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练习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简答及解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
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简答题:
1、“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
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两个词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
2、赏析“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
答:诗人在这里以静写动,以动衬静。
只剩下钟磬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暗含诗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3、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
答:不仅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而且写出景物使人内心空灵,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
4、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诗人清晨游山寺,看到了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勃发的青山,听到鸟儿欢唱,袅袅的钟馨声时有时无。
5、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磐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
这是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衬托)的表现手法。
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馨声,和诗人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
八下10《题破山寺后禅院》-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字词解释:①初日:早上的太阳。
②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③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④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⑤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⑥钟磬: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内容描述:清晨,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树林。
曲折的小路通向幽深处,僧人住的房舍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中影像使人心中的俗念消失。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有敲钟击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全诗赏析: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潭水,听着袅袅的钟磬声,使诗人顿去杂念。
全诗咏禅房寺院,抒发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尾联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悠长的钟磬声,洪亮而深邃,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诗人的心灵愈加沉静,超拔脱俗。
主旨: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
诗人描写了清晨游览破山寺后禅院的观感,抒发了旷远淡泊和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写作特色:1.情景交融:“曲径”两句和“山光”两句情景交融。
借山林寺后禅院静谧祥和的环境,写出诗人内心的空净和旷远淡泊的胸襟。
2.动静结合:最后两句以静写动,动静结合,进一步写出寺院的幽静、空灵。
考点精炼:题组一1、[画面描绘]“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2、[思想感情分析]“山光悦鸟性,潭影人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题组二3、[画面描绘]“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4、[表达技巧分析]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蘑音”是否矛盾?为什么?题组三5.诗中的“初日”和“悦”是什么意思?6.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题组四7.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题破山寺后禅院》理解性默写(附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理解性默写
1、“,”描绘出一个高洁幽美的环境,不禁令诗人心情舒畅,陶醉其中。
2、“,”两句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优美的环境。
3、“,”两句写飞鸟怡然自乐,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
4、“,”两句营造了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5、“,”两句不加粉饰,却在眼前铺开了一幅优美的“山林晨景图”。
6、“,”写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
7、“,”两句点题并营造了清寂幽邃的意境。
8、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的诗句是:,。
9、参观苏州园林时,我们常常会在曲折迂回的假山旁的小径上来回穿梭,美丽的花儿在雅致的小院里开放,让人不禁想起了《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诗句:,。
10、“,”两句表明了诗人此作的时间、地点及环境。
《题破山寺后禅院》默写(答案)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4、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5、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6、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7、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8、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9、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10、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5.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__,__。
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7.“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
纺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答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8.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
9.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理解性默写、简答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一、理解性默写: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二、简答题:1、“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
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两个词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
2、赏析“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答:诗人在这里以静写动,以动衬静。
只剩下钟磬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暗含诗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3、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答:不仅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而且写出景物使人内心空灵,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
4、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答:诗人清晨游山寺,看到了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勃发的青山,听到鸟儿欢唱,袅袅的钟馨声时有时无。
5、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磐音”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
这是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衬托)的表现手法。
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馨声,和诗人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
二、《送友人》李白一、理解性默写:1、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2、诗中借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诗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行踪难定的诗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4、诗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二、简答题:1、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答:“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动静结合,“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二、选择题:1、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理解正确的一个选项是()A、诗人在颔联中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的赞叹。
B、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心中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
C、尾联笔锋一转,点明悠扬的乐器声给如此寂静的禅院带来了灵动的生机。
D、这首诗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了诗人一心参禅朝圣的愿望。
2、下面对《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
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出了禅院幽静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出了禅院幽静下文是关于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出了禅院幽静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题及答案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1)三、四句写出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怎样的特点:清幽(或清静、幽静)。
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欢悦(或宁静、安详、空灵等意思均可)的心情。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
(3)“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矛盾。
为什么?答:不矛盾,因为这是反衬,以声衬静。
以钟磐音衬环境的清幽。
(4)本诗的两组对偶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山光悦乌性,潭影空人心。
(5)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6)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借景抒情、以声衬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了诗人: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或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和对隐居林泉寄情山水的生活的向往。
)(7)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成语“万籁俱寂”,颔联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曲径通幽”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8)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答: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
还有,“竹径”太直接说出了小径的物象,“曲径”道出了小径的曲折迷离,表现了佛寺净地特有的清幽和深邃。
(9)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答:使人心空灵,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使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心赏析试题答案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诗人融情入境,不仅写出环境的极静极美,而且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旨趣,富有言外之意,巧妙表达出诗人忘却尘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意境深远。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二、简答题:1、“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
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两个词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
2、赏析“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答:诗人在这里以静写动,以动衬静。
只剩下钟磬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暗含诗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3、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答:不仅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而且写出景物使人内心空灵,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
4、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答:诗人清晨游山寺,看到了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勃发的青山,听到鸟儿欢唱,袅袅的钟馨声时有时无。
5、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磐音”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
这是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衬托)的表现手法。
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馨声,和诗人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
二、《送友人》李白【原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精品习题及答案】【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
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后移家隐居鄂渚。
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背景】常建,唐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弟,太历时曾任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尉。
一生仕途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
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
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
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二、选择题:1、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理解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B )A、诗人在颔联中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的赞叹。
B、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心中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
《题破山寺后禅院》试题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试题及答案一、解释字词(每题3分,共15分)1. “初日”在诗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 “悦鸟性”中的“悦”字如何解释?它在句子中起到了怎样的修辞效果?3. “万籁”一词在诗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4. “磬音”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是什么?它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5. “花木深”中的“深”字如何理解?它对描绘禅院环境起到了什么作用?二、句子翻译与解析(每题5分,共25分)1. 请将“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该句中的时间顺序和景物描写技巧。
2. 请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探讨“曲径”与“幽处”之间的对比和联系。
3. 请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悦鸟性”与“空人心”所蕴含的哲理。
4. 请将“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万籁此都寂”与“钟磬音”之间的对比和深意。
三、默写填空与解析(每题5分,共20分)1. 请默写:“__________,初日照高林。
”并解释“初日”在句中的象征意义。
2. 请默写:“曲径通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
”并分析“幽处”对禅院环境描写的作用。
3. 请默写:“山光__________性,潭影空人心。
”并探讨“悦鸟性”对全诗情感基调的影响。
4. 请默写:“万籁此__________,但余钟磬音。
”并解析“都寂”与“钟磬音”在诗中的对比效果。
四、内容理解概括与深度分析(15分)请用详细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题,并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意境以及诗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五、描写手法与艺术特色分析(15分)请详细分析诗中使用的描写手法(如对比、象征、拟人等),并结合具体诗句阐述其艺术特色和表现力。
六、句子赏析与意境解读(15分)选择一句你认为最具表现力的诗句,进行赏析。
请详细解读该句的意境、情感和艺术效果,并说明它对全诗主题的贡献。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题答案
有表现力。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从中感受到的欢 “悦〞字表现了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此时此刻心中尘
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 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受。
1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赏析其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 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
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7.“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纺者选取
用“曲〞而不用“竹〞,你答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分? 8.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
2.末联外表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事实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 想感情?
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 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 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 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上做点赏析。 9.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第1页共3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早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示意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奇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 “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亮,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
初一古诗赏析(习题与答案)
阅读唐朝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歌,完成题。
(6分)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1) 与“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 )(2分)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
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分)答:▲(3) 请概括说说本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
(2分)答:▲2、这首诗最后一联似乎是矛盾的,请你从表现手法和诗人内心旨趣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4、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5、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答案:1、不矛盾。
这里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加入周围一片喧器,人们也就不会在意钟磬的袅袅余音。
只剩下钟磬的声音,其他尘世的声音都没有了,这里抒发的是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2、“诗眼”是“空”。
“空”是说漂水清澈,临漂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
“空”字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3.(1)C。
(2分)(2)两个词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
(2分)(3)①由上而下,②由远到近,③情景交融,④由整体到局部等。
答对两点即得2分。
4.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5.“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现出来。
题破山寺后禅院等-课外古诗-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同步拓展训练-解析卷
题破山寺后禅院等-课外古诗-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同步拓展训练-解析卷题破山寺后禅院等课外古诗-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同步拓展训练-解析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注释)①〔破山寺〕现在江苏常熟虞山北。
①〔初日〕早上的太阳。
①〔禅房〕僧人的房舍。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____________”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折幽深的小路和____________的后禅院之景。
2.从写作手法角度,说说后两联的妙处。
【答案】1.后禅院幽静迷人2.两联运用拟人、以声衬静等手法,从而有声有色、有情有态地描写了景物,渲染了佛门禅理的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在通读全诗,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写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这一叙写赶到点题的作用。
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2.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注意作者的情感)。
本题从诗句所使用的拟人修辞和以声写静的表现手法方面,结合诗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各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3.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4.品读全诗,说说作者观赏破山寺的景物后,触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3.曲折的小路两边,竹林茂密修长,通向幽深之处,后禅院花木扶疏,高低掩映,景致又浓又深。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
古诗词阅读理解(共6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分)
答:
14、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2分)
答:
15、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
(2分)
参考答案:
13、答:“诗眼”分别是“悦”“空”。
“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
“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
“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2分)
14、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2分)
15、万籁俱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2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答案)
九上古诗文复习:题破山寺后禅院答案四、习题:【第一组】1.律诗/格律诗2.C 分析:这首诗的主旨不在劝喻他人,而在于表达自己对高远境界的向往追求【第二组】1.自然界一切声音2.B 分析:A错在首先不是对仗,其次用意在于描写禅房环境之幽静;C错在尾联是以声衬静;D错在“一心参禅朝圣”,作者的愿望是“追求高远的境界”)【第三组】1.唐;常建2. A 分析:错在“凄清”和“落寞”,应是“写出环境的幽静”,表现诗人对此的喜悦五、考题链接:2011届卢湾二模卷1. 自然界的一切声音2. C 分析:A项中“鸟语花香”有误,与古寺肃穆幽深的特点不符;B项中“荒凉冷僻”有误,“幽”与“深”写出的是古寺的清幽;D项中“愉悦兴奋之情”有误,诗人欣赏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的是自己遁世无门、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2011届静安二模卷1. 自然界的一切声音2.D 分析:A错在“显得活泼而富有生机”,应是“明丽而幽静”;B错在“忘却所有的事情……只余空白”,应是“忘却世俗杂念,感到自由、超脱”;C项错在“主要是为了点出‘古寺’,首尾呼应,应是“为了以声衬静,写出山寺的宁静2012届一模卷D卷1. 自然界的一切声音2.B 分析:首先竹径不会给人阳光明媚的感觉,其次禅房应是在花木掩映之中2012届松江一模卷1. 幽、寂2.B 分析:错在“禅房里”2012届金山一模卷1.竹径通幽;万籁俱寂2.B 分析:错在“凄清、寂寥、荒凉”,应是“幽深、静穆、脱俗”2012届普陀二模卷1.自然界一切声音2013届长宁一模卷2. D 分析:错在“热闹和繁盛”,尾联应是“以声衬静”2013届金山二模卷1. 自然界的一切声音2.C 分析:应是“诗人借鸟儿之乐表达自身的怡然安乐”2014届一模卷A卷1. C 2.希望超尘脱俗/或追求清静隐逸2015届虹口一模卷1. D2. 清净/隐逸/超脱/高远的境界2015届浦东二模卷1.万籁:自然界的一切声音;(1分)“磬”:玉、石或金属(1分)2.C(2分)分析:错在“禅寺的空灵悠远之美”,应是“潭水的空明清澈之美”。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一、选择题(1 - 10题)A.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作品。
B. 诗中“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C. 首联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在清晨进入古寺。
D. 全诗描写了古寺凄清、寂寞的氛围。
解析:D。
全诗营造的是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而非凄清、寂寞。
诗中描绘的古寺环境静谧、空灵,如“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等句都体现出一种清幽之感。
2.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这两句诗中的“入”和“照”有何妙处?()A. “入”写出了古寺的幽深,“照”写出了阳光的强烈。
B. “入”点明了诗人进入古寺的动态过程,“照”写出了阳光投射在树林高处的情状,为下文描写古寺的清幽做铺垫。
C. “入”和“照”只是简单的动作描写,没有特殊含义。
D. “入”表示一种被动进入的状态,“照”强调阳光的普遍性。
解析:B。
“入”字生动地表现出诗人进入古寺的过程,有一种动态感;“照”字准确地描绘出清晨的阳光洒在高林上的景象,这种阳光初照高林的描写,为后面展现古寺清幽宁静的环境做了铺垫。
3.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中“曲径”“幽处”“禅房”“花木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A. 幽深、静谧、空灵的意境。
B. 荒凉、冷清、孤寂的意境。
C. 热闹、欢快、活泼的意境。
D. 昏暗、压抑、沉闷的意境。
解析:A。
“曲径”蜿蜒曲折通向幽静之处,“禅房”隐藏在花木深处,这一系列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深、静谧且空灵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
4. 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理解正确的是()A. 山中的风光让鸟儿愉悦,潭水的倒影使人内心空灵。
B. 山上的光线让鸟儿高兴,潭水的影子让人心生恐惧。
C. 山的景色使鸟儿的性格变得愉悦,潭水的影像使人心变得空虚。
D. 山光和潭影是一种对比,表现出鸟儿和人心的不同状态。
解析:A。
此句中“悦”是使动用法,使……愉悦;“空”也是使动用法,使……空灵。
山中的美景使鸟儿欢快愉悦,潭水清澈,潭中的倒影使人的内心变得空灵,表达出一种宁静致远的心境。
精品《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题及答案
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一.理解选择:1. 下列是对本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追求宁静的思想情怀。
B.这是一首叙事、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清幽胜境的心情。
C.这是一首写景的五言律诗,表现了作者置身寂静、清幽、空灵的胜景中,心灵受到感染与陶冶的一种心境。
D.这是一首叙事与写景相结合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人生感悟。
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
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
“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
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3.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4.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点评不当的一项是:()A.这两句是本诗最大的亮点,是全诗的最高境界,有此两句境界全出。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古诗词阅读理解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磐音。
1.诗的颔联、颈联写出了环境___________的特点,“空人心”的意思是指禅院的景色使人内心______________。
2.尾联中“此都寂”和“钟磐音”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清静幽美、幽静杂念顿消(纯净、安然,意思对即可)。
2.不矛盾。
诗人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从而以动映静,给人以静的感受,收到“鸟鸣山更幽”般的强烈艺术效果。
【解析】1.本题考查句意理解。
诗的颔联、颈联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意思是: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幽”“深”两字可以体会出环境是清幽、宁静的。
“竹径”“花木”“山光”“鸟”“潭”这些景物又是美好的。
所以颈联和颔联写出了环境的宁静、幽美。
“空人心”中的“空”意思是“使……空”,这里是使人内心空,即俗念全消,心境纯净。
2.本题考查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首先明确态度:不矛盾。
然后结合诗句理解分析。
“此都寂”的意思是周围都是寂静的。
耳边只传来钟磬声,以动衬静,更突出了环境的幽静,也写出来作者心无杂念一心向佛。
所以说,“此都寂”和“钟磐音”不矛盾,诗人使用的是以声写静方法,即用袅袅的钟磬之音来衬托禅院的寂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三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一、解释词语
1、禅房
2、空
3、万籁
4、磬
二、内容填空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这是一首五言
2、这首诗以为线索,描写了古寺的、、
和,抒发了诗人和。
3、首联“清晨入古寺”点明
4、颔联作者采用的手法写出禅房的
5、颈联写;尾联以钟磬音映衬山寺的
6、诗中有两句诗各含有一个成语,成语是、
三、判断或选择题(错的圈画请改正)
1、这首诗以清晨游寺后禅院为线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悲伤情怀。
()
2、“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主要突出禅院很大,展现了凄清的环境特点。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绘出一幅竹花繁茂的景象()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表明幽静的环境使人的心灵愈发纯净。
()
4、“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无声衬有声,突出禅院的安静。
()
5、全文生动地写出了禅院幽深静穆的环境气氛和美好的自然山水。
()
6、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佛地的喜爱和追求清净隐逸的思想感情。
()
7、颈联写出诗人穿过竹影婆娑的曲折小径,走进古寺的幽静后院,花木的深处隐蔽僧人诵经的禅房。
()
8、“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展现的环境特点是()
A、凄清
B、清幽
C、神秘
D、荒僻
9、下列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A、诗人在颔联中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的赞叹。
B、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心中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
C、尾联笔锋一转,点明悠扬的乐器声给如此寂静的禅院带来了灵动的生机。
D、这首诗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了诗人一心参禅朝圣的愿望。
10、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11、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
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
“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
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题破山寺后禅院》答案
一、(略)
二、1、常建、唐、律诗2、游诗后禅院;肃穆、幽深、脱俗、纯净;游览名胜的喜悦、对高远境界的追求3、出游的时间和地点4、移步换景、幽景5、诗人在后禅院所见;万籁寂静6、曲径通幽、万籁俱寂
三、1、这首诗以清晨游寺后禅院为线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悲伤情怀。
(ⅹ寄情山水的悲伤情怀改成游览名胜的喜悦)
2、“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主要突出禅院很大,展现了凄清的环境特点。
(ⅹ禅院很大,展现了凄清改成美妙幽寂)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绘出一幅竹花繁茂的景象(ⅹ竹花繁茂改成优雅宁静)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表明幽静的环境使人的心灵愈发纯净。
(√)
4、“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无声衬有声,突出禅院的安静。
(ⅹ无声衬有声改成有声衬无声)
5、全诗生动地写出了禅院幽深静穆的环境气氛和美好的自然山水。
(√)
6、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佛地的喜爱和追求清静隐逸的思想感情。
(√)
7、颈联写出诗人穿过竹影婆娑的曲折小径,走进古寺的幽静后院,花木的深处隐蔽僧人诵经的禅房。
(ⅹ颈联改成颔联)
8、( B)9、( B )10(D)1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