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文言文总复习 中考复习(七年级上册)
中考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杞人忧天》
★★拓展积累★★
积累出自《列子》的寓言故事,并理解其寓意。
愚公移山 【寓意】比喻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夸父逐日【寓意】表现了人们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决心。也比喻自不量力。 两小儿辩日 【寓意】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余音绕梁 【寓意】形容歌声优美动听,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比喻诗文意味深长。 高山流水 【寓意】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纪昌学射 【寓意】要练成一身真功夫,需要克服无数困难,付出无数心血和努力。
★★中考链接★★
模拟题一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
项是(D
)(3分)
A.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人不堪其忧
B. 因往晓之/未若柳絮因风起
C. 若屈伸呼吸/不若无闻也
D. 亡处亡块/身亡所寄
(无,没有)(A.担忧/贫苦;B.于是乘,趁;C.你 与“不”连用,解释为“不如”)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忧的事情而担忧,就去开导他。
6.同样是面对“因为不必要或缺乏根据的事忧虑”的人, 【甲】文中的“晓之者”和【乙】文中的晏子处理的方法 却不一样。试结合短文内容简要分析他们是怎样进行劝说 的。
【答案】甲文中的“晓之者”是通过解释说理的方法,让杞人打消 了顾虑。乙文中的晏子则通过批评警告的方式,提醒景公真正会导 致亡国的原因。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段的理解,注意二者的区别,结合:晓之者曰:“地,积 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可 知晓之者是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让杞人明白。而晏子:“君居处无节,衣服无度, 不听正谏,兴事无已,赋敛无厌,使民如将不胜,万民怼怨,茀星又将见梦,奚 独彗星平!”是通过批评教育来让景公明白真正会导致亡国的原因。
人教版中考文言文复习之七年级上册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习态度: 见贤思齐焉, (2)学习态度:“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思想品德修养: 10章 (3)思想品德修养:1、2、5、6、7、8、9、10章; 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的概念。 (4)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包 括第8 10两章 两章。 括第8、10两章。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 怎样翻译。 怎样翻译。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在心里想象, 在心里想象,那么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 变成了鹤。 变成了鹤。 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自己的身子, 身子)与花台平齐。 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平齐。 神游其中,恰然自得。 神游其中,恰然自得。 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 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安适 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 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 见二虫斗草间。 见二虫斗草间。 看见二只虫子在草间争斗。 看见二只虫子在草间争斗。 私拟做群鹤舞于空中
2、通假字
僵 1.项为之强(jiāng) 强—僵 僵硬 项为之强 jiāng)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yuè) 悦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yu ) —悦 高兴 喜悦 说 知之乎(rǔ) 3.诲女知之乎(rǔ) 女—汝 你 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zhì)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zh ) 知—智 聪明 智慧 智 —无 乌—无 一切乌 5.一切乌有 6.裁如星点 裁—才 才 尊君在不 fǒu) 7.尊君在不(fǒu) 不—否 否
人教版中考文言文总复习(七至九年级)
文言文总复习七年级上册:1、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
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以:用3、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果然。
唳:鸟鸣4、以从草为林林:树林5、兴正浓兴:兴趣察,观察9、昂首观之昂:抬。
首:头。
之:它,代蚊子10、为之怡然称快怡然:愉快的样子二、译句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1、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所以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3、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1、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2、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3、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4、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5、恰当。
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
中考语文复习--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世说新语》二则(咏 雪+陈太丘与友期行)
若• 柳絮因• 风起。”公大 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
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
•
了起来。(谢道韫)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作品主旨
文章通过写谢家小辈即景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 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和温馨美好的家庭气氛,表现了谢 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透出谢家家庭生 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字词梳理
1. 重点课下注释补充 ①与人期.(约定)行
②相委.(舍弃)而去.(离开)
③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④下车引.(拉,牵拉)之 ⑤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2. 词类活用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友人惭.(感到惭愧)
3. 通假字 尊君在不.(同“否”)
4. 古今异义
原文 太丘舍去. 下车引.之 入门不顾. 相委.而去 期.日中
2.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友人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元方头也 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与儿• 女• 讲论文• 义• 。俄• 而• 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雪骤• ,公欣然曰:“白 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
雪纷纷何• 所• 似• ?”兄子 “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二
胡儿曰:“撒盐空中差• 哥的长子胡儿说:“在空中撒盐大体可
可• 拟• 。”兄女曰:“未• 以相比。”他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
古义 离开 拉,牵拉 回头看 舍弃 约定
今义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引导;引用 注意;照管 把事交给别人去办;委任 预定的时日;日期
重点句子
1.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您)正午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 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此句承前省略了主语,根据上文应补充上“您”
2023年语文中考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之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七年级上册第1篇 《世说新语》二则
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 丢下(他)而离开,离开以后(友人)才到。陈元
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方这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
:“令尊在不在?” 元方回答说:“(父亲)等
:“待君久不至,已去。” 您很久(您)都不到,已经离原文呈现
译文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 友人(听了)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哪!和我 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 约定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元方说:“您和 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 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到了正午还不到, 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 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 父,则是无礼。”友人惭, 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走下车来拉他。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元方(径直)走入家门,连头都不回。
友人惭. 本义:惭愧
句中意思: 感到惭愧
第1篇 《世说新语》二则
5.重点实词
(1)陈太丘与友期. 行. (2)期日. 中. (3)太丘舍. 去 (4)下车引. 之
期行: 相约同行 日中: 正午时分
舍: 舍弃 引: 拉,牵拉
第1篇 《世说新语》二则
6.重点虚词
(1)陈太丘与. 友期行 (2)去后乃. 至 (3)相委而. 去 (4)下车引之.
第1篇 《世说新语》二则
【知识归纳整理】
1.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古今异义
(1)太丘舍去. (2)门外戏. (3)相委. 而去
古义:____离__开____ 今义:__往__、__到_____ 古义:_玩__耍_____ 今义:__戏__剧__,_杂__技__ 古义:_舍__弃_____ 今义:_把__事__情__交__给__别__人__去__办__,_委__托___
专题07 《诫子书》(知识点)-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及中考真题专练
专题07 《诫子书》(知识点)一、文学知识1.作者简介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2.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3.文体知识书即书信,如手书、家书等。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其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时间和感情,也可以晋谒显贵,勉励后学。
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告诫、劝勉儿子的一封家书。
题目表明文章的内容是诸葛亮对儿子的殷殷教诲,这也是他自己学习修养经验的结晶、修身治家之道的概括。
4.出自本文成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二、字词梳理1.字音字形夫.(fú) 淫.慢(yín)励.精(lì) 险躁.(zào) 遂.成(suì) 穷庐.(lú) 淡泊.(bó)2.重点实词释义(1)诫.子书.:诫:劝勉、告诫。
书:书信。
(2)夫君子...之行:夫: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3)夫君子之行.:行为,操守。
中考复习-文言文-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课文梳理_教案教学设计
中考复习-文言文-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课文梳理一、《论语》六则1.文学常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重点字词(1)通假字:说,通“悦”,高兴,愉快。
罔,通“惘”,迷惑不解。
(2)词类活用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知识和新知识。
)不耻下问(耻,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耻”。
)(3)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不亦乐乎温故知新:温习旧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学而不厌: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3.《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谈话。
他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张?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主张有: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学而不厌。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主张有:①学而时习之。
②温故而知新。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练习回顾读《论语》六则,仿佛在聆听一个渊博的长者对我们的谆谆教诲。
你能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谈谈你读后的体会吗?例:a:读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懂得了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巩固的道理。
b:读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知道了做人必须有宽广豁达的胸怀。
c:读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懂得了求知要把学习和思考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学有成效的道理。
d:读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懂得了求知既要有好学的精神,同时又要有虚心请教、不懂就问的态度。
二、《世说新语》二则1.文学常识《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小说集,书中记述了汉魏至晋宋间120多位人物的逸事和言论,时间跨度在三百年左右。
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以及习俗风尚等许多方面,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2.字词句式(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ǒu”。
成都市中考语文总复习: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七年级上册
四川专用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知识梳理】一、重点词语1.古今异义与儿女..讲论文义 () 2.其他实词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_____________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_____________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____ 3.虚词意义及用法①俄而..雪骤 ____________②公欣然.曰 ____________ 古义:子侄辈的年青一代今义:儿子和女儿聚会差不多、大致比不上不久,一会儿……的样子二、重点句子翻译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太傅高兴地说:“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2.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太傅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
”三、问题探究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的家庭气氛。
2.两个咏雪的句子“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更好?请谈谈理由。
【示例一】“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示例二】“柳絮”一喻好,重在神似,有深刻的意蕴,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而“撒盐”一喻缺乏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
“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四、文章中心本文通过寒雪日“咏雪”的故事,写出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专题复习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初中中考文言文总结七年级上册一、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古今异义1.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v.今义:日期n.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3.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4.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顾客2.词类活用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作状语):在门外3.通假字1)尊君在不.:同“否”4.常考实词/虚词*序号重点字翻译例句1 舍舍弃太丘舍去2 去离开3 乃才去后乃至4 委舍弃相委而去5 顾回头看元方入门不顾5.判断句1)非人哉(“非”为表判断动词)6.省略句1)去后(客)乃至2)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7.写作手法1)陈太丘与友期行:反衬8.主旨情感1)咏雪: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2)陈太丘与友期行: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二、《论语》十二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文言文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文言文复习
一、古代文言文基础知识回顾
- 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人民所使用的书面语言。
- 古代文言文在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文献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 古代文言文使用的词汇、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进
行研究和理解。
二、古代文言文的特点
- 古代文言文注重修辞和韵律,借助工整的句子结构和韵律感
染读者。
- 古代文言文使用较多的典故和成语,需要理解和掌握相应的
文化背景。
- 古代文言文使用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相对复杂,需要进行逐步
研究和练。
三、古代文言文的研究方法
- 多读经典古文,培养对古代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
- 研究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词义,熟练掌握古代文言文的
常用词汇。
- 分析古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语法特点,掌握常用的句子结
构和语法模式。
- 练写作古代文言文,提高对古代文言文的运用能力。
四、古代文言文的应用领域
- 古代文言文在文学作品中有重要地位,如古诗词、古小说等。
- 古代文言文在历史文献和经典著作中有广泛运用,如史书、
经典等。
- 古代文言文在文化传承和思想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以上是对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文言文复习的概述,希望
能为您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向我提问。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理解性默写语文中考复习素材之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背诵与强化训练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理解性默写(一)《<论语>十二章》1.《〈论语〉十二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十二则》中表示既要从正面学习,也要从反面借鉴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表示我们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论语〉十二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6.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论语》中表明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0.《论语十二章》中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2.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13.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不义之财不可取”,“富贵不能淫”)的句子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4.《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15.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哪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6.孔子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七年级上册第2篇《论语》十二章课件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3.结合课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论语》的特点。 示例:《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多格言警句,体现了孔子 的道德修养及学习方法态度等。
为不人 信谋乎曾而?子不传曰忠不:乎习“?乎吾与?日朋”三友省交吾而身:别往知人是识曾办不是子事是不说是做是:不到复“是诚习我尽实了每心可呢天尽信?多力了”次了呢检呢?讨?老自同师己朋传:友授替交的
第二章,讲学习方法,强调随 时都该检讨自己。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 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做老师 了。”
第四章:讲学习方法,强调学 习关键要思考,要“知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
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 会(对自己的学业)有疑惑。”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明 “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子曰:“贤哉,回也!一
2.乐有好朋之自者远不方如来乐.,之不者亦乐.形乎容词的形意容动词用,法快,乐以……为乐趣
人不知而.不愠 3.而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转折连词,但是,却 顺承连词,不译 并列连词,不译
4.为为可.人以谋为.而师不矣忠乎
介词,替 动词,做,当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时: 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2)名词作动词 饭.疏食饮水。 饭: 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论语十二则》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论语十二则》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论语十二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4.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饭疏食饮水 水:热水B.传不习乎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C.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D.人不堪其忧 堪:能忍受9.下列加点词语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辍耕之.垄上B.学而不思则.罔 则.有去国怀乡C.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真不知马也D.于.我如浮云 皆朝于.齐1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B.孔子、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创始人。
C.“六十而耳顺”一句中“耳顺”可理解为听得进不同意见。
D.有很多成语源自《论语》。
如温故而知新、任重而道远、舍生取义等。
11.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
(2分)2)吾日三省吾身。
语文版2019届中考总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专题: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含答案
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自非亭午夜分/自名为罗敷B.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暮到江陵/暮宿黄河边D.故渔者歌曰/温故而知新.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哀转久绝/绝巘多生怪柏B.属引凄异/下车引之.每至晴初霜旦/旦辞爷娘去D.春冬之时/以我酌油知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文章用典型化的手法,先写山,后写水,山水中用四季变化的景色穿插其间,将动景和静景巧妙结合在一起。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选文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特点。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正面落笔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二、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尧咨善射,A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B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尔安敢轻吾射/安能辨我是雄雌B.而钱不湿/有卖油翁释担而立.徐以勺酌油沥之/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D.见其发矢十中八九/有时朝发白帝.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当世无双/当窗理云鬓B.惟手熟尔/惟闻女叹息.有卖油翁释担而立/而翁知我D.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归来见天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徐以勺酌油沥之/或以钱币乞之B.当世无双/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其不善者而改之D.汝亦知射乎/尔安敢轻吾射.下面对“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卖油的老头儿)见陈尧咨在射箭,微微点着头替他数靶数。
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课课通《诫子书》 (七年级上册)
2022年中考高效复习之部编版文言文课课通专题03 《诫子书》(七年级上册)一、文学常识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二、主旨归纳《诫子书》的主旨是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文章概括了作者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参考译注四、知识梳理(一)古今异义1.静.以修身古义: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今义:安静2.淫慢.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3.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遭到不幸或发生灾难的可能4.年与时驰.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今义:(车马等或使车马等)跑得很快5.意与日去.古义:丧失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二)词类活用1.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目标)2.非志无以成.学(使动用法,使……成功)(三)重要实词1.静.以修身(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2.非淡泊..无以明.志(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确、坚定)3.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4.非学无以广.才(增长)5.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6.意.与日.去(意志;岁月)四、问题导读1.赏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答案】这句话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
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2.诸葛亮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论述又是怎样展开的?【答案】诸葛亮是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先从正面进行阐述,他认为:无论做人,还是学习,要注重的都是一个“静”字,修身需要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进而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达到了论证的目的。
3.作者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的关系如何?【答案】①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③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部编版】中考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复习训练【含参考答案】
.. .. . ...(一)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公欣然曰其子曰B .兄子胡儿对子骂父 C .未若柳絮因风起若屈伸呼吸 D .与儿女讲论文义君与家君期日中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出一种融洽、欢乐的家庭 气氛。
B .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不同,这里的“儿女”犹言子侄辈, 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人。
C .“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写实,描摹出了大雪的色彩和下落之态。
D .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暗示,表明谢安赞赏谢 道韫的才气。
.. ... . ... . ..参考答案定向训练1.C 【解析】 A .说;B.儿子;C.如/你;D.介词,和。
2.C 【解析】 应是“撒盐”一句较“柳絮”一句更写实。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 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 顾。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 B .太丘舍去去:离开 C .相委而去委:委托 D .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陈太丘与友期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B .去后乃至乃吾前狼假寐 C .相委而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 .下车引之臣以王吏之攻宋也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B.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中考一轮复习】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常考内容汇总
【中考一轮复习】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常考内容汇总《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一《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一一《为政》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一《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一《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一一《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一一《子罕》子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一一《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一一《子张》文学常识1 .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瞰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着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2 .《论语》介绍《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要把它丁氏对日:应答,回答。
重点句子翻译(1)家无井而出溉汲。
翻译: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
(2)及家穿井。
翻译: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
中考语文复习--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狼
成丘。屠乃奔倚其• 下• ,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于是奔过去倚
••
弛担持刀。狼不敢前,靠在柴草堆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屠刀。
•
眈眈相向。
两只狼都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 ••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重点翻译用铺底标识)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
少• 时• ,一狼径• 去, 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
尽,止• 有剩骨。途中两 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
狼,缀• 行• 甚• 远• 。
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
屠惧,投• 以• 骨• 。一 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
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从。 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投过去,后得到骨头
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
狼亦黠• 矣,而顷• 刻• 两毙,禽兽之变诈 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 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 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作品主旨
这个故事表现了人的智慧和力量,启示我们面对 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既要敢于斗争, 又要善于斗争,以夺取胜利。
字词梳理
1. 重点课下注释补充 ①顾.(看,视)野有麦场 ②弛.(解除,卸下)担持刀 ③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从容、悠闲)甚 ④方.(正)欲.(想要)行.(行走) ⑤止.(仅,只)露尻尾
意将隧• 入• 以攻其后也。 通道进入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重点翻译用铺底标识)
身已半入,止露尻• 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
(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 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
狼的后腿,也杀死了这只狼。这才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文言文总复习中考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童趣(一)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项()为之强()徐()喷以()烟2.翻译下列句子。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3.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含义。
(1)物外之()趣(2)昂首观之()(3)为之()怡然称快4.作者的“物外之趣”,全凭新奇合理的想象,除了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四种趣物之外,你还能想到那些相似的且富有童趣的情形?写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二)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①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②私拟作群鹤舞空()③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④怡然称快()⑤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⑥鞭数十,驱之别院()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私拟作群鹤舞空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3.翻译句子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常蹲其身,使与合齐,定目细视。
4.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5.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7.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8.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三)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写出作者体会到“物外之趣”的句子。
2.试概括第一段的意思。
3.第二段中,作者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请用横线画出来。
4.作者观察事物细致而有耐心,试说说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夏蚊成雷(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4)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5.用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拔山倒树”中的“山”实际上是指:。
“树”是指:。
(2)“见二虫斗草间”,这“虫”在作者眼中是:。
(3)“庞然大物"实为:。
找出文中写作者心情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
7.学习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第十课《论语》十则(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罔()殆()2.填空:《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
是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这本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与《》、《》、《》合称“四书”。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⑸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⑹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4.原文填空:⑴ ,不亦说乎?⑵ ,可以为师矣。
⑶学而不思则罔,。
⑷子曰:“ ,是以谓之‘文’也。
”5.摘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⑹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所选六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⑵关于思想品德修养有。
请分别就两个方面各举一两则。
8.“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⑴学而时习之()⑵人不知而不愠()⑶温故而知新()⑷学而不思则罔()⑸敏而好学()⑹学而不厌()⑺择其善者而从之()9.指出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⑴学而不厌古义:今义:⑵是以谓之“文”也古义:今义:10.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11.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12.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13.《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14.第一则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15.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16.“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17.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是哪则?1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_________________19.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
”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21.指出下列语句中“之”的用法。
⑴学而时习之()⑵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⑶默而识之()22.下列语句中表示使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B.温故而知新C.学而不思则罔D.思而不学则殆E.敏而好学,不耻下问F.择其善者而从之23从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种观点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是否矛盾?24.从这几条语录看,孔子认为,一个人可以所有人那里学到东西,因为如果别人比自己优秀,那么 _______________;如果别人有缺点,那么___ ________。
25.以上四条语录中,现在仍有生命力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二十课山市“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许多人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壮观的幻景;“山市”蜃楼你可能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这里,蒲松龄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奇异的图画……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山市》选自作者,字留仙,世称“ ”,代文学家。
本文描写了变幻莫测的,作者行文以“忽见、、忽、、、倏忽”等表时间性的词语来贯穿全文,使文章层次显得很清晰。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青冥()飞甍()高垣()禅院()逾时()连亘()倏忽()窗扉()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然数年恒不一见()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往来屑屑()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连亘六七里()或凭或立,不一状()()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见山上人烟市肆()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4.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见宫殿数十所B、层层指数然数年恒不一见数至入层C、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D、或凭或立不以状又闻有早行者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按音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然数年恒/不一见。
B.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C.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D.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7.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山市》是以为顺序,描绘了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景,条理清晰,语言简洁,请填写出山市变化的几个阶段:(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复述)“山市”的形成阶段:“山市”的发展阶段:“山市”的高潮阶段:“山市”的消失阶段:8.找出文中表现时间的词语。
9.文中描述的蜃景若以“风起”为界,前后的蜃景变化各有怎样的特点?10.文中将“山市”称为“鬼市”,对此,你怎样认识?11.本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山市的生成和消失的全过程,极富有想象力。
请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开启你智慧的大门,展开你想象的翅膀。
想一想:孤塔的低部在什么地方?周围有哪些事物?城上有楼吗?城中街道怎样?危楼上有多少人?都在干什么?……根据上述提示,以课文的描写为基础,展开合理的想想,用白话文扩写山市变化的任何一个阶段。
(只选一个)字数不少于200字。
《世说新语》二则(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