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合集下载

3-我的课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3-我的课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 基本特点: (1)明确提出了军事三职能: 一是维护本阶级统治; 二是镇压奴隶反抗; 三是抵御外族入侵和对外扩张。
• 战争是维护奴隶制国家统治体制的工具。
A、维护阶级统治。方伯制和分封制,为调整组织内部的矛盾, 对诸侯实施征伐是奴隶主阶级最高统治者的特权。凡“失命 乱常、背德逆天”者,天子则“遍告诸侯,彰明有罪”,然后 征集其他诸侯的军队,会同天子的军队征伐有罪之国。
• 一、概述 (一)、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概念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发展的四个历 史时期及概况(代表人物、兵法著作和基本 特点) (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 二、“武经七书”简介
(一)、基本概念 • 军事思想:关于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理性认 识。 •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从奴隶社会至封 建社会(公元前21世纪至1840年)的军事 理论。
“甲辰,帝其令雨?” “戍何弗雉王众(要不要派王师去戍守何地)”
• (3)“礼”、“刑”治军。礼—上下有序,刑—治众规范 约束统治阶级内部成员行为规范的叫礼,约束平民和 奴隶行为规范的叫刑。“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奴隶社会的道德规范向军队渗透。
“礼”作为道德尺度,确立军队中的尊卑观念,上 下有序,规范军队内部关系; “刑”来整肃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 “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刑法条目具体,见于卜 辞的有刖刑、炮烙之刑和脯醢之刑等。 周代的刑罚条目更加完备,仅《尚书· 吕刑》记载的就 有“墨、劓、剕、宫、大辟”五刑,每一刑下细分条目。
• (2)、战略思想有比较系统的发展 a、谋略结合、战争与政治结合。

明确了战略方针,提出了周密的战略计划,内容包括战略形势判断,主要战略方向 的选定和战略手段的运用等,如“跨有荆益”的战略基地建设思想,联孙抗曹的外 交盟战思想,以及等待时机成熟从宛洛、秦川两个战略方向进攻的进军部署等等。

军事理论 古代军事思想

军事理论 古代军事思想

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述 二、《孙子兵法》简介
二、《孙子兵法》简介
(一)《孙子兵法》的作者 (二)《孙子兵法》的影响 (三)《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作者
孙武
孙武,字长卿,春秋 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 民)人,出生于公元前五 百年前后的世袭贵族家庭。
陈妫满 …… 陈他 —— 陈完—()—()—()—— 田无宇 (厉公) (田)
(三)《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分析中日双方情况
国别 经济力 军力 政治组织力 国度 人口 正义性 国际态度
中国 弱 弱 弱
大多 是
支持
日本 强 强

小少

反对
结论:中国必胜,不能速胜,故持久战。
1990年8月2日
入 侵科威特
联合国紧急会议
玩 火
1991年 1月17日至2月28日
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二)《孙子兵法》的影响
军事家称之为“兵学圣典” 哲学家颂之为“人生的哲学” 医学家赞之为“治病之法尽之矣” 文学家评之为“不朽不灭的大艺术品” 政治家视之为“政治秘诀”、“外交教科书” 商人和管理学家视之为市场竞争的必读教材
你想成为管理人才吗? 必须去读《孙子兵法》。
——美国的著名管理学家乔治
全民旨兵 —— 瑞士
面积:41300平方公里 人口:625万人 兵力: 常规军 3500人
瑞 48小时可动员50万人 士
600年无战争
湖北
宜昌
三峡大坝 枝城
荆州
湖南
二、《孙子兵法》简介
2、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 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 每战必殆。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西方主要大国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西方主要大国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西⽅主要⼤国军事思想(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西⽅主要⼤国军事思想,包括代表著作、思想家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以避免战争为主,认为战争是解决冲突的最后⼿段。

这在孙武所著的《孙⼦兵法》中有集中阐述。

孙武也是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乃⾄现代军事思想影响最⼤的军事思想家,被誉为“兵圣”。

《孙⼦兵法》开篇便是“兵者,国之⼤事,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书中最早提出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其外⽐较著名的还有《孙膑兵法》作者孙膑,《吴⼦》——作者吴起,《六韬》——旧题周朝的姜尚著,普遍认为是后⼈依托,作者已不可考。

《纪效新书》——作者戚继光,也就是说这是戚继光打⿁⼦的经验总结。

另外再推荐⼀本《周易》(或称《易经》),“要说这本书,那可真算得上是万⾦油,上⾄外星⽣物,天外来客,下到世界⽂明,⼈类前途,都可以从这本书⾥推出来,反正随你去读。

”——出⾃《明朝那些事⼉》,据此书说明朝另⼀位抗倭名将俞⼤猷就在《周易》中领悟了所谓百万合⼀之兵法(虽将百万,可使合为⼀⼈也)。

值得⼀说的是俞⼤猷有可能最早提出了海战的⼤炮巨舰理论,其所著的《正⽓堂集》明确指出:“海上之战⽆他术,⼤船胜⼩船,⼤铳胜⼩铳,多船胜寡船,多铳胜寡铳⽽已。

”另外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学家和军事家王守仁的著作中可能也有关于军事⽅⾯的论述,据说⽇本海军⼤将东乡平⼋郎和⽇本江户末期思想家,兵法家佐久间象⼭都是他的粉丝。

西⽅主要⼤国军事思想最开始主要受普鲁⼠军事思想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影响,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的就是要战胜敌⼈、打败敌⼈,透过战争的全部现象就其本⾝的主要倾向来看,战争是个奇怪的三位⼀体:暴烈性的要素,使战争成为⼀种盲⽬的⾃然冲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使战争成为⼀种⾃由的精神活动;作为政治⼯具的从属性,使战争成为⼀种纯粹的理智⾏为。

这三个⽅⾯,分别主要同⼈民、统帅和它的军队以及政府有关。

克劳塞维茨说:"这三种倾向像三条不同的规律,深藏在战争的性质之中,同时起着不同的作⽤。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对于拥有五千年华夏悠久历史的中国而言,自古就涉及到了战斗,涉及到了军事,渐渐形成的军事思想为现代军事理论奠定了基础。

从工人化、机械化的战斗到信息化、科学化的战斗,都需要拥有军事思想的指挥。

何为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关于战斗、军队和国防问题的理性熟悉,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阅历总结和理论概括。

不同队级、国家或政治集团所拥有的军事思想可能不同。

同一阶级、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或进展阶段也有区分。

军事思想是一种社会意思形态,既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也影响和作用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始终绚烂的奇葩。

中国古代战斗之多,军事群星之多,军事典籍之多,堪称为世界之最,其军事思想进展水平始终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进展与成熟1.夏、商、西周时期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今战斗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从古代兵书的记载和出土的文物来看,夏朝前期石器、木棒是主要的作战工具。

夏朝后期青铜器渐渐演替了那些最古老的作战工具。

可由于身披青铜盔甲、手执青铜武器,步行作战特别困难,所以车战是主要的作战方式。

奴隶主对外族发动掠夺战斗,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抵抗,都是以征讨"违天命者'、"吊民伐罪'、"敬天保民'相号召,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卒作战。

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

到商代以后,作战渐渐以车兵为主。

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峻管理。

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事斗争。

通过这一时期的战斗实践,人们已初步熟悉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朴实的唯物主义观念。

此时,人们对于战斗的熟悉处于低级阶段,反映这一时期的军事理论文献有《尚书》、《军志》、《军政》。

虽然已消亡或存在只言片语,但已高度概括和抽象出了一些关于作战指导的理性原则。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着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

它大约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发展于秦至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漫长的历史时期。

它是中国古代千百次王朝战争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经验总结。

它的丰富内容,是前人留下的宝贵军事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近代的直至现代的军事思想,都从中批判地继承和吸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具备以下几点:一、哲理深刻,影响深远中国军事思想对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观察分析,宏观上具有一览群山的博大气概纵横联络的系统思想,言兵而不限于兵,而是将军事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心理、艺术等有关因素融合在一起,通血考虑。

微观上的分析往往入木三分,深刻独到,发人深省。

在战争观、安全观、建军思想、作战准则、方法与谋略等方面都有充满哲理与智慧的真知灼见。

例如,《孙子兵法》归纳的:“道、天、地、将、法”战争五个取胜因素;“智、信、仁、勇、严”的将帅五项素质指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先胜后战”的战争原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着名论断;“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的精妙见解;“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谋略思想;对计与战、力与智、利与害、全与破、数与胜、奇与正、形与隐、虚与实、动与静、迂与直、势与能等范畴的深刻分析,像金子虽历经千载而光彩依旧,被无数古今中外兵家名将作为座右铭。

中国军事思想对当今世界军事领域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点窥见一斑:美国根据“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建立’确保摧毁、确保生存”的核威慑战略;24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在1991年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中成了美军指挥官的必备之物;《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了西方一些中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常设课程,尽管他们开设此课的指导思想与我们不同。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有战争观.将帅修养治军.战略战术、战争其他保障理论等。

1.战争的起因性质和作用(1)战争的起因。

《吴子兵法》认为“一日争名,二日争利,三日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

”引起战争的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争夺霸主地位。

二是争夺土地、财产和人口。

三是积恨深怨。

四是国家发生了内乱。

五是国家发生了饥荒。

《吴子兵法》虽然未能揭示战争的本质,但对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战争起因的归纳、论述是非常精辟的。

(2)战争的性质。

《吴子兵法》指出“一日义兵,二日强兵,三日刚兵,四曰暴兵,五日逆兵。

”唧禁暴除乱,拯救危难的军队叫义兵:仗势兵强,征伐列国的军队叫强兵;因君王震怒而出师的军队叫刚兵:悖理贪利的军队叫暴兵不顾国乱民疲,兴师动众而出的军队叫逆兵。

虽然没有明显的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但已经明确指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的界线。

(3)战争的作用。

《尉缭子》指出:“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

”即认为战争的作用是镇压暴乱制止不义行为。

《司马法》提出以战止战的思想,指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意思是杀掉坏人,保护好人,杀人是可以的;进攻其国,解放其民,进攻是可以的;用战争制止战争,即使开战,也是可以的。

2.战争与政治、经济主观指导的关系(1)战争与政治。

《司马法》指出“以义治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争,不出于中人。

”即采用合于正义的措施治理国家,是正常的方法,如用正常的方法达不到目的就采取特殊的手段,特殊手段是用战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而不是以和平方式表达出来的。

《孙子兵法》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尉缭子》指出:“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

”他们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2)战争与经济。

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战争是以巨大的物资消耗为代价的。

《孙子兵法》指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编辑词条分享目录1 产生时期2 迅速发展时期3 丰富和提高时期4 在革新与守旧的矛盾中继续前进的时期5 基本内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异彩绚烂,在世界军事思想发张史上具有杰出地位,这是战争经验的总结,血染的理论财富,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它随着社会的前进、战争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正文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此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此时,尽管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处于低级阶段,还是产生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思想。

奴隶主对外族发动掠夺战争,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反抗,都是以征讨“违天命者”、“吊民伐罪”、“敬天保民”相号召,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卒作战。

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

到商代以后,作战逐渐以车兵为主。

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厉管理。

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事斗争。

通过这一时期的战争实践,人们已初步认识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

传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虽早失传,但在后来问世的《左传》、《孙子兵法》等书中,还保留着一些片断的引文。

约从公元前8世纪初至前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变化和兵器的改进,军事制度和作战方式也随之变化。

为适应这些新情况的需要,产生了统率军队的专职将帅,涌现了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

著名的《孙子兵法》,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并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代的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11
晋 楚 城 濮 之 战 作 战 经 过 示 意 图



五鹿
上军 下军


城濮 有莘
中军
敛孟


楚丘


水 睢
陶丘


商丘
12

春 秋 战 国 渐 成 熟
军事思想代表作
《孙子》《吴子》《孙膑兵法》 孙子》《吴子》《孙膑兵法》 》《吴子》《孙膑兵法 《司马法》《六韬》《尉缭子》 司马法》《六韬》《尉缭子》 》《六韬》《尉缭子
31
济南 莱芜
临沂
徐州
32
(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

“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 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
而屈人之兵, 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因此,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 必以全争于天下, 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 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就不能再活,所以明智的国君, 就不能再活,所以明智的国君,对 待战争问题要慎重, 待战争问题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 警惕) 警惕)
24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
不是对国家有利, 不战”(不是对国家有利,就不要采取军事 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能随便用兵,不处 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能随便用兵, 在危急紧迫的情况下,不能轻易开战)。 在危急紧迫的情况下,不能轻易开战)。
13
发 展 时 逢 秦 五 代
(三)丰富和发展阶段
1、时间: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我国经 历了秦、汉、晋、隋、唐五个朝代,是封建社会 发展的上升阶段。 2、战争特点:秦国统一天下以后,进入了以铁 兵器为主的时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出 现了新的军种——舟师水军。 3、军事思想:一是战略思想趋向成熟、完善诸 葛亮的《隆中对》成为当时战略决策的一代楷模; 二是出现了许多总结军事斗争经验的兵书。其中 汉初出现的《黄石公三略》和后来的《李卫公问 对》等,都是传世的重要著作。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形成及其发展(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ⅴ大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的夏朝。

由于阶阶级矛盾成了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战争也就成了阶级斗争的最高斗争形式。

到了殷商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常备武装力量的出现军队数量的增多,兵器质量的提高,战争对从事和指导战争的成员的战术技术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对军队的骨干力量--贵族的教育训练就成了当时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可以说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已经处于萌芽状态了。

ⅴ(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到了西周时代,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已经有了专门用于书写的文字和书写材料(简策、版牍),为兵书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进入商周,由于战争的频繁,作为系统地论述古代兵法的着作--兵书也就在西周产生了。

在《左传》、《孙子》等兵书的引文中,可以确切地了解到在西周时期,曾产生过两部较系统记述作战经验和军事原则的兵书--《军志》和《军政》。

这些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

ⅴ(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ⅴ公元前8世纪初至公元前5世纪初,中国进入了春秋时期。

由于各诸侯国之间连绵不断的战争,使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孙子兵法》是一部春秋末期集大成之作,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

ⅴ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ⅴ(一)战争的起源、性质和作用ⅴ1.战争的起因ⅴ《吴子》兵法认为"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

2战争的性质ⅴ《吴子》兵法指出:"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

"即禁暴除乱,拯救危难的军队叫义兵;仗恃兵强、征伐列国的军队叫强兵;因君主震怒而出师作战的军队叫刚兵;违背天理贪图不义之财的军队叫暴兵;不顾国衰民疲,兴师动众而出战的军队叫逆兵。

古代军事思想

古代军事思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故孔子不耻下问,周公不耻下贱,故行成名著,后世以为 圣。是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 • 故孔子云,明君之治,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 患外不知内,惟患内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 下;不患贱不知贵,惟患贵不知贱。故士为知己者死,女 为悦己者容,马为策己者驰,神为通己者明 • 日月之明,众下仰之,乾坤之广,万物顺之 • 故治国以文为政,治军以武为计 • ,静若弓弩之张,动若机关之发,所向者破,而敌自灭。 将无思虑,士无气势,不齐其心
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军事思想,集中反映在《武经七书》 (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六韬、 尉缭子、三略、李问公问对)中。武经七 书从宋朝开始被定为武学教材。
• • •
《六韬》(《太公六韬》、《太公兵法》,包括文韬—用人;武韬——用兵;龙韬—组织;虎韬—布阵;豹韬—
—战术;犬韬—训练)
《六韬》书中最突出的是阴谋权术思想。《六韬》一开头就说:“夫鱼食其饵,乃牵 于缗(钓鱼绳),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 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文师》) 大意是,国君统治百姓,就要像渔人钓鱼,以钓饵来诱使人们上钩,听从驱使。用香饵
• 其次,是以“因敌转化” • 兵家重“因”, • 孙子讲“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 吴子讲“因形用权,则不劳而功举”。 • 《三略》提出了“因敌转化”的命题。, 这是“其胜可全”的大略。
• • • • • • • • • • • • • •
,因而《三略》对将帅的素质十分重视,认为将帅必须具备 能“清”(清廉)、 能“静”(沉静)、 能“平”(公平)、 能“整”(严肃)、 能“受谏”(接受劝谏)、 能“听讼”(明断是非)、 能“纳人”(容纳人才)、 能 “采言”(博采众言)、 能“知国俗”(知各国风俗)、 能“图山川”(通山川形势)、 能“表险难”(明险关要隘)、 能“制军权”(把握三军形势)这“十二能”, 避免“拒谏”(不听下属意见)、“策不从”(不采谋士良策)、“善恶同”(善恶不分)、“专 己”(一意孤行)、“自伐”(自我炫耀)、“信谗”(听信谗言)、“贪财”(贪图钱财)、 “内顾”(贪恋女色)这“八患”,和“将谋泄”(将帅谋划泄露)、“外窥内”(奸细窥得内 情)、“财入营”(不义之财进入军营)这“三失”,并且要时刻注意“无虑”(谋浅虑短)、 “无勇”(怯懦贪生)、“妄动”(轻举妄动)、“迁怒”(迁怒于人)这“四诫”。《三略》认 为,一个将帅只有具备了“十二能”,避免“八患”、“三失”,克服“四诫”,才是合格的将帅, 才可以委以重任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编辑词条分享目录1 产生时期 2 迅速发展时期 3 丰富和提高时期4 在革新与守旧的矛盾中继续前进的时期5 基本内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异彩绚烂,在世界军事思想发张史上具有杰出地位,这是战争经验的总结,血染的理论财富,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它随着社会的前进、战争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正文 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此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此时,尽管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处于低级阶段,还是产生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思想。

奴隶主对外族发动掠夺战争,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反抗,都是以征讨“违天命者”、“吊民伐罪”、“敬天保民”相号召,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卒作战。

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

到商代以后,作战逐渐以车兵为主。

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厉管理。

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事斗争。

通过这一时期的战争实践,人们已初步认识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

传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虽早失传,但在后来问世的《左传》、《孙子兵法》等书中,还保留着一些片断的引文。

约从公元前8世纪初至前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变化和兵器的改进,军事制度和作战方式也随之变化。

为适应这些新情况的需要,产生了统率军队的专职将帅,涌现了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

著名的《孙子兵法》,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并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代的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第三章 军事思想

第三章  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熟
(二)形成时期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末)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
①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的大变革 ②战争比较频繁,提供丰富的实践源泉 ③文化普及,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④各个诸侯国重视和提倡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熟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熟
(四)在革新与守旧的矛盾中继续前进的时期
(14世纪末至19世纪40年代)明朝至清朝后期
从14世纪末至 19世纪40年代,约从明朝至清朝后期,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了没落 的境地,但连绵不断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民族起义战争和统治者的平叛战争很多。 这时,由于火器的改进和从外国引进的先进兵器出现了独立的水师炮兵、工兵以及其他 的技术兵种,加以作战对象发生了变化,于是在建军和作战指挥等方面也发生了相应的 变化。
第一节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的重要论述
军事思想研究的对象


战争观与方法论
军事思想研究的主要内容
军队建设思想 作战指导思想和原则
国防建设思想
军事思想研究的主要领域: 一是军事哲学层次上的问题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熟
(一)萌芽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夏、商、西周
这个阶段已经产生了一些萌芽形态的兵书。商代的甲骨文、商周时期的金文中就有大 量关于军事活动的记载。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虽早已失 传,但在后来问世的《左传》、《孙子兵法》等书中还保留着一些片段的引文。《易经》、 《尚书》、《诗经》中都有些片段以及零星的军事思想的论述,这些都说明了我国古代军 事思想已经初步形成了。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

1.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内容有哪几方面?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致涉及战争观、谋略、战法、阵法、军队组织、训练和纪律、将帅修养、作战指挥等方面。

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生死的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战争的问题上,军事从属于政治;军事是现象,政治是本质。

在解决国内外矛盾时,如果政治措施达不到目的,就必须使用军事战略。

战争的指导思想大致有以下八项内容:1.先发制人2.速战速决3.力争主动4.集中兵力5.出其不意6.奇正互变7.兵贵其和8.先戒为宝治军如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

1.将帅修养2.以治为胜3.教戒为先2.《孙子兵法》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一、揭示了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条件二、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普遍军事规律。

三、提出了以“致人而不致于人”为核心的一系列作战原则。

四、反映了战争问题上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

3.简述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社会制度已是强弩之末,又面临西方国家的威胁,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以新的视角,探讨拯救国家与民族的道路。

林则徐、魏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

他们自觉地收集外国军事资料,研究敌情,提出了组织民众,军民配合,沿海各省协力筹防和以守为战,以逸待劳,在沿海、陆地歼灭敌人的方针。

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代表奕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主张“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整顿军队,创练新军,筹办海防,兴办学堂,选派出国留学人员。

同时,随着西式武器陆续装备军队,出现了步骑、步炮协同作战,海军独立作战、陆海协同作战等战术的变革。

战斗中的阵形由密集向疏散发展。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形成了。

19世纪50年代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在武器装备建军和作战指导思想以及战略战术等方面,超过了以往历代农民起义军的水平。

另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湘军、淮军等领导人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人也积累了一套建军理论和作战原则,对以往的军事思想有所发展。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从公元前 3世纪末至公元13世纪,中国经历了秦、汉、晋、隋、唐、宋、元等几个大的王朝的统治和更迭。

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先秦的军事思想对军事斗争仍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就军队发展而言,兵种和兵器装备有了较大的变化。

不但有了独立的骑兵,而且舟师水军参战的数量也更多了。

这就要求作战指挥必须加强步、骑、水军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异彩绚烂,在世界军事思想发张史上具有杰出地位,这是战争经验的总结,血染的理论财富,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它随着社会的前进、战争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 产生时期 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此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此时,尽管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处于低级阶段,还是产生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思想。

奴隶主对外族发动掠夺战争,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反抗,到商代以后,作战逐渐以车兵为主。

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厉管理。

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事斗争。

通过这一时期的战争实践,人们已初步认识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

传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 迅速发展时期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变化和兵器的改进,军事制度和作战方式也随之变化。

为适应这些新情况的需要,产生了统率军队的专职将帅,涌现了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

著名的《孙子兵法》,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

它是世界上最约从公元前 8世纪初至前 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并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代的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中国古代的治军思想

中国古代的治军思想

中国古代的治军思想治军思想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上的治军和军队建设是同义的。

历代军事家在军队建设方面都强调依法治军,严格训练,严明赏罚和选贤任能这几个方面。

▲主要内容。

1、明法审令,以治为胜2、用兵之法,教戒为先3、兵之强弱,系于将帅▲1、明法审令,以治为胜主要讲的是治军要依法治军和严明赏罚。

▲一是要依法治军。

说的是,必须以严明的纪律整饬军队,军队没有纪律就会打败仗。

克劳塞维茨指出,没有纪律的部队比无能的军队更可怕,因为其本身就是一种威胁。

▲(1)严明法令,身先土卒。

就是将帅本身必须带头执行军纪,全军将士方能共同遵守。

在马谡失街亭之后,诸葛亮既按军法斩杀马谡,又因授任无方(用人不当)而深深自责.自贬三职(降低三个职务等级)。

曹操率军出征,战马跃入田中,损坏了老百姓的麦苗,违反了他颁布的“士卒无败麦,犯者死”的禁令.因法不加主(法律不适用于帝王).故割发代首。

古代割发是一种严刑。

▲(2)将帅执法必须彻底。

无论职务高低,必须以共同遵守军法军令为原则,不能因为贵族、亲朋好友,就心慈手软。

将帅遵守法纪的典范是西汉名将周亚夫的治军。

汉文帝到细柳营劳军,周亚夫不避皇权,要求文帝遵守营中军纪,被历代传颂。

▲二是恩威并施,赏罚严明强调治军要赏罚分明。

军法是严行赏罚的依据。

但只是依法办事,并不能完全达到以治为胜的目的,还要恩威并施。

处理好两者的相互关系,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如果只强调纪律而忽视奖罚,就会出现“怨法而不畏法”的状况,也就是下级对上级的命令有怨言,没有真正从内心敬畏法律;同样,如果没有纪律作为保证,一味的表扬,就会出现“恃恩而不感恩”的状况。

▲(1)赏贵信,罚贵必就是该赏的坚决赏,该罚的必须罚。

吴起在与秦军作战时,部下一员将领没有得到命令就私自冲入敌阵,虽“获二首而还”,但他违反军令,“吴起立斩之”,使军纪更加严肃。

楚汉相争,最后项羽败北,原因很多,其中项羽赏罚不明是一个重要原因。

韩信曾评价项羽,说他做不到赏罚有信。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讲)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讲)

治军理论
将帅修养: 智(多谋善断)、信(赏罚有信)、 仁(爱护士卒)、勇(勇敢坚定)、 严(明法审令)
治军理论
以治为胜:把严明军纪作为治军的重要原则 吴起指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 止,鼓之不进,虽有自力,何益有用。”
教诫为先:加强军队训练,作为治军的一个重 要方面
《吴子》说:“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 便,故用兵之法,教诫为先。”
者,不能遗孙子。” 孙中山:“就中国历史来考究,二千多年的
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立中 国的军事哲学。” 毛泽东称孙武为“中国古代大军事家”
国内外影响
在美国:普遍开展对《孙子兵法》的研究是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军的最高学府——国防大学将 其列为将军们主修战略学的第一课,其它著名军事 院校如西点军校、国防指挥参谋学院等均将《孙子 兵法》列为必修课;海湾战争中,美军人手一册 《孙子兵法》,闲暇时就学习。
樊篱,开始“用兵使诈”
发展时期
(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秦、两汉、三 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至五代
战争特点: 秦国统一天下以后,进入了以铁兵器为主的时
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出现了新的军种— —舟师水军 兵书:汉初出现的《黄石公三略》和后来的《李卫 公问对》等,是传世的重要著作。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武器装备方面:兵器以木器、石器为主;作战方式基本上 是密集队形进行集团肉搏正面冲杀;到了商代以后逐渐以车 兵为主,形成了以车兵为核心的方阵队形。 军事理论文献:《尚书》《易经》《诗经》 专门军事文献(西周):《军志》《军政》
主要内容
①对战争的看法上,强调天命、伸张正义和保民 ②在治军上强调齐众以律 ③在战争指导上,以重礼信仁义为主导思想 ④战争指挥上,前锋和主力、车兵与徒步的配合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讲)综述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讲)综述

《孙子兵法》
作者简介:孙武,字长卿, 后人尊称为孙子或孙武子, 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 东惠民)人,具体生卒年 月,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 据推断,约与孔子同时代 人。他的祖先是陈国人, 因政治避难逃到齐国。
孙武一生
奔吴隐居,静观时变; 问对教战,崭露头角; 西破强楚,显名诸侯; 功成名就,飘然归隐。
中国军事思想
主讲:郑小鑫
一、军事思想概念
定义: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
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 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军事思想的特征
1、阶级性 3、实践性 5、创造性
2、时代性 4、继承性
中国军事思想划分
中国 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 军事思想
中国现代 军事思想
《九变篇》 “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 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
译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 自己做好充分准备,做到严阵以待;不要寄 希望于敌人不进攻,而要依靠自己具有强大 的实力,使敌人不敢来进攻。
治军理论 1)将帅选用 2)军队管理
将帅选用
①重视将帅的作用、地位
战术: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研究带局部 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术学研究的任务。
用兵理论
战略思想
知彼知己,全局筹划 充分准备,未战先胜 以“全”争胜,不战而屈人之兵 强调进攻速胜,反对持久作战 因粮于敌的战略后勤思想
知彼知己,全局筹划
《谋攻篇》中“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 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 每战必殆。”
1、战 争 观 2、治军理论 3、用兵理论
1、重战、慎战、备战三位一体的战争观
《计篇》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 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论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论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教学⽬的:树⽴公民的国防意识,同时也为⼤家提供理解当前政治军事问题的⼀个⾓度。

(《司马法》:“国虽⼤,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孔夫⼦⽈:“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北宋何去⾮的《何博⼠备论·汉武帝论》:“兵有所⽤……有所不⽤。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涵1.定义: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军事思想研究的是武装⼒量建设和使⽤的原则和原理。

⼤致包括:战争观(对战争的基本看法);国防思想;作战思想;建军思想;军事哲学(对军事和战争研究的⽅法论问题)等。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各阶级、各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关于战争、军队等⼀系列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不同历史时期⼈们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

我国是⼀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拥有⾃⼰独特⽂化的⽂明古国,我国传统的军事⽂化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的特⾊。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积累了⼤量的的战争经验,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和军事思想家,这就为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和发展准备了必要的主客观条件。

同时,我国⼤⼀统、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以农耕为主的经济⽣活,以及独特的民族⽂化⼼理、道德理念等都对我国的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着重要的影响,形成了⾃⼰独特和鲜明的特点。

时间: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到1840年鸦⽚战争。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丰富发展于秦汉⾄明清时期。

作为观念形态的军事思想,它的起源和发展⾄少有三个前提条件:⼀是⼀定数量战争经验的积累;⼆是⼈类思维能⼒达到⼀定的⽔平;三是⽂字的产⽣。

思想只有以⽂字作为载体才能流传下来,有了⽂字之后,⼈类才进⼊了历史时期。

中国现存最早的⽂字是商代的甲⾻⽂。

⽬前还没有发现系统的商代军事著作,我们对这⼀时期军事思想的了解主要源于甲⾻⽂的记载,可以说它们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开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以车战为主体的作战指导思想。当时战车是军队的主要装备,军事思想也是以战车为主。
只有《军政》《军志》,已无传,估计为编制、条令一类之书。
第二阶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
时代背景
大约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它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军古代军事思想取得最为辉煌的成就。那么,我国为什么会在这一时期取得如此的成就呢?
军事思想的特点
(一) 战略思想成熟、完善
大家知道,西楚霸王项羽威猛无比,英雄盖世,可最终不得不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结局是多么的悲剧;项羽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在战略筹划方面比刘邦差。三国时的刘备,有关、张、赵(前六员中有三名,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的帮助,却常常是寄人篱下,流离失所,(连老婆孩子都保不住)直到诸葛亮隆中一对(进行战略指导),他才有了立足之地。明朝的朱元障,因为听取了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才取取得了天下。在中国历代开国皇帝中,由农民起义领袖转化而来的只有刘邦和朱元障,而他们二人恰恰是在战略构想方面高人一筹。以上这些正反事例说明在这一时期比较成熟。
这时军事思想的特点有三个:
《武经七书》中的五本:《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
武经七书是北宋时为便于研究军事理论,把比较有价值的七部兵书后订成一本。
《吴子》:在春秋战国时期,最出名的军事家是孙武,最出名的政治家是秦国的商鞅,而有一个人,它在军事上与孙武齐名,在政治上与商鞅齐名,这个人就是《吴子》的作者吴起。吴起出生在卫国,后到期鲁国求学,尔后到魏国做将,在魏国指挥打仗76次,胜64次,平12次,没有失败过。在魏国被排挤到楚国做相(政治家),在它为相一年多的时间里就使用权楚国恢复了霸王风范。据说《吴子》共48篇,但目前能发现的只有6篇,而且残缺不全。
《司马法》的作者是司马穰苴,是孙子的叔叔或爷爷。
《尉缭子》《六韬》《三略》三篇作者有误,如《六韬》是春秋时的作品,但姜尚是周朝时人。
《李卫公问对》又名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不同于李靖兵法,是二人对话经整理而成的。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公元前221年至1840年)
时代背景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至1840鸦片战争,我国为封建社会时期。但历代封建王朝为巩固其统治,限制人们对军事的研究和探讨,影响了军事思想的快速发展。(秦朝谈兵论法是杀头之罪)
《孙子兵法》在国内更是家喻户晓,推崇备至。历史上曾有二百多位注释家拟文著书,注解《孙子兵法》。宋代将《孙子兵法》列为《武经七书》之首。三国时的曹操曾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明代的茅元仪则说"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孙子对他以前的战争经验,都无一遗漏的吸收总结到他的兵书里来;而在孙子之后研究战争的人,都不能不吸收孙子有益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孙子兵法》这种承前启后作用。中国革命的先驱,(据说)是孙子的第64代传人孙中山对《孙子兵法》评价很高:"就中国的历史研究,2000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为中国的古代哲学。"1936年毛泽东在写给叶剑英的信中说"前买回的书,大多不合用,我要的是战略和战役的书,特别要买一本《孙子兵法》"。毛泽东没有上进军校,但之所以能用兵如神----,刘伯承元帅在担保军事学院院长时,就亲自讲授《孙子兵法》。
第三是各诸候国的重视和提倡。各诸候国出于生存和争霸的需要,也都争相招贤纳士,广揽人才,鼓励人们进行军事理论的研究。客观上也促进了军事思想的发展。
由于以上三个原因,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取提了空前绝后的辉煌成就,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军事专著,被封建社会一直视为兵学经典的7部兵书中,就有5部产生在这个时期,其中包括即将介绍的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军事理论的奠基作《孙子》。
(三) 迷信色彩重。这时候的战争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每次作战之前都要到庙里烧香拜祖,乞求祖宗和神仙的保佑。因为我们的祖先相信战争的起源和胜负都是由神决定的。一些军事行动的决策如出兵的时间,攻击方向等也必须事先占卜,而后才能确定。当然,也有反对迷信的,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姜尚,在一次领兵作战之前,忽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旗杆被折断很多人都说此时出兵可能不吉利,想用兽骨来占卜决定是否出征,而姜尚则说:"腐草枯骨不足问",结果பைடு நூலகம்师大捷,当然姜尚这种人在当时是很少的。
(二)《孙子兵法》的军事价值(重点)
《孙子兵法》现存13篇,约6000余字,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组成,侧重论述军事学的基础理论和战略问题。第二部分由《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组成,主要探讨战术问题。第三部分由《火攻》《用间》组成,论述了战争中的两个特殊问题。对于孙子兵法的军事价值我想这样来介绍:逐篇介绍第一部分这6篇的内容,分别指出这6篇当中一些著名的军事观点,尔后对其它各篇中有价值的军事观点只作总体介绍。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极为丰富,详细内容请大家看教材,下面我以《孙子兵法》为例作重点介绍。
二《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的影响
1991年1月,海湾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从前线发回这样一条消息:尽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驻一兵一卒,但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却亲临前线,操纵作战行动,他就是2500年前的孙子。因为每一个美国海军陆战军官的背囊里,都装有《孙子兵法》的英译本和一盘解释性的录音带。(美陆战队司令艾弗瑞·格雷原是五角大楼的参谋,其上司将孙子兵法制成幻灯影片对其播放,对其产生很深印象)否则另谋高就
第一个原因是这时候战争比较频繁。在这550年的历史中,有文字记载的战争就达713次,会盟1000余次。这些频繁发生的战争和会盟就为军事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源泉。(三国时、解放前战争多,军事理论就深刻)
第二个原因是由于文化的普及。由于私学的兴起,(孔子是第一个办私学的)春秋战国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的局面,文化教育普及于民间。这就为军事思想的成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其实早在海湾战争之前,孙子兵法就已风糜世界。在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期,日本学者吉备真贝将《孙子兵法》带回讲授,在日本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称《孙子兵法》为"兵学经典""世界第一兵书",把孙武推崇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把孙子及其著作视为东方人的骄傲)但是后来,这部兵书在民间失传,因为日本朝庭把它作为国宝只许在宫庭学者和武将之间传播。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历史沿革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前21世纪-前8世纪)
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在这时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真正的战争及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但此时军事思想不完善、认识不深刻,军事论著非常之少。
(二)与各军兵种相适应的军事思想的形成。
由于骑兵、舟师的出现及火器的应用而出现相应的军事思想。
(三)军事理论的研究向体系化发展。
先秦兵书的特点是内容繁杂,无所不包,同一本兵书可能包含战略、战术、气象、地理、兵器、训练、编制等不同的内容。而这个时期的兵书除了总体性的研究外,还有各个方面的具体研究,专题性的兵书增多。我们从一些兵书的书名就可以看出这种发展倾向:《历代兵制》《守城录》《练兵纪实》《神器谱》《火攻挈要》《海防图论》等。其它代表作:《武经总要》《三略》《李卫公问对》《太白阴经》《武备志》等
(一) 孙武的生平
(一) 孙武的生平
孙武,字长卿,大约为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与孔子同代。他的祖先姓陈,是陈国(河南淮阳)人,再往前是尧舜禹的舜。陈厉公的儿子陈完因战乱到齐国避乱,被齐桓公授之以主管手工业的官,后来改名为田完。几代之后成为齐国新兴势力的代表。田完的第五代子孙田书也就是孙武的祖父因为作战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并将乐安封给田书。春秋时代,姓是全族的共同称号,而氏是族中某一支派的称号;田书这一支,就是以田为姓的族中,又以孙为氏的一个支派;后来姓、氏不分,人们把田武又称为孙武。(司马穰苴与孙武为同一家族)后有孙膑。齐国也是一个群英荟翠的地方,如齐国的开国鼻祖是姜太公、后来的管仲都是历史上显名的军事家。这些(家世、社会环境熏xūn陶táo)对孙武研究兵法都有很大的影响。后来因齐国内乱到吴国(江苏州),经伍子胥七次推荐被吴王委任为将。孙武为将以后,为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据《史记》记载,孙武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吴王夫差当政以后国事紊乱,孙武的事迹已不见史书记载;江苏吴县东门外建有孙武的坟墓,看来孙武可能是隐退山林,老死它乡。
军事思想的特点:
(一) 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由于所受外部侵略少,当时的军队是对内统治的工具;其军事思想的出发点都探求如何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的反抗的问题。
(二) 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在今天,为了保持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提高物质待遇,进行政治教育和强调军法军纪等等。而在那时则很简单,主要是进行处罚,对奴隶士兵的处罚是相当详细而又严酷的,如周朝的五刑之律竞达3千多条:墨(黥面,在脸上刺字)1000条、劓(割鼻)1000条、非(断足)500条、宫(去势)300条、大辟(杀头)300条;如若士兵集合迟到,就要被砍去脑袋,可见当时刑法之严酷。如果是士兵立功受赏,也只是将他们变为平民,使其获得人身自由而已,想升官是不可能的。另外"礼"主要是针对奴隶主的, 以赏为主。如果对其处罚,也只是剥夺其奴隶、土地数量。可见刑不上大夫,礼不下遮人。
德皇威廉二世在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以后,逃到荷兰的多恩,在这里看到了孙子后尘,于是发出这样的感叹:"早二十年读《孙子兵法》,就不至于遭受亡国之痛苦了"。据说叱喀风云的军事家拿破仑在戎马倥偬的间隙,还经常看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孙子兵法》。1961年,英国蒙哥马利元帅在会见毛主席时建议将孙子兵法作为世界所有高等军事学府的教材。(美国防大学早就把孙子兵法作为其学员的必修课)英国军事理论家B.H.利德尔*哈特在其代表作《战略论》中引用了七名军事家21条原则,而引用孙子的就达15条之多,远远的排在首位。他说:这本著作堪称兵法之精华,在过去所有的军事思想中,唯有克劳塞维茨可以与孙子相提并论,然而它著书立说的时间虽然比孙子晚二千年,但它在观点上都比孙子落后,而且有些观点已经过时.相比之下,孙子看问题更加敏锐更加深刻,它的学说具有不朽的生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