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态度差异与管理
个性差异及管理
性格类型说
心理机能类型说(英国心理学家培恩和法国心理学家李波建立。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向性说(瑞士荣格建立。外向型、内向型) 独立与竞争说(奥地利阿德勒建立。独立型、顺从型) 社会文化类型说(德国心理学家、人文主义心理学派斯普兰格建立。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宗教型)
第五节 态度
抑郁质
耐受性和持久性强
自然科学研究、诗人、化验、检验、技术员、机要秘书、打字员、刺绣、雕刻等
三、气质与职业的匹配
案例阅读—“神六”航天员的选拔要求
2004年12月14日,载人航天系统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神六”在选拔航天员的时候会更注重他们的心理相融性。
“神六”要两个人同时上天,上天后更需要两个人在相互支撑的情况下,除默契配合外,工作、生活习惯方面的协调及脾气、性格上的配合至关重要。
1
4
第三节 情绪
定义:人对喜、怒、哀、乐、惧等心理体验态度的一种反映,被称为情绪或情感。 情绪和情感具有肯定和否定的性质。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会引起人的肯定性质的体验,如快乐、满意等;不能满足人需要的事物会引起人否定性质的体验,如愤怒、憎恨、哀怨等;与需要无关的事物,会使人产生无所谓的情绪和情感。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人的活动能力,消极的情绪会降低人的活动的能力。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情绪是对人天生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情感是对人的社会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情绪带有情境性和易变性,由事物表象所引起,带有冲动性,情感是对事物认识深刻与否相关,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外在具体表现;情感的倾向性和深刻性制约着情绪的变化。 现代情绪理论把情绪分为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四种形式。 可以从不同角度将情绪分为以下六类:原始的基本情绪;与感觉和刺激有关的情绪;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与别人有关的情绪;与欣赏有关的情绪;根据所处状态划分的情绪。
管理心理学5态度与管理
宣传形势 口头、文字、形象化宣传) (口头、文字、形象化宣传)
C 单面与双面宣传 D 宣传要求 逐步提出要求与一次集中提出要求) (逐步提出要求与一次集中提出要求)
(4)情境因素
a、信息繁多的情境
b、令人分心的情境
情境因素
c、信息重复的情境
(三)态度转变的方法
(1) (2) (3) (4)
参与 活动
她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直到拿破仑· 她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直到拿破仑·希尔的私人秘 书辞职为止。当拿破仑· 书辞职为止。当拿破仑·希尔开始找人来补这位男秘书的 空缺时,他很自然地想到这位小姐。实际上,在拿破 仑·希尔还未正式给她这项职位之前,她已经主动地接受 了这项职位。 这位年轻小姐的办事效率太高了,因此也引起其他人 的注意,很多更好的职位对她虚位以待。对这件事拿破 仑·希尔实在是束手无策,因为她使自己变得对拿破仑·希 希尔实在是束手无策,因为她使自己变得对拿破仑· 尔极有价值,她的价值还不止于她的工作,更在于她的进 取心和积极的态度,她给公司带来了和谐和美好。因此, 拿破仑· 拿破仑·希尔不能冒失去她做自己的帮手的风险,不得不 多次提高她的薪水,她的佣金达到她当初来拿破仑· 多次提高她的薪水,她的佣金达到她当初来拿破仑·希尔 这儿当一名普通速记员的4 这儿当一名普通速记员的4倍。
(二)态度测量的方法
1
量表法(自我评断法) 量表法(自我评断法)
2 3 4
问卷法(自我报告法) 问卷法(自我报告法) 投射法(测验法) 投射法(测验法) 行为观察法
5
生理反应法
(三)态度测量在管理中的运用
在组织管理中,管理人员想要了解的大多数态度 都是员工们有所体验的态度。如果能具体陈述有 关态度的问题,管理者可以获得足够的信息,这 对制定与员工有关的决策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但是管理者们呈现出一系列陈述或问题。理想情 况是这样的,针对管理层希望回答的分数相加可 以得到一个人的态度分数,以这些分数为基础还 可以得到工作群体、部门、整个组织的平均数。
管理心理学 第五章 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度精品PPT课件
3、生活——质量价值观
20世纪70年代兴 起的最新价值观
主张在确定企业利润水平时,不仅要考虑所有者的 利益,还要考虑防止污染等社会效益,企业要有社 会责任感。
到80年代,演变为企业文化潮流,认为企业应有一系列明 确的,为全体职工所共有的价值观念。
企业职工 共有的
价值观念
顾客观念 市场观念 质量观念 效益观念 美化环境观念 其他
按经营管
(四)经营管理价值观
理所追求 的不同目
标划分。 • 是对经营者好坏的总看法和总评价,
西方管理心理学家将其分为三类。
• 1、最大利润价值观
• 2、委托管理价值观
• 3、生活——质量价值观
1、最大利润价值观
最古老、最简单,局限性最大。企业全部管理决 策和行为都必须服从最大利润,并把它作为评价
是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以及对自 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
重要性的总评价、总看法。
1对一个人来说,他认为最有意义和最重要的行为结 果,就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价值观包括如下几层含义:
1、价值观是一种
价 值
总的看法和评价, 是一个人世界观的
不是具体、零散的看法 和评价,是总括性、整 体性的看法和评价。
第五章 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度
第一节 价值观 第二节 态度与管理 第三节 工作满意度与管理
❖ 教学目标:掌握价值观的含义、特性和分类;
明白态度的成分、特性和态度形成与改变理论及 改变态度的方法;理解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及 组织忠诚度的含义,懂得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的关系。
免,有时是必要的
只有经济需要、 是管理手段和目的 本身就是目的
次要地位
专权、专制
05组织行为学(第五章、工作态度)
第四节、心理契约 和组织公民行为 一、心理契约 二、组织公民行为
一、心理契约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 (二)心理契约的特征 (三)心理契约的影响因素 (四)心理契约与管理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
心理契约这一术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被引入管理 领域。使用这一概念是为了强调在员工与组织的相互关 系中除了正式的雇用契约规定的内容之外还存在着隐含 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它们同样是决定员 工行为的重要因素。 心理契约的广义界定包括了个体水平的期望和组织 水平的期望,即员工对相互责任的期望以及组织对于相 互责任的期望。而狭义的界定仅从员工角度出发,即在 组织与员工互动关系的情景中,员工个体对于相互责任 与义务的一种信念系统,强调了员工对于组织责任和自 己责任的认知。
三、工作满意度和行为
工作满意度与工作行为之间并非存在一种简 单的关系,我们以工作绩效、员工流动、员工缺 勤、工作不满意时员工的行为等四种情况与工作 满意度之间关系进行简单的分析。
第三节、组织承诺
一、组织承诺的概念 二、组织承诺的结构 三、组织承诺与工作行为
一、组织承诺的概念
组织承诺是指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 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 的一种态度。
(三)态度形成的转变
影响态度转变的四个主要条件:其一、态度转 变幅度大小;其二、在积极参加活动中转变态度; 其三、群体规范与态度的转变;最后、宣传与态度 转变 。
第二节、工作满意度 一、工作满意度的概念 二、工作满意度的决定因素 三、工作满意度和行为
一、工作满意度的概念
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工作中的各种因素的一般态度。 这一概念要点: 首先,工作满意度是个体对于工作情景的一种情绪上的 反应。正因为它作为一种内在情绪被隐藏在心中,所以我们 无法观察到,只能通过一系列推断和测量来获得其实际情况。 其次,一个人工作满意度是高还是低,是与这个人在工 作中所收获的结果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或者超出他的期望来决 定的。 最后,员工对他的工作满意或不满意的评估是大量独立 的工作因素的复杂总和,而非仅仅出自某一因素的考虑。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态度》习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态度》习题及答案第五章《态度》1.下列不属于态度的功能的是()。
A.适应功能B.认知功能C. 自我防御功能D.调节功能E.价值表现功能解析:态度的功能适应功能、认知功能、自我防御功能和价值表现功能。
2.当态度的三个成分发生矛盾时,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认知B.情感C.意向D.行为E.感觉解析:一般来说,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但在他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3.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称之为()。
A.动机B.印象C.偏见D.态度E.需要解析: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4.个体态度的习得是通过联想学习、强化学习和观察学习而得以实现的。
其中,联想学习的理论基础是()。
A.海德尔(F.Heider)的认知平衡理论B.巴甫洛夫(I.P.Pavlov)的古典条件作用理论C.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D.凯尔曼(H. C. Kelman)的认知理论E.斯金纳(B.F.Skinner)的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解析: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是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即基于联想学习。
5.个体态度的习得是通过联想学习、强化学习和观察学习而得以实现的。
其中,强化学习的理论基础是()。
A.海德尔(F.Heider)的认知平衡理论B.巴甫洛夫(I.P.Pavlov)的古典条件作用理论C.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D.凯尔曼(H. C. Kelman)的认知理论E.斯金纳(B.F.Skinner)的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解析: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学习都是建立在操作和强化的基础上的。
6.科尔曼(H.Kelman)于1961年提出的态度改变认知理论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经过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按其先后顺序依次为()。
A.认同、服从、内化B.服从、认同、内化C.认同、内化、服从D.服从、内化、认同E.内化、认同、服从解析:态度的形成过程主要经过三个阶段,即服从、认同和内化。
12管理心理学(第5章1.2个性差异与管理)ppt
•
人们对这种类型的管理者的评价为:
“像一个理论家,有独特性,但不实际,
空想。”
•
粘着质型 这种类型的管理者的
行为表现为:现实而稳定;正确诚实无
懈可击;在生活中能尽义务,有礼貌,
有道德观念;坚守一定的规则,脑筋较
呆板,行动缓慢但有耐性。
•
人们对这种类型的管理者的评价为:
“像一个朴素的研究者,稳重有余,变
活泼、有坚强的信念,有时过分自信,
积极做正当的事,遇事不顺利也不灰心,
有斗争性பைடு நூலகம்因自己行为伴随愉快的事而 强化了行为。
• 消极怯懦型管理者的行为特征为: 缩手缩脚,对社会活动不感兴趣,生活 单调;话题少,依赖性强,一切听从他
人指挥,思维和行为较狭窄;虽然消极
但很敏感,自卑感强;凡是遇到不愉快 之事,持消极态度采取行动。
采取适宜的管理方式,促进个体成熟
2、以个体的性格差异为基础,建立良好 的人际关系
3、以管理者的性格类型理论为指导,塑造 管理者的积极性格,提高管理效率 西方管理心理学还根据性格的结 构和管理者的行为特点,将管理人员的 性格分成三种类型: 积极刚勇型、消极怯懦型和折衷型。
•
积极刚勇型管理者的行为特征为:
第五章、个性差异与管理
一、能力的差异与组织管理 1、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能力标准,
合理选择员工。 2、根据个体的能力差异,合理地分配工
作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 3、根据个体的能力差异,对不同员工实 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 首先,管理者应了解员工知识技能 的基本状况,针对不同岗位的不同员工 分别实施不同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 内容既要与本岗位的工作有关,又要着 眼于提高职工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
第5章人格差异与管理
21
例子:
第一题: 1.人们生活中很多不幸的事都与运气不好有一定的关系。 2.人们生活的不幸起因于他们所犯的错误。 第二题: 1.想要知道一个人是否真的喜欢你很难。 2.你有多少朋友取决于你这个人怎么样。 第三题: 1.很多时候我都感到对自己的遭遇无能为力。 2.我根本不会相信机遇或运气在我生活中会起重要作用。
2
第五章 人格差异与管理
个性概述
人格的分类
人格的测量
人格差异 在管理中 的应用
3
第一节个性概述
一、个性与人格的含义 1.个性: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人的 行为并使他与别人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 和。
4
个性的心理结构主要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 征所组成。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理想,信念和世界 观等,这些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
5
2.人格:性格与气质又被称为人格
6
小贴士:性格与气质
气质 气质(temperament)原意是搀和、混合,按适当比 例把作料调和在一起。 在现代心理学中,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 为中的动力方面的、稳定的个人特点。 心理学中气质的概念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气质”概 念,类似于平时常说的一个人的“脾气”、“秉性”。
19
累加7个题目的总分,然后乘以3。 分数高于120分,表明是典型的A型 分数低于90分,典型B型。 120以上 A+ 106-119 A 100-105 A- 90-99 B 90以下 B+
20
四.内控型/外控型 根据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归因倾向 内控型个性:认为自己是命运的主宰者。 外控型个性:认为自己受命运的摆布,认为生 活中一切事情都是依靠运气和机遇。
第五章 态度差异与管理
如何提高劝导者的可信度
可信度是指劝导者所具有的影响他人态度改变的信赖程度。霍 夫兰德曾对可信度作了专门研究,研究了可信度与被劝导者的 态度转变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可信度决定于专业性与可靠性。 专业性就是权威性,指劝导者的素质,包括受教育的程度、专 门训练、社会经验、年龄、职业、社会地位和社会背景等方面。 这些素质都会影响劝导者在被劝导者心目中的形象,影响到他 所具有的说服力及权威性。因此,权威性越大,被劝导者改变 态度的可能性就越大。可靠性是指劝导者言论真伪的程度,能 否引起被劝导对象的信任,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包括劝导者的 人格特征、外表仪态及劝导技巧及被劝导对象对劝导者动机、 意图的理解程度。 总之,劝导者应该使被劝导者感到他说得在行〈具有权威性〉, 说得中肯〈具有可靠性,不是别有用心的〉,说得动听〈具有 吸引力〉,这样才具有可信度。
3种职业的人对价值观重要性的排序
奥尔波特通过问 卷调查发现:不 同的工作环境下, 6种价值观对人的 重要性是不同的, 反映了不同的价 值体系
排序 1 2 3
牧师 宗教 社会 审美
采购代 理商
经济 理论 政治
工业工 程师
理论 政治 经济
4
5 6
政治
理论 经济
宗教
审美 社会
审美
宗教 社会
罗克奇的分类模型
态度
态度(attitudes)是指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社会现象和自 然现象,如人、团体、思想、问题、制度、观念或物体等) 的相对稳定的评价与内在心理倾向(情感、信念与行为倾 向)。 态度是一种有组织的心理结构,包括3个核心成分: – 认知成分(cognitive)——指对态度对象的看法、评价, 是态度形成的基础(如:是否重要) – 情感成分(affective)——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现,带有 感情色彩和情绪特征,是构成态度的核心。(如:喜欢 或不喜欢)。研究表明,态度首先充满强烈的情感色彩, 在多数人形成态度的过程中,并没有经过周密的心理推 理,仅仅反映一种强烈的情绪。 – 意向(行为)成分(behavioral)——指对态度对象的反 应倾向,是一种意向或行为的准备状态(如:做或不做 的意愿)
5员工态度改变与管理
人格与工作的高度匹配
员工的人格与职业的高度匹配将给个体带来更 多的满意度。因为当人们的人格特性与所选择 的职业相一致时,他们会发现自己有合适的才 能和能力来适应工作的要求,并且在这些工作 中更有可能获得成功;同时,由于这些成功, 他们更有可能从工作中获得较高的满意度。
三、工作满意度对员工绩效的影响
二、态度的组成部分
认知要素 (Cognitive
Component)
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看法、评价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 歧视别人是不对的
情感要素(Affective
Component)
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即态度中的情绪 和感受部分。 我不喜欢小王,因为他歧视少数民族
(二)影响态度对行为预测的因素: 态度的强度:
强烈的态度要比微弱的态度对行为更有预测力 当环境压力较大时,个体倾向于放弃自己的态度, 表现出与环境压力一致性的行为 根据自己经历或直接经验为基础形成的态度与行为 之间有较高的一致性
环境压力:
态度形成的方式:
态度对象与个体的关系:
态度所指对象与个体的利益有直接关系,是个体活 动追求的对象或关系较大,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较 高 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态度与 行为之间的一致性较低 一般来说,胆汁质的个体态度与行为一致性较高, 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的个体态度与行为一致性 较低
态度与行为关系密切但并非一对一的关系也不是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一定有什么样的行为当环境压力较大时个体倾向于放弃自己的态度表现出与环境压力一致性的行为根据自己经历或直接经验为基础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之间有较高的一致性态度所指对象与个体的利益有直接关系是个体活动追求的对象或关系较大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较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较低一般来说胆汁质的个体态度与行为一致性较高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的个体态度与行为一致性较低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学习形成的
第五讲态度与管理(共10张PPT)
导致情绪上的不同体验 4. 第三节 态度改变的理论和方法
第3页,共10页。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一、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社会认知 、知识与信息、个性心理、人的活动范围和 交往对象、所属团体的影响等。
第9页,共10页。
三、态度改变的途径 第一条是先从改变个别人的认知入手,进
而改变其态度,通过被改变了的一部分人 发挥影响作用,使集体中大多数成员的态 度发生改变
第二条途径是从集体到个人。 四、态度改变的方法 1.从改变认知因素入手来改变态度 2.从改变行为入手来改变态度 3.运用集体的力量,促进个体态度的改变
。 ①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和判断。
人的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种因素构成的。 第二,有正确的思维判断。
(2)个体的知识与所获得的信息对态度形成的影 这个理论认为,相对于个体的整个认知结构,人的知识、观念、意见、信念等都是认知元素。
③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响 第三节 态度改变的理论和方法
第四,要特别注意端正态度和控制情绪冲动。 对行为的方向性和对象的选择性的调节作用
第五讲态度与管理
第1页,共10页。
二、态度的构成因素 人的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种因素构
成的。 1.认知因素 2.情感因素 3.意向因素
据某些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态度 的认知、情感、意向三种成分之间相互关 联程度并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情感与 意向的相关高于意向与认知,或情感与认 知的相关,因此,很多社会心理学家认为, 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所在。
2. (3)个性心理对态度形成的影响
《态度与管理》PPT课件
第三节 态度改变的理论与方法
一、认知失调理论 二、认知平衡理论 三、三阶段理论
30
研究证明,人们总是寻求:
态度与一致性
态度之间的一致以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一致性 个体试图消除态度的分歧并保持态度与行为的一致,这样才能表现得富有理
性和言行一致。 当出现不一致时会如何? 会产生一种力量使得个体回到态度与行为重新一致的平衡状态。 如何要做到这一点? 要么改变态度,要么改变行为,或者为这种差异找一种合适的理由。
认知=评估
我的主管提升了一个能力不如 我的人,这不公平。
情感=感觉
我讨厌我的主管!
行为=行动的意向
我要换工作! 我向别人抱怨我的主管!
对主管的 消极态度
态度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15
3、态度的特性
社会性 针对性 相对稳定性 内隐性
16
4、态度的作用
态度影响认知与社会判断 态度影响行为效果 态度影响忍耐力 态度影响相容性
28
语义差异量表举例: 您单位的领导是:
热情 1-----2-----3-----4-----5-----6-----7 冷淡 专制 1-----2-----3-----4-----5-----6-----7 民主 严肃 1-----2-----3-----4-----5-----6-----7 活泼 被动 1-----2-----3-----4-----5-----6-----7 主动 急躁 1-----2-----3-----4-----5-----6-----7 耐心 聪明 1-----2-----3-----4-----5-----6-----7 愚昧 马虎 1-----2-----3-----4-----5-----6-----7 认真 善良 1-----2-----3-----4-----5-----6-----7 凶狠 苛刻 1-----2-----3-----4-----5-----6-----7 宽厚 自尊 1-----2-----3-----4-----5-----6-----7 自卑
研究生课程学习《学校管理心理学》第五章态度与管理
第三节 态度改变的方法
1.参与活动,改变态度
积极参加有关活动,在活动中增加对态度对象的认知和感情,可 以有效地改变态度。
2.群体规定,改变态度
群体规定可以有效地改变个体的态度。群体成员的意志行动对个 体会产生巨大的压力,迫是个体采取与多数人意志的行为方式,成员 之间在情绪上会相互感染,行为上相互模仿,所以群体规定可以有力 地改变个体的态度。
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要改变人的态 度,就必须给他提供一个新的观点或引导 他作出新的行为,使其产生认知的不协调。 在认知不协调的过程中,辩护的理由越多, 原来的态度就越难改变。
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起 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紧张,需要采取 多种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方法通常有4 种:
第五章 态度与管理
第一节 概述
一、态度的概念 态度(attitudes)是个人对人、事、
物或者问题进行反应的预先心理倾向。态 度是一个复杂而又稳定的内在心理活动体 系,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构 成。态度的核心是价值观。
认知成分:指对态度对象的认识和理解。 它是态度形成的基础。(说谎是不对的)。
3.说服
说服就是通过信息沟通来改变个体的态度,是一种最通常的办法。
1.改变认知。 2.增加新的认知。 3.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 4.改变行为。
例:你很想戒掉你的烟瘾,但当你的朋友给 你香烟的时候你又抽了一支烟,这时候你 戒烟的态度和你抽烟的行为产生了矛盾, 引起了认知失调。
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减少认知失调:
1.改变自己对戒烟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我喜欢吸烟, 我不想真正戒掉)。
海德认为,人类普遍地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 一旦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谐性,就会在 心理上产生紧张的焦虑,从而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 向平衡和和谐的方向转化。显然,人们喜欢完美的 平衡关系,而不喜欢不平衡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态度与管理
(二)态度改变的理论
1、认知失调理论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1957年提出的。认知 失调指个体感受到的两个或多个态度之间或行为与 态度之间的不和谐。任何形式的不一致都是令人不 舒服的,个体会力图减少这种不协调和不舒服。 解决认知失调的方法 (1)改变某一认知元素,使其与其它元素间的不协 调关系趋于协调。 (2)增加新的认知元素。 示例 A 抽烟可致癌 B我不喜欢抽烟 C我喜欢抽烟
示例 指导语:请根据你对下面20个问题的看法,选择相应的答案,
1—完全不同意,2—有点不同意,3—无意见,4—有点同意, 5—完全同意。 1、职工中工作做的非常好的,其工资应即增加。 1----------2----------3------------4------------5 2、管理人员--------4 -----------5 3、管理人员应在人们当中尽力造成友好的气氛。 1----------2----------3------------4 -----------5 4、工作绩效高于标准的员工,应予以表扬。 1----------2----------3------------4 -----------5
2、沟通改变理论 墨菲提出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可以改 变人的态度 3.参与改变理论 勒温,个体在群体的活动的性质能决定个人 的态度,也能改变他的态度。
(三)态度改变的过程与方法 1.态度改变的过程--凯尔曼
★服从阶段 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 而采取的表面顺从行为称为服从。这是从表面上改变自己 的观点和态度的时期。服从行为不是自己真心真意的行为, 并且这种行为往往是暂时性的。 ★同化阶段 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 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保持一致。 ★内化阶段 指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 点,从而彻底地改变了自己的态度。这就意味着人们把这 些观点纳入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之内,成为自己态度体系中 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人的态度只有到了内化阶段才 是最稳定的。
情绪态度压力与管理培训教材
(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工作本身的性质和特点。主要有工作与员工兴趣的吻合度、工作 的重要性程度、工作的复杂程度、工作条件的好坏、工作环境的优 劣以及工作的危险程度等。(中度挑战性的工作) 工作报酬。报酬政策和实践是不是公正、明确,是否与员工的愿望 一致。 员工发展。研究表明,员工对于工作能否给自己提供学习、成长和 发展的机会是非常看重的。 监督机制。监督机制主要包括管理机制、管理者的水平、制度的合 理性等方面。 同事关系。友好和支持性的同事关系会提高对工作的满意度。
其它方面的改善。
第三节 压力与管理
主要内容
1
压力的定义
2
压力的来源与表现
3
压力的分类
4
缓解压力
压力 令人窒息的压力!
什么是压力?
美国有半数未成年人的死因与压力有关
欧洲每年平均有一千万人患有职业病
挪威每年用于职业病治疗的费用,高达国民生产总值的 10%
在芬兰,心理健康失调是发给伤残津贴的主要原因,50% 的劳工或多或少都有与压力有关的症状,7%的劳工工作过 度而导致过度劳累及睡眠失调等症状
合理发泄情绪法——在适当的场合与时间发 泄不良的情绪。比如:
第二节 态度与管理
主要内容
(一)态度概述 (二)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三)工作满意度
案例欣赏:
三个工人在砌一面墙。有一个好管闲事的人过来问: “你们在干什么?”
第一个工人爱理不理地说:“没看见吗?我在砌墙。” 第二个工人抬头看了一眼好管闲事的人,说:“我们在盖 一幢楼房。” 第三个工人真诚而又自信地说:“我们在 建一座城市。”
令我们丧失机会 令我们的希望破灭 限制我们潜能的发挥 消耗掉我们90%的精力 令我们失道寡助 令我们不能充分享受人生
第五章 态度与管理
二、认知平衡理论:海德(F·Heider)
▪ 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提出了改 变态度的“平衡理论。
▪ 这个理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 的作用。海德认为,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存在某些 情感因素之间或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如 果出现不平衡,则倾向于朝平衡转化。人们在转变 态度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 能少地转变态度而维持认知平衡。
(我们让字母表中的每个字母等于它在字母表中的顺序)
ABCD E F GH I J K LMNOPQR S T U VWX Y Z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S K I L L S 技能 19 11 9 12 12 19
行为——“我愿意与我的老板一起讨论事
情,有时也偶尔开开玩笑”
一、态度形成阶段论:凯尔曼
▪ 顺从: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 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
▪ 认同:是个体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 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们相一致。
▪ 内化: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 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 态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 为了有助于这个组织获得成功,我愿意付出比一般的期望更 多的努力
? 我和朋友谈及这个组织时,把它描述为一个非常值得为之工 作的组织
? 我对于这个组织没有什么忠诚度。(R) ? 为了使这个组织的工作的以开展下去,我愿意接受几乎任何
类型的工作任务 ? 我发现我的价值观和组织的价值观非常相似 ? 我自豪地告诉别人,我是这个组织的一部分 ? 只要工作类型相似,我就能在另外一个组织中工作的很好(R)
价值管理-第5章价值观和态度 精品
第一节 价值观与态度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二、价值观的类型 (一)工作价值观(work values) 工作价值观是一个人关于应该在工作中追求什么以及应该 如何行为的个人信念。 人们期望从工作中得到的东西:
自我成就和自尊、社会认可、舒适愉快的生活 人们认为应该在工作如何行为:
雄心壮志、服从命令、尊重他人、自我控制 Q:为什么工作价值观对于理解和管理组织行为很重要? 因为价值观反映了人们在工作中以及通过工作究竟想要得 到什么。
追求 社会 认可
第一节 价值观与态度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一、什么是价值观 价值观包括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 内容属性:告诉人们某种方式的行为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 强度属性:表明其重要程度 对于各种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 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Value system)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作 满意度。
第二节 工作满意度——对待工作的态度
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2)价值观(Values):
➢ 内在价值观(Intrinsic work values ):指的是关注工作本 身的价值观。
拥有内在工作价值观的员工往往希望得到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能够 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并且能从中体会到责任感和自主 性。对于具有内在工作价值观的员工来说,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本身 对他们来说最为重要。(例如:马云、巴菲特、吴仪等)
第一节 价值观与态度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三、什么是态度
工作态度:员工对自己的职位或自己所在组织的看法和情感。 工作态度有三个组成成分: 情感成分(affective component) :员工对待自己的工作或组织的感
情 ,即喜好还是讨厌自己的工作和组织。(态度的核心) 认知成分(cognitive component) :员工对待工作或组织的信念,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就感(持久之动力) 和平(远离战争与冲突) 美丽(自然与艺术之美) 平等(平等、友爱) 自由(独立、自由抉择) 内部和谐(无内部矛盾) 愉悦(轻松、快乐之人生) 安全(安全、长久的人生) 社会认同(尊敬、钦佩)
能力(竞争力、效率) 干净(洁净、整齐) 勇气(信念坚定) 助人(为人谋福利) 想象力(胆大、有创造性) 逻辑(一致、合理) 仁爱(有感情、仁慈) 礼貌(守礼、举止得体) 责任(可以依靠、值得信任)
RVS价值观在不同人群中的差异
研究证实,RVS价值观在不同的人群中有很大差异, 相同职业或类别的人倾向于拥有相同的价值观。
经营者 自尊 诚实 工会成员 家庭安全 责任 自由 快乐 自尊 诚实 勇气 独立 平等 社区工作者 诚实
终极价值观 工具价值观 终极价值观 工具价值观 终极价值观 工具价值观
家庭安全 责任 自由 能力 成就感 雄心 快乐 独立
二、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态度的形成主要受社会因素影响。一个人生活中 的重要人物——父母、朋友和社会与工作团体成 员——影响着态度的形成。 一般情况下态度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但并非一 成不变。随着条件的变化,态度也会发生改变, 而形成新的态度。具体来说,态度的改变包括四 个基本方面: 一是方向性转变, 二是强度变 化,三是明显程度变化,四是自觉程度变化。 态度相对价值观而言,较为不稳定。在一个人成 长过程中,态度较易发生变化。
罗克奇的分类模型
米尔顿·罗克奇(Milton Rokeach)设计罗克奇价值观调查问卷(RVS) RVS包括两类价值观(每类均有18项具体内容):
终极价值观(terminal 工具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期望存在的终极状态— values):偏爱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
—目标价值观 值观的手段——手段价值观
第五章态度差异与管理
一、态度的结构性质与功能 二、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价值观
价值观(values):对客观事物(人、事、物) 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价值观代表一系列的基本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 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与之 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可取。
定义中包含判断(准则)的成分:正确或错误, 可取或不可取,好或坏。 价值观包括两种属性:
态度的功能
(1)影响社会认知,态度一旦形成就会对认知对象产生一 套或强或弱的固定看法和情感体验,并成为人的习惯。 (2)影响人的行为表现,态度作为人的行为的心理准备状 态,必然会对人的行为反应产生规定性,即决定着个体按 什么方式去对特定的事物采取行动。因此,态度能够影响 和规定人们的行为方式。 (3)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如持宽厚态 度的人,一般容易搞好人际关系,会受到他人的信赖。反 之,则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4)影响个体行为的效率,包括学习效果与工作效率如工 作态度端正的人,就容易干好工作,工作效率也较高。因 此,个体只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抱以正确的态度,就可 以调动积极性,激发内在潜力,提高工作水平。
自我认识:你的价值观是什么
下面有16个题目,根据每一题对你的重要性程度,按照从0(不重要) 到100(非常重要)的评分方式给每题打分。 1、一个令人快乐、满意的工作。 2、高收入的工作。 3、美满的婚姻。 4、认识新人、社会事件。 5、参加社区活动。 6、自己的宗教信仰。 7、锻炼、参加体育运动。 8、智力开发。 9、具有挑战机会的职业。 10、好车、衣服、房子等等。 11、与家人共度时光。 12、有几个亲密的朋友。 13、自愿为一些非营利性组织工作,像癌症协会。 14、深思、安静地思考问题、祈祷等等。 15、健康、平衡的饮食。 16、健康读物、电视、自我提高计划等等。
按照自己基本的生理需要做出反应,不顾其他任何条件。这种 人非常少见,实际等于婴儿。 依赖成性,服从于传统习惯和权势。 信仰冷酷的个人主义,自私和爱挑衅,主要服从权力 对模棱两可的意见不能容忍,难于接受不同的价值观,希望别 人接受他们的价值观。 通过摆弄别人,篡改事实,以达到个人目的,非常现实,积极 争取地位和社会影响。 把被人喜爱和与人善处看作重于自己的发展,受现实主义、权 力主义和坚持己见者的排斥。 能高度容忍模糊不清的意见和不同观点,对制度和方针的僵化、 权力的强制使用,敢于直言。
行为科学家格雷夫斯(Clare. W. Graves) 对企业组织内各式人物做了大 量调查,就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作风进行分析,概括出7个等级。
格雷夫斯的7级价值观
描述
类型
第1级,反应型 第2级,部落型 第3级,自我中心型 第4级,坚持己见型 第5级,玩弄权术型 第6级,社交中心型 第7级,存在主义型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个人需要与欲望 知识与信息 所属团体 社会文化 其他因素
态度改变的基本过程
态度改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沟通、劝导的过程, 是劝导者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作用于被劝导的 目标对象的过程。改变态度的过程及其模式: 劝导者———— 传递的信息 传递的信息———被劝导对象 劝导者 被劝导对象
内容属性:某种方式的行为和存在状态是否重要; 强度属性:表明重要程度。
价值观是了解个人态度和动机的基础。它影响知 觉、判断和行为。
价值体系的形成
价值体系(Value System) :人们对各种事物(如 自由、幸福、自尊、诚实、服从、平等等价值观要 素)的评价,在心中有轻重主次(强度)之分。这 种主次的排列,构成了个人的价值体系。 价值体系的形成主要受社会因素影响。人的价值观 是从出生起,在家庭和社会中积累形成的。家庭、 社会、民族文化、学校以及学习和实践等都会对个 人价值观和价值体系产生影响。 如同社会价值观一样,个体的价值观一旦形成,也 是较稳定的。但是随着一个人角色、地位及社会的 变化,个体价值体系也会在一定范围内发生相应的 改变。
态度
态度(attitudes)是指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社会现象和自 然现象,如人、团体、思想、问题、制度、观念或物体等) 的相对稳定的评价与内在心理倾向(情感、信念与行为倾 向)。 态度是一种有组织的心理结构,包括3个核心成分: – 认知成分(cognitive)——指对态度对象的看法、评价, 是态度形成的基础(如:是否重要) – 情感成分(affective)——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现,带有 感情色彩和情绪特征,是构成态度的核心。(如:喜欢 或不喜欢)。研究表明,态度首先充满强烈的情感色彩, 在多数人形成态度的过程中,并没有经过周密的心理推 理,仅仅反映一种强烈的情绪。 – 意向(行为)成分(behavioral)——指对态度对象的反 应倾向,是一种意向或行为的准备状态(如:做或不做 的意愿)
3种职业的人对价值观重要性的排序
奥尔波特通过问 卷调查发现:不 同的工作环境下, 6种价值观对人的 重要性是不同的, 反映了不同的价 值体系
排序 1 2 3 4 5 6 牧师 宗教 社会 审美 政治 理论 经济 采购代 理商 经济 理论 政治 宗教 审美 社会 工业工 程师 理论 政治 经济 审美 宗教 社会
最重要的一是提高劝导者的可信度;二是要搞好信息的 最重要的一是提高劝导者的可信度 ; 选择和组织;三是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效的途径和方 选择和组织 ; 法,提高劝导的质量,即怎么样去劝导对方。 提高劝导的质量,即怎么样去劝导对方。
如何提高劝导者的可信度
可信度是指劝导者所具有的影响他人态度改变的信赖程度。霍 夫兰德曾对可信度作了专门研究,研究了可信度与被劝导者的 态度转变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可信度决定于专业性与可靠性。 专业性就是权威性,指劝导者的素质,包括受教育的程度、专 门训练、社会经验、年龄、职业、社会地位和社会背景等方面。 这些素质都会影响劝导者在被劝导者心目中的形象,影响到他 所具有的说服力及权威性。因此,权威性越大,被劝导者改变 态度的可能性就越大。可靠性是指劝导者言论真伪的程度,能 否引起被劝导对象的信任,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包括劝导者的 人格特征、外表仪态及劝导技巧及被劝导对象对劝导者动机、 意图的理解程度。 总之,劝导者应该使被劝导者感到他说得在行〈具有权威性〉, 说得中肯〈具有可靠性,不是别有用心的〉,说得动听〈具有 吸引力〉,这样才具有可信度。
态度转化过程的三个阶段
心理学家凯尔曼提出态度变化经历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 1,服从(顺从),就是只从表面上转变自己的观点、态度, 采取与大家一致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实际上未曾改变。这时, 显然表面上顺从了,但内心并不相信别人所讲或所做的一切, 它只是由于外来影响而被迫发生的。外来影响有两种:一是团 体规范的影响(如法令、纪律等);二是他人态度的影响(如 怕表现出与众不同、随大流等)。 2.同化(认同),指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态度和行为。即 “相信”别人的观点和态度,使自己的态度和他人的态度相符。 3.内化,即认识上和情绪体验上都与集体的规范相一致,从 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 总之,改变态度,必须遵循态度形成和转变的客观规律,最好 在模仿与服从阶段或者同化阶段进行。因为这两个阶段中态度 成份的结构还没有固定化,有可能改变和接受。
你的价值观是什么
将16道题目的得分按标明的题号进行汇总,并 统计每项的得分,哪一项得分较高,说明你比 较看重这个维度。若8个项目得分均比较接近, 说明你是个价值观较完善的人。 专业:1、9 社区:5、13 财务:2、10 精神:6、14 家庭:3、11 身体:7、15 社会:4、12 智力:8、16
如何有效组织、 如何有效组织、加工和传递信息
和平 助人 家庭安全 勇气 自尊 责任 自由 能力
成熟的爱 能力
价值观对行为的影响
影响对其他个人及群体的看法,从而影响到人与人 的关系; 影响个人所选择的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影响个人对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的看法; 影响确定有关行为的道德标准; 影响个人接受或抵制组织目标和组织压力的程度; 影响对个人及组织的成功和成就的看法; 影响对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选择; 影响对管理和控制组织中人力资源手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