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课程设计报告

合集下载

rfid期末课程设计

rfid期末课程设计

rfid期末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RFID(无线射频识别)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应用领域。

2. 学生能掌握RFID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标签、读写器和后端数据库。

3. 学生了解RFID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RFID知识,设计简单的RFID应用系统。

2.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RFID读写器的使用方法和调试技巧。

3. 学生能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评估RFID系统的性能和优化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物联网技术的兴趣,认识到RFID技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精神。

3. 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关注RFID技术的发展动态,具备持续学习的意愿。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信息技术学科选修课程,结合理论与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初三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为未来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中,注重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RFID基本概念:介绍RFID的定义、发展历程。

- RFID工作原理:讲解RFID系统的能量传递、数据传输过程。

- RFID系统组成:分析标签、读写器、后端数据库等组成部分。

- RFID应用领域:阐述RFID在物流、交通、医疗等行业的应用案例。

2. 实践操作:- RFID设备认识:学习RFID读写器、标签等设备的使用方法。

- RFID系统搭建:动手搭建简单的RFID应用系统,如门禁系统、物品追踪等。

- 系统调试与优化:学习如何调试RFID系统,提高系统性能。

3. 教学大纲:- 第一周:RFID基本概念、发展历程。

RFID物品查找系统课程设计

RFID物品查找系统课程设计

RFID物品查找系统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RFID物品查找系统,使学生掌握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RFID技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分类;掌握RFID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功能;了解RFID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技能目标:学会使用RFID设备进行物品的识别和追踪;能够独立完成RFID系统的设计、搭建和调试;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热爱和责任感,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RFID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RFID的定义、分类、工作原理及其与物联网的关系。

2.RFID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标签、读写器、天线和数据处理系统。

3.RFID技术的应用领域:物流、生产制造、交通、医疗等。

4.RFID物品查找系统的实际操作:设备选型、系统设计、编程调试等。

5.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成功的RFID应用案例,探讨其经验和启示。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讲授法:教师讲解RFID技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讨论法:分组讨论RFID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未来发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应用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RFID技术在实际中的作用和价值。

4.实验法:动手搭建RFID物品查找系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实验设备:购置RFID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

rfid原理》课程设计

rfid原理》课程设计

rfid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RFID(无线射频识别)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工作原理;2. 学习RFID系统的组成,包括标签、读写器、天线和后端处理系统;3. 理解RFID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及其在不同领域的优势。

技能目标:1. 学会使用RFID实验套件进行基础实验操作,具备实际操作能力;2. 能够分析RFID系统的基本性能指标,如识别距离、识别速度、准确率等;3. 掌握利用RFID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RFID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在团队中沟通、协作的能力;3. 提高学生对我国物联网技术发展的认识,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一门选修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学生特点:学生为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新兴技术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均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引言:介绍RFID技术的发展背景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绪论2. RFID基本概念:讲解RFID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分类。

教材章节:第二章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概述3. RFID关键技术:分析RFID标签、读写器、天线和后端处理系统的工作原理。

教材章节:第三章 标签与读写器技术;第四章 天线技术;第五章 后端处理技术4. RFID实验操作:使用RFID实验套件进行基础实验操作,包括标签编程、数据读取等。

教材章节:第六章 实验操作与实践5. RFID系统性能分析:探讨RFID系统的识别距离、识别速度、准确率等性能指标。

教材章节:第七章 系统性能分析与优化6. RFID应用案例分析:介绍RFID技术在物联网、物流、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RFID的课课程设计

RFID的课课程设计

RFID的课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掌握RFID系统的基本构成和操作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RFID系统的构成和操作方法,了解RFID技术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RFID技术进行信息识别、数据读取和设备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关注和认识,增强学生对RFID技术的应用和创新的兴趣,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RFID系统的构成和操作方法、RFID技术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

1.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介绍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频率分类、标签和读取器的组成等。

2.RFID系统的构成和操作方法:介绍RFID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标签、读取器、天线和数据处理系统,以及RFID系统的操作流程。

3.RFID技术的应用领域:介绍RFID技术在物流、零售、制造、交通、医疗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

4.RFID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RFID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技术的创新、标准化和产业化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RFID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创新前景。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RFID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RFID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效果。

4.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RFID设备,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RFID技术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RFID课程设计报告

RFID课程设计报告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RFID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题目: 基于RFID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院(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年级: 12级物联2班姓名: 陈凯昂学号: 121210325指导教师: 李永明成绩:2014年06月17日一.系统概述1.RFID信息管理的好处及意义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是一项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它的防冲撞性好、封装任意性强、使用寿命长、可重复利用等特点成为信息采集及管理系统设计的首选。

基于RFID技术的学生管理系统(Student management system SMY),是将集信息处理、通讯、控制以及电子技术等最新的科研成果为一体,应用于学生管理中,将学生、校园和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型校园管理系统的总称。

其功能包括:信息提供、安全服务、学籍管理等。

本文研究的学生管理系统的核心是RFID技术,结合计算机嵌入式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和信息管理技术为高校的学生管理提供了一种高效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2.1 系统框架开始建立学生信息数据库构造应用程序界面编写相关的类实现功能连接ISO15693读写器结束2.2 板子型号ISO15693射频读写器2.3 读取的信息学生的射频卡号,如:E004010056790600二、数据库设计表名:StuInf字段:StuID,StuName ,StuGender ,Grade ,CellPhone ,DormID ,RFIDCode 字段类型:String(字符型)三、读取硬件首先连接硬件设备ISO15693读写器于计算机,放好射频识别卡。

然后通过编写的可执行程序点击“读取卡号”功能按纽调用相关读取函数,从而使计算机获得所需射频卡的信息。

四、关联数据库1.打开数据库配置向导,选择数据库图标2.选择数据库模型:数据集3.选择数据连接:新建连接4.更该数据源为: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文件5.打开数据库文件的链接,测试连接6.确定,选择数据库对象:表;至此,完成关联。

rfid技术及应用课程设计报告

rfid技术及应用课程设计报告

rfid技术及应用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其分类;2. 掌握RFID技术在物流、制造、零售等行业的应用场景;3. 了解RFID技术在物联网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学会使用RFID设备进行基本的数据读取和写入操作;2. 能够分析并解决RFID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3. 培养学生运用RFID技术进行创新设计的初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RFID技术及其应用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技术的好奇心;2. 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认识到科技对生活的改变和影响。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选修课,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生特点:本课程针对的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动手能力较强。

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特点,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引言:RFID技术简介,包括其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和国内外应用现状。

教材章节:第一章 绪论2. RFID技术原理:- 电磁波传播原理;- RFID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标签、读写器、天线和后端处理系统;- RFID标签的分类和工作原理。

教材章节:第二章 RFID技术原理3. RFID技术应用:-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零售与防伪;- 制造与资产管理;- 其他行业应用案例分析。

教材章节:第三章 RFID技术应用4. RFID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物联网概述;- RFID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关键作用;- RFID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趋势。

教材章节:第四章 RFID与物联网5. RFID系统实践操作:- RFID设备认识与操作;- 数据读取和写入实验;- 实际应用场景分析与问题解决。

RFID双频运动计时课程设计

RFID双频运动计时课程设计

RFID双频运动计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双频运动计时的功能及应用场景。

2. 学习并掌握计时系统的构建方法,了解其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的过程。

3. 了解运动计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知识融合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会使用RFID设备进行双频运动计时的实际操作。

2.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计时系统的搭建与测试。

3.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学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科技发展应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关注绿色可持续发展。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通过运动计时比赛等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荣誉感。

本课程针对年级特点,结合RFID双频运动计时技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RFID技术原理及其发展历程。

- 双频运动计时系统的构成、功能与应用场景。

- 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方法。

2. 实践操作:- RFID设备的认识与使用方法。

- 双频运动计时系统的搭建与调试。

- 实际运动场景下的计时操作与数据分析。

3. 教学案例:-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运动计时案例,分析其原理和操作过程。

- 结合现实生活,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运动计时项目。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RFID技术原理及其发展历程,双频运动计时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二课时:双频运动计时系统的构成、功能与应用场景,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方法。

第三课时:RFID设备的认识与使用,双频运动计时系统的搭建与调试。

第四课时:实际运动场景下的计时操作与数据分析,教学案例分享与讨论。

基于rfid射频课程设计

基于rfid射频课程设计

基于 rfid射频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工作流程和应用领域。

2. 学习并掌握RFID系统中各个组件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如标签、读写器、天线和后台系统。

3. 了解RFID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实例,认识其在智慧生活、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能够操作RFID实验设备,完成基础的数据读写和标签识别实验。

2. 学会使用RFID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与同学共同完成项目实践,提高沟通与协作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精神。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RFID技术在节能减排、资源利用方面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安全意识。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将目标分解为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RFID实验操作,并正确解释实验结果。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RFID应用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积极的探索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基本原理:介绍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包括能量捕获、数据传输、标签与读写器的通信过程。

教材章节:第一章“射频识别技术概述”2. 硬件组成:讲解RFID系统的各个硬件组件,如标签、读写器、天线等,并介绍其功能与特性。

教材章节:第二章“RFID硬件系统”3. 软件应用:学习RFID系统的软件平台,包括数据管理、标签管理以及系统配置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RFID软件平台与应用”4. 实践操作:开展RFID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包括数据读写、标签识别等。

教材章节:第四章“RFID实验与实践”5. 应用案例分析:分析RFID技术在物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典型应用案例,了解其实际应用场景。

RFID课程设计报告——枪支管理系统

RFID课程设计报告——枪支管理系统

RFID课程设计报告名称枪支管理系统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2014.7一、系统功能1、 系统功能总体描述本次课程设计中,RFID 枪支管理系统以RFID 射频技术为基础,采用C#语言进行编译,实现枪支入库管理的系统化。

全程序分为三个模块,用户管理、枪支管理以及枪支入库监测。

在实际使用中,用户通过身份验证后即可打开硬件串口,对加入射频标签的枪支进行管理,可查看枪支或是添加枪支进入系统的登记。

系统能实现对入库枪支的实时监控,并将监控信息生成文档方便管理。

本系统实现的枪支管理,代替了人工管理的工作量,并减少了人工管理可能存在的疏忽,严格管理入库枪支的状况。

2、 系统功能模块图初始化管理界面身 枪 枪份 支 支 验 登 监 证 记 控3、 系统流程图开始用户登录设备连接添加枪支 查看枪支枪支盘点 枪支监管二、系统各主要功能模块1、模块功能描述整个程序可分为五个模块,用户登录模块、设备连接模块、枪支登记模块、枪支监管模块以及数据库模块。

用户模块(包含用户注销):用于用户登录管理系统,验证用户身份,包含用户退出系统时注销个人信息。

设备连接模块:设备连接模块用于对串口的选择,以及打开和关闭串口,包含了16个串口可供用户选择。

枪支登记模块:枪支登记模块用于查看枪支信息,添加枪支并查看新添加的信息。

它提供了射频标签的编号、枪支的编号以及枪械描述等信息。

枪支登记模块以数据库模块相连接。

枪支监管模块:枪支监管模块提供了枪支盘点和监控两大功能。

枪支盘点可用于统计入库枪支的情况,并可清空盘点信息;枪支监控通过读取枪支射频标签信息,实现对枪支的实时监管。

数据库模块:用于储存登记入库的枪支信息,当有枪支被添加后,信息自动被保存于数据库。

2、模块功能实现流程用户进入登陆界面完成用户信息验证后,选择串口并打开或是关闭,登录模块会提示串口的连接状态。

串口连接成功后枪支信息将被读取,之后用户可以进入枪支登记模块窗口进行枪支信息的添加,数据库接受添加信息以后,用户可查看枪支信息。

RFID课程设计报告

RFID课程设计报告

RFID课程设计报告的时候去查看一下有什么问题发生。

C.如果您是图书馆的馆长图书馆RFID系统可以帮助您扩大图书流通,提升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水准,使图书馆从图书的监管者转变为知识的诠释者成为现实,而您要做的只是拓展图书馆的文化业务功能,使其更为人性化、乐趣化,从而更快地向集群化图书馆迈进。

二.概要设计1.系统总体网络设计RFID图书档案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五个部分:1. 数据中心:由中心数据服务器和管理终端组成,对图书档案管理信息集中进行储存和处理。

2. 内务管理系统:由管理终端和标签发行和打印终端组成,可以完成图书档案信息RFID标签的统一制作和装入新建图书档案等工作。

3. 流通管理系统:帮助管理员在图书档案借出时在标签内写入相关信息,归还时检验图书档案并验证RFID标签内信息。

4. 查询系统:通过管理终端和手持机方便地查询每一件图书档案的位置。

5. 系统管理:对系统功能及权限设置,帐号管理等。

为了充分利用先有的条码书目数据库,需要建立一个RFID数据库系统,保存电子标签UID(电子标签出厂时的唯一编号)和条码的对应关系及其他数据。

在ILASIII的基础上,利用EAI技术,实现外插式子系统的开发。

智能RFID图书管理系统共分为五个子系统。

图书编目子系统主要是保存相关信息到系统数据库中,数据库中要记录电子标签的UID号与条码号的对应关系;自助借还子系统与银行的ATM系统类似;柜台工作站子系统与以前的ILAS系统类似,包含借还和办理读者证等功能,所不同的是由于采用了RFID技术,工作人员在为读者办理借还手续时可以同时处理多本图书,即实现批处理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RFID读者证管理子系统中,当读者信息发生改变时,除了ILAS里做修改之外,要相应的更新RFID读者数据库;馆藏架位子系统主要是对每本书的存放位置进行定位。

2.设备介绍2.1图书RFID标签UHF(VANCH EPC Class1 Gen2)电子标签:图(2.1)图书RFID标签产品描述:图书馆专用,标签印刷内容可根据客户要求定制,标签不干胶的表面涂层、面材及粘胶剂针对图书需求特别选择,选用符合EPC G2、ISO18000-6c标准的疏耦合RFID标签芯片。

RFID课程设计报告——图书管理系统

RFID课程设计报告——图书管理系统

RFID课程设计报告名称图书管理系统专业班级物联网111学号201110410119姓名雷林尚指导教师江虹2014.7一、设计背景目前大多数图书馆还是采用条码加磁条的作业方式,借书流程仍然需要人工将图书打开并找到条码位置进行扫描。

但随着读者人数的激增,这样的操作流程显得较为繁琐,借还书效率低。

另外条码容易破损,影响正常的借还书程序,降低了读者的满意度。

图书馆使用了射频识别(RFID)技术,读者一卡在手,就可自由进出各个借阅室。

图书将采用电子数字标签,读者可自动化借还书。

自助借还书机以及还书箱的出现,特别是其一次可以做多本借还书服务和24小时还书服务等功能,大大节省了馆员的工作量和读者等待的时间。

RFID能更好地提高图书流通管理和典藏管理的工作效率,使得图书馆管理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为读者提供服务,为图书馆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二、系统功能描述1.RFID概述RFID的全称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它使用无线传输方式实现对人或物的非接触识别和数据信息交换。

在动物跟踪、防盗系统、门禁管理、停车场管理、自动生产线、物料管理等行业领域已有20多年的应用历史。

在图书馆的应用中,RFID标签可为一本书籍或一张光盘存储一个唯一的标识符号,并且可以通过这个符号进行快速高效的流通处理和库存管理。

科技的发展与应用的普及,RFID的原理可简化为基于资料存储在一个透过无线电能够被读写器读取资料的标签。

如图所示,一个RFID系统包含三个主要部分:RFID标签(tag或称为transponder应答器)、RFID读写器(reader或称为interrogator)、运用于管理两者之间传输资料的应用系统。

标签通常是由一组耦合原件与一个电子晶片,提供天线的功能。

一个读写器包含射频模块(提供传送与接收信号的处理)和控制模块,以及一组耦合原件,通过输入/输出接口,如串口、USB接口等,与应用系统设备(如PC)连接。

RFID课程设计报告——身份识别认证系统

RFID课程设计报告——身份识别认证系统

RFID课程设计报告名称身份识别认证系统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2014.7一、系统功能(标题一,小三号,宋体,加粗)1、系统功能总体描述(标题二,四号,宋体,加粗)该系统通过RFID技术与系统相连,能从相应的卡片中读取卡片中的信息,并将读取的信息在界面中进行显示。

除此之外,还能对读取的信息进行修改,删除和增添个人身份信息,以实现对身份信息的管理。

当选择了串口,并且单击打开串口,显示打开成功之后,单击“开始识别”按钮,系统将会将读取的卡片中的个人身份信息显示在界面中,卡片中的信息包括标签序号、姓名、地址、身份证号、名族、性别、照片等;当单击“身份信息管理”按钮时。

进入身份信息管理界面,如果选择了一张没有添加信息的卡片,则能对身份信息进行添加;如若卡片中已经有身份信息,则能对个人身份信息进行修改和删除等操作。

2、系统功能模块图系统功能模块图如下所示:3、系统流程图读取卡片过程整体流程图:串口打开过程流程图:身份信息管理流程图:二、系统各主要功能模块1、模块功能描述系统总共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为串口选择功能模块、身份识别功能模块、数据库管理功能模块和身份信息管理功能模块。

1.1、串口选择模块串口选择模块主要实现对串口的选择以及判断串口选择是否成功。

串口选择模块包括了串口选择、打开串口、关闭串口的功能,在每次打开和关闭串口之后,都要判断打开或关闭串口是否成功。

在串口选择中设置COM1~COM16总共16个串口提供打开,由用户自主选择;在打开串口中,打开用户所选择的串口,并且判断串口是否打开成功,当打开成功时,将“打开串口”按钮替换成“关闭串口”并提示打开成功。

若打开失败,则显示打开失败信息。

1.2、身份识别功能模块身份识别系统主要实现对卡片中身份信息的读取,首先对串口进行判断是否打开成功,若串口打开失败,则回到打开串口界面,并提示相关信息。

当串口打开成功之后,调用读取卡片的函数(read.cs)读取看片信息,读取成功之后,把卡片信息显示在窗体中,如果读取失败,则返回读取界面,并显示提示信息。

rfid课程设计报告仓库管理

rfid课程设计报告仓库管理

rfid课程设计报告仓库管理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理解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掌握仓库管理中RFID技术的使用方法。

2. 学生掌握RFID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标签、读写器、天线和后端数据处理系统。

3. 学生了解RFID技术在物流、制造和零售行业中的应用案例,以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操作RFID设备,进行仓库管理中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

2. 学生具备利用RFID技术优化仓库管理流程的能力,提高库存管理效率。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仓库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物联网技术的兴趣,认识到科技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高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沟通与交流能力。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步提高的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RFID技术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物联网技术在仓库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操作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我国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

二、教学内容1. 引言:介绍物联网和RFID技术的基本概念,引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 物联网的定义与架构- RFID技术的历史与发展2. RFID技术原理与系统组成:- RFID标签、读写器、天线的工作原理- RFID系统的数据传输与处理流程3. RFID在仓库管理中的应用:- 仓库管理流程概述- RFID技术在入库、出库、盘点等环节的应用案例4. RFID设备操作与数据处理:- RFID设备的安装、配置与使用方法- 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技巧5. 优化仓库管理流程:- 分析现有仓库管理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利用RFID技术优化库存管理、提高作业效率6. 实践操作与创新能力培养:- 设计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RFID设备-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 案例分析与讨论:- 分析国内外RFID技术在仓库管理领域的应用案例- 讨论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物流业中的发展趋势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进行科学、系统地组织,与教材紧密关联。

基于rfid的课程设计

基于rfid的课程设计

基于rfid的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基于RFID技术的课程设计,旨在使学生掌握物联网技术中的基础应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精神。

具体目标如下:1. 知识目标:(1)了解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及其在物联网中的应用;(2)掌握RFID系统的组成、工作流程及关键参数;(3)理解RFID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并能进行分析与评价。

2. 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RFID技术设计简单的物联网应用方案,具备初步的编程与调试能力;(2)学会使用RFID相关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3)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他人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联网技术及RFID技术的兴趣,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2)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敢于尝试、勇于探索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学会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RFID技术的基本知识,还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 RFID技术基础知识:- 章节一:RFID技术概述- 发展历程- 基本原理- 应用领域- 章节二:RFID系统组成- 标签(Tag)- 读写器(Reader)- 天线(Antenna)- 后台处理系统2. RFID技术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章节三:RFID应用案例分析- 物流管理- 智能交通- 医疗保健- 防伪与安全- 章节四:RFID项目实践- 设计简单的RFID应用方案- 数据采集与处理- 项目实施与评估3. RFID技术实践操作:- 章节五:RFID设备使用与编程- 设备连接与调试- 常用编程语言介绍- 编程实践与问题解决- 章节六: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培养- 项目分工与协作- 创新设计方法- 成果展示与评价教学内容按照以上大纲进行安排和进度规划,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RFID技术相关知识,并注重实践操作与创新能力培养。

rfid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rfid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rfid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RFID(无线射频识别)系统设计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领域,使学生掌握RFID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结构、工作流程及其在物联网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RFID技术的基本概念、历史与发展趋势。

2.掌握RFID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标签、读写器和应用系统。

3.理解RFID技术在各类应用场景中的工作原理和实施策略。

4.熟悉RFID技术的标准体系和国内外相关政策法规。

5.能够分析并选择合适的RFID解决方案。

6.掌握RFID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7.能够运用RFID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如物流管理、资产管理等。

8.具备一定的RFID系统调试、优化和故障排除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新兴技术的敏感性和好奇心,增强其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

2.使学生认识到RFID技术在信息化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其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RFID技术概述:介绍RFID技术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趋势及其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2.RFID系统结构:详细讲解RFID系统的核心组件,包括标签、读写器和应用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RFID技术原理:深入解析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包括信号传输、数据编码和解码等关键技术。

4.RFID应用场景:介绍RFID技术在物流、制造、交通、医疗等领域的典型应用案例。

5.RFID系统设计:讲解RFID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包括系统需求分析、方案选型、系统架构设计等。

6.RFID标准与法规:阐述RFID技术的标准体系,以及国内外相关政策法规。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RFID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rfid课程设计一卡通

rfid课程设计一卡通

rfid课程设计一卡通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兴趣。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RFID技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分类;掌握RFID 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了解RFID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应用领域。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具备RFID系统的基本设计和应用能力,能够运用RFID 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使用RFID设备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领域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RFID技术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提高他们面对挑战、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RFID技术的基本概念:介绍RFID技术的定义、原理和分类,使学生了解RFID技术的基本特点和应用范围。

2.RFID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讲解RFID系统包括标签、读写器、天线和数据处理系统等主要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3.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详细阐述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标签和读写器之间的通信过程。

4.RFID技术的应用领域:介绍RFID技术在生产、物流、交通、医疗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RFID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5.RFID技术的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RFID技术在国内外的的发展状况,展望未来RFID技术的发展趋势。

6.RFID系统设计与应用实践: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RFID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应用技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讲授法:通过讲解RFID技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应用案例,使学生掌握RFID技术的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RFID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rfid简单课程设计

rfid简单课程设计

rfid简单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RFID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工作原理和分类;2. 学会分析RFID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了解其优势和局限性;3. 掌握RFID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了解各部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RFID技术设计简单的应用系统,解决实际问题;2. 学会使用相关软件和工具进行RFID系统的仿真和测试;3.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RFID技术及其应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2. 增强学生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信心,培养民族自豪感;3. 引导学生关注RFID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掌握RFID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学生和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课程的预期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RFID基本概念:介绍RFID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分类;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

2. RFID工作原理:讲解RFID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标签、读写器和天线等组成部分的功能;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

3. RFID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分析RFID在物流、制造、医疗等行业的应用案例;教材章节:第二章。

4. RFID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详细介绍RFID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性能指标及选型方法;教材章节:第三章。

5. RFID应用系统设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RFID应用系统;教材章节:第四章。

6. RFID系统仿真与测试:教授学生使用相关软件和工具进行RFID系统的仿真和测试;教材章节:第五章。

7. 实践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完成实际的RFID应用项目;教材章节:第六章。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本课程共计16课时,教学内容按照以上顺序进行,每部分内容分配2课时。

RFID原理与技术课程设计

RFID原理与技术课程设计

RFID原理与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理解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工作流程、组成部分及功能。

2. 学生掌握RFID系统中常用的编码和调制技术,了解不同频段的RFID技术应用特点。

3. 学生了解RFID技术在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应用案例,认识到技术的实用价值。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设计简单的RFID系统应用方案。

2.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RFID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查方法。

3. 学生能够运用RFID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RFID技术及相关领域的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学生认识到RFID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二年级信息技术课程,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高二年级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基础,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为未来进一步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RFID技术概述- 章节一:RFID技术背景及发展历程- 章节二:RFID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第二部分:RFID技术原理- 章节三:RFID编码与调制技术- 章节四:RFID频率标准及频段特点- 第三部分:RFID技术应用- 章节五:RFID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案例- 章节六:RFID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案例- 第四部分:RFID实践操作- 章节七:RFID设备安装与调试- 章节八:RFID系统故障排查与维护2.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RFID技术概述:2课时-RFID技术原理:4课时-RFID技术应用:2课时-RFID实践操作:4课时3. 教材关联内容:- 《信息技术》教材第四章:自动识别技术- 4.1 自动识别技术概述- 4.2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 4.3 RFID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4.4 RFID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从理论到实践,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RFID技术。

rfid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

rfid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

rfid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RFID(无线射频识别)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工作流程及系统组成;2. 掌握RFID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物流、智能制造、防伪等;3. 了解RFID技术的分类、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RFID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并对其进行合理配置;2. 学会使用RFID相关设备,进行简单的数据读取和写入操作;3. 能够运用RFID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RFID技术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增强学生对我国RFID技术发展的信心,培养民族自豪感;3. 引导学生关注RFID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RFID技术的基本知识,还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个体差异,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课程结束后,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检验教学效果,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优化。

二、教学内容1. 引言:RFID技术概述,包括其定义、发展历程及应用领域。

教材章节:第一章 绪论2. RFID基本原理:包括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部分及关键技术。

教材章节:第二章 RFID技术原理3. RFID系统组成:详细介绍RFID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标签、读写器、天线及后台系统。

教材章节:第三章 RFID系统组成4. RFID技术分类与标准:讲解RFID技术的分类、国内外标准及其特点。

教材章节:第四章 RFID技术分类与标准5. RFID应用案例分析:分析RFID在物流、智能制造、防伪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

教材章节:第五章 RFID应用案例分析6. RFID实践操作:指导学生使用RFID设备进行实际操作,包括数据读取、写入及系统配置。

rfid写卡课程设计

rfid写卡课程设计

rfid 写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RFID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RFID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2. 学会使用RFID写卡器及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写入、读取等操作;3. 了解RFID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业领域的应用及其优势。

技能目标:1. 能够独立完成RFID写卡器的安装与调试;2. 掌握RFID标签的写入和读取技巧,具备实际操作能力;3. 能够分析和解决RFID系统中常见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兴趣,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认识到科技对生活的积极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信息技术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RFID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对新兴技术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课程目标的具体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RFID技术概述:RFID的定义、发展历程、分类及应用领域;教材章节:第一章 RFID技术基础2. RFID系统组成:标签、读写器、天线、后台系统;教材章节:第二章 RFID系统结构与原理3. RFID工作原理:电磁波传播、能量捕获、数据编码与调制;教材章节:第二章 RFID系统结构与原理4. RFID写卡器操作:安装、调试、参数设置;教材章节:第三章 RFID设备及其使用5. 数据写入与读取:RFID标签数据写入、读取方法及技巧;教材章节:第四章 RFID数据操作6. RFID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物流、交通、医疗等;教材章节:第五章 RFID应用案例分析7. RFID系统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信号干扰、数据冲突、安全性问题等;教材章节:第六章 RFID系统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共8课时,第1-2课时学习RFID技术概述和系统组成;第3-4课时学习RFID工作原理;第5-6课时进行RFID写卡器操作及数据写入与读取实践;第7课时分析RFID技术应用案例;第8课时探讨RFID 系统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收中断标志清零 ;读取接收数据 ;进位为零则判断接收未结束将数据 ;送入 86H,接收结束则中断返回 ;进位为 1 判断接收未结束中断返回 ;接收结束则将数据送入 86H ;中断返回
实验系统高频载波和能量的传送; (2)应用通信原理课程知识,设计编码、ASK 调制、解调、解码及显示部分
电路与相应软件程序,实现 RFID 实验系统数据信息的传送; (3)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提交测试结果。
-2-
五、进程安排
序号 时间安排
内容
备注
讲解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RFID 实验
周一 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系统结构、RFID 实验
-8-
一卡通余额,并将其译码和显示输出。P1.3、P1.4 分别作为 2 位八段数码管的 片选输出,P1.0、P1.1、P1.5、P1.6 分别连接 CD4511 的四个数据输入端。四位 的二进制 BCD 码输入 4511 后,经过解码转换为 1 位的十进制数,并控制一个共 阴极的数码管显示数字。P1.3 控制个位数的输出,P1.4 控制十位的输出。当 2051 有译码输出时,两个数码管所显示的数字就会由初始化的“00”变为相应的数 值,并停留一秒。
LT:测试输入端,当 BI=1,LT=0 时,译码输出全为 1, 不管输入 DCBA 状态如何,七段均发亮,显示“8”。它主要 用来检测数码管是否正常。
Ya~Yb:为数据输出端,即译码输出端,输出为高电平 1 有效。 VDD:正电源。 VSS:接地。
3.4 实验程序代码
1.应答器发码程序
MOV SCON ,#80H MOV PCON ,#00H MOV R0,#86H
的特性来达到平滑
④比较电路(比较电路由 LM358 组成,如下图所示)
比较器主要是用来对输入 波形进行整形,可以将正弦波或 任意不规则的输入波形整形为 方波输出。滤除检波波形中杂波 的干扰,避免因为电压太小而造 成单片机会因为无法识别而不 能解码或解码错误。
比较电 路
⑤解码显示模块 当 2051 接收到应答器发送的编码信息后,2051 中存储有该应答器所对应的
《 通信专业电子系统课程设计 A》 课程设计报告
题 目: 院 (系):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同组学生: 指导教师:
射频识别课程设计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20 15 年 1 月 1 日至 20 15 年 1 月 8 日 武昌首义学院制
通信专业电子系统课程设计 A 任务书
一、设计(调查报告/论文)题目 RFID 实验系统设计与制作。
发生变化继而产生一定频率和幅值的矩形脉冲和方波。
②高频功率放大器 本实验系统采用由高频晶体管 C2655 组成的丙类功率放大器 。电路结构如
-7-
下图所示
高频功率放大器
③包络检波电路(电路图如下图所示)
脉冲电压的目的。
检波过程,主要是利 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特 性和检波负载 RC 的充放 电过程。利用电容两端电 压不能突变只能充放电
在阅读器中,由检波电路将经过 ASK 调制的高频载波进行包络捡波,并将高 频成分滤掉后将包络还原为应答器单片机所发送的数字编码信号送给阅读器上 的解码单片机。解码单片机收到信号后控制与之相连的数码管显示电路将该应答 器所传送的信息通过数码管显示出来,实现信息传送。
3. 电路原理图
3.1 RFID 实验系统电路图 (1)阅读器电路图
应答器单片机在通电之后进入正常工作状态,会不停的通过输出端口向外发 送数字编码信号。单片机发送的有高低电平变化的数字编码信号到达开关电路
-5-
后,开关电路由于输入信号高低电平的变化就会相应的在接通和关断两个状态进 行改变。开关电路高低电平的变化会影响应答器电路的品质因素和复变阻抗的大 小。通过这些应答器电路参数的改变,会反作用于阅读器天线的电压变化,实现 ASK 调制(负载调制)。
二、设计(调查报告/论文)主要内容 RFID 实验系统阅读器和应答器系统硬件与软件部分,包括正弦波振荡器、
高频功率放大器、信号耦合与应答器供电、编码、数字调制、数字解调、解码及 显示部分电路与相应软件程序的设计、制作、调试。
三、原始资料 RFID 实验系统套件。
四、要求的设计(调查/论文)成果 (1)应用通信电子线路课程知识,设计高频载波产生和传送系统,实现 RFID
-4-
1. 课程设计目的
(1)熟悉和掌握 RFID 的一般组成和工作原理; (2)认识 RFID 技术的特点及优势; (3)初步了解到 RFID 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4)通过实验熟练掌握 RFID 实验系统各工作部分的工作原理、高频电路的 一般调试方法; (5)进一步巩固实际动手能力,培养严谨的实验作风。
2.课程设计题目描述和要求
(1)RFID 实验系统组成
(2)RFID 实验系统工作过程
接通阅读器电源后,高频振荡器产生 13.56MHz 方波信号,经功率放大器放 大后输送到天线线圈,在阅读器的天线线圈周围会产生高频强电磁场。当应答器 线圈靠近阅读器线圈时,一部分磁力线穿过应答器的天线线圈,通过电磁感应, 在应答器的天线线圈上产生一个高频交流电压,该电压经过应答器的整流电路整 流后再由稳压电路进行稳压输出直流电压作为应答器单片机的工作电源,实现能 量传送。
-6-
(2)应答器电路图
3.2 RFID 实验系统各组成部分工作原理(阅读器部分)
①高频振荡器 本实验系统采用的石
英晶体与门电路构成的 多谐振荡器。多谐振荡器 是一种自激振荡电路,该 电路接通电源后利用电 容的充放电,当输入电压 达到与非门的阀值电压 VT 时,门的输出状态即
13.56MHz 载波信 号产生模块
(1)RFID 实验系统组成.................................................... - 5 (2)RFID 实验系统工作过程............................................ - 5 3. 电路原理图........................................................................... - 6 3.1 RFID 实验系统电路图.................................................. - 6 -
(1)阅读器电路图........................................................- 6 (2)应答器电路图........................................................- 7 3.2 RFID 实验系统各组成部分工作原理(阅读器部分)- 7 3.3 RFID 实验系统主要芯片资料...................................... - 9 3.4 实验程序代码.............................................................. - 10 1.应答器发码程序........................................................- 10 2.阅读器解码程序........................................................- 11 3.5 实验步骤.......................................................................- 12 3.6 电路调试过程.............................................................. - 13 3.6.1 阅读器部分.........................................................- 13 3.6.2 应答器部分.........................................................- 13 3.6.3 检波与比较电路的检测与调整........................ - 15 3.7 调试电路遇到的问题.................................................. - 15 4.总结....................................................................................... - 16 参考资料:............................................................................... - 16 -
1
系统的设计、制作、调试方案。
XG206
发放 RFID 实验系统套件。学生查阅
周二 资料,提出电路安装方案,完成高频载
2
波产生和传送系统电路安装。
XG206
学生调试高频载波产生和传送系统 周三 电路,完编码、ASK 调制、解调、解 3
码及显示部分电路安装与相应软件程 序设计。
学生调试编码、ASK 调制、解调、解 周四 码及显示部分电路,并对测试结果进行 4
;取发送数据 ;奇偶位送 TB8
;读取数据 ;判断发送是否结束,TI=1 时跳转 ; TI=0 时,在次此循环 ;延时
;延时
- 10 -
DJNZ R7,DEL RET END
2.阅读器解码程序
ORG 000H LJMP MAIN ORG 0023H LJMP INTERUPUT MAIN: MOV P1,#00H MOV R0,#86H MOV SCON,#90H MOV PCON,#00H CLR RI SETB EA LOOP: SJMP DISPLAY SJMP LOOP INTERUPUT:CLR RI MOV A,SBUF MOV C,P JNC LP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