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产业结构及转型的分析

合集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中国香港行业转型的原因与发展趋势探析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中国香港行业转型的原因与发展趋势探析

前沿理论中国市场2021年第17期(总第1080期)粤港澳大中国行业转型的原因与发展趋势探析刘欣宇.孙蔚泉2(1.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四川成都610065;2.新疆科技学院经济学系,新疆库尔勒841000)[摘要]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统观国家开放型经济战略布局,其中中国香港具有极为重要的枢纽地位,但近年来其行业转型却因内外部因素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文章将通过探析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中国香港行业转型的原因与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为中国香港行业转型提供参考方向,为新时代中国香港与内地和海外加强定广阔深厚的行业发展基础#[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中国香港;行业转型[DOI]10.13939/ki.zgsc.2021.17.0181引言2019年2月,我国正式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大作为中国发展路中最为重大战略,旨在促进地联动,不断作、协同发展,与、旧金山和东相的,以大必会迎的发展转#同,凭借大在全产业链、不同领域的,该地区也为具经济潜力和多元化的#中国作为典型的经济社会,其金、服务等行业具备显著的(,2019)#但当全球经济处在深刻变革与调整过程中,中国经济也处在转的段,中国产业方式转、产业向高与源生性经济共生共存,亟须借大战略的互利,采用科技、政策扶持、经济内结构调整等方促进中国行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港内资的最大化,中国行业良好的商业闭环生态#2中国香港行业转型的原因在中国积极投经济体系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也经历了由轻工业化的海岛经济到对外金融服务贸再经济核心圈的三转型,是大建的目,中国经济发展也机遇与挑战,其行业转在必行,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2.1行济协调内地经济在范围的是中国行业转型的影响因素,中国经济相对内地经济的贸口、资、服务逐渐削弱,随着内地一、二沿海城市和自贸区的经济和基础建趋,内地经济与经济中心的联系显著强化,导致转口贸易需求量迅速分内地产业,对中国作为中国对外经济的"中转站”作用性明显降低,而中国经济、产业、新业态发展也落他发达体。

香港产业结构的历史变革与发展

香港产业结构的历史变革与发展

香港产业结构的历史变革与发展□赵素芬 在20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始终是一个迷一般的奇迹,尤其香港这个地域狭小,资源贫乏,土地面积仅有1092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经几百年才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成为今天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然而,香港的辉煌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过波折与风险、冲击与失败、机遇与挑战。

但终于由战后初期的转口商港跃居为新兴工业经济城市,最后又步入多元化经济。

一、以经营转口贸易为主的贸易转口港1842年英国依仗船坚炮利强占香港以后,利用香港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推行了自由港的贸易政策。

自由港政策的主旨是允许各国商品自由进出,免征关税并提出有利香港转口贸易的各种优惠政策。

因此,在自由港各项政策的吸引下,世界各国的货物、资金、人才,逐步涌入香港,香港的转口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同时,又带动了与转口贸易配套的航运、港口、仓储、银行、保险、邮电、通讯等行业,1931年,香港出口贸易总值达23.8亿港元。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大批的农民、市民逃往香港,大量的资金、技术、劳动力也流入香港,从而促进了香港各行业的发展,工业在香港也有了一定规模。

直至日本投降后,英军重新接管香港,恢复了自由港政策,香港转口贸易再获重大发展。

而此时,由于国内内战炮火又起,使得过去不少由香港逃向内地的商人返回香港,更有不少内地资本家为逃避战乱,带厂、携资、连同技术涌入香港。

这时欧美市场也逐步恢复,产品进出口贸易增加,香港的贸易转口额迅速扩大,1947年,香港出口货物总值达27.67亿美元,比战前最高年份1931年高出116%。

1949年,新中国成立,香港迅速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的中转站,英国政府看准香港的经济战略地位,及时采取了积极明智行动,率先承认新中国,推行制定了自由度更高的开放政策。

规定,不仅商品可以免税自由进出,市区可以自由居住,资本自由流动,不受任何限制。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优化促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优化促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优化促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胡琼琼 张 谦◆摘要:受到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产业结构的变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本文从掌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背景出发,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最后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的特点制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策略,使粤港澳大湾区能够利用产业结构升级契机来优化产业结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优化; 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前言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珠三角城市组成。

珠三角地区得益于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轻工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

2019年,广东实现GDP10.77万亿,规模首次突破10万亿大关,排名全国第1,连续25年占全国GDP比重超1/10。

从9个城市GDP来看,近五年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9个城市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升,2019年实现GDP总额8.69万亿,占广东省GDP比重80.71%,占粤港澳大湾区11城GDP比重74.62%,分别提高了1.55和0.75个百分点。

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但突出了制造业的调整,使制造业从传统的中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在粤港澳大湾区中,除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外,广州、深圳作为大湾区的两个核心城市,从经济规模看,广深两地相当,但在具体产业结构分布上差异明显,存在很大产业结构转型空间和优化可行性。

以2019年为例,据广东统计年鉴(2019)分析得出:地区年末常住人口(万)年末就业人员(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万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万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万元)广州1530.591125.89156427.41251.376454.0016923.22深圳1343.881283.37203489.0225.19510495.8416406.06差距(约)187157470622264042517两地人力资源均未开发充分,深圳在人均产值上稍高于广州。

香港产业结构变迁对内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发

香港产业结构变迁对内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发
23:8:16遥
. A7%l袁l第后四 R8i阶年g段增 h为t长s1速98度R6e-不1s到 9e98r4年 %v遥金 ed数融.据危显机示时袁袁1前99五4 年年增时长袁 速港度人超 均
GDP 达 2 万美元袁令香港迈入国际发达城市行列遥 前述四个行 业增加值比重为院6:25:9:25遥
第二阶段袁战后德国尧日本和台湾的制造业也纷纷崛起袁香 港面临的国际竞争对手增加袁加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袁生产 要素成本上升令到低附加值制造业难以为继遥
第三阶段袁香港顺势将传统加工业转移到珠三角袁利用当地 成本优势以及香港崛起为亚洲第一大航运港的服务优势袁 香港 发展起了国际运输服务贸易业的跨区域合作优势遥
一尧香港经济发展 60 年来的五个重要阶段
根据香港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袁 可将其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 段遥
第一阶段是从野转口型贸易冶经济转向以轻工业为主的加工 型经济遥 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至 60 年代中期袁 香港经济发展 迅猛遥制造业尧消费服务业尧交通运输业尧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比 例为院24: 22: 10院15袁其中袁制造业规模最大遥
二尧 香港产业结构变迁的逻辑及对经济增长的影 响
60 多年前袁依托独特区位优势以及 野自由港冶政策袁香港航 运业崛起袁 成为世界各国与亚洲经济联系的贸易往来窗口遥 不 过袁只是承担转口运输功能的结构也暴露出香港经济基础较差袁 抗风险能力不强遥
第一阶段袁美苏争霸导致世界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袁利 用内地廉价的生产要素和自身积累的航运优势袁 港加工业迅速 发展提升了制造业竞争优势遥
经营版 20
香港产业结构变迁对内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发
毛丽娟 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100871冤
摘 要院本文通过对香港产业结构演变历史及案例的分析袁剖析香港产业结构变迁的特征及其逻辑遥 从香港产业结构调整落入野逆变迁冶陷阱的角度出发袁指出香港野坚守于原有产业袁故步自封袁不寻觅新产业的机会袁致使原有产 业的竞争力也随之下降袁从而导致经济出现下滑袁区域竞争力下降冶的结论遥 启示内地在各产业的协调发展中尧必须以制造业为本尧而不是野刻舟求剑冶尧给一产尧二产尧三产划定比例袁导致出现实体经济衰败 的后果曰其次袁在产业结构变迁和产业转移中袁内地沿海的珠三角和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也要警惕野腾笼换鸟尧去制造业冶的行为袁 否则第三产业也只能是无本之木尧无源之水遥 关键词院产业结构曰野逆变迁冶曰野制造业冶

香港产业空心化对贫富问题的影响及对策

香港产业空心化对贫富问题的影响及对策

香港产业空心化对贫富问题的影响及对策(一)选题意义众所周知,香港的贫富分化很严重,而且贫富差距有拉大的趋势。

在2009年,联合国发布的发达经济体贫富差距报告就把香港列在了榜首。

而09年至今,香港的贫富差距仍在拉大。

贫富分化在市场经济中是不可避免的,但贫富差距过于严重,则会导致贫者的不满,最终引发社会动荡。

所以,香港的贫富差距问题也受到了香港各界的关注,还受到了中国内地甚至世界的关注。

香港产生贫富差距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经济体制、产业转型、税制等等。

而香港正在经历产业转型,产业空心化的问题日趋严重。

产业的转型必然导致大量劳动力的流动,因此也影响着大批人口的收入,所以必定对贫富差距问题有影响。

产业空心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香港就业机会萎缩,使大批低教育水平的劳动者失业,也拉低了低级工作的薪酬水平,所以贫者更贫。

香港的贫富分化问题日趋严重,而产业转型导致的产业空心化也不可避免,那香港该如何应对这一困境,便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希望通过文本中对产业空心化与贫富差距问题思考,香港当局和大众能够有所启发,在产业空心化这一大前提中,在应对贫富差距问题中能实行更有力的措施,缓解贫富差距问题。

不仅仅是香港,全球很多地方都面临着产业空心化,美国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温州也有产业空心化的倾向。

因此,研究产业空心化加剧贫富差距的对策,对其他经济体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二)现状香港是仅次于伦敦和纽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与美国纽约、英国伦敦并称“纽伦港”。

香港的富裕与繁荣毋庸置疑。

但是,在产业化转型中,隐藏在金钱之下,香港这个富人的天堂,也是穷人的地狱。

香港贫富悬殊,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了。

香港的贫富悬殊问题,包含了贫困人口多与贫困人口收入极低两个方面。

香港特区政府在13年9月公布首条官方贫穷线,按住户人数划分,以家庭入息中位数的50%订立贫穷线,例如,一人住户为3600港元,三人住户为1.15万港元。

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截至2013年年中,香港人口为718万人,而根据厘定的贫穷线,推算出香港贫困人口131.2万人,占整体人口19.6%;扣除福利补助后仍有101.8万。

香港产业结构及转型的分析

香港产业结构及转型的分析

香港产业结构及转型的分析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文献号】1-511【原文出处】中国第三产业【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312【原刊页号】10~13【分类号】F14【分类名】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复印期号】200401【标题】香港产业结构及转型的分析【作者】郑凯捷【作者简介】郑凯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摘要题】香港经济【正文】香港经济的城邦特色和外向性特点导致了香港独特的经济发展路径和产业结构形态。

伴随着香港经济几十年来的起步、腾飞、繁荣与困境,它的产业结构形态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CEPA的签署背景下,香港更面临着新的机遇挑战。

从香港产业形态的演进发展中,我们能得到许多经验启示,也可以做一些趋势的预想。

一、香潜经济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形态香港的三次产业是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法”(ISIC)的标准划分的,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渔业、林业、畜牧业和采矿业。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公用事业(含电力、煤气和自来水)、建筑业、大多数含有加工性质的工业。

第三产业指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劳务部门,包括:(1)批发、零售及进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2)运输、仓库及通讯业;(3)金融、保险、地产及商业服务业;(4)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5)楼宇业权。

香港产业结构变动分为四个阶段:(1)50年代前经济恢复及转口贸易占主导地位时期;(2)50-70年代本港工业化时期;(3)70-80年代工业多无化及服务业增长时期;(4)80年代以后制造业北移、产业结构高度轻型化时期。

在转口贸易占主导地位的阶段,香港本地制造业很微弱,单一发展模式的风险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促使香港从50年代起积极发展本港制造业,在纺织、成衣、电子等劳工密集型工业方面取得飞速发展。

誓港经济在1960-1969十年间年增长率超过13%,1969年香港人均GDP达到美元,达到中等收入水平。

香港放开后的现状分析报告

香港放开后的现状分析报告

香港放开后的现状分析报告引言香港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和独立的司法体系。

近年来,香港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在2019年爆发的反修例示威活动以及2020年的疫情给香港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本报告将分析香港放开后的现状,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政治状况香港的政治状况是衡量其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放开后,香港继续保持了高度自治的制度,并且享有独立的司法体系。

然而,2019年的反修例示威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事件对香港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示威活动导致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治理效果受到极大挑战,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政治分歧加剧。

此外,香港特区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也面临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涉及涉及“一国两制”和国家安全的问题上。

经济状况香港放开后,经济发展保持了稳定增长。

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香港一直是全球投资者的首选地之一。

它的金融体系、税务制度和法治环境得到了广泛认同。

然而,示威活动和疫情对香港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旅游、零售和餐饮业等服务业受到了重大影响,投资者对香港的信心出现波动。

此外,香港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以提升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社会状况香港的社会状况是反映其发展的重要方面。

香港拥有高度发达的教育和医疗体系,居民的生活质量较高。

然而,示威活动和疫情对香港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示威活动导致社会对立加剧,暴力事件频发,社会和谐度下降。

此外,疫情也加剧了社会的焦虑和不安。

香港需要加强社会治理、减少社会分工和解决社会矛盾,以实现社会稳定和谐。

结论香港放开后的现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都面临一定的挑战。

政治上,香港需要加强与中央政府的合作与沟通,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经济上,香港需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提高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社会上,香港需要加强社会治理和减少社会分工,以实现社会稳定和谐。

从地缘经济学看香港结构转型及发展前景

从地缘经济学看香港结构转型及发展前景


环南海经济 圈的战略意义
首 先 , 我从 宏 观 角 度剖 析 环 南 海经 济 圈 的 让
融合对 于 东南亚 各 国 、 中国内地 与香港 的重要 性 。 环南 海经 济 圈位 于 东北亚板 块 与东南 亚板块 的结 合部 , 这 两 大板 块 间 物流 、 金 流 、 是 资 信息 流 以 及

蔡 冠 深
( 港 新 华 集 团 ,香 港 ) 香
北m



学 学
要 :透过 国际化及地缘经济学这两个层面 , 分析 了香港与大珠三 角 泛 珠 三 角 、 三 角 以 长 及 内地其他区域合作 , 以带 动华 南 、 南亚 以至环南海 经济圈 的融合及发 展的必要 性。剖析 了香 东
文 献 标 识 码 :A


6 、 蚶 中 图分 类 号 :F 0 15

会 、 三 ;
时代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趋势及潮流 , 这要求我们 学 要 以前 所 未有 的精力 , 关注 、 研究 区域 合作 和驱动 版 这种 区域合 作背 后 的历史 、 地理 、 政治 以及经 济 因
人员 流动 的必 经 之地 , 东亚 经 济 结构 中具 有 汇 在
泰 国 、 埔 寨 等 在 内的 , 口约 62 柬 人 .5亿 人 , D G P 经济 总量 1 0 800多亿 美元 , 出 口商 品总值 超 过 进 1 0 美元 的超 大型 的经 济协 作 区域… 。 0 0亿 0
维普资讯
第8 第 6 卷 期 2 0年 l月 0 6 1
Vo. , . 18 No 6
文章 编 号 : 0 8 7 8 2 0 )6 4 3 5 1 0 —3 5 (0 6 0 —0 1 —0

论香港的近代转型

论香港的近代转型

论香港的近代转型香港是一个独特的城市,其近代转型的历程不仅备受关注,而且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个城市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一个渔村变成了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和现代化大都市。

香港的近代转型可以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香港在政治上经历了重大的转型。

在19世纪末,香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并一直保持着英国的统治,直到1997年回归中国。

在这段时间里,香港的政治制度逐渐发展,从最初的英国殖民地政府到后来的行政长官制度。

这种政治转型为香港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其次,香港的经济转型也是其近代转型的重要方面。

香港在20世纪初开始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其地理位置和自由经济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商业活动。

在过去几十年中,香港的经济从制造业转向了金融、服务和创新产业。

这种经济结构的转变使香港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国际企业和人才。

最后,社会变革也是香港近代转型的重要方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香港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现象明显,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同时,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劳动力需求也不断变化,导致香港面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住房短缺、劳工权益等。

这些社会问题成为香港社会发展的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

总之,香港的近代转型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这个城市在近代转型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而成为一个国际化的都市,为全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范例。

然而,香港的转型也面临着各种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通过持续的发展和改革,香港才能实现更加繁荣和稳定的未来。

大湾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研究

大湾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研究

大湾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研究近年来,中国大湾区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大湾区的产业结构在经历了持续的调整与升级,不断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对大湾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讨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大湾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大湾区由广东、香港和澳门三个经济实体组成,涵盖了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以及香港、澳门等特别行政区。

这一地区以其地理位置优势和人力资源丰富,成为了全球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大湾区的发展一直以低端制造业为主导,缺乏高附加值产业的支撑,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变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这种产业结构日渐暴露出不足之处,急需进行调整与升级。

二、大湾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1. 响应国家战略大湾区是国家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的试验区,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阵地。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大湾区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2.提高经济竞争力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大湾区可以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大湾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增强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三、大湾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路径1. 强化科技创新大湾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发展。

同时,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2. 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大湾区内拥有广泛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通过促进各个环节的协同发展,可以打破传统产业之间的壁垒,形成互补优势。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不同产业间的合作与融合,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实现区域内产业间的协同创新。

3. 优化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优化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对于大湾区产业结构的升级至关重要。

中国香港的产业结构和行业构成原因与趋势分析

中国香港的产业结构和行业构成原因与趋势分析

金融视线1 当前中国香港的产业结构和行业构成中国香港有四个传统的主要行业:金融服务、旅游、贸易及物流和工商业支援服务,仅这四大产业便创造了香港地区约178万个就业岗位,同时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是香港地区经济动力的核心所在。

数据显示,2019年金融服务行业增加价值占本地生产总值的21.2%,旅游行业增加价值占本地生产总值的3.6%,贸易及物流行业增加价值占本地生产总值的19.8%,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行业增加价值占本地生产总值的11.9%。

从各行业的增加价值占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可以看出,香港地区服务行业占比过高,体现了服务业成熟的同时,也反映出香港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产业结构问题:香港地区多年来所形成的以服务业、房地产为主的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香港地区的发展。

中国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表示,中国香港真正意义上的制造业只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产业大部分集中在金融、地产。

2014—2019年,香港地区经济增长外部需求趋弱,主要依靠内部需求,导致了进一步的过度金融化和对房地产业的依赖。

有研究数据显示,香港地区房地产行业的生产总值占比高达10%,再加上与房地产行业相关的建筑业和物业维护,则广义上房地产业占比高达20%。

香港地区也进行过其他产业尝试,如扶持创新科技企业,却错过了黄金发展期,未能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且创新科技产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上游,缺少将科研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能力和创新生态环境。

目前,香港地区产业结构日趋稳定并具有较高的协调性,下面从技术进步、对外开放、金融发展、区域政策、资源状况五个方面对香港地区形成上述产业结构的原因进行探究。

2 中国香港行业构成的原因分析2.1 技术进步因素香港地区从最初以捕鱼业和农业为主的行业构成形态转变为如今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的过程中,技术因素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842年以前的香港地区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技术较为落后,地区行业经济发展较缓慢,主要以基础的农业、捕鱼业为主,生产工具简单、行业耗费的劳动人口较多,农业生产技术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香港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启示

香港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启示

香港已经成功地经历了两次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以“创新与技术”来促进香港的经济发展。

一、香港产业结构调整的特殊性香港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其特殊性。

明清时代,香港的农业、渔业、航运业、制盐、种植香料均有一定规模,据说香港是因为“种植和出口香料的港口”而得名。

香港与世界各国产业结构调整规律不太一致的是,香港第一产业的比重历来很低。

#$%#年到#&’"年,香港以鸦片贸易、转口贸易等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为主,上个世纪’"年代开始过渡到以第二产业(即工业)为主,!"世纪$"年代以后,第三产业又逐渐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高达$*+,这一比例远远高出其他国家和地区,而且这种比例还在延续。

目前,制造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到#"+。

二、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年至#&’"年,香港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以转口贸易为主,其他产业基本上是围绕着对外贸易而运转的。

在这#""多年当中,第三产业是香港的主要行业,#&’"年,香港的制造业、建筑业加上水电煤气供应,即传统的第二产业,只占本地生产总值的#,-$+。

香港工业化的道路是从’"年代开始的。

一是#&’"年西方的对华禁运。

#&’"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为了切断中国与国际的经济联系并防止中国进口战略物资,操纵联合国实施对华贸易禁运。

作为中国转口贸易港的香港的转口贸易连年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香港只能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

二是中国大陆解放战争的影响。

解放前夕,上海、天津、广州等不少城市的工厂搬迁到香港,大批资本、技术、设备和人才以及难民流入香港,使香港拥有了足够的资本、设备、技术人才、廉价劳动力等,有条件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

三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

二次大战后,发达国家开始大规模的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一些劳动密集型工业向落后地区转移;同时,他们向低工资、低成本国家和地区购买劳动密集型的工业产品。

香港:总部经济助推其国际化大都市转型

香港:总部经济助推其国际化大都市转型

香港:总部经济助推其国际化大都市转型总部经济:香港经济转型的必然趋势香港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个奇迹,她以不到全球十万分之一的面积和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着全球第二位的人均对外贸易值(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和世界第一的转口贸易总值。

香港经济能够不断前进,主要得益于数次经济战略调整。

通过经济转型,香港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香港经济逐渐呈现总部经济特征,即香港对于周边区域的经济控制不断强化,经济发展开始突破香港本地的资源限制。

总部经济的模式,正契合了香港新一轮经济转型的方向。

香港的经济发展历程为我们认识总部经济与大都市经济转型的关系提供了借鉴。

作为一个地域狭小、资源和市场都十分有限的“飞地”型城市,香港创造了世界经济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现代意义上的香港经济,始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并且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经济转型。

三次经济转型中,香港的资源利用效率不断得以提升,最后香港总部经济的模式进一步突破了资源限制。

回顾香港经济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总部经济模式是诸如香港一般的大都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

香港的第一次经济转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

这一时期,香港从以渔农为主转变为以转口贸易为主的地区。

这次经济转型主要依托于香港自身优势条件。

香港位于世界航道要冲,同时背靠中国大陆,面向东南亚,区位条件得天独厚;香港还拥有世界三大深水良港之一的维多利亚港,具有开展转口贸易的天然优势。

依托这些有利条件,转口贸易很快发展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

转口贸易的发展虽然一定程度促成了香港的繁荣,但是由于产业带动效应微弱等原因,转口贸易本身很难带动香港经济的全面腾飞,香港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选择。

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这一期间香港集中力量发展服装等轻工业,并逐步使香港成为亚洲地区制造业中心之一。

60年代末,香港制造工业产值已占本地生产总值的30%,成衣、手表、时钟、玩具等十种产品的出口名列世界首位,很多产品已经远销世界各地。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产业结构和竞争优势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产业结构和竞争优势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产业结构和竞争优势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等地区。

香港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服务业和制造业。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香港特别行政区必须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以巩固自己的经济地位。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产业结构香港的经济主要依靠服务业,其中金融、航运和旅游业是主要的支柱。

金融业是香港的核心产业,香港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和亚洲最主要的资本市场。

同时,香港还是一个国际航运中心,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此外,旅游业也是香港的支柱产业,每年有数百万游客来到香港,体验丰富的文化、购物和娱乐。

另外,制造业也是香港的一个重要产业。

随着中国内地的崛起,香港的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里面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制造业仍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其中,香港的电子产品和塑料制品非常出名,另外还有珠宝和服装等产业。

香港的竞争优势在全球经济中,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竞争优势不断发展。

首要的优势在于其地理位置和自由贸易。

毗邻中国内地和东南亚的香港,处于亚洲的中心地带,作为一个自由港口,香港具有很强的国际贸易和物流体系。

另外,香港以其经济稳定和高效的法律制度闻名于世。

香港的法律制度是基于英国普通法系统的,同时香港是亚洲最为透明、法制健全的地区之一。

这使得香港成为了一个安全、可行的投资和商业环境。

此外,香港的人力资源和教育系统也是其竞争优势之一。

香港的教育系统是全球最好的教育系统之一,香港拥有顶尖的大学和私立学校,以及培训机构和职业学校。

香港的人力资源也是非常优秀的,香港的劳动力水平和工作态度很高,有很多高素质的人才可以服务于香港的产业。

如何发展香港的经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着一定的压力,主要原因是中国内地的崛起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为了保持市场的竞争力,香港必须继续转型和升级。

首先,香港特别行政区可以加强与内地的联系和合作,这包括加强与内地的物流和贸易渠道,推动内地的金融市场和香港的金融市场更加紧密的相互联系。

香港经济转型问题探析

香港经济转型问题探析

香港经济转型问题探析近年来,香港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在转型理论的指导下,以其他地区转型经验为借鉴,合理推进香港经济新一轮转型,重塑香港的国际竞争力就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在对经济转型理论综述的基础上,对香港经济转型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

关键词:经济转型理论香港经济转型CEPA经济转型理论综述(一)经济转型的定义及分类经济转型是指由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也可将其广义的理解为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两个层面的结合。

经济转型往往被理解为制度变迁的同义语,转型毫无疑问是一种制度变迁,但它不是一般的制度变迁,而是社会经济体制所涉及的一系列制度的整体变迁。

总的来看,转型是指整体性的经济制度结构的更替,以及在这种更替中一系列制度变迁的系统工程。

西方学者的转型理论都属于对社会主义国家从计划体制如何转向市场体制的解释和指导层次上的研究和论述,并没有揭示转型深层次的规律和一般性的理论。

经济转型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被称为“华盛顿共识”的大爆炸(或休克疗法)转型,另一种是常被称为渐进主义或增量主义的转型。

“华盛顿共识”是以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从价格自由化、产权私有化和宏观经济稳定化三方面所形成的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因而大多数经济学家最初都是从“华盛顿共识”出发来对俄罗斯、东欧、中亚等转型国家的实践加以指导。

渐进主义转型观点在学术界比在国际政治界得到更多的支持,西方经济学界认为其植根于以下几种理论: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所提供的制度观点,其方法论体现了非合作博弈论的发展;经济学的演进方法的理论;哲学上的怀疑论。

(二)经济转型的意义经济转型是一种生产关系的调整、变革和重组。

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来分析,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要冲破旧的生产关系,改进要素的配置和财富的生产、分配。

因此,一方面,经济转型可以使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极大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一个经济体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这必然要求要素的组织方式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持续的活力和竞争力,进而提高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创新力。

香港经济转型和香港港的发展

香港经济转型和香港港的发展

香港经济转型和香港港的发展香港经济已经在过去几十年的规划和发展之中,逐渐转型为一个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型态。

香港更是全球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经济的重心也逐渐从制造业和传统手工业转移到了金融、贸易、服务业、创意产业等行业。

这种转型的发展模式使得香港将经济的重心以及竞争优势转移到了另一个阶段,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香港经济转型的原因香港的经济转型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上升,而低成本的制造业的生产都被转移到了内陆地区和东南亚。

其次,由于人民币升值的影响,香港的出口变得不太具有竞争力。

最后,全球经济的经济成长有限,香港自身需要寻找一种更加有前途的发展道路。

香港服务业的发展在香港经济规划中,服务业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包括金融、贸易、旅游、创意艺术等等。

这些服务业已经超过制造业成为香港的经济支柱,占据了香港的GDP的很大一部分。

而在服务业中,香港的金融业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支脆弱。

香港与全球数十个经济体保持着紧密的贸易往来与投资关系,在金融与贸易上发挥着巨大的核心作用,拥有全球最成熟、最规模、最丰富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和外汇市场,也是九龙金融城、尖沙咀地标等代表。

由于服务业的发展所创造的灵活就业机会与区域贸易不仅在香港内部激励经济增长和就业,其不断的发展和扩张还为香港带来了来自全球的经济活动,进而支撑发展香港经济的动能。

香港港的发展香港是一个拥有众多优秀的港口的地方,其中维多利亚港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政府的努力下,香港港口的服务和设备不断得到提升。

以及通过不断地投资和建设,提高港口的能力,吸引更多的货船停靠在香港,为香港创造了相当可观的营收。

香港的港口规模之大以及港口的服务能力都是其他港口难以比拟的,是全球享有美誉的最具先进的港口之一。

香港的地理位置既是中国、亚太地区和世界之间的重要枢纽,同时也是中国内河航运通往世界主要贸易经济体的必经之径。

未来的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香港将会继续发展成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及物流中心,为内地高质量“走出去” 提供服务,推动南北方合作,令香港成为中华融合及创新科技的重要战略枢纽之一。

香港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方式与障碍

香港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方式与障碍

香港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方式与障碍一、香港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1. 实现经济多元化:香港经济高度依赖金融、贸易和物流业,调整产业结构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其他支柱产业,如科技、文化创意、生物科技、旅游等,降低经济对少数产业的依赖性,提高经济韧性。

2. 提高产业附加值:香港的生产方式以贸易、物流和中介为主,缺乏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服务业。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将生产方式从加工出口向高附加值制造和服务转移,提高整个香港经济的附加值水平。

3.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香港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科技产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的掌握能力,增强整个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 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产业结构调整能够带动新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香港市民的生计状况,提高整个社会的稳定性。

5. 优化资源配置:香港人口密集,土地资源受限。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更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二、香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1. 政策引导: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新产业发展,扶持民营企业,优惠税收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等,为多元化产业结构的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优惠条件。

2. 科技创新:香港需要加强技术和研发能力,提升企业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创新创业企业,提升科技产业的国际水平。

3. 教育培训:加强企业内部技能培训,提升员工的技术和管理能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

4. 国际化: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协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拓展国际市场,促进香港与外界的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合作。

5. 产业升级:促进传统工业升级,发展高端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三、香港产业结构调整的障碍:1. 土地和资源受限:香港地域狭小,人口密集,土地资源十分有限,难以承载大规模产业发展。

论粤港澳大湾区面临机遇和挑战

论粤港澳大湾区面临机遇和挑战

论粤港澳大湾区面临机遇和挑战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由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组成的一体化城市群,其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辐射人口达7千万人。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被誉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一颗新星”,为全球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粤港澳大湾区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从机遇和挑战两个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机遇1.经济发展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中国南大门,是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沿。

区域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发达的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之间的重要纽带,将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该区域将逐步构建成为一个以世界级城市群为核心的国际化科技创新中心、金融中心、贸易物流中心和现代制造业基地,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发展的强大动力。

2.科技创新机遇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中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区域。

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实力雄厚,各种高新技术企业层出不穷。

区域内不仅有华南地区的顶尖科研机构,还有香港和澳门的国际高科技研究所和企业。

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创新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一系列科技合作项目已经在该区域展开。

在这种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一个国际化、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中心。

3.人才引进机遇粤港澳大湾区蕴含着巨大的人才资源,特别是海外人才的回流以及引进国际高层次人才的政策红利将为该区域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政策上的利好措施将吸引更多优秀的海外人才到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和创业,同时也将有利于培养和吸引高素质的本土人才。

人才是推动创新和发展的核心动力,粤港澳大湾区在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机遇。

二、挑战1.产业结构转型挑战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结构以前的为主的制造业为主,利用人工和加工制造业居多,这一传统产业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产业发展的需要。

从产业转型的角度看港

从产业转型的角度看港

从产业转型的角度看港【摘要】世界经济经历了三次重要转型,影响了经济走向,香港作为世界自由贸易港,成为中国内陆连接世界经济的重要平台。

同时,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原本“去工业化”和“虚拟化”的经济走向逐步回归实体经济。

香港在金融危机中也深刻意识到,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重新寻找战略后方,发展实体经济。

陕西作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成为其合作的首选地区。

【关键词】产业转型金融危机港-陕经贸合作二战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战以后50年代——70年代初,世界经济处于战后恢复阶段。

第二阶段是70年代——90年代末,世界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尤其是能源危机、能源革命引发的新技术革命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阶段是21世纪以来,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调整。

本文着重分析第二、三阶段世界经济形式的变化对新世纪背景下港-陕经贸合作的影响及对策。

1 世界产业转型背景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能源革命相继爆发,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第三次和第四次新技术革命,不仅使得使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结构迅速提高,科技、研发能力不断增强,整个产业结构也快速升级,同时也使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出现了两种趋势,分别是“去工业化”和“过度虚拟化”。

以美国为例,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美国经历了一个去工业化过程,劳动力迅速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越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汽车、钢铁、消费类电子等以往具有优势的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

从表1可见,1980年至2009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1.1%降低到12.6%,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从21.6%降低到9.1%。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出现了经济虚拟化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经济金融化。

即银行、证券、保险、房地产信贷等广义的金融业在一个经济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并对该经济体的经济、政治等产生深刻影响。

其中,美国的虚拟化程度最严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号】1-511【原文出处】中国第三产业【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312【原刊页号】10~13【分类号】F14【分类名】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复印期号】200401【标题】香港产业结构及转型的分析【作者】郑凯捷【作者简介】郑凯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摘要题】香港经济【正文】香港经济的城邦特色和外向性特点导致了香港独特的经济发展路径和产业结构形态。

伴随着香港经济几十年来的起步、腾飞、繁荣与困境,它的产业结构形态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CEPA的签署背景下,香港更面临着新的机遇挑战。

从香港产业形态的演进发展中,我们能得到许多经验启示,也可以做一些趋势的预想。

一、香潜经济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形态香港的三次产业是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法”(ISIC)的标准划分的,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渔业、林业、畜牧业和采矿业。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公用事业(含电力、煤气和自来水)、建筑业、大多数含有加工性质的工业。

第三产业指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劳务部门,包括:(1)批发、零售及进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2)运输、仓库及通讯业;(3)金融、保险、地产及商业服务业;(4)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5)楼宇业权。

香港产业结构变动分为四个阶段:(1)50年代前经济恢复及转口贸易占主导地位时期;(2)50-70年代本港工业化时期;(3)70-80年代工业多无化及服务业增长时期;(4)80年代以后制造业北移、产业结构高度轻型化时期。

在转口贸易占主导地位的阶段,香港本地制造业很微弱,单一发展模式的风险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促使香港从50年代起积极发展本港制造业,在纺织、成衣、电子等劳工密集型工业方面取得飞速发展。

誓港经济在1960-1969十年间年增长率超过13%,1969年香港人均GDP达到858.9美元,达到中等收入水平。

70年代香港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平均增长率达9%,工业进入多元化时期,第三产业也快速发展。

80年代后,香港各种经济指标已不断逼近发达工业国家水平。

此间,本地制造业由于成本上升、结构调整滞后等问题失去了原先的巨大优势,大量向中国内地转移,第三产业成为香港的主导产业,香港经济呈现出“服务经济”的明显特色。

据上表可看出,早在1950年,看港第三产业就已高达79.7%,在50-70年代的工业化阶段中因致力于本港制造业的发展第三产业份额虽有所下降,但仍保持60%以上的水平。

从1975到1980年香港GDP 实现了2000美元到5000美元以上的飞跃,这主要得力于本港工业化的发展,此间制造业始终居于30%以上的水平。

1980年以后,香港的产业结构开始向轻型化和服务经济方向转型,第三产业飞速增长,从1980年的67.1%升至1997年的85.2%,同时伴随着第二产业的大幅下降,从1980年的31.8%降至1997年的14.6%,原有制造业大量迁入华南地区,此间香港经济持续强劲增长,1997年人均GDP较1980年增长了6倍多。

1980年到1990年及1990年到1997年的两个阶段中,人均GDP都实现了翻倍,伴随着第三产业份额分别上升7.4%和10.7%。

据世界银行资料,香港的人均本地生产总额到1994年已达到世界第四位,仅次于卢森堡、美国和瑞士。

若说80年代前香港经济的增长主要归功于制造业的兴盛,那么80年代后香港经济的发展则主要得力于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迅猛发展。

伴随着服务业国际化和多功能经济中心国际地位的确立,香港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为生产活动服务的)已超过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在香港第三产业以及整体经济的发展中起列举足轻重的作用。

1983年以来,香港的服务业经济以每年实质17%的速度增长,远较世界任何其他地区为快。

从1984年至1994年,香港金融业、保险、地产和商业服务以每年21%的速度增长;而批发、零售、出入口、食肆和酒店以及运输等则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

1987年广义贸易业(批发、零售、出入口、食肆和酒店)超越制造业成为香港经济的最大行业,而广义金融业(金融保险、地产及商业服务业)1994年及1997年都超过了广义贸易业。

1999年开始由于金融危机和金融地产业问题的影响广义金融业又落后于广义贸易业,但若将运输仓储通信和广义金融业、商业服务业看作是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业一直都占据服务业中的主导地位。

而且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如商业服务中的作为中介的会计、法律、咨询、广告、营销等行业的快速增长适应了香港经济多功能定位和世界级中心城市的发展趋势。

80年代初,香港确立了亚太区域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并在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日益巩固。

香港是500间银行的基地(其中85间属于世界100间顶级银行之列),世界第八大和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世界第二大外汇市场,和世界第三大黄金市场(《香港优势》,恩莱特)。

香港是整个亚洲地区的基金管理、股票分析和融资策划中心以及重要的商业服务中心。

很多世界重要的顾问公司、法律咨询和会计公司都以香港作为自身业务的基础。

总而言之,香港经济增长趋势带来了制造业外移和产业轻型化的特征,而这种产业结构转型又促进了香港经济增长和金融、贸易、经济中心多功能世界级中心城市的确立。

表1香港人均GDP及产业结构年份人均GDP(港币)人均GDP(美元)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0 - - 3.6 16.7 79.71960 - - 4.1 33.9 62.01965 3866 - 2.6 39.7 57.71970 5813 - 2.3 36.0 61.71975 11040 2235 1.6 32.1 66.31980 28086 5644 1.1 31.8 67.11985 50014 6419 0.7 29.6 69.71990 103010 13225 0.34 24.1 74.5 1995178078 23019 0.14 16.0 83.81996 188163 24329 0.13 15.4 84.41997 207194 26762 0.13 14.6 85.21998 195585 25253 0.13 14.93 84.941999 188622 24313 0.1 14.63 85.272000 193299 24811 0.07 14.23 85.72001 188847 24214 0.08 13.4 86.52数据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产值结构来源于《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统计资料汇编》香港产业结构转型基本符合产业结构更替理论。

据世界发达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实践,在后工业化阶段后,服务业必然占主导地位,2000年世界主要城市纽约服务业比例达96%、伦敦达85.8%,东京达78.1%。

这些城市依靠自身发达的服务业提供着在整个国家GDP中举足轻重的份额,香港在这方面也已体现出相似的趋势和特质。

二、香港产业结构及其转型的问题香港的产业结构转型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

许多人就将香港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的一蹶不振和增长乏力归因于香港产业结构的极端化和单一化。

香港的增长主要是依赖第三产业作为经济的支柱,制造业逐渐向周边地区转移,形成离岸形式。

人们认为今天香港经济面临的困境就在于丧失了制造业优势,单纯倚赖服务业特别是其中的金融地产业,在产业结构的轻型化过程中,使整体经济失却了制造业基础的依托,服务业也因此失去可服务的基础对象,产业的空心化现象严重削弱了香港经济的增长动力,并增加了由金融和地产业所引起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相比之下,由于新加坡仍然重视自身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平衡发展,因此能比香港更快地摆脱危机,保持经济增长动力。

那么香港产业结构问题究竟在哪呢?首先,根据成熟的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理论,如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以及库兹涅茨、钱纳里、塞尔奎因等人所做的实证和标准化研究,再加之国际实践经验的验证,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必然虽波浪型变动,最终将是第三产业占主导优势。

而后,我们再根据香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具体情况来分析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1.关于制造业从统计数据来看,香港的制造业在衰落,经济越来越单纯的依赖服务业特别是其中的金融地产业;但许多研究者指出,这在某种程度上主要是由于统计概念上的混淆造成的。

香港制造商的产量实际上大于香港本身统计数字所显示的状况。

恩莱特等人就指出,尽管制造业的雇佣人数下降,但从1982年至1993年,制造业雇员的人均实质增殖额上升了3.3倍。

制造业的产量由1980年的41亿美元上升至1992年127亿美元。

这些数字还未概括香港厂商已经发展出的规模宏大的生产网络。

1996年,香港本地制造商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雇佣了500万工人,在其他地方雇佣的工人也数以万计。

香港借此克服了关键性的资源限制,发展出在香港所不能达到的规模。

香港厂商在成衣、电子产品、玩具和手表方面仍然保持了世界领导地位。

香港商家虽在香港以外完成了生产,但大部分重要的如策划指挥、贸易融资、运输、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和市场推广仍是在香港进行的,他们将高增值和需要精确专业知识的产品继续留在香港,而大多只是将低增值和劳动密集的工作程序分散往中国大陆。

香港统计数据的处理方式却夸大了香港制造业的衰退,例如,实际的生产程序移离了一个生产设施,则和生产设施相关、原来被划分为制造业的工人便会被划分为服务业工人。

这样,虽然香港仍保留了与移出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程序,但由于生产环节的外移而被全部纳入服务业的统计范围内。

恩莱特甚至认为香港的经济转型并不是由制造业经济转向服务业经济,所谓避免效仿香港模式以防制造业会被削弱的担心是多余的。

表280年代以来服务业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年份服务业批发零售、进出运输仓库金融保险地产社区、社会楼宇非直接计合计口贸易及酒店业及通讯业及商业服务及个人服务业权算的金融1980 67.3 21.3 7.4 23.0 12.0 8.9 -5.31983 67.4 20.4 8.2 17.7 15.9 11.1 -5.81985 69.5 22.7 8.1 16.1 16.6 10.4 -4.61987 70.2 24.3 8.6 18.0 14.4 9.9 -4.81990 74.4 25.1 9.5 20.4 14.4 10.5 -5.51993 81.2 27.1 9.5 26.1 15.5 10.6 -7.51994 83.3 26.3 9.6 27.0 15.6 11.9 -7.21995 83.7 26.8 10.0 24.8 16.9 13.0 -7.71996 84.3 26.8 9.8 25.5 17.2 12.7 -7.71997 85.1 25.7 9.126.5 17.4 13.5 -7.11998 84.9 25.0 9.2 24.6 19.3 14.2 -7.41999 85.3 25.2 9.6 23.9 20.9 13.8 -82000 85.7 26.4 10.2 33.7 20.5 12.6 -7.82001 86.5 26.7 10.2 22.5 21.8 13.1 -7.9数据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2003修订版)其次,关于产业空心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