鲑鳟鱼养殖技术基本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鲑科鱼类,习惯上有的被称作鲑,有的称为鳟,统称为鲑鳟。鲑鳟鱼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无肌间刺的鱼类,因其品质好、营养价值高,有助于健脑,预防心脑血管等疾病,因而,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向世界推广的优良淡水养殖品种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它近年受到市场热捧,走俏餐桌。鲑鳟鱼在我国的养殖前景看好,现将鲑鳟鱼养殖技术基本要点介绍如下。
1选择与鲑鳟鱼类生物学特性相适应的水域进行养殖1.1水温水温是影响养殖效果的重要因素,鲑鳟鱼养殖需要低温的水域环境。在适温范围内,水温越高生长越快,水温越高,溶解氧越低,当水温达到22℃时,水中的溶解氧会降到5~6mg/L,这时水环境出现了水温偏高和氧量偏低两个不利因素,鱼体代谢强度和饵料效率都会降低,长此下去会严重地影响生长,甚至引起死亡。水温18℃以下,生长一般不会受到水温和溶解氧的影响。因此在鲑鳟鱼养殖选择水源时要选择泉水和水质清新的河水,水温以10~18℃为宜。
1.2溶解氧鲑鳟鱼喜栖高溶解氧水域,当水中溶氧低于3mg/L时,会出现大批死亡,该值为夏季的致死点;低于5mg/L时,呼吸频率加快,感觉不适;要使鲑鳟鱼良好生长,水中溶氧最好在6mg/L以上;到9mg/L以上生长速度较快。掌握饲育用水溶解氧的变化规律并适时予以调节,避免各种因素的刺激,保持安全的溶解氧环境是保证养殖效果的关键。
1.3水质影响鲑鳟鱼生长的水质因素很复杂,主要是水的酸碱性和氨氮(NH3)浓度。鲑鳟鱼对pH的耐受范围是5.50~9.20,适宜范围是6.50~7.50,酸性特别是强酸性环境会使鲑鳟鱼生长受到抑制。建设鲑鳟鱼养殖场时,应对水源的环境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
2建设符合健康养殖需求的鱼池结构
鲑鳟鱼养殖池以长方形、四角圆钝的结构为佳,没有死角,走水合理,鱼可在垒池均匀分布,鱼池宽4m,长不超过l5m为好。鱼池排水口设置一层拦鱼栅,两层闸板,采用倒虹吸式排水,这样有利于底部污物排出。鱼池供水应采用并联供水方式,减少鱼体发病交叉感染机会。鱼池供水条件不好,采用串联鱼池供水的,应在排水口下方设沉淀池,减少残饵、鱼粪等代谢物对下方池鱼的危害。3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
鲑鳟鱼放养密度可以随水交换量、溶氧量增加而加大,但放养密度在l6kg/m3以上时,鱼体的代谢物增加,将使水化指标上升,鲑鳟鱼只能保证平时的摄食活动,生长缓慢,抵御疾病能力将会降低。因此,鲑鳟鱼的放养密度应保持在l0~l4kg/m3范围内,这样即可最大限度地利用水体又可提高鱼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4精心饲养,严格管理
4.1饲料投喂鲑鳟鱼养殖所用饲料成本约占养殖成本的60%左右。确定科学的投喂方式是取得理想效益的基本保证。在鲑鳟鱼类饲养过程中必须保证饵料成份的营养平衡和品质质量,投饵量不足会造成饥饿,使鱼成长参差不齐,导致寄生性疾病发生;投喂饵太多易发生残饵污染,增加氧气的消耗量及各种传染病发生机会。必须根据水温、鱼体状况、溶氧等因素科学合理地投喂。在适宜的条件下鱼种日投饵量占鱼体重的9%左右,日投铒次数6~8次;成鱼日投饵量占鱼体重的2.50%左右,日投饵次数3~4次。并且要注意饵料粒径与鱼体规格相适应,一般饵料粒径为所喂鱼口裂2/3为佳。
4.2日常管理在养殖过程中,日常必须坚持勤观察、勤巡塘,观察水质变化、鱼类的活动、摄食情况、有无病害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做好各项工作记录。残饵及粪便里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是鲑鳟鱼的致毒物质,容易引发与缺氧状态相同的厌食症状,因此应定期清洗池底(每周1次)。饵料投喂前要过筛,筛出碎料粉,减少饵料对水环境的污染和对鱼类鳃部附着的危害。水源不足、池水水温高时,可利用增氧设备和补充地下水增加水中溶氧,降低水温。要经常清除鱼池周围的垃圾、水面上的漂浮物等,改善和保持鱼池周边环境条件,减少周围环境对鲑鳟鱼生长的不良影响。
5做好鱼病防治
鲑鳟鱼常见的疾病有营养性疾病、体外寄生虫病、水霉病、细菌性烂鳍病、烂腮病、肠炎等,其中以营养性疾病最为常见,其次是小瓜虫病和三代虫病。
当鱼健康状况不佳时,鱼会离开群体,游到排水处或在池壁、池底缓慢游动。不健康的病鱼体色发暗或变黑,摄食迟钝,食量减少,游泳方式异常或者出现腹部膨胀、腮盖外张、鱼体表面局部浮肿,出现白点和白云状黏
44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9年第17期鲑鳟鱼养殖技术基本要点
周蓉
(甘肃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30)
液,鱼鳍糜烂,基部充血,肛门扩张、充血或有粪便黏着等现象。通过解剖可以看到鱼体内部器官也出现了异常症状,肾脏、肝脏变色,形状变异,胃肠充满黏液等。
鲑鳟鱼鱼病的防治要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原则,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寓防病于管理之中,主要措施有:选用体质健壮、抗病能力强的优良鱼种;提高池水溶氧量,保持水体清洁卫生;投喂新鲜、适口的全价配合颗粒饲料;坚持鱼体入池消毒,发病季节还要进行水体消毒,消灭病源,适时投喂药饵进行预防;细心观察,发现病情及时诊治,并把病鱼单独饲养。营养性疾病要从改善饲料入手,投喂适口、营养全面的饲料;在饲料中添加一定数量的代黄粉等中药,可有效预防寄生虫和细菌性疾病;在夏季,要适时增氧,增加水体溶氧量,防止鱼种浮头。
近年来,定西市白灵菇生产规模日趋扩大,但由于栽培技术还不够成熟,产量较低,加之其生长周期较长,菌袋中剩余营养较多,造成白灵菇废料大量堆积和浪费,严重影响白灵菇生产环境。为使白灵菇废料变废为宝,得到再利用,我们在渭源太白山白灵菇反季节生产基地探索出一套利用白灵菇废料栽培鸡腿菇技术,取得理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现将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供试菌种
母种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当地栽培的优良品种,在PDA综合培养基上、26~28℃条件下恒温培养,约经8~9d,菌丝长满试管斜面后,进行提纯复壮。将提纯复壮后的母种扩管后接种在(棉籽壳86%、麸皮5%、玉米粉5%、石灰粉2%、糖、磷肥各1%)培养基上。原种采用750mL菌种瓶,栽培种采用12cm×25cm×0.004cm聚丙稀筒料。培养料装瓶或装袋时,用木楔在中间打一直径约1.50cm的接种孔。培养料在121~124℃、0.10~0.13M pa压力下灭菌2.50h,待料温冷却至25~26℃时,无菌操作接入母种,在室温22~26℃,空气相对湿度65%~75%条件下培养25d左右。2菌袋制作
挑选未出菇或杂菌污染较少的白灵菇菌袋,全脱袋,削刮泥土,浸泡于石灰水池中3d后捞出,沥去多余水份,用铁铣拍打碎,按配方配料。(1)白灵菇废料45%、棉籽壳47%、麸皮5%、石灰粉2%、过磷酸钙1%;(2)白灵菇废料60%、棉籽壳21%、麸皮10%、玉米粉5%、石灰粉3%、过磷酸钙1%;(3)对照(CK):棉籽壳97%、石灰粉5%、过磷酸钙1%。按料水比1:1.20将培养料充分拌匀堆闷4h,pH值调至7.50~8。采用20cm×40cm×0.0045cm高密度聚乙稀筒料装袋,装料应松紧适中,不能用力过大,以免棉籽壳压破袋。常压100℃灭菌10h,闷4~6h,待菌袋温度降至28~30℃时移入接种室,按常规接种法两头接种,每袋接种量不超过料重的5%,接种的菌袋放入室温22~24℃、空气相对湿度65%~75%的条件下紧密排放避光培养,及时翻袋,36~48d菌丝满袋。
3覆土
在菇棚内整地做畦,畦宽1.50m,长5m,深20cm,沿棚内两侧挖畦,畦间留40cm宽的作业过道,建畦后进行喷水保湿,在畦底及四周喷2%三氯杀螨醇及2%高锰酸钾杀虫杀菌。然后将菌袋脱袋后平卧埋入土中,袋与袋间隔2~3cm,用细土填充间隙,浇透水后再在菌袋表面覆土(覆土含一定腐殖质的麦田土、菜园土均可)。覆土前摊开暴晒4~5d后拌入2%石灰粉,喷洒500倍液DDV,将土壤含水量调整到30%左右,覆土层深不超过5cm,土粒大小直径以0.50cm为宜,覆土后覆膜可保温保湿,当土壤表面长出大量菌丝后揭膜催蕾。
4出菇管理
菌袋覆土后20~25d即可出现小菇蕾,出菇期间菇棚内温度应控制在10~22℃,相对湿度维持在85%~95%。用竹片在畦上搭起小拱棚,便于大棚定期通风换气时控制拱棚内的温度、湿度、空气及光照。尤其在子实体生长阶段,温度以15~20℃为宜,超过25℃应及时降温,以免菌柄伸长,过早开伞。每天通风2~3次,每次约30min,低于10℃子实体生长较慢,应保温减少通风次数,同时结合白天和夜晚温差刺激促进其生长,在菇体分化、子实体生长阶段,给予一定的散射光照,但光线不宜过强,以免影响质量。
5结束语
以白灵菇废料为主料栽培鸡腿菇,就地取材,成本低廉,尤其在地处偏避的高海拔白灵菇反季节出菇生产基地,可节约纯棉籽壳45%~60%,转化率均在100%以上,不但节约了成本,还有效改善了白灵菇出菇场地卫生,减少了环境污染,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实现了白灵菇生产基地整体生产的良性循环。
白灵菇废料栽培鸡腿菇技术
高顺平,苟永平
(陇西县农技中心,甘肃定西748100)
45
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