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国学诵读内容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国学诵读内容

五年级上册国学诵读内容

国学第十一册第1课始皇出游始皇出游。

行至云梦,望祀虞于九疑山。

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

过丹阳,至钱唐。

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

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

还过吴,从江乘渡。

并海上,北至琅邪。

方士徐巿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

”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

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

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

”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

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

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

遂并海西。

(《史记·秦始皇本纪》)古诗撷英焚书坑(唐)章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第2课破釜沉舟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

当死时,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

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史记·项羽本纪》)古诗撷英垓下歌(秦)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第3课高祖论功天下大定。

高祖都雒阳,诸侯皆臣属。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联,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使天下也。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五年级上册《大学》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五年级上册《大学》

大学一【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4。

知止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静6,静而后能安7,安而后能虑8,虑而后能得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大学:在古代其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

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

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两种含义虽有明显的区别之处,但都有“博学”之意。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

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2.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

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3.亲民:一说是“新民”,使人弃旧因新,弃恶扬善。

引导、教化人民之意。

4.止于:处在。

5.知止:明确目标所在。

6.静:心不妄动。

7.安:所处而安。

8.虑:处事精详。

9.得:得到成果。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

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二【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2。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3。

致知在格物4。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1.齐其家:将自己家庭或家族的事务安排管理得井井有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的意思。

2.修其身:锻造、修炼自己的品行和人格。

中华诵五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

中华诵五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

第一单元山亭夏日【唐】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意【北宋】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闲居初夏午睡初起【南宋】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增广贤文》(一)第1则昔时贤文,诲汝谆谆。

集韵增广,多见多闻。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第2则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第3则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第4则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第5则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第6则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

第7则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第8则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

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第9则为人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第10则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洋深。

两人一条心,有钱堪买金。

一人一条心,无钱难买针。

第11则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

第二单元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秋山【唐】张籍秋山无云复无风,溪头看月出深松。

草堂不闭石床静,叶间坠露声重重。

钟山即事【北宋】王安石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增广贤文》(二)第12则黄金无假,阿魏无真。

第13则客来主不顾,应恐是痴人。

第14则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

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第15则闹里有钱,静处安身。

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第16则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小学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课外篇目带注解、译文

小学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课外篇目带注解、译文

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课外篇目问刘十九作者:白居易【唐代】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注解1、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

2、醅:没有过滤的酒。

译文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要来啦……能否共饮一杯否?老兄!赏析意在描写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

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

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

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酬张少府作者:王维【唐代】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译文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

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注解⑴酬:回赠。

⑵唯:亦写作“惟”,只。

好(haò):爱好。

⑶自顾:看自己。

长策:好计策。

⑷空知:徒然知道。

旧林: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

⑸吹解带:吹着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

⑹穷:不能当官。

通:能当官。

理:道理。

⑺渔歌:隐士的歌。

浦深:河岸的深处。

终南山作者:王维【唐代】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注解1.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

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2.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

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4.青霭:山中的岚气。

五年级上学期国学诵读

五年级上学期国学诵读

五年级上学期国学诵读一《论语》九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子曰: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二宋词六首浣溪沙〔宋〕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幕遮〔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小重山〔宋〕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醉花阴〔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五年级上学期国学经典诵读《大学》

五年级上学期国学经典诵读《大学》

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大学》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二章《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第三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慄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五章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第六章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 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 以求至乎其极。

五年级上册经典诵读10首

五年级上册经典诵读10首

五年级上册经典诵读10首第一篇:五年级上册经典诵读10首五年级上册经典诵读10首1、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远望黄昏时的乌鸦,正在寻觅枯藤老树栖息,近看有正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在秋风古道上慢慢移步。

看夕阳的余晖已经昏暝西下,羁旅在外漂泊的断肠人浪迹天涯。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

最后一句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2、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释】①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

逢:遇到。

寂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

②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③春朝:本指春天的早上,这里泛指春天。

④排云:推开白云。

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⑤碧霄:青天。

【译文】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排开云层,一飞冲天,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3、长亭送别(元王实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首元曲选自王实甫《西厢记》,莺莺一上场唱的第一支曲子《端正好》便通过她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这种痛苦压抑的心情。

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选取了几样带有季节特征的景物:蓝天的白云、委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落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两句,是千古名句。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莺莺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离泪涟涟,宛然如见。

【译文】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

五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背诵内容

五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背诵内容

五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读‎本第一单元:述而第七本篇主要记‎述孔子本人‎的思想、志趣与行为‎,其中有不少‎名言警句,如“述而不作”、“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举一反三”“用人则行,舍之则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

全篇共38‎句。

第1课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7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第2课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7.10 子於是日哭‎,则不歌。

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7.12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7.13 子之所慎:齐、战、疾。

第3课7.14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7.15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

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7.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7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7.18 子所雅言,《诗》、《书》、执行,皆雅言也。

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五年级国学诵读诗文

五年级国学诵读诗文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 尚未形成树阴。
3. 所见
清代:袁枚4.ຫໍສະໝຸດ 村居清代:高鼎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 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 站立在树旁。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 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 随风摆动, 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 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 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 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 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 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
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 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 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 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
5. 小儿垂钓
唐代:胡令能
6.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宋代:范成大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
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 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 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 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 远, 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 悠然间, 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 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五年级上册语文 素材经典国学诵读

五年级上册语文 素材经典国学诵读

五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八(一)国学经典再现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是小助手之:代词,它,这个地方指学问和事业。

者:代词,……的人、好 (hào):喜爱,喜好。

乐(lè):以……为乐趣。

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这个地方是吃饭的意思、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肱(gōng):胳膊、于:对,关于。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我是小翻译孔子说:“明白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关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考考您的智慧1、找出文中的两个多音字。

2、从第一句话说明要想办好一件情况,应该。

3。

从第三句话说明我们要善于、4、孔子看待富贵的态度是如何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弘扬传统文化陆游诫子1202年,陆游之子子龙到吉州任司理参军、吉州在赣西南,靠近井冈山地处偏僻。

当时,曾任任书监的杨万里和益国公周必大当时都告老住在吉州,他们都是陆游的老友。

陆子龙赴任前,希望父亲给杨万里和周必大修书--封,请们对自己多加照顾。

舐犊之情,人皆有之,陆游也不例外、他希望儿子仕途顺利,又不情愿儿子依靠私人关系向上爬,便平复地写了一首二百六十字的五言长诗,作为给儿子的临别赠言。

诗中写道: ”益公名位重,凛若乔岳峙", "得见已足荣,切勿有所启”; "又若杨诚斋,清介世莫比", "汝但问起居,余事莫挂齿"。

益公指益国公周必大,诚斋是杨万里的别号,陆游的用意是告诉儿子,益国公周必大名高位重,您见他也就行了,千万不要有所求;杨万里是位清白耿直的老人,您探望之时,莫要让他为您讨人情,以免败坏了他的名声。

小学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资料

小学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资料

经典诵读目录1 赋得古草原送别……………白居易(唐)【总叙】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入则孝】—诚敬篇3 望天门山…………………李白(唐)【入则孝】 -- 孝养篇4 夜书所见…………………叶绍翁(南宋)【入则孝】 -- 慎独篇5 游山西村……………………陆游(南宋)【入则孝】 -- 体贴篇6 小儿垂钓……………………胡令能(唐)【入则孝】 -- 尊重篇7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宋)【入则孝】 -- 敬老篇8 绝句………………………杜甫(唐)【入则孝】–尽孝篇9 庆申正月游齐安……………王安石(北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南宋)三月晦日偶题………………秦观(北宋) 10 登快阁………………………黄庭坚(北宋)1.赋得古草原送别(唐) 白居易lí lí yuán shàng cǎo离离原上草,yí suì yì kū róng一岁一枯荣。

yě huǒ shāo bú jìn野火烧不尽,chūn fēng chuī yòu shēng春风吹又平原上繁茂的野草,每年枯萎、繁盛一次。

野火烧不尽它,遇到春风吹拂它又生长起来。

远处的芳草蔓延到古代留下的道路上,阳光照耀下的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边远的城市。

又一次送朋友远去,心中充满像茂草一样的离别情意。

【总叙】di zǐ guī shèng rén xùn弟子规, 圣人训,shǒuxiàotì cì jǐn xìn首孝悌,次谨信.fàn ài zhòng ér qīn rén泛爱众 , 而亲仁.yǒu yú lì zé xué wén有余力 , 则学文。

“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广泛来讲,“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第十一册第1课始皇出游始皇出游。

行至云梦,望祀虞于九疑山。

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

过丹阳,至钱唐。

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

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

还过吴,从江乘渡。

并海上,北至琅邪。

方士徐巿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

”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

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

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

”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

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

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

遂并海西。

(《史记·秦始皇本纪》)古诗撷英焚书坑(唐)章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第2课破釜沉舟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

当死时,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

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史记·项羽本纪》)古诗撷英垓下歌(秦)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第3课高祖论功天下大定。

高祖都雒阳,诸侯皆臣属。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联,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使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古诗撷英大风歌(汉)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第4课武帝求仙是时而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

少君言于上曰:“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

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臣枣,大如瓜。

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于是天子始亲祠灶,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诸药齐为黄金矣。

居久之,李少君病死。

天子以为化去不死也,而使黄锤史宽舒受其方。

求蓬莱安期生莫能得,而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相效,更言神事矣。

(《史记·孝武本纪》)古诗撷英金铜仙人辞汉歌(唐)李贺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第5课董狐直笔晋灵公饮赵盾酒,伏甲将攻盾。

盾遂奔,未出晋境。

乙丑,盾昆弟将军赵穿袭杀灵公于桃园而迎赵盾。

赵盾素贵,得民和;灵公少,侈,民不附,故为弑易。

盾复位。

晋太史董狐书曰“赵盾弒其君”,以视于朝。

盾曰:“弒者赵穿,我无罪。

”太史曰:“子为正卿,而亡不出境,反不诛国乱,非子而谁?”孔子闻之,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宣子,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惜也,出疆乃免。

”(《史记·晋世家》)古诗撷英笔(唐)李峤握管门庭侧,含毫山水隈。

霜辉简上发,锦字梦中开。

鹦鹉摛文至,麒麟绝句来。

何当遇良史,左右振奇才。

第6课范蠡浮海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

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

齐人闻其贤,以为相。

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

久受尊名,不祥。

”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

于是自谓陶朱公。

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

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

天下称陶朱公。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古诗撷英松江怀古(唐)张祜碧树吴洲远,青山震泽深。

无人踪范蠡,烟水暮沈沈。

第7课管仲相齐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史记·管晏列传》)古诗撷英贫交行(唐)杜甫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第8课老子犹龙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古诗撷英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第9课燕王复仇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

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

”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

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

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

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

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齐城之不下者,独唯聊、莒、即墨,其余皆属燕。

(《史记·燕召王世家》)古诗撷英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第10课张良受书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

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史记·留侯世家》)古诗撷英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唐)李白子房虎未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逆游下邳,岂曰非智勇?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惟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第11课马陵之战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古诗撷英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第12课多多益善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

……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

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上曰:“人告公反”。

遂械系信。

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古诗撷英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唐)李白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第13课张骞通西域上募能通使月氏者。

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

……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

……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资治通鉴·汉纪十》)张骞具为天子言西域诸国风俗。

(《资治通鉴·汉纪十一》)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他旁国。

骞既至乌孙,……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诸旁国,乌孙发译道送骞还,使数十人,马数十匹,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

是岁,骞还,到,拜为大行。

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

(《资治通鉴·汉纪十二》)古诗撷英从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