育暂行条例》,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除”。
()我的答案:√为学之道(上):学是为己,还是为人?已完成1()提出了知行合一之教。
•A、王阳明•B、王重阳•C、王夫之•D、王德威我的答案:A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下列选项中理解错误的是()。
•A、孔子之学,非仅仅求知,更在修身•B、孔子之学是为己之学•C、学而时习之,其实就是要知行合一•D、勤学以致用,古之学者为人我的答案: B3孔子与弟子编纂了《论语》,构成了中华文化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
()我的答案:×4“学而时习之”,孔子之学有“觉”的意思,先觉觉后觉。
()我的答案:√为学之道(下):为学之态度及方法已完成1子曰:(),犹恐失之。
•A、学而不厌•B、学而时习•C、学如不及•D、学不至谷我的答案:C2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这句话怎么理解?()•A、一个人学了多年以后想得到官位俸禄,这太简单了•B、一个人学了多年以后,还没有得到官位俸禄,这情况不太会发生•C、一个人学了多年以后,还没有想到官位俸禄,这是难能可贵的•D、以上都不对我的答案:C3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A、吟而诵之•B、默而识之•C、觉而悟之•D、明而识之我的答案:B4孔子认为古之学者为己,为己之学是纯粹的超功利的。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2020-2021学年高二《新题速递·语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解析
专题07文言文阅读一、(2020·天津南开·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十二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厚于甚欲,咎莫憯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第四十六章)1.请用一个词语概括材料中所体现的老子的思想。
【答案】寡欲(或“知足”)。
【解析】两则材料中老子都阐发了自己对于“欲望”的看法,人们如果过度追求自己的欲望,就会伤害身体,伤害精神,而统治者如果过度追求自己的欲望,就会带来战争,使百姓受苦,所以主张“寡欲”。
2.结合材料,具体解释一下老子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
【答案】①老子认为,人们沉醉于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
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才是真正的满足。
②统治者的无厌欲求则会引发战争,使百姓受苦;统治者去欲寡求则会造就一个有道的社会。
这在各国频繁爆发兼并战争和掠夺战争的春秋时代有着非常深远的积极意义。
【解析】老子认为,人们沉醉于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
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才是真正的满足。
统治者的无厌欲求则会引发战争,使百姓受苦;统治者去欲寡求则会造就一个有道的社会。
这在各国频繁爆发兼并战争和掠夺战争的春秋时代有着非常深远的积极意义,有利于社会的和平稳定。
【参考译文】五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使人听觉不灵敏,五味使人丧失口感,纵情围猎使人心发狂,稀罕的宝物使人行为变坏。
因此,圣人专注自己的胃而不专注自己的眼睛,只是为生存而放弃追逐浮华,过分贪欲。
(《老子》第十二章)统治者治理天下如果遵循“道”的规律,就可以做到政治清明,民间太平安定,就能把运载的战马还给农夫去耕种。
如果治理天下不合乎道,政治不清明,祸乱四起,就连怀孕的母马也要上战场。
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放纵欲望,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满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
《老子》《孙子》《论语》《墨子》等早期诸子著作各具什么文学特点?
《老子》《孙子》《论语》《墨子》等早期诸子著作各具什么文学特点?《老子》、《孙子》、《论语》和《墨子》等早期诸子著作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重要哲学文献,它们各自具有一些独特的文学特点。
《老子》:1.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老子》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表达了深邃的哲学思想。
它使用寥寥数语,遣词造句简练有力,形成了许多富有意象和象征性的表达,给人以深远的思考和意境的张力。
2.隐喻和比喻的运用:《老子》通过运用隐喻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自然、道等进行类比,以形象的描述和对比来传达哲学观念。
比如,借用“道”来阐释宇宙、人生和社会的原理等,善于以简练的形象来诠释复杂的哲学思想。
《孙子》:1.精练的语言风格:《孙子》以短小精悍的语言描述了战争和兵法的原理和策略,以简练的语句和知名的典故来表达丰富的思想。
它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和领悟其中的战争智慧。
2.具体实用的例证和事例:《孙子》中运用了许多具体实用的例证和事例,通过生动的描述和具体的实例来说明战争中的策略和战术。
这种实践性的表达方式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论语》:1.对话和问答的形式:《论语》以对话和问答的形式展示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思想交流和教育。
通过简短的问答和对话,传达了孔子的思想观点和教育方式,呈现了一种生动而亲切的教育形式。
2.客观和实践倾向:《论语》注重对客观事实和实践经验的描写和分析,通过历史故事和人物形象来展现孔子的言行和政治思考。
它着重于实践倾向的教育和政治观点,着眼于人的修养和社会伦理。
《墨子》:1.论证和辩论的形式:《墨子》以论证和辩论的方式阐述墨子的思想和主张。
它通过逻辑和理性的论证,提出了墨子的哲学观点,以理性的思辨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和伦理困境。
2.具体案例和比较分析:《墨子》中经常以具体案例来论证墨子的理论观点,并通过比较和分析来阐述墨子的观点的合理性。
它运用丰富的案例和对比分析,既具备了说服力,又让人更容易理解墨子的思想。
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 《老子》四章 (2)
教学目标
1. 了解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3. 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知人论世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 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 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 庄子并称“老庄”。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 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
任务一:初读文本,理解文章内容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 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译文: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 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 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 丧失。
任务一:初读文本,理解文章内容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 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① 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 ② 毂gǔ: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zhóu。 ③ 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 ④ 当:在(某处,某时)。 ⑤ 其:代词,代车毂;代陶器;代房屋。 ⑥ 无:指车毂的中空处。 ⑦ 埏shān埴 zhí: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以为:以,来;
任务一:初读文本,理解文章内容
思考:概括这一章蕴含的道理?
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 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 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 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 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 能成就大事业。
古代经典通论(《道德经》、《论语》、《资治通鉴》)
古代文化经典思想通论吴金府经典之《道德经》一、经典简介《道德经》即《老子》,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
也有相传就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亲自所撰写的。
当然,关于老子是谁,目前尚有不同的争论,但较多人还是认可老子就是周朝史官的老聃。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卷六十三)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
,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以及“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日:‘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而《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共约五千二百余字。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中发现两部帛书《老子》,其编排方法,与传统《老子》不同,《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道德经》与《易经》、《论语》一起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也是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总体概述,《道德经》中老子的思想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以道立天下”的本体论;“无为而无不为”的辩证法;“大国小鲜”、“柔弱制刚”的策略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理想。
此外,还有老子自己所认可的“三宝”理念,即慈爱、节俭、不敢为天下先。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六十七章)“慈”作为三宝之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重生命、容万物。
《道德经》谓:“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老子》与中国文化
《老子》与中国文化鲁迅先生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的信中提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对鲁迅先生的这个科学论断在具体理解上虽然尚不一致,但它说明了道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个点则是非常明确的。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多元互补的文化,其中儒、道、释三家实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按鲁迅的论断,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就在道教。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极大。
他们的思想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名中国人,无论自己是否意识到,他都不可能摆脱这种影响。
所以,了解(儒、释、)道的思想,对今天的生活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高在谈到《老子》这本书时说:“《老子》很多年来一直是我的床头伴侣。
其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
例如,当我研究心理学时,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
作为一个研究组织机构的专业人员,我从这本书学到了很多相关政治和领导的知识。
我把它作为最喜爱的礼物送给身为企业家和高级经理的朋友们。
这本书道出了一切。
”哲学家温第施曼把《道德经》看作是人类原发性智慧的重大著作,它不但是道家和中国的一部圣书,而且也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圣书。
尼采评论《道德经》一书说:“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入汲桶,垂手可得。
”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老子与自己的思想很吻合,他将老子“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的字句挂于墙,悬于壁,一派老子忠实信徒的模样。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到中国访问时,有人向他介绍《道德经》中几段文字后,他极为惊叹,认为两千多年前能有这么深邃的思想,简直不可思议。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对老子也作过高度评价。
他说:“在人类生存的任何地方,道家都是最早的一种哲学。
”据《中国文物报》2002年7月5日报道,2000多年来,为《道德经》作注者达三千余家。
凭借仅仅5000余言的《道德经》,老子被美国《纽约时报》列为全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老子》《五石之瓠》《兼爱》原文译文及习题
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老子》《五石之瓠》《兼爱》原文译文及习题《论语》十二章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礼节能怎么样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喻:通晓,明白。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①质:质朴。
②文:文饰。
③史:虚浮不实。
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
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7.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表示一切外部条件、环境和机遇也都是靠自己去创造、形成和抓住的,一切都要通过自己本身而起作用。
)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
《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老子》四章 理解性默写
《〈论语〉十二章》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的句子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论语〉十二章》中表现文采和质朴兼备才有人格魅力的两句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克己复礼为仁”。
4.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自我反思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有仁德的句子是:“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6.在《〈论语〉十二章》中,“朝闻道,夕死可矣”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7、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9、《〈论语〉十二章》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了更强的自我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
10、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吾止也”,而能够持之以恒则是因为“吾往也”。
1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1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人而不仁,如礼何”。
13.“你宽容一点,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这句话让我们联想起孔子在阐释“恕”这种儒家思想时所说的两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老子》四章情景式默写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致知在格物
7、“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们经常引用的古语, 强调家族关系理顺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 家了才能使天下太平,此句来源于《大学之道》 中的: ,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8、古代儒家治学的终极目标是“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了众多学者的人生 信条,在《大学之道》中由浅入深地表达这个观 点的句子是: , , 。
句话和《大学之道》中的“
,
”
有异曲同工之妙。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5、家和万事兴,要想使家庭和睦,家庭中的长
者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大学之道》中表达
类似观点的句子是:
,
。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6、《大学之道》中的“
”告知我们获得
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规律,而“
”
则强调推究事物原理是获得知识的前提。
比,来批评那些自我夸耀的人会距离自己的目标
越来越远的句子是:“
,
”。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4、《老子》四章中用“
,
”作比,
来警告批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的人最终结果都不会好。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5、《老子》四章中用器皿为例来说明“有”和
“无”的辩证统一、相互依存关系的句子
是: , ,
。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6、《老子》四章中用车子为例来说明“有”和
“无”的辩证统一、相互依存关系的句子
是:
,,
。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7、《老子》四章中用房屋为例来说明“有”和
“无”的辩证统一、相互依存关系的句子
是:
,,
。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论语》中的“智”
摘要:随着对出土的湖北郭店楚简的研究,学术界开始对《老子》中的“智”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也让《老子》中的“智”具有了双重意义。
同样作为先秦时期重要典籍的《论语》中,关于“智”也做了很多的阐释,在具体理解时,《老子》和《论语》中的“智”,既有对立,又有统一。
通过对《老子》和《论语》中“智”的比较,体现出二者思想之间的同与不同,这也对当代社会智慧观的形成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论语;智;比较
作者简介:丁文魁(1991-),男,汉族,甘肃通渭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1
一、关于“智”的释名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智”已经有了很明确的意识,并对其字义进行了界定,在有些文献中和“知”字意义是相同的。
总体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意义:1、聪明。
比如《荀子・劝学》引《孟子》中的:“然后智生于忧患”;《韩非子・说难》:“甚智其子”、《墨子・公输》:“不可谓智”等。
2、智慧、智谋。
比如《韩非子・显学》:“智,性也”;《淮南子・�m真》:“智,心之府也”;《管子》“四时能变谓之智”等。
3、计谋、策略。
比如《淮南子・览冥训》:“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也”,高诱注“智故,巧诈也”。
4、知识。
比如《荀子》:“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
5、有智慧的人。
比如《战国策》:“仁不轻绝,智不轻怨”。
6、知道、认识。
比如《墨子・经说下》:“狗犬不智其名也”:《管子・法法》:“得此六者而君父不智也”,王念孙云:“知”与“智”同。
以上在先秦及汉代传世文献中关于“智”六种意义在《老子》和《论语》中都有所体现。
《论语》中的“智”有时就表现在对于知识的掌握上,因此很多处都是与“知”相通的,例如《论语・为政》:“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杨伯峻《论语译注》说:“荀子子道篇也载了这段话,但比这详细。
其中有两句道:言要则知,行至则仁,因之读知为智。
如果知如字读,便应该这样翻译:这就是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了。
”这也是《论语》所体现的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最好例证之一。
这一方面和《老子》中体现出的“智”有比较大的区别。
二、思想层面的比较
《老子》智慧主要体现在对“道”的理解和运用,也正如《庄子・天道》中所说的“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
”《老子》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给出了很明确的做法是法自然。
所以《老子》所谓要表达的“智”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对自然规律的顺应。
不过法自然是对《老子》智慧的一个总概述,其实《老子》在处理不同的对象时,又有着具体的指导方法,在处理和他人的关系时《老子》所倡导的方法是人应该“处下”,“不争”,比如第七章所讲“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由此可以看出,《老子》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着重强调对自身的改变,并不是对外界环境的改变,这也是顺应自然的重要表现之一,《老子》处理社会关系的智慧也表现于此。
关于“柔
弱”、“处下”、“不争”等方面智慧的阐述贯穿于《老子》始末,再比如第七十六章所写“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此章着重强调了柔弱胜刚强的人生智慧。
在社会理想方面,《老子》提倡“小国寡民”的理想家园,这在第八十章可以很清楚看到“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至治之极。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陈鼓应说:“这是老子在古代农村社会基础上所理想化的民间生活情境。
”就像冯友兰所说的“这是‘至治之极’,这并不是一个原始社会,用老子的表达方式,应该说是知其文明,守其朴素。
”
《论语》中所要传达出来的智慧观首先表现在“仁”,《论语》表现出来的各种服务社会以及处世经验的智慧核心是围绕“仁”展开的,各种社会礼节和对事件的分析还是以“仁”作为准则进行的,“仁人”也是《论语》中的理想人格,智者不一定“仁”,但是“仁者”必须很具有智慧,因此在论及《论语》中的智慧观时和“仁”是离不开的。
《论语》所要表现的智慧观其次表现在对知识的掌握,对上古文献的学习方面,一方面通过学习知识达到一定的人生境界,就像在《论语・泰伯》中记载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极为重视诗教,通过诗教达到一种人生高度,就像韩高年先生所说:“学诗、学礼之所以会达到‘能言’、‘能立’,是因为通过对它们的学习和体悟,使人逐渐获得通达平和的心境并建立了完备的德行修养。
”另一方面要求学以致用,造福社会。
在《论语・为政》写到的季康子问政的事,孔子回答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这也表现出了孔子时时教导为政者要严肃认真地对待人民的事情,在修身齐家过程中,从小事做起,人民也会效仿,从而达到大治的社会理想。
三、古为今用的先秦智慧
在《老子》中,既有着“大智若愚”的辩证思想,又有处下不争的人生态度;既有着“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又有顺应自然的宇宙规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都可以借鉴,使老子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都能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得到很好的运用,老子的自然哲学也是当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贯彻手段之一,顺应自然,保护环境,更是当下政府极力推行有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话题之一。
《论语》中的智慧只要体现在既要继承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礼尚往来、父慈子孝等优良传统也是古代文化中的精华,不论是在个人修养方面,还是在社会服务方面,都为现代民众点亮了明灯,发扬民族精神,在构建文明和谐社会中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