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土地改革》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土地改革》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课时
编写时间
年月 日
授课周次:第2 周
审签
审签时间
教学内容 (课题)
土地改革
课型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与学法:
多媒体教学
教具准备:
教学内容与板书设计
二次
备课
设计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白毛女》的故事或电影资料吗?(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及对土地改革的感性认识)
生:(思考并讨论)
师:《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地主——占有土地和生产工具而不劳动,或者只做轻微的附带劳动,靠剥削农民为生的人,划为地主。
富农——凡自耕农土地有余,而兼顾人耕种或以余田出租者及佃农民,自己无土地,资本租得大批土地,所收获超过需要,并雇人耕种者为富农。
中农——虽然占有土地,又拥有一定的生产工具,但既不剥削别人,也不出卖劳动力,靠自己的劳动或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为生者,划为中农成份。
(讲授新课)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板书)
(引导生阅读P12的第一段,了解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状况,真正理解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于情于理都要进行土改。)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土地改革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土地改革教案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课标精解】1、课标要求: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2、课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建国初期土改的依据,使我国农民真正获得解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又一项重要举措,前承新中国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土地改革是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是新中国政权稳定的关键所在。
本课涉及两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和土地改革的意义。
【学情分析】本课理论性较强,对初二学生而言土地所有制的概念很抽象,生活在农村的同学他们只懂看到的现象而不懂理论,对城市学生而言更加不理解,所以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转变成直观的数据、现象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完成的基本情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和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利用图片、数据、视频等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比、分析、归纳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土地改革取得的成绩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增强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解读】1、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重点解读: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千疮百孔,新解放区农民还没有获得土地,不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就不可能巩固新成立的国家。
处理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历史剧《分马》让学生了解这次土改的内容,通过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土改分批进行,并在学习中理解土改取得的成效。
2、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意义难点解读: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土地改革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 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数据,训练学生使用对比、分析、归 纳等学习历史的方法;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式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 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从而体会 到党和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英明决策,体会党的伟大。
意义 村生产力,巩固了人民政权,为国家 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板书设计
(1)原因: 封建土地制度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发展;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
(2)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时间: 1950—1952年底
土 地
(4)地区: (5)内容:
广大新解放区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 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年份
粮食生产量
增长率(都与1949 年相比
1949
约1亿吨
解放19了51农村生产1,力436,3亿农吨业得到2发6.9展%
1952
1.6亿吨
42%
三、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1)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了。(所有制)
(2)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政治)
(3)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得到发展,为国家的工 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经济)
3、土地改革实施的历史意义 ?
合作探究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10% 20-30%
90%
70-80%
农民所占农村人口比例
农民占有土地比例
农民
地主
土地占有状况极其不合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秀教案
部编版⼋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地改⾰》优秀教案《⼟地改⾰》教学模式介绍:新课程理念坚持把“为了每个学⽣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的主旨。
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在⽼师的组织引导下,规范学⽣⾃主学习习惯,让学⽣在⾃学和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种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激趣导学-⽬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设计思路说明:通过回顾学⽣之前对于古代到近现代有关⼟地改⾰的内容认识到⼟地改⾰的重要性以及在新中国成⽴之初的重要性。
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四⼤块:⼟改背景-原因-概况-意义,逐⼀进⾏讲解,以整体宏观的⾓度让学⽣去感知教材,最⼤限度地去调动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
教师在讲解到⼟地改⾰流程的时候可以运⽤发现式教学,在⽬标导学环节后,让学⽣⼀边思考⼀边⼩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知新”的作⽤。
更重要的是让学⽣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的认知结构中进⾏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法。
教材分析《⼟地改⾰》是⼈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年级下册第3课的内容。
其承接上⼀课《中华⼈民共和国的成⽴》以及《抗美援朝》的史实,主要讲述中央⼈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的《中华⼈民共和国⼟地改⾰法》,没收了地主⼟地,分给⽆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建⽴了农民的⼟地所有制。
到1952年底,全国⼤部分地区改⾰都已完成,农民成了⼟地的主⼈,真正获得了解放。
⼟地改⾰的完成有着重⼤的意义,是巩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重要措施之⼀。
教学⽬标:【知识与能⼒⽬标】(1)了解⼟地改⾰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2)掌握《中华⼈民共和国⼟地改⾰法》的公布。
(3)理解⼟地改⾰的意义。
【过程与⽅法⽬标】通过指导学⽣搜集整理教材图⽚、⽹站资料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地改⾰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对教材主⼲知识体系进⾏梳理,整合。
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对新中国成⽴后⼟地改⾰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的历史事件。
通过对土地改革的回顾,让学生了解我国农村社会的变革,以及这一变革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了解。
但土地改革这一主题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此外,学生对于农村社会的变革及其影响的认识有限,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对我国农村社会变革的认识,珍惜来之不易的社会主义制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难点: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土地改革的历史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土地改革的基本情况,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景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社会需要进行土地改革?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土地改革》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课程标准】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材分析】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也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历史。
《土地改革》位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下P12——14,是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第三课。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占全国三亿多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土地改革运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恢复了遭受多年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充满着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但又因年龄和心理原因而没有发展成熟,已有的知识准备还不丰富,所具有的历史知识大多是零散的、感性的,缺乏系统,也没有形成可以认识更复杂事物的知识和经验,亦未形成抽象的理论认识。
为了避免抽象化和概念化,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要做些深入浅出的解释。
如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是由农业来提供的,这是“农业哺育工业”的时代;而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时候。
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出发,打好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
通过几个具体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初步形成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等。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用而有效的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初步尝试去探究学海奥秘,在合作与交流中碰撞思维,增长见识,接受情感教育,了解新中国的土地改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伟大胜利。
形成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对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的人生理想。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丰富,但它决不能 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和所依据的法律文件。
基本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 制。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材料二中刘少奇说“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 大、最彻底的改革”,土地改革有何历史伟大意义?
(1)材料一中的“旧土地制度”指的是哪一种土地制度?人民政府“推 翻了这种旧土地制度”的开始时间。
“旧土地制度”指:封建土地制度。
开始时间:1950年。
材料二: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 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 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种改革,诚 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原因 封建土地制度阻碍经济发展
时间 1950—1952年底
土
地
依据
改
革
内容 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
意义 村生产力,巩固了人民政权,为国家 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板书设计
(1)原因: 封建土地制度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发展;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
(2)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为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没收一切土地→分给地主同样一份 1952年冬 全国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4.成果(结果):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2.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主要
A 是因为(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实现农业合作化
C.掀起“大跃进”运动
D.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3.“地主”一词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完全消失是在( )C
A.1950年
B.1951年
C.1952年
D.1953年
4.下列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表述,
C 正确的是( )
土地改革的意义
1.政治方面: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 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 加巩固。 2.经济方面: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 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参加管理
“农民 工” 拿到工资存折
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摘录)
2.土地改革的结果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 民族地区外, 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 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 解放。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土改的胜利完成有何历史意义?
毛泽东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 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 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 示庆贺。”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1950冬
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
1950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 土地改革法》
一、《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二)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 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 所有制。
一、《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二)过程
比较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
类 别
名 称
土地 占有者
,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材料表明土地改革( D )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
②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③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④使农民获得了解放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原因 封建土地制度阻碍经济发展
时间 1950—1952年底
土
地
A. 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B. 农民在革命战争年代有功于革命,分土地事实上是“按功行赏” C. 地主土地太多,无法耕种 D. 农民无地少地,生活困苦
2.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主要
A 是因为(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实现农业合作化
C.掀起“大跃进”运动
D.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我们是辽东省(今辽宁省)宽甸县最偏僻的一个村。全村152户,2511亩地,11户地主、富农就占了 1000多亩。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 高兴啊!现在经过土改,这个梦想实现了。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 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村民王明连说 :“土改前我家四条腿是小板凳,带毛的是耗子,现在呢,牲口棚里拴着一头牛,一头驴,全是有毛的四 条腿。” ……
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获奖)
第3课 土地改革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
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
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
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
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
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
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
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一)土改的背景2.教师提问: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哪类人的手中?提示: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3.教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
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却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4.史料展示:材料一:《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材料二:5.教师归纳:结合材料和课本,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农民生活困苦;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村存在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课件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有利于降低土改旳阻力,孤立地主阶级, 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 级,更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从而有利于土 地改革旳顺利进行
批斗地主 烧地契
土改中拔出地主立旳地界碑 农民丈量分配土地
农民分到土地
农民分到地主耕牛、工具
二.土地改革概况
学习目的
认识土地改革旳必要性,土地改革旳开展及基 壹 本完毕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旳公布,土 贰 地改革旳历史意义。
土地改革旳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旳胜利一样, 叁 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旳政权,还为即
将到来旳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解放前,中国农村旳详细情况怎样?(土改背景)
所占农村 人口百分 比10%
李自成:均田免粮
洪秀全:有田同耕 孙中山:平均地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旳土地政策有何变化?
1、1927-1936年,打土豪分田地 2、1937-1945年,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 租交息旳土地政策 3、1946-1949年,颁布《中国土地改革法 纲领》 ,废除封建剥削旳土地制度,实施”
耕者有其田“旳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 均分配土地 4、建国早期,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 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全国分批进行土 地改革
占有土 地百分 比
20-30%
90%
70-80%
地主
农民
地 主
剥削与被剥削 旳关系
农 民
思索:由上述材料,你估计当初农村里旳大 多数人会过着怎么样旳生活?
住旳是……
吃旳是……
农民交地租111后1 被迫逃荒要饭
农民被迫卖儿卖女
过着这种生活旳根源在哪里?
封建土地全部制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3课土地改革》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1950年至1952年进行的土地改革。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改革的原因、土地改革的过程和土地改革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实施过程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土地改革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历史事件,学生可能对其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把握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土地改革实例,分析土地改革的过程和意义。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
然后提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让学生思考并引出本课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原因,如封建土地制度的剥削压迫、农民阶级的反抗等。
然后呈现土地改革的过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农民分得土地等。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1950年至1952年间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实施过程以及它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土地改革这一历史事件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需要结合已学知识,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土地改革。
此外,学生对于农村社会的变迁、农民阶层的地位等方面可能存在一些认知误区,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纠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对农村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土地改革实例为依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土地改革的过程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土地改革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道具和器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基本情况,准备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新主义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等,从而引出土地改革这一历史事件。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历史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呈现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土地改革对农村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部编八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八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是一节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现了土地改革的历史画卷,使学生感受到这项改革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对新中国成立的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土地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意义,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理解其重要意义,并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和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的意义和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
2.课件:相关图片、视频、文字资料。
3.学习任务单: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景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景象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土地改革。
2.呈现(10分钟)呈现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自主学习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检测提升
A 1.在土地改革中,党和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其根本原因是( )
A. 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B. 农民在革命战争年代有功于革命,分土地事实上
是“按功行赏” C. 地主土地太多,无法耕种 D. 农民无地少地,生活困苦
6、此次土地改革的效果如何?取得了什么成果?
到 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已 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在土改中,农民拔掉地主立的 分得土地的农民兴高采烈. 界碑
三、合作探究
❖ 1、讨论: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有何异同? (提示:从土地占有者、地主阶级与农民的关系、产品分配等
所占农村 人口比例
7%
93%
地主 农民
占有土 地比例
14%
86%
当时农民最强烈的愿望是什么呢?
广大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获得土地。
1、土地改革的原因
(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 会的发展。(根本原因) (2)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或指导文件:
方面考虑)
类 名别 称
封建 土地 所有制 农民 土地 所有制
不同点
土地
地主阶级
占有者 与农民关系
地主 阶级
农民
地主阶级与农 民之间是剥削 与被剥削关系
地主阶级 和农民一样
参加劳动
相同点
产品分配
土 地
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地主阶级占 私
有绝大部分 劳动成果
人 所
农民自己 有
占有
劳动成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部編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土地改革》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的内容。
教材从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土地改革的任务和内容、土地改革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对于农村社会变革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土地改革的具体内容、意义以及影响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任务和内容,认识土地改革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任务和内容,土地改革的意义。
2.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土地改革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任务和内容,掌握土地改革的意义。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基本情况。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景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社会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土地改革。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
然后详细讲解土地改革的任务和内容,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相同点
产品分配 土
地
归
地主阶级占 有绝大部分
私
劳动成果
人
农民自己 所
占有
有
劳动成果
翻苦身
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
土 说材地 ,料, 就2分 是:配 社辽给会宁无上农地废民少除土地了改的地农主后民这给。一毛这 阶主样 级席,,的把当一封做建一封剥个信削阶(的级摘土来
地 然录敬所 是)爱2.有 中农:的制 国毛民改 历主翻变史席为上了:农几身民千,的年土来得地一到所次了有最土制大。最地这彻,样底成一的种改为改革土革—地,刘的诚 少主奇我人《们关。祖于祖土地辈改辈革做问梦题也的在报想告》着有一天自己能有
改 革 (6)具体做法:
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 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
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7)完成: (8)意义: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了 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 设准备了条件
1.彻底
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
度,
地主阶级,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
的主人。
2.农民 。
,得到了土地,
3.使人民政权更加 产力。
,大大
地的主人 了农村的生
4.农业生产获得迅速 建设 了条件。
为国家工业化
美丽乡村建设 易地搬迁
今日农村
免农业税 农村电子商务
让让 让 农农 农 村业 民 美强 富 起起 起 来来 来
第3课
土地改革
1.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 基本过程; 2.理解土地改革顺利完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 3.梳理中共在近现代史中进行的土地改革,认识到中国共产党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四、意义
①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③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④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农业 ⑤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感悟:关注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生产力。
四、意义
③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农民高举毛主席像
农民高举“感谢救星共产党” 锦旗
四、意义
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 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
建国初期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表(单位:万吨)
④(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⑤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
2.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主要
A 是因为(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实现农业合作化
C.掀起“大跃进”运动
D.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3.“地主”一词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完全消失是在( )C
A.1950年
B.1951年
C.1952年
D.1953年
4.下列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表述,
C 正确的是( )
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
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
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比较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
类别 名
称
土地
占有者
封建土地 地主 所有制 阶级
农民土分配
剥削与 被剥削
平等
地主阶级占 有绝大部分 劳动成果
农民自己占 有劳动成果
相同点
(1)原因: 封建土地制度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发展;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1950.6
3、土地改革的完成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简单阅读了解小字内容,探究分析:土地改革有什么意义?
1、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吹毁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2、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3、巩固了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首页) 第 7 页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拓展、延伸、补充
3课土地改革
复习导入:
复习前课,指出在抗美援朝的同时,党中央在新解放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领导农民完成了土地制度改革。调查访问成果汇报
教学设想
本课知识性较强,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适当组织学生讨论
教学用具
图片
教学方法
讲解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板书设计
第3课 土地改革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土地改革的必Biblioteka 性:-----严重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1950.6
3、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完成:1952年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认识中国农民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激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教学难点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各小组派出一至两名同学汇报小调查结果
讲授新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师简要补充此前解放区1947年进行的土地改革的情况。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1、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不改革行吗?
分析讨论解放前旧中国土地占有情况,然后教师展示人口比例和土地占有比例饼形图,适当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部分条款,组织学生得出结果: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课题
第3课 土地改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指导学生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如采访老人、查阅地方志、阅读乡土教材等,使其感受土地改革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等。引导学生从教师提供的图片、史料、数据中,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相关链接: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审阅人:
年 月 日
教学设计(续页) 第 8 页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拓展、延伸、补充
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3、土地改革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自由空间:
朗读反映土改的《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小说作品中的片段,分享交流感受,加深对土改的认识。
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摘录):
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是辽东省(今辽宁省)宽甸县最偏僻的一个村。全村152户,2511亩地,11户地主、富农就占了1000多亩。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经过土改,这个梦想实现了……土改前俺的房子不如地主家牲口棚,出门要弯腰,进门要低头,现在搬进土改时分到的新房子。村民王明连说:“土改前我家四条腿是小板凳,带毛的是耗子,现在呢,牲口棚里拴着一头牛,一头驴,全是有毛的四条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