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第十六章风的地质作用

合集下载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地形地貌的成因与地质作用地球至46亿年前形成起,就是在不断运动,不断发展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千奇百状,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这一切都离不开地质作用。

可以说地质作用是因,而复杂的地形地貌是果。

地形地貌是地球内部和表层不断运动演化的结果。

它们之间是密不可分的,统一的。

那么什么是地质作用?地质作用对地形地貌的形成起着怎样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联系。

物质是运动的。

地球自形成以来,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一直处于永恒的不断运动变化之中。

例如,地表形态和景观会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裸露地表的岩石会变得破碎、松散、火山活动喷发出大量的高温熔融物质、地震产生山崩地裂等。

这些现象表明地球由于受到某些能量的作用,使其表面的形态,内部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等不断发生变化。

地质学把自然界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一方面不停息地破坏着地壳或岩石圈中原有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另一方面又不断形成新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

地质作用既有破坏性,又有再造性,是在破坏中再造,在再造中破坏,这对矛盾的统一体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改造着地壳或岩石圈,使其总是处于一种新的状态。

地质作用又分为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内力作用,包括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构造运动。

而地形地貌是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的共同结果内力地质作用既发生于地表,也发生于地球内部。

地球的地表现状是地质作用对地球表面长期改造的结果。

外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

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能参与。

外力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和地壳岩石组成发生变化。

可分成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海洋的地质作用等。

外力地质作用按照其发生的序列还可分成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第十六章 风的地质作用

第十六章 风的地质作用

黄土状岩石:除风力以外的各种外动力作用所形成的类似黄土
的堆积,特点:具沉积层理,粒度变化大,孔隙度较小,含钙量
变化显著,湿陷性不及风成黄土等。
(一) 黄土的分布和厚度
从全球来看,黄土覆盖面积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的10%,
集中分布在温带和沙漠前缘的半干旱地带,即分布于北纬 30°-55°左右和南纬30°一40°左右的地带内。
在空气中运动所遇阻力是水中的1/800。所以,风沙流中 沙的运动很活跃,但因空气密度小,其上升高度不大,因而 沿地表形成的风成沙的分选很好。风成沙的粒度成分主要集 中在0.25一0.1mm的细沙部分,粉沙、粘土的含量一般不 超过10%。
2.形态特征:风成沙的磨圆度一般较高,特别是大
于0.5mm的沙粒,但很少有滚圆的颗粒,这与沙粒以跳跃 为主的搬运方式有关。风成沙在搬运中由于连续的高能冲击, 沙粒表面常呈毛玻璃状,无光泽,幵常布有不觃则的麻坑、 碟形坑、裂纹及蛇曲脊等。
夏季沙漠中常形成龙 卷风,在龙卷风作用下形成 的堆积地貌统称为对流型
风积地貌。蜂窝状沙地就
是这类地貌的代表,由无数
圆形或椭圆形沙窝,周围有 丘状沙埂环绕而组成。强烈 的龙卷风把沙漠地面吹成一 个个圆形洼地,被吹蚀的沙
粒,堆积在洼地的四周,形
成丘状沙埂。
4.干扰型风积地貌
当主要气流向前运动时,遇到山地阻挡而产生折射,引起气流干扰形成
度内(沙暴,即发生在该高度内);砾石地面颗粒的跃起高度大于沙
质地面。
(二)风的搬运力和搬运量
风的搬运力取决于风力的大小。 风的搬运力不大,在相同流速下,只及流水的 l/800 左右,搬运量巨大, Q=443×10-6V3L,Q随风速的增大而 迅速增大。 累积搬运量可观。

16-风的地质作用

16-风的地质作用



地 质

地面上生长着茂密植物的潮湿地区,被巨厚冰层覆盖地 区或未风化的坚硬基岩区,即使风力很强,风的地质作 用也不明显。在干旱或半干旱的荒漠区和无植被的海滩、 河滩、湖岸以及泥沙质地面,强风的地质作用相当显著。 强风在大陆上不是各处都有的,它的出现有一定的规律 性。 风速与地形的关系:江河、海面平坦,风速稳定,变化 小;高度越大,风速也越大,越接近真实风速。(黄山气 象站、海岛气象站)。 风在人类文明中起过重要作用:古代的风车动力、航海; 现代的风力发电站。 只有在戈壁草原上,才能真正认识到风的厉害(98年, 哈密沙泉子,不能推开车门;在哈密七角井山口,曾将 吉普吹到空中)。
呼和浩特沙尘暴


地 质


据新疆的沙漠实测资料,沙漠中风速为4m/s时, 可使细砂移动,5.6m/s时,可使中砂移动,风速达 15m/s时,能使大于2㎜的砾石移动。
兰州沙尘暴

地 质


中国西部沙漠中堆积的砂粒大多是细砂,因 此,只要风速达到和超过4m/s,就能造成“平砂 莽莽黄入天,随风满地石乱走”的沙尘暴现象。
4.地面岩性。

由于空气的粘滞性弱,风力扬起的砂粒能相互充分、 自由地碰撞而发生圆化,即便是粒径为0.03~0.04mm的细小 颗粒也能圆化。而水搬运的砂粒粒径大于0.15mm者才能圆 化。 另一方面,砂粒表面易于毛化。

地 质
吹扬和磨蚀作用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吸扬引起磨蚀,
磨蚀促进吹扬,吹扬的风沙为磨蚀提供了动力。而磨蚀所 产生的碎块、砂、尘土,为吹扬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吹 扬、磨蚀的共同作用,地表产生了特有的地貌形态。

地 质

风的地质作用精品PPT课件

风的地质作用精品PPT课件

风的地质作用
风蚀作用
风的侵 蚀作用
风蚀作用产物
风蚀作用下限

搬运方式

风的搬

运作用

搬运力和搬运量
风的沉 积作用
风积物 风成沉积地形
风蚀作用
指风以自身的力量和所挟带的沙石对地表岩石、松散沉积物的破坏作用。
1. 吹蚀作用:风力将地表的疏松物质吹离原地的过程。当风的迎面吹击力和上举力 的合力超过碎屑物质的质量和地表摩擦力时,碎屑颗粒便被吹扬而去。
智 利 , 阿风 塔棱 卡石 马 沙 漠
风棱石,死亡谷,2003
花岗岩形成的风棱石,怀俄明州
冰川堆积下的风棱石,冰岛,2006
2. 蜂窝石:多矿物组成的陡壁在风沙流冲击下,磨蚀程度不一样,使岩壁出现蜂窝状孔洞。
风蚀砂岩 Grand Canyon
3. 风蚀蘑菇:沙漠边缘孤立突出的岩石,经风蚀作用改造形成的上粗下细形如蘑菇的岩石。 岩石贴近地表部分受风沙流磨蚀严重的多。
Permian Basin, West Texas and part of eastern New Mexico
风积物——阿拉伯沙漠
Ouri Valley, Chad
风成黄土:由风成堆积的粉沙和尘土组成,从高空沉降下来,其堆积不受地形影响。 特点: ⑴ 灰黄、棕黄色,疏松多孔,孔隙度高达44~55%,垂直裂隙(节理)发育;
跃移
2~0.2mm
蠕移
风向
<5% 70%~80% 20%~30%
风的搬运具有很强的分选性
风把粉沙、粘土从混合物中分开,以悬浮状态带走 沙粒贴着地面持续顺风跳跃移动,并逐渐与砾石颗粒分离 砾石难于被风移动很远
Mojave Desert,southeastern California

最新地质学风的地质作用专业知识讲座

最新地质学风的地质作用专业知识讲座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胡杨秋色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胡杨枯茬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盛开的怪柳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胡杨枯林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中国沙漠分布图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大漠,令人畏惧;大漠,更给人诱惑。
第一部分 大漠鸟瞰 第二部分 沙海风光 第三部分 奇景瑰观 第四部分 生命之泉 第五部分 大漠生灵 第六部分 翰海春光
Copyright ?1996, by Yangtao. E-mail

普通地质学 第十六讲 风的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 第十六讲 风的地质作用

风 蚀 穴
2.风的搬运作用
以三种方式进行。 2.1悬浮搬运(suspension transport) 粒径小于0.2mm,悬移量不超过10% 2.2.跳跃搬运(saltation transport) 粒径0.2-0.5 mm。搬运量约70%-80% 2.3蠕动搬运(creeping transport) 粒径大于0. 5 mm 蠕移量约占20% )
4.荒漠与黄土
4.1荒漠(desert)
4.1.1.荒漠的类型- (1) 岩漠
荒漠的类型- (2) 砾漠
荒漠的类型- (3)沙漠
荒漠的类型- (4)泥漠和盐漠
4.1.2.沙漠化(desertification)
4.2.黄土(loess)
黄 土 地 貌
(6) 黄 土 柱
黄土地貌(6)黄土柱
黄土地貌(7) 黄土桥
黄土地貌(8) 黄土漏斗
4.2.4.黄土的成因
典型的黄土是风成的,其标志是 (1)厚度从沙漠边缘向外逐渐减薄; (2) 颗粒向外逐渐变细: (3) 既分布在低平地区,也见于二、
三千米的高山之顶; (4) 矿物成分与其下伏的基岩成分无
1.风的剥蚀作用
1.1.风的剥蚀作用 简称风蚀(aeolian erosion ). 包括吹扬和磨蚀两种。 1.1.1.吹扬(deflation) 1.1.2.磨蚀(abrasion) 在距地面0.5-1. 5 m高度范围内磨蚀最厉害. 磨蚀产物:风棱石
风棱石(windcutstone)
MgO3%, FeO4%-5%, K2O2%。 矿物成分: 以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矿物为主, 有少量磁铁矿、角闪石、辉石和黑云母
4.2.3.黄土的分布
4.2.4.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1)黄土高原

17第十六章-风的地质作用

17第十六章-风的地质作用

第十六章风的地质作用.§1.概述一、风的概念: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空气流动受到气温的控制),由于地球上不同纬度接受太阳的幅射量不同,出现大气温差,温差导致了各处大气密度的变化。

高纬地区气温低,密度大,气团下降,并沿地面向低纬方向运动;低纬地带气温高,密度小的气团上升,并向高续地区运动。

这就造成了全球性大气压环流,因此可以说地球表面无处不有风.对风的描述:1.风向————-—风的来向2.风速——--—- 单位时间内风的行程3.风力——--—- 风的强度(12级风力)P=1/2CV2二、风的地质作用特点作为一种地质营力,风具有这样一些特点:1.面状分布:风不象流水有固定的河道,基本不受地表限制。

2.纯机械动力:仅物理性质贩改变,不造成岩石化学成分的变化。

3.风沙流:空气运动和流水一样有层注能紊流,由于紊流的上举使风沿地表吹动时,挟带一些砂粒、尘土,形成风少流风的地质作用,就是这种风沙地质作用.风沙流中的含砂量与风速有关,风速大、含砂量大、颗粒大,距地面高度有关,靠近地面,含砂量越大。

4.干旱、半干旱地区极为盛行。

原因:①降雨小、蒸发大。

②植被小③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地表疏松。

为风的剥蚀提供了有利的场所,为风的托运沉积作用提供了碎屑来源.§2.风的剥蚀作用一、风蚀作用方式吹扬——利用风本身的冲击力对地表的破坏。

机械破坏磨蚀——以挟带的碎屑物对地面破坏。

(一)、吹扬作用风本身的冲击力及上升流产生的上举力将地面碎屑吸扬到空中或剥离原地的作用。

不同的粒径,启动风速不同,风速≥起动风速时(二)、磨蚀作用风以挟带的砂砾为工具,运动中对地表面岩石的碰撞、磨擦旋磨作用。

旋磨作用吹物和磨蚀作用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吸扬引起磨蚀,磨蚀促进吹扬,吹扬的风沙为磨蚀提供了动力.而磨蚀所产生的碎块、砂、尘土,为吹扬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吹扬、磨蚀的共同作用,地表产生了特有的地貌形态。

二、风蚀地貌 (图)1. 风棱石——沙漠地区或戈壁滩上常见一些较大的砾石,有一个或几个磨光面,磨光面之间有明显的棱脊.风棱石的产生是:风蚀作用改造了原有砾石形态的结果.①较大砾石,在多方向风的风蚀下形成。

普通地质学-第16章 风的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第16章 风的地质作用

第16章风的地质作用一、名词解释起沙风速(起沙风)风蚀作用风的吹蚀(吹扬)作用风的磨蚀作用蜂窝石(风蚀壁龛)风蚀穴石蘑菇风蚀柱摇摆石风蚀谷风域风蚀洼地风蚀湖风棱石风的搬运作用风的沉积作用沙漠漆风成砂沙波纹沙堆沙丘新月形沙丘纵向沙丘黄土黄土结核(姜石)荒漠岩漠砾漠沙漠泥漠岩漠次生黄土二、是非题1.地球上沙漠的分布与大气环流程式有关。

()2.沙漠可以形成于干旱气候区高大山脉的背风面。

()3.风积物主要分布于南、北纬15——40°之间的大陆内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区。

()4.在大部分荒漠中,沙丘是主要地形。

()5.干旱气候区的山前侵蚀平原主要是由风蚀作用形成的。

()6.风并不是在塑造荒漠地形中占优势的作用。

()7.风棱石可以有凹凸不平的表面,且棱面总是面向风的。

()8.沙漠主要是由风的地质作用形成的,而与其它外动力地质作用无关。

()9.风和流水作用相同,都能在其沉积作用的表面上形成波痕。

()10.新月型砂丘背风面与迎风面呈对称状态,且逆着风向迁移。

()11.沙漠中也常出现:“瞬时”洪水。

()12.石英颗粒是组成沙丘的主要物质。

()13.风蚀地形主要是由于风蚀作用独自形成的。

()14.沙波纹通常与风向垂直,并顺风向迁移。

()15.沙漠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气候并受地形影响。

()16.黄土的沉积场所受当地地形和地质条件控制。

()17.所有的黄土都具有极其明显的层理构造。

()18.被风吹扬起的砂量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的。

()19.风成砂中一般不含有任何生物遗迹。

()20.新月形的沙丘,其迎风面较缓、背风面较陡并呈向内弯的凹面。

()三、选择题1.风蚀能力的大小与风所夹带的碎屑颗粒有关的性质是()。

a.颗粒的成分 ;b.颗粒的比重 ;c.颗粒的大小 ;d.颗粒的形状。

2.某地区的风蚀作用极限面——风蚀基准面是()。

a.当地最低地面 ;b.当地河水面 ;c.海平面 ;d.当地的地下水面。

3.沙漠地区中之所以能形成“绿洲”的主要原因是()。

地球科学概论(东华理工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地球科学概论(东华理工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第一章测试1.地球的真实形状,略呈倒置的梨形A:错B:对答案:B2.地球的形状是指地球最外表所圈闭的形状。

A:错B:对答案:A3.上地壳物质的密度比下地壳的小。

A:对B:错答案:A4.地球重力在赤道最小。

A:错B:对答案:B5.金属矿床区常出现布格重力正异常。

A:对B:错答案:A6.布格重力异常与地壳厚度存在很好的正相关关系。

A:对B:错答案:B7.地球有磁场,所以地球内部没有真实的磁体。

A:错B:对答案:B8.磁赤道的磁场强度最大A:错B:对答案:A9.下面()属于地磁场三要素。

A:磁轴B:磁异常C:磁倾角D:磁夹角答案:C10.磁轴与地球旋转轴之间有大约()°的交角。

A:51B:11C:21D:15答案:B第二章测试1.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组成的球体A:对B:错答案:A2.地球深部上来的物质可以帮助科学家获得地球内部信息。

A:对B:错答案:A3.地震波波速不连续面是内圈层分层的重要依据。

A:对B:错答案:A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部分地幔。

A:错B:对答案:B5.大气圈包括暖层。

A:错B:对答案:B6.人属于生物圈A:错B:对答案:B7.下面()岩石是组成洋壳的岩石。

A:花岗岩B:闪长岩C:基性麻粒岩D:橄榄岩答案:D8.大陆地壳上部岩石成分相当于()。

A:闪长岩B:花岗岩C:基性麻粒岩D:橄榄岩答案:B9.()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

A:拜尔勒面B:康拉德面C:古登堡面D:莫霍面答案:C10.地球的外圈层是以()为共同中心的。

A:太阳B:地球的地心C:地磁北极D:地北南极答案:B第三章测试1.地层层序律是指原始产出的地层所具有的下老上新的规律A:错B:对答案:B2.目前针对含K矿物常用的同位素测年方法为Ar-Ar法A:对B:错答案:A3.界是年代地层单位A:对B:错答案:B4.地质年代表反映的仅仅只是是地质年代信息A:错B:对答案:A5.埃迪卡拉生物群比蓝田生物群原始A:错B:对答案:A6.确定岩层与侵入体之间新老关系的方法是A:地层层序率B:生物层序率C:切割率D:沃尔索定律答案:C7.根据宏观地层的岩石特征及其在地层中的相对位置划分出来的一类地层单位A:磁性地层单位B:生物地层单位C:岩石地层单位D:年代地层单位答案:C8.古生代可以分为几个纪A:四B:八C:五D:六答案:D9.下面哪种测年方可以用来研究盆地、造山带和地貌的演化史A:Sm-Nd法B:(U-Th)/He法C:Rb-Sr法D:U-Pb法答案:B10.地球上早期生物的演化不包括A:脊椎动物的出现B:原核细胞生物的出现C:真核细胞生物的登场D:多细胞生物的大发展答案:A第四章测试1.按力学性质将节理分为原生节理和次生节理A:对B:错答案:B2.根据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将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A:错B:对答案:B3.在地壳演化的地质历史中,全球构造运动并不是均匀的,而是表现为时而激烈、时而平静的周期性变化A:错B:对答案:B4.角度不整合可作为发生构造运动的标志A:对B:错答案:B5.整合接触是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彼此平行,时代不连续A:错B:对答案:B6.不属于岩层产状要素的是A:层面B:倾向C:走向D:倾角答案:C7.某地区有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古地理环境发生过极大的变化,说明该区存在什么现象A:平行不整合B:整合C:角度不整合答案:C8.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但倾角不等的褶皱称A:倒转褶皱B:直立褶皱C:平卧褶皱D:倾斜褶皱答案:B9.岩石所受应力超过其自身强度的极限而发生破裂,导致岩层丧失其连续性的现象,称为A:不整合B:褶皱C:整合D:断裂答案:A10.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水平构造的特征A:层面倾斜B:岩层界线与等高线重合C:新岩层在上部D:岩层厚度为顶底面高差答案:D第六章测试1.地下50km处发生的地震可称为浅源地震A:对B:错答案:A2.地震波中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慢A:对B:错答案:B3.地震成因类型中占地震总数最多的是A:构造地质B:火山地震C:陷落地震D:人工地震答案:A4.地震发生时下列哪项不应采取A:将门打开,确保出口B:立即关火C:乘坐电梯D: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下答案:C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地震特点的是A:突发性B:连锁性C:破坏性D:延时性答案:D6.震源深度为100km的地震属于A:中源地震B:浅源地震C:深源地震答案:A7.同一地震在地面引起相等破坏程度的各点的连线A:震中距B:等震线C:震源D:震中答案:B8.一个地震只有一个地震烈度A:对B:错答案:B9.大地震是指震级大于7级的地震A:错B:对答案:B10.全球约80%的浅源地震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A:对B:错答案:A第七章测试1.火山作用形成的岩石叫火山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类型。

第十六章风的地质作用

第十六章风的地质作用

二、风积物特点 1.良好的分选性:由于风的搬运作用具有分选性, 所以, 风积物的平面分布具有分带性。若一个地区风向稳定, 则从风源区沿风的前进方向, 风积物的粒度从粗逐渐变 细。例如, 中国西部地区盛行西风, 风积物的分布从陇西 →陇东→陕西, 粒径由粗变细, 陇西为细砾和粗砂, 陇东 出现中砂、细砂和粉砂, 到陕西出现粉砂和尘土。 但若风向不稳定, 风向的改变会使风积物的分带性 混乱。 2.碎屑性,主要是砂、粉砂及少量粘土级矿物,粒度在 2mm以下 3.存在较多不稳定物质 4.颜色多样:以红,黄色为主 5.具大规模交错层理 6.圆度高
风棱石: 在风 蚀盆地和戈壁滩 上的砾石经长期 风蚀作用, 形成 由几个磨光面组 成的棱角明显, 表面光滑的风棱 石
风棱石的形成
第二节 风的搬运作用
风是一种变幻无穷的流体,又是一种紊流,可挟带大量的 砂石向下风方向运动 。风力把各种碎屑物携带至他处的过程 称风的搬运作用。
风的搬运力取决于风 力的大小(即风速的大 小), 风速大于4m/s时, 风 能搬运0.25㎜以下的碎 屑; 风速大于33.5m/s(12 级)时, 风能搬运巨大的 砾石。
第十六章 风的地地质作用 风是一种运动的大气,它的运动往往没 有固定的渠道和方向。正因为这一特点, 其涉及面及发育地带比较宽,主要盛行于 地球上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在这些地 区风的地质作用强烈,导致强烈的剥蚀、 搬运、沉积及对环境的破坏作用。
主要内容
风的剥蚀作用 风的搬运作用 风的沉积作用
第一节风的剥蚀作用
新月形沙丘
锥形沙丘的形成: 由于风砂遇到大山 的阻挡, 在山前形成 旋转轴竖直的巨大 涡流, 在涡流四周风 向复杂, 各种方向的 风汇聚在涡流周围, 形成棱面明显,形态 不规则的锥形沙丘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科学是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机制的科学。

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1、研究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研究地理环境、人为环境的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和方法。

2、地球科学的特点:(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5)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6)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的多学科性3、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1)应用各种高科技向纵深、交叉、系统型发展。

(2)多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国际性研究计划(3)由“资源型”转向“社会服务型”、“环境型”(4)从数值模拟向预测发展4、世界地球日: 4月22 日。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5、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

太阳系共吸引八大行星,2000多颗小行星,600多颗彗星。

太阳系共有50颗卫星。

太阳系的特征:太阳系(携带地球)以22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动,旋转一周需2.8亿年。

地球以30千米/秒的速度绕太阳公转。

6、太阳系中行星的总体特征:体积密度卫星表面主要元素类地行星:小、大、少、固,Fe,Mg,Si,K,Ca,Al,Ti,Ni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H,He,CH4,氨冰,水冰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岩石组成类木行星:木/土/天/海,气体组成第三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8、陆地表面地形的类型及特征:山地:是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的低山、1000m 以上的中山3500m以上的高山分布地区的总称。

线状延伸的山体称山脉,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山脉称山系。

丘陵:是指海拔小于 500m 、顶部浑圆、坡度较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平原:海拔低于 200m 、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如我国的华北平原。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概论总结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概论总结

物理风化作用的产物:岩块和岩屑(1)该堆积物仅仅是原地的破碎,根据物理风化的定义:指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仅在原地发生的机械破坏作用。

所以,此堆积物很可能是物理风化的产物。

(2)该堆积物棱角分明,且有明显的裂隙,程度较大,很有可能是物理风化中的冰劈作用,温差风化,盐类的结晶与潮解作用。

(3)该堆积物的物理性状或化学组分未发生变化,仅强度降低而发生崩解,形成大小不等的碎块,为典型的物理风化后的产物的特点。

物理风化作用的产物:倒石锥(1)该堆积物在坡脚平缓处,形状为上尖下宽的,符合形成倒石碓的条件和倒石碓的特点。

(2)该堆积物有明显的大小混杂、棱角显著、无层理、碎屑物成分与山坡上的基岩基本一致(近源)的特点,和倒石碓的特点相差不大。

(3)该堆积物明显的带棱带角,为明显的风化后产物的特点,且具有倒石碓的一切特征,所以,此堆积物可能为倒石碓。

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根劈作用产物(1)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植物的根系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可以很容易判定为生物机械风化作用根劈作用的产物。

(2)图中的岩石由于生物根的作用下,裂隙较多,且岩石的上部岩层已经被风化为土壤层,肯定为根劈作用。

河流作用的产物:洪积扇(1)图中的堆积物场所为地形开阔,且堆积物的形状像扇子,由洪积扇的堆积过程:洪流流出沟口后,因地形开阔,水流分散,流速骤然减弱,会使沉积物堆积下来,形成洪积物。

所以可以简单判断为洪积扇。

(2)图中的堆积物粒径以沟口向外逐渐变细(具一定的分选性);砾石→砂→粘土,具一定的磨圆度,粗大砾石与沟底和沟壁撞击和摩擦,棱角被磨圆,分选性差等特点,为典型的洪积物的特点。

(3)图中的堆积物大砾石的扁平面往往向沟口方向倾斜,呈叠瓦状排列。

因此,可以准确判断为洪积扇。

河流沉积作用:冲积物(1)图中的堆积物可能为河流的冲积物,因为堆积物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好,为典型的冲积物所具备的特点。

(2)从堆积物周围的环境可以看出,堆积物所在的地方以前可能是河流,且具备一定的层理。

风的地质作用特征和体系

风的地质作用特征和体系

飓风“Andrew”
Andrew飓风是现代最大的飓风之一,于1992年8月25日20:20以时 速200km/h从大西洋猛扫向佛罗里达(美国)
(二)龙卷风
龙卷是积雨云中伸展出来的漏斗状的涡旋云柱,龙卷伸 展到地面时引起强烈的旋风,称为龙卷风。
龙卷有时悬挂在空中,有时延伸到地面。出现在陆地上 的,称陆龙卷;出现在海面上的,称海龙卷。
体的运动方向,不影响物体运动速度的大 小。
地转偏向力 示意图
2.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状态。表现为不同时间 尺度和空间尺度的大气周而复始的运动特点。
(1)一是在各半球形成三个沿经向的环流圈, 即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
(2)二是在各半球形成三个沿纬向的风向带, 即信风带、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臭氧——O3,由三个氧原子组成,是天然大气的微量组分, 平均含量为0.1—0.01ppm,大部分集中在10~30km的平流 层, 对流层臭氧仅占10%。如果在零摄氏度下,沿垂直方向将大 气 中的臭氧全部压缩到一个大气压,其厚度大约只有3毫米,相 当于两个5分钱硬币叠在一起那么厚。臭氧在地球大气中的化 学起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吸收太阳辐射维护地球的能量平衡 和生态平衡。
世界气候分成若干个气候带的。 热带气候带 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温带气候带 可分为北温带气候带和南温带气候带,但气候特点 相似。 寒带气候带 位于极圈以北(北半球)或以南(南半球)的地域
全球的热量带: 地球上的热量分布与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基本相 一致,大致与纬线相平行。由低纬到高纬热量由 高到低呈带状分布,形成全球的热量带。热量带 划分如下: ⑴赤道带:南北纬10°之间; ⑵热带:纬度10°~ 25°之间; ⑶副热带:纬度25°~ 35°之间; ⑷ 温带:纬度35°~ 55°之间; ⑸副寒带:纬度55°~ 60°之间;无极昼 ⑹寒带:纬度60°~ 75°之间;有极昼 ⑺极地:纬度75°~ 90°之间;极点半年为昼,

16 负荷地质作用

16  负荷地质作用

第十六章负荷地质作用地表的松散堆积物和岩块等由于自身的重量,并在各种外因触发下产生运动所引起的地质作用过程称为负荷地质作用或块体运动。

负荷地质作用是一种固体或半固体的物质运动。

负荷物本身既是地质作用的动力,又是作用对象。

当一块巨石由高处快速下落时,它一面碰撞和破坏山坡基岩,同时也撞碎自己,统一完成破坏、运移和堆积过程。

第一节负荷地质作用的原理和类型动力来源于内、外两个方面,即物体本身的重量与外界的触发力。

物体如果置于一个水平面上,则对该平面施加的压力大小等于重力。

对被压的面来说,此力(F)称为负荷(duty)。

如果物体置于一个斜面上,则F可分解为垂直斜面的正压力(N)及与斜面平行的下滑力(Q),同时产生物体与斜面之摩擦力(f)。

当Q>f时,物体将沿着斜面向下滑动。

物体在负荷作用下所发生的运动和变形,一方面与物体内部的应力状态有关;另一方面又与物体抗变强度有关。

物体的重量即为其基本动力来源。

只要物体处于斜面上,总是存在着运动的趋势。

负荷地质作用的外界触发因素极为广泛,水分的加入、冰雪的覆盖等增加了运动体的重量,同时也减小了摩擦。

而风、雷电闪击、洪流与浊流、地震等突然的推动可以触发本来是平衡的物体发生运动。

负荷地质作用在地形、气候、岩石性质和地质构造等因素影响下,使其发育和作用过程更为复杂。

都汶高速公路庙子坪特大桥上根据负荷地质作用的运动特点划分为如下几个类型:1.崩落作用这是岩块发生快速、突然的坠落的一种现象.运动块体开始并不是沿着固定斜面滑落,而是先短暂地离开其连结的基岩向下坠落,然后再沿着山坡滚落下去。

2.潜移作用这是岩块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潜移带发生长期缓慢的运动的一种现象,它没有明显的滑动面。

3.滑动作用岩块沿着一个或几个切变滑动面先较缓慢然后快速的运动的一种现象,称滑动作用。

4.流动作用这是泥土、沙、石块与水分搅和(液化)形成粘稠的一种运动现象。

第二节崩落作用崩落作用指的是岩块与基岩的脱离、崩落、沿山坡滚滑以及在坡脚堆积的整个作用过程,也称为崩塌作用。

风的地质作用

风的地质作用
磨圆度差,一般呈次棱角状-棱角状;
矿物成分以石英和长石为主;
无层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生物学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生物学系
黄土地貌——塬、梁、峁
塬是黄土覆盖的范围较广的平坦高地,是黄土覆盖在大片平
整古地形上形成的。 梁是长条形的黄土丘陵。我国黄土地区当地所指的梁,梁顶 较狭窄,呈明显的穹形。也可有平顶梁。梁的形成多与条状 古地形有关。 峁是穹状的黄土丘陵。峁顶面积不大,呈明显的穹起,整个 外形象馒头。另一种是连续的黄土平顶峁,峁顶之间有一个 分水鞍地。峁的形成也与古地形有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生物学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生物学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生物学系
风蚀地貌
风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生物学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生物学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生物学系
Mars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生物学系
§3
风的搬运作用
Eolian Landforms Landforms Made By Wind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生物学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生物学系
黄 土 剖 面
黄土研究是我国特有地质学优领域之一,蕴涵着地质晚近时期的 气候乃至全球变化的丰富信息,与中国人种的生息繁衍紧密相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生物学系
风积物
风积物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为沙级(2-0.05mm)称风成沙; 一类为粉沙和粘土(粒度<0.05毫米)称风成黄土。 风成沙和风成黄土在空间分布上有严格的规律性,其
生成条件也不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生物学系
风成沙特点:

南京大学普通地质学16普地风蚀

南京大学普通地质学16普地风蚀

二、黄土的特征
1)定义, 2)特征,3)矿物成分;4)化学成分,5)
黄土分布,6)黄土的成因(原生黄土系风对沙漠 物质的搬运和沉积形成;次生黄土为河流搬运沉 积的产物)
三、风积物与冲积物有何异同
四、现代沙漠的分布
2020/5/9
课件
23
分布见图16-13。
5.黄土的成因:原生黄土系风对沙漠物质
的搬运和沉积形成。
次生黄土为河流搬运沉积的产物。镇江地
区的下蜀土堆积在河流阶地上,是造砖瓦
的好材料。 2020/5/9
课件
18
6.黄土地貌:成片黄土分布区为黄土平原;
黄土平原上升则成黄土高原。我国的黄
土高原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具体地形有:塬-梁-峁
4.泥漠或盐漠:具盐碱泥质地面的荒漠。
2020/5/9
课件
16
二.现代沙漠的分布
1.信风沙漠带:南北纬15度-35度之间。信
风狂吹、干热少雨。
2.大陆内部的温带、暖热带:干、冷、多
风,形成戈壁、沙漠。
3.大陆沿岸的干冷、副热带冷洋流作用区
4.沙漠化地区(自然与人为两种成因)
三.黄土 loess
1.定义:风将荒漠中的粉沙、尘土搬运到沙
尘现象)。
4.两股气流相碰而使碎屑下降。
三.风积地貌
1.沙堆: 下部有障碍物,形成交错层理(图
16-6)。
2020/5/9
课件
12
风积过程中遇阻堆积
风成沙堆背风面的交错层理
2020/5/9
课件
13
2.砂丘: 由沙堆发展而成;此时无障碍核
心,整体是松散堆积。最大休止角为34
度;重力作用下剪破,沙丘向前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 风的地质作用
地球科学概论第十六章风的地质作 用
概述: 空气流动就形成了风
对风的描述:
风向:指风的来向 风速:单位时间内风的形成
风力:指风的强度
作用特点:
面状分布
纯机械动力
盛行于干旱、半干 旱地区
风力携带尘土升空, 形成风砂流
地球科学概论第十六章风的地质作 用
风力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地球科学概论第十六章风的地质作 用
根据砂丘的定向和风向的关系以及砂的供给条件可以 将砂丘分为几种类型:
新月型砂丘:平面上呈 月牙形或新月形,高度一 般1-5m,迎风破外凸, 坡度缓,砂丘两侧对称的 尖角称为砂角,顺风向延 伸。
地球科学概论第十六章风的地质作 用
横向砂丘:砂丘延长方 向与风向垂直,形成于砂 粒供应丰富且风向基本固 定的地区或者海滩,多为 波浪形,并具有弯曲的砂 脊,通常面积很大,又被 称为“砂海”。
地球科学概论第十六章风的地质作 用
磨蚀 作用 的强 度取 决于
磨蚀:风力扬起的碎屑物对地表的冲积和摩擦以 及碎屑物颗粒之间的冲撞和摩擦作用。
风力的大小 碎屑的携带量 距地表高度 地面岩性
地球科学概论第十六章风的地质作 用
二、风蚀地貌
风蚀洼地:因风力向下侵蚀 而形成的洼地,如果洼地达 到地下水面,就会形成沙漠 中的绿洲。
风蚀谷和风蚀残丘:由暴雨 洪流冲刷并因风蚀而扩大的 谷底称为风蚀谷,谷底崎岖 不平,谷壁一般较陡;风蚀 谷扩大互相联结,而在地面 残留下的孤立高地,称为风 地球科学概论第十六蚀章残风的丘地质。作

风蚀城:层叠状的平顶残丘, 犹如毁坏的古城堡,经常由 产状平缓的基岩裸露区因其 岩层软硬相间和垂直节理发 育而被风力长期侵蚀形成,
沉降速度(cm/s) 2.8 5.5 16.0 50.0
167.0 250.0 500.0
粒度与沉降速度的关系
地球科学概论第十六章风的地质作 用
跳跃搬运:指砂粒在 气流中以跳跃方式前进, 动力主要来源于其它砂 粒的撞击作用,风力搬 运以跃移为主,占总搬 运量的70-80%。
蠕动搬运:风力较小 或砂粒较大时,砂粒不 能跳到空中,而是在地 面上滚动或者滑动,称 为蠕移或推移,跳跃砂 粒撞击可使其直径6倍或 质量200倍的砂粒蠕动。 占总搬运量的20%。
陆上绝少地见球科,学摧概毁论第力十极六大章风的地质作

距 10 M 高处的相当风 速
Km/h 小于1
1-5 6-11 12-19 20-28 29-38 30-49 50-61 62-74 75-88
m/s 0-0.2 0.3-1.5 1.6-3.3 3.5-5.4 5.5-7.9 8.0-10.7 10.8-13.8 13.9-17.1 17.2-20.7 20.8-24.4
地球科学概论第十六章风的地质作 用
风的搬运能力较小,但是搬运量相当大(面状分布)
风的搬运与搬运颗粒的粒度大小关系密切,粒度小, 搬运就远;粒度大,搬运就近,极细的尘土搬运距离可 能达到数千公里,风搬运碎屑的分选很好。
风的搬运能力归根结底取决与风速大小,风速大,则 搬运颗粒粒度大,总量也多,搬运过程中由于风的阻滞 力远小于水,因此风力搬运碎屑的磨圆速度是在水中的 100-1000倍,碎屑表面粗糙呈毛玻璃状。
风力与搬运颗粒粒径的关系
风级
3 4 5 6
名称
风速(m/s)
微风
4.5-6.7
和风
6.7-8.4
清劲风
9.4-11.4
强地球风科学概论第十六章风11的.4地-质13作

粒径(mm)
0.25 0.50 1.00 1.50
第三节 风的沉积作用 风力作用堆积的物质称为风积物。 风积物产生原因: 风速减缓:风在前进中遇到障碍物,风速下降, 搬运能力降低。 遇阻堆积:受阻后,风运物在迎风坡和背风坡 均有堆积。
89-102 24.5-28.4
103-117 28.5-32.6 118-133 32.7-36.9
第一节 风的剥蚀作用 一、风的剥蚀作用
风蚀作用的方式:吹扬和磨蚀
吹扬:风本身的冲击力及上升气流产生的上举力 将地面碎屑吹到空中或剥离原地的作用。
吹扬作用的 强度取决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风力的大小 地面干燥程度 松散颗粒的粒径 地表植被状况
风力等级表
陆地地面物征象
静、烟直上 烟能表示风向,但风标不能转动 人面感觉有风,树叶微响,风向标能转动 树叶及微枝摇动不息,旌旗展开 能吹起地面灰尘和纸张,树的小枝摇动 有叶的小树摇摆,内陆的水面有小波 大树枝摇动,电线呼呼有声,举伞困难 全树摇动,迎风步行感觉不便 微枝折毁,人向前行感觉阻力甚大 建筑物有小损(烟囱顶部及平屋摇动) 陆上少见,见时可使树木拔起或建筑物损坏较重 陆上很少见,有则必有重大损毁
降尘:风运物在空中遇到温冷气团或降雨时, 与水滴结合到一起降落到地面。
地球科学概论第十六章风的地质作 用
风积物的特点:
碎屑性:主要是砂、粉砂及少量粘土,粒径小于 2mm。
极好的分选性:好于冲积物,主要由于风力搬运 的高度分选性所致。
磨圆好:颗粒无论大小磨圆程度都很高。
不稳定矿物: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方解石等 不稳定矿物都存在,因为风积物没有化学侵蚀。
地球科学概论第十六章风的地质作 用
第二节 风的搬运作用 与流水相比:风的密度小,速度大
水的密度大,速度小
风的搬运形式:
悬浮搬运:指粒度很 小的颗粒在紊流和涡流 的上举力作用下悬浮在 空中随风前进,占风力 搬运量的10%以下。
粒度(mm) 0.01 0.02 0.05 0.06 0.1 0.2 2.0
风蚀蘑菇:上大下小的蘑菇 状风蚀地形称为风蚀蘑菇, 主要是因为上下岩性的差异 以及下部风力磨蚀作用较强 所致。
地球科学概论第十六章风的地质作 用
风蚀柱:垂直节理发育的岩 石经常被侵蚀成柱状,称为 风蚀柱。
蜂窝石:又成石窝或石格子 窗,形成于陡峭的石壁上大 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洞穴和 凹坑,形似蜂窝。
规模极大的交错层理:由于风积物的大规模移动 而形成。
颜色以红色为主:颜色多样,但主色调为红色。
地球科学概论第十六章风的地质作 用
风积地貌:
砂堆:是含砂气流 在障碍物的背风面形 成的堆积体,呈舌状, 高<10m,长可达数 十米至数百米。
砂丘:是风积物形 成的砂质丘岗,气流 在砂堆背风坡上堆积, 坡度超过34°时跌落, 形成迎风面缓,背风 面陡的形态,并且背 风面上形成斜层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