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答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及答案

哈三中2020届高三学年网络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代中国的道德重建甘阳虽然现在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对道德底线崩溃现象的报道,不过,情况禾必那么悲观。
我认为,中国基本的道德基础还是有的。
那么,这个基础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我认为需要检讨的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在道德问题上最基本的一些想法是有问题的。
如果道德行为需要一些规范,这些规范一定要有相当的稳定性,不可能说建立一个新道德就马上建立一个新道德。
但是,中国社会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是不断的革命加上改革,老是在动荡中,或者老是在变动中,这就使得所有人都认为,一切东西都是可以变的,包括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一个现代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基本不是现代社会形成的,都是传统的。
我们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包括要有诚信、不要杀人、不要放火、不要偷盗,哪一种是现代社会形成的?所以一个真正良性的现代社会,不在于形成一套与传统究全不同的新道德,而在于传统道德在现代生活当中有很好的维持。
一种常见的说法是,我们要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新道德、新伦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应当用比较有强度的、有基础的道德来制约市场经济发展,要使市场经济能够服从最基本的心理规范。
资本主义追求的就是利润,市场经济必然唯利是图,不可能从市场经济的内部产生出不讲利涧的道德。
如果资本主义有道德,那么它一定是外在的东西,基本上是在前资本主义时代、在人类千百年文明历史中所形成的基本道德规范。
西方社会的道德,基本上湜以基督教、天主教等为基础而形成的。
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本身不可能产生道德,市场经济最大的动机就是追求利润。
现在对我们道德冲击最大的不是集权主义,而是市场经济这匹脱缰的野马。
我们应该明确中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单位是家庭。
以家庭为中心,是一个比较能有效克制恶性个人主义发展的基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高三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三第一次测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神话“是人类心理在最基层水平上的象征和形象的表现”,西方神话学理论认为,神话中最早出现的是创世神话,这是神话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这个时期人尚未完全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自我意识刚刚萌芽,与客观世界混沌为一的动物意识还占着上风,主宰着人类。
英雄神话的产生是神话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英雄神话中,世界作为宇宙的中心,而人则处于世界的中心”。
可以看出,有些西方神话学理论对于神话的分类,主要不是根据神话的内容,而是根据神话所体现的人类意识和精神的成长历程,也就是根据神话所蕴含的哲学观念。
这种植根于以希腊神话为代表的西方神话和历史文化土壤中的西方神话理论,未必适用于中国神话。
产生于自然崇拜观念基础上的希腊神话,其新神、旧神之间不但界限清楚,而且由于自然崇拜观念的统一性,具有一个内在统一的普遍的神系以及处于神系统治地位的主神。
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系统性的神话便于容纳和展示系统的东西,所以,人类意识和精神的发展能够在其中比较清晰地反映出来。
正因为如此,希腊神话在被哲学家、思想家批判、扬弃之后,才能被希腊哲学吸收,成为希腊精神的原型。
与希腊神话不同,主要是产生于祖先崇拜观念基础上的中国神话,不但新神、旧神之间的界限不清楚,而且由于祖先崇拜所崇拜的对象不同,所以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内在统一的普遍的神系以及处于核心地位上的主神。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5月)语文(含答案)

2020 年哈三中高三学年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请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现当代文学史不应无视旧体诗词近几年,《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等传统诗词类电视节目一度在各类媒体上“刷屏”,其高人气可见一斑。
诗词类电视节目的成功绝非偶然,它生动说明传统诗词在今天仍具有深广的群众基础,传统诗词背后所连接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仍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
从人们对诗词类电视节目发自内心的热情来看,旧体诗词的阅读、创作及评论仍然是当代精神文化生活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然而,翻开各类现当代文学史论著,却基本见不到现当代“旧体诗词”的踪影。
一热一冷,引人深思。
传统诗词之“冷”,源自近现代以来中国诗歌传统的断裂。
中国从来以“诗国”著称,绵延数千年的诗歌传统定义并深刻塑造着我们民族精神生活的整体品格。
姑且不论《诗经》《楚辞》的滥觞、唐诗宋词的辉煌,即使是在“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王国维语)逻辑下通常被认为以小说、戏曲为代表文体的明清两代,读书人也仍以“诗歌”为文学的正宗、以“诗人”为最高的褒扬。
然而,这一诗歌传统在近现代出现巨大的断裂。
造成断裂的表面原因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大潮以及白话文的提倡和推广,小说这一文体取代了诗歌成为中国文学新的“正宗”。
其潜在原因是“进化论”逻辑在文学领域的消极影响:传统诗词因自身“不可避免”的落后与缺陷,“不可避免”地被“科学”“先进”的新诗所淘汰、取代。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含答案解析

材料二:
真理需要小我,需要我们这些抱有成见的凡人。以真理的存在为前提,并非一开始不抱成见。成见对真理具有积极的构成作用。真理是一种克服,是对我们的成见的克服。海德格尔说,真理须争而后得。不是像宝藏那样藏在金银岛,我们互相争斗以夺取它,最后占有它;而是,真理和我自己的成见作斗争,真理在克服我们的成见之际展现自身。没有我们的看法,真理就无从显现。我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维特根斯坦的话:“人们一定是从错误开始,然后由此转向真理。……要让某人相信真理,仅仅说出真理是不够的,人们还必须找到从错误到真理的道路。”
D.第六段中谈到“一切有用 历史都是以这种方式得到澄清的”,“这种方式”是指那些构成人们生活哲学的各种样板。
2.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篇文章的作者在“成见”对探索真理的积极意义方面认识相同。
B.材料一第五段中,画线句观点的隐含前提是“优秀的人是耶鲁人”。
C.反思自己的错误所在比听他人对真理的解释更有利于人相信真理。
D.现代电影工业中,许多电影都会以“人的形象”为基础设计外星人。
4.有人认为《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前的一些行为和心理体现了材料一所说的“成见”。请结合原文和以下材料做出判断并陈述理由。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这些规则最终要取决于构成我们生活哲学的各种样板。如果我们的哲学认为,这个世界应当按照我们的某种法则去运行,那我们就很可能会喋喋不休地根据我们的法则,描绘世界。但若我们的哲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不过是这个世界无关紧要的一分子,他的智力程度充其量也只能理解一张粗糙的观念网络的皮相,那么,当我们使用成见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那不过是些成见,就会迅速地控制它们,就会愉快地校正它们。一切有用的历史都是以这种方式得到澄清的。
黑龙江哈尔滨第三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哈尔滨高三学年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科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古代的全民文化水准低,识文断字的是少数,老百姓的文学创作和享受几乎与文字无缘,而文学史又只能由文字来写,能写的又只有所谓君子和士大夫这一类人。
所以,留传下来的古代文学作品和古代文学史其主流就是贵族文学史,也就是所谓高雅文学的文学史。
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古代就没有劳动人民的文学,或日之为俗文学。
由于古代劳动人民口口相传的民谚、诗歌、史诗之类的客观存在和一些贵族文人自觉不自觉的保护、保存、培育和发展,我们还是能把握出其明显的脉络的。
应该说,我国古代俗文学的第一个高潮在“诗经”时代。
东周之前的三代,虽有战争,但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破坏程度比后来“礼崩乐坏”的战国、汉魏晋等朝代要小得多,中央集权专制较之后的时代为弱,意识形态上也比“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以后要宽松得多。
人民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下男耕女织,夫唱妇随,偶有战争,也不至于引起较大范围的社会动乱,且人民也能以正确和平和的心态待之。
而这一切, 都反映在那个时代的民歌集大成之著作——《诗经·国风》中。
《国风》是我国古代俗文学第一个高潮的标志。
读“国风”,我们既可以欣赏到先民们那发自内心的愉悦、痛快淋漓的愤怒,又可以由此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作一个广泛而比较细致的了解。
那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不自觉而然的全民诗歌运动,是后来人为发起的如唐代的“新乐府运动”所不可比的。
《诗经》中的“雅、颂”,属于高雅文学,但其文学表现手法和音乐形制同“国风”没有很大的区别和对立,“风”和“雅”“颂”三而合一作为诗经“六义”中的三义一并称之,这实在是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调和甚至是相触在文学上曲折的反映。
汉时,乐府的民间采诗活动在目的上和诗的规模、内容以及语言的丰富性上,与《诗经·国风》不可同日而语。
以后,随着语言文白的分野,城市的发展,作为广大农民参与创作和流传的、以口头文学形式出现并被记录下来的俗文学便再也没有缓过劲来。
2020-2021学年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2020-2021学年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常说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其中有三千年与运河有关。
中国运河在世界运河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以运河的延伸长度而言,在秦代,运河已经连通了五大水系。
曹魏时代,运河的北端已向北延伸至今河北省北部的滦河下游。
隋唐时代,大运河全长约2300公里。
元明清时代,运河全长2000余公里,如果将浙东运河计算在内,为世界之最。
以运河维持时间之久而言,公元前5世纪开凿的邗沟运河,至今仍然是江淮之间的水运干道,历时2500余年。
以运河工程之伟大和艰巨而言,灵渠是世界上最早的越岭运河。
京杭大运河的山东运河段,所经的地势是中间高,南北低,全线最多时建50余闸;又因水源缺乏,将沿运地区数百眼泉水,开挖明渠输送入运河,并建四大水库以供蓄泄。
其工程之浩大、艰巨堪称世界运河工程之最。
漕运制度成为我国秦朝以后历史上特有的国家基本制度。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军事征伐和政治、经济交流的需要,出现了沟通南北的人工运河。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清朝,所建立的统一王朝占了我国历史上大部分时间。
作为全国的首都,大都建立在黄河流域。
此后统一王朝的政治中心和国防前线所需要的各种物资,都需要从经济重心地区缴纳、输送。
因此,作为运送各种物资供应京师和边防的漕运制度,成为我国秦朝以后历史上特有的国家基本制度。
漕运自产生之日起,便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经济活动,触及社会的许多领域,尤其是封建社会中期以后,漕运实则已经转变为统治者手中的调节器。
此外,漕运还起着十分积极的社会作用,诸如促进商品的流通,刺激商业城市区的繁荣,促进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加强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等。
运河不仅仅是一种交通载体,还在客观上巩固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隋炀帝敕穿江南河,为的是加强中原与南方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巩固新建的统一政权。
隋炀帝大业四年开永济渠至涿郡,将从全国征集来的兵员、军械、粮食及有关物资,集中运送于北方重镇涿郡,是为了保卫北方的边陲。
2020年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与宇宙处于平等的地位,他是它的朋友。
也可以说李白心里装着整个宇宙,并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与人生。
他仿佛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觉得自己不是世间的凡人,这种感觉又因贺知章对他的称呼(谪仙人)而强化了,这种气魄和感觉,以及由此形成的境界是前人的诗里从未有过的,当屈原以其《九歌》对诸神顶礼膜拜的时候,他不过是匍匐于地上的一个微小的生灵。
当曹操“东临碣石”,歌咏那吞吐日月之大海时,他不过是宇宙的礼赞者。
至于南朝以山水诗著称的“二谢”,他们笔下就只有山容水态而已。
隋唐以来出现了王维、孟浩然这样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但他们的境界不过是清远静谧。
只有李白才开拓出一种全新的境界,即宇宙境界。
李白的宇宙境界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他往往是从大处把握对象,得其神气略其形色,李白似乎常常是站在高处鸟瞰世界,能看到大景观,得到大气象,其诗:“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就正好说明了他自己常取的视角。
又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些诗句都是因宏观的视角而形成宏伟的境界。
如果以杜甫、孟浩然与李白比较,李白的这个特点就更显然了。
杜甫以体贴入微笔触细腻而见长,他能刻画别人看不到的景物内层的涟漪,表现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细微波动。
孟浩然的特点是淡。
他的心情是淡的,他的笔墨也是淡的,“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他的诗如一杯清茶、一缕清烟、一片月光、一丝云影。
对他们我不想有所轩轾,只是想指出,孟浩然的境界是世外境界,杜甫的境界是人生境界,而李白的境界则是宇宙境界。
其次,李白处理人事的态度往往是极其洒脱的,对其所爱的人他有火一般热烈的感情,也许因为这火太旺了反而难以持久;更可能是因为他以宇宙之眼光看待人事,反而把常人看重的种种关系看得无关紧要了。
2020年哈三中一模语文答案5.3(生)

哈三中2020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参考答案哈三中2020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参考答案1(2)政府、直播平台网红与商家。
8.(1)手法运用:这段用了反衬(第一句)、比喻(战争、沙海、波峰浪尖、针)、比拟(无语、不屑一顾、跑得飞快、钉)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漠的狂暴和宋德福治沙的艰辛与努力,坚定与执着。
(2)词语运用:作者使用一系列的形容词(孱弱,渺小等)、动词(横、揉、抡、剜、栽、挺进等)、数量词(一个沙坑、一棵、两棵、成千上万棵、成百万棵、一根根等)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宋德福治沙的艰辛与努力,坚定与执着。
9.(1)写谢荣胜在这里挂职:①内容上,凸显了治沙的成果显著;②手法上,侧面烘托,凸显主旨。
(2)写我远望腾格里沙漠:①内容上,表现我对治沙成果的赞叹;②手法上,以我的视角直接表现之沙成果,令人信服。
(3)两件看似与宋德福无关的事结尾,在结构上(主旨上),深化主旨,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变化——草木在这里扎了根,现代文明在这里扎了根,在更深层次上展现了治沙的意义。
13.(1)随从官员们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制止。
(曹参)反而叫人取酒布置座席痛饮起来,并且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们相应和。
(2)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对曹窋为什么要惩罚呢?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
”15.①刚毅顽强。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
子如不伤,我不尔觏”,诗人要像幽兰一样,不以无人而不芳;也要如荠麦一样,迎贸贸雪霜而萌发;②坦荡乐观(积极向上)。
如“不采而佩,于兰何伤”,是指不采摘兰花,对兰花的高洁本身也没有什么损伤,自己虽然不被重用,却也心怀坦荡、刚毅顽强;③坚守节操。
“君子之伤,君子之守”,君子的不幸遭遇,正是君子磨砺高尚操守的时候,表达自己积极的心态。
16.(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20.【参考答案】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惧者。
2020哈三中高三学年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A4竖版10页)

2020年哈三中高三学年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请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现当代文学史不应无视旧体诗词近几年,《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等传统诗词类电视节目一度在各类媒体上“刷屏”,其高人气可见一斑。
诗词类电视节目的成功绝非偶然,它生动说明传统诗词在今天仍具有深广的群众基础,传统诗词背后所连接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仍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
从人们对诗词类电视节目发自内心的热情来看,旧体诗词的阅读、创作及评论仍然是当代精神文化生活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然而,翻开各类现当代文学史论著,却基本见不到现当代“旧体诗词”的踪影。
一热一冷,引人深思。
传统诗词之“冷”,源自近现代以来中国诗歌传统的断裂。
中国从来以“诗国”著称,绵延数千年的诗歌传统定义并深刻塑造着我们民族精神生活的整体品格。
姑且不论《诗经》《楚辞》的滥觞、唐诗宋词的辉煌,即使是在“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王国维语)逻辑下通常被认为以小说、戏曲为代表文体的明清两代,读书人也仍以“诗歌”为文学的正宗、以“诗人”为最高的褒扬。
然而,这一诗歌传统在近现代出现巨大的断裂。
造成断裂的表面原因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大潮以及白话文的提倡和推广,小说这一文体取代了诗歌成为中国文学新的“正宗”。
其潜在原因是“进化论”逻辑在文学领域的消极影响:传统诗词因自身“不可避免”的落后与缺陷,“不可避免”地被“科学”“先进”的新诗所淘汰、取代。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三学年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科试卷(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消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古代的全民文化水准低,识文断字的是少数,老百姓的文学创作和享受几乎与文字无缘,而文学史又只能由文字来写,能写的又只有所谓君子和士大夫这一类人。
所以,留传下来的古代文学作品和古代文学史其主流就是贵族文学史,也就是所谓高雅文学的文学史。
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古代就没有劳动人民的文学,或日之为俗文学。
由于古代劳动人民口口相传的民谚、诗歌、史诗之类的客观存在和一些贵族文人自觉不自觉的保护、保存、培育和发展,我们还是能把握出其明显的脉络的。
应该说,我国古代俗文学的第一个高潮在“诗经”时代。
东周之前的三代,虽有战争,但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破坏程度比后来“礼崩乐坏”的战国、汉魏晋等朝代要小得多,中央集权专制较之后的时代为弱,意识形态上也比“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以后要宽松得多。
人民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下男耕女织,夫唱妇随,偶有战争,也不至于引起较大范围的社会动乱,且人民也能以正确和平和的心态待之。
而这一切, 都反映在那个时代的民歌集大成之著作——《诗经·国风》中。
《国风》是我国古代俗文学第一个高潮的标志。
读“国风”,我们既可以欣赏到先民们那发自内心的愉悦、痛快淋漓的愤怒,又可以由此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作一个广泛而比较细致的了解。
2020年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和解析)

2020年哈三中高三学年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応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作答时,谙将各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図番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洁,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倉爭坝,1. 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宣上。
2・答題时使用OS亳米議色签宁笔或碳素笔书写,宁体工第、笔港淸楚.3.请按題号在各JS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J aIh答题区域书歸的答案无效.4.请保持卡面清沽,不折宜,无破损。
一、现代文刘读(3G分〉(一)论迖类文本阅读阅逮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9分.每小融3分)现当代文学史不应无视旧体诗词近几年,《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寻传统诗词夷电视节目一废农#美媒悄上“切屏”,兔高人 %可屯一斑•詩词吳电視节日的成功花非偶找,它生动说明传统讨词在今天仍并冇深广的討仑凰昭,Wk 诗词背启所连孩看的傅炕文化◎今夭仍有着无可比妆的彩响力。
从人们对诗诃奥也视节E发自内心的热情来命.旧体诗词的闻读、创作及讦沦伤熬葩当代梢神乂化生活不容忽视的一鲜分°然而.胡汙各奂理岁代文学丈论著,却基本见不列现当代“旧体诗词”的琮列•一热一冷・弓【人渾思・传统诗词之“冷",源自近现代以来中国诗狀传址的斷鼠・屮国从来以“沾国”着称,舛适數十年的讨歌传统定义并深刘樂逸着我们民族赭神生法的幣体品培。
井且不论《時经》《楚薛》的滾筋、斥诗宋诃的痒煌.即佚是总“一代有一代之丈学”(王国矩语)逻辑下通常枕认为以小说、戏曲为代汞丈体的明清ι⅛代,读芾人也仍以“诗欢”为文学的正宗、以“许人''为迂r¾的优扬.热舫,这一诗欧传统农近现代出現巨大的斯殽・谨成斯製的丧而原因是梢片战辛后西学右渐的大潮以及白话文的提借和4⅛广,小说这一文体取代了诗欣成为中31丈学牺的“SL求”。
其潜△恿3]是“进化论”逻朋在文:亍作城的消极參响:传统诗词CJ自身“不可週无"心落后与賤陷,“不可避免"地■就“科学” “死进”妁餅诗所沟汰、取代。
2020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20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9分)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逢孙(p áng)卮酒(zh ī)漫溯(sù)匕首(bì)B.厚遗(wèi)创伤(chuàng)瞋目(ch ēng)淬火(cuì)C.濡缕(rú)百舸(gě)方遒(qi ú)玉玦(ju é)D.长篙(hāo)菲薄(fēi)颓圮(p ǐ)浸渍(zì)【答案】C【考点】识记字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解答】A.“匕首”中的“匕”应读作“bǐ”;B.“创伤”中的“创”应读作“chuāng”,“瞋目”中的“瞋”应读作“chēn”;C.正确;D.“长篙”中的“篙”应读作“gāo”,“菲薄”中的“菲”应读作“fěi”。
2. 下列选项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斑澜凄婉荡漾美姬B.刀俎编辑大抵飨食C.稠怅殒身笙萧洗涤D.寥阔桀骜喋血恶耗【答案】B【考点】识记字形【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识记A.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解答】A.“斑澜”中“澜”应改为“斓”;B.全部正确;C.“稠怅”中“稠”应改为“惆”,“笙萧”中“萧”应改为“箫”;D.“寥阔”中“阔”应改为“廓”,“恶耗”中“恶”应改为“噩”。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好好的一个连长他不去当,却自愿到一个负债百万的工厂当厂长,且还乐此不疲,大家都觉得有点不可理喻。
②投入生产的无人驾驶汽车已陆续被应用,而AI技术的发展更是推波助澜,让无人驾驶汽车的性能有了质的飞跃。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word无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word无答案)一、现代文阅读(★★)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古代的全民文化水准低,识文断字的是少数,老百姓的文学创作和享受几乎与文字无缘,而文学史又只能由文字来写,能写的又只有所谓君子和士大夫这一类人。
所以,留传下来的古代文学作品和古代文学史其主流就是贵族文学史,也就是所谓高雅文学的文学史。
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古代就没有劳动人民的文学,或曰之为俗文学。
由于古代劳动人民口口相传的民谚、诗歌、史诗之类的客观存在和一些贵族文人自觉不自觉的保护、保存、培育和发展,我们还是能把握出其明显的脉络的。
应该说,我国古代俗文学的第一个高潮在“诗经”时代。
东周之前的三代,虽有战争,但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破坏程度比后来“礼崩乐坏”的战国、汉魏晋等朝代要小得多,中央集权专制较之后的时代为弱,意识形态上也比“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以后要宽松得多。
人民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下男耕女织,夫唱妇随,偶有战争,也不至于引起较大范围的社会动乱,且人民也能以正确和平和的心态待之。
而这一切,都反映在那个时代的民歌集大成之著作——《诗经·国风》中。
《国风》是我国古代俗文学第一个高潮的标志。
读“国风”,我们既可以欣赏到先民们那发自内心的愉悦、痛快淋漓的愤怒,又可以由此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作一个广泛而比较细致的了解。
那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不自觉而然的全民诗歌运动,是后来人为发起的如唐代的“新乐府运动”所不可比的。
《诗经》中的“雅、颂”,属于高雅文学,但其文学表现手法和音乐形制同“国风”没有很大的区别和对立,“风”和“雅”“颂”三而合一作为诗经“六义”中的三义一并称之,这实在是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调和甚至是相融在文学上曲折的反映。
汉时,乐府的民间采诗活动在目的上和诗的规模、内容以及语言的丰富性上,与《诗经·国风》不可同日而语。
以后,随着语言文白的分野,城市的发展,作为广大农民参与创作和流传的、以口头文学形式出现并被记录下来的俗文学便再也没有缓过劲来。
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袁老师题为《独路相逢勇者胜》的演讲,对一部分同学考前临阵退缩、信心不足等现象进行了分析,可谓鞭辟入里....,给人启迪。
②无论是从医护人员的群体荣誉出发,还是从社会的公共利益出发,全面深化改革都刻不容缓。
这次改革能不能让医生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呢?我们刮目相看....。
③几十年飞云掣电....,互联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能量,让远隔万里的人们“鸡犬之声相闻”将人类发展的进程调整到同一节奏上。
④在党员教育学习活动中,我们单位的领导不仅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引导广大党员见贤思齐,而且纠正了个别党员独善其身....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⑤在韩国,教育支出跟家庭收入挂钩,极大影响了教育机会的均衡分配,继而造成教育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引发社会关注。
⑥这个周末,恰逢秋阳高照,朗朗乾坤....,金灿灿的柑橘挂满枝头,红彤彤的柿子频频点头,碧水青山相映成趣,令人赏心悦目。
A. ①③④B. ①③⑤C. ②④⑥D. ②⑤⑥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周小平在网络上的崛起凭借的其实是一股锐气,他用这股锐气帮我们思考和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互联网舆论面前,应保持什么样的处事态度最适宜。
B. 我国即将出台覆盖大中小学各教育阶段、覆盖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和各种形式外语学习成果,使我国英语教学和测评“车同轨,量同衡”。
C. 中围出动轰-6K飞机赴黄岩岛等岛礁附近空域进行了巡航,这代表了中国空军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海洋权益,直至不再被侵犯。
D. 此次梅姨对中国的访问,不仅将推进中英各领域的互利合作,推动两国关系提升到新高度,而且也将为中欧关系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新动力。
3.下列各句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A. 导师出国考察,未及与会,他的这份有关环境问题的研究报告暂由鄙人代读,报告难免有不当之处,请诸君批评指正.B. 张建安是个很传统也很内向的人,遇事每每淡定自若,任凭风急雨骤,他自岿然不动.友人遇难题,问他:“张兄能否奉告一两句?“他却以微笑作罢.C. 他一生钻研,著作等身,享誉世界,今日从大洋彼岸回到母校.当年的同学大都已白发苍苍,执手相看,老泪纵横,“久仰了!久仰了!”D. 如果说黄某今日取得了什么成绩的话,那也是仰仗在座诸位的鼎力相助,承蒙厚爱不胜感激.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消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古代的全民文化水准低,识文断字的是少数,老百姓的文学创作和享受几乎与文字无缘,而文学史又只能由文字来写,能写的又只有所谓君子和士大夫这一类人。
所以,留传下来的古代文学作品和古代文学史其主流就是贵族文学史,也就是所谓高雅文学的文学史。
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古代就没有劳动人民的文学,或日之为俗文学。
由于古代劳动人民口口相传的民谚、诗歌、史诗之类的客观存在和一些贵族文人自觉不自觉的保护、保存、培育和发展,我们还是能把握出其明显的脉络的。
应该说,我国古代俗文学的第一个高潮在“诗经”时代。
东周之前的三代,虽有战争,但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破坏程度比后来“礼崩乐坏”的战国、汉魏晋等朝代要小得多,中央集权专制较之后的时代为弱,意识形态上也比“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以后要宽松得多。
人民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下男耕女织,夫唱妇随,偶有战争,也不至于引起较大范围的社会动乱,且人民也能以正确和平和的心态待之。
而这一切, 都反映在那个时代的民歌集大成之著作——《诗经·国风》中。
《国风》是我国古代俗文学第一个高潮的标志。
读“国风”,我们既可以欣赏到先民们那发自内心的愉悦、痛快淋漓的愤怒,又可以由此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作一个广泛而比较细致的了解。
那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不自觉而然的全民诗歌运动,是后来人为发起的如唐代的“新乐府运动”所不可比的。
《诗经》中的“雅、颂”,属于高雅文学,但其文学表现手法和音乐形制同“国风”没有很大的区别和对立,“风”和“雅”“颂”三而合一作为诗经“六义”中的三义一并称之,这实在是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调和甚至是相触在文学上曲折的反映。
汉时,乐府的民间采诗活动在目的上和诗的规模、内容以及语言的丰富性上,与《诗经·国风》不可同日而语。
以后,随着语言文白的分野,城市的发展,作为广大农民参与创作和流传的、以口头文学形式出现并被记录下来的俗文学便再也没有缓过劲来。
到了唐宋时代,虽出现了“说书”和由此而产生的话本,但作为文学样式而终不能成一定的气候,更不用说成为文学的主流了。
这是历史对俗文学的第一个否定。
俗文学的又一个高潮是从元朝的杂剧开始的。
随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市民阶层出现了,有了文艺消费的需要加之诗歌文学本身抒情叙事功能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元朝政权的民族歧视和轻视知识分子的政策,汉民族知识分子的仕途被堵死、其社会地位便一落千丈,他们的知识能量释放到了民间,这便引起了俗文学第二个高潮的开端,杂剧的兴起。
明清时,俗文学走向高峰。
元杂剧以后,又有明传奇,这是戏剧一路。
另一路由说书的有声语言艺术发展到话本进而再有“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再发展到章回体小说,至《红楼梦》,便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
这便是俗文学戏剧与小说的二水分流、双峰并峙。
这又是对前面俗文学低谷的一个否定。
到这里,正好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有人以“从《诗经》到《红楼梦》”的说法来概称我国整个古代文学史,而这古代文学史一头一尾的标志性著作却都是俗文学呢!(摘编自王泽清《古代俗文学的兴衰及其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古代俗文学产生的一个原因是古代人大多是文盲,不能用文字来写所谓的高雅文学的文学史。
B.古代劳动人民口口相传的民谚、诗歌、史诗之类的客观存在是古代俗文学存在的有力证据。
C. 《诗经·国风》产生于一个不自觉而然的全民诗歌运动中,阅读这些诗歌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
D.汉以后的语言文白分野及城市发展在很长时间使得俗文学没有振兴起来,无法成为文学的主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3 分)A.文章先明确概念,由高雅文学的介绍引出俗文学概念,并对两种文学的产生原因分别进行论证分析。
B.文章在论证俗文学的第一个高潮时,既有与“新乐府运动”的比较,又有与高雅文学“雅”“颂”的比较。
C.文章从城市发展、文学发展、政治制度以及文人自身这几方面论证了引发俗文学另一个高潮的原因。
D.文章用两次高潮两次否定概括俗文学的发展脉络,即两次高潮的波峰和两次否定的波谷的起伏发展。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古代俗文学的第一次高潮的出现与夏商西周时代的战争破坏力小、中央集权专制程度较轻有关。
B.人们把“风”与“雅”“颂”在“诗经六义”中并称,表明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里,高雅文学和俗文学是相融相和的。
C.“新乐府运动”在创作的主观自觉性上高于《诗经·国风》,《诗经·国风》在诗歌规模、内容和语言丰富性上超过了汉乐府。
D.古代俗文学的发展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城市的发展对俗文学既有推动作用,也有制约作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近年来,近百部古装剧涌进荧屏,中国灿烂的历史成为创准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
然而与此成反比的,却是精品剧难见,而华丽空洞的视听垃圾居多。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博大精深。
传承历史文化,传播历史文化,古装剧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但是,既然选择了拍摄古装剧,就应该好好研究历史,认真推敲时代,让古装剧能真正把观众带进真实的古代,让观众了解历史、认识历史、丰富历史文化知识。
千万不可让现代人穿上古代的服装说现代话、做现代事,这样的“古装剧”就没有“古代模样”, 只有“滑稽模样”罢了。
拍摄古装剧是为了传承古代文化,启迪今日征程,丰富公众精神生活。
拍摄古装剧不能背离“古代模样”,只有回归古代“初心”,才能赢得今人“爱心”。
(摘自《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作者:张琼)材料二:不论是“戏说”还是“历史正剧”,早年的清宫剧几乎都有共同的价值指向一从宫廷斗争透视家国命运,更多体现的是对国家命运以及民族未来的一种思考和想象,借古鉴今的目的比较明显。
而近些年的清宫剧逐渐趋向内在、特别是演变为“后宫女人”的争宠戏后, 不仅失去了从前清宫戏宏大的历史叙事和人文情怀,反而以架空历史的方式来讲一些小情小爱、勾心斗角,借此隐射当下职场的那点“小九九”和是是非非,而这也正是当下生活即刻化、碎片化的一种投射。
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必然呼唤现实主义传统、求真务实的制作态度的回归。
而这里所说的中国故事,既包括当下的社会现实,也包含了中国历史故事。
需要指出的是,优秀古装剧即便不是严谨的历史再现,也需要通过虚构情节之下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底蕴来昭彰历史,抵达一种虚拟外壳下的真实内核,从而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肯定。
这中间,见章法、见功力,也见人心。
(摘自《光明日报》,作者:张凡)材料三:历史剧在“大事不虚”的前提下,应允许必要的虚构和杜撰。
司马懿是否“妻管严”、纪晓岚是否真的“铁齿铜牙”、魏璎珞是否跟富察·傅恒有感情,都不妨“戏说”。
历史剧的主要价值是为观众提供一种历史想象,并经由这一历史想象传递一种历史观和价值观,告诉观众历史运行的规律,或者启迪观众对现实进行思考。
比如《大明王朝》《琅琊榜》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其传递的历史观之于现实强烈的借鉴意义。
但时下的历史剧之所以鲜有佳作,归根结底,它们大多摒弃了历史思考,只不过是借助历史剧的外壳拍言情剧,在虚构中凌空高蹈。
表面上这是创作技法的问题,实际上是历史观的问题,它折射的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历史观。
历史不过是一块幕布,宋朝唐朝清朝不过是背景,是主人公卿卿我我、为所欲为的空间,它们并没有什么值得探究或者检视的。
这种轻薄的历史观会对年轻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历史在他们的眼中变成了空洞、轻薄、虚无的存在,他们也将成为“轻飘飘”的一代人,少了历史的负荷,很难迈出坚定有力的步伐。
(摘自《南方周末》,作者:话剧人)材料四:但凡备受好评的古装剧,对古代礼仪的考究都是精益求精。
《甄嬛传》中的第一个镜头——太监执鞭三响、群臣上朝的画面,至今令人记忆深刻。
这一镜头就是严格按照史实而拍,而非大多清装剧中太监们那句拖长尾音的“上——朝——”。
《甄嬛传》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纠偏,包括上朝的时候群臣是在乾清门御门听政,而不是像众多清宫戏里演的在太和殿或乾清宫,太监、侍卫路遇皇帝或妃嫔时须躬身面壁,宫女夜晚侍寝时,只能抱膝和衣而坐随时听候召……类似的礼仪都需要事先由札仪老师教会演员,拍摄时还需现场监控,避免演员因为紧张或者忘记而犯错。
在《甄嬛》里,后宫的嫔妃们身穿旗装,踏着“花盆底”,身姿婀娜。
为了更好地找到走路的感觉,孙俪在开拍前一个月就向剧组借了花盆底鞋,自己在家中暴走练习。
尽管如此,由于横店有不少路都是用鹅卵石铺的,走路时摔倒、崴脚仍时有发生。
(摘自《乐读网》)4.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A.拍摄古装剧,应认真研究历史,把握改革开放新时代精神,确保不背离“古代模样”,才能把观众带进真实的古代。
B.好的古装剧可以是严谨的历史再现,也可以通过虚构情节之下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底蕴来昭彰历史。
C.历史剧在“大事不虚”的前提下,可以有必要的虚构甚至杜撰,但好的历史剧不可以缺少历史思考。
D.《甄嫂传》受到好评,与其对古代礼仪的高度还原和演员的勤恳敬业分不开,这在当下浮躁的娱乐圈是难能可贵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近年来,大量古装剧与观众见面,可如果华丽空洞的垃圾剧偏多,那么,精品剧就必然不可能出现了。
B.拍摄古装剧不能没有“古代模样’,不可让现代人穿上古装说现代话做现代事,否则,很难赢得现代观众喜爱。
C.早年的清宫剧是借古鉴今,从宫廷斗争透视家国命运。
而近年的清宫剧全是表现“后宫女人”的争宠,以历史叙事隐射当下职场的是非。
D.历史剧只要为广大观众提供一种历史想象,就能传递一种历史观和价值观,并进而启迪观众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6.围绕历史剧的拍摄这一话题,后三则材料分别是侧重从哪些角度阐述的?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6 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7~9题。
喝晃汤江岸无论如何,大过年的,总得让老婆、孩子高高兴兴吃上一顿猪肉,一家人总得围在一起热热闹闹包一次饺子!可是,有一年,快过年了,周全明还没有想好,怎样弄到过年要吃的那几斤猪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