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中上当受骗的个案研究

合集下载

大学生网络诈骗的案例

大学生网络诈骗的案例

大学生网络诈骗的案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诈骗案件层出不穷,其中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主要群体之一,也成为了网络诈骗的重要受害者。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几个真实案例来了解一下大学生在网络诈骗中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案例一,虚假招聘诈骗。

小明是一名大学生,他在网上看到了一则招聘信息,对方声称是一家知名企业,招聘条件非常宽松,待遇优厚。

小明急需找工作,便毫不犹豫地联系了对方,并按照要求填写了个人信息。

随后,对方要求小明交纳一笔“报名费”才能继续参与面试。

小明怀疑起来,但对方却以各种理由推脱,最终小明还是被骗去了数千元。

案例二,虚假投资诈骗。

小红是一名理财小白,她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介绍了一种“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项目,对方还声称可以帮助小红实现财务自由。

小红被诱惑,便按照对方提供的联系方式进行了咨询,并最终被骗取了全部积蓄。

案例三,虚假情感诈骗。

小芳是一名大学生,她在一款社交软件上认识了一位貌美如花的“网友”,两人聊得很投机,对方渐渐表达了对小芳的好感,并提出见面的要求。

小芳感到十分开心,便答应了对方的邀约,并在见面时被对方以各种理由骗取了钱财。

以上案例只是冰山一角,大学生在网络诈骗中面临的风险还有很多。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防范网络诈骗呢?首先,提高警惕,不轻信网上的虚假信息,特别是那些过于美好的承诺和诱惑。

其次,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在网上填写个人信息,避免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

再者,学会理性投资,不要被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项目所迷惑,理性分析和判断是防范诈骗的有效方法。

最后,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学会利用网络安全工具和技术,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和个人隐私。

总之,大学生要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不轻信网上的虚假信息,才能有效地防范网络诈骗,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希望通过这些案例的分享,能够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到网络诈骗的危害,增强防范意识,避免成为网络诈骗的受害者。

大学生消费受骗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消费受骗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消费被骗案例典型案例一:蔡某某高校土木系06级学生某个下午,一名30多岁的陌生男子闯进宿舍,拿着一本很精致的笔记本说:“同学,这本笔记本我两块钱卖给你,你四块钱能把它推销出去吗?”我接过笔记本看了看,质量还不错,那个人看我对他的“诱饵”感兴趣,就边说边打开他那装的鼓鼓的书包,“你们看,我这里还有水笔、钢笔、笔芯、雨伞——全是名牌,一律三块钱!”见我对这些东西爱不释手,他趁热打铁:“想你们大学生在学校也不容易,我以低价格卖给你们,你们在学校卖的时候价格可以高一点,我这一包东西可以让你们最少挣到三四百块钱!”面对眼前利润的诱惑,加上很早就羡慕那些靠自己赚钱上大学的人,所以整个宿舍成员达成一致,共同出资,用400块钱买下了这些东西。

可当推销员走后不久,就发现:一盒200支的笔芯只有七八十支,还都是那些被用胶带粘在盒壁上的;水笔,也只有外面的一层,里面夹的全是硬纸,打他留的电话号码却是空号。

典型案例二:张某某高校软件学院06级学生最近在淘宝上选中一双安踏鞋,准备买下来,后来无意间又在另一个网站上看到了同样的一双鞋,但价钱却便宜一半,不禁心动,就从这个网站上买了下来,可过两天寄来的一双鞋居然是个冒牌货,穿了两次就扔了。

典型案例三:大连理工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张洋无意中在淘宝网上看见一则广告,“联想品牌机超低价仅售2000元。

”这让早就想买一台电脑的他高兴极了,同样配置的电脑市场价是1.4万元。

惊喜之余他立刻拨打了网站的电话。

卖主刘健称,公司总部设在南京,如果诚心购买,可送货上门,但前提是先预交1000元订金。

张洋说,他原以为交些订金是很正常的事,就立即把钱汇了过去。

次日,一位自称是送货的杨经理给张洋打来电话,称他已经从公司总部送货到了大连,要求张洋到指定银行交完另一半货款后拿着存单直接到长江路某地点拿货。

此时,张洋要求先见面看看电脑再当面付款拿货,但杨经理称,这是公司的规矩,他没有权利直接让买家见货。

大学生被骗案例详细

大学生被骗案例详细

大学生被骗案例详细在当今社会,网络诈骗案件层出不穷,许多大学生也成为了诈骗分子的目标。

今天我就来详细讲述一个大学生被骗的案例,希望能给大家一些警示和启发。

小明是一名大二的大学生,他平时喜欢在网上购物,经常浏览各种购物网站。

有一天,他在一个名为“超值特卖”的网站上看到了一款自己心仪已久的手机,而且价格非常便宜,远低于市场价。

小明心动了,他立刻下单购买了这款手机,并通过支付宝付款。

几天后,小明迫不及待地等待着快递的到来,然而等了一周,他始终没有收到手机。

小明开始怀疑起这个网站的可靠性,于是他在网上搜索了一下这个网站的信誉,结果却让他大吃一惊——原来这个网站是一个以欺诈为目的的假冒网站,之前已经有多起网友被骗的案例。

小明意识到自己很可能成了受害者,他赶紧报警并联系了支付宝客服,但是对方表示已经无法退款。

小明非常着急,因为他的零花钱都花在了这个手机上,而且他家里也不富裕,这笔钱对他来说并不是小数目。

在警方和支付宝的协助下,小明最终找到了这个诈骗团伙的踪迹,但是他的钱并没有追回来。

小明深感后悔和自责,他意识到自己对网络购物的盲目和轻信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一些警示和启发。

首先,大学生在网上购物时一定要擦亮双眼,不要贪图一时的小便宜而忽略了网站的信誉和安全性。

其次,要学会利用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来了解网站的信誉和口碑,避免上当受骗。

最后,如果不幸成为了诈骗的受害者,一定要及时报警并寻求相关部门的帮助,争取尽快追回损失。

总的来说,大学生被骗案例时有发生,我们要引以为戒,增强自我防范意识,避免成为诈骗分子的下一个目标。

希望通过这个案例的分享,能够提醒更多的大学生警惕网络诈骗,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大学生受骗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受骗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受骗案例及分析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接触的信息量巨大,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网络诈骗的防范意识相对较弱,因此成为了诈骗分子的主要目标之一。

本文将通过几个典型的大学生受骗案例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大学生的防骗意识和能力。

案例一:网络兼职诈骗小李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某天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则招聘兼职的广告,声称只需在家上网,每天工作几小时,就能轻松赚取几百元。

小李心动之下,按照广告上的联系方式添加了对方。

对方要求小李先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并承诺工作后会返还。

小李在没有核实对方身份的情况下,便按照要求转账。

结果,对方收到钱后便消失无踪,小李意识到自己被骗。

分析:此类诈骗利用了大学生想要兼职赚钱的心理,通过虚假的招聘信息诱导受害者交纳所谓的保证金或培训费。

大学生在寻找兼职时,应通过正规渠道,对于要求先交费的工作要格外警惕。

案例二:虚假购物诈骗小张在网上看到一款手机价格远低于市场价,便决定购买。

在与卖家沟通后,卖家要求小张通过非官方渠道转账支付。

小张转账后,卖家却以各种理由推脱发货,最后直接失联。

小张这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虚假购物诈骗。

分析:虚假购物诈骗通常以低价诱惑消费者,然后通过非正规渠道要求转账。

大学生在网购时,应选择信誉良好的平台,对于价格异常低廉的商品要提高警惕,避免私下交易。

案例三:冒充熟人诈骗小王收到一条短信,称是其好友小赵,因为手机丢失,需要小王帮忙转账给一个紧急联系人。

小王没有多想,便按照短信中的指示进行了转账。

后来,小王联系到小赵,才知道小赵的手机并未丢失,自己遭遇了冒充熟人的诈骗。

分析:冒充熟人诈骗利用了受害者对熟人的信任,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进行诈骗。

大学生在接到此类信息时,应先与熟人直接联系确认,不要轻易相信未经核实的信息。

案例四:虚假奖学金诈骗小刘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声称是学校财务处的工作人员,通知小刘获得了一笔奖学金,并要求小刘提供银行卡信息以便转账。

大学生兼职受骗案例分析

大学生兼职受骗案例分析

大学生兼职受骗案例分析一、案例事件:案例一:王龙同学兼职不慎受骗。

某课外补习学校与附近其他几所学校因生源的恶性竞争存在矛盾,因此捏造是非,制造谣言并做成传单散发.该补习学校为了逃避责任便招聘一些兼职大学生帮其派发。

该同学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因不知或无视其传单内容可能引起的社会纠纷或社会不稳定因素而帮其派发。

后有人举报,该同学被带到当地派出所协助调查。

学校得知消息后,马上指派老师出面协调,并将该同学带回学校处理。

案例二:常洁同学被某咨询公司聘为教育顾问。

其工作就是在公司负责接待工作,介绍公司的具体情况。

工资可月结也可日结。

当同学去了以后,公司以办工作为名收取押金。

同学交了钱以后就没动静了.每次与公司交涉,该公司都以各种理由一拖再拖,直到没消息了。

辅导员了解情况后,与相关职能部门协调,一起去公司要回了押金。

二、案例主题:本着“以生为本、强化服务”的理念,加强大学生安全法治教育,提高学生在兼职中的安全防范意识,帮助他们解决兼职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三、案例背景: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中,有很多人有兼职的经历和需求。

它已经成为大学生课余锻炼自己能力、积累社会经验和改善经济状况的重要途径。

然而一些不良商家利用了他们涉世不深、不知如何维权等特点,给大学生设计陷阱,使得许多大学生在兼职时上当受骗。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及效果:(一)高度重视,及时处理。

辅导员接到学生受骗消息后,马上展开调查,了解情况,并于第一时间向所在院系领导和学工部做了汇报。

学校高度重视,指派保卫处、学工部代表学校与工商局、劳动仲裁部门、派出所及学生兼职公司取得联系,了解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争取同学利益最大化.(二)教育引导,提高认识。

待事件平息后,学校对涉及学生进行了批评教育。

客观分析该事件的性质、危害及产生的原因,帮助受骗同学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确指出今后应注意的事项,使同学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今后步入社会积累经验。

(三)以此为鉴,强化教育。

大学生网络诈骗案例

大学生网络诈骗案例

大学生网络诈骗案例在当今社会,网络诈骗案件层出不穷,而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主要受众群体之一,也成为了网络诈骗的重要目标。

网络诈骗的手段层出不穷,而大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法律意识,往往容易成为网络诈骗的受害者。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关于大学生网络诈骗的真实案例,以期提醒大家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避免上当受骗。

案例一,校园兼职诈骗。

小明是一名大学生,他在校园论坛上看到了一则招聘兼职的帖子,对方声称只要在家轻松工作,每天几个小时就能赚取可观的报酬。

小明心生兴趣,通过微信联系了对方,并按照对方指示提供了个人身份信息。

随后,对方要求小明先交纳一定的“押金”作为保证金,才能开始工作。

小明照做了,但随后对方却消失了。

原来,这是一起校园兼职诈骗案件,小明被骗了数千元。

案例二,虚假投资诈骗。

小红是一名大学生,她在社交平台上关注了一位自称是股票投资专家的“大V”,对方每天都在朋友圈里晒着自己的高额收益。

小红被对方的言辞所吸引,便通过私信向对方咨询投资事宜。

对方称只要投资一定金额,就能获得高额回报。

小红动心了,便将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了对方所说的投资项目中。

然而,等到该项目到期时,对方却以各种理由拒绝了小红的提款请求,最终导致小红本金付之东流。

案例三,虚假求职诈骗。

小李是一名应届大学生,他在求职网站上投递了多份简历,希望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有一天,他接到了一家公司的面试邀请电话,对方声称只要交纳一定的“培训费”,就能保证录用。

小李怀疑对方的诚信,便查找了该公司的资质信息,结果发现该公司根本就不存在。

原来,这是一起虚假求职诈骗案件,小李险些上当受骗。

以上三个案例都是真实发生的大学生网络诈骗案件,它们告诉我们,网络诈骗无处不在,而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主要受众群体之一,更需要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识别和防范网络诈骗的能力。

在面对类似诈骗时,大学生要保持冷静,不要贪图一时的利益而掉以轻心,要多与家人、朋友商量,避免孤军奋战。

[案例分析,大学生]高校大学生受骗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大学生]高校大学生受骗案例分析

高校大学生受骗案例分析[摘要]本文通过我校大学生被骗案例进行分析,试图探求大学生在遇到受骗时应该如何识破不法分子的伎俩,达到自我保护。

分析大学生受骗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受骗案例受骗原因建议一、案例简介张三(化名)是我校2013级女学生,做兼职时认识了自称为某高校大四学生的杨洁和其另外一名同伙。

2015年5月31日,杨洁以钱包等随身物品丢失为由,向张三借款300元钱。

张三觉得大家边上学边打工都不容易,便毫不犹豫地将钱借给了杨洁。

2015年6月1日,杨洁又以老家同学被打住院为由,向张三借款500元,并且让张三将钱打入其银行卡中。

张三说打到卡上不安全,让其到学校来取。

张三舍友感觉事情有点不对劲,说杨洁有可能是骗子,让张三不要将钱借给杨洁。

之后,在舍友陪同下,几人到餐厅的自动取款机前取钱。

张三以忘了带银行卡为由拖延时间,然后给我打电话。

我和另外一位辅导员赶到餐厅,问清事情经过后,质问杨洁是不是某大学的,并说现在就可以给某大学打电话,确认其信息,杨洁一言不发。

这时,我们给保卫处打电话,保卫处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询问后,欲将他们带到保卫处办公室。

杨洁及其同伙极不配合调查。

保卫处长同志便报警。

警察同志赶到后,问到他们是哪里的,杨洁这时说他们是另外一所大学的,警察同志又问其住址,杨浩说住北郊。

警察同志这时声音变得更加严厉,问他们到底是哪里的,他们最终才承认并不是学生,是以学生兼职的身份做掩护,认识在校大学生,然后进行诈骗。

后经核实,他们都是社会三无人员,其中杨洁真名叫杨浩,他们的行为已构成诈骗。

二、案例分析处理首先,我接到学生电话后,告诉学生要冷静,一定要控制好局面。

同时,我和另外一名辅导员立刻赶往现场。

我们询问时,杨洁(假名)说自己是西北政法大学的大四学生,其他信息一字不肯透漏。

这时,我们已经感觉到事情不对劲,便继续稳住局面,并且向保卫处、学工部、系领导进行汇报,等有关部门人员赶往现场后,我们协助相关部门人员进行事件处理工作。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4则】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4则】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4则】近年来,因为求职难,不少大学生“病急乱投医”,在求职时“拉到篮子里就是菜”,不惜降格以求。

特别是许多外地大学毕业生,到沿海大城市找工作,人生地不熟,很容易上当受骗。

下面是由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大学生案例分析,希望能够帮到您!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一中介与医院成“联档模子”“一条龙”骗取“体检费”在广州市中心有不少"辉华贸易公司"张贴的职业介绍和招工广告,招聘的工种包括"经理助理、销售业务员"等,最低月薪1500元,还包吃住。

今年年初,有记者假扮成求职者暗访了这家位于白云区元下田村的辉华公司。

公司的办公条件十分简陋,在约10平米的房间里,只有两张办公桌、一部电话、一台电脑,没有营业执照。

一位自称是廖经理的人要求记者填写表格并开了一张到××医院体检的公函。

当记者提出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时,廖经理一口回绝,说只承认××体检科的检验报告。

记者来到位于天河区的××医院体检科,现场有很多人在排队体检。

他们自称都是看到广告前去应聘的,每人都按要求交了86元的体检费。

三天后,记者拿到了体检结果。

一向身体健康的记者,体检单却显示得了"大三阳"(慢性肝炎)。

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现场40多名应聘者的体检单上竟有八成患有"大、小三阳"。

在随后的两个星期里,记者多次打电话到该公司询问结果,得到的都是"把身体养好了再上班"的答复。

据知情人士介绍,“体检费”已被中介和医院瓜分,求职者永远无法上岗。

点评:专家指出,这种“黑中介”与医院联手,骗取求职者体检费的手法,确实让人防不胜防。

因为按照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执法部门很难查处以这种手法诈骗钱财的“黑中介”和医院。

求职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加强自身保护能力。

遇到这种情况要多长一个心眼。

大学生诈骗案例分析

大学生诈骗案例分析

大学生诈骗案例分析近年来,大学生诈骗案件层出不穷,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大学生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利用大学生的天真和缺乏社会经验进行诈骗活动。

本文将对一些典型的大学生诈骗案例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提高大学生的防范意识,避免成为诈骗的受害者。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网络诈骗案例。

小明是一名大一新生,他在网上购买了一款价格便宜的手机。

但是在付款后,他却再也联系不上卖家,手机也没有寄到。

经过调查,发现卖家是一个利用假身份信息注册的虚假网店,专门诈骗大学生的钱财。

这种案例属于网络交易诈骗,利用了大学生对网络购物的依赖和不成熟的消费观念,导致了经济损失。

其次,还有一些电话诈骗案例。

小红接到了一个自称是公安局民警的电话,对方称她涉嫌了洗钱活动,需要配合调查。

小红由于缺乏相关法律知识,便被对方吓唬,按照对方指示将银行卡内的存款转到指定账户。

事后,她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

这种案例属于电话诈骗,利用了大学生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和恐惧心理,导致了财产损失。

另外,还有一些校园贷款诈骗案例。

小李因为生活费用紧张,便在校内某APP上申请了一笔小额贷款。

然而在申请过程中,对方要求他提供个人银行卡信息和学生证等资料,结果对方却将他的个人信息泄露并进行了盗刷。

这种案例属于校园贷款诈骗,利用了大学生的急需用钱和不成熟的金融意识,导致了个人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

综上所述,大学生诈骗案例层出不穷,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避免成为诈骗的受害者,大学生应该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不轻信陌生人的电话和网络信息,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不盲目相信所谓的“低息贷款”等诱人的宣传。

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和金融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打击大学生诈骗案件的发生,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大学生遭遇受骗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遭遇受骗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遭遇被骗案例典型案例一:李某湖南师大树达学院经管系学生一个下午,李某乘车去湘雅医院看望外婆。

做公车时,手机借给了邻座的一男士看,说是只看一下。

过了几分钟后,手机被还回来了。

李某下车后,接到一陌生电话,说你外婆病危,需要手术费,刻不容缓,立马打500元手续费过来。

李某觉得自己离医院的确还有一段距离,于是把身上的几百块钱都打入了那个指定的账号。

结果急忙赶到医院后,发现外婆仍安在。

典型案例二:陈某湖南师大树达学院理工系学生陈某在长沙解放路闲逛时,看见一个铺子堆满了日用百货——大到VCD机,小到打火机,各类商品一应俱全,挂出的标价低得诱人。

商家设定的“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交上一定押金后,在纸盒里抽取纸片,摸到几号就可以“优惠价”购买对应商品。

每回可摸两次,如果摸到不同产品,可以以原价退还其中一件商品。

陈某看到,有人第一次抽中原价380元、现销售价为200元的一部MP4。

他付上100元现金后摸取第一次,又中得仅为6元的一只水壶。

这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买下便宜水壶,同时得到200的相机退款,“净赚”100元,乐得喜笑颜开。

陈某禁不起诱惑也玩上一把,可他自己的“运气”实在不佳,两次抽中的都是相机,不得已掏钱买下一部。

拿回家去,陈某越琢磨越觉不对头:这相机掂量起来,轻如塑料玩具,功能又极其简单,可真值这么多钱?跟旁人一打听,这种深圳产的天马牌傻瓜相机,实际价格只有100多元。

陈某想来想去,觉得那幸运者是“托儿”无疑。

典型案例三:8月26日下午7时许,兰州某高校大二学生张某下了火车,徒步前往盘旋路坐公交车的途中,遇到一老一少两个骗子联手演双簧,将他从家里带来的6800元学费骗了个精光。

张某告诉记者,8月26日,他怀揣父母给的6800元学费,独自一人坐上了天水开往兰州的火车返校报到。

下午7时许,火车到达兰州站,张某下车后步行前往盘旋路东口乘坐公交车。

当他走到兰大对面的工商银行门口时,一名二十五六岁的男青年突然上前跟他搭讪,此时,一名60岁左右的老人从他们面前走过,从兜里掉出了一沓钱,而老人浑然不觉。

大学生网络购物受骗案例分析

大学生网络购物受骗案例分析

⼤学⽣⽹络购物受骗案例分析多举齐下,提⾼⼤学⽣⽹络防骗意识和能⼒——⼤学⽣⽹络购物受骗案例分析⼀、案例背景2013年4⽉,四川⼤学商学院⼤⼀学⽣A同学在淘宝上购物后,收到QQ消息的加好友提⽰,便同意将其加为好友。

对⽅⾃称是店家,声称货物有瑕疵,需核实信息以便退款,A同学不假思索地配合“店家”。

⾸先收到“验证是否为本⼈操作”的验证码(其本质是淘宝账号的修改密码验证码),得到验证码后的“店家”⾸先修改了A同学的账号密码(导致A同学不能登录淘宝账号),同时掌握了其⽤户信息,并通过所得到的信息,取得A同学的信任;然后A同学在“店家”的循循引诱下输⼊了银⾏账号,并在⽀付宝的备注⾥输⼊了银⾏密码,当“店家”询问其卡上余额时,A同学微有纳闷,但仍未怀疑;当收到银⾏的验证信息“尾号为xx的卡将⽀出xx元”时,A同学略有迟疑,在反问对⽅未成功和压⼒式“逼问”下,A同学⼀烦躁便将验证码脱⼝⽽出。

最后,A同学银⾏卡被扣除800元,仅剩20多块零头。

同⽉,商学院另外⼀名⼤⼀学⽣在淘宝购物后,也被不法分⼦利⽤类似的⼿段骗⾛900多元。

通过和其他学院辅导员的交流,了解到同期其他学院⼤⼀新⽣中也有部分同学成为⽹络诈骗的受骗者。

⼆、案例分析⽹购作为新型的购物⽅式,以独特的购物理念和便捷的特点⽽颇受当代⼤学⽣青睐。

然⽽不法分⼦却利⽤⽹购这⼀平台,发布⼤量的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

⼤学⽣因社会经验不⾜,思想单纯,鉴别能⼒有限和对⽹络信息的真实性把握得不够完整,往往成为⽹络中的受害者。

本案中A同学⽹络受骗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当代⼤学⽣当中:虚幻的⽹络爱情,⽹站发布的虚假“中奖”消息,⾼薪的⽹上招聘兼职信息······⽆不昭⽰着⼤学⽣是⽹络“杀⼿”的主要攻击对象。

看似偶然的⽹络上当受骗事件,背后也蕴藏了⼀些⼤学⽣⽹络受骗的共同原因。

⾸先,在当今社会的宏观背景下,⽹络发展迅速,第三⽅⽀付系统已经成为⽹络交易中的⼀个重要环节,它在为⽹络交易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时,⾃⾝也易被不法分⼦利⽤,不⾃觉地充当了“钓鱼”的⼯具,⾄今仍未有⼀个有效的机制能够防范和处置⽹络诈骗。

见网友被骗的案例分析

见网友被骗的案例分析

见网友被骗的案例分析见网友被骗的案例分析引言在互联网时代,网友之间的交流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网友交流的不断增加,网络诈骗也越来越猖獗。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起见网友被骗的案例,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如何防范此类骗局。

案例描述小明是一位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结识了一位自称是留学生的网友小芳。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聊天后,小芳向小明透露她遇到了一些经济困难,希望小明能够给予一些帮助。

小明由于对小芳产生了信任,于是答应了她的请求,并向她转账了5000元。

然而,随后小明发现与小芳失去了联系,并发现她的社交媒体账号已经被注销。

小明感到非常沮丧和愤怒,他成为了网络诈骗的受害者。

案例分析这个案例中涉及到了几个重要的因素,导致小明成为了网络诈骗的受害者。

1. 信任:小明对小芳产生了信任,这是他在网络交友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因素。

由于长时间的聊天和交流,小明认为自己能够了解小芳,并产生了一种好感。

然而,这种信任往往是基于虚构的线上形象而建立的,容易受到网络欺诈的影响。

2. 缺乏警惕性:小明在面临小芳的请求时,并未对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了解。

他没有主动验证小芳的身份和困境,并轻易相信了她的话。

这种缺乏警惕性也是小明成为受害者的原因之一。

3. 社交媒体的匿名性:社交媒体平台提供了一种匿名身份的交流方式,使得个人身份和真实性难以真实核实。

小芳通过注销社交媒体账号来成功逃避法律追踪,给小明设下了骗局。

4. 欲望和利益:诈骗分子通常会利用人们的欲望和利益来引诱他们做出冲动的决定。

在这个案例中,小芳通过对小明塑造自己面临困境且无人可依的形象,激发了小明对她的同情和乐于助人的本性,从而成功骗取了小明的钱财。

预防与防范在面对类似案例时,我们应该提高警惕,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来保护自己。

1. 谨慎交友:在网络上交友时,需要保持一定的警惕性。

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身份和言辞,并尽量保持私人信息的保密。

2. 谨慎转账:在网络交友过程中,切勿将大量资金转账给陌生人。

辽宁学生被骗案例分析报告

辽宁学生被骗案例分析报告

辽宁学生被骗案例分析报告1. 事件描述最近,辽宁省某高校的一名学生被骗案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该学生在社交媒体上认识了一个自称是某知名公司员工的人,并相信其能够帮助自己在校园招聘中取得更好的结果。

然而,随后发生的事情让他痛苦不堪。

他被骗子谎称有内部消息可以提供,并以此为由骗取了他的个人信息和一笔钱款。

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如何保护大学生免受网络骗局的关注。

2. 案件分析2.1 网络骗局的手法该学生是通过社交媒体认识的这名自称公司员工的人,这是一种常见的网络陌生人交友方式。

骗子通常会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的匿名性来欺骗潜在的受害者。

他们会编造虚假的身份和故事,使对方相信自己的话,并逐渐获得对方的信任。

2.2 社会心理学因素的作用这一案件也反映了人们在遇到陌生人时的社会心理因素。

受害者有着一种求知欲望和追求更好职业发展的心态,他们很容易相信自称高管、公司员工的人,因为他们本能地相信这些人拥有更多的信息和机会。

骗子通过针对这种心理进行欺骗,使受害者得到一时的满足感,但却最终导致了失败和损失。

2.3 预防网络骗局的建议为了预防类似的事件发生,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学校和家长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让他们了解基本的网络骗局手法,提高警惕性。

- 建立社交媒体安全机制:社交媒体平台应采取更加严格的审核机制,确保注册用户的真实身份,减少假冒他人的情况。

- 建立举报机制:学生和社会公众应该积极参与,向公安机关或相关部门举报网络骗局。

同时,公安机关也应提高对网络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3. 对策建议3.1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学校应该加强网络安全教育课程的设置,向学生普及网络骗局,教授如何识别和应对网络欺诈行为。

此外,家长也需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

3.2 建立社交媒体安全机制社交媒体平台应该加强注册用户的身份审核,并建立举报机制,使用户可以及时报告可疑账号和信息。

平台也应加强监管,对涉嫌欺诈行为的账号进行查封和封禁,保护用户的利益。

大学生兼职受骗案例分析

大学生兼职受骗案例分析

大学生兼职受骗案例分析大学生兼职市场一直都是一个热门话题,无论是为了缓解经济压力还是积累社会经验,很多大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

然而,兼职市场也存在着一些骗局,许多大学生在寻求兼职机会时不慎上当受骗。

本文将从实际案例出发,分析大学生兼职受骗的原因和应对之策。

案例一:网络兼职诈骗小明是一名大学生,他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一个看起来很靠谱的兼职广告。

网上招聘信息称,只需要通过手机上的某个应用进行简单任务即可赚取可观的报酬。

于是,小明下载了该应用,并跟着应用提示完成了第一次任务。

然而,小明再也没有收到过任务。

他试图联系工作人员,但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最终,小明不仅没有得到报酬,还丢失了一些个人隐私信息。

该案例中的骗局主要利用了大学生们对网络兼职的渴望和信任心理。

通过美化广告内容并通过虚假报道和假证明等手段,使骗子看起来非常可信。

然而,一旦有人上当受骗,他们往往很难追究到底。

应对之策:1. 提高警惕:要保持对各种兼职广告和招聘信息的警惕,尤其是那些报酬过高、任务过于简单或只需要提供个人信息的兼职。

2. 多方求证:在接受兼职之前,应通过多个渠道了解公司背景、业务情况等。

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咨询老师或就业指导中心来获取更多信息。

3. 避免透露个人隐私信息:不轻易提供个人隐私信息,尤其是与财务相关的信息。

如果需要提供,应先确认对方的身份和合法性。

4. 及时举报:如果发现兼职存在骗局,应立即向相关部门或当地警方举报,以便他们能够进一步调查和警示其他潜在被害人。

案例二:传销兼职骗局小红是一名大学新生,她在校园里听说了一个能够轻松赚钱的兼职项目。

这个项目声称可以通过销售产品来赚取高额利润,并且声称可以帮助她在短期内获得成功。

于是,小红被说服参与其中并支付了一笔参与费用。

然而,小红发现自己的朋友圈已经被这个项目所占据,她不再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其他的学习和兼职。

而且,她发现很多同学也加入了这个项目,进一步加剧了竞争。

最终,小红没有赚到钱,反而花费了不少金钱和精力。

大学生遭遇受骗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遭遇受骗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遭遇被骗案例典型案例一:李某湖南师大树达学院经管系学生一个下午,李某乘车去湘雅医院看望外婆。

做公车时,手机借给了邻座的一男士看,说是只看一下。

过了几分钟后,手机被还回来了。

李某下车后,接到一陌生电话,说你外婆病危,需要手术费,刻不容缓,立马打500元手续费过来。

李某觉得自己离医院的确还有一段距离,于是把身上的几百块钱都打入了那个指定的账号。

结果急忙赶到医院后,发现外婆仍安在。

典型案例二:陈某湖南师大树达学院理工系学生陈某在长沙解放路闲逛时,看见一个铺子堆满了日用百货——大到VCD机,小到打火机,各类商品一应俱全,挂出的标价低得诱人。

商家设定的“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交上一定押金后,在纸盒里抽取纸片,摸到几号就可以“优惠价”购买对应商品。

每回可摸两次,如果摸到不同产品,可以以原价退还其中一件商品。

陈某看到,有人第一次抽中原价380元、现销售价为200元的一部MP4。

他付上100元现金后摸取第一次,又中得仅为6元的一只水壶。

这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买下便宜水壶,同时得到200的相机退款,“净赚”100元,乐得喜笑颜开。

陈某禁不起诱惑也玩上一把,可他自己的“运气”实在不佳,两次抽中的都是相机,不得已掏钱买下一部。

拿回家去,陈某越琢磨越觉不对头:这相机掂量起来,轻如塑料玩具,功能又极其简单,可真值这么多钱?跟旁人一打听,这种深圳产的天马牌傻瓜相机,实际价格只有100多元。

陈某想来想去,觉得那幸运者是“托儿”无疑。

典型案例三:8月26日下午7时许,兰州某高校大二学生张某下了火车,徒步前往盘旋路坐公交车的途中,遇到一老一少两个骗子联手演双簧,将他从家里带来的6800元学费骗了个精光。

张某告诉记者,8月26日,他怀揣父母给的6800元学费,独自一人坐上了天水开往兰州的火车返校报到。

下午7时许,火车到达兰州站,张某下车后步行前往盘旋路东口乘坐公交车。

当他走到兰大对面的工商银行门口时,一名二十五六岁的男青年突然上前跟他搭讪,此时,一名60岁左右的老人从他们面前走过,从兜里掉出了一沓钱,而老人浑然不觉。

大学生兼职受骗案例分析

大学生兼职受骗案例分析

⼤学⽣兼职受骗案例分析⼤学⽣兼职受骗案例分析案例背景:“积累社会经验、挣点零花钱、为⽗母减轻经济负担、打发⽆聊的假期⽣活……”⼤学⽣利⽤假期做兼职⼤多都是出于这些⽬的,然⽽⼀些不良商家利⽤了他们涉世不深、不计酬劳、不知如何维权等事实,使得⼤学⽣在兼职时上当受骗的事情频频发⽣。

案例1:交了中介费却找不到兼职。

某⼤学2004级的学⽣⼩马在期中考试后就开始联系寒假兼职了,可是直到期末考试时她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作。

“从11⽉10⽇开始,我先后去了三四家中介公司,都让我先交押⾦,然后等消息。

”⼩马说,⼏经考虑之后,11⽉12⽇,刚参加完期中考试的她就和同学⼀起来到了街道⼝的某⼤厦上的⼀家中介公司,每⼈交了120元的“信息费”。

当时⼯作⼈员表⽰,她们⼀年内都可以享受公司提供的招聘信息,可两个星期过去了,中介公司并没有主动给她们提供信息,她打电话询问时,中介找了⼏个公司让她们去⾯试,⽽⾯试后,她们才发现这些公司都在报纸上登了招聘⼴告,并没有委托中介来招聘。

据⼩马介绍,像她这样交了中介费却找不到兼职的同学太多了,由于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与中介交涉,拖了⼀段时间后就只好放弃了。

案例分析:⾸先,由于⼤学⽣和中介之间的关系不是劳动关系,只是合同关系,并不在劳动法保护范围之内,因此⼀定要选择合法的正规中介。

最好对这个中介有所了解,看看他是否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办公设备的软硬件配备,⼯作⼈员的多少,是否有营业执照、职业介绍许可证等相关的合法执照证件,还有把中介⽼板等⼈的电话记好。

⼏个⼈⼀块有个照应,在⼯作之前把押⾦问题,⼯资问题都谈好,特别是押⾦的退回,⼯资的发放时间等。

其次,要熟悉相关就业政策,⽤⼈单位⽆权收取求职者抵押⾦、风险⾦等费⽤,兼职单位要求交纳押⾦时,⼀定要⼩⼼谨慎,不要上当。

最后,如果发⽣求职纠纷,要采取友好协商的⽅式解决,若上当受骗可到相关劳动部门进⾏投诉,也可以采取法律⼿段。

案例2:学⽣找兼职,⼀天被“忽悠”两次这天,⼩兰起了个⼤早,和11名同学⼀起,跟着中介公司在学校的学⽣“代理”(⼀名⼤⼆⼥⽣),坐车到五丁桥参加公司⾯试。

学生被诈骗类案例分析

学生被诈骗类案例分析

一、案例简介学生A,女,21岁,贫困生,在新生心理健康测试筛查中显示中至重度抑郁。

经心理约谈,了解到该生是孤儿,由亲戚轮流抚养,常有寄人篱下之感。

A同学表示进入大学后,整个人状态比之前好很多,人际关系良好,宿舍氛围和谐,还竞选了班委,积极参加社团活动,适应良好,无消极想法。

某日,接到班长电话反映,A同学遭遇电信诈骗。

合计3000元,该笔款项为A同学暑期打工所得。

随后A同学发现不对劲,意识到被骗,情绪崩溃,大哭不止,宿舍同学方知其被骗,其中一室友为班长,第一时间电话告知辅导员A同学被骗经过。

二、案例定性分析(1)原因分析电信诈骗已经成为了突出的社会治安问题,给学生带来极大的精神、财产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防范意识不强,思想松懈。

大部分电信诈骗中骗子的手段并不高明,校学工处、保卫处、院系每年都会对此类案例进行广泛宣传,辅导员定期召开主题班会,班级QQ群经常发布相关案例及警情通报。

但仍有个别同学防范意识不强,不以为然,认为这种不甚高明的诈骗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2.社会阅历不足,考虑不周。

大学生思想比较单纯,缺乏警惕意识,对人不设防,骗子演技高超,话术缜密,加之精心构造的剧本,丰富的诈骗经验,使得不少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上当受骗。

3.应变水平不高,能力缺乏。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弱,本就存在心理问题的贫困生遭遇电信诈骗更是雪上加霜,面临这样的事情第一反应往往是头脑一片空白,情绪崩溃,无法冷静思考,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2)定性分析综上所述,此案例反映的是困难学生遭遇电信诈骗所产生的经济和心理、情绪等综合问题。

三、问题关键点1.如何帮助该同学通过报警立案追查被骗钱款,并对其进行困难帮扶,解决生活困难;2.如何对该同学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卸下心理负担、缓解心理压力;3.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实际措施帮助其走出阴影、重建信心、提振精神。

四、解决思路和实施办法1.以情绪安抚为首要任务,协助学生梳理问题并报警。

事情发生后,A同学情绪失控,辅导员向宿舍其他同学简单了解事情经过后,定性此事为电信诈骗,及时电话报警。

大学生受骗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受骗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受骗案例及分析在当今社会,网络诈骗层出不穷,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主力军,也成为了诈骗分子的重点攻击对象。

大学生受骗案例时有发生,这不仅给大学生们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更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一些实际案例,对大学生受骗进行深入分析,以期能够帮助更多的大学生提高鉴别能力,防范网络诈骗。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大学生受骗案例。

小明是一名大二学生,某天他收到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称自己是某知名银行的客服人员,提醒小明他的银行卡有异常情况,需要小明提供银行卡号和密码以核实信息。

小明由于缺乏警惕性,便将银行卡号和密码发送给了对方。

结果,不久后小明的银行卡内的存款被盗刷一空。

这个案例中,小明之所以受骗,主要是因为他缺乏对网络诈骗的警惕性和鉴别能力。

首先,他没有意识到银行不会通过短信方式要求客户提供银行卡号和密码,这是一个基本的诈骗常识。

其次,他没有验证对方身份的真实性,盲目相信了对方的话。

另外,他缺乏对网络诈骗的认知,对于常见的诈骗手段和套路并不了解。

针对这一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一些防范网络诈骗的建议。

首先,大学生们在收到类似的陌生号码或者短信时,应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对方的话。

其次,要时刻提高对网络诈骗的认知,多了解一些常见的诈骗手段和案例,提高鉴别能力。

此外,对于涉及到个人财产的事务,一定要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核实,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

除了以上案例,还有许多类似的大学生受骗案例,如网络购物诈骗、兼职诈骗、虚假投资诈骗等。

这些案例都给大学生们敲响了警钟,提醒他们要时刻保持警惕,提高对网络诈骗的防范意识。

综上所述,大学生受骗案例屡见不鲜,这不仅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关注和教育,更需要大学生们自身提高对网络诈骗的警惕性和鉴别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范网络诈骗,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希望大家能够引以为戒,共同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

见网友被骗的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见网友被骗的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见网友被骗的案例分析报告范文案例分析报告:见网友被骗的案例分析一、案例概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骗局层出不穷。

很多人在网上结识了朋友,然而却因为对方的不诚信行为而被骗。

本报告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对见网友被骗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

二、案例详述小明是一名大学生,平时喜欢在网络上结识新朋友。

有一天,他在社交平台上认识了一个自称是青年企业家的网友小李。

小李的言谈举止非常得体,也很有钱,对小明给予了很多帮助和关心。

在交往中,小李与小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并表示愿意投资小明的新创业项目。

然而,当小明把自己积蓄转账给小李后,小李便突然消失了。

三、案例分析1. 妄信陌生人案例中,小明错误地妄信了一个陌生人的好意。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网络结识他人变得非常容易,同时也伴随着风险。

应该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陌生人。

2. 盲目追求利益小明被小李的财富和承诺所迷惑,过于追求个人利益。

在网络交往中,只追求利益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理性对待网络关系。

3. 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小明在转账之前没有进行任何安全的验证,缺乏安全防范意识。

在互联网交往中,保护自己的信息和资金安全至关重要。

应该使用安全的支付方式,并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

四、预防措施1. 确认身份真实性在网上结识朋友时,要对对方的身份进行确认,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更多信息,确保对方的真实性。

2. 多交流多验证在与网友交往过程中,要加强多维度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多种方式验证对方的诚信度。

3. 警惕风险提示网络上有很多关于网络骗局的风险提示,要保持警惕并学会辨别真伪。

如果发现对方与一些常见的骗局类似,要及时终止交往并保护自己的资金安全。

4. 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加强对网络安全知识的了解,学会使用安全的支付方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并避免泄露敏感信息。

五、结论在互联网时代,见网友被骗的案例屡见不鲜。

要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人们应该保持警惕,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并遵循相关的安全防范措施。

大学生受骗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受骗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受骗案例及分析在二十一世纪文明社会,高校学生上当受骗的事例却屡见不鲜,受骗率呈持续上升趋势.高校学生受骗不但给自己造成了物质损失,也带来了极大的精神伤害。

高校诈骗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受骗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为了保护我们大学生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针对不同类型的诈骗案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防骗措施。

兼职被骗时下,不少大学生在课余时间或暑寒期时间打工,亦或是做兼职,在此过程中,常常遭遇许多陷阱。

在此编者温情提示:大学生应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遇到侵权行为时应及时投诉,注意维权保护自己,切莫让不法中介或是骗人黑公司得逞。

典型案例一:吴爱岚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文法系学生今年11月10号,吴某(大二学生)在赶集网上看到家教信息,中午被对方“家长”约到一家高级酒店吃中饭,说是见一面再商量其他事宜。

吴某信了,并按时赶到了一家指定的酒店。

期间,对方点了很多菜之后,借口有事然后中途离开,顺手“牵走了”几条名烟,留下吴某一人坐在那里……结果报了警.典型案例二:尹杰某高校电子系07级学生今年放暑假前看到校园里贴着的招聘启事就报了名,随同其他同学一起去了北京。

到达目的地后,事先说好的接送车辆没有出现,就滞留在候车室里,许久之后,终于等来了那个公司的人.他说的待遇和招聘启示上说的几乎是天壤之别:工资低至最低标准以下,待遇,提成,奖金,休息日没有,并且身体素质要求也相当高,最后说:“来这里打工的人员已经趋于饱和,现在不同意这些条件,你们在这里就没有着落了,可能就无法生存下去。

”由于不堪忍受如此苛刻的条件,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赶快买了张车票仓皇逃离了令人向往的北京……典型案例三:刘新铎某高校土木系06级学生3月,3人(他和另外两名同学)根据枣林街旁一招工启事上所标明的地址去应聘,然而却找不到招聘者,无奈,又打启事上的电话,在联系人的指引下,找到了联系人的办公室.办公室所在地很隐蔽,一桌两椅,桌上什么都没有,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中上当受骗的个案研究
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上升,但同时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社会转型不断深入,在机遇与挑战共存的世界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花样翻新的诈骗等侵害人身财产安全的不法行为,以期不劳而获,一夜暴富。

这一情况,在大学生周围尤其明显,大学生成了这些危险因素集中侵害的对象,上当受骗的案例屡见不鲜,面对无数“血”一般的教训,我们小组在思修老师的指导下调查研究了“大学生上当受骗现象的原因及应对办法”以期提高大学生个人安全意识,能够“火眼金睛”辨别在身边潜伏的侵害人身财产安全的危险因素,安全顺利的度过这段人生过渡期。

个案举例
经过多方收集材料考证,我们可以将侵害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犯罪行为分类为: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人身安全、危害财产安全三类。

其中危害国家安全主要涉及传教,间谍等,利用大学生大多刚刚成年,尚未踏入社会,世界观人生观体系尚未建立完整,错误诱导大学生的思维处事方式以达到不同的目的。

危害人身安全的常见案件为传销组织,黑社会等胁迫大学生从事不法行为。

而在我们周围最常见的要数危害大学生财产安全的诈骗案件,不法分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大学生财物,严重侵害了大学生的个人利益及合法权益,并对大学生自身心理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不良影响,而此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大学生树立不完整,不可取的人生观世界观,引发恶性循环。

针对这类案件,骗子完全不使用暴力,而是在一派平静甚至“愉快”的气氛下进行诈骗,加
之大学生通常防范意识较差,极易羊入虎口,个人财产成为骗子的囊中物。

面对许多大学生诈骗案件,我们要郑重严肃的问问:是什么让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屡屡折戟沉沙在骗子花言巧语甚至是并不高明的欺骗手段上,大学生又该怎样去保护自己,免受上当受骗之危害呢?
2003年11月15日下午6时50分,某校法律与行政学院一男学生在校区农行门口被两名女子骗取了400元现金和一部手机。

该男生在农行遇到两名年轻女子(学生模样),其中一人自称姓谭,是上海某重点大学学生,来北师大找朋友,一直联系不上。

自己的三星手机(假货,能开机)没电了,当时急需联系在深圳出差的父亲,所以要借该名男生的手机一用,并交出手上的三星手机作为抵押。

三人交谈了约一个小时,在取得该名男学生初步信任后,两名女子又提出了借400元旅费的要求,承诺与朋友取得联系之后即便归还。

该名男学生信以为真,把钱交给她们还亲自送她们上公交车。

原因分析
1、阅历不足,辨人不清。

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经验欠缺,识人辨人能力不强,思想单纯天真,往往感情用事。

在诈骗者或可怜,或可爱,或急需帮助的伪装下,大学生由于心地善良,富有关爱心、同情心,乐于助人,往往以诚相待,恨不得把心窝子掏出来给人家,甚至有种相见恨晚、生遇知音的感觉,殊不知“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结果中了诈骗者的圈套。

从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受骗人与对方交谈约一小时,便信任对方,当做朋友看待,受骗人秉着“助人为乐”的原则,将自己的手机借与陌生人,而对诈骗者所捏造的理由未有任何异议,也没有做出询问及试探,并在对方“真诚”的拿手机抵押时,彻底为其“真诚”所打动,凭着对方也有“贵
重”东西在我手上而防线全无,甚至再借出手机之后又“慷慨”的拿出400元钱而且他竟然还亲自送新“朋友”上公交车,正是这种同情心与真诚往往为诈骗者所利用,屡试不爽。

2、有投机、贪婪的劣性
在社会上一些成功人士的传奇经历影响,加之大学生可能存有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侥幸投机心理,贪图便宜,财迷心窍,急功近利,这些弱点容易麻痹心理,被不法分子利用。

试看另一例:一天某大学生早上收到邮件,信中说:发信人是一个非洲小国的王子,国内发生叛乱,把自己的账号冻结,现在急需他的帮助来帮他中转一笔资金,事成后有百万美元的巨谢。

这个漏洞百出的故事却让此大学生信以为真。

匆忙答应后,“王子”却说银行需要你的账号和密码来验证账户是否可用。

就这样小C的账户被盗取,他自己却还在做着发财的美梦。

在这个方法粗糙,逻辑漏洞明显的圈套下仍有人被骗正是被诈骗者利用其投机,贪婪的心理。

在本案例中,假使诈骗人提出大额借款,并用花言巧语许以丰厚的感激费,愿意以后常联系,多交往等等(受骗人为男,诈骗人为女),恐怕我们可怜的受害人将承受更多的损失。

大学生因为贪小便宜而上当受骗的例子不胜枚举,包括招聘,创业,购物等等。

应对措施
1、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
大学生品性纯洁善良,不相信更不愿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阴暗面,有不少人认为假如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冷冷相待,虚情假意,相互猜疑,那世界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这简直不堪设想。

而改变这种相互猜忌、尔虞我诈的社会氛围,正是我们大学生肩负的使命,我们要有同情心,有爱心,为人真诚,对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提供需要无私的帮助等等,这些都是作为一个人所应拥有的优良品质,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千年积淀下来的道德文化,正因为如此,有些大学生不愿承受“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骂名,更不愿失去体现自己良好品性的
机会去广结好友,收获友谊。

但,我们一定要强调“让世界充满爱”不等于让同情心泛滥,让爱心决堤。

忽视社会阴暗面,否认人心难测的态度导致大学生虽然清楚其中利害,但总是容易放松警惕,受到蒙骗,被人利用,最终上当受骗。

提高自身防范意识就是要求我们提高判断力,对发生在身边的好事坏事有自己正确合理的判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能将所有人都当做坏人,也不能能把所有人当做好人,遇事冷静思考,沉着应对,这是成功防范自身人身财产安全的关键。

2.创建良好校区环境,加强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大学生
学校应与公安部门长期建立联合机制花大力气加强平安校园建设,肃清各种隐患,清查学校周边的各种潜在危害,为广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自身提高了防范意识后,加强宣传力度,大学生通过学习案例,从中了解犯罪手法,及严重后果,更有助于大学生看穿犯罪分子的小伎俩,减少类似案件的发生。

作者:王路洋(3100101018)
于海波(3100101076)
张明(31001042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