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园林绿化中的滨河景观功能分区
太原市滨河路园林景观解析
太原市滨河路园林景观解析滨河路是太原市的一条风景优美的道路,沿着汾河而建。
太原市滨河路建有许多园林景观,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本文将对太原市滨河路的园林景观进行解析。
太原市滨河路的园林景观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滨河公园、观音庙公园和五台山公园。
滨河公园是沿着滨河路建设的一片绿地,面积较大。
公园内有大片的草坪、湖泊和花坛,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在公园中央,有一座小山丘,上面种满了花草树木,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山岳景观。
在夏天,这里的红叶、黄苞花等各种花草相继开放,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美丽和惊喜。
观音庙公园是太原市的一个著名景点。
公园内有一尊高大的观音像,供游客朝拜。
公园内还有许多假山、水池和花坛,以及许多花草树木,形成了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园林景观。
公园内还有一片梅花园,每年冬天梅花盛开时,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观音庙公园的园林景观与观音的神圣气息相得益彰,给人一种宁静和庄严的感受。
五台山公园是太原市滨河路的又一独特景点。
公园内有一座高大的五台山,山上树木繁茂,山下有清澈的水泉流淌。
除了五台山外,公园内还有一片竹林,给人一种清新和自然的感觉。
公园内还有游乐设施和休闲区,供游客休息和娱乐。
五台山公园的园林景观与山水相映成趣,给人们带来了舒适和放松的体验。
太原市滨河路的园林景观给人一种宁静、美丽和舒适的感觉。
无论是滨河公园、观音庙公园还是五台山公园,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之处,各有各的美丽和特色。
这些园林景观不仅为城市增添了绿色,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无论是散步、晨练还是与家人朋友一同游玩,这些园林景观都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太原市滨河路的园林景观是值得推荐和赞美的。
滨河景观带功能设计要点
滨河景观带功能设计要点⼀、引⾔滨河景观带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市⺠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城市形象的重要展示。
本⽂将详细探讨滨河景观带的功能设计要点,以期为相关设计⼯作提供参考。
⼆、滨河景观带的功能定位1.⽣态保护:滨河景观带作为城市与⾃然的交汇点,应承担起⽣态保护的责任。
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河道的⾃然⽣态,保护⽣物多样性,同时构建绿⾊⽣态⽹络。
2.休闲游憩:滨河景观带应为市⺠提供⼀个宜⼈的休闲环境。
应合理布局绿地、⼴场、座椅等设施,满⾜市⺠的休憩需求。
3.⽂化展示:滨河景观带应融⼊城市的⽂化元素,展示城市的历史与特⾊。
可以通过设置⽂化雕塑、景观墙等形式,让市⺠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城市的⽂化底蕴。
4.防洪安全:滨河景观带的设计应与防洪安全相结合,确保河道⾏洪畅通,提⾼城市的防洪能⼒。
同时,在设计中应考虑河岸的稳定性,防⽌⽔⼟流失。
5.景观美化:滨河景观带的美化程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形象。
设计时应注重景观的连续性和层次感,运⽤植物、⼩品、灯光等元素,打造优美的滨河景观。
三、滨河景观带的设计原则1.尊重⾃然:滨河景观带的设计应遵循⾃然规律,保护河道⽣态系统,避免过度的⼈⼯⼲预。
2.⼈性化设计:滨河景观带的设计应充分考虑⼈的需求,为市⺠提供便捷、舒适的环境。
同时,应注重⽆障碍设计,满⾜特殊⼈群的需求。
3.可持续发展:滨河景观带的设计应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采⽤节能、环保的材料和技术,降低能耗和环境负荷。
4.⽂化传承:滨河景观带的设计应融⼊城市的⽂化元素,传承历史⽂脉,增强市⺠的⽂化认同感。
5.创新性:滨河景观带的设计应敢于创新,突破传统的设计模式,打造具有特⾊的滨河景观。
四、滨河景观带的空间布局1.⽣态保护区:在滨河景观带中划定⼀定区域作为⽣态保护区,保护河道⽣态系统,维护⽣物多样性。
⽣态保护区的设计应以⾃然为主导,减少⼈⼯⼲预。
2.休闲游憩区:休闲游憩区是供市⺠休憩、娱乐的区域。
在布局上,应充分考虑市⺠的需求,合理设置绿地、⼴场、步道等设施。
滨水区的主要功能及相关问题
滨水区的主要功能:1,物流,航运。
2,旅游观光。
3,休闲,游憩,娱乐。
4,交流,交往。
5,植被和生态系统保护。
6,文化交流。
7,水上运动,沙滩运动。
8,观景。
一、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1生态观念与景观观念相冲突。
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在亲手创造并欣赏这些美景的时候, 自身活动的影响也使得水域的生态特征渐渐消失, 即自然景观被人工化。
2规划体系的欠缺。
我国景观规划一般分以下几个阶段:综合调查、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施工图。
在综合调查阶段是对用地现状、基础设施、交通条件、人文历史等客观因素进行统计总结, 但是忽视了人的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 忽视了大众的需求。
再者, 作为景观规划设计体系, 我们缺少对案例的最终完成后的后期评价, 总结过去是对将来有知道意义的, 这一点, 我们的近邻日本做的非常好, 日本的景观体系把后期评价作为非常重要的环节, 设计的好坏, 不能仅凭设计者一人, 日本几乎所有的设计对其作品均进行长期跟踪调查, 已达到更进一步贴近公众。
3.2.1城市滨水景观对象的行为分析城市滨水景观的对象包括城市的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从年龄上又分为老人,儿童,年轻人和中年人。
外地游客以观赏游玩为主在其中逗留的时间不长多是参观性的。
在日常使用中最主要的是滨水地区的居民。
而人群的主要组成结构应以老人和儿童为主,他们有足够的闲散时间,在景观环境中逗留时间较久。
老人在其中休闲,交流,带孩子。
小孩在其中玩耍。
中年人早晚散步、锻炼身体。
年轻人会在假日游玩及参加公共活动游玩或集会,针对不同人群心理需求的侧重不同,由此可推断出不同块区主要功能要求,据此作出功能分区。
对滨水景观来说,首先是人在场所的使用功能上得到需求和满足。
然后从整个场所的精神层面上得到审美、心理上的人文关怀。
景观是研究人与自身、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艺术,因此,满足人的需要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原动力。
3.2.2人对城市滨水景观的心理需求通过分析,我们认识到每个人对滨水景观都有不同的心理需求,而在设计中将人们的心理需求得以实现,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成败的关键。
滨水区水景景观分析
• 在水中央种植一丛水生植物, 在如镜一般的水面中挺拔独立, 使之成为水中瞩目的焦点。
• 在水与地的交界处种植一些挺 水植物和高大滨水乔木,一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低,一刚一柔,刚柔并济。
• 在水边种植了一定高度的绿化 带,里面品种丰富,色彩不同, 既很好的营造了优美的环境, 又遮挡了水边的不足之处,一 举两得。
• 在石块组成的水域分割线边上 种植了几丛水蜡烛,把中间留 出来,使人有向中间看远处景 观的想法。
• 在亲水平台的连接处种植了一 丛梭鱼草,既增加了绿化,又 很好的把拐角的不美之处遮挡 了,看上去很自然。
• 在石块堆积的流水出口处种植 了两丛云南黄馨,把出水处的 一部分挡住,使之变得若隐若 现,增加了神秘感。
• 在靠近岸边的地方种植了再力 花和云南黄馨,在秋冬季节, 一黄一绿形成鲜明对比,增强 了视觉冲击。
• 这个点种植的植物有点乱,又 有点杂,没能很好的遮挡建筑 物,给人一种被遗弃的感觉
• 在水域的一个小角落,种植水 蜡烛、再力花、梭鱼草、云南 黄馨和垂柳,春夏季节可观花, 秋冬季节又能从柳树和枯黄的 水生植物中体现寂寞萧条之感。
• 总结: • 在滨水地区做绿化,不仅要考虑植物在不同 季节的不同状态,还要考虑如何巧妙地与硬质景 观相结合;既要考虑大处又要不失细节,给人们 带来美的享受。
滨河景观功能分区之我见
滨河景观功能分区之我见——李斌重庆是一个三峡两水的滨水城市,滨江道路环绕山城,山地景观与滨江特色地貌有机的结合,为我们打造滨江景观提供大量得设计空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庆滨河景观设计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地滨河景观相继开发,滨河公园大量实施,为重庆特色的立体山水景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形成的滨河景观都仅仅是取得景观的视觉效果,没有从“人”的最基础、最根本的需要出发。
大多数滨河景观只是从独立景点出发,功能性的开发利用,而忽略了各个空间要素的融合,出现了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不协调。
才会出现功能单一的没有绿化带和休闲场所滨江公路,滨江堡坎。
我们应该改变单一的交通功能和滨江公路景点造景,而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景观。
1、功能分区的定义:滨江景观带功能分区就是将各功能部分的特性和其他部分的关系进行深入细致、合理、有效的分析。
功能分区常依据动静原则、公共和私密原则、开放与封闭原则进行分区。
也就是在大的景观环境或条件下,充分了解其环境周围及邻近实体对人产生相互作用的特定区域;是人与环境协调的焦点。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滨河景观功能分区充满了无限的生动性和灵活性,也有无数的不确定性。
功能分区是人与环境契合的焦点,也是一个景观构成的重要设计环节。
2、现代滨河景观设计功能分区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大量滨河景观的综合治理已受到社会的日益关注,但有许多的滨河景观都是在一种盲目的环境改造和片面的景观视觉效果下设计修建的,进而忽略了周边环境和使用对象。
有的即便找到了使用对象,但又缺乏人对其主要功能及次要辅助功能的认识,未体现出功能的多样性,比如:未依据动静原则,公开和私密原则,开放与封闭原则;在使用对象上,未分清各个年龄阶段层次的不同;在活动区域内上,未分清高层次与普通使用、高科技与普通设施上的运用。
使得整个滨河景观出现景点与景点脱节,不与人的行为活动严格一致,致使整个功能分区不能相互协调,造成不合理滨河景观。
滨河景观设计理念
滨河景观设计理念滨河景观设计的理念是以滨河作为景观的核心元素,通过设计创造出具有美感和功能性的公共空间。
滨河景观设计的目标是打造一个与自然相融合、与城市环境相连的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
首先,滨河景观设计要注重自然环境保护和修复。
通过恢复河岸的自然植被、湿地、河流等自然要素,提高空气质量、水质水量,保护河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康。
同时,要合理规划绿地、树木和植物的种植,使滨河景观设计更能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和谐。
其次,滨河景观设计要注重文化和历史的保护和传承。
滨河地区通常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设计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来打造具有独特魅力和历史特色的滨河景观。
例如,可以在滨河地区设置文化纪念碑、雕塑等艺术品,以展现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另外,滨河景观设计还可以将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现代气息和文化内涵的滨河建筑群。
滨河景观设计还要注重人文关怀和社区参与。
滨河地区通常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设计师需要考虑到人们的需求和体验,创造一个宜人、舒适的空间。
比如,在滨河景观设计中可以设置跑步道、自行车道、休闲广场、运动设施等,满足人们的健身和娱乐需求。
此外,还可以设置座椅、观景平台等设施,让人们可以在滨河边休息、观赏风景。
另外,设计师还可以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景观设计的过程,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到滨河景观的建设中,增强社区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最后,滨河景观设计还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设计师需要考虑到城市的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的要求,创造出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滨河景观。
例如,在滨河景观设计中可以采用节能环保的材料和技术,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同时,还可以合理规划交通和出行方式,鼓励可持续的出行方式,如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等,减少汽车的使用。
综上所述,滨河景观设计的理念是以自然环境保护和修复为基础,注重文化和历史的保护和传承,关注人文关怀和社区参与,追求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滨河景观可以成为城市的风景线,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滨河景观设计理念
滨河景观设计理念滨河景观设计是以人为本,追求和谐、舒适、美丽的设计理念。
滨河景观设计旨在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布局,凸显滨河的自然风光,提供优质的环境和服务,让人们在滨河之间享受自然、放松心情。
首先,滨河景观设计注重与自然的融合。
滨河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应在设计中体现出自然的美和生态价值。
设计中应包括植被的选择和布局,以及景观元素的设计。
植被的选择应考虑滨河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生长并能提供阴凉和观赏价值的植物。
同时,景观元素的设计应考虑滨河的独特性和主题,如河流、湖泊、湿地等,将它们融入滨河景观中,使其成为滨河的一部分。
其次,滨河景观设计强调公共空间的营造。
滨河景观是供人们休闲娱乐和社交的场所,因此,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和活动。
设计中应设置休息区、散步区、观景区和游乐设施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同时,设计中应注重公共空间的开放性,让人们可以自由进入和使用滨河景观,增加人与自然的互动。
再次,滨河景观设计强调文化和历史传承。
滨河地区通常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设计中应注重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设计中可以融入当地的传统建筑、艺术品和习俗,展示当地的独特魅力。
此外,滨河景观设计也可以以历史事件和名人为主题,通过雕塑、纪念碑等方式展示历史和英雄人物的贡献,让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最后,滨河景观设计注重可持续发展。
滨河地区通常是城市的绿肺,应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设计中应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同时,设计中应设置垃圾回收容器和排水系统,保护滨河生态环境。
此外,设计中可以结合城市绿化计划,增加绿植的种植面积,提高滨河地区的生态价值。
总之,滨河景观设计以人为本,追求和谐、舒适、美丽的设计理念。
滨河景观设计将自然、文化和可持续发展有机融合,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与自然互动、休闲放松的场所。
滨河景观设计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滨河沿线植物景观设计几点建议
滨河沿线植物景观设计几点建议
一、A区:波浪形花坛种植了大量的水杉,没有很好地体现原来的设
计意图,且落叶树过多,冬季显得萧条。
洒金珊瑚种植位置不合理,太晒易造成生长不良。
二、A区B区:沿岸有部分位置设计为沙滩与碎石驳岸,不应全种植物。
三、B区:东侧落叶树过多,植物配置缺乏层次感,显单调。
波浪形
花坛没有配置植物。
洒金珊瑚种植位置不合理。
四、C区:落叶树太多,林下缺乏小灌木、地被等配置,层次感不强。
五、D区:落叶树太多,树种单一,沿岸可配置花灌木、花球,局部
可配置花径,丰富植物景观。
东侧草坪一侧,草坪中央可配置树形优美的孤植树增加可看性,丰富景观。
睡莲种植的湖水深度不宜超过80CM,D区沿岸种植睡莲水深是否合适?
六、E区:花架旁可种植紫藤、木香等爬藤攀援植物。
七、F区:洒金珊瑚种植位置不合理。
八、H区:海螺广场色块没有标明植物种植设计。
九、E、F、G区:与路东侧的小区相邻,平时居民与儿童活动频繁,
应多配置一些观花观果树种与香花植物,以增加气氛。
例如月季、含笑、白玉兰、樱花、桃花、梅花、紫荆、枸杞、火棘等。
滨河公园的生态景观规划及管理模式探讨
滨河公园的生态景观规划及管理模式探讨滨河公园是城市生态休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和管理直接关系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居民的健康生活。
本文将探讨滨河公园的生态景观规划及管理模式。
一、滨河公园的概况滨河公园位于城市中心地带,总面积约500公顷,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
公园内建有多个休闲设施和活动场所,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游玩和运动。
二、生态景观规划滨河公园的生态景观规划应基于生态平衡原则,强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具体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植被景观规划以尽量保留现有的自然植被为基础,根据公园的位置和地形条件,引进适应性强的本地植被。
在公园内设置花草区、树林、水景区等多个景观区域,形成种类丰富、结构多样的植被层次。
2. 水环境景观规划借助沿岸的自然水系,建设一系列的人工水体,如池塘、水池、人造溪流等,形成水系景观,丰富公园内的生态景观。
同时,将公园内的排水系统、雨水花园等设计在水环境规划中,实现雨水的再利用,保证水的循环利用。
3. 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和公园的功能需求,将公园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人工景观区、休闲娱乐区、活动场地等多个区域。
在自然保护区内保留现有的自然生态环境,设置生态监测点,定期监测自然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三、管理模式探讨为了保证滨河公园的生态景观规划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模式。
1. 生态规划管理公园规划和管理应该以生态平衡、环境友好为基础,采用科学化的规划方法,充分考虑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2. 日常维护管理滨河公园是一个复杂的生态景观系统,需要进行科学的日常维护管理。
主要包括草坪修剪、花草养护、树木修剪、垃圾收集处理等维护工作。
这些工作需要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和设备,保障公园的日常运行和维护。
3. 参与管理滨河公园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必须通过市民的参与和自治来维护公园的生态平衡和环境友好。
可以通过建立公园志愿者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增强市民对公园环境的保护意识。
滨河景观带功能设计要点
滨河景观带功能设计要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滨河景观带是城市重要的休闲、娱乐和交流空间,其设计旨在提供一个宜人舒适的环境,让市民和游客享受自然风光和人文氛围。
在进行滨河景观带功能设计时,需考虑多方面因素,下面就来谈谈滨河景观带功能设计的要点。
第一,强调自然生态。
滨河景观带的设计应尽可能保留原有的自然生态特征,如河岸植被、水生动植物等,以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设计师应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合理配置植被种类和布局,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打造具有生态特色的滨河景观带。
第二,注重文化传承。
滨河景观带通常位于城市的历史文化区域,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建筑,提炼其精华元素,并融入景观带设计中。
可以在景观带中设置历史文化展示区、文化遗迹保护区等,以展示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
打造休闲娱乐空间。
滨河景观带是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设计时应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需求,设置多样化的休闲设施和活动空间,如儿童游乐设施、户外健身器材、露天音乐舞台等,满足市民在此放松愉悦的需求。
第四,提升交通便利性。
滨河景观带的设计应尽量保持与城市其他区域的交通联系畅通,方便市民和游客到达。
可以设置步道、自行车道、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以提升景观带的交通便利性,并鼓励市民选择环保出行方式。
第五,设立服务设施。
滨河景观带设计时要考虑市民和游客的日常生活需求,设置便民服务设施如公共厕所、咖啡馆、休息区等,提供方便舒适的服务,增加景观带的吸引力。
第六,注重安全保障。
在设计滨河景观带时,安全是首要考虑因素。
设计师应考虑到潜在的安全风险,并设置安全警示标识、栏杆护栏等措施,保障市民和游客在景观带内的安全。
滨河景观带功能设计要点涉及自然生态、文化传承、休闲娱乐、交通便利、服务设施和安全保障等方面,设计师在实施过程中要全面考虑,以打造具有吸引力和活力的滨河景观带,为城市居民和游客提供优质的休闲空间。
【滨河景观带功能设计要点】的文章到此结束。
滨河景观设计
滨水景观绿地规划设计基础知识 滨水景观绿地在城市应注意的问题
一、滨水景观绿地规划设计基础知识
(一)概念
水对于人类来说有着一种内在的,与生俱来的持 久吸引力。蓝天、阳光、水面、绿地大都是人们最 向往的旅游和生活的地方。滨水景观绿地就是在城 市中临河流、湖沼、海岸等水体的地方建设而成的 具有较强观赏性和使用功能的一种城市公共绿地形 式。
三、滨水景观绿地设计的原则
(五)立体设计原则
对于人的视觉来讲,垂直面上的变化远比平面上的 变化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兴趣。因而,景观设计不应 仅仅是平面设计,而应是全方位的立体设计。综观现代 景观设计的一些名品,无不注重立体层次的设计。立体 设计涵盖了软、硬质景观两方面:软质景观如种植乔木、 灌木时,应先堆土成坡,再分层高低立体种植;硬质方 面则运用上下层平台、道路等等手法进行空间转换和空 间高差创造。
四、滨水景观绿地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注 意的问题
若水面宽阔,沿岸风光绮丽,对岸风景点较多, 沿水边就应设置较宽阔的绿化地带,布置游步道、草 地、花坛、坐椅等园林设施。游步道应尽量靠近水边, 以满足人们近水边行走的需要。在可以观看风景的地 方设计小型广场或凸出岸边的平台,以供人们凭栏远 眺或摄影。在水位较低的地方,可以因地势高低,设 计成两层平台,以踏步联系。在水位较稳定的地方, 驳岸应尽可能砌筑得低一些,以满足人们的亲水感。
一、滨水景观绿地规划设计基础知识
(二)分布位置
滨水景观绿地一般均位于城市中河流、湖沼、海岸 等水体的周围。
一、滨水景观绿地规划设计基础知识
(三)特点
滨水景观绿地毗邻自然环境,其一侧临水,空间开 阔,环境优美,是城市居民休息游憩的地方,吸引着 大量的游人,特别是夏日和傍晚,其作用不亚于风景 区和公园绿地。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滨水公园与河岸绿地的规划与保护措施分析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滨水公园与河岸绿地的规划与保护措施分析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中,滨水公园和河岸绿地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类型。
本文将从滨水公园与河岸绿地的概念与特点、规划原则与分类标准,以及保护措施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滨水公园与河岸绿地的概念与特点滨水公园是指河流、湖泊、海岸等水体周围的绿地公园,是城市与水系相接触的区域。
滨水公园具有以下特点:1. 水岸交融:滨水公园融合了陆地与水体的特点,形成了特有的景观特色,丰富了城市的景观资源。
2. 绿色生态:滨水公园在打造美丽景观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提供了城市中心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净化空气、保持水源等。
3. 公共空间:滨水公园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运动等多种功能,是城市绿地中的重要公共空间。
河岸绿地是指河流两岸的绿地带,是城市河流与陆地的过渡区域。
河岸绿地具有以下特点:1. 河流保护:河岸绿地在城市规划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能够保护河流的水质,减少水体污染。
2. 自然景观:河岸绿地通常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如河流、湖泊、湿地等,为市民提供了近距离接触自然的机会。
3. 生态廊道:河岸绿地也是城市生态廊道的一部分,能够提供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滨水公园与河岸绿地规划原则与分类标准1. 规划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在滨水公园与河岸绿地规划中,应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人文关怀原则:规划应充分考虑市民的需求,为市民提供舒适、便利的休闲空间,注重人文情感的表达。
(3)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应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选择合适的植被种植,优化水资源的利用,确保绿地的可持续发展。
2. 分类标准根据滨水公园与河岸绿地的功能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生态保护型:重点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维护水体的水质和水体的自然景观。
(2)游憩休闲型:以提供市民休闲、娱乐、运动等功能为主,设置散步路径、景点、休憩设施等。
浅析滨河景观设计之功能划分研究
浅析滨河景观设计之功能划分研究作者:高志强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7期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中越来越多的滨河地带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滨河景观在城市建设和人们休闲娱乐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介绍一个具体的滨河景观设计案例,深入分析与总结对滨河地带进行合理的功能划分之方法。
关键词:滨河;景观;功能;划分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178-01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滨河地带,原来的滨河地带以及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娱乐的需要了,需要重新对其进行规划设计来满足人们对滨水地区的需求。
如何设计出一个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滨河景观环境,满足城市发展的功能需求,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创作优美舒适的娱乐休闲环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如何将整个滨河景观区域进行合理的功能划分是一个重要课题。
针对该课题本文就一个实际案例进行探究滨河景观的功能划分方法。
本案例是西安市灞桥区“长安?码头”水上旅游度假中心规划设计。
本规划范围包括约长4.1公里、宽450米的水域,向北至陇海铁路北货线,向南至1号坝,向西至灞河水面中心线,向东至河堤外扩30米,包括河道堤岸的3000亩水面和800亩河道湿地。
本案例的指导思想:把握滨河景观设计的普遍规律;结合长安码头地域特征;寻求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综合最优。
依据滨河景观设计遵循的普遍规则进行设计:其一、生态优先:重视河流系统在城市生态格局、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廊道作用,保护原生河道、维护自然驳岸、加强滨河绿化建设。
把握滨河景观设计的普遍规律;其二、园林意境:将滨河景观带作为城市带状公园进行设计,运用造园艺术和技术手段,营造宜人的园林环境供市民游憩。
其三、传承文脉:发掘地域历史文脉特色,结合时代要求在设计中予以诠释和重构,使优秀的地域文化得以弘扬,增强地域认同感和设计识别性。
园林绿化中的滨河景观功能分区
浅析园林绿化中的滨河景观功能分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从简单的物质需求过渡到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的背景下,国内大量景观设计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种滨河景观相继开发,但形成的滨河景观都仅仅是为了取得景观的视觉效果而造景,没有从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出发。
大多数景观只是从独立景点出发,而忽略了各个空间的融合,出现了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不协调。
在“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时代,景观功能分区在整个景观设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应改变独立景点造景,而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景观。
1、功能分区的定义:功能分区就是将各功能部分的特性和其他部分的关系进行深入细致、合理、有效的分析,最终决定它们各自在基地内的位置、大致范围和相互关系。
功能分区常依据动静原则、公共和私密原则、开放与封闭原则进行分区。
也就是在大的景观环境或条件下,充分了解其环境周围及邻近实体对人产生相互作用的特定区域;是人与环境协调的焦点。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滨河景观功能分区充满了无限的生动性和灵活性,也有无数的不确定性。
功能分区是人与环境契合的焦点,也是一个景观构成的重要设计环节。
2、现代滨河景观设计功能分区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大量滨河景观的综合治理已受到社会的日益关注,但有许多的滨河景观都是在一种盲目的环境改造和片面的景观视觉效果下设计修建的,进而忽略了周边环境和使用对象。
有的即便找到了使用对象,但又缺乏人对其主要功能及次要辅助功能的认识,未体现出功能的多样性,比如:未依据动静原则,公开和私密原则,开放与封闭原则,在使用对象上,未分清各个年龄阶段层次的不同,在活动区域内上,未分清高层次与普通使用、高科技与普通设施上的运用。
使得整个滨河景观出现景点与景点脱节,不与人的行为活动严格一致,致使整个功能分区不能相互协调,造成不合理滨河景观。
从“人”的角度分析滨河景观功能分区:人与自然是相协调的,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滨河景观的使用对象是城市居民,而在滨河景观上用人性角度进行功能合理分区,作为一个完美的设计师,为了给城市居民营造一个休闲、游玩的场所,在设计中间,我们可以利用功能分区的动静、公私、开闭原则进行切合实际的分区,进而调节人与环境的尺度与比例,将滨河景观划分成一些小空间,这样可以使整个滨河景观有一种大众性、可观性。
太原市滨河路园林景观解析
太原市滨河路园林景观解析
太原市滨河路园林景观位于山西省太原市的中心地带。
该景观以滨河路为主轴,植被
丰富,景观优美。
首先,这个景观由许多不同组团组成,每个组团都有独特的特点和功
能。
首先,滨河路的北端是太原水电大厦和万达购物中心。
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大量的
商业建筑和高科技大厦。
这个区域的特点是现代化和高档的气息。
第二个组团是中间部分,它以太原市政府和人民公园为核心。
这个区域的特点是绿化
和休闲活动。
人们可以在人民公园散步、慢跑、娱乐等活动。
太原市政府的建筑也是这个
区域的亮点之一。
它是一座大型现代化建筑,展示了太原市的繁荣和发展。
第三个组团是滨河路的南端,这里有许多繁华的商业街和文化场所。
例如,万达广场、中华园艺博览园、太原林肯中心等。
这个区域的特点是繁华和多元化的气息。
除了以上三个组团外,滨河路还有许多次要景点和特色建筑,例如洪家楼、榆次古城、西山天成国际社区等。
这些地方给太原市的滨河路景观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和历史气息。
滨河路园林景观的设计师保留了自然的原始风貌,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
除
此之外,设计师还在沿路设置了大量的座椅和人行道,方便游客休息和行走。
夜晚,滨河
路更是变成了一个璀璨的灯光秀,沿路景观点被灯光照亮,让人们感受到了夜晚的美丽和
浪漫。
太原市滨河路园林景观解析
太原市滨河路园林景观解析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城市,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北部。
太原市的滨河路园林景观作为城市的重要景点,扮演着连接城市与自然的纽带,给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城市的忙碌与自然的宁静,同时也能够领略到园林景观所带来的美好和愉悦。
本文将对太原市滨河路园林景观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地方的魅力。
滨河路园林景观的位置优越,依水而建,总长约6.1公里,河畔两侧都种植了大片的草坪和绿化带,沿途栽植了大量的树木和花卉。
整个景观分成了南北两段,南段樱花绵延,郁郁葱葱,北段则以清幽淡雅见长。
滨河路园林景观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色、健康的氛围和丰富的娱乐设施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市民。
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馈赠,感受到环境与心灵的共振。
滨河路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景观设计方面,整个河畔护坡的排水系统和绿地垂直绿化系统经过精心设计与规划,整体上规划了灌木、乔木、花木、草本植物的种植,很好地展现了园林景观中的自然生态系统。
在景观设计中,人们也会发现一些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雕塑和建筑,这些元素都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
在这个园林景观中,游客可以进行各种休闲娱乐活动,比如晨练、散步、拍照、亲近大自然等。
特别是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沿着滨河路走上一段,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微风拂面的清凉,享受太原市独特的园林风光。
在这里,放慢脚步,欣赏河岸两侧的美景,心情也会变得舒畅愉悦。
在滨河路园林景观中,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自然景观,还可以领略到一些人文景观,比如雕塑、文化墙等。
这些景观从各个方面展现了太原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风貌,让人们感受到太原市的独特魅力。
这些景观也丰富了园林景观的内涵,使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也得到了一次美好的情感体验。
滨河路园林景观的建设也为太原市的环境改善和生态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沿河两岸绿地的建设,不仅美化了城市的环境,还提高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
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功能空间界定与表现
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功能空间界定与表现作者:陈香竹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7期【摘要】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城市园林景观成为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滨水景观不仅是城市容貌的一部分,更是滨水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改造的关键。
滨河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在于对滨水空间的设计改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于滨河公园景观设计的研究及理论不断涌现,城市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景观生态学等诸多学科都在讨论城市滨河景观的发展问题,并研究相应的设计策略。
但总的来说,多只限于各自专业的理论,研究不够系统深入。
本文的研究旨在系统分析滨河景观设计,讨论滨河公园的现状问题,研究滨河景观的发展方向,并应用于具体设计方案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滨水景观;城市园林;景观生态学本文依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求和原则,对和平公园设计进行研究设计原则和方法,研究滨水景观本身的地域条件和特征,细致分析空间格局的层次及构景要素。
主要概述了滨河景观的发展历程、用地现状、设计原则、设计细节,并对本次研究进行总结。
一、滨水景观设计原则(一)永续性原则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有可再生和不可再生之分,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永续性,必须遵循当前与长期实用为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满足现在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有用性,这即城市规划的最基本的指导思想。
(二)地方性原则地方性原则就是说,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
设计问题,首先应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所以,必须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这是当地人的经验。
当地人依赖于其生活的环境获得日常生活的一球需要,其生活空间中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有含义的。
植物和建材的使用也应该尊重当地性原则,如此既能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低化,又能体现当地的特色,还能保护物种的延续。
当然也可适当加入其它元素,更丰富当地文化,形成有一定特色的景观节点。
(三)人性化原则在滨河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应仔细分析各类有人的心理及生理特点,以人为本,以便游赏。
滨河带景观设计方案
滨河带景观设计方案1)一般滨河路的一侧是城市建筑,在建筑和水体之间设置道路绿带。
如果水面不十分宽阔,对岸又无风景时,滨河路可以布置得较为简单,除车行道和人行道之外,I临水一侧可修筑游步道,树木种植成行;驳岸风景点较多,沿水边就应设置较宽阔的绿化地带,布置游步道、草地、花坛、座椅等园林设施。
游步道应尽量靠近水边,以满足人们近水边行走的需要。
在可以观看风景的地方设计小型广场或凸出岸边的平台,以供人们凭栏远眺或摄影。
在水位较低的地方,可以因地势高低,设计成两层平台,以踏步联系。
在水位较稳定的地方,驳岸应尽可能砌筑得低一些,满足人们的亲水感。
2)在具有天然坡岸的地方,可以采用自然式布置游步道和树木,凡未铺装的地面都应种植灌木或铺栽草皮。
如有顽石布置于岸边,更显自然。
3)在滨河绿地上除采用一般行道绿地树种外,还可选用适于低湿地生长的树木,如垂柳。
树木不宜种得过于闭塞,林冠线也要富于变化,除了种植乔木以外,还可种一些灌木和花卉,以丰富景观。
如果沿水岸等距离密植同一树种,则显得林冠线单调闭塞,既遮挡了城市景色,又妨碍观赏水景及借景。
在低湿的河岸上或一定时期水位可能上涨的水边,应特别注意选择能适应水湿和耐盐碱的树种。
滨河路的绿化,除有遮荫功能外,有时还具有防浪、固堤、护坡的作用。
斜坡上要种植草皮,以免水土流失,也可起到美化作用。
滨河林荫路的游步道与车行道之间应尽可能用绿化带隔离开来,以保证游人安静和安全。
国外滨河路的绿化一般布置得比较开阔,以草坪为主,乔木种得比较稀疏,在开阔的草地上点缀以修剪成形的常绿树和花灌木。
有的还把砌筑的驳岸与花池结合起来,种植的花卉和灌木形式多样(图4-29)。
4)一般从水利上来说,流经城市的每一条河流都是流域治理的有机组成,其在水利上的分工大概可在行洪、分洪、灌溉、航运、排盐、纯景观等方面加以区分。
如果从城市绿地系统功能上划分,作为有保护意义的生态廊道是所有河道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这条河流本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所流经的区域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滨河绿地邻接用地的功能都会对滨河绿地的性质产生影响。
园林绿化中滨河绿化带的设计与养护
262023.1当中不会发生碰撞。
另外,还应该做好苗木的运输保湿工作,主要在苗木的根部以及树干部位喷洒适量的水分,避免水分流失。
在苗木卸载的过程中,要注意轻拿轻放,避免出现土球破坏的情况,要保证苗木的完整性。
4.2 反季节种植分析在进行园林工程反季节施工的过程当中,涉及到了苗木种植的多个方面,所以要提前做好规划和设计。
如若需要种植落叶乔木类植物那么必须要提前做好现场情况勘测工作,对苗木进行适当的修剪,在夏季施工时,应当进行喷淋树冠,确保空气的湿润度,保证苗木的生长需求。
冬季施工时,应采取恰当的保护措施,做好苗木的保暖以及防风工作。
苗木的栽种结束之后,施工人员应当在种植穴直径较大的部位,假设土堰结构,另外还需要在排水能力较差的种植穴底底部,铺设一定厚度的沙砾。
当出现意外情况时,必须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从多个方面保障反季节植被施工需求,有效地提升植物的成活率。
4.3 做好苗木养护和管理工作为了能够保障园林绿化反季节种植的施工效果,在栽种工作结束之后,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后续的养护和管理工作。
相关人员应当根据季节以及气候的不同,对养护工作进行合理规划。
首先,每年的第一季度要实施防寒防冻措施,避免由于低温而带来的植被冻伤或冻死情况出现。
其次,要做好冬季植被修剪以及病虫害治理工作。
在每年的四月底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开展除草以及施肥和浇水等操作。
最后,在每年的第二季度中旬都要进行排水处理,防止由于降水过多,对植被造成损害。
5 结语综上所述,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工作是文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部分,城市基础建设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建设,也体现在城市环境保护上。
城市园林绿化随着城市的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反季节施工技术能够在植物的非生长季节进行移植和栽种,因此必须要对该项技术的要点以及特征进行有效的分析,做好前期规划和设计工作,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植被的成活率,推动园林绿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简介:张广(1980-),男,专科,工程师。
阐述城市滨水区绿化景观的构成与设计
阐述城市滨水区绿化景观的构成与设计1 城市滨水区绿化景观空间的构成1.1 公共活动空间现代城市滨水绿地建设包括公共活动空间的建设。
比如,著名的海滨聚石园、横滨亲水广场等现代城市滨水绿地,公共活动空间位于城市滨水的边缘。
这部分属于城市扩张过渡空间,或是城市滨水的亲水活动空间,比如动态亲水广场、水滨浴场等。
其结构以人工景观和人文构筑景观为主,植物要素比较少。
1.2 生态环境空间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和生息维护了城市滨水区的原始生态环境,保留了最原始的自然景观,也为人们提供了生态型的活动空间。
生态环境空间是滨水区主要绿化存在的空间,具有协调、过渡的功能。
一般采取水岸林带、组团的植物配置方式,生物复合群环境丰富,有效维护了滨水区的生态环境。
1.3 视觉艺术空间整个滨水空间实质上是个大型的视觉艺术空间。
滨水步道建设是城市滨水区景观建设的重要部分,以临近水体的边缘地带为造景空间,体现了视觉的延续性。
游人在亲水活动中欣赏各处景点,感受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的美,丰富了景观构成要素,植物和附属小品建设协调,突出了面水的通透性。
1.4 滨水区文化空间(1)水文化特色。
从城市实际空间形态的角度看,水是非常重要且活跃的因素,能够弥补比较枯燥的城市建筑空间。
滨水区文化特性的表达与建筑之间联系密切,比如六合塔、蓬莱阁等。
(2)水体具有很强的自然特性。
水能够体现地域特色,突出城市形象特色,植物、建筑和雕塑都是主要的主题表达因素。
滨水文化形态是城市文化形态表达的重點,丰富多彩的特色性文化能够提高城市的旅游价值,比如杭州的西湖、西宁的青海湖、成都的都江堰等。
2 城市滨水区绿化造景设计2.1 城市滨水绿地植物的种植形式城市滨水绿地植物种植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标本式。
标本式是以欣赏植物单体美形成的一种景观组织形式。
城市滨水中比较常见的是雪松、红枫以及水杉等植物。
一般滨水中具有纪念意义的古树被人们称为标本式景观。
单株植物矗立在开阔的水滨绿地,对人们的视觉产生冲击,促使天空、湖水更加干净、明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园林绿化中的滨河景观功能分区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从简单的物质需求过渡到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的背景下,国内大量景观设计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种滨河景观相继开发,但形成的滨河景观都仅仅是为了取得景观的视觉效果而造景,没有从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出发。
大多数景观只是从独立景点出发,而忽略了各个空间的融合,出现了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不协调。
在“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时代,景观功能分区在整个景观设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应改变独立景点造景,而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景观。
关键词:滨河;园林景观;可持续发展;设计
1、功能分区的定义:
功能分区就是将各功能部分的特性和其他部分的关系进行深入细致、合理、有效的分析,最终决定它们各自在基地内的位置、大致范围和相互关系。
功能分区常依据动静原则、公共和私密原则、开放与封闭原则进行分区。
也就是在大的景观环境或条件下,充分了解其环境周围及邻近实体对人产生相互作用的特定区域;是人与环境协调的焦点。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滨河景观功能分区充满了无限的生动性和灵活性,也有无数的不确定性。
功能分区是人与环境契合的焦点,也是一个景观构成的重要设计环节。
2、现代滨河景观设计功能分区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大量滨河景观的综合治理已受到社会的日益关注,但有许多的滨河景观都是在一种盲目的环境改造和片面的景观视觉效果下设计修建的,进而忽略了周边环境和使用对象。
有的即便找到了使用对象,但又缺乏人对其主要功能及次要辅助功能的认识,未体现出功能的多样性,比如:未依据动静原则,公开和私密原则,开放与封闭原则,在使用对象上,未分清各个年龄阶段层次的不同,在活动区域内上,未分清高层次与普通使用、高科技与普通设施上的运用。
使得整个滨河景观出现景点与景点脱节,不与人的行为活动严格一致,致使整个功能分区不能相互协调,造成不合理滨河景观。
3、从“人”的角度分析滨河景观功能分区:
人与自然是相协调的,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滨河景观的使用对象是城市居民,而在滨河景观上用人性角度进行功能合理分区,作为一个完美的设计师,为了给城市居民营造一个休闲、游玩的场所,在设计中间,我们可以利用功能分区的动静、公私、开闭原则进行切合实际的分区,进而调节人与环境的尺度与比例,将滨河景观划分成一些小空间,这样可以使整个滨河景观有一种大众性、可观性。
同时又不显得压抑或离散。
因此,滨河景观是以人性为出发点进行功能分区。
4以下是从人性的角度对滨河景观的几点认识:
A、动静原则进行功能分区:
在滨河景观中,较多的分区是结合动静原则给予片面设计,未考虑到人的因素的存在,只是形式上的功能分区,而没有从实际上进行功能分区;或是考虑到了动的因素的存在,而又忽略了静的因素的存在,一个符合人性化的功能分区应充分结合两方面因素进行构思设计。
我们把动静原则中的“动与静”充分结合确定为硬性原则,以致凌驾于形式之上的功能分区已不适应现代滨河景观设计理念。
因此,形式功能分区“应退出历史舞台”,在认真观察府河景观中的一些景点,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存在的薄弱环节。
究其原因,因为一个形式功能会阻止人性化因素的发展,为追求形式而追求形式,为追求功能而追求功能。
一个符合人性的功能分区才是一个完美的构思设计,才是一个完美的景观。
根据以上情况,我在滨河景观―成都沙河建设路至建设北路段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人性功能分区,进行构思设计,合理安排其下沉休息平台位置,以及其内的雕塑休闲广场、儿童活动区、大众休息长廊、老年人活动区五者之间的尺度与比例。
充分结合人性化原则、功能分区原则,特对功能分区中动静、公私、开闭三原则进行考虑,比如:在老年活动中心前方设置一块大众休闲区,人们一来到河边就会看到,老年活动区和大众休息区将是不同年龄段选择的休息场所。
不会因为只有老年人活动区而导致中青年不可玩的局面。
B、私密原则进行功能分区:
随着滨河景观绿化建设,一些设计者为了突出功能的多样性、实惠性,一方面在儿童活动区安置其游乐设施,一方面在儿童游乐设施外围用栅栏围合,形成私密空间,看上去符合功能分区原则,然而,这种强硬的划分空间是忽略了人的存在和人的参与。
而我在成都沙河建设路至建设北路段的设计中将一些可观性的雕塑和有关儿童形象放于儿童嬉戏区邻近,这样不仅会吸引儿童,而且能使儿童嬉戏区具有可观可玩的特点。
与此将多功能协调为一体,更人性化,更符合功能分区原则。
5 植物种植设计
5.1 设计原则
①充分考虑滨河绿带的特点,结合道路及水面的景色。
在滨河游览道路和水岸线之间的绿地为自然式风景林地、草地、疏林草地等,组织有节奏变化的植物空间。
通过孤植、列植、丛植、群植方式丰富林相变化。
选用优美的乡土树种,以乔木为主,地被点缀草坪,少种中间层灌木,形成通透、整齐、纯净的林下空间,同时引进少量外来树种,使植物景观与现代化的城市滨水风貌相协调。
②利用植物的不同特性,结合
各区及各景点的不同功能及性质,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绿色空间环境。
绿化景观在体现植物自然群落式的同时注意与其他景观元素(地形、水体、建筑)的结合,形成彼此协调、变化丰富的植物景观。
体现植物景观的秩序感,同时自身也有意识地组织密林、疏林、草地等多样的景观空间和活动空间。
③植物的配置注重高低的层次树种群落的组合。
利用树种不同的特性(如喜阳性、耐阴性、耐湿性等)形成不同的植物生态组群。
尤其注意地被植物以及沿河、湿生、沼生、水生植物的利用。
广场及中心建筑周边多为规则式种植,绿地植物以树丛或树群的形态出现,林下为平坦的草坪。
以纯林构成广场绿化,以杂林构成广场间绿地(见图2、3)④强调植物的季相景观,注重色叶树种的搭配以及常绿落叶树的搭配。
丰富植物的多样性,乡土树种与外来观赏价值高的植物相结合。
植物的四季季相景观形成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种植效果。
5.2 植物种植方式
①密林:主要为乔草结合,形成浓荫匝地的景观效果。
②疏林草地:三分植被,七分草坪;结合少量乔木,疏密有致,虚实结合。
③规则式树阵及整形绿篱:以整齐一致的植物有秩序地排列组成,映衬建筑周边及岸线的秩序感。
④草坪:展现通透开敞的空间,根据景观需要分为观赏缀花草坪和活动草坪。
5.3 植物树种选择
选择乡土植物,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比例为4:6,色叶植物与开花植物占一定比例,增加季相变化。
6 基础设施及灯光设计
指示牌、园椅、果壳箱、警示牌等这些零星的小品均统一设计,做到制作规范、功能合理、式样美观,并与环境协调,同时在其细部注入滨河景观带的特色元素和符号。
考虑灯光对附近居民的影响,尽量选用柔和的灯光,根据不同区域的景观特征和活动选用相应的灯光。
用灯光将水、墙与岸线变成在夜间完全不同的新景点。
7 结语
滨河景观设计涉及多学科、多方面的问题,设计人员应该以综合的视角、进行多目标的设计。
目前国内的滨水区规划与设计仍存在目标单一和片面的不足,旨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景观设计应是多目标的。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采取具有环境敏感性的环保设计方法,让更多的市民能够真正融入其中、享受其中,使之真正成为都市生活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