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教学反
土地改革教学反思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土地改革教学反思-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平乡县第五中学田书芳一、教学目标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
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策略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可以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
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1.学生课前读书2.导入新课出示课件《悯农》学生齐读,老师:土地都种上了,庄稼也丰收了,可是“农夫犹饿死”,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呢?农民是在什么时候彻底翻了身,改变了这种命运呢?让我们去重温那段历史。
3.学生明确学习目标4.新中国成立了,农民最想得到的是什么?让我们通过一封信来了解。
5.教师使用课件,结合课本,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书上的插图、引文、书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
同时简要说明西藏民主改革,补充比较1950年土地改革同1946年土地改革的不同点。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土地改革时颁布了一部什么法律文献?有哪些主要规定?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不同?6.教师使用课件,运用材料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土地改革的意义。
土地改革的意义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人教版
梁诗诗
单位名称
福绵区成均镇第一初级中学
填写时间
2020.8.16
学科
历史
年级/册
八下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一单元第三课土地改革
难点名称
土地改革的意义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实例,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现在的生活很幸福,很少接触农民、农业。脱离农村生活,对于土地方面知识抽象,学生没有概念,无法理解土地改革给农民带来的改变。
2、层层推进,从可感画面到文字,不断升华学生家国情怀,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小结
可感的画面转化为理性的文字,最后强调关键词,深化记忆
难点教学方法
通过漫画历史情景再现,让学生直观感受土地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变化。培养学生论丛史出的思维方式。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游戏斗地主图片引发这个游戏背景探究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图片直观导入,通过卡通手绘方式,从视觉、听觉的感官上真切对比土地改革前农民的艰难与土地改革后给农民的喜悦,从而得出历史结论,体现历史学“论丛史出”的教学理念。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总结与反思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总结与反思土地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土地制度对农村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对改革进行总结与反思,以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改革背景与目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改革的背景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体制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已经不适应,给农村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因此,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改变土地产权关系,更好地发挥农村资源的效益,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改革措施与成效1. 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改革将原先的长期承包制调整为“三权分置”,即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分开。
这使得农民个体经营者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自主决策权,提高了农村经济的灵活性和效益。
2.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为了激发土地资源的潜力,改革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
通过建立土地交易市场,实施土地流转补贴政策,鼓励农民自愿流转土地,引导农村土地资源向效益、规模、专业化方向流动,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加强了农民的土地经营产权。
3.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是为了解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难、管理复杂的问题。
改革中,通过确权登记、流转规则、流转价格等方面的创新,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具备了市场交易能力,促进了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三、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反思1. 个体农民参与度不高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存在个体农民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在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中,部分地区个体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流转速度较慢,个别地区甚至没有参与承包权流转。
这一问题表明在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加个体农民的参与意识。
2. 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首先,土地流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流转价格不够透明、合理。
其次,部分地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执行不到位,制约了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发展。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土地改革》教案及教学反思二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土地改革》教案及教学反思二学习目标1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2 整理资料形成概念收集整理课本图片、历史网站、文学作品、乡土教材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讨论探索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3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辩证唯物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学习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设计导入新课新中国建立了,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为我们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的国内外环境。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开展了一场翻天覆地的改革运动,那就是——土地改革1.课文12页“导入框”图文中: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一、土地改革的原因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农立国,农业关系着国家的兴衰。
数据引入:1950年,中国人均收入27美元印度人均收入57美元整个亚洲人均收入37美元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解放前,地主富农人口不到10% 占有土地70—80%贫农、雇农、中农90% 占有土地20-30%说明农民的生活十分贫困学生概括解放初土地改革的原因:1、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仍然维持封建土地制度,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教师补充:3、为了使农民从地主阶级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为了发展社会经济,为了巩固人民政权,所以必须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1.颁布时间:1950年2.主要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间。
教学目标;
1、掌握土地改革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
教学目标 改革法》的内容、土地改革的意义。
2、认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
度的意义。
对于初二的学生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还
学生学习能 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举例说明带领学生更好地理解废
力分析 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学生基础能力较差学生分析能
2.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 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贴合中国国情的农 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 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 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 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 教学过程 家作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 真诚支持。过去共产党就是透过“打土豪分土地”、“减 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当 时,新解放区还有 3 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 政权要想巩固下来,个性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本课要 学习的资料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具体状 况请看书。
教学中充分利用有关土地改革前后的图片、数据
等。先由学生讨论分析,指导学生依据史实得出结论,
“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得出以下结论:新中国成
立以后所进行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
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
发展;土地改革运动的胜利,摧毁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
三、知识整合练习反馈 1.知识整合(板书): (一)土地改革的意义 (1)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 度,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势力。 (2)广大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彻底翻了身。 (3)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 生产用心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好转创 造了条件。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农 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带给了充分的原料和 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二)《中华人民你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1950 年颁布 (2)资料: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初中历史_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土地改革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3课土地改革课型:新授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1、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2、思想上认识到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老师:这里有一则简讯,找同学播报一下。
新闻简讯导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为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求,2018年国家进行农村土地制度第四次改革。
老师:我国是个农业国,土地问题是农民的核心问题,新中国初期新中国成立后初期通过土地改革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的伟大梦想。
下面让我们一起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那个暴风骤雨的年代。
一、背景篇——纵观历史风云,解读土地梦想通过图片强调古今领导者重视土地问题的解决。
老师:民心者民心者得天下。
在战争年代,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打土豪分田地。
新中国成立之后,土地问题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老师:请看新中国成立前封建土地制度状况,红色代表土地,蓝色代表农民,观察图片说说封建土地状况如何?学生:解放前的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占有90%土地。
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70-80 %的农民仅拥有20-30 % 的土地。
老师:土地是衣食父母,当时的农民阶级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学生:广大的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老师:这种土地制度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展示一则材料。
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而要改变这种情况。
日月换新天——土地改革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人教版
二、日月换新天——土地改革过程1、讲解:法律依据: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并展示图片开始:1950年冬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地点:新解放区展示地图,学生直观了解土改的地区实施情况:分批进行,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2、展示地图,讲解土改的过程:1950年冬至1951年春,土地改革首先在华北、华东、中南、西北等地区展开;1951年至1952年春,土地改革在华南、西南等地区进行;1952年冬至1953年春,土地改革主要在约有3000万农业人口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
2、展示一个表格及三幅图片资料,简单讲解土地改革的过程:农村土地改革具体做法大致是划分阶级成分、土改工作组丈量土地、农民分配土地、牲畜和农具等、发放土地证。
3、教师讲解此次土地改革与以前的土地改革的不同之处:经济上保护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
这样有利于减少土改的阻力,孤立地主阶级,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更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从而有利于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日月新天——土地改革完成及意义1、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2、列表对比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
3、出示四则史料,分析总结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摘录):敬爱的毛主席:我们是辽东省(今辽宁省)宽甸县最偏僻的一个村。
全村152户,2511亩地,11户地主、富农就占了1000多亩。
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经过土改,这个梦想实现了。
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土改前俺的房子不如地主家牲口棚,出门要弯腰,进门要低头,现在搬进土改时分到的新房子。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第3课土地改革》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3、本课的难点:土地改革的背景及土地改革的历
史意义。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
革运动的基本过程;理解土地改革顺利完成的原因和重
要意义;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调查、搜集
与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中国历史上有关土地问题的史实,培养纵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第 3 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历史
教学课例名
《第 3 课土地改革》
称
1、《土地改革》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
3 课的内容,与前面的两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主要要学习的是土地改革的相关内容和土地改革
的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
2、本课的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三、板书设计
一、背景
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经过
1、开始:1950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
革法》
2、结束:1952 年底,基本完成
3、意义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将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
专业素养,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工作,更好
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和其它有关的知识,丰富
历史影像,资料,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
本课知识的认识。
1、采用多媒体教学、讲授法、独立学习、合作学
习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 教学策略选
2、通过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 择与设计
加深对“土地改革”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的情感。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单能力,加深对土
地改革的理解。
课堂教学信息:
本节课我以构建高效课堂的要求就行组织和设计。
教师通过出示材料、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
探究,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强调重点、点
破难点。 课例研究综
课程教学要如何实现育人目标: 述
1.教会学生学的方法,要研究教法学法、要做好学
模块二:得土地 1.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二自然段,概括土地改革的基 教学过程 本情况(向同学们讲一讲土地改革的情况,如同讲故事)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让学生 在课本中勾画,并打上重点符号) (1)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什么?何时颁布的?
提示:1950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 民的土地所有制。 3.土地改革的概况 (1)土地改革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提示: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 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 改造自己。 (2)土地改革总路线: 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 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团结一 切力量,减少阻力,使得土地改革顺利进行)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 (3)土地改革的结果 师:到 1952 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 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约 3 亿无地少地的农民, 分到了约 7 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 年需向地主缴纳的 300 多亿千克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 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在这个模块中,我主要让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阅 读教材,概括内容,以小故事的形式为学生讲解土地改
迅速恢
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003——第三课土地改革导学案附教学反思
达
标
测
评
1、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是在( )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宪法》
2、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是在( )
A.1950年 B.1951年 C.1952年底 D.1953年
3、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 )
2、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_____制度,_____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_____,成为_____的主人。这使_____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_____,_____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_____建设准备了条件。
【合作探究】(C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子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和农具。1950年冬,湖南省就动工建水塘九万八千多个,修堤坝二万二千多座,修沟渠四千多公里,受益田地七百五十万亩。辽宁全县二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一千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由于翻身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粮食产量不断增加。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000万吨,比1949年增长26.9%。
在课堂上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部分条款,让学生朗读。使学生对土地改革有更深的理解与认识。
教学中充分利用有关土地改革前后的图片、数据等。先由学生讨论分析,指导学生依据史实得出结论,“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得出以下结论:新中国成立以后所进行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土地改革运动的胜利,摧毁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国民党集团的社会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土地改革》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1.导入背景:通过图片展示当时中国农民的生存状
况,通过一系列生产数字说明当时的国家经济情况和国 教学过程
力薄弱程度,进而得出土地改革的必要性;2.土地改革
的成绩及意义;3.土地改革的成绩;4.与学生互动提问
课前搜集了土地改革时期的相关图片和土地改革
之前和土地改革之后的一些国民经济状况数据,进行对 课例研究综
改革的意。
学生学习能 力分析
1.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通过老师讲解后能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3.不会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通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改革法》的内容和
教学策略选 提供有关土地改革前后的图片、数据等材料,讨论分析,
择与设计 指导学生依据史实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
比分析,学生更直观的明白土地改革的效果及其重要 述
性。如果多运用幻灯品或者能搜集到相关视频资料对学
生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历史
教学课例名
《土地改革》
称
1.土地改革的背景;2.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教材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3.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1.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
政策、过程和结果, 教学目标
2.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土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土地改革》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土地改革》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和掌握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等基本史实。
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片、数据,放映有关土地改革的影视,训练学生使用对比、分析、归纳等学习历史的方法。
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式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了解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土地改革的业绩及意义。
2. 难点:土地改革中对富农阶层采取的政策教学准备与手段自主合作探究板书设计一:土地改革1.原因2.时间3.内容4意义二土地改革的影响:教学反思分析土地改革的性质是关键。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导入:同学们请看投影。
[投影显示]院子当间摆一张长方桌子,郭全海用小烟袋锅子敲着桌子说:“别吵吵,分马了。
小户一家能摊一个顶用的牲口,领马领牛,听各人的便。
人分等,排号,牛马分等,不排号。
记住自己的等级、号数,听到叫号就去挑。
一等牛马拴在院子西头老榆树底下。
”人们拥上来,围住桌子,好几个人叫道:“不用你说,都知道了。
动手分吧,眼瞅晌午了。
”郭全海爬到桌子上,踩得桌子嘎啦啦地响。
他高声叫道:“别着忙,还得说两句。
咱们分了衣裳,又分牛马,倒是谁整的呀?”无数声音说:“共产党领导的。
”郭全海接着说:“牲口牵回去,见天拉车,拉磨,种地,打柴火,要想想牲口是从哪来的;分了东西就忘本,那可不行。
”许多声音回答道:“那哪能呢?咱们可不是花炮。
”郭全海说:“现在分吧。
”说罢,跳下地来,栽花先生提着石板,叫第一号……同学们,投影显示的内容是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里的一个片段,它反映的是中国东北农村解放后翻身农民在土地改革时分马的情景,表现翻身农民获得胜利果实的喜悦心情。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反思本次课程的教学反思本次教学的主题为“土地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之一,也是党的一项重大决策。
因此,我在课前做好了准备,仔细研究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情,以确保本次教学顺利实施。
一、教学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主要以以下几个方面为目标:1.为学生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和历史意义,让学生理解农民一直以来的苦难和农村问题的严重性。
2.让学生明白土地改革的实践意义和它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党的决策的影响。
3.引导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实施过程和政策改变,使学生能够理解受改革影响的农民如何被赋予更多的土地权利。
4.鼓励学生思考:土地改革的历程包括了哪些方面(如政策制定和实施等),并让他们了解到如何适应中国的历史情况。
二、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我采取的教学方法包括:1.通过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工具,让学生深刻感受农民在受到土地剥夺后所面临着的困境。
因此,我在课程的开始部分安排了一个短片,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利用现代工具来激发学生的思考。
2.采用互动式教学,通过课堂活动、小组讨论、问答等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共同分析和理解课程内容。
我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来调整教学活动的方式。
3.使用案例学习的方式分析土地改革方案,让学生在分析中思考并了解方案执行的难点和转变。
三、教学中的困难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这些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较难的概念。
学生对于许多历史概念和术语的理解还是比较薄弱,因此,为了让学生明白政策制定中的复杂性和土地改革制度的多面性,我花了更多的时间来解释这些概念。
2.学生思路方向的不同。
尽管我尽我所能给学生各种针对方向的指引和支持,但总有些学生依旧停留在表面理解上,并且在解答问题的时候只提供一个经验性的答案。
3.课程材料的选择。
选择的课程材料包含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有些较为抽象,因此我花了更多的时间来帮助学生理解,这有助于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吸收充分的信息。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3课土地改革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
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
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
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
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
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
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
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一)土改的背景1.展示图表:2.教师提问: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哪类人的手中?提示: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3.教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
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却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4.史料展示:材料一:《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材料二:5.教师归纳:结合材料和课本,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农民生活困苦;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村存在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土地资源教学反思土地资源教学反思1一、本课的成功之处:本课的亮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本课开始先由4名学生配合多媒体图片,分角色介绍家乡的土地利用状况。
然后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差异的原因,顺势导入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较好地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2、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复习中国气候特点和地形特点引入中国的土地资源也是多种多样的,接下来分析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个难点,结合身边的事实进行分析,让难的知识点转变为学生熟悉的身边事实,很自然就突破了难点。
在分析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也用到大量旧的'知识,复习也要先复习干湿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等相关知识,让学生新旧知识结合,活学活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要完全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我在教学中注意用一些形象生动的例子和动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生动形象的动画突破教学难点,化抽象为具体,所以教室需要具备多媒体设备。
如果不具备多媒体设备,可以采用活动幻灯片或模型演示配合教学,效果也不错3、教学设计侧重科学观念、科学兴趣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探究性。
考虑到初二学生,好奇心强和系统归纳知识能力一般的特点。
我在教学中采用边复习边归纳探究法设计教学过程。
首先让学生通过“中国降水分布特点”和“中国干湿区分布”等旧知识让学生从感性上理解土地的多样性。
然后分析中国土地资源的破坏现象,再深入分析土地资源的危机,使学生从更深层次上认识人均土地资源不足,要爱护土地资源,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课后要求作业是把学到的知识转告家长。
培养了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是非常有用的,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4、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
在整个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土地改革》 说课稿
《土地改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土地改革》。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中的第 3 课。
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政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而土地改革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土地问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严重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广大农民遭受着沉重的剥削和压迫。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成为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任务。
本节课通过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认识到土地改革对于中国农村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土地改革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可能还比较有限。
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图表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此外,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土地改革,让他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包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状况、封建土地制度的弊端等。
(2)掌握土地改革的过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等。
(3)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如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巩固新生政权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分析图表,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为广大农民谋福利的重要举措,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没有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例如采访老人、查阅地方志、阅读乡土教材等,使学生感受土地改革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因为这段历史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很难产生亲近感,因此我们在课后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业史》等,使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加深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篇二:土地改革教学反思
在教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
《土地改革》时,我
从土改原因的分析中让学生得出进行土地改革的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原因、目的解决后,那么怎样进行土地改革呢?需要哪些政策作为依据呢?顺势导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学生齐声朗读《土地法》的重要规定。
并对这一规定进行分析,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不同是掌握土地的人变了,由原来的地主变成农民,相同的是都属于土地私有制。
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土地私有制必定最后会导致贫富两极分化,这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本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本意是让全国人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
因此,这种土地私有制是不能长久存在下去的,为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伏笔。
《土地法》颁布后,全国展开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对土地改革的进程,就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土地,进行适当的分析,让
学生明白为什么?一般来说,学生会认为地主应该被打倒,被杀头的。
其实在土地改革中,只对罪恶极大的地主进行镇压,对一般的地主只没收他的土地,进行改造教育,当然要给他属于他自己生活的一份土地。
同时还注意小字部分关于这次土地改革同以往土地改革的不同点的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书本讲得较清楚,不用过多展开。
这样的土地改革得到了农民的极大拥护,因此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农民享受到土地改革的成果。
让学生从课本上找到这些成果就可以啦。
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让学生讨论理解其中的含义:农民真正获得解放是新政权给予的,农民感激政府,从而拥护政府,积极参与其中。
封建土地制度摧毁了,解除了农民身上的束缚。
从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篇三:土地改革教学反思
八年级历史教学第三课
《土地改革》,内容不多,只讲了两个子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分布;土地改革的意义;说到底这节课只讲了一个内容:那就是土地改革,书本上从土地改革的原因、政策、内容、结果和意义等五个方面进行介绍,让学生对解放初的土地改革有一个初步的大致的了解。
我在备课过程中思考的是引导学生如何理清土地改革的一系全环节。
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地主凭借占有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因此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教师要对农村各阶层: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和雇农进行解释。
从原因中让学生得出进行土地改革的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原因、目的解决后,那么怎样进行土地改革呢?需要哪些政策作为依据呢?顺势导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学生齐声朗读《土地法》的重要规定。
并对这一规定进行分析,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不同是掌握土地的人变了,由原来的地主变成农民,相同的是都属于土地私有制。
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土地私有制必定最后会导致贫富两极分化,这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本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本意是让全国人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
因此,这种土地私有制是不能长久存在下去的,为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伏笔。
这样的土地改革得到了农民的极大拥护,因此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农民享受到土地改革的成果。
让学生从课本上找到这些成果就可以啦。
土地改革的意义两点,第一点是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这一点,要通过回忆辛亥革命的成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分清两者的不同。
封建制度和封建帝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第二点是人民政权更加巩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让学生讨论理解其中的含义:农民真正获得解放是新政权给予的,农民感激政府,从而拥护政府,积极参与其中。
封建土地制度摧毁了,解除了农民身上的束缚。
从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