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衔接实施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衔接实施方案
中小学衔接实施方案,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中小学会有一些
衔接实施方案,下面带来中小学衔接实施方案案范文,欢迎阅读。
中小学衔接实施方案【1】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中小学,由于
初中与小学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因此中小学的衔接这一环节往往被忽略,从而影响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中小学衔接的好坏,既关系到初中生分化的时间及初中阶段的教学质量,也影响到义务教育的实施。
而中小学教法的衔接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另外许多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都有一种体验:不少在小
学阶段学习较为优秀的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成绩骤然下降。
究其原因:是小学生升入中学后,由于许多方面的不适应,形
成了中小学教学上的一个“断层”。
因此研究中小学学科教学的差异,寻找一条跨越教学断层的途径,实现无缝衔接,使小学生能尽快地适应中学学习,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的课题。
3.我们松江学校目前是九年一贯制的学校,中小学课堂教学的
质量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
对于我们学校来说搞好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对于学校的整体管理
和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对小升初衔接概念的界定: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衔接是指小
学与中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
2.学科教学方法概念的界定: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
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
是否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关系到能否使学生成为具有聪明才智、科学头脑的合格人才的重要问题之一。
所以为了搞好中小学的教学衔接首先应该研究教学方法的衔接。
三、学科教学方法衔接研究的范围
中小学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
四、理论依据
1、从现代教育学理论看,一是循序渐进原则,二是可接受性原则。
2、从认知心理学理论看,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产生知识迁移的根本。
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之间要产生迁移,新的学习总以原来的学
习为基础,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总有影响。
3、从系统论理论看,研究和处理事物时,着重从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来把控。
也就是我们应该重视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衔接”。
4、从学习心理理论看,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
小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不适应。
5、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看,教师的角色将是“平等中的首席”。
中小学衔接教育研究就要让教师改变陈旧的理念,进行角色的转换,从根本上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不管是小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的衔接能更好地使小学毕业生适应初中的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改进教师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从而不断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首先,我们学校处于城乡接合部,我们的生源主要是农村和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
学生的学习基本上依赖于教师,依赖于课堂教学。
这些决定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努力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学会并自觉地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
从而更好的适应高年级的学习生活。
3、促进教师的成长。
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能够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使大多数教师自觉地变“奉献型”为“效益型”,变“经验型”为“反思型”,变“教书匠”为教育家,从而加快我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六、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1、从理论上看,该研究在农村中小学不同学科探讨教学衔接的问题,从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课堂教学方法中,学生学的方法几方面进行研讨,可以为小升初衔接教学研究提供实践基础和可资借鉴的经验,丰富和发展教学方法的理论。
2、从实践上看,本课题与教师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实施教学方法的衔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率,是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
符合课改精神,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1、在教师教学上实现四个衔接的研究。
要进行中小学教学方法的衔接教育,首先要加强中小学教学业
务交流,组织中小学教师开展对口教研活动,增强对衔接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感性认识,要求教师努力做到“四衔接”。
(1)教学内容的衔接。
教师熟悉对方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体系的内在联系,并在自己
的教学中注意比较性联系和有机渗透,为学生的学习作好铺垫与衔接。
(2)教学方法的衔接。
通过双向听课及研讨,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适
当渗透运用到各自的教学中去。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是为了不教。
中小学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
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实现三个衔接的研究。
(1)学习心理的衔接。
开展这一过渡时期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远
大的理想。
(2)学习习惯的衔接。
把学生在小学重在做好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形成个性化的趋势。
同时围绕学习目标,吸取他人的学习方法,并结合自身特点,
形成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
(3)学习能力的衔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